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构建零碳社会座谈会

2020年12月22日

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已为国际社会共识。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减排行动,多措并举,应对全球共同的挑战。中国提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中国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旺盛,碳排放仍处于攀升期,减排任务尚十分艰巨。

 

2020年12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CCG构建零碳社会”座谈会,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研究机构、高校的专家学者与企业界代表从国际气候治理合作、中国“十四五”规划能源新布局、社会各主体责任等不同角度就如何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零碳社会展开研讨。


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博士在致辞中反思逆全球化,结合“十四五”规划角度,强调了气候变化在全球议题与国际政治问题中的重要性,建议把国内效应和国际效应的“双循环”连通起来,发挥CCG作为联合国咨商地位的作用,向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建言献策。

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首席研究员任景明从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生态化角度提出未来“碳中和”环保工作的三个方向。做好源分离有助于节约水资源、降能耗、减轻能源污染对人类的健康损害。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代理)助理驻华代表、能源环境项目主任张卫东指出,碳减排应充分把握存量市场、技术创新与能源结构布局。推动可再生能源尤其是氢能源的开发对新业态发展影响深远,中国应在积极推动颠覆性技术引入的同时坚定技术自信。

国网能源研究院副院长蒋莉萍表示,国际社会应加强能源合作,推动能源学术性交流正常化,能源系统安全可靠运行需要全社会乃至全球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低碳转型是全社会的概念,“十四五”规划应建立总体融合的机制架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洪涛从国际与国内政策制定角度阐述了零碳社会的构建思路。去碳化“上山容易下山难”,全社会应保持乐观态度、共同努力;同时,中国应内外兼顾,以内为主,放眼全球,攻克国际能源转型的技术管制和投资壁垒。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中国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邵春堡强调,我国应以数字经济的方式构建未来美丽新社会,数字化社会治理与低碳的数字经济相衔接,具有降低排放与生态建设的功能,有利于建设宜居的生态家园。

中国新能源海外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世国表示,提出“碳中和”呼应了绿色复苏的世界情势;此外,“碳中和”在资本、技术与商业模式领域亦扮演重要角色。

世界资源研究所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方莉认为,目前全球治理已达成诸多共识。产业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整个国际更平稳过渡提供了坚实基础。国家政策大方向乐观,其落实需要更多专业人士,从政、企、研不同领域细化。

中国循环经济协会可再生能源专委会秘书长李丹表示,不同技术在不同发展阶段需要借助不同针对性的政策,此阶段能源转型应注重优化能源结构,实现资源效用最大化。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表示,“碳中和”与“30、60”目标对中国意味着系统性变革。在中美能源合作未来预测方面,拜登上台后中美宏观层面合作将呈现加强趋势,中美将通过能源合作的方式缓释冲政治冲突。

中国能源周创始人王轶璞认为政策与研究应同产业自身发展接轨。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应对拜登政府零碳排放规则的冲击,是当前应集中解决的问题。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研究员李想指出,推动中国电力系统的低碳转型有利于促成国际能源署与中国的深度合作。数字化技术尚未与能源领域有机结合,分布式能源的的发展在中国一定程度上受到体制机制限制,因此,能源思想革命刻不容缓。

新奥集团首席国际业务总监姜域认为,能源转型的出发点在于产业发展,因此,长期稳定的国家产业政策对于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区域化贸易正在替代全球化的功能,气候治理的全球合作因国际利益分配博弈显得并不乐观。

CCG副秘书长张伟表示,无论是气候变化、全球治理、大国关系、绿色新政与科技创新,还是中国“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领域,智库都应承担时代责任,企业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知行合一,为构建零碳社会而发光发热。

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政府和涉外事务副总裁姚晓蓉等跨国公司代表也出席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