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建议央行优化货币政策工具

2017年8月30日

专家简介

徐洪才,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经济学博士,著名经济学家,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编者按

法定存款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按照法律规定,将部分存款存在中央银行,以备客户提现需要,其法定存款准备金占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近年来,央行政策工具变化频繁。2011年央行多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015年央行又多次下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频率之高,前所未有。2016年,央行转向采取以7天逆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辅之以短期借贷便利(SLF)和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形式投放资金。目前,央行7天逆回购几乎每周都要滚动操作,已积累了几万亿元的规模,而且有进一步增加趋势。近日,中宏网记者就央行政策工具优化问题专访了著名经济学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

  在中宏网记者采访过程中,徐洪才直言,当前中央银行采取7天逆回购为主的公开市场操作不尽合理,商业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太高了,必须逐步下调。

  其实,此次徐洪才呼吁央行政策调整,并不是第一次。今年初,徐洪才也曾在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主办的第九十一期“经济每月谈”上表示,“适应货币供应方式新变化”意味着过去那种完全依靠外汇占款被动放货币的时代已经结束。同时,要降低融资成本,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一主线。当前,大型国有银行在央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6.5%,确实太高了,有必要下调。他认为,2017年央行至少应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2-3次,每次0.5个百分点。现在公开市场频繁操作,提供的是短期资金,但银行希望通过降准得到长期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而且降准可以减少市场波动性。因此,徐洪才认为央行应优化货币政策工具,真正体现政策的稳健性和灵活性。

  “商业银行,特别是大型国有银行存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太高,这是一种资源浪费,是历史形成的,必须逐步下调。”他说。要知道央行支付给商业银行的利率只有1.72%,而商业银行为了融通资金在公开市场上通过逆回购从央行拿到钱,支付给央行的利息是2.5%。

  在徐洪才看来,商业银行因此多支付0.8个百分点的利息,是不合理的,他直言这对中央银行来说也是不当得利。“因为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话,释放的是长期资金,有利于商业银行支持实体经济,而通过七天逆回购,释放的是短期资金,实际增加了货币市场波动性,也不利于商业银行向企业提供长期信贷资金。”他解释。

  “目前,在商业银行息差收益收窄、经营压力增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潜在风险增加的情况下,首先央行应该身先垂范,优化货币政策工具,从源头上降低融资成本。”徐洪才认为,近年来货币政策变化反复无常。2015年采取降准降息,多管齐下;2016年就降准一次,后来主要依靠公开市场操作,调整较小;加之,2017年金融“去杠杆”力度很大,中小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急剧收缩,使得这些金融机构业绩急剧滑坡,金融风险加大。2017年大半年快过去了,7月份广义货币M2增速创新历史新低,只有9.2%,而且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高,但至今仍未见央行对其政策工具做出调整。由于货币政策一般存在9个月左右的滞后效应,未来经济增长存在隐忧。在他看来,货币政策必须回归稳健,同时要体现政策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当前,连续几个月只有百分之九点几的M2增速,将会影响明年上半年经济增长。”他担忧,“等到明年上半年再回过头来降准,或采取其他办法放松货币可能就来不及了。”

  当中宏网记者问到,公众可能对扩大提高M2导致资金流向有质疑时,徐洪才回应认为,“关键要对政策有一个合理解释,不要以为降准就是‘大水漫灌’。实际上,目前外汇占款‘被动’投放资金时代早已结束,‘主动’投放资金时代来临。显然,逆回购是主动投放资金,只是投放方式不同,但资金成本差别很大。央行有责任向公众解释清楚。”徐洪才进一步补充说,“既然投放货币维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是央行职责,那么,优化一下货币政策工具又何尝不可呢?”

文章选自中宏网,2017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