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际舆论环境下如何实现话语突围
2021年6月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近期就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进行第三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
长期以来,CCG发挥社会智库的独特优势,在国际交流和国际对话中不断创新模式,探索中国叙事新方式和新的中外沟通方式。自去年以来,CCG打造了“CCG Dialogue”(CCG名家对话)这一与美国、欧洲在国际关系、全球治理等相关领域的知名学者、意见领袖和前政要等国际大咖深度对话的直播品牌。CCG主任王辉耀及CCG专家等中国学者先后与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克里·布朗,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哈佛大学教授、“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安格斯·迪顿等就全球化新趋势、全球治理困境、中美及中欧关系走向等国际热点话题进行了长时间的深度对话、系统探讨,坦诚交流,发出理性、客观的声音,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通过他们吸引了西方主流社会关注和理解,推进了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引导了国际舆论。
其间,CCG通过主动设置议题,引导对话方向,积极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保持谦逊的风格,尊重对方的理性表达和沟通,求同存异,通过国际理解的方式创新传达了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打造中国在这错综复杂的全球地缘政治大背景下,如何让国际上理解一个真实可靠的中国发展现实和与世界各国和平共处的强烈意愿。同时,系列对话探讨全球化问题的根源和发展方向,找到真正的逆全球化的根源,探寻不同体制国家的国际合作之道,增进了国际间理解和共识。
对话经中英文多平台同步直播,使得国际上更多人士,包括政策制定者和民众可以实时收看。据统计,每场直播观看量均达百万级别。多位美欧极具影响意见领袖相继发声产生了连锁反应,其观点不断被中外媒体引用和转述。该系列对话成为中国智库塑造国际话语体系,引导国际舆论,开展对话交流,展示立体中国形象的新尝试和新突破,发挥了中国社会智库独特的积极作用。
克里·布朗(Kerry Brown),英国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
中美欧应建立“分歧话语体系”表达不同观点|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院长对话CCG主任
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L. Friedman),《世界是平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三届得主
《世界是平的》作者对话CCG创始人王辉耀:世界比以往更快、更深、更融合、更开放,更脆弱
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创始院长,美国著名国际政治问题研究专家
双语视频+文字实录 | “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对话王辉耀:中美像一对连体双胞胎 毁灭对方的同时也会摧毁自身
约瑟夫•奈(Joseph Nye),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美国前助理国防部长
哈佛大学“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对话王辉耀:中美之间发生新冷战的说法,是对历史的误读
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一——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
文字实录+视频 | 《金融时报》首席评论员马丁·沃尔夫对话王辉耀:我相信全球化和我们对这个星球的共同管理
安格斯·迪顿(Angus Deaton),201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和国际事务荣誉教授
CCG对话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全球化受到的威胁来自国内,各国需要把自己国内的事情处理好
视频7:对话托尼·赛奇
托尼·赛奇(Anthony Saich),哈佛大学艾什民主治理和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教授,被誉为美国的“中国通”
哈佛大学“中国通”托尼·赛奇对话王辉耀:中美竞争会在某些领域发生,但互惠领域仍会持续发展
视频8:对话韩森
韩森 ( Valerie Hansen),耶鲁大学历史教授,著名汉学家
“我认为未来的方式就应该是试图从别人那里学到不同的东西。一个国家应该从另外国家和人们了解到其他国家的社会是如何运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