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
2017年1月26日《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是有关中国智库研究的最新力作,发布仪式上,中国著名出版机构中信出版集团副总裁乔卫兵、作者王辉耀先生分别就该书的出版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新书发布后,与会嘉宾还就“为什么智库在当今世界的地位变得日趋重要?”的议题进行了研讨。
王辉耀博士、苗绿博士在考察、研究几十家国际顶尖智库的运作与管理基础上,结合创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运营管理经验,勾勒出智库建设路线图,推出的《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一书,对如何建设与运营智库进行了实践总结与理论升华,将智库的创新运营总结升华为“思想创新力、研究支撑力、社会传播力、国际输出力和政策影响力”五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智库创新运营“五力模型”。
思想创新力是智库的核心竞争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今全球人才流动的大环境中,能否凝聚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是智库能否产生新思想的关键。智库在充分激发“内脑”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善于借用“外脑”来为智库实现知识更新,为研究工作带来新的思想碰撞。
研究支撑力是五力的核心,只有扎扎实实做研究,才能不断迸发出新的思想火花,为国内传播、国际传播形成支撑,并最终拓展到对政策的影响力。智库的研究定位应是时代背景与自身资源结合的产物,时代背景是智库选择研究方向的出发点,自身资源则是智库取舍研究方向的立足点。对一家智库来说,关键是要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找到自己的强项,智库的定位需要专业和专注。智库的研究选题,不但要关注重大紧迫的现实问题,更应该从战略高度对国家的未来提供前瞻性的宏观思考。丰富的研究数据支撑、政府信息扶助、研究方法不断推陈出新、研究质量的控制等均是智库生产出“高品质产品”的关键。
社会传播力是智库研究成果实现影响力最大化的必经之路。对成功的智库而言,将研究成果有效传达给受众与完成高质量的政策分析同样重要。智库可以通过建立沟通交流机制、研究输出机制、舆论引导机制来打造自身的社会传播力。
国际输出力是全球顶尖智库的共同特征。全球化背景下,人类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共同挑战与威胁,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智库的国际化研究视角与研究领域,中国智库具有全球研究视野的并不多。国内智库更专注于自身问题,埋头研究国内公共政策,很少参与全球性事务中,更少有机会在国际性会议中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更好的助推中国的大国崛起,中国智库就要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习的心态,在立足国内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密切关注全球性问题;在充分利用国内资源的同时,能够深挖国际资源,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人员交往、学术交流、联合研究等方式建立国际研究网络;充分利用网络媒介实现智库成果的全球传播;主动设定国际议题,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积极发声,引导国际舆论,打造中国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政策影响力是智库的最终目标。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智库基本上围绕国家权力机构的三个层次即决策层、精英集团以及社会大众,采取直接或间接,长期或短期的方式影响决策。具体到国家,美国的决策体系决定了美国智库可以通过影响总统、国会及政府部门,左右国家的政策决策。中国智库则主要通过内参、政府课题、专题座谈以及决策培训等途径影响决策。
全球化的今天,智库对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识,发展智库也成为各国的重要选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多次提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强调治国理政必须善于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凝聚最广泛的力量。中国智库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各类智库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在欣喜之余,我们也看到,我国智库在发展格局上还存在不平衡现象,无论是智库数量还是影响力,官方和民间智库比例的 “失衡状态”影响了中国智库的思想创新活力。我们需要大力鼓励多元化的智库发展,激活政策研究市场和思想市场,加强不同智库的良性竞争和可持续发展,为公共决策提供更多选择和优化的机会。
几乎每个大国崛起的背后,都有智库在发挥无形的思想力量。正在崛起中的中国,同样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智库,需要一大批具有独立性、专业性、国际性和公信力、影响力的强大智库提供智力支持,这是中国提高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需求,也是中国应对日益复杂的世事国情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及时有力发出国家声音的重要保证。
同时,与欧美智库相比,中国智库的传播意识和传播能力依然落后;国内智库之间还存在各自为政的局面,彼此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中国智库还需要加快国际化脚步,从研究领域、研究视角、人才队伍到传播方式及影响力等方面都实现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可以说,要由“智库大国”变成“智库强国”,中国智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一背景下,本书的出版将为仍在摸索着前行的中国智库提供极具价值的参考和多种发展模式的选择,为中国智库事业大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17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