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礼:保险业提供的保障服务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2021年4月21日

周延礼,全球化智库(CCG)顾问、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

 

近日,由北京爱尔基金会与中国首家相互保险组织——众惠相互进行合作,填补老龄高危人群保障“空白”的“万户健康公益项目启动仪式”上,全国政协委员,原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指出,在政策的指引下,为解决养老供需矛盾,保险业在产品创新上花费了大力气,但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所提供的保障服务,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

周延礼表示,医疗保障是民生保障的重要内容,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增进民生福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制度安排,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国建立健全了世界上规模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参保人数超过13.5亿人,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医疗保障基金收支规模和累计结存稳步扩大,整体运行稳健可持续,在破解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上得了突破性进展。

周延礼表示,2020年,《关于深化医疗保障改革的意见》印发,这份建设中国特色医疗保障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中,进一步明确了这一制度的建设目标是,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障、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这份重要性的政策性文件适应了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和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性医疗保障的需求,为建设中国特色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了清晰的指引。文件更是对保险业的重大性政策支持,进一步强调了商业健康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手段,在我国医疗保障体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愿景目标的建议》中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分级诊疗体系,并将健全覆盖全面、统筹城乡、公开统一、可持续的多层社会保障体系。“十四五”期间,我们也将面临多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其中很重要的就是社会养老问题。周延礼引述数据指出,中国的老龄人口已经有两亿六千万,老龄产业也可以说是一个巨大的朝阳产业,它带来了多样化的需求。但我们也需要认清严峻的现实压力,庞大的老人群体,面临着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问题,对养老安排的充足性、持续性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3亿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从十四五规划和远景目标看,保险将在“医疗、健康、养老”等领域承担更重要的责任。2020年12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2021年2月21日,《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发布,将在北京、浙江两地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与之前的商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领取年龄必须要在60岁以上。在今年两会提案中,周延礼也提出,目前,国内基本养老、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商业养老等多层次养老体系尚未形成合力。因此,要规范和发展商业保险,让第三支柱多承担一些责任,支持商业保险机构在第三支柱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周延礼表示,在政策的指引下,为解决养老供需矛盾,保险业在产品创新上花费了大力气,但我们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所提供的的保障服务,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仍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大多数老年人患有慢病,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体人口的3.2倍,慢病老人需要长期的、稳定的治疗,花费较大,给医保基金和所在家庭都造成了严重的压力。但传统商业保险对被保险人身体状况要求较高,适合老龄群体健康保险产品明显不足。健康保险具有“准公共属性”,作为医疗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具有鲜明公益属性和普惠特征的产品及模式。

文章选自中国网财经,2021年4月21日

关键词 周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