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大学毕业生眼中”非物质吸引力”城市榜单发布 京深沪位列前三
2016年12月21日图说:大学毕业生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物质消费水平,来享受北京、深圳、上海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享受。
【新民晚报·新民网】为在一线城市工作,你愿意放弃多少物质消费?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麦可思研究院今天下午发布了“2015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位列大学毕业生就业热门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榜单前三甲。为到这三个城市就业,大学毕业生愿意每月放弃1120元、1070元和1003元物质消费水平,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享受。
上海从第9到第3原因: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和积分落户政策
现实生活中,更多大学毕业生愿意为在一线城市工作而放弃一定物质收益。据CCG研究人员介绍,包括社会环境、城市文明、基础设施配套、个人发展机会甚至消费习惯等非物质因素,这些都成为吸引着众多优秀大学毕业生在一线城市发展的非薪资影响因素,即
“非物质吸引力”。为解释这一社会现象,打破了薪资、行业和职位是影响大学生选择就业城市的主要因素的传统观念,从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方面探究大学生对于就业选择的“非理性”思考。
榜单显示,北京、深圳、上海三大城市非物质吸引力远高于其他主要城市,即被调查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在同等效用下,平均每月愿意放弃1000元以上的物质消费水平,来享受这三个城市为其工作和生活带来的非物质享受。个人未来职业发展、生活配套、成就感是大学生选择北京、深圳、上海进行发展的主因。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从2010年的第9上升6位。专家表示,上海快速跃升前三名,主要原因是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和积分落户政策吸引着大量大学毕业生。人才政策大胆突破,区域内公路、高铁网络不断完善也为上海的非物质吸引力加分。
广州、杭州、厦门、南京分别位列榜单第四到第七位,大学毕业生为到这些城市就业,愿意每月放弃100-500元的物质消费。非物质吸引力相对较弱的城市需要依靠增加相应的物质消费,才能补充因城市非物质吸引力不足而未达到理想情况下的个人效用实现,即需要增加一定的可支配收入,才能吸引更多大学毕业生选择该城市作为就业发展的目标。
一线城市依靠其城市发展的绝对优势,在非物质吸引力方面占据领先地位。随着一线城市在人才政策的突破创新,产业转型升级的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持续发展,吸引优秀大学毕业生的争夺仍掌握更多主动权。但一线城市有产业转移与人口疏解的迫切需求,生活成本居高不下,户籍制度条件苛刻,大学毕业生逃离一线城市,回流到准一线,甚至二三线城市的情况仍然存在。其他城市可以通过提升自身非物质吸引力,为吸引大学毕业生流向该城市就业和创业提供必要的支持。
大学毕业生在非一线城市的购买力月收入总体优于一线城市
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大学毕业生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月收入平均值为2093元,当年在北京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月收入为1487元,与平均值的差距为606元;2015年大学毕业生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月收入平均值为3433元,当年在北京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调整物价后的购买力月收入为3125元,与平均值的差距为308元。
可以看出,随着其他城市房租的不断攀升,大学毕业生在各个城市的可支配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比较而言,更多的人愿意为享受“北上广深”一线大城市的非物质条件,放弃一定数量的物质条件。如果能够在一线大城市立足,无论是在未来发展的广度和宽度上,还是在生活配套方面,甚至在成就感方面,一线城市都要比在其他城市更具有吸引力,也就是一线城市的非物质吸引力更强。
此外,准一线城市非物质吸引力发展出现了分化,部分城市在向一线城市水平发展的道路上“患上”了明显的大城市综合症,如房价攀升、城市交通不便、公共资源使用拥挤等,这些都成为非物质吸引力在吸引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减分项。在准一线城市快速发展的阶段,人才流失将可能成为其发展中面临的较大挑战,需要各城市管理者提前谋划,加大力度发展城市非物质吸引力。(新民晚报驻京记者于明山通讯员潘子璇)
文章选自新民晚报,2016年12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