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打造世界级大都市

2020年1月13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应邀为《北京青年报》撰写的专栏文章,刊发于2020年1月12号。

  北京市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1月10日开幕。笔者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在本次会议上参与提出推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提案,希望北京不断提升国际化程度,建设成为世界级大都市。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提出将北京建设成为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重要讲话提出的首都核心功能,其中,“国际交往中心”是对北京的国际形象发展的科学定位和规划。

  近年来,北京通过举办多场国际会议、开展友好城市交往、提高国际交通便利化等举措,不断推进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进一步强化北京的国际交往中心职能,不仅将提升北京的国际化程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和国际人才来京发展,还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促使国际社会正面理解与解读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角色。

  首先,北京可以继续加强国际人才社区建设,为国际人才创造更好的工作生活条件,进而吸引更多高层次国际人才来京长期工作、居住。目前,北京已建设有朝阳望京、中关村科学城、未来科学城、石景山首钢、通州、顺义、怀柔科学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等8个国际人才社区,但还不能完全满足需求。对此,北京可参考上海、广州、佛山等城市的国际社区建设经验,健全国际社区的学校、超市、安全保卫、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真正为国际人士在京生活提供便利。

  第二,作为全球大都市中国际人士比例较低的城市,北京可以进一步发挥华侨的作用。华侨是天然的国际人才资源,对连接中国与世界具有独特的作用。北京可继续提升华人华侨服务,通过华侨华人加深与国际社会的联系,进而推动国际交往中心建设。

  第三,推出更加开放的来京签证政策。开放的签证政策有利于北京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的作用。北京可考虑在2022年冬奥会期间学习俄罗斯举办世界杯的经验,为观赛人员实行免签政策,并为国际游客提供更加便利的签证服务;开放来京旅游签证,推出288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学习海南推出一个月旅游免签政策;推出假期海外青年来京实习工作签证,鼓励更多世界优秀青年认识北京,感受中国。

  第四,北京可以把握好冬奥会契机,升级国际旅游服务,打造世界艺术文化之都。北京是五朝古都,拥有深厚的中华文化积淀和开放包容的文化内涵。2018年北京接待国际游客数量为400.4万人次,而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接待国际游客数量则为379万人次,十年间仅增长5.6%。与此同时,北京市出境旅游则呈现爆炸式增长。从2008年至2018年,北京市出境旅游人数增长了401%。这种出入境旅游发展之间的巨大差异体现了北京还需进一步创新国际化发展,既突出自身的文化特色,又与国际接轨,让世界感受东方魅力。奥运会往往可加大主办城市的国际影响力,作为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地,北京可利用这一宝贵契机,大力发展国际旅游,让更多的国际人士亲自感受中国。

  第五,承办更多国际性活动,并鼓励国际机构在京举办高端论坛,打造智库一条街。举办国际性高端论坛一方面有利于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热点话题讨论,另一方面也可让国际社会更加了解中国,消除国际舆论对我国的误解与偏见。例如,北京可举办国际人才合作论坛,助力我国参与国际人才流动治理,吸引更多国际人才来到中国,来到北京。据统计,2018年北京共举办93场国际会议,位列全球第22位。未来,北京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突破,努力进入全球前十,在中外国际交往中发挥更多作用。

  第六,提升北京高校国际化水平,提升北京国际教育影响力,将北京打造为全球留学的主要目的地。留学生数量既是城市国际化程度的重要体现,也可为城市建设提供大量国际人才资源储备。北京拥有众多国际知名高校,也招收了大量国际留学生,但是与美国、英国和新加坡等国家的高校相比,国际化程度仍然不足。北京高校的英文授课学历项目较少,国际师资力量较薄弱,直接减弱了高校对优质留学生的吸引力。建议北京高校加大国际招生力度,提高留学生选拔标准,设立更多与国际接轨的英文授课项目,聘请具有英文授课能力的国际顶尖师资力量,培养和吸引更多国际人才。

  首都北京是中国的政治中心,更是体现中国国际形象的代表城市。未来,北京将在国际化的道路上越走越好,城市文化更加包容、多元,城市建设更加绿色、高效,城市生活更加便利、舒适,更充分发挥国际交往中心职能,更有效扩大国际影响力,真正发展成为世界顶级大都市。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20年1月12日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