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龙:企业运作应有方法论指导

2017年1月11日


周华龙,东和昌集团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



  我认为企业运作都有方法论可寻。我们收购之前需要想明白自身的定位,缺什么,就相应补什么,例如缺产业就纵向整合,缺资金就加快流通,缺资本就加强市值管理。


  企业投资之前一定要想明白自身的底线,但是在企业收购发生之后,我们会发现,结果会远远超出这个底线。情况可能比预想的还要复杂很多。收购以后最大的风险在于不确定性。不断从不确定过程当中追求这个确定性,是企业家所需要做的。另外我们还需注意,后收购时期产业链整合的时候需要溢出效应。再一个就是产业的横向整合,这样跨界可以产生蓝海,也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可能之前没有想过,但是收购之后发现这个空间就出来了,这个就是产业角度融合的收购后的一个效应。比如做资本的,以资本做融合的,在收购的过程当中,可能又发现了另外的企业可以进行整合。


  我一直认同有方法论可寻,就是企业是以什么做入口的,比如企业的目的是做产业整合,那么就以产业作为入口,如果目的是资金流动性,那么就是资金入口。入口不一样效果当然会不同。我们绝大多数收购我觉得都是失败得多,我看了很多的并购案例,表面上看或许规模很大,实际上背后都是辛酸。当然并购也是有方法论的,我们原来的中国利润微笑曲线,我们中国制造销售利润最高,这个时候国外很多公司在中国投资,主要收购中国制造业跟销售相关的行业,现在我认为我们的微笑曲线是往下笑的,我们的主要利润来自关键技术品牌,其次是服务,我们的制造业跟销售的利润微笑曲线比较低了。


  但是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关键技术品牌跟我们的服务不是我们的强项,所以我们需要收购并购,我们绝大多数去收购的都是关键技术和品牌,或者说核心工艺和流程。其实是服务是最后一段,第一关键技术,第二段是工艺流程,第三段就是制造,第四销售,第五是服务,这个就是方法论。所以这就可以解释,我们的收购主流方向为什么会发生变化,人家对我们的收购为什么会变化。


  所有的企业都有短板,这跟企业性质有关系,做资金融合的,还是资本融合的,决定了企业全球化的收购并购未来取向不一样。产业做入口的未来的必然让资金跟资本,资金做入口的未来的方向必然将产业整合跟资本,以资本做入口的,未来的方向必然资金跟产业。从中国全球化的很多核心企业可以分析轨迹出来,判断趋势之后作为每个企业家都应该找到自己这个企业过程当中的结点,把自己的结点找出来之后,将相同类型企业所有优缺点整合起来,把东西发挥极致,这样可以更多的避免失败。


  所有的事情一定有方法论的,一定有规律的,我们首先做的事情就是洞察和发现这个规律,然后你洞察发现了这个规律以后,在这个规律的进程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结点,从这个结点当中去整合一切所有的资源来办理自己索要的目标发挥到极致。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