王志乐: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2016年10月12日


  2016年9月23-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盛大举行。本届论坛是G20杭州峰会后首届关注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本次论坛全体大会一“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的发言中指出,中国作为一个新兴投资国,中国公司在投资时不光是要想怎么赚钱,还要承担社会责任、全球责任、诚信义务。




以下是王志乐先生的发言实录





为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有三点建议。第一是转变观念,适应中国对外投资发展的新趋势,从投资输入国思维转变为投资输出国思维。根据商务部2015年对外投资报告,中国对外投资1457亿美元,商务部认为,2015年从统计上讲中国真正实现了从投资输入国向投资输出国的转变。然而遗憾的是,很多政府官员、学者和企业的思维还停留在中国作为投资输入国的阶段。政府部门比较关注GDP,投资输入既是是创造GDP的,也是国民总收入的来源,但它对地方经济收入影响不是那么直接,投资输入是被动融入全球化,投资输出是主动型的全球化。投资输出国的思维往往要求对方国家对我开放,减少外资准入,保护我的投资,给我国民待,这两个角度是不同的。所以投资输出的思维是更开放,更高层面的一种对外开放的思维。如果想让中国的企业走出去,减少外国的准入限制,享受国民待遇,就得先给外国企业放宽准入,给他们国民待遇。投资输出不是单方面的出去,而是以更开放的心态引进来。所以要推进新一轮高水平的对外开放,首先必须适应这个局面,转变观念。


第二,创新理论,打造源于中国的全球公司。中国企业走出去常常面临一个问题,国外很多地方认为中国是新殖民主义者。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方法是要求中国企业在理论上有所创新,从传统的跨国公司理论提升到全球公司的理论。1992年以来,全球的跨国公司加速转化为全球公司,他们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和跨文化的管理模式,逐渐形成了全球性公司的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成功吸纳、整合了全球资源,极大增加了自己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影响力。面对跨国公司的这种变化,中国企业显得是落后的,比如说全球100大跨国公司里面,他们的跨国指数已经达到67%,也就是说他们在海外的资产、海外的销售、海外雇员比例占总销售、总雇员、总资产的比例达到67%。而中国100大跨国公司的平均跨国指数只有13%,只有4家企业超过50%。这就意味着我们没有像他们这样整合资源能力强和高竞争力的公司。在这种全球化的时代如果没有全球型的公司,我们在全球整合、全球竞争中就处于劣势。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去,没有经过跨国阶段,面临的就是全球竞争,这对中国企业来讲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中国企业需要跨越式的发展,超越传统的跨国公司的阶段,直接走向全球公司。这样的案例实际上在浙江也有,比如吉利公司通过收购沃尔沃,它全球的资产或者跨国指数达到67%,而且从研发设计、制造组装到营销服务,它都实现了跨国整合,所以它的汽车出现了新型的竞争力,既有自创的吉利品牌,也有收购的沃尔沃品牌,形成了自主品牌体系。所以中国企业应该学习借鉴吉利、华为等公司的经验,加快打造全球公司。


第三点建议,要强化合规,提升企业的软竞争力。过去讲企业的责任是讲股东责任,要赚钱,后来提出要有社会责任、环境责任。最近这些年,全球型的大公司实际上在强化诚信、合规。为此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都做了大量的努力。现在的国际竞争已经从过去的野蛮的不讲责任的竞争上升到诚信的合规的竞争。中国企业刚刚走出去就面临这样一种新规则的挑战。只有理论创新、观念转变,一直到强化合规,中国企业才有可能在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取得成功



  (根据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在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上的演讲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专家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