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是被联合国授予“特别咨商地位”的唯一中国智库,也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拥有国家颁发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所在地。成立十余年来,CCG 已在世界最具权威性的全球智库评价报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 2019》中连续三年跻身世界百强榜单,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全球化智库(CCG)的运营与发展得到了东宇全球化智库基金会的支持。东宇全球化智库基金会是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准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享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个人、企业捐赠者规定的税收减免优惠资质。CCG非常感谢您的认可与关注,您的支持将汇成我们在各个研究领域贡献更高质量智库思想和成果的动力,助力我们实现可持续发展。感谢您对中国的全球化事业做出的贡献!


1月1日

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新年贺词——2023年是CCG成立15周年。这一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面对新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CCG步履不息,积极为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包容性全球化贡献智库智慧。

CCG2023年度回忆 | 在世界发出中国智库强音

1月2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接受CGTN环球观察采访,围绕中国“新生产力”发表看法。他表示,中国的新生产力,如原子、比特和细胞的协同作用所表现的,不仅正在转型传统部门,而且还在技术进步和效率方面设定了新的标准。

1月4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就中国持续反腐败的原因分享看法。

1月5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和CCG秘书长苗绿在钓鱼台国宾馆参加纪念中美建交45周年招待会,中国驻美五任大使和诸多参与中美交往的人士云集,高朋满座。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今日俄罗斯采访,就美国胁迫荷兰禁止向中国出口光刻机的举措发表评论。

1月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参加北外新年论坛2024-中欧公共外交对话,并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中欧对话与合作”主题分论坛上研讨。会上,王辉耀理事长还被聘请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盟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王辉耀出席“北外新年论坛2024——中欧公共外交对话”并发表讲话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加北京浙江企业商会2024年迎新答谢晚会。

1月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钓鱼台芳菲苑参加2023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王毅部长做主旨发言。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一行访问CCG。

保尔森基金会副主席兼总裁戴青丽一行到访CCG

1月10日

美国公共广播电视公司(PBS)节目《前线》(FRONTLINE)知名制片人Martin Smith一行访问CCG。

Producer of FRONTLINE Martin Smith visits CCG

联合国妇女署驻华代表Smriti Aryal女士和同事在2024年第一个工作日访问CCG。CCG与UN Women连续多年深入合作,围绕女性发展、性别平等等话题举办相关活动,连续在国际妇女节当天联合举办妇女与气候变化、数字经济等话题的重磅研讨会。

1月11日

美国前副助理国务卿、中国事务协调办公室原主管、现欧亚集团中国董事总经理华自强(Rick Waters)一行访问CCG。

马来西亚亚太战略研究所(KSI)总裁Michael Yeoh一行访问CCG。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与雷吉娜·阿布拉米教授、瑞士信贷中国投资银行和资本市场联席主管邱若扉、前KPCB中国区管理合伙人周炜进行了一场关于2024年前景展望的激烈讨论,内容包括中美之间是否可能爆发战争、萨姆·奥特曼关于递归创新的预测是否接近现实,以及为中国及中国投资者提供的最佳投资机遇等。

1月12日

美国亚洲协会联席主席、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高盛前CEO约翰·桑顿访问CCG。

亚洲协会联席主席、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到访CCG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若冰一行莅临CCG调研交流。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若冰一行莅临CCG调研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为北京中关村科学城企业界人士授课。

1月1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达沃斯接受央视CGTN采访,谈李强总理在达沃斯的主题演讲。

CGTN Interviews Wang Huiyao on World Economic Forum 2024

1月1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和CCG秘书长苗绿在达沃斯参加了多场重磅会议和发言,与多位国际代表性人物会面。

1月18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接受CGTN全球商业节目采访。他表示,中国经济的叙述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和潜力,这一现实可能需要时间才能在全球市场的“称重机”中得到充分的认可。

1月20日

CCG秘书长苗绿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开幕式。

CCG副主任高志凯出席瑞士达沃斯论坛。他在演讲中呼吁,唯有秉持尊重、平等、理解和沟通,放下成见,弥合分歧,团结一心,才能破解信任危机赤字,共创美好未来。

CCG VP Victor Gao Speaks at Davos Financial Forum

1月2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中国品牌节年度人物峰会上荣获2023中国智库品牌人物荣誉奖项。

CCG理事长王辉耀荣膺2023中国智库品牌人物

1月23日

CCG和世界知识出版社、施普林格·自然集团联合主办的大使圆桌系列活动与图书发布研讨会在CCG北京总部隆重召开。本次活动邀请了作者与驻华大使、编辑、出版界人士、外交界人士、资深学者和商界人士,共同对新书进行发布和解读。共计20多国大使和使节莅临发布会现场。与会嘉宾就国际合作,各国与中国在全球治理、经贸、人文交流等领域的合作机会这些关切展开了讨论,并展望了2024年的双边关系和全球发展趋势。

20余国驻华大使前瞻2024中国与全球合作-“驻华大使看中国”系列图书在CCG重磅发布

在甲辰龙年春节来临之际,CCG在北京总部隆重举办2024年新春招待会,与各界上百位精英人士共话国际合作新篇章。本次招待会邀请了20位来自中央部委和政府部门的代表,36位驻华大使及外交官,18位国际组织和商协会代表,17位中外企业代表,4位国际媒体代表以及CCG咨询委员会成员等嘉宾欢聚一堂,共迎新春。

龙腾启新春 | CCG 2024新春招待会隆重举办,百位各界精英人士欢聚CCG

1月2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西班牙驻华大使拉法尔·德斯卡亚阁下在大使官邸共进午餐,探讨中西合作与交流。

1月25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加由法国Les Rencontres Economiques论坛、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举办的第三届新加坡经济论坛,并出席晚上法国大使在官邸为欢迎参会嘉宾举办的招待会。

王辉耀出席新加坡经济论坛并发表讲话

1月2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会晤在华工作访问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前副主席、北约助理秘书长Boris Ruga大使。

CCG王辉耀在北京与慕安会前副主席Boris Ruge会面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法国大使邀请参加在大使官邸举办的庆祝法中建交60周年庆祝酒会。

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中法建交60周年”庆祝酒会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参加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成立40周年大会。

CCG发布《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力》报告,倡议我国以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抓手,通过盘活闲置宅基地及农房等资源,进一步释放经济增长内需潜力,在惠农便民、助力乡村振兴同时为盘活城市房地产市场注入新活力,为我国改革开放新发展阶段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力。

CCG报告 | 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为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及实现共同富裕注入新动力

1月27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央视采访,谈习主席马克龙总统视频祝贺中法建交60周年。

CGTN Interviews Wang Huiyao on China-France Ties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会议中心给19届中国诚信企业家大会做主题报告谈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持续助力人文交流。

1月2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上海东郊宾馆参加北美汽车人协会新春晚会,围绕中国海归对中国汽车行业大发展的巨大贡献发表演讲。

CCG秘书长苗绿连续两天在北京卫视录制节目,和三位中外学者共同解读《资本论》、《孔子家语》和《道德经》等著作。

1月2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署名文章《在达沃斯感受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期待”》在《环球时报》发表。

王辉耀、苗绿:在达沃斯感受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期待”

1月30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与英国驻华使馆副馆长马洁茹(Mrs. Geraldine McCafferty)等英国使馆官员在大使官邸共进午餐,就中英合作与发展进行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与英国驻华使馆副馆长餐叙交流

CCG在北京总部举办2024全球化智库资深经贸专家新春茶话会。

CCG举办资深商务专家新春茶话会

1月31日

CCG在北京总部举办2024全球化智库资深外交官新春茶话会。

2月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加欧美同学会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的2024年新春联谊会。

CCG秘书长苗绿访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UNICEF)驻华代表处,与儿基会驻华代表桑爱玲(Ms. Amakobe Sande)女士和团队围绕儿童与健康、家庭价值、AI和数字化如何赋能青少年发展等话题进行了工作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参加西班牙驻华大使德斯卡亚举办的离任招待会,就德斯卡亚大使对中西两国发展交流作出的贡献表达感谢。

CCG参加西班牙驻华大使德斯卡亚离任招待会

2月2日

瑞典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使Peter Semneby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就有关话题进行了交流。瑞典驻华使馆一等秘书北诗婷(Sofia Bergquist Knutsson)陪同到访。

瑞典政府朝鲜半岛事务特使到访CCG

CCG在北京总部举办2024全球化智库理事和企业人士新春交流会。

CCG举办理事和企业人士新春交流会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参加了CGTN China 24的讨论,就中国的电动汽车产业分享见解。他表示,不仅仅是比亚迪,整个中国的产业都已经超越了大多数人的预期。其次,今年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大约四分之一的公司来自中国,包括小鹏汽车,它展示了一款模糊了汽车和直升机界限的飞行汽车。这是中国公司竞争全球市场,甚至是在美国市场上,充满信心和雄心的有力标志。

2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谈日益加深的国际冲突。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为“新三届讲堂”做讲座,以“与改革开放共生的四十年”为主题分享见解。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77级王辉耀:人生是一种突围,要保持比人快半步

2月5日

全球化智库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会2月5日在杭州桐庐健康城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举办。

CCG在杭州桐庐召开2023年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会

CCG2024新春联欢会和表彰会在杭州桐庐举办。

欢聚桐庐,共贺新岁——CCG举办2024新春联欢会

2月6日

CCG高管战略研讨会在杭州桐庐健康城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举办。

2月8日

CCG秘书长苗绿为CGTN进行直播点评,就中国加大力度吸引国际来华旅客分享看法。她表示,在首都和大兴机场专设国际支付示范区,国际信用卡和多种外币换汇等业务的展开为来华旅游、经商、学习提供了更多便利,期待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

CGTN Interviews Dr. Miao Lu on China Immigration Services

2月16日

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MSC)(以下简称慕安会)在德国慕尼黑举行,本次会议共有54个国家的领导人在慕安会上发言。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大会开幕式,并在开幕剧场演讲和多场正式活动中发言。

得失与输赢之辩:直击第60届慕尼黑安全会议

CCG慕安会会晤多国政要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慕安会开幕式剧场演讲的讲话

安联保险集团(Allianz)主办了一场慕安会“因果关系:应对气候变化的两线作战”官方边会。全球30多位政策制定者、军方代表、企业高管、非政府组织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积极商讨应对气候问题的安全策略及其潜在政策,以期最大程度上增强抵御气候变化能力,寻找建立气候韧性的新思路。会上,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中方嘉宾应邀发言,围绕当前国际局势和气候发展变化现状等问题分享看法。

王辉耀出席慕安会“应对气候变化因果关系两线作战” 边会并发言

2月17日

CCG作为唯一中方机构,与慕尼黑安全会议联合举办正式官方边会。本次会议以“中国、欧洲和美国:大国政治时代的气候合作”( “China, Europe, and the United States: Climate Cooperation in an Era of Great Power Politics”)为主题,聚焦地缘政治大国时代的气候合作。邀请了来自中国、欧洲和美国等国家的政策顾问和领域专家,旨在通过气候外交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问题两个视角,审视中欧美双边和三方关系的动态,探索中国、欧盟和美国作为气候三巨头如何与全球南方国家共同推动全球合作。

实录 | 2024 CCG慕安会边会:“大国政治时代的中、美、欧气候合作”

CCG参加慕安会开幕式并举办官方边会 会晤多国政要交流

2月19日

CCG与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BWA),在刚举办完慕尼黑安全会议的Bayerischer Hof 酒店联合举办,主题为“2024年中国、欧洲和全球化:国际工商界下一步如何合作?”的特别圆桌会议。知名国际企业蔚来汽车、华为、小米、阳光电源、阿里巴巴、博世、斯普林格、ESTA、Boteiller Group、Lenzing AG、Agora Strategy 、Advant Beiten、BDI大中华区代表、德国政界、德国工业联合会等企业界近40位代表和媒体人士出席本次会议。

实录 | 30余位中欧工商界人士热议中欧经贸走向- CCG在慕尼黑举办圆桌研讨会

2月20日

CCG与欧洲政策中心(EPC)在布鲁塞尔联合举办“动荡时期的中欧关系:前进之路”圆桌论坛。本次联合活动邀请了20余位中欧智库专家、官员、政策顾问和企业精英,共同探讨2024年及未来中欧关系中的挑战和机遇,为中欧合作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CCG与EPC在布鲁塞尔举办中欧关系研讨会

2月22日

CCG在北京总部成功举办了以“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展望”为主题的圆桌讨论会”主题圆桌研讨会。此次活动特邀英国《金融时报》(FT)副主编及首席经济评论员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以及知名学者、专家和企业界人士,共同围绕世界经济体系如何重构、2024年世界经济的亮点和挑战、中国经济展望等话题深入探讨交流。

文字实录+视频 | CCG对话FT首席评论家马丁·沃尔夫: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展望

来华访问为期一天的德国联邦政府总理朔尔茨的经济顾问Steffen Meyer博士、总理府经济事务办公室主任Ralph Böhme以及德国驻华使馆负责经济事务的参赞于娜(Andrea Jünemann)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进行了座谈交流。

德国总理经济顾问一行到访CCG

2月2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受邀与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Massimo Ambrosetti)午餐交流。

意大利新任驻华大使安博思一行到访CCG

2月26日

CCG编写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正式发布。报告分析了我国留学发展近况与发展趋势,报告显示,全球留学仍然保持增长势头,中国依然是最大留学生源国,海外留学正在稳步恢复,留学仍是我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未来中国留学发展将逐步进入平稳发展新阶段,传统留学目的地留学人数趋于稳定,新的留学目的地不断形成,留学专业选择仍以STEM领域为主,小众留学将成为新潮流。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中国参与全球化事务越来越多,留学人员环流趋势日渐明显。

报告全文 |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2023-2024)》

土耳其驻华大使伊斯梅尔·穆萨(İsmail Hakkı Musa)、副馆长/参赞喜嫒(Gözde ÖZTÜRK BİCAN)、法务参赞Nilhan Aydin Kalkan和一等秘书姚眺菲(Devletsah Yayan)拜访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同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等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展开了交流。

土耳其驻华大使一行到访CCG

2月27日

CCG在北京总部发布了由CCG主编、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的重磅新书《商界领袖看中国:抓住广阔市场的发展新机遇》,并围绕外资企业在华新角色转型,探索中国经济中的新机遇举办圆桌研讨会。多位在华外国商会负责人,梅赛德斯-奔驰(中国)、IBM、德勤、克诺尔集团等10余家在华知名跨国企业高管,以及出版界和媒体代表,出席了本次活动并参加研讨。

CCG重磅新书《商界领袖看中国》发布 多名在华知名跨国企业高管 共议在华发展新机遇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在CGTN Global Business上讨论了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他认为,在世界移动通信大会这样的活动中,每一款尖端设备的背后都隐藏着标准设定的神奇力量。正是这些普遍的最佳实践和技术标准真正驱动了展会,使无缝互操作成为现实。标准是创新的支柱,对于物联网的繁荣至关重要,它连接了数以万亿计的设备,打造了一个更智能、更互联的世界。重要的是,连接性虽然独立于人工智能,但与之互补,每个方面都增强了对方的能力,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2023年是CCG成立15周年。15年来,十分感谢社会各界支持!CCG在社会各界关注下,通过不断努力与持续创新,开拓出一条新的探索与实践之路。于内,CCG坚持推动全球化理念在全社会的普及,咨政建言,服务公众;于外,积极开展智库外交,构建国际对话平台,促进民间外交与国际人文交流。

这一年,风云变幻,跌宕起伏,世界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全球发展面临多重挑战。面对新的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CCG步履不息,积极为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包容性全球化贡献智库智慧。

积极践行智库民间外交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强音

自2017年CCG首次赴海外开展“二轨外交”至今已经6年。即使在人文往来和互访交流的寒冬,CCG仍发挥智库的民间外交作用,突破了中国智库出访多项记录。在“破冰之行”一周年之际,CCG共6次环球“二轨外交”,总历时71天,全程到访15国22城,与德国慕安会、巴黎和平论坛、多哈论坛等国际顶级多边政策论坛合作,参与议题设置和举办官方活动,近100场。

在德国慕尼黑举办的慕安会上,CCG以“绿洲还是幻影:中美气候合作关系分析”为题举办官方边会;在德国柏林,CCG在全球解决方案峰会上与宝马基金会联合举办晚餐交流;在法国巴黎,CCG与法国阿斯彭研究所、让莫内研究所、欧洲-亚洲中心联合举办研讨会;在比利时布鲁塞尔,CCG与欧洲政策中心EPC联合举办“中欧智库交流项目”研讨会,并与欧洲-亚洲中心联合举办午餐会;在卡塔尔多哈,CCG作为第21届多哈论坛唯一中国合作伙伴主办两场分论坛,聚焦“乌克兰的和平前景”与“区域安全与外交多边对话”的热点议题分析研判。

同时,CCG还在30余场国际高端多边论坛平台亮相发声,就中美气候合作、俄乌和巴以冲突、多极化世界、金砖、全球南方、AI等热点议题发出中国声音。其中包括在巴黎举行的巴黎和平论坛、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36届亚太圆桌会议、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萨尔茨堡三方对话、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2023慕尼黑安全峰会青年领袖年度会议、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的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企业家大会、在越南胡志明市地区举行的Horasis亚洲会议2023、在斯洛文尼亚举行的第18届布莱德战略论坛(BSF)、在蒙古举行的蒙古论坛、在法国戛纳举办的Kearney CEO Retreat、在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城举办的全球公域文明对话会议、在日内瓦举行的H20高峰论坛、在德国柏林举行的2023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在梵蒂冈举行的全球公域文明对话会议、在瑞士举行的格施塔德对话、在克罗地亚举行的杜布罗夫尼克政要论坛、在经合组织总部(OECD)发表演讲、在德国联邦议院举行的印太地区战略伙伴大会、在英国伦敦举行的2023中非论坛、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英国论坛、在布达佩斯举行的2023布达佩斯欧亚论坛、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举办的2023伦纳特·梅里大会、在新加坡举办的斯德哥尔摩论坛、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办的2023多哈论坛以及在澳门举办的2023世界汽车智库大会。在众多重磅论坛上,各国意见领袖齐聚一堂,畅谈文明互鉴对全球的积极贡献、研判地区地缘政治变化、共探如何避免国际秩序失衡。

CCG多次前往国际组织的核心腹地纽约及瑞士,到访数十家全球顶尖智库;对话数百位跨界资深名人;共拜访了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比利时、匈牙利、克罗地亚、斯洛伐克、卡塔尔等10余个中国驻外大使馆。面对面接触数百位极具影响力的国际人士,到访国家和城市之多、交流范围和影响之广,均创中国智库疫情以来出访历史。

汇聚智库群策资源 实践咨政建言使命

从新岁序开到年终岁末,CCG提供智力支持的脚步从未停歇,接待了来自中央部委和北京市相关部门等政府机构的来访,共计65次,提供政策智力支持、递交数篇建言献策,通过汇聚国内外优秀的思想理念,影响并推动政府相关决策和制度创新。CCG作为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耕耘不辍,在全球化的每个关键时点,都及时发出中国智库的理性声音。全年共发布了7篇研究报告、7部简体中文图书、2部繁体中文图书、6部英文图书,递交了126篇建言、10期智库内参合刊。建言内容紧跟国际形势和国家开放发展需要,涉及中美关系、中欧关系、中东局势、全球治理等多个时下热点,为国家有关部委贡献了智库智慧。

其中包括,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教授(Joseph Nye)新著《软实力与中美竞合》;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关于“亚洲崛起”最新力作《亚洲的21世纪》,其英文版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自2022年1月1日上线以来,累计下载量已超过400万次,是学术类出版物平均下载量的几十倍;《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预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大国智库2.0》《被西方误读的中国》《Escaping Thucydides’s Trap》《Insight: China in A Changing World》《Soft Power and Great-Power Competition》《Strateg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Global》《The Challenge of “Going Out”》《 Transition and Opportunity: Strategies from Business Leaders on Making the Most of China’s Future》,以及《2023中国与全球化报告》《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技术变革下的亚洲人才发展报告(2023)》《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展望与多边化发展建议》《加强亚太合作,参与印太合作——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人才、创新与产业链韧性报告(2023)》。

CCG受邀在国家级几大对外开放平台——进博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分别举办重要论坛。CCG在过去一年的活动布局不仅深度覆盖中央层面,同时也深耕于地方,涵盖上海、浙江、河北、山东、成都、大连、澳门、香港等地,既在国家层面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在地方层面树立了品牌形象,为促进国际交流、智库合作、以及共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CCG的研究成果也在进博会、服贸会、数贸会等、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全球人才峰会、国际青年交流大会、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等高朋满座的盛会中得以向全球发布。

联结中外 沟通世界

后疫情时代,面对世界发展的严峻挑战与变化,CCG积极与以驻华使节为代表的在华国际社会的重要组成方开展交流,通过打造大使圆桌论坛、与驻华使馆联合举办主题研讨会、在品牌论坛设置大使圆桌等智库活动,积极拓展国际交流渠道。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外交部原副部长、联合国原副秘书长刘振民,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美国驻华大使伯恩斯,欧盟驻华大使庹尧诲等20多个国家的位驻华大使,以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中外企业莅临现场,围绕文化交流与全球经贸合作、全球气候治理、中欧合作等话题分享独到见解和创新提议。

CCG还接待了来自意大利、美国、法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驻华大使和使馆官员的参观访问,共计67次,就当前全球性挑战、国际国内热点议题交换看法。芬兰前总理Esko Aho、奥地利前总理Wolfgang Schüssel、西班牙前外长Arancha González、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部长Jasmine Teo、巴西农牧业部部长Carlos Fávaro、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Pascal Lamy等各国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官员、著名国际专家学者、跨国公司代表,以及美国青年政治家代表团、欧洲工商代表团、以色列中以学术交流促进协会代表团、芬兰工商代表团、美国杜克大学代表团、香港团结基金会访问团纷纷到访CCG,通过智库的平台,发出全球的声音。

CCG通过30余场海内外直播、650次媒体采访、320余篇评论文章、700多百封邮件通讯和3500多篇媒体报道,促进多渠道国际传播,广受各领域资深决策者及国际人士的关注。

与未来对话 与青春同行

2023年,CCG共举办了6场重量级国际青年交往活动。20多位各界专家参与对话,40多个国家的500多位国际青年线下相聚。话题涵盖气候变化、跨文化交流、全过程人民民主、创新创业、青年友好型城市、城市对外交往、国际人才发展。

在习近平主席回信GYLD外籍青年代表两周年之际,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上,10位国际政要和国际组织负责人发来寄语,多位驻华大使、国际组织驻华代表、有关部门领导现场致辞;CCG在印度新德里举办的2023慕尼黑安全峰会青年领袖年度会议,与20多个国家的49位杰出青年深度交流对话;美国青年政治家、国会议员助手代表团一行到访CCG,与CCG管理者、研究人员GYLD项目成员座谈交流;CCG思想角多角度回顾COP28,多位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参与者,对青年如何更好参与全球治理互动交流;11国国际青年走进北京市人大和基层社区,近距离对话市人大代表与基层干部群众,沉浸式体验中国场景,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真实可感;2023国际青年英才成都交流会上,多位驻华大使和国际青年在成都大运场馆和熊猫基地,向世界青年发出邀请;在2023国际青年交流大会上,CCG与山东省再度合作,在开幕式上发布研究报告,开展主题演讲,组织“黄河湾国际青年经济论坛”“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论坛”。

着眼未来发展 构建前瞻愿景

为庆祝成立15周年,CCG举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大国智库2.0》发布暨圆桌会等系列论坛及研讨对话活动,聚焦“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十字路口的全球秩序:前进之路”“当前经济发展形势与投资策略”“智库在新时期的发展路径”等国际热点议题展开热烈研讨,包括众多资深政策制定者、驻华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和资深研究学者、行业领袖及多家国内外媒体代表在内的共500余位嘉宾莅临现场,交流全球趋势的前沿观点,制定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

通过着力汇集政产学研各领域专家,CCG提供了汇聚多元视角、融汇创新思想的交流平台,吸引来自各界的思想源流在此交融,为构建更加包容和繁荣的全球化进程贡献智慧和力量。

过往皆为序章 来日方值期许

2024,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作为中国新型智库的探索者与实践者,CCG 将不负时代所托,一如既往为中国的全球化之路提供智力支撑,更加积极主动发挥社会智库参与民间外交的优势,搭建中外沟通的桥梁,为凝聚全球共识贡献智慧。

2024,祝愿大家新年快乐、喜乐平安!

 

欲了解CCG在2023年的精彩瞬间,请点击浏览

10月13日

美国青年政治家代表团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等相关专家和多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项目成员与来访嘉宾进行了座谈交流。

美国青年政治家代表团到访CCG并举行座谈会

10月16日

由超级桥理事会(SuperBridge Council)联合迪拜经济与旅游部下辖迪拜世界贸易中心(Dubai World Trade Centre, DWTC)举办的首届超级桥迪拜峰会(SuperBridge Summit Dubai)在阿联酋迪拜地标建筑未来博物馆(Museum of the Future)圆满落幕。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本届峰会,并在开幕式后的首场研讨中围绕战略性投资、创新动能、健全的商业生态系统以及劳动力资源等因素对新经济体发展的推动作用展开讨论。

CCG理事长王辉耀参加超级桥迪拜峰会并发言

10月17-18日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召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20多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高级代表,以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罗塞夫等国际组织负责人共同出席。本届论坛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携手实现共同发展繁荣”为主题,讨论各方共同关心的议题。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研究员明竺(Zoon Ahmed Khan)受邀参加民心相通专题论坛及智库专题论坛,并接受多家媒体采访。

CCG受邀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10月20日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Erik Solheim 和国际风能协会主席Ben Backwell一行到访CCG。

10月23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成功举办。作为近四年来在国内举办的最广泛聚集国际高端智库的线下交流盛会,来自中国、美国、欧洲、亚洲、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拉美、非洲、中东,印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100位知名智库代表云集现场,交流全球趋势的前沿观点,制定全球挑战的解决方案,着眼未来发展,构建前瞻愿景。

会议期间,由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与全球化智库课题组联合撰写的研究报告《加强亚太合作,参与印太合作——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于10月23日在论坛上发布。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福建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所长全毅,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研究总监、高级研究员郑金连对报告进行了解读。

中国疫情后最大线下全球智库论坛在京举办

中国妇女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习近平、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李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会祝贺,丁薛祥代表党中央致词。CCG秘书长苗绿作为全国第十三次妇女代表大会代表,与近1800名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和90名特邀代表共同出席本次大会,贡献巾帼之力、汇集巾帼之智。

中国妇女十三大召开 CCG秘书长苗绿作为代表出席大会

10月24日

继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共同主办的第八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启幕后,CCG又与欧洲政策中心(EPC)在京联合举办了“中欧智库交流”(EU & China Think-Tank Exchanges)活动。来自世界知名智库、高校、驻华使馆、商会的近60位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回顾与展望中欧关系,热议当前挑战并前瞻中欧全球治理合作。

CCG与欧洲政策中心在京继续举办全球智库论坛 热议中欧关系与全球治理

10月26日

应印度驻华大使罗国栋(Pradeep Kumar Rawat)邀请,CCG创始人及理事长王辉耀,联合创始人及秘书长苗绿,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宏,副秘书长、国际合作部主任唐蓓洁,研究员、国际传播总监王子辰到印度驻华大使官邸与其共进午餐,就共同关心的议题进行交流。

CCG专家应邀与印度驻华大使进行午餐交流

10月28日

由哈佛肯尼迪学院中国校友会主办的第二期“哈佛肯尼迪中国校友公共政策对话”在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举办,多位哈佛中国校友莅临现场,探讨印度企业的全球影响力。印度驻中国大使馆副大使阿比舍克·舒克拉(Abhishek Shukla),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原Infosys中国CEO、《印度IT的崛起》作者刘宏,塔塔集团中国区总裁詹宏钰等嘉宾参与研讨。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校友孙玉红主持研讨会。

CCG举办哈佛肯尼迪中国校友公共政策对话

10月29-31日

北京香山论坛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受邀出席论坛欢迎晚宴和开幕式。31日,CCG理事长还应邀出席主办方举办的参加香山论坛中外智库领导人午餐会。会议期间,CCG理事长王辉耀还与乌克兰前外长帕夫洛·克里姆金(Pavlo KIimkin)会面交流。

CCG受邀出席北京香山论坛

美国丹佛大学约瑟夫·科贝尔国际关系学院终身教授兼美中合作中心主任赵穗生教授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并发表题为“沟通理解能否帮助改善中美关系”的主旨演讲,分享其在中美竞合领域的独到见解。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进行开场致词,赵穗生教授发表演讲,王辉耀教授做现场点评,苗绿博士主持了与赵穗生教授的对话。

美国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到访CCG并发表演讲

 

11月1日

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在清华大学主楼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以“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家形象建构”为主题,共有四百余位来自政府、企业、媒体及学界的专家学者莅临现场。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2023清华国家形象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11月2日

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中欧投资对话”闭门交流会,与会嘉宾围绕中欧经贸合作、中欧关系与世界秩序及当前国际热点议题开展互动交流。包括芬兰驻华大使孟蓝(H.E. Leena-Kaisa Mikkola)和20余位来自芬兰的工商界代表在内的多位人士出席了本次闭门交流活动。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副主任高志凯、CCG副主任刘宏、CCG研究员吴梦启、CCG研究员王子辰、CCG研究员刘虹参与了本次研讨和分享。

疫情后芬兰最大企业代表团到访CCG 就中欧投资现状与前景开展交流

11月3日

西班牙前外长、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阿兰查·冈萨雷斯(Arancha González)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围绕全球贸易走向、世界贸易组织的现状与未来、中欧关系现状与挑战、妇女领导力等多个话题展开对话。

对话实录 | 王辉耀对话阿兰查·冈萨雷斯:全球贸易如何走向共同繁荣

11月3日

荷兰新任驻华大使吴使博(André Haspels)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 研究员刘虹、王子辰等就共同关心的话题座谈交流。双方还回顾了CCG和荷兰驻华使馆的友好合作互动,包括CCG今年两次接待荷兰政府不同部门官方代表团访华和前任荷兰驻华大使参加的CCG活动。

荷兰新任驻华大使到访CCG

 

11月6日

由商务部和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局共同承办的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分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CCG是本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的智库合作伙伴。众多国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业代表等莅临现场,热议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发展趋势、中国在其中的角色作用等时下最受关注话题,助力推动世界经济走上持续复苏轨道。

CCG在进博会成功举办提升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论坛

11月9日

欧洲工商业联合会到访CCG,与CCG副主任、高级研究员刘宏,CCG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色列分校副校长龚炯,CCG研究员、国际传播总监王子辰,CCG研究吴梦启等进行座谈交流。

欧洲工商业联合会到访CCG

11月9日

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New Zeland China Council)执行董事、原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孔思达(Alistair Crozier)到访CCG,与CCG研究员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交换了意见。

11月10日-11月11日

第六届巴黎和平论坛在法国巴黎开幕。包括法国总统马克龙、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行长金立群在内的多国政府领导人及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金融机构、智库负责人等出席论坛。

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出席本届论坛,并在主题为“避免经济大脱钩:全球化如何疗愈?”的主会场对话会上发言,就地缘政治冲突是否会影响经济全球化等议题分享见解,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苗绿与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和国际商会会长等谈逆全球化如何疗愈?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本届论坛,并在主题为“在全球竞争中拯救世界和平”的分论坛上发言,就联合国是否依然有效、集体安全是否会成为地缘政治竞争不可避免的牺牲品等议题分享见解。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巴黎和平论坛 热议如何在全球竞争中拯救世界和平

11月10日

“2023世界汽车智库大会暨第十三届中国(澳门)国际汽车博览会开幕式”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功召开。本次大会邀请了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张伟,中国石油集团国家高端智库研究中心专职副主任吕建中,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会长助理王都,欧洲汽车工业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张硕,日本汽车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坂行弘,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高级研究员崔洪阳,分别就全球经济与地缘政治形势、汽车产业电动化、智能化、全球化、低碳化发展相关影响和未来机遇进行了深入探讨。

张伟:全球化人才培养需要面向未来

11月10日

埃及驻华使馆一等秘书Amr Mohie Eldin、三等秘书艾哈迈德·侯斯尼(Ahmad Jamal Ahmed Hosny)到访CCG,与CCG研究员就共同关心的议题交换了意见。

11月12日

全球化智库(CCG)和欧亚中心(Europe Asia Center)成功在巴黎联合举办了第二届中欧合作圆桌研讨会。包括欧亚中心副总裁、联合国前副秘书长Erik Solheim,欧亚中心董事会副主席、前欧盟交通专员Violeta Bulc在内的20余位中外嘉宾出席会议,并围绕中欧关系发展进行坦诚深入的交流。

 

CCG与欧亚中心在巴黎成功举办第二届中欧合作圆桌研讨会

 

11月12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在巴黎参加由阿斯彭研究所为欢迎CCG举办的午餐研讨会,就动荡世界中的中欧关系、中欧经贸合作和中欧文化交流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法国工商界和外交界的二十余位知名人士参加了本次交流。

CCG理事长在阿斯彭法国举办的午餐研讨会上的演讲

 

11月12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参访法国期间参观了位于蒙达尔纪的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博物馆和邓小平广场,并与博物馆馆长王培文等围绕中法青年交流、全球议题与青年力量等主题进行座谈交流。

CCG专家团参观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博物馆并举行座谈交流会

11月12-13日

由杭州市委市政府指导,杭州市委人才办、桐庐县人民政府、全球化智库(CCG)共同主办,桐庐县委人才办、桐庐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全球化智库长三角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人才50人(富春江)论坛暨第十二届杭州桐庐“君山引凤”科技人才周开幕。

中国人才50人(富春江)论坛圆桌思想荟成功举办

11月13日

昆山杜克大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彭诺亚教授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并与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执行院长潘庆中教授围绕当今大学所面临的挑战、社会需求与大学建设、全球性大学成功要素、新兴技术与高等教育创新等多个话题展开对话。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潘庆中对话昆山杜克大学全球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彭诺亚教授

11月13日

全球化智库(CCG)代表团在巴黎参与录制欧洲卫视为纪念中法建交60周年而拍摄的专题节目。本次采访由法国欧洲卫视副台长Camille CHEN和法国吴建民之友协会主席徐波主持。接受本次采访的CCG代表团嘉宾包括CCG理事长王辉耀,CCG副主任孙玉红,北京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邬国华和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朱伟卿。

CCG代表团参与录制欧洲卫视中法建交60周年专题节目 呼吁加强中法青年交流

11月13日

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与中欧美全球倡议主办的“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3巴黎对话”活动在里昂商学院巴黎校区举行。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和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出席论坛。

 

CCG理事长和秘书长参加中欧美智库合作论坛·2023巴黎对话

11月14日

杜克大学代表团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举办“杜克大学-CCG对话可持续发展”闭门交流会,与会嘉宾围绕能源转型、气候变化和中国的减碳经验开展互动交流。

杜克大学代表团到访CCG 就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探讨交流

11月15日

位于巴黎的OECD总部为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举办专场政策交流会,邀请王辉耀博士在OECD会议中心发表演讲,谈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发展,中国与全球治理以及如何加强全球多边主义合作等议题。来自澳大利亚、奥地利、比利时、加拿大、智利、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捷克共和国、爱沙尼亚、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爱尔兰、意大利、日本、拉脱维亚、立陶宛、墨西哥、荷兰、挪威、葡萄牙、斯洛伐克共和国、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典、瑞士、土耳其、美国、欧盟的共计32国及国际组织驻OECD大使出席会议。OECD副秘书长参加专场演讲交流,OECD G20协调人等参与午餐交流。

OECD邀请CCG理事长王辉耀在OECD巴黎总部演讲 32国大使参加

 

11月15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拜访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CCG代表介绍了CCG近期在中欧关系研究和二轨外交方面所做的工作,双方围绕中欧关系、中法人文交流等话题座谈交流。

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拜访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

 

11月15日

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Geneva Centre for Security Policy)主任、瑞士联邦资深外交官托马斯·格雷明格大使(Ambassador Thomas Greminger)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及CCG副秘书长唐蓓洁、CCG研究员等交流座谈。

日内瓦安全政策中心到访CCG

11月16日

应德国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小组副主席、德国前卫生部部长延斯·施潘(Jens Spahn)邀请,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在德国联邦议院举行的“印太地区战略伙伴”大会,为众多德国议员、政策制定者、使馆官员、跨国企业代表、智库专家等各界精英人士围绕中美关系、中欧经贸问题发表演讲和参与研讨。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在德国议会演讲

11月18日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LSE)举办了2023中非论坛(China-Africa Conference)。本次中非论坛主题聚焦“‘非洲世纪’的中国:增长、绿色、治理与全球化”,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并发言。

王辉耀应邀出席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中非论坛

 

11月20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到访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同研究所所长梅建军等会面,共同探讨了双方如何加强合作,从而在中英和中外交流中更好地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另外,CCG向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赠送了研究成果《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Consensus or conflict?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in the 21st Century)。

CCG理事长王辉耀和CCG秘书长苗绿到访英国剑桥李约瑟研究所

11月22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在伦敦参加由英国货币金融机构官方论坛主办的第二届中国—英国论坛。英国驻华大使Caroline Wilson(吴若兰)女爵士(DCMG),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英国上议院议员梅格纳德·德赛(Meghnad Desai),英中商业发展中心主席约翰·麦克莱恩(John Mclean OBE)等嘉宾出席本次论坛。

 

王辉耀应邀在伦敦参加第二届中国—英国论坛

11月22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到访中国驻英国使馆,同中国驻英大使郑泽光座谈交流。王辉耀和苗绿介绍了CCG近期在欧洲的系列访问,以及CCG近年来在中英、中欧关系和二轨外交等方面所做的交流和研究,郑泽光大使就中英和双边各领域交流合作等话题做了全面的阐述。

CCG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拜访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

 

11月22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到访英国外交部,同东北亚和中国部门中国事务副主任Andrew Pittam、中国事务司副司长Alexander Wright、中国事务司经济和贸易处负责人Sam Gilbert会面交流。王辉耀和苗绿分享了近期在欧洲和英国的访问和交流,介绍了CCG近年在中英关系等方面所做的研究及成果,欢迎英国更多智库和机构参加CCG每年举办全球化年会和智库年会。双方就两国关系发展和各领域务实合作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CCG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到访英国外交部

 

11月22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英国伦敦会见国际策略咨询董事长、前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前英国第一国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Peter Mandelson),双方围绕中英交流、中欧关系前景及当前热点议题对话探讨。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伦敦与英国前第一国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会面

11月23日

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商务厅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CCG数字贸易圆桌会”在浙江杭州举办。国际组织、国际商协会代表围绕“全球数字贸易的新合作、新机遇”,结合“全球数字贸易的新规则与标准制定”“数字金融服务新趋势”“数据跨境流动与数字安全治理”“产品与服务的数字信用建设”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数贸会举办CCG数字贸易圆桌会 中外嘉宾共商全球数字贸易新机遇

11月23日

当数字化成为全球共识,数字贸易正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为推动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全球化智库(CCG)、 杭州市商务局共同创建的“数贸会数字贸易智库”11月23日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人间天堂·数贸之夜”活动上正式成立。

CCG与杭州商务局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数贸之夜”共同发起成立“数贸会数字贸易智库”

11月23日-24日

由匈牙利中央银行 Magyar Nemzeti Bank(MNB)主办的2023年布达佩斯欧亚论坛在布达佩斯召开。此次论坛主题为“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中国政府欧洲事务特别代表吴红波在开幕式上发表主旨演讲,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特邀出席论坛并参与研讨。

 

王辉耀理事长应邀出席2023布达佩斯欧亚论坛并展开炉边对话

11月24日

在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CCG数字贸易圆桌会”举办次日,由桐庐县人民政府主办、桐庐县商务局承办、全球化智库(CCG)协办的第二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中外企业走进桐庐活动”正式启幕。近20位中外企业代表抵达桐庐参访考察,并围绕“数智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与下沉市场新机遇”主题进行深入的座谈交流。

10余家中外企业走进桐庐 共话数智时代县域经济发展新趋势

11月24日

本期《风云对话》@朱梓橦 连线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和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大卫·布莱尔。

凤凰卫视《风云对话》:经济制裁不是杀手锏美国应放弃

11月2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席第22届中国与WTO学术年会暨WTO改革第13次部长级会议展望,并发表主旨演讲。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第22届中国与WTO学术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11月29日

在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期间举行的2023京津冀产业链供应链大会上,全球化智库(CCG)与普华永道、德勤等12家机构受邀成为“投资京津冀·联合招商合作伙伴”,将面向全球全国进行产业链补链招商,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和项目落地京津冀。

CCG在首届链博会上受邀担任“投资京津冀·联合招商合作伙伴”

11月30日

2023年11月30日上午,美国驻华使馆经济处公使衔参赞柯凌宇(Colin Guest)等五位官员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等就共同关心的经贸话题交流座谈。

美驻华使馆经济处公使参赞到访CCG

“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面临的是如何让全球化向更加包容平等、互利共赢、合作团结的方向发展,从而打造一个更具韧性和柔性的全球化。”12月2日,2023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开幕,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会议现场接受南都记者专访时表示,多极世界要求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东西方及南北方重要国家或国家集团需管控分歧、携手合作,而中国可以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2023年12月2日,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会议现场接受南都记者专访。

 

多极世界需要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南都:读懂中国,首先要了解我们现在所身处的世界环境。您认为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新型全球化呈现何种特征?

王辉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等国家建立了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为代表新的国际秩序,推动全球化取得巨大成功,全球经济、文化、社会在过去70多年里一路高歌猛进。而今,世界政治的去单极中心化既成趋势,这套体系已经力不从心,受此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入不敷出,世界的秩序亟待重组提升。我把它称之为全球治理落后于全球实践。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地缘政治动荡、全球气候变化、世纪疫情跌宕反复、逆全球化思潮抬头,我们进入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全球化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5月,我在德国柏林参加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德国总理朔尔茨说,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多极世界。我认为他是正确的。当下问题在于,多极世界已经来临,但多极世界的治理体系尚未形成,我们急需要完善和提升及建设新的国际治理体系。

南都:新的国际治理体系如何构建?

王辉耀:多极世界存在着“大多边”“小多边”和“多个多极”的情况。这些板块之间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存在“共识联盟”,各个板块之间互动密切,根据利益关系展开灵活调整。未来各方既需要维持当前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也需要在多层次多级别的领域展开灵活的合作。

中国是南方国家的一员,但中国部分沿海地区接近了发达国家水平。从这个意义上看,中国既能连接发展中国家,又拥有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可以连接多极世界中的几大板块,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引领作用。

如何继续推动全球化,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为进一步构建新的国际治理体系,我们需要美国和欧盟、中国以及其他南方国家达成一致,找到多极和平相处的模式。例如,中美欧作为全球三大经济体,也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者,应该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共商解决办法。倡议中美欧建立三边交流机制,形成常态化交流,推动三方开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现在中美竞争态势大于合作态势。中美在文化、体制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如果在未来10-15 年双方保持竞争与合作并存的态势,斗而不破,到2035 年,中美之间可能达到一个新的平衡。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已经让世界偏离了通向两极世界的轨道,我们要避免形成两大阵营。欧洲是避免出现两极世界的重要支撑,而且能够加速多极格局的形成。欧洲能够在中美关系之外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存在,在经济上与中国的关系也日趋紧密,因此中国应该加强与欧洲的联系。

中国成为经济全球化“反哺者”

南都:我们注意到,您参与撰写的《21 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从技术与人本等新的视角观察全球化。从这两个角度,您认为中国可以为全球治理创新贡献哪些中国智慧?

王辉耀:当前,我们已然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技术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清洁能源等新业态持续涌现,重塑着原有的商业秩序。但是它们缺乏一套治理体系,基本是各自为政。例如数字经济、碳排放、碳税、全球最低企业所得税,还有一些前沿议题,包括太空治理、太空垃圾泛滥,成千上万的卫星和发射物残余都在太空悬停。这些缺乏国际制度和国际协调的领域,均可以成为中国同其他国家共同对话探讨的主题。

另一方面,中国的风能、太阳、电动汽车等产业发展全球领先。但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还会带动如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实现绿色转型,发展清洁能源。由此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能够推动全球的现代化。

从人本的角度来看,全球化自出现之时便伴随着人的流动,这些移民的流动,不仅影响着贸易、投资、技术交流,还会在接触和交流中实现不同国家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提升彼此的认同。因此,我们要凝聚全球国际人才,华侨华人、留学生等群体的力量,进一步优化放开中外人员往来签证政策,促进民心相通、构建全球共识。

南都:您如何看待中国在当前全球经济格局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举措?在当前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背景下,您认为中国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推动国际经济合作?

王辉耀:作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中国融入全球化的进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奇迹,以及由此形成的发展经验,越来越受到各国的关注和重视。近十年来,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申请加入CPTPP、DEPA 等。显示出中国正在努力承担起更多的国际责任,从全球化的参与者逐步转变为“反哺者”。

中国只有加入这些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多边协定,才能进一步促进改革开放。面对现存的改革缺乏推动力、出现乏力等情况,我们都可以通过加强国际合作协定的方式推动解决。目前,中国有中日韩国际合作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还有中国-中亚峰会、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等机制,同时在多国有大量经济项目推动。在国际经济合作方面,中国可以推动和引领新一轮全球化进程。

此外,对于经贸而言,中国越是开放便越是安全。以海南为首的21个自贸区都是自主开放的,未来,我们还需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吸引更多欧盟国家。我们单方面向欧盟五国开放签证,也可以率先向他们开放中欧双边投资协议的条款,还可以出台一些特殊政策以加强中美等国合作,如对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实行来华免签政策。

以文化包容性吸引全球人才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在您看来,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需要在哪些方面重点发力,实现高质量高标准建成国际一流湾区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广州又有何新担当新作为?

王辉耀: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人才。我们应进一步便利人才的跨境流动,让港澳青年在就业机会、日常生活等各方面享受内地同等待遇,同时帮助广东青年到港澳就业,加速推动三地人才流动。粤港澳大湾区最重要的优势在于开放,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完备,机场密度国内最高,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集群地带。因此,大湾区应该在吸引国际人才上做文章,充分利用香港、澳门的资源,向全球人才开放,源源不断为大湾区吸引全球人才落户。

广东有敢为人先、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是华人、华侨最多的省份,或可进行在广东开放华裔卡试点,实行免签的政策,降低入学、就医的门槛,这些都是打破人员流动壁垒的重要方式。

对于广州来说,基于自己深厚的岭南文化底蕴,广州应该在大湾区中更好发挥文化作用,借助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去吸引外籍人才。同时开设国际医院、国际社区、国际中文学校,进一步打造南沙国际化人才特区等方式,向世界展现广州的国际吸引力,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现代化发展,从而推动中国乃至全球的现代化。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23年12月3日

7月1日

由中国国际商会、中国欧盟商会、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新经济研究院承办的“首届中欧数字经济与贸易发展论坛”在第十七届中国—欧盟投资贸易科技洽谈会期间成功举办。

首届中欧数字经济与贸易发展论坛7月1日圆满举办

7月7日

2023国际青年交流大会开幕式在山东会堂举行。来自85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名各界嘉宾和青年代表,共聚齐鲁大地,共赴青春之约。本次大会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共同主办,以“新时代 新文明 新青年 新使命”为年度主题,主要包括开幕式、主论坛、平行论坛、青年主题展、国际青年大联欢及参访交流等活动。全球化智库(CCG)作为大会支持单位,承办大会主论坛“黄河湾国际青年经济论坛”,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并邀请多位嘉宾在开幕式、国际青年创新创业论坛相关环节发言。

国际青年交流大会在山东开幕 CCG合作举办开幕式、主论坛等活动并发布报告

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研究撰写的《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于2023国际青年交流大会上正式发布。报告基于当前青年就业形势,聚焦不断涌现的新就业形态,揭示其给青年群体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为助推青年成长成才建言献策。

CCG《新就业形态下中国新职业青年发展报告》发布

7月12日

乌兹别克斯坦外交部国际关系信息分析主任达尼亚尔· 库尔班诺夫(Daniyar Kurbanov),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直属经济研究与改革中心副主任霍尔穆·哈梅多夫(М. Kholmukhamedov)及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馆二等秘书拉希莫夫· 拉夫山(Rovshan Aminov)一行到访CCG,与CCG副主任刘宏、CCG研究员王子辰、CCG研究员明竺、CCG研究员刘虹围绕两国发展合作等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

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外交部代表团一行到访CCG

7月14日

CCG在北京总部欢迎美国知名智库专家一行访问CCG交流。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讲座主任高级顾问甘思德(Scott Kennedy),康奈尔大学政府学系中国与亚太地区研究教授白洁曦(Jessica Chen Weiss),华盛顿大学政治学系教授白素珊(Susan Whiting),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政治与国际经济系副教授任美格(Meg Rithmire),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研究员Matt Sheehan,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中国商务和经济董事讲座项目协调员Matt Barocas、助理研究员Maya Mei一行7人参加了CCG举办的中美智库专家座谈会。

甘思德白洁曦等7名美国知名学者到访CCG参加圆桌研讨

7月15日

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揭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研讨会同期举行。CCG理事长王辉耀受聘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CCG理事长王辉耀受聘成为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战略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7月18日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经济参赞芮明真(Meg Reid)、一等秘书(政治)曾庆敏(Jessica Tang ),二等秘书(经济)沈谙杰(Anthony Skalkos),二等秘书(经济)丁志得(Stuart Dingle)到访CCG,并与CCG研究员吴梦启、王子辰,CCG助理研究员贾雨萱就中澳关系、供应链韧性、外商在华投资、中国深化改革等议题展开了友好深入的探讨。

全球化智库(CCG)在京举办《亚洲的21世纪》(The Asian 21st Century)新书发布活动。发布会上,中信出版集团总经理陈炜、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致辞,本书作者、新加坡资深外交官马凯硕就“亚洲的复兴与东西方的权力转移”发表了演讲并进行了答记者问。来自出版界、智库界资深人士和媒体出席发布活动。发布会由CCG副主任刘宏主持。

马凯硕新书《亚洲的21世纪》中文版出版发布

CCG新书发布:亚洲的缪斯”马凯硕谈中国和平崛起与亚洲复兴

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CCG演讲全文:21世纪将是亚洲的世纪

7月20日

英国独立电视台就美国气候特使约翰·克里(John Kerry)访华一事采访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关于克里访华是否代表中美即将就气候问题展开磋商,高志凯回应称,在全球气候危机面前,中美确实应该携手应对。并且在中美关系方面,高志凯认为,美国应承认中国是与其平等的国家,否则将为其错误判断付出代价。

7月25日

东盟商务咨询理事会代表团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就中国与东盟的经贸合作等话题进行座谈交流。

东盟商务咨询理事会代表团到访CCG 就中国-东盟经贸合作展开交流

8月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CCG秘书长苗绿在哈佛大学Widener图书馆与哈佛文理学院前前院长、费正清中国中心前主任、哈佛大学中国基金会主席柯伟林(William Kirby)会面,双方围绕中美关系、全球化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并录制“CCG全球名家对话”系列节目。

对话实录 | 王辉耀对话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柯伟林——高等教育与国家全球影响力的提升

8月2日

CCG于2023年6月20日-8月2日赴欧洲、美国开展“二轨外交”。此次海外出访之旅历时40天,以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为起点,在法国戛纳,梵蒂冈,意大利罗马、阿西西、米兰的访问之后,继续在克罗地亚杜布罗夫尼克,匈牙利布达佩斯,斯洛伐克布拉迪斯拉发,捷克布拉格,瑞士日内瓦、洛桑、格施塔德,美国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地开展访问活动,全程到访10国16城,举办和参与50余场交流活动,面对面接触数百位极具影响力的国际人士,到访国家和城市之多、交流范围和影响之广,均创中国智库疫情以来出访历史。

CCG今夏“二轨外交”系列活动圆满收官:40天环球会晤百位国际意见领袖

8月8日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国防武官处空军少校副武官李翰青(Kevin Lee)、一等秘书(国防部)姜茉安(Marie-Alice McLean Dreyfus)等到访参观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交流。CCG实习生旁听了交流。

英国驻华大使馆多边贸易政策主管 (Head of Multilateral Trade Policy at the British Embassy) 苏立言 (Julian Sutcliffe) 到访参观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研究员、助理研究员交流。CCG实习生旁听了交流。

8月9日

8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台(Russia Today)采访时,就美国增加对台军事援助发表评论。高志凯认为美国对台援助明显违背“一个中国”原则,是美国试图挑拨分裂两岸关系的证据,并或将导致台海地区局势进一步升级,中国强烈谴责美国此种行为,并将为台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努力。

8月10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的第36届亚太圆桌会议(The Asia-Pacific Roundtable)。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出席本次会议并致辞。

王辉耀应邀在吉隆坡参加第36届亚太地区圆桌论坛

8月11日

美国驻华使馆经济处Economic Officer(经济官)Lewis Grow(郭仪)、Justin Smith到访参观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英文编辑、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座谈交流。

8月12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办的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在京举行,10位国际领导人和政要寄语“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位国际青年、专家学者、驻华使馆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企业界和媒体界人士等出席本次论坛,就国际青年的时代作用等话题进行分享。

10位国际领导人和政要寄语 CCG“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探讨全球发展与青春力量

 

8月13日

高等教育国际合作论坛暨昆山杜克大学十周年发展大会在昆山杜克大学二期校园举行。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曹路宝,武汉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平文,美国杜克大学校长文森特·普莱斯,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江涌,昆山杜克大学校长冯友梅出席活动并致辞,共同启用昆山杜克大学二期校园。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以“全球化人才流动与新发展”为题目的主旨演讲。

十年同行,筑梦未来| 昆山杜克大学顾问委员会2023年线下会议顺利召开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昆山杜克大学十周年发展大会并发表主旨演讲

8月14日

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国防兼陆军武官古拉姆·穆斯塔法准将(Brigadier Ghulam Mustafa)到访CCG,与CCG副主任刘宏、CCG研究员明竺(Zoon Ahmed)、CCG研究员王子辰、CCG助理研究员贾雨萱等就中巴关系等议题进行了座谈交流。CCG实习生旁听了交流。交流结束时,穆斯塔法准将向刘宏副主任赠送了巴驻华使馆纪念品。

巴基斯坦驻华使馆武官穆斯塔法准将到访CCG

8月17日

作为全球化智库(CCG)创办15周年的系列活动,全球化智库(CCG)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在北京CCG总部举办新书发布会,介绍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和CCG秘书长苗绿博士编写的全球智库研究最新重磅图书《大国智库2.0》。本书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来自国内20多位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和智库相关领域资深研究学者出席活动,并围绕近年智库发展环境变化、新时代智库如何不断强化自身功能作用、中国智库如何进一步加强管理与创新等议题展开热烈探讨。

20余位中国智库领军人物出席CCG新书发布会热议大国崛起背后的智库力量

 

英国驻华使馆副馆长马洁茹(Gerry McCafferty),政务公使衔参赞Miranda Claremont和使馆官员Ben Leibowitz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围绕中英经贸合作及近期热点议题座谈交流。

英国驻华使馆副馆长马洁茹一行到访CCG

8月18日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代表处所长、东北亚地区总代表小野寺修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研究员吴梦启围绕中日经贸合作等议题进行座谈交流。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北京代表处新任所长一行到访CCG

意大利驻华大使安博思(H.E. Massimo Ambrosetti)、一等参赞马凯雷先生(Michele Cavallo)、使馆经济商务处一等秘书柯安娜女士(Anna Costa)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研究员王子辰就中意关系、中意双方经贸人文合作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意大利新任驻华大使安博思一行到访CCG

8月21日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BWA)主席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n)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同CCG理事长王辉耀就中德、中欧经贸合作等问题交流研讨。

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协会(BWA)主席一行来访CCG

8月22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在奥地利萨尔茨堡举行的萨尔茨堡三方对话,并围绕中欧人文交流、经贸合作前景等话题分享见解。此次对话会议以“极化世界中的国际合作:寻求当代体系”为主题,由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Wolfgang Schüssel)主持,多国政要、国际组织负责人和智库学术及文化界人士参加。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萨尔茨堡三方对话

8月2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奥地利维也纳会见了中国驻奥地利大使馆科技参赞雷风云及CCG驻维也纳高级研究员Harvey Dzodin,并围绕中欧关系、中欧技术创新合作及近期国际热点议题进行交流。

CCG在维也纳与奥地利大使馆科技参赞雷风云会面交流

8月24日

2023慕尼黑安全峰会青年领袖年度会议(MYL Annual Meeting 2023)在印度新德里召开。本次会议汇集了来自20多个国家的政府部门、国会、智库、媒体及企业等机构与组织的49位杰出青年代表。CCG秘书长苗绿作为开场对话嘉宾在会上发表演讲,并与来自欧盟与印度的官员、学者就当前国际热点议题展开讨论,进行深度交流对话。

CCG秘书长苗绿在印度参加慕尼黑安全峰会青年领袖年度会议

8月25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华沙拜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波兰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孙霖江。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向孙霖江大使介绍了CCG近期研究、智库交流、建言献策等方面的工作情况,并与使馆官员进行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华沙与中国驻波兰大使孙霖江会面交流

8月26日

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主办,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海高创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承办的2023 HICOOL全球创业者峰会侨联专场活动——“‘侨联’世界·共赢未来”新侨海归创新创业大会在顺义新国展举办。来自25个国家的50位海外侨领,海内外行业协会、新侨企业、产业园区等机构单位代表,HICOOL大赛获奖项目代表,以及新闻媒体参与现场活动,大会面向全球直播,直播实时观看量达164万人次。

北京市侨联举办2023HICOOL峰会侨联专场活动

8月28日

第18届布莱德战略论坛(BSF)在斯洛文尼亚布莱德湖畔举行。本届论坛规格高过往年,包括3国总统,9国总理,13国外长和中国政府欧洲事务代表吴红波出席论坛并发言。全球化智库(CCG)作为唯一的中国智库应邀成为论坛的合作伙伴,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本届论坛,并在“全球化的未来纽带”(“The Future Nexus of Globalisation”)主题分论坛上发表演讲。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布莱德战略论坛(BSF)

数十国元首政要齐聚布莱德战略论坛(BSF),CCG作为唯一中国智库合作伙伴参会研讨

8月31日

瑞士驻华大使馆副馆长Chantal Delli公使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研究员吴梦启、CCG研究员王子辰围绕金砖国家扩员和中国-瑞士关系等议题座谈交流。

瑞士驻华大使馆副馆长Chantal Delli公使一行到访CCG

9月3日

第六届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召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发起人苗绿受聘担任咨委会委员,并在年会中发言。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受聘担任威海市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委员并出席年会

观察者网专访CCG副主任高志凯,就日本排放核污水问题的追责与应对举措进行讨论。

9月4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包括国家部委与北京市领导、国际组织负责人、各国驻华使节、跨国公司领袖、学界精英等官产学研代表围绕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科技创新开放合作、企业低碳绿色经济转型等热点话题展开高峰对话。

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视频合集 | 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由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的《中国企业全球化出海战略》(Strategies for Chinese Enterprises Going Global)英文版在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暨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举办期间发布。

CCG最新著作《中国企业全球化出海战略》英文版发布

9月6日

2023国际人才可持续发展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主办,欧盟-亚洲中心(Europe-Asia Center)联合主办,四海英才研究院、首都会展集团、国际学校在线承办,全球青少年可持续发展大会(Youth SDG)组委会协办,全球化智库(CCG)学术支持,ETS中国和英萃国际教育集团战略合作,汇聚了联合国驻华机构代表、驻华大使、教育参赞、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世界500强高管、国际特色学校校长等各界精英参与主旨演讲、主题研讨、问答交流,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干货满满。在此次论坛上,全球化智库正式发起成立国际人才培养专业委员会。

2023服贸会-国际人才可持续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视频 服贸会 | 2023国际人才可持续发展论坛

富瑞亚洲论坛(Jefferies Asia Forum)在中国香港举行。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本届论坛,并在全体大会上做了“中国与未来经济全球化”(“China and Economic Globalization Going Forward ”)的主题演讲。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富瑞亚洲论坛(Jefferies Asia Forum)并发表演讲

9月14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联合国驻华系统(United Nations in China)联合主办的“加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的进展、挑战和未来”主题研讨会在CCG北京总部成功举办。包括CCG理事长王辉耀、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在内的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及产学研各界精英代表参与会议。

CCG与联合国驻华系统成功举办“加快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研讨会

CCG高志凯在接受英国LBC电视节目主持人安德鲁·玛尔采访时,回答其所提出的中国是英国的盟友还是威胁问题。高志凯认为,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并迅速崛起成为最重要的半导体生产和研发国家,同时在人工智能领域也占据领先地位,英国很难望其项背。他直言,英国不应高估自身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也不应将中国视为直接的竞争对手。

9月15日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Dr. Wolfgang Schüssel)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围绕中欧经贸合作及近期热点议题座谈交流。

奥地利前总理沃尔夫冈·许塞尔到访CCG

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Esko Aho)一行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座谈交流。对话期间介绍了CCG近期在全球化、中欧关系以及智库国际交流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双方还就中欧合作及近期地区热点议题展开探讨。

芬兰前总理埃斯科·阿霍到访CCG

9月20日

2023年度CCG主席顾问常务理事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来自产学研各界的主席顾问齐聚一堂,共同研判当前国际形势、分析经济复苏挑战、展望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机遇。

CCG主席顾问常务理事2023年会举办 共话中国发展机遇与挑战

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暨CCG十五周年庆晚宴在北京盛大举行。本次晚宴的近20个国家驻华大使,27国驻华使馆高级官员,以及来自10余个中央部委和政府部门、北京市委市政府各相关部门、多个国际组织、多家跨国公司、协会、国内外媒体代表以及CCG咨询委员会成员等250位嘉宾莅临现场。

CCG15周年庆晚宴暨年度论坛开幕盛大举办

9月21日

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15周年系列主场活动之“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圆满举行。这是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时隔两年再次于线下盛大启幕,包括众多资深政策制定者、驻华外交官、国际组织代表、专家学者和行业领袖及多家国内外媒体代表在内的共200余位嘉宾莅临现场,围绕国际热点议题展开热烈研讨,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共同为促进中外交流、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视频 | CCG第九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如何加强中美欧与全球合作

 

全球化智库(CCG)课题组研究撰写的《“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展望与多边化发展建议》报告在论坛上发布。

CCG报告全文 |《“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展望与多边化发展建议》

CCG报告发布:《“一带一路”十周年:回顾、展望与多边化发展建议》

9月26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译出版社联合主办的新书发布会《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China Through European Eyes:800 Years of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ncounter)在全球化智库(CCG)总部举办,CCG理事长王辉耀、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本书作者凯瑞·布朗(Kerry Brown)教授共同发布并解读了这一著作。

CCG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中文版发布

2023年8月22日至24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五次会晤(下称“金砖峰会”)将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为三年多来首次线下举办。

“一切准备就绪,峰会已进入倒计时。”南非政府官方新闻网站15日发文称,“全世界的目光正聚焦在我们身上。”

媒体普遍预测,在本届峰会期间,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有望实现“添砖加瓦”。日前,南非方面表示,超过40个国家希望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23个国家已正式提出了加入申请。

“这具有象征性意义。”“金砖之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金砖国家需要更多关注可合作领域,如气候变化、传染病控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等。”

金砖“成色”如何?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五国GDP总和占比已超G7

金砖峰会时隔五年,将再次走进非洲。本次峰会期间,巴西、印度、中国、南非四国领导人将在南非参加线下会晤。俄罗斯总统普京将以视频方式全程参与峰会。

作为金砖国家轮值主席国和今年峰会的主办方,南非对本次峰会充满期待。南非政府官方新闻网站15日发文称,期待在今年加强同金砖国家伙伴关系,为南非、金砖国家、非洲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人民带来福祉。

作为世界新兴市场,金砖国家一度面临增长放缓,不断有人提出“金砖褪色”。在奥尼尔看来,判断金砖“褪色”与否的核心指标,是它们个体和综合的GDP增长率。

事实上,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国在金砖机制下开展深度合作,近年来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据今日俄罗斯电视台报道,根据英国宏观经济研究公司橡果宏观咨询公司整理的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金砖五国贡献了全球GDP的31.5%,已超过由发达经济体构成的七国集团(G7)所占的份额。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金砖国家研究中心主任蓝庆新说,金砖国家取得的这些发展成就,说明新兴经济体具备强劲发展活力,也证明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的主导地位下降,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正发挥更大作用。

世界金融论坛秘书长、金砖智库主任冯兴科表示,金砖国家的合作从经济金融,到政治安全,以及到人文交流、气候合作等,这充分体现了金砖价值的丰富提升以及影响力的不断增加,为诸多全球治理问题提供了新的金砖方案。

随着各国合作持续深入、领域逐步拓展,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涉及经贸、财金、科技、农业、文化、教育、卫生等数十个领域,已成为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重要合作平台。其中,新开发银行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自2015年新开发银行成立至今,已批准贷款项目近百个,总额超过300亿美元,保障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开发银行向成员国提供100亿美元的抗疫紧急贷款,为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发挥“金砖担当”。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指出,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是对现有的国际秩序的一个有益补充、对国际经济发展合作的有效探索。同时,该机制也是“南南合作”(发展中国家间的经济技术合作)的典范,为存在众多差异的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合作机会和引导方向。

金砖能否再扩容?

大势所趋,但仍需更多协调

2017年,中国在厦门金砖峰会上开创性提出“金砖+”合作模式,进一步加强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联络。2022年6月,中国在第14届金砖峰会期间正式提出扩员倡议,获得多国积极响应。

南非国际关系与合作部长娜莱迪·潘多尔8日表示,阿尔及利亚、阿根廷、孟加拉国等23个国家的领导人已正式表达加入金砖国家的意愿。此前,南非亚洲及金砖事务特使阿尼尔·苏克拉尔表示,超过40个国家希望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各国缘何将热切目光投向金砖机制?

“在世贸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G20等西方主导的老牌组织中,这些国家得到的代表性不足。”奥尼尔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说,“因此,加入金砖机制具有一定象征性意义。”

对此,中国新兴经济体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徐秀军也表示,当前发展中国家在现有国际机制中的话语权普遍不足,亟须协调集体行动的平台。以金融治理为例,金砖五国在全球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超过50%,但它们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投票权却都不足15%。

“与其他组织相比,金砖机制是新兴经济体大国的合作机制,集聚区域代表性和发展中大国代表性,其经济地位、国际以及区域影响力使其能够更好地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发声。”蓝庆新指出,金砖机制近年来展现了巨大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成为更多国家期待加入的重要因素。

王辉耀亦认为,“金砖+”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认可,说明金砖机制正在走向成熟,其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在不断提高。

而就本届峰会上即将讨论的金砖扩容议题,日前已有多个金砖成员国表达积极态度。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3日表示,金砖国家的扩员将有助于该组织的进一步发展和加强。

巴西总统卢拉4日接受媒体采访时对金砖扩容表示欢迎。卢拉说,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家加入金砖国家行列非常重要。从全球角度来看,金砖国家可以在经济中发挥重要作用。

那么,金砖机制能否在本届峰会期间实现扩容?

蓝庆新认为,金砖机制扩容是大势所趋。不过,各国或持负责审慎的心态对待这一趋势。“金砖机制扩容后,其影响力将更大,也更能代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推动全球治理改革。不过,新成员的加入也需要现有金砖各国的共识。同时,各国也需要就经济发展、政治诉求等问题进行协调,同时还要面临发达国家的阻碍等挑战。”

王辉耀认为,新成员的加入,能够为金砖机制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要素禀赋,为金砖国家提供更多新的合作机会和经济发展机遇。但与此同时,这可能也会让金砖机制面临更多风险的挑战。因此,金砖机制扩容或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或难以在一次峰会上直接决定结果。

在徐秀军看来,金砖机制能否扩容,还有待观察。金砖扩员将增加成员之间相互协调和采取共同行动的难度,同时扩员标准也可能成为金砖国家分歧的来源。

“共同货币”能否成形?

各国可能会就该议题进行初步讨论

除了扩容外,本届峰会的另外一个重点议题是“共同货币”。

14日,苏克拉尔在接受彭博社采访时表示,本次金砖峰会期间,各国将讨论深化成员国之间在贸易中使用本币的问题,其中重点是建立共同支付系统等议题。同时,此次峰会可能还将讨论成立一个技术委员会,以考虑筹划潜在的“共同货币”。

推广本币结算或开发“共同货币”为何被纳入金砖峰会议程?蓝庆新认为,这是由于美国在全球经济影响力下滑,且美元霸权逐渐衰落,美元收割世界经济成果的做法日益引起各国不满。

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行长、巴西前总统迪尔玛·罗塞夫7月2日在“世界和平论坛”上表示,美国滥用美元特权,体现在金融制裁、扣押主权国家外汇储备等行为中。在没有单一货币能够完全取代美元的情况下,最有可能的是建立一个适应能力更强的、新的货币体系。

就是否应开发“共同货币”,金砖国家内部已开展持续数月的热烈讨论。巴西总统卢拉公开表示支持金砖国家开发“共同货币”,以摆脱对美元的依赖。早在3月,巴西已同中国达成协议,不再使用美元作为中间货币,而是以本币进行贸易。

而在7月21日,俄罗斯外交部表示,俄方的目标是更多使用本币进行结算,“共同货币”可能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在冯兴科看来,俄乌冲突背景下,美西方将金融制裁武器化,动摇了以美元为核心的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目前,金砖国家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改革,推动现有国际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合理更加公平的方向发展。

王辉耀认为,作为在美元和欧元体系外的一个新选项,金砖国家建立的共同支付系统将增加当前国际货币体制的多元化,有利于降低国际贸易、汇率和储备货币等风险。但是,金砖国家尚未达成共识,本次峰会期间,各国可能会就该议题进行初步讨论,就可操作性、技术和共识性问题,可能还需要更长的讨论周期。

金砖如何为全球“加瓦”?

中国应在金砖深化合作中起到引领性作用

苏克拉尔在日前的媒体吹风会上曾透露,本次峰会一共发出70封邀请信,其中包括54个非洲国家的领导人,以及“绝大多数”南半球国家领导人与会。此外,联合国秘书长、非盟委员会主席等20位国际及地区组织领导人也将受邀参会。

这足以令本届峰会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届。这次“超级峰会”,将成为金砖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徐秀军指出,金砖机制的建立、发展与完善,为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了创新实践,更为改革和建设全球治理机制提供了重要启示。同时,作为一个全球影响力不断上升的新型合作机制,金砖机制未来仍将在推动全球治理改革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此次南非金砖峰会将让国际社会更清晰地看到金砖国家所具备的影响力,也将使更多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看到解决本国贫困、就业、民生等问题的希望。”冯兴科说。

蓝庆新则指出,中国应在金砖合作中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推动金砖国家搁置争议,扩大合作,加强政策沟通协同,维护相互尊重公平正义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金砖深化合作中起到引领性作用。

“金砖国家需要更多关注可合作领域,如气候变化、传染病控制、减少对美元的依赖等。”奥尼尔说。

文章选自南方日报,2023年8月20日

 

近30个国家和地区约150位国际青年和各界人士在京对话

为解决全球问题贡献青春智慧

8月12日是国际青年日,当天,以“全球发展与青年力量”为主题的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在京举行。来自近30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0位国际青年、专家学者、驻华使馆代表、国际组织代表、企业界和媒体界人士参会,围绕跨文化交流、气候变化、城市可持续发展等话题进行分享沟通,为全球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本次论坛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的年度论坛,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协办。多国政要、国际组织代表为论坛发来寄语,期待更多青年心怀天下,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为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注入更多年轻化、多元化的青春力量。

国际社会对青年充满期待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时代。地缘政治冲突、全球经济复苏以及气候变化都给人类带来严峻的全球挑战。全球化智库创始人王辉耀说,如何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更好地发挥青年的力量,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

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开幕式上,多国政要以视频或贺信的方式发来寄语。

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说,青年是每个国家增长和繁荣的动力,也是全球进步的火车头。在充满挑战的现代世界中,积极和有创造力的青年之间的密切对话,对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

“和中国一样,以色列也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中以都是具有前瞻思维和进取精神的国家,都憧憬未来,投入精力和资源以实现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愿景。”以色列总统赫尔佐格说,青年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是最具聪明才智,也最为投入和专注的人。青年群体中产生的思想风暴和联结,将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并加强包容、对话和协作。

巴基斯坦总理谢里夫说,一个国家的力量和活力在于它的年轻领导人。年轻人是变革的推动者,他们拥有无限的好奇心和创新天赋,他们有决心和信心迎接挑战,改变社会和整个世界。他指出,在一个面临气候变化、流行病日益加剧,以及不平等、贫困等各种挑战的世界中,培养“世界青年对话”精神已变得极为紧迫。他表示,巴基斯坦总人口的64%在30岁以下,青年在国家建设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只有共识才能创造信任

联合国的数据显示,全世界一半人口的年龄在30岁以下。到2030年,全球30岁以下人口所占比例将达到57%。调查显示,其中67%的人认为未来会更加美好,而15岁至17岁的人对未来最为乐观。

联合国驻华代理协调员卢沛赫在致辞中说,青年对未来充满希望,但青年面前也有着巨大的挑战,例如气候变化问题。他直言,青年担负着拯救地球的重要使命,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在这一重要事业中取得成功。

研究显示,在联合国2023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目前有一半以上目标的进展是脆弱和不足的,有30%目标的进展出现停滞甚至逆转。世界大型企业联合会亚洲洞察总监兼北京部董事裴睿东来自墨西哥,在他看来,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是“沟通赤字”,需要增加共识,只有共识才能创造信任。

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美国留学生史凯恩去年9月来中国留学,在北京学习的近一年里,他学到了更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史凯恩介绍,他去过上海、深圳、成都、三亚、香港,坐过高铁、叫过外卖、打过滴滴,交到了很多朋友。他坦言,所有这些都是在美国时不可能了解到的。现在在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很少,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史凯恩呼吁更多美国人到中国留学。在他看来,改善当前的中美关系,双方必须考虑到彼此的文化差异。

青年的声音应该被听到

王辉耀长期致力于国际青年交流工作,他表示,青年代表未来,我们应该为各国青年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中国正在成为国际青年的一个新的焦点,欢迎更多国际青年、学生、学者和企业家来中国创业创新,也希望更多的中国青年走向国际舞台。

“只有通过对话才能增进相互理解,消除误解和偏见,从而建立一个更加和谐、包容的世界。”王辉耀说,我们应该更多倾听青年的声音、国际青年的声音,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他指出,实际上,青年是最容易相处且最有活力的一代,在全球民调中,青年对新鲜事物、对国家的看法都更加正面。青年是全球非常积极和活跃的一股力量。

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发起人。她表示,当今世界充满不确定性,需要携手应对全球挑战。气候变化问题愈发严重,需要的是行动和务实的政策,青年有推动解决气候变化挑战的能量。未来属于青年,青年的声音应该被听到,这正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的宗旨所在。

外国人看北京

以色列青年史宝乐:北京有年轻人需要的所有机会

“我认为北京是一个非常国际化、多元化的城市,年轻人有很多机会发展自己的事业、兴趣爱好和个人生活,因为北京提供了很多机会。像我喜欢练瑜伽和徒步旅行,有些人喜欢做生意,基本上所有的机会在这里都有。”来自以色列的史宝乐在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上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史宝乐是龙途国际目的地营销副总裁,迄今为止已在北京生活了9年。他曾在以色列驻华使馆负责推广以色列旅游的工作,结束在使馆的任职后,他决定留在北京。史宝乐说,在中国从事推广国际旅游的工作,总是令他异常兴奋。在北京的头几年,他也结识了很多朋友,会在空闲时间带领大家外出进行徒步或摄影活动。“对我而言,个人和职业发展都在北京获得很好的提升。”史宝乐说。

作为一位国际旅游从业者,史宝乐刚刚迎来了一个好消息。8月10日,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了中国公民第三批出境团队游国家名单,以色列等78个国家在列。

“这对中国旅游市场来说是一个非常积极的变化,让中国游客有更多机会去其他国家游览,并探索和了解新事物,中国的旅游行业也会产生更多业务。”史宝乐坦言,虽然面临很多挑战,但总的趋势是非常积极的,“相信明年我们可以看到类似于疫情前的旅游统计数据。”

今年3月31日,中国文旅部印发通知,恢复全国旅行社外国人入境团队旅游业务。史宝乐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北京学习、工作、旅游,在北京获得的各方面体验也会越来越好。国际航班目前还在逐渐恢复,自由行游客来中国前需要更好地学习使用中国的数字出行、支付和通信软件,中国也需要进一步做好推广。相信明年不仅会看到出境游方面的积极数字,也会看到更多外国人到中国来旅游,这将为国际交流和改善中国与各国的关系作出很大贡献。史宝乐对前景感到十分乐观。

史宝乐在以色列驻华使馆工作期间,赴以色列的中国游客数量从每年4.8万人增加到每年15万人,增幅超过2倍。在中以两国政府支持下,中国多地还开通了直飞以色列的航班。“我的工作虽然充满挑战,但也带来了很多收获和满足感。就像我组织大家徒步旅行和摄影一样,我的工作也使许多北京市民从中受益。”史宝乐骄傲地说。

上合国家青年平台负责人奥莉:各国青年对在京创业充满兴趣

 

从来到中国的第一天起,俄罗斯姑娘奥莉就加入到了北京的青年组织和社区活动之中,到现在已经7年了。在她眼中,北京是一座对年轻人非常友好、非常具有活力的城市,不仅对中国青年是这样,对外国青年也是如此。在北京,她可以和朋友一起组织活动、开展项目,这里的氛围总是让她感到很舒服。

奥莉目前担任上合国家青年平台负责人。上合国家青年平台的总部设在北京,在中国不同城市以及其他上海合作组织国家面向青年开展不同类型的项目。在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奥莉说:“在青年发展领域,北京拥有巨大潜力。在北京的各国青年都十分积极并充满活力,他们热爱学习,不断寻找机会并渴望抓住这些机会。他们认为自己不仅是中国的一部分,也是世界的一部分,非常渴望能够了解世界。”

在奥莉看来,青年的活力和进取心对中国的未来至关重要。接受国际化的教育和在国际领域获得机会,对青年自身以及北京和中国都大有裨益。除举办“模拟上合组织”等平台旗舰项目外,上合国家青年平台也与初创公司合作,组织与创业有关的活动。奥莉表示,她在工作中发现,无论外国还是中国的青年创业者,都对能来到北京开创自己的事业有着巨大的兴趣,十分看重这里的发展环境。

不久前举办的上合峰会上,伊朗正式加入了上合组织。目前,包括成员国、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国在内,上合大家庭的成员已经达到26个国家,是全球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区域组织。奥莉表示,虽然上合组织不同国家间的发展程度、教育水平存在差距,但上合组织拥有庞大的青年人口群体,他们都渴望获得教育和就业机会。

奥莉认为,后疫情时代会有更多外国人和留学生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也比过去更加需要高质量的国际人才和国际青年人才,以及优质的创业公司。这样的良好趋势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发展,也可以帮助北京更好地发展。奥莉注意到,北京各区在支持青年创业和吸引外国创业者方面都有相应的政策,现在这些政策正变得更加开放,例如签证发放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了。这样的支持政策将为国际人才的发展提供动力。

共话未来

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青年加速融入世界,越来越多外国青年逐梦中国。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当下,年轻人倾向于选择一座什么样的城市奋斗?全球人才的聚集地有哪些特质?

在2023“国际青年领袖对话”年度论坛分论坛上,中外青年嘉宾一同探讨如何建设“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以便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与发展提供沃土与空间。

“可及性”对年轻人十分重要

“我在北京住了20多年了,看到它越来越开放,让来到这里的中外青年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做到这一点,需要这个城市更加国际化。”在美国青年谭嘉煦看来,一个城市的“可及性”对年轻人十分重要,具体体现在这个地方可以留下来,并让他们感觉有决策权和主导权。

对于“可及性”,团结香港基金助理研究总监、教育及青年研究主管郭凯杰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可及性”的内涵也发生变化,由识字率提高变为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教育资源。“‘可及性’是政府可以给青年提供的支持,他们需要确保不同才能的人不会在社会上被浪费,可以为发展做贡献。这也涉及进一步的课程发展和就业机会,让雇主了解现在的经济体当中越来越依赖技能。我们需要这样的变化,这样政府、雇主、青年、学校之间的关系才能得到更好的调整和发展。”

加强引领力组织力服务力建设

城市不仅要吸引年轻人,更要留住年轻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央团校)教授、青年运动研究中心主任吴庆表示,“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市”不仅是对中国青年友好,同时也要对国际青年友好,首先表现在引领力上。“包括北京在内的全国很多城市需要增强国际发展的容量,核心是在价值观的引领上,需要跳出一个民族的狭隘性而走向世界的共融性。”

同时,青年组织是构建城市组织力的关键。在中国各大城市,有党领导下的共青团、青联、学联等组织,也有大量的青年社会组织,非常活跃。吴庆表示,应该充分发挥青年的脑力、体力和组织优势,进而在各个方面发挥他们的青春力量。

此外,针对就业、住房、婚育等当下年轻人最关心的问题,政府需要加强服务力。

从青年着手恢复国际交流

近年来,美西方国家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持续走低,但青年一直是对华态度最积极的群体。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大工作部主任沈新表示,过去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纷争,给中外青年交流尤其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青年交流造成了严重影响,各类活动几乎停滞,而且在疫情好转后并没有得到显著恢复,前景不容乐观。

“要扭转这一下行趋势,我认为关键还是得从青年交流着手。”沈新介绍,各国对推动青年来华还是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并不愿意看到青年交流放缓或停滞。

沈新表示,通过友好城市关系和地方交流渠道,全国友协将积极广泛地邀请世界各国青年来华参访游学、留学,打破信息茧房和意识形态的桎梏,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情况。此外,还将通过青年交流项目积极推进交流和对话。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2023年8月14日

 

6月2日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若冰、副局长于海蛟、交流合作处处长马进、综合协调处干部王琛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总干事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秘书长苗绿等,就人才政策研究、国际人才流动、来京发展等工作进行了深入交流。

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若冰一行到访CCG

6月5日

为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我为发展献良策、解难题、建新功”主题实践活动,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省对外友协常务副会长陈白薇率友协联络处工作人员赴京走访全球化智库(CCG),调研对接双方合作需求。调研组参观了全球化智库驻北京总部,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经理等举行工作会谈,详细了解全球化智库主要工作和近年来开展活动情况。

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陈白薇一行到访CCG

6月7日

为促进中国与北欧国家社会治理经验的相互交流,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行“通向共同富裕之路:北欧经验启示与互鉴”主题大使圆桌会议。CCG理事长王辉耀致欢迎辞。挪威驻华大使白思娜(H.E. Signe Brudeset)、瑞典驻华大使宋莲(H.E. Helena Sångeland)、丹麦驻华大使马磊(H.E.Thomas Ø strup Møller)、冰岛驻华大使易卜雷(H.E.Thorir Ibsen)、芬兰驻华大使孟蓝(H.E. Leena-Kaisa Mikkola)与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常务副会长马克卿做了主旨发言,并与参会嘉宾进行了圆桌互动。

CCG举办大使圆桌 热议北欧经验对共同富裕的启示与互鉴

由成都大运会宣传部、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指导,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23国际青年英才成都交流会”首日参访活动顺利启幕,多国驻华外交官、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跨国公司负责人与国内外政商学各领域杰出青年代表会聚一堂,在精彩纷呈的一日参观访问中沉浸式感受“天府之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体会“大运之城”拔节生长的蓬勃生机。

“筑梦大运·探秘天府”国际英才品味成都之旅圆满落幕

6月8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全球化智库新经济研究院承办的“2023国际青年英才成都交流会”在成都中国-欧洲中心举办。本次交流会以“青年智慧,大运成都”为主题,多国驻华大使、国际组织驻华代表、国际知名专家学者、跨国公司负责人,与国内外政商学各领域的杰出青年代表等,围绕赛事名城打造、大运之城营商环境与国际化人才发展、公园城市建设等议题展开对话交流。

CCG举办国际青年英才成都交流会,多国大使国际组织代表参加

6月9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参加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本届论坛以“区域合作 共赢未来”为主题,近500名中外代表齐聚现场,为全面有效实施RCEP建言献策。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2023RCEP地方政府暨友城合作(黄山)论坛

6月11日

“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座谈会”在全球化智库(CCG)位于杭州桐庐的长三角研究中心成功举办,相关机构领导、知名智库学者、跨国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高管等与会座谈。各界嘉宾就国际经贸合作、企业全球化战略布局、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分享经验与思考。

40位专家齐聚CCG长三角研究中心,聚焦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

中阿合作论坛第十届企业家大会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CCG副主任刘宏主持本届大会第六场圆桌论坛。同场参会嘉宾包括沙特阿拉伯交通运输和服务部部长H.E. Saleh AI-Jasser,埃及自由区及投资总局(GAFI)主席Hossam Heiba,科威特Agility物流地产公司董事会主席Henadi Al Saleh,中国小鹏汽车副董事长兼总裁顾宏地,中国建筑集团中东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集团国际运营首席执行官、英国皇家特许建造管理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王少峰,沙特阿拉伯国际海事工业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Abdullah Alahmari。

6月13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图书发布会,会上发布了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和英国东亚委员会秘书长麦启安(Alistair Michie)联合主编的图书《共识还是冲突?——21世纪的中国与全球化》以及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和秘书长苗绿博士共同主编的图书《预见:大变局下的中国与世界》。两书均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发行,且都被纳入国家十四五重点出版项目。来自出版界、智库界和高校的专家学者出席本次发布会,并围绕当前世界秩序和全球治理挑战等议题展开研讨。

CCG新书《预见》《共识还是冲突?》出版发布

CCG新书发布研讨会举办 嘉宾热议新时代下的中国与全球化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The Heat》栏目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谈论中国-洪都拉斯关系近期突破对地区和全球的影响。

6月16日

北京市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苏泳一行到全球化智库调研,参观了全球化智库驻北京总部,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详细介绍了全球化智库主要工作和活动开展情况。

北京市侨联赴全球化智库(CCG)调研

凤凰卫视凤凰秀频道的《新闻今日谈》邀请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就“布林肯访华”展开分析与解读。高志凯表示,中美之间相同对等的对话才是正道,中美高层对话的重中之重是就台湾问题向美国阐明中方立场。

高志凯:布林肯结束访华行程 中美关系将何去何从?

6月17日

由商务部、海关总署、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国际商务与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趋势论坛”在中国·廊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交流中心开幕。论坛以“新时代国际商贸合作新趋势”为主题,旨在围绕国际商贸物流合作新趋势进行研讨,深化境外商协会、跨国公司等机构的交流合作,推动中国与全球跨境贸易高质量发展。多位相关部委与河北省领导、国际组织代表、驻华使节、国际商会负责人、知名智库学者、跨国公司与行业龙头企业高管出席本次论坛并展开深度探讨,就国际商务与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趋势的新观察与新思考进行分享。

国际商务与现代商贸物流发展新趋势论坛举办 研判新时代国际商贸合作新趋势

在布林肯访华前夕及期间,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密集接受了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天空新闻台(Skynews)、彭博社(Bloomberg)、《今日美国》(USA Today)、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和BBC Radio,CGTN等国际媒体的采访,就此次访华的意义、中美关系现状、双方如何行动改善双边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的长期预期等问题分享见解。

王辉耀接受多家国际知名媒体采访谈布林肯访华

6月19日

欧盟驻华大使、欧盟驻华代表团团长庹尧诲(H.E. Jorge Toledo),欧盟驻华政治、新闻和信息处处长Maria Linder,欧盟可持续性和绿色转型处处长Laurent Bardon,欧盟驻华政治处一等秘书Diana-Larisa Zahorte,欧盟驻华外交政策工具项目经理Alexandra Lehmann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副秘书长唐蓓洁、CCG研究员王子辰等就中欧双方经贸人文往来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欧盟驻华大使 H.E. Jorge Toledo 一行访问CCG交流

半岛电视台邀请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就布林肯访华成果展开分析讨论。高志凯表示,双方会谈取得了积极的发展,如果美国有意愿平等对待中国,并在敏感问题上表现出应有的尊重,中国会保持开放的态度与美国进行对话。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CGTN对话》栏目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讨论15届海峡论坛后的中美关系。

6月21日

H20高峰论坛在日内瓦开幕。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中国智库代表应邀参加WHO支持举办的H20高峰论坛并参与研讨。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中国智库代表应邀参加WHO支持举办的H20高峰论坛

6月22日

德国广播电视联合会(ARD)栏目ARD Story 邀请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为中德友谊与合作提出见解。

6月23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The Heat》栏目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就印度总理莫迪访美进行讨论。他认为,印度不会允许自己被美国控制和操控,尽管美国向印度出售武器并分享军事技术,其目的很可能以失败告终。

6月20-2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在蒙古参加由国际和平交流基金会、 One Korea Foundation、NGO Blue Banner等基金会组织的蒙古论坛。论坛以“东北亚和平与朝鲜半岛统一”为主题,共同探讨地区内国家安全前景与政策变化。著名专家、政策制定者、记者、民间社会领袖,包括来自该地区的国际青年领袖参与了此次论坛。

CCG 出席蒙古论坛,探讨东北亚和平发展与朝鲜半岛统一

6月25-26日

由科尔尼全球商业政策委员会主办的Kearney CEO Retreat在法国戛纳举办。来自全球70多个顶级跨国企业的CEO、智库专家和资深政要出席会议探讨交流。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在第一场以“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被削弱的潜在可能性及后果”为主题的分会中发表主题演讲。

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2023法国科尔尼CEO Retreat

6月27-2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出席在意大利罗马梵蒂冈城举办的全球公域文明对话会议,从科学、经济和全球事务等方面出发,与来自各国的与会专家共同探讨文明互鉴对全球的积极贡献。

CCG在梵蒂冈出席全球公域文明对话会议

6月29日

外交领域顶级媒体《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总编辑、美国外交关系学会资深专家Daniel Kurtz-Phelan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多位智库专家学者就《外交事务》、中美关系等议题进行交流探讨。

外交领域顶级媒体Foreign Affairs总编辑到访CCG,围绕中美竞争和双边关系展开对话

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部长、主管智慧国计划与网络安全事务部部长杨莉明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在CCG举办的以“人工智能:不确定时期的发展和治理”为主题的闭门会议上与各方嘉宾围绕各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及利弊、如何加强政府政策监管等议题深入分析探讨。

新加坡通讯及新闻部部长到访CCG,就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展开交流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罗马拜访了中国驻意大利特命全权大使兼驻圣马力诺特命全权大使贾桂德,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向贾桂德大使介绍了CCG近期在研究、智库交流、建言献策等方面所做的工作,并与使馆官员进行交流。

CCG理事长一行在罗马拜访中国驻意大利大使贾桂德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到访著名智库意大利国家事务研究院(Istituto Affari Internazionali, IAI),与智库总裁Ferdinado Nelli Feroci就中欧关系、双方经贸合作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

CCG一行访问意大利国家事务研究院总裁

第24届中国海外学子(大连)创业周在大连国际会议中心盛大开幕。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熊茂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辽宁省副省长高涛致辞并宣布创业周开幕。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驻华高级顾问兼中国区负责人海博,人社部原副部长、中国人才研究会会长何宪,科技部火炬中心副主任徐轶先后致辞。本届海创周由大连市人民政府主办,全球化智库(CCG)承办了开幕式圆桌论坛。

第24届中国海创周在大连开幕 CCG承办开幕式圆桌论坛

5月8日

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带队围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推进首都民间外交”赴全球化智库走访调研。座谈会上,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介绍了近年来开展多场大使圆桌论坛、“中美关系”系列研讨活动、环球二轨外交活动、中外名家对话等活动举办情况及活动成效,并围绕推进首都民间外交工作提出建议。

让智库传播好中国声音 北京市政协围绕推进首都民间外交赴全球化智库调研

5月10日

CCG在香港中环环球大厦启动CCG香港委员会新办公室,并举办“大湾区与中国式现代化”座谈会。邀请香港各界精英人士共同出席见证,分享远见卓识。

CCG在香港中环环球大厦启动CCG香港委员会办公室

CCG与新西兰新中关系促进委员会(New Zealand China Council)共同举办了以“走向更具韧性的新西兰-中国关系”为主题的闭门圆桌会议,双方围绕中新贸易合作、中新关系发展与人文交流等话题进行深入讨论。

CCG与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共同举办闭门圆桌会议

凤凰卫视新闻今日谈节目邀请CCG副主任高志凯就英国查尔斯的加冕典礼进行讨论。他剖析了英国君主制的历史,并提出即使英国君主目前仍影颇具影响力,但随着英国全球影响力的下滑,英联邦或难以维系。

5月11日

CCG代表团抵达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开启CCG代表团5月欧洲二轨之旅。当天,CCG理事长王辉耀和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举办的2023伦纳特·梅里大会(2023 Lennart Meri Conference),是唯一来自中国的智库代表。

CCG作为唯一中国智库受邀参加2023伦纳特·梅里会议

由全球化智库(CCG)、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广东省粤港澳合作促进会支持,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CCGM中国·东盟大湾区合作中心联合主办,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协办的2023全球人才峰会在澳门开幕。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在澳门成功举办2023全球人才峰会

5月12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详述近期欧洲罢工的前因后果及其重要影响。

5月13日

CCG专家代表团访问爱沙尼亚议会,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与爱沙尼亚现任议长劳里·胡萨尔(Lauri Hussar),议会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列夫·斯托伊斯库(Kalev Stoicescu),对外关系委员会主席马尔科·米凯尔森(Marko Mihkelson)等爱沙尼亚议会官员会面,双方围绕中爱双边人文交流及当前国际热点议题交流探讨。

CCG专家代表团与爱沙尼亚现任议长会面交流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 China 24节目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就如何实现中国数字化人才的供需平衡展开讨论。

5月14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一行参加在德国柏林举办中西对话(China-West Dialogue CWD)第一次线下会议,并围绕会议主题“打造多元化和新世界秩序”分享见解。CCG也是CWD的中方合作伙伴。

CCG专家代表团一行参加中西对话(China-West Dialogue)第一次线下会议

5月15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参加在德国柏林召开2023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Global Solutions Summit)。在为期两天的峰会期间,代表团成员参加了“多边体系的未来与发展格局”、“政治动态的转变:中西关系的多元化”等多场主题分论坛,并与来自二十国集团的政要、专家和商界人士共同聚焦“重组社会:迈向可持续、包容和共同的未来”的会议主题,就当前全球系统性危机及解决方案分享见解。

CCG专家代表团参加2023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共议挑战与对策

5月16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德国柏林与宝马基金会(BMWF)联合举办晚餐会,并围绕会议主题“竞争中的合作:中欧关系未来之路”交流研讨。

CCG与宝马基金会(BMWF)在柏林联合举办“竞争中的合作:中欧关系未来之路”主题晚餐会

5月17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法国巴黎与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巴黎和平论坛副总干事Fabienne Hara会面餐叙,并就中欧关系发展新路径和新机遇等话题展开交流。

CCG专家代表团与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瓦伊斯在巴黎会面交流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成员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副主任高志凯,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和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在巴黎参加由法国阿斯彭研究所与CCG联合主办的首次欧洲-中国研讨会,就地缘政治安全形势、多元主义与国际合作、中欧关系发展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CCG与法国阿斯彭研究所在巴黎联合主办首次欧洲-中国研讨会

5月18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拜访中国驻法国大使卢沙野和使馆公参何德刚,CCG专家团介绍了CCG在中欧关系研究和二轨外交方面所做的工作,双方围绕欧洲政治经济形势、中法人文交流等话题座谈交流。

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拜访中国驻法大使卢沙野

由荷兰政府多个部门10名官员组成的代表团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参与CCG主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创新生态:机遇与潜力”圆桌会议。

CCG与荷兰政府代表团举行科技创新圆桌

5月19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访问法国亚洲协会,并与联合创始人兼主席Serge Dumont围绕中法文化合作面临的前景以及全球化治理等话题深入探讨。

CCG专家代表团在巴黎拜访法国亚洲协会并与主席 Serge Dumont交流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访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Ecole Normale Supérieure de Paris)及巴黎经济学院,并与巴黎经济学院发展融资实验室主任Martin Kessler等会面交流。

CCG专家代表团访问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及巴黎经济学院

5月20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应英国独立电视台邀请接受采访,回答了关于中国如何看待近期七国集团会议的问题。他认为,七国集团应该与中国发展平等的外交关系,友好相处,并从中国快速的经济发展中看到机遇。

5月21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参访法国期间参观了位于蒙达尔纪的邓小平广场和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博物馆,与博物馆馆长王培文,巴黎工商会法中交流委员会秘书长苏小青,法国华人汽车工程师协会会长汪善进会面交流。

CCG专家团在法国蒙达尔纪参观邓小平广场及中国旅法勤工俭学博物馆

5月22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访问欧洲行程中拜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并与傅聪大使、刘渝公参和曹蕾参赞围绕当前国际局势和中国与欧盟合作关系存在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CCG专家团在布鲁塞尔拜访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傅聪大使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一行在布鲁塞尔访问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与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曹忠明和使馆政治处倪建男会面。

CCG专家团在布鲁塞尔拜访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曹忠明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同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举办CCG-EPC联合研讨会。

CCG与欧盟智库EPC举办联合研讨会 研判危机时代下的中欧关系

全球化智库CCG(以下简称“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一行来访欧盟中国商会,双方就促进CCG和商会合作、在欧中企营商环境、人民币国际化、中欧投资协定、共同助力中欧经贸合作等议题交换了意见。

欧盟中国商会欢迎全球化智库CCG来访 方东葵秘书长与王辉耀理事长举行会谈

5月23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布鲁塞尔参加欧亚中心(Europe-Asia Center)为迎接CCG访问特别举办的高层午餐会,并与欧亚中心副主席、联合国前副秘书长Erik Solheim, 比利时前国务秘书Frans van Daele, 欧盟对外行动署EEAS中国Dominic Porter等围绕中欧关系前景,俄乌冲突等议题开展了广泛的讨论。会上,CCG还与欧亚中心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CCG在布鲁塞尔参加欧亚中心为CCG访比举办的高层午餐会

5月24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China 24节目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讨论中国对人工智能监管的态度,以及中国在从人类反馈中强化学习(RLHF)发展方面的隐藏优势。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访问欧洲行程中拜访欧盟对外行动署,与亚太总司长Gunnar Wiegand,中国及蒙古处处长Dominic Porter,中国政策规划和预测处Abigael V,政策规划和预测处Michal Makocki,欧盟外交及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办公室代表Leila Fernandez-Stembridge,亚太总司长政治助理Michal Safianki等会面交流。

CCG在布鲁塞尔与欧盟对外行动署亚太总司长会面交流

5月25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路径”主题圆桌研讨会,会上发布了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和CCG副研究员曲梅博士研究新著《全球国际学校发展与中国实践》,该书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国际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国际学校负责人、教育界专家学者与会,围绕中国教育国际化、国际教育合作等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CCG举办“新时代中国教育走出去的趋势与路径”主题圆桌研讨会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爵士(Sherard Cowper-Coles)、主席高级顾问Katie Lee、中国区负责人赵汤(Tom Simpson)、中国区政府事务总监王展飞一行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研究员吴梦启、CCG研究员刘虹围绕中英经贸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英中贸易协会主席古沛勤爵士一行访问CCG

5月26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The Heat节目中邀请全球化智库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就中国和墨西哥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5月31日

第二期“从首都实践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青年沙龙在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机关和枣营北里社区举办,来自法国、荷兰、美国、巴西、巴基斯坦、尼日利亚等11个国家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与市人大代表、基层干部群众对话,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与生动实践。

第二期“从首都实践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青年沙龙在京举办

凤凰卫视新闻今日谈节目邀请CCG副主任高志凯讨论美军参联会主席的人事变动。他表示,此次任免揭示了拜登进一步遏制中国的战略。

当地时间5月17日晚,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在法国巴黎与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巴黎和平论坛副总干事Fabienne Hara会面餐叙,并就中欧关系发展新路径和新机遇等话题展开交流。

参与本次会面的CCG专家团成员包括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CCG副主任高志凯博士,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大国际关系学院王义桅教授,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等。

2022年7月,CCG专家曾在环球“二轨外交”访问期间与贾斯汀·瓦伊斯博士会面,并就中欧关系、中法合作、人文学术交流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与对话。

2023年4月4日,贾斯汀·瓦伊斯博士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前夕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发表演讲,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展开对话,围绕多边主义实践和全球治理改革分享见解。

巴黎和平论坛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旨在推动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论坛成立以来,为各方增进相互了解、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自2019年3月,贾斯汀·瓦伊斯担任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在担任此职务之前,他于2013年至2019年担任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他还于2007年至2013年担任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主任,专注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外交政策。

【相关链接】

CCG欧洲行(十四):会见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陪同马克龙访华在CCG演讲并对话

实录:王辉耀对话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Justin Vaïsse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阮佳闻):当地时间15日,2023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在德国柏林开幕。来自二十国集团的政要、专家和商界人士在为期两天的峰会期间将重点围绕主题“重组社会:迈向可持续、包容和共同的未来”,就当今系统性危机以及迫切需要的全球解决方案交换意见。与会人士纷纷表示,在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中,与中国合作不可或缺,中国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德国总理朔尔茨15日出席2023年全球解决方案峰会

德国总理朔尔茨当天出席峰会并发表讲话。他指出,一个多极化的世界离不开多边合作,只有各方集思广益、共同推进新技术的研发,才能应对包括俄乌冲突、气候变化等在内的全球性挑战:“在一个国与国之间相互依存的世界中,只有找到新的国际合作形式,我们才能共同应对挑战。我们今天讨论的是解决方案。在我看来,首先得明确一点,那就是任何有效的国际秩序都必须体现出这个世界的多极化。”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记者专访

本届峰会设有“推动全球公正公平的能源转型”、“协调气候政策与全球健康”、“转变全球价值链”、“食品、贸易和宏观经济稳定”等近五十场分论坛,线下与会人数超过1000人。有多位来自中国的政、商、学界专家参与了能源安全、多边体系、经济转型等主题的讨论。“多边体系的未来与发展格局”分论坛主讲嘉宾之一的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认为,此次峰会意义重大:“我觉得这次在柏林(举办)的全球解决方案峰会非常及时,在9月二十国集团峰会举办前聚集了全世界关心这方面的政府、智库、产业等各界人士,一同来探讨如何更好地提供国际解决方案以应对机遇和挑战。有很多中方的代表来参加今年的论坛,给出很多的中国主张,比如对于经济全球化、气候变化、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未来中欧之间的合作、如何避免世界进一步的脱钩。有这么多中国专家在现场发出中国的声音我觉得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接受记者专访

来自不同国家的与会人士也认为,在应对全球挑战的过程中,国际合作不可或缺,而中国无疑可以发挥关键性作用。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告诉记者:“各方都很乐意在像全球解决方案峰会这样的国际论坛上加强中国与全球声音之间的互动,致力于在应对重大全球挑战方面取得更好的合作,一同解决气候变化、全球医疗健康问题、经济不平等与不稳定、地区冲突等重大挑战。”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奥尔布洛夫接受记者专访

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马丁·奥尔布洛夫同样表示,一个处于多重危机中的世界亟需一个能够通过协同行动解决全球问题的新框架:“中国很关注重大的全球议题,这里面首当其冲就是气候变化。在我看来,全世界都应该在这一议题上与中国开展合作。中国对很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尤其在合作、建立全球秩序和治理体系方面。我很期待中国在全球治理领域做出更多贡献。”

全球解决方案倡议组织秘书长马库斯·恩格斯接受记者专访

按照主办方代表、全球解决方案倡议组织秘书长马库斯·恩格斯的说法,只有包括政府、企业、院校、智库等在内的社会各界团结一致、协同合作,才能找到当今世界发展所面临种种问题的出路:“我们应该共同致力于保持生物多样性、消除贫困,中国在与贫困作斗争方面成果非常显著。最重要的当然还是大家必须一起应对气候变化。这些问题都离不开中国的贡献。聆听中国的声音至关重要。”

文章选自国际在线,2023年5月16日

4月1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接收海南卫视专访,围绕博鳌亚洲论坛及中国对外开放分享看法,并指出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展示出中国持续开放的决心。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博鳌亚洲论坛向世界展示中国持续开发的决心

4月2日

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周小明在《南华早报》发表题为“停火与乌克兰的领土完整并不相斥,美国应停止反对”的评论文章。他指出,中国的和平计划有利于促进停火,恢复谈判,降低核战争危险,尊重所有国家主权,反对单边制裁。这一计划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共鸣,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希望寻求和平,结束战争。

4月3日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NCUSCR)会长史蒂夫·欧伦斯(Steve Orlins)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原国务院参事王辉耀,CCG高级研究员、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田德友,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前副代表周小明,CCG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刘宏,CCG秘书长苗绿,CCG研究员王子辰,CCG研究员吴梦启围绕中美关系、贸易合作与投资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

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欧伦斯到访CCG并参与交流研讨会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前驻纽约和旧金山总领馆商务参赞何伟文的文章《从一场鲜明对比中读懂中国的开放》在《环球时报》发表。何伟文表示,在美国国会为全面封杀TikTok而举行听证会时,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来华却受到中国政府和民众的热情欢迎,两者的对比是鲜明且富有戏剧性的。美方的行径损害的不仅是企业和美国民众的利益,更会损害美国的国家信誉和国际投资者对美国营商环境的信心。

何伟文:从一场鲜明对比中读懂中国的开放


4月4日

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前夕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演讲,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展开对话,围绕中欧关系发展新路径和新机遇、多边主义实践和全球治理改革分享见解。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陪同马克龙访华在CCG演讲并对话

两极分化世界中的全球治理未来|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CCG演讲全文

实录:王辉耀对话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Justin Vaïsse

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FES)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赛巧(Sergio Grassi),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周汇敬,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项目经理周琪卓兰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研究员吴梦启、CCG研究员王子辰围绕中欧关系、全球性危机与智库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驻中国代表一行来访CCG

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UK National Committee on China, UKNCC)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奥利·希尔(Ollie Shiell)等访华代表一行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研究员吴梦启、CCG研究员王子辰围绕中英经贸关系前景、人文交流和教育合作等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英国对华事务全国委员会(UKNCC)访华代表到访CCG

4月6日

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期间,全球化智库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钟小平和院同事一行应邀在成都国金中心拜访了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戴宁智(Guillaume Delvallée)先生,双方共同围绕中法贸易与投资、中法文化交流、中法旅游及法国高科技公司落地成都市等话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就今后双方可开展的合作达成共识。

CCG新经济研究院访问法国驻成都总领事戴宁智

4月7日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接受CGTN采访,围绕中法合作与人文交流互动分享看法。

The Heat | China-France Ties

4月8日

以“和衷共济,鉴往知来”为主题的第二届哥伦比亚中国论坛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举行,凤凰网《与世界对话》作为战略合作伙伴全程报道。在8日的经济与国际关系论坛上,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黄亚生、《外交事务》前主编Gideon Rose和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耀辉三位专家共同探讨了“一带一路”、中美关系等问题,他们一致认为,美国拒绝加入亚投行,是并不明智甚至愚蠢的,并且一致认为加强跨国经济发展合作非常重要。

 

中美关系正处于过渡期,2035年能达到平衡态

 

4月9日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一行访问广外黄埔研究院,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陪同。广外黄埔研究院执行院长李青、知识城校区管委会(筹)办公室副主任汤程荣于进德楼第二会议室会见来宾,双方围绕知识城智库建设等进行深入交流。

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一行访问广外黄埔研究院

4月10日

在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一档节目《内幕报道》(Inside Story)中,主持人邀请了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迈阿密大学政治学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等嘉宾,就“台湾的未来何在”为主题开展讨论。

打断无效!CCG副主任高能输出,网友刷屏:“这就是学英语的意义”

4月11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在复旦大学发表以“2023——全球化与中国未来”为主题的讲座,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力奋主持讲座。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围绕海南自贸区分享看法。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前驻纽约和旧金山总领馆商务参赞何伟文的文章《中美经贸合作挡不住切不断》在环球网发表。何伟文认为,美国政府对华围堵、“经济脱钩”的政策并不代表美国企业,也不改变中美经济互补的客观现实,中美企业间的合作仍在继续推进。华盛顿致力于对华“经济脱钩”的政策并不代表各州和地方政府,更不代表美国民众。无论中美关系目前存在多大困难,都要坚定不移地脚踏实地,从美国商界和地方这样的“基层”做起,维护并发展中美经贸关系。

何伟文:中美经贸合作挡不住切不断

4月12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共同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办。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撰写的《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2023》在论坛上发布。

展望国际人才发展的新时代机遇——2023全球人才培养和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CCG《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2023》发布 聚焦人才国际沟通素养发展情况

荷兰外交部安全政策司司长弗拉芒(Joost Flamand)、军控、核事务及核不扩散处主任Ingeborg Denissen、军控、核事务及核不扩散处高级政策官Linda vander Horst、国际互联网络政策小组组长Maartje Peters、荷兰驻华使馆政治处一秘Pieter van Sloten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副秘书长唐蓓洁、研究员王子辰等进行了交流。

荷兰外交部官员到访CCG

4月13日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欧盟委员会副主席博雷利(Josep Borrell)原定于北京时间4月14日在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演讲。遗憾的是,他在行前因新冠检测呈阳性而取消行程。13日,博雷利在欧盟官方网站上发表了他原计划全球化智库(CCG)发表的演讲全文,题为《我对中国和欧中关系的看法》。

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拟在全球化智库CCG发表的演讲

4月14日

应德国驻华使馆邀请,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余凯,CCG常务理事、戴姆勒大中华区执行副总裁冷炎和CCG研究员王子辰与陪同德国外长访华的德国联盟党联邦议院党团副主席Johann Wadephul,绿党议员Tobias Bacherle,社会民主党议员Jurgen Cobe和自由民主党议员Aniko Glogowski-Merten围绕中欧间合作及当前国际热点问题茶叙交流。德国外交部负责议会事务的政策官员Yildiz Miller以及德国驻华使馆外交官参与交流。

CCG与德国联邦议会访华团茶叙交流

4月15日

由科学技术部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开幕。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开幕式。

第二十一届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在深圳开幕

4月17日

全球化智库新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钟小平一行访问香港理工大学,与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何汝恒等展开交流。双方围绕产学研一体化、科研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进行了探讨,就设立成都经开区数字经济研究院达成合作意愿。

CCG新经济研究院一行访问香港高校和企业

4月1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广州参加由中国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广东省人民政府与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共同主办的“读懂中国·湾区对话”论坛,并在“新发展格局与全球经济平衡协调包容发展”主题平行研讨会上发表主题讲话,围绕疫情后世界经济复苏、打造全球经济发展格局等话题交流看法。


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读懂中国·湾区对话”论坛

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前驻纽约和旧金山总领馆商务参赞何伟文的文章《良好的开端预示着2023年GDP增长》(Good start augurs well for 2023 GDP growth)在CGTN发表。何伟文表示,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长表现明显高于市场普遍预期,为保持目前的势头,还需要做出更大的努力,包括努力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缩小贫富收入差距和鼓励更多外资来华投资等。

4月20日

由科学技术部、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浙江省科学技术厅与金华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首届国际科技开放合作大会”在浙江金华开幕。CCG代表与众多国际科技界和科技投资界人士与会。


CCG在“国际科技合作开放大会”上与多家权威机构签约成立“民间国际科技创新服务联盟”

克罗地亚外交部政治事务国务秘书Frano Matušić、克罗地亚驻华大使Dario Mihelin、克罗地亚外交部亚洲大洋洲司司长Ivan Mintas、政治事务国务秘书办公室参赞Domagoj Petrusic、使馆参赞Bisera Fabrio以及使馆一秘Sanja Milinovic到访全球化智库(CCG)。CCG副主任高志凯、副秘书长唐蓓洁、副秘书长张伟、研究员王子辰、刘虹等会见了到访客人,并就克罗地亚的经济政治发展、中国与克罗地亚关系、中国与欧盟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交流。

克罗地亚外交部国务秘书Frano Matušić等到访CCG

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博鳌致知行、搜狐商学院推出《博鳌致知行》,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与户外对话,共同探讨经济发展、全球化趋势、企业走出去等大众关切的话题。

全球化肯定不会终结,中国企业走出去要“先贸易后投资”

由桐庐县委组织部、全球化智库(CCG)主办,桐庐县瑶琳镇人民政府、CCG长三角研究中心承办的“桐庐文旅资源对接洽谈会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举行。会议期间,全球化智库(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国际特色学校分会、国际学校在线、四海英才研究院和行知探索文化发展集团等就创建“国际青少年马术人才研究培训基地”及相关合作方向达成多项共识,签署合作备忘录。

CCG在杭州桐庐举办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

4月2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中国代表应邀参加由Liz Mohn中心(Liz Mohn Center)为筹备2023萨尔茨堡峰会举办的线上工作会议。

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中国代表应邀参加萨尔茨堡峰会筹备会议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座谈会在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报告厅举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石佑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主任谢伟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事务与合作发展处处长肖锋,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北京校友会会长陈亚华作为校方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广外校友、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外交部、商务部原副部长、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王超,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辉耀,原驻塞拉利昂共和国特命全权大使、驻悉尼、洛杉矶总领事邱绍芳,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驻非盟使团原副代表、中国驻印度尼西亚登巴萨原总领事苟皓东等作为校友代表参加座谈交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友座谈会在CCG举行

 

4月23日

联合国预测印度人口可能在2023年中超过中国,外媒称中国正在失去人口红利。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在接受CGTN Radio采访时表示,人口红利应该有更宽泛的定义,不仅要看人口数量,还要关注人才质量。

王辉耀:人力资本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4月24日

应瑞典驻华大使馆邀请,CCG副秘书长唐蓓洁、CCG研究员王子辰与来华访问的瑞典外交部亚洲、太平洋地区及拉丁美洲司司长Nicolas Kvarnstrom,瑞典外交部亚洲、太平洋地区和拉丁美洲司东亚处处长Kajsa Blomberg,瑞典外交部亚洲和太平洋司东亚(中国)处干事Sandra Alsen围绕拓展中欧合作领域和渠道、当前全球性挑战和其他国际热点议题探讨交流。

应比利时驻华使馆邀请,CCG副主任高志凯和CCG副秘书长唐蓓洁与来华访问的比利时外交部双边事务司司长Jeroen Cooreman,比利时外交部亚洲司中国和蒙古办事处顾问Maarten Vervoort,比利时外交部双边事务亚太服务总局中国主管Charline Binard围绕中欧产学研合作及当前国际热点问题会面交流。

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张环宙一行访问全球化智库(CCG),CCG秘书长苗绿与张环宙校长进行了交流。CCG副秘书长许海玉、CCG副秘书长张伟、CCG对外合作总监蔡靖参加了交流会。

浙江外国语学院校长张环宙一行访问CCG

4月27日

河北省商务厅副厅长安静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副主任兼研究总监郑金连博士、CCG副秘书长兼高级研究员张伟、CCG副秘书长兼媒体与公共关系部总监许海玉等进行了交流。


河北省商务厅安静副厅长一行到访CCG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 在Nikkei Asia 上发表专栏文章《中国和华为都不会受到美国压力的阻碍》(Neither China nor Huawei will be held back by U.S. pressure)。

4月28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办《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图书发布会,会上发布了“软实力”提出者,前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约瑟夫·奈教授(Joseph Nye)的新著《软实力与中美竞合》(Soft Power and Great-Power Competition: Shifting Sands in the Balance of Power betwee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发布会上,约瑟夫·奈(Joseph Nye)进行了图书主题分享,并与CCG创始人兼主任王辉耀围绕中美竞合关系、“软实力”作用、如何延长中美“友好周期”缩短“恶劣周期”等议题展开探讨交流。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最新力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CCG发布

CCG发布 “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新著《软实力与中美竞合》

软实力提出者约瑟夫·奈最新力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

约瑟夫·奈:软实力可以同时让中美受益

实录 | 王辉耀对话约瑟夫·奈:软实力与中美竞合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周小明所撰评论在《南华早报》发布。他在文中分析了美国决意与中国脱钩的实际经济行为,如关税壁垒、投资限制和出口禁令等产生的影响,破坏贸易平衡,实际上对美国自身、对全球贸易都造成伤害。尽管美国一直强调不是要寻求与中国脱钩,但各种行为都证实这一点。

4月29日

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The Global Foundation)访华代表团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联合举行“重塑全球化及重启文明对话需求”圆桌会议。此次圆桌会议聚焦世界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气候变化、中澳关系前景及世界和中澳关系的发展趋势等主题设置了四场主题对话,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工商领袖、智库专家、驻华外交使节等三十余位代表就当前国际热点议题深度探讨。

 

中澳二轨对话“重塑全球化”在CCG举办

2023年5月8日下午,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崔述强带队围绕“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推进首都民间外交”赴全球化智库走访调研。

座谈会上,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介绍了近年来开展多场大使圆桌论坛、“中美关系”系列研讨活动、环球二轨外交活动、中外名家对话等活动举办情况及活动成效,并围绕推进首都民间外交工作提出意见建议。

 

委员们表示,全球化智库克服疫情影响,搭建起多个民间外交的载体平台,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了大量对外交流工作,凸显了民间外交作用。大家结合调研主题,建议充分发挥北京国际交往中心优势,高质量推进怀柔雁栖湖国际会都功能建设,通过开办国际论坛、大使圆桌会、吸引国际组织落户等措施,进一步丰富雁栖湖国际会都对外交流内容;要注重文商旅融合,深度挖掘老北京传统文化资源,提升北京国际语言环境建设水平,以国际叙事方式推广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继续发挥好民间外交促进民心相通的作用,以青少年为重点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培育更多对外友好交流的小使者,为推动中外交流贡献青春力量。

 

崔述强说,国际交往中心是北京“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之一,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外交思想,把首都民间外交工作置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和新时代首都发展大局中通盘谋划、推进落实,更好服务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希望北京市各类智库加强沟通交流、开展协作合作,充分发挥民间外交对政府间外交的补充与促进作用,在国际社会多元化发声,多角度讲好中国故事,助力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民间力量。北京市政协会继续发挥好平台作用,为相关民间外交主体开展对外交流活动广搭平台、对接资源、畅通渠道,市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工作顾问要积极参与,共同为推动首都民间外交工作再上新台阶,助力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做出贡献。

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宏生、驻会副主任黄塞溪、部分市政协委员、港澳台侨工作顾问、专家学者和模拟协商小组代表参加调研。

文章选自北京市政协,2023年5月9日

 

近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贾斯汀·瓦伊斯在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演讲时,积极评价中国在全球治理改革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文章选自海外网,2023年5月8日

“我很欣赏习近平主席与泽连斯基总统通话。这是在正确方向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我希望这能产生成效。”

全球化智库(CCG)近日在北京举办新书发布会,发布了“软实力”概念提出者、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前院长约瑟夫·奈的新作《软实力与中美竞合》。在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的对话中,约瑟夫·奈指出,俄乌冲突可能持续下去,不但有害于冲突双方,也还有害于全世界。因此,他很欣赏中国努力在乌克兰问题上劝和促谈。

生于1937年的约瑟夫·奈曾在卡特任美国总统时期担任助理国务卿,在克林顿时期任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和助理国防部长。2009年,他还被奥巴马任命为美国驻日本大使。1990年,约瑟夫·奈在《外交政策》杂志发表《软实力》一文,最早提出了“软实力”概念。冷战结束后,“软实力”成为国际政治话语中出现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

何谓“软实力”?在CCG举办的新书发布会上,约瑟夫·奈再次进行了阐述。他指出,软实力是通过吸引而非强迫或买卖来达到目的的能力。软实力既有竞争性,也有互利性,如果中美在彼此眼中更具有吸引力,两国将获得更多合作的可能性,进而同时从中受益。两国不仅在经济上相互依存,而且在生态领域相互依存,两国都无法回避气候变化或流行病等全球性问题的影响。

约瑟夫·奈指出,中美之间的确存在大国竞争,但在全球相互依存度前所未有加深的情况下,必须从全球角度看待中美竞争。“我们不能再面对新的冷战,因为这两个国家之间经济或生态的依赖使双方都无法承受新冷战的代价,更不用说随之而来的政治和军事风险。”约瑟夫·奈强调,正因为两国间的高度依赖,他也拒绝将美中关系视作进入新冷战,因为这种依赖是美苏冷战中从未出现过的。

在约瑟夫·奈看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接触是中美增强对彼此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包括教育、媒体和旅游方面的人际交流。因为人与人接触的增加、促进彼此了解,可以避免把另一个民族妖魔化。

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美关系的演进过程,约瑟夫·奈认为,从2016年、2017年算起,中美进入“大国竞争时期”已有六七年时间,这个阶段可能会再持续十年左右。中美两国要让竞争有限度,确保高层之间持续沟通,以了解对方的“红线”所在,确保“失控”不会发生,让两国最终走向合作。

约瑟夫·奈指出,出于安全考虑,中美之间涉及核心安全的一些领域可能会出现“脱钩”。但双方可以采取一些措施确保对话进行,不让“脱钩”过度蔓延。他坦言,广泛的“脱钩”将对中美两国经济和世界经济造成巨大伤害。与此同时,完全不“脱钩”也是不现实的,选择性“脱钩”仍将出现。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是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1988年成立的政府间机构,由世界各国科学家组成。IPCC今年3月发布第六次评估报告的综合报告指出,紧急气候行动可以确保人人享有宜居的未来。约瑟夫·奈认为,委员会科学家受到多国高度尊重,是IPCC的建议更可能被采纳的重要原因。国际合作可以从科学家、经济学家、工程师的实践层面开始,将世界“编织在一起”。

“希望有一天我们会发现,在更大的领域中进行交流可以缓解竞争。”约瑟夫·奈说。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年5月1日

2023年4月10日,在半岛电视台英语频道的一档节目《内幕报道》(Inside Story)中,主持人邀请了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迈阿密大学政治学教授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等嘉宾,就“台湾的未来何在”为主题开展讨论。

高志凯全程果断沉着,用敏捷的逻辑和清晰的表达打断主持人的插话,并直言“我认为你不应该看不懂英语文件”,让强词夺理的美国嘉宾一时脸红语塞。

“不能喜欢就抢走”

讨论中,高志凯提到,台湾领导人在加州与美国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举行所谓会晤,是违反一个中国神圣原则的。

而代表美方的金德芳抓小放大,开始“咬文嚼字”称国际关系中没有“神圣”(sacred)这一说,否则罗马就可以在罗马帝国的基础上,对大部分地区宣示主权。

这时,主持人也来附和,称如果中国统一台湾,那中国就能自由地在西太平洋投射力量。

对这种无理的论调,高志凯又一次向两位科普基本的台湾历史,提醒他们不要对历史装聋作哑:

“首先,我希望各位嘉宾学习下历史,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美国就一直在谈论世界秩序。台湾属于中国的国际法理可以追溯到《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

“First of all, I hope the panelists would study history,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has been talking about the world order since the end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The status of Taiwan, among other things, traces all the way back to the Cairo Declaration and the Potsdam Proclamation.”

他简单地用一个类比,批驳“喜欢就抢走”的强盗逻辑。

“其次,我不能说,我如此热爱加州和硅谷,所以我想向加利福尼亚人提供武器,敦促他们从美联邦中独立出来。怎么会有人说,我如此热爱台湾,半导体是如此重要,所以让我们把台湾当作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来对待吧。”

“Secondly, I cannot say I love California so much and Silicon Valley so much so I want to supply arms to the Californians to urge their independence from the union. How can anyone say I love Taiwan so much, semiconductors are so important, so let’s treat Taiwan as a separate independent sovereign country?”

果断打断插话,持续输出

这时,主持人开始插嘴打断发言,称不希望再卷入关于历史的争论,企图鼓吹中国威胁和平,“中国完成统一后,就可以将台湾作为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

而高志凯并没有让其得逞,他继续说明自己的观点:

“你不能说,这片领土在战略上如此重要,以至于它不应该是中国的领土。”

“That’s for sure, but you cannot say this territory is so strategically important that it should not be Chinese territory.”

他接着果断阐述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坚决态度:“美国每挑衅一次,中国离解放台湾就更迈进一步。”

“现在我们谈论将要发生的事情,每次美国违反一个中国原则,包括佩洛西议长去年8月窜访台湾,那么中国就完全有理由向真正行使台湾的管理权迈进一步。最终,在所有方面来说,这都是不可逆转的。”

“Now, talking about what will happen, each time the United States violates the one-China policy, including Speaker Nancy Pelosi’s visit to Taiwan last year in August, then China will be fully justified to move one step closer to exercising real administration of the island of Taiwan eventually in all respects. This is irreversible.”

“每一次侵犯,每一次挑衅,都会造成美国无法承受的后果。因为美国不会派兵为台湾的分裂和独立而战,因为美国自1979年以来在法律上和国际上都只承认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Each violation, each provocation will result in consequences that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be able to bear,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will not send its soldiers to fight for the separatism and independence of Taiwan, because the United States ever since 1979 has leg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acknowledged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a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您应当看得懂英语”

然而,金德芳(June Teufel Dreyer)却狡辩美国并没有同意一个中国原则,而只是承认了中国政府立场的存在,高志凯错误解读了美国的政策。

对此,高志凯旋即重申美国一个中国立场的全部内容,说“我认为您应当懂英语,请读一读文件吧”。

“美国的立场是一个三部曲,它基于三个原则。第一,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第二,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同样重要的第三点是,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唯一的合法代表。就这么简单,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原则。”

“The US position is a trilogy. It’s based on 3 basic principles. One is that there is only one China. Second, Taiwan is part of China. And the third point, which is equally important,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cknowledges that the government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s the sole legitimate representative of China. That’s all.”

“我不认为金德芳这样的人读不懂英语。起码她应该会英语,所以请读一读构成中美关系基础的三个公报。”

“And I don’t think June or people like her do not know how to read English. At least she knows how to read English. So read the 3 communiques, which form the basis of China-US relations.”

有许多外国网友在评论中称赞了高志凯的发言,并批评了主持人和美方代表的言行。

“高志凯让人们阅读三个联合公报是完全正确的,它们对理解现代中美关系和美国的‘一个中国’原则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这些文件不长,在网上也很容易找到。”

“请不要在高先生击中要害的时候打断他。”

在这场辩论中,高志凯的语言、气质和坚定立场也受到了中国网友的盛赞。

也有许多网友感叹,这就是我们学英语的意义,“可以向世界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怕被歪曲。”

文章选自中国日报双语新闻,2023年4月20日

2023年4月12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ETS中国主办的2023国际人才培养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近年来,各领域不确定因素骤增,全球化进程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化的转型压力也给中国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挑战。与对外开放初期仅作为世界的适应者和融入者不同,中国正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危机,而这需要大量能够进行国际沟通的国际化人才。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报告)发布,报告对国际沟通素养培养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就加强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相关建议。

当前中国各领域国际化人才仍不足

报告称,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气候变暖等全球性危机,必须依靠广泛的国际沟通与合作。同时,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建设,都需要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国是全球出国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2019年,中国当年出国留学人数达70.35万人,是2000年的18倍,2020年因疫情原因有所回落,2021年相对2020年有较大增长。“但是,当前中国各领域国际化人才仍不足。”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研究总监郑金连在报告发布会上表示,从联合国秘书处系统中中国籍职员数量和占比来看,2021年,联合国秘书处系统中有中国籍职员569人,占总人数的1.59%,比2019年的1.54%、2020年的1.48%有所提升,同期美国的占比为6.84%,法国3.91%,英国2.19%,德国1.58%,俄罗斯1.52%,印度1.59%。“这与同期美国、法国、英国的占比还有差距。”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联合国会费第二大缴纳国,相对于中国的国际地位,目前中国进入国际组织工作的人员仍较少,尤其是国际组织高层次管理专业人才较为缺乏。对此,曾经从事联合国职员职位晋升评审工作的联合国总部资深翻译曹国忠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中国职员缺乏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经济领域,有研究表明近年来全球企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剧增,全球十大跨国公司的国际员工比例高达93.2%。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周满生发现,“许多跨国公司人力主管都强调,公司看好沟通能力强、英文出色、眼界开阔、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而就国际人文交流而言,要在信息交流几乎畅通无阻、人人皆可发声的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则更需要各行各业人员,从青少年到耄耋老人,都具备一定的国际沟通能力。

中国托福考生阅读平均得分超全球均值,听力成绩接近全球均值

目前,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1500多所院校接受托福考试成绩。郑金连介绍,从托福考试成绩来看,过去十余年,中国考生的托福考试成绩显著提升,平均成绩由2010年的77分提高到2021年的87分,逐步接近全球考生的平均分值;托福成绩100分以上的考生人数占全球考生人数的比例较2009年增长了三倍。

从考生数量和成绩区域分布来看,中国托福考生的数量和成绩的地区分布差异明显,托福平均成绩的省间差距达到了15分。2021年,中国考生的托福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7分,31个省区市中,24个省市托福考生的平均分超过了80分。

中国考生深度理解相关指标接近或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中国托福考生的阅读理解平均得分超过全球平均值,听力理解成绩不断提高并接近全球平均值。自2008年以来,中国考生的托福阅读成绩开始超越全球平均值,2021年高出全球平均值1分。2021年,中国考生的托福听力成绩与全球平均值(23分)的差距缩小至1分。同时,GRE中国考生的语文推理成绩(152.3分)于2020年超过了全球平均值(151.4分)。

中国考生有效表达相关指标与全球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2008年至2021年间,中国考生的托福写作成绩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步减小,并于2021年达到全球平均分值。中国考生的托福口语成绩与全球平均值差距不断缩小,至2021年,两者分差为1分。同时,GRE中国考生的分析性写作成绩与全球平均值的差距逐渐缩小。差距从2011~2012学年0.6分缩小到2020年的0.3分。

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

出国留学已成为提高国际沟通素养、培养国际化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中国同181个建交国开展了教育合作与交流;与5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为中国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出国留学机会。即使在受疫情影响,2021年中国大陆有108.8万人在境外高等教育机构就读。除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传统留学目的国之外,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以及马来西亚、泰国等东盟国家也成为重要目的地。

疫情期间,中国大陆留学本科学生申请人数不断增加。中国赴美攻读研究生学位学生人数2021~2022学年重新超过在美攻读本科学位的学生人数。同时,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美国第一大国际学生来源国,中国留学生人数仍然位居美国国际留学生人数榜首,占美国高等院校国际学生的30.6%。

世界人才流动方向发生变化,由主要流向欧美变为同时向亚太区扩散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活动上谈到, 现在全球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更加多元的发展趋势正在各国呈现,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根据CCG最新研究,世界人才流动的方向正在发生变化,比如由主要流向欧美转变为同时向亚太区扩散,呈现更加多元的流向,中国从中会有很多机遇。

王辉耀表示,中国在新时期对国际人才的重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中国的国际人才高地要加大,要更加重视国际人才开放、共享,培养、使用方面,要广纳天下英才,这是中国持续不断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白皮书2023》也对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相关建议。报告中认为,出国留学依然是人们提升国际沟通素养、成为国际化人才的主要渠道,国际学生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国际人文交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应继续加强与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以及“一带一路”伙伴国家保持稳定的教育交流合作关系,持续鼓励中国学生到这些国家留学,也欢迎相应国家的优秀学生来华留学。

从促进国家发展、提升国民素养、推动企业全球化、促进技术发展等不同角度来看,外语既是国际化人才成长之“路”,也是中国发展之“桥”。尤其是随着ChatGPT等AI技术的发展,很多人误以为没有必要学外语了,相反,学习外语将变得更加必要。外语可以帮助AI更好地理解和处理不同语言的文本数据,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多语言环境,也可以更好地监控AI的发展。因此,应保持外语在教育中的地位,加强重点领域职业教育体系的外语培养力度。

文章选自搜狐科教观察,2023年4月12日

1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CGTN欧洲分台采访,前瞻分析中欧关系未来。

1月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亚洲新闻台(CNA)采访,围绕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美国“芯片法案”对中国企业影响等话题分享看法。

1月6日

《南华早报》援引了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关于中美“脱钩”问题的评论。莫天安认为:美国主导的“阻止中国崛起”的努力,将继续对“无论身处何地”的个人和中国企业构成挑战,要在这种无情的敌意面前茁壮成长,需要勇气、决心和创造力。

1月8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表示英国媒体对新冠疫情的可怕报道对民众有误导作用,中国于近期取消旅行限制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其经济反弹将大大提振全球经济。

1月9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新岁序开之际发布《2023中国与全球化报告》。报告梳理了2022年事关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事件,从中美关系、乌克兰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数字经济、气候变化与等十个角度梳理并预判了未来一年全球化发展趋势。

1月10日

美国驻华使馆政治处公使衔参赞马志安(Chrisitan Marchant),政治处内政组副组长、公使衔参赞杜国瑞(Greg D’Alesandro),政治处全球安全组二秘温博雅(Adaeze Igwe),政治处外交组专员王黎芳到访全球化智库(CCG)。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副秘书长张伟、研究员王子辰等参加会见,双方就中国外交政策、中美交流机制等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巴西驻华大使高望(Marcos Galv?o)、巴西驻华使馆负责贸易、投资及经济事务的公使衔参赞马嘉良(Joao Batista Magalhaes)以及巴西驻华使馆政治处秘书亨利(Pedro Henrique Barbosa)、葛明德(Joao Eduardo Gomide de Paula)到访全球化智库(CCG)。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研究员王子辰与大使和上述使馆官员围绕巴西与中国关系、金砖国家和国际局势、中国的防疫政策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1月1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具有传奇色彩的金融家、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开展深度对话,围绕如何在挑战频发的时期解决债务和利率问题、各国如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全球宏观投资者如何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1月12日

商务部进博局论坛处王宏伟处长一行到访CCG。

重庆市外办副主任周毅一行到访CCG。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BBC驻北京记者采访,探讨疫情后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信心与回归。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参加2023首都侨界新春联谊会,与诸多侨界人士会面共叙。

1月13日

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郑立樵一行莅临CCG考察指导。

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行2022年度总结会和2023工作计划年会。来自北京总部、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CCG东莞国际人才研究、CCG长三角研究中心和CCG新经济研究院的同事“云端”相聚,全面报告与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共同对未来进行展望、规划与思考。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H.E. Ambassador Jürg Burri)邀请出席新年演出和招待会。

1月15日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隆重召开,北京两会正式启幕。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秘书长苗绿博士当选为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作为来自智库的市政协委员,将带领CCG,为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建言献策。

1月1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2023夏尔巴会议(Shangri-La Dialogues Sherpa Meeting)。

1月18日

全球化智库(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了报告发布会,解读世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对新一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这是世界银行在总部以外唯一一处对外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并予以解读。

兔年春节前夕,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CCG思想角(CCG Thought Corner)”活动。邀请CCG高管和研究员回顾2022,介绍CCG新一年的新项目,与各位嘉宾共同展望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阿塞拜疆、巴西、德国、菲律宾、土耳其、南非等国家的近30位青年专业人士出席。

1月23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围绕中国游客重返全球市场进行讨论。莫天安指出:中国游客不仅促进了奢侈品的消费,而且还将经济效益更广泛地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1月25日

GCC全球访谈(GCC Global Interviews)采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第一期视频播出,CCG理事长王辉耀围绕为什么俄乌战争仍未结束这一话题分享了看法。

1月29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就美国技术问题武器化将如何破坏全球公共产品供应进行讨论。莫天安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全球有三分之二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额。美国更应该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反对它。

2月3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桐庐县委县政府联合主办,CCG长三角研究中心、桐庐县委组织部(人才办)、桐庐县农业农村局、桐庐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联合承办的“2023长三角‘美丽经济’与共同富裕座谈会”在杭州桐庐召开。

2月4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位于桐庐富春山健康城的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会议室特别举行了战略会议,智库创始人及各部门负责人围绕乡村发展、智库未来等话题进行了研讨。

2月7日

新西兰驻华大使毛瑞(H.E. Grahame Morton)、二等秘书左士华(Mr. Stuart Zohrab)、二等秘书徐芳芳(Ms. Sam Steel)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等进行了交流。

2月10日

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线上对话活动。CCG理事长王辉耀与两位知名中美关系专家——包道格(Douglas Paal)和董云裳(Susan Thornton)展开精彩对话,围绕未来中美关系新变化、管控台湾问题的风险和应对方案、中美维持合作前景的路径等话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冰岛驻华大使易卜雷先生(H.E. Mr. Thorir Ibsen)和副馆长韩伟联先生(Mr. William Freyr)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秘书长苗绿博士进行了交流和会谈。

2月15日

全球化智库(CCG)成功举行“新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与全球经贸合作”主题大使圆桌会议。

中国前驻希腊、爱尔兰大使罗林泉,商务部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CIECC)电子商务首席专家、CIECC研究院院长李鸣涛作特邀发言。来自巴西、荷兰、约旦、阿尔及利亚、瑞士、阿塞拜疆的多国驻华使节与相关领域专家学者、驻华使节、中外企业从国际和国内、学界与商界等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新媒体时代的跨文化交流与全球经贸合作,分享独到见解、先进实践和创新提议。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启程前赴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在抵达“欧盟首都”布鲁塞尔后前往欧盟智库欧洲政策中心(EPC)参观访问,并与首席执行官法比安·祖莱格(Fabian Zuleeg)和高级顾问、前欧洲之友智库研究主任莎达·伊斯兰(Shada Islam)开展合作交流。

2月16日

全球化智库(CCG)专家代表团受埃及ARTOC投资与发展集团创始人沙菲克·加布尔(Shafik Gabr)邀请参加晚餐交流,围绕对慕安会的期待、2023及未来前景展望等话题展开探讨。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采访,围绕“气球事件”以及中美关系分享看法。

2月17日

国际知名咨询公司Kekst CNC在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开幕前举办午餐会。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发表主题演讲,围绕中欧贸易、中欧合作等问题分享看法。

2月18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慕安会上以“绿洲还是幻影:中美气候合作关系分析”(Oasis or Mirage: Analyzing China-U.S. Relations on Climate Cooperation)为题举办官方边会。来自中国、美国和欧洲的外交官、政策顾问和资深研究者与会,致力于从气候外交和更广泛的地缘政治角度审视中美双边关系,探索预防冲突和促进合作的可能性。

2月19日

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闭幕,北京日报慕安会报道专访CCG理事长王辉耀。

2月22日

2023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市场开发工作启动仪式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全球化智库(CCG)因为服贸会打造了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会议论坛,获颁论坛会议铂金级战略合作伙伴。

2月23日

全球化智库(CCG)“2023全球经济与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政策界、商界、学界的资深研究者和实践者就全球经贸投资新趋势和中国企业海外运营新环境等话题展开热议。

CCG 副主任David Blair 接受CGTN采访,围绕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引擎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2月24日

CCG 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 采访,围绕中国在创新方面的努力与贡献分享看法。

2月25日-26日

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出席第二届中国国际问题新型青年智库建设与发展论坛并对论坛进行整体评述,就社会智库建设、国际问题青年智库贡献思考和建议。

2月26日

CCG 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围绕中国提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分享看法。

2月28日

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公共外交协会和美国SEMAFOR(“旗语”)新闻社在国际俱乐部仙鹤厅共同举行了“中国和全球商务”系列论坛启动仪式暨第一次筹备会议。全国工商业联合会主席高云龙发来书面讲话。博鳌亚洲论坛副理事长、中方首席代表周小川,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前中国驻日、驻美大使崔天凯,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以及凯雷投资集团联合创始人大卫·鲁宾斯坦,亚洲协会董事会联席主席约翰·桑顿,亚洲协会会长陆克文,鲍尔森基金会副主席戴青丽,前代理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董云裳,康奈尔大学政治学教授白洁曦,雅虎创始人杨致远(Jerry Yang),“旗语”新闻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原彭博社首席执行官史哲廷,“旗语对话”项目主编班安祖分别以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由王辉耀、史哲廷和班安祖共同主持。商务部原部长陈德铭出席了此前举行的中方顾问委员会内部协调会。

3月3日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接受英国独立电视台采访,围绕全国两会、中国特色民主、中国的对外开放、中国在全球中的角色、中美关系和俄乌冲突等热点议题发表看法。

3月4日

CCG副主任David Blair 接受全球财经连线采访,围绕广东高质量发展发表见解。

3月5日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推出两会特别节目,邀请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两会人大开幕式直播上就两会相关议题发表见解。

3月6日

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共同主办,CCG协办的“Re:Think 2022智慧城市与韧性未来”会议在成都中国—欧洲中心举办,旨在探讨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通过创新增强城市韧性,建设能够及时有效抵御危机并兼具包容性的未来城市。

3月7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西班牙驻华大使馆主办,西班牙驻成都总领事馆、全球化智库新经济研究院承办,中国-欧洲中心支持的“中国西部国际交流与合作论坛-西班牙国别圆桌对话”在成都中国-欧洲中心举行。

3月8日

在2023年国际妇女节之际,全球化智库(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DigitALL – 21世纪促进性别平等的技术和创新”研讨会。来自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国驻华系统代表,欧盟驻华使馆、加拿大驻华使馆、乌干达共和国驻华使馆、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驻华使馆、以色列驻华使馆、塞浦路斯驻华使馆、斯洛文尼亚驻华使馆的驻华大使等使馆官员,教育部、工信部等政府部门负责人,以及来自智库、高校的专家学者和来自商界的代表出席本次活动。与会嘉宾共同分享了关于如何设计可促进性别平等的技术设计、开发和部署以及性别包容性创新和数字生态系统,并探讨了为数字化和创新背景下女性的保护和经济赋权的方案。

3月13日

CCG 副主任David Blair接受中国网采访,围绕中国经济目标与发展方向发表看法。

3月14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报告厅为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等四个学员班开展集体讲座,围绕全球化大变局中的中国角色、当前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分享见解。

应欧盟驻华代表团公使邀请,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欧盟27国驻华大使馆协调例会,围绕刚刚胜利闭幕的“两会”相关议题发表见解。

3月15日

乌克兰驻华使馆临时代办张娜·列亲斯卡(Zhanna Leshchynska)和使馆政治处一等秘书瓦列里·布隆斯基赫(Valerii Bronskykh)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CCG副秘书长许海玉、CCG研究员吴梦启等进行了交流和会谈。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彭博电视台采访,围绕硅谷银行破产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参与讨论。

3月16日

“王辉耀奖学金”在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颁发。全球化智库(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对外合作经理江旖旎代表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出席颁奖典礼,并接受获奖学生献花。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CNN采访,围绕沙伊和解以及中国外交政策等话题分享见解。

3月21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就俄乌局势中的中国立场发表看法。

3月22日

当地时间3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同欧洲政策中心(European Policy Centre, EPC)在线上举办了联合课题研讨会:“2023年的中欧政治与经济关系”(EU-Chin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relations in 2023)。

3月27日

2023年3月27日,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巴西国际关系中心(CEBRI)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巴西可持续发展对话会”。因巴西总统卢拉因病推迟原定近期访华的日程,原陪同卢拉总统来访的巴西访华团在巴西农牧业部部长卡洛斯·法瓦罗(Carlos Fávaro)的带领下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参加此次对话会。法瓦罗在会议上进行了主旨演讲。

 

3月28日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一行到访CCG。

马来西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所(Institute of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Malaysia)主席Mohd Faiz Abdullah 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副主任高志凯、CCG副秘书长唐蓓洁等围绕亚洲经济前景、中马关系、国际智库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3月31日

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在北京市委党校为北京市领导干部进修班(正处职)授课,围绕“完善多元立体的北京城市对外交往格局”的主题分享见解,并与学员进行了交流互动。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陈辉4月5日报道】4月4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法国前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在法国总统马克龙访华前夕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发表演讲,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展开对话,围绕中欧关系发展新路径和新机遇、多边主义实践和全球治理改革分享见解。

2023年4月4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在北京发表演讲。(图片来源:本文图片均为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卞戈 摄)

 

贾斯汀·瓦伊斯围绕“在两极分化的世界中全球治理的未来”的主题发表演讲。他强调,当今世界大国竞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特征,但同时,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和其他全球性挑战对人类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合作是必要的。

在他看来,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面前,美国与中国有责任去规范竞争、缓和竞争,欧洲也有责任在中美之间寻找一条平衡的外交道路,带头为全球公共利益提供倡议和解决方案。

2023年4月4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任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在北京发表演讲。

此外,非国家行为体也可以发挥各自作用,帮助缓解竞争态势,进而推动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受多极化发展、技术进步、地球环境恶化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当前对全球规则的需求显著增加,而人们不仅需要依靠各国政府来制定规则,还需要通过国际协调来将这些规则落实到位。中国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国际金融流动改革等问题上扮演重要角色,并推动促进良性竞争。

与会现场,王辉耀与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就法国总统马克龙本次访华的意义、中欧贸易联系与前景等议题展开对话。

2023年4月4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左)在北京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展开对话。

王辉耀在对话环节中指出,在进行良性竞争、避免恶性竞争的同时尽可能扩大合作规模是非常重要的。他强调,法国和欧盟在缓和中美紧张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美欧三足鼎立或许是是维稳国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的模式,各方必须对彼此的立场有更多的相互理解,才能更好地以对话促进和平。

贾斯汀·瓦伊斯认为,马克龙总统此次是自新冠疫情以来首次访华,这是欧洲与中国之间的直接接触和对话,对法国而言意义尤为重大。欧洲可以通过与中国及美国进行坦率的对话发挥协调作用,保持这种三边对话是非常重要的。

2023年4月4日,巴黎和平论坛创始人兼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Justin Vaïsse)在北京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展开对话。

 

此外,中欧经贸往来也至关重要,这不仅有利于双方的繁荣发展,更是人与人交流的首要动机。推动中欧经济关系发展十分必要,但仍然不够,还需要升级为最高级别的地缘政治讨论,以确保双方能够继续合作。

巴黎和平论坛由法国总统马克龙倡议发起,旨在推动多边合作,应对全球挑战。论坛成立以来,为各方增进相互了解、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多边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重要平台,发挥了积极作用。

自2019年3月,贾斯汀·瓦伊斯担任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在担任此职务之前,他于2013年至2019年担任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政策规划主任。他还于2007年至2013年担任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主任,专注于跨大西洋关系和欧洲外交政策。

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23年4月5日

全球化智库(CCG)近日联合巴西国际关系中心与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了“中国—巴西可持续发展对话会”。因巴西总统卢拉因病推迟原定近期访华的日程,原陪同卢拉来访的巴西访华团在巴西农牧业部部长卡洛斯·法瓦罗带领下参加此次对话会。法瓦罗在会议上发表主旨演讲。

法瓦罗表示,希望通过此次访华行程加强与中国人民的关系,恢复中巴间兄弟般的友谊。他指出,前些年巴西在外交方面与中国存在一些困难,现在随着卢拉总统的回归,相信中巴关系将很快转向正轨,两国合作将迎来更多机遇。他强调,农业的繁荣离不开可持续性发展,巴西作为农业大国十分重视生态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巴西同样十分重视亚马孙雨林的保护,自卢拉总统上任以来一直强调可持续发展,并采取了一系列相应措施。巴西不断加强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扩大了农业生产量,也为中方企业带来了客观收益,实现了双赢的合作。巴西欢迎更多企业参与到中巴合作中来,通过技术与投资合作,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共同造福两国人民。

来自巴西总统府、巴西财政部、巴西农牧业部、巴西出口投资促进局、中国生态环境部等政府部门代表,巴西国家开发银行负责人,巴西国际关系中心、巴西国家农业研究所、巴西农林管理与认证研究所、巴西里约联邦大学、巴西圣保罗联邦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智库和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巴企业代表出席本次活动。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了“企业在低碳转型中的实践”和“可持续发展与能源转型”的机遇和挑战。

巴西财政部国际事务秘书塔蒂亚娜·罗西托说,中国与巴西政府都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通过一系列财政措施与激励政策推动低碳减排与绿色经济的发展。巴西在2023年也通过发放绿色津贴的方式鼓励投资者参与到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之中。未来,巴中在能源转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基础发展方面仍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巴西期待有更多中国企业参与进来,加强政府、企业、金融、智库等领域的合作与对话,共同应对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巴西总统府国际关系特别顾问阿德里安娜·阿布德尔表示,巴西一直重视可持续发展,并在国内和国际一直寻求着可持续发展伙伴。巴西各级政府也都在制定相关策略,同时努力与中国保持良好对话,在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向中国学习。相信巴中不断深入的合作将有利于两国在低碳农业、低碳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两国政府的国际声望和话语权,进一步促进国际社会其他成员更负责地履行自身义务,成为环境保护的典范。

中巴嘉宾一致认为,中巴合作在可持续发展上有着许多共同利益,双方在农业转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低碳减排、生物资源等领域有巨大合作潜力。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发展,中巴将继续加强高校、智库等层面的技术领域合作,加大科研投入,共同促进能源转型,完成减排目标。中巴双方都在探索利用贸易手段实现碳平衡,例如绿色债券、碳交易等模式,双方未来将继续在相关领域加强对话交流,推动相关议程,互学互鉴,共同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年3月30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GTN于3月17日推出电视主题论坛《中国方案 世界共享》。

节目邀请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贾庆国、原巴西总统特别经济顾问和原巴西工业贸易部执行部长福鑫、国际知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中非研究中心主任伊曼纽尔·马坦博、标普全球市场情报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杰夫·彼兹瓦斯、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理事长王辉耀等中外权威政界人士、知名研究机构学者、国际机构资深专家等,共同探讨中国式现代化所展现出的中国方案和特色、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贡献,以及中国发展模式对其他国家的借鉴意义,嘉宾“金句”频出,亮点纷呈。

美国前副国务卿罗伯特·霍马茨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和成功的原因。他认为,除了中国人的勤奋之外,原因之一是中国积极投身世界技术革新的浪潮,任何世界一流的技术研发中都有中国的身影。此外,中国也积极地融入世界,并通过吸引外资、引进人才、出国留学等政策,加强与世界的合作。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没有照搬外国的模式,而是通过学习总结探索出了独具自身特色的道路。

在谈到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面临西方技术限制的挑战时,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贾庆国认为,中国要通过自主创新解决“卡脖子”的问题,并继续推进与世界的合作。围绕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贾庆国认为庞大的人口基数既是优势,也是挑战。他指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都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将继续推进与世界的互惠共赢。

围绕中国的脱贫攻坚成果,原巴西总统特别经济顾问和原巴西工业贸易部执行部长福鑫观察到本届政府的目标是确保脱贫不返贫,他结合对贵州、福建的贫困山区的实地调查,指出中国利用5G和大数据帮助困难群众获得“公平的发展机会”,这种“以人为本的科技扶贫”是中国的重要战略之一,全球独一无二。他认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得益于经济、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全方面发展。

围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行的绿色转型,标普全球市场情报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拉杰夫·彼兹瓦斯认为“中国是模范生”,在绿色债券上的创新融资模式可供发展中国家借鉴。在评价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时,他高度赞扬了中国对技术研发的重视,在几乎所有世界前沿科技领域,中国都投入巨大,走在世界前列。

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中非研究中心主任伊曼纽尔·马坦博表示非洲感谢“一带一路”,铁路等基建让非洲从沿海到内陆都实现了便捷的交通。他认为中国发展最重要的财富就是庞大的人口资源,非洲也有着同样的潜能。非洲要向中国学习不断利用自身的优势克服挑战、发挥出潜能。同时非洲还应该借鉴中国的经验,培养适应未来发展技术的年轻人才。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理事长王辉耀认为,中国用很短的时间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几百年完成的现代化进程,他将此这归功于正确的国家政策方针、中国人的勤奋和重视教育,这是人类历史上的奇迹。他对把“一带一路”倡议做成一个由“中国倡导、全球共享” 的公共产品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比如邀请更多的国家和机构参与进来。

“干得好,北京!” 在谈到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现状时,国际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打破了西方现代化困局。他说,中国是过去40年世界上发展最成功的国家,还将继续保持这个发展态势。在提到背后的成功原因时,他认为这并不是因为其他人告诉中国该怎么做,而是中国发现了属于自己的发展机遇。他以 “一带一路”为例,指出中国在全球发展经济,而美国在全球广建军事基地。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21世纪最振奋人心的发展项目之一,正在改变着世界的面貌。谈到中美“贸易脱钩”,他明确指出从历史上看,发动贸易战对谁都无益。

本论坛于3月17日在总台CGTN英语频道和央视频大小屏同步推出,并被喀麦隆等国家的主流媒体及进行转载。

论坛播出后,有海外网友评价“这是一场精彩且有深度的讨论”,也有海外网友表示“中国几乎在各方面都做得很出色,尤其是现代化发展和互联互通”。海外网友也评价了中国发展模式对于世界的意义。一网友说:“中国是一颗代表着希望的新星,推动着以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为主导的和平发展的世界,而不以美国和西方为主导的霸权世界。”

文章选自CGTN,2023年3月21日

 

选自联合国驻华系统,2023年3月8日

 

今年的政府报告将我国2023年的经济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在与CGTN记者Olivia He的专访中就此表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未来的重点是刺激国内经济复苏,稳定房地产市场,激发民营企业的活力,以及进一步发展数字经济。

选自CGTN,2023年3月8日

当地时间2月19日,第59届慕尼黑安全会议闭幕。本届慕安会聚焦了哪些议题?中方代表的声音又受到怎样的关注?本报记者专访了受邀参加慕安会的中国智库代表、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

记者:作为连续五年受邀参会的中国智库代表,你对本届慕安会有何观察?

王辉耀:本届慕安会是新冠疫情以来线下参会人数最多的一次,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疫情前的参会水平。超过45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50多位外长以及30多位防长出席了今年的慕安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王毅也出席论坛并发表主旨演讲。

本届慕安会对俄乌冲突问题进行了大量讨论,体现出其侧重国际战略和安全问题的特点。除此之外,一些与中国相关的问题也在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在慕安会期间举办的一些双边会见,比如王毅主任和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的会面,以及与乌克兰外长的会面等受到广泛关注。

慕安会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政策性非常强,西方国家官产学研各界对慕安会参与度很高,比如这次仅美国就派出了近60名参议院和众议院议员参会。有美国议员戏称,连美国议会开会都没到这么齐。当然,还有更多的欧洲国家议员、官员以及智库领袖参加,各种政策和提议在这里被提出,相关言论和主张,有的能够成为未来有关国家的现实政策,这使得慕安会成为一个协调立场、凝聚共识的场所,对于西方国家来说具有一定的政策“风向标”作用。

记者:围绕俄乌冲突,与会各方进行了怎样的讨论?外方如何看待中方主张?

王辉耀:再过几天就是乌克兰危机一周年。承接论坛活动的酒店对面有一面墙,上面有一幅以乌克兰危机为主题的巨大宣传画,提醒着每一位参会人员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俄乌冲突。

乌克兰危机爆发一周年,对欧洲的一个现实影响是让不少欧洲国家意识到自己与美国捆绑得更紧了。一些国家认为自己在安全上需要依靠北约,而这一切恰巧发生在欧洲越来越展现出追求战略自主倾向的时期,背后原因耐人寻味。俄乌冲突后,原本在一些议题上与美国有所差别的欧洲开始更加与美趋同,这一点便体现在对待中国方面。

在此背景下,在欧洲发出“中国声音”非常重要。王毅主任在本届慕安会上表示,中国将“继续坚定地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他还介绍中国即将发表“关于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中国立场”,在现场引发了很大反响。

中方一直坚持劝和促谈。在俄乌冲突爆发第二天,习近平主席就在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时表示“支持俄方同乌方通过谈判解决问题”,随后他与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举行视频峰会时,再次提出支持俄乌和谈,“谈出结果、谈出和平”,并表示“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

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保持的这种中立协调立场得到了冲突双方尊重,王毅主任这次论坛期间会见了乌克兰外长,论坛闭幕后又去了俄罗斯,说明冲突双方对中国的态度都十分看重。

记者:本届慕安会上,CCG举办了以中美气候合作为主题的讨论,效果如何?

王辉耀:本次论坛中,CCG举办了以中美气候合作为主题的官方边会,吸引了中美及欧洲等多国外交官、研究人员参会,得到参会各方的一致好评。

当今中美两国碳排放总量占全世界的40%,中美关系对解决气候变化问题至关重要,需要双方相向而行,共担历史责任。在当前美国就所谓飞艇事件对中国进行抹黑和炒作之际,需要有更多类似的会议来共同商讨解决方案、传递合作声音。

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傅莹在会上致辞,她指出,气候问题事关未来人类福祉,中美气候问题上的合作不应因两国关系下滑而停止。中国始终认为,全球化进程不会停止,中美在经济发展、贸易增长和气候问题上的合作应当持续。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创始人、“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在谈中美合作时呼吁,如同三星和苹果在手机产品上是竞争对手,但同时又是零配件的合作伙伴,中美其实也有类似之处,应该找出更多双方合作的地方,让合作多于竞争。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2023年2月21日

1月2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围绕中国经济前景展开热烈讨论,表示中国经济反弹将比预期更快。

1月6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就人工智能在中美技术竞争中的作用分享看法。

《南华早报》广泛援引了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关于中美“脱钩”问题的评论。莫天安认为:美国主导的“阻止中国崛起”的努力,将继续对“无论身处何地”的个人和中国企业构成挑战,要在这种无情的敌意面前茁壮成长,需要勇气、决心和创造力。

1月8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表示英国媒体对新冠疫情的可怕报道对民众有误导作用,中国于近期取消旅行限制有着巨大的积极意义,其经济反弹将大大提振全球经济。

1月9日

全球化智库(CCG)在新岁序开之际发布《2023中国与全球化报告》。报告梳理了2022年事关全球化发展的重要事件,从中美关系、乌克兰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数字经济、气候变化与等十个角度梳理并预判了未来一年全球化发展趋势。

1月10日

美国驻华使馆政治处公使衔参赞马志安(Chrisitan Marchant),政治处内政组副组长、公使衔参赞杜国瑞(Greg D’Alesandro),政治处全球安全组二秘温博雅(Adaeze Igwe),政治处外交组专员王黎芳到访全球化智库(CCG)。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副秘书长张伟、研究员王子辰等参加会见,双方就中国外交政策、中美交流机制等话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巴西驻华大使高望(Marcos Galvão)、巴西驻华使馆负责贸易、投资及经济事务的公使衔参赞马嘉良(Joao Batista Magalhaes)以及巴西驻华使馆政治处秘书亨利(Pedro Henrique Barbosa)、葛明德(Joao Eduardo Gomide de Paula)到访全球化智库(CCG)。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研究员王子辰与大使和上述使馆官员围绕巴西与中国关系、金砖国家和国际局势、中国的防疫政策等议题进行了交流。

1月1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具有传奇色彩的金融家、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Ray Dalio)开展深度对话,围绕如何在挑战频发的时期解决债务和利率问题、各国如何解决全球化带来的不平等问题、全球宏观投资者如何看待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等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1月12日

商务部进博局论坛处王宏伟处长一行到访CCG。

重庆市外办副主任周毅一行到访CCG。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BBC驻北京记者采访,探讨疫情后跨国公司的对华投资信心与回归。

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参加2023首都侨界新春联谊会,与诸多侨界人士会面共叙。

1月13日

外交部美大司副司长郑立樵一行莅临CCG考察指导。

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总部举行2022年度总结会和2023工作计划年会。来自北京总部、CCG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CCG北方国际人才研究、CCG东莞国际人才研究、CCG长三角研究中心和CCG新经济研究院的同事“云端”相聚,全面报告与总结过去一年的工作,共同对未来进行展望、规划与思考。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H.E. Ambassador Jürg Burri)邀请出席新年演出和招待会。

1月15日

北京市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隆重召开,北京两会正式启幕。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秘书长苗绿博士当选为新一届北京市政协委员。作为来自智库的市政协委员,将带领CCG,为推进新时代首都发展建言献策。

1月1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新加坡参加香格里拉2023夏尔巴会议(Shangri-La Dialogues Sherpa Meeting)。

1月18日

全球化智库(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了报告发布会,解读世行最新《全球经济展望》,对新一年的世界经济发展形势做出分析和预测。这是世界银行在总部以外唯一一处对外发布《世界经济展望》并予以解读。

兔年春节前夕,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CCG思想角(CCG Thought Corner)”活动。邀请CCG高管和研究员回顾2022,介绍CCG新一年的新项目,与各位嘉宾共同展望未来世界的发展趋势。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印度、巴基斯坦、阿塞拜疆、巴西、德国、菲律宾、土耳其、南非等国家的近30位青年专业人士出席。

1月23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围绕中国游客重返全球市场进行讨论。莫天安指出:中国游客不仅促进了奢侈品的消费,而且还将经济效益更广泛地传播到全世界各地。

1月25日

GCC全球访谈(GCC Global Interviews)采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第一期视频播出,CCG理事长王辉耀围绕为什么俄乌战争仍未结束这一话题分享了看法。

1月29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就美国技术问题武器化将如何破坏全球公共产品供应进行讨论。莫天安表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全球有三分之二的国家与中国的贸易额超过了与美国的贸易额。美国更应该与中国合作,而不是反对它。

北京青年报记者获悉,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提案提交工作已于1月15日12时截止,大会秘书处提案组共收到提案1122件,较5年前的十三届一次会议增长90件。据了解,政协各参加单位和各界委员围绕首都功能定位、心系民生,提案关注的热点集中在城市建设、公共卫生、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基础教育、养老服务、数字经济、京津冀协同发展、智慧交通等领域。新一届政协各参加单位、各界委员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中共二十大精神,紧扣关乎“国之大者”的首都工作,聚焦“关键小事”“民生大事”,积极运用提案认真履职尽责,展现了新一届委员为国履职、为民尽责的使命担当。接下来,大会提案审查委员会将对全部提案严格把关,审查立案,有关审查情况将在大会闭幕式上作专项报告。

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

丰富入境旅游产品供给 助力经济增长

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表示,大力发展北京入境旅游有助于显著拉动北京旅游业复苏和经济增长,建议丰富北京入境旅游产品供给,增强北京入境旅游行业服务能力和水平。

在“乙类乙管”实行之后,来华入境旅游也迎来发展窗口机遇期。北京入境旅游发展潜力未充分发挥,提升空间巨大,大力发展北京入境旅游也有助于显著拉动北京旅游业复苏和经济增长,既能提高北京国际吸引力,打造国际交往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助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苗绿建议,推进网上签证的便利化,提高电子签证覆盖率和签证平台申请效率,简化境外游客入境的签证手续和通关流程。同时,完善北京入境旅游便捷支付体系,提高入境游客聚集区以及各大交通枢纽、酒店和大型购物点的银行卡使用便捷度和外币兑换便利性,打造更加友好的旅游消费环境。同时,还要丰富北京入境旅游产品供给,从入境游整体市场前景、目的地文旅生态和客源地游客画像等方面入手,协同跨境旅行社和在线旅游平台,推出符合入境游客兴趣偏好和消费习惯的国际化旅游产品和服务。

此外,还要强化北京入境旅游宣传推广,汇集驻外机构、媒体、旅行社以及在线旅游平台等多方海外营销资源,针对海外热门客源地市场,共同开展中国入境游营销推广工作,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以文化旅游为核心,吸引更多海外游客了解北京、喜爱北京、来到北京。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A11版,2023年1月16日

《国际商报》,2023年1月12日第3版

 

新冠肺炎疫情叠加乌克兰危机,加速了世界秩序的重构,全球化发展进入深度调整期。迈入2023年,随着中国优化疫情防控措施和出入境政策,中外经贸、留学、旅游等往来将逐渐恢复,中国将继续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紧密相连,在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政策优化,还是企业、个人等抓住机遇、规避风险,都需要“开眼看世界”,把握全球化发展趋势。

1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在新岁序开之际发布《2023中国与全球化报告》。报告指出,未来的全球化可能是有选择的、自主的和差异化的全球化。中国可以为全球治理提供更多公共产品,且中国的全球化方案应该是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致力于实现以人民为中心的全球化。中国应保持战略定力,加快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和大国关系,积极引导全球化的发展导向,有效加强参与全球化的能力建设,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深走实,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多边主义。

报告从中美关系、乌克兰危机、国际金融体系、“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数字经济与气候变化等角度梳理并预判了未来一年的全球化发展趋势。

中美关系或迎来新的稳定窗口期,双方在曲折中规避双边关系进一步下滑

报告指出,经过数年的调整和布局,中美关系出现了一些较为明朗之处。2023年,中美关系或将到达历史新节点,迎来新的稳定窗口期,双方仍将谨慎地开展互动和交流,在曲折中规避双边关系进一步下滑。

报告分析认为,未来,中美关系固然将面临许多波折,例如,美方将继续通过联盟网络多边牵制中国并在各领域展开“塑造环境竞争”,制造相关不确定性,但双方仍会保持共同底线并随时根据周围环境变化展开调整。中美将保持相对密切的高层接触,并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双边的合理交流和正常的人文往来;在贸易领域和全球治理领域,美国将继续与中国开展一定程度的合作,以维持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稳定和存续;商界、学界和企业界等各界之间的交流会有效恢复,但恢复状况将会受到政策和民意的较大影响。

乌克兰危机或进入谈判和冲突并存的阶段,危机引发的撕裂状态将会持续

报告认为,接下来的一年,乌克兰危机或进入谈判和冲突并存的阶段。如果国际社会介入得当,危机可能会进入“冻结”状态。

报告对乌克兰危机对地缘政治和经济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判。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造成的全球分裂状态仍会持续。一个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反俄阵营正在全球形成。随着欧洲国家经济实力的下降,美国在西方阵营中的领导地位将进一步被巩固,而东盟、《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以及“印太经济框架”(IPEF)中的中等力量成员国可以通过加入区域性国际政治或者经济组织影响国际秩序,增强国际话语权。

在经济方面,乌克兰危机不会改变经济全球化的总体趋势,但危机将使全球三大区域价值链体系之间的关系发生调整,美欧两大价值链体系出现更加紧密的融合。从对价值链的影响来看,乌克兰危机对大宗商品价格的影响体现在供应链的上端,并通过供应链逐次传导,逐渐实现缓冲。需求侧将重新成为大宗商品定价的主导因素。但乌克兰危机对全球粮食安全的压力既存在于需求侧,也存在于供给侧,并有可能在2023年给全球粮食供应链带来压力。

全球货币体系和金融体系将继续调整,全球资本流动性将有所改善

报告指出,2023年全球货币体系将逐渐结束加息周期,全球资本流动性将有所改善,但由于供应链和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引发的通胀可能迫使全球各国央行将利率保持在现有高位,2008年以来的低利率局面已经结束。

尽管2023年美联储加息步伐有可能逐渐放缓,但美元强势态势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导致在过去几年中受到国际资本追捧或者外债较高的发展中国家出现债务风险。

虽然美元信用体系在乌克兰危机爆发后受到影响,但美元对全球的影响力依旧,目前尚未出现各国货币可以锚定的美元替代者。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2023年将会保持相对稳定,中国将会在双边和多边层面继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双边层面,中国将会维系现有和推动新增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和双边本币结算协议,而双边互换协议仍是稳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主要方式之一。多边层面上,人民币将会借助现有多边机制平台推动国际化发展,RCEP、“一带一路”倡议、金砖国家以及上海合作组织等区域性多边机制也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一定的国际领域应用场景。此外,继续推进海外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亦是未来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路径。

全球可能进入“滞胀”,全球供应链加速重组和布局

报告认为,2023年全球经济出现“滞胀”即经济发展停滞与通胀同时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这将导致2023年全球部分经济体陷入衰退。

中国经济受到“滞胀”影响程度较低,随着国内市场流通秩序逐渐恢复,消费有望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上的地位也将稳步提升。

全球供应链受地缘政治、新冠肺炎疫情及由两者衍生的通胀影响将加速调整。供应链变短,区域化状况日趋明显。亚太地区在全球制造业中的地位将进一步抬升,欧洲产业链则有向外迁移的趋势。

报告指出,在不确定性大增的时代,各个经济体更加坚定了“抱团取暖”的决心,既有的区域经济合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除CPTPP、RCEP等生效的自贸协定将会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以及美国主导的IPEF等也将在经济方面产生深刻影响。

“一带一路”进入新发展阶段,更突出“多边性”和共商共建共享国际合作

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报告总结认为,经过十年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具备了连续性、一致性和强大的韧性,已经孵化出内生动力,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接纳。

新的一年,“一带一路”合作将持续有效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贸往来和发展。大批项目建设与经贸发展之间已经形成良性反馈和互动,在2023年这一良性循环随着更多项目与协议的达成将持续加速。

“一带一路”与各区域经济合作机制开始形成有效的相互促进和联动。2022年以来,“一带一路”倡议逐渐与区域合作机制之间形成耦合,多边色彩愈加浓厚。如多数RCEP成员国与中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一带一路”与RCEP的相互嵌套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快速增长、合作方式创新的重要渠道。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或将突出更多“多边性”,与其他国际机制的复合程度将加深。这种复合或将更多地出现在中国与海湾国家、中国与非洲国家、中国与拉美国家之间。这一类型的“多边性”在于更加综合和深入地形成“一带一路”合作网络,在此前形成的“政府引导、企业跟进、市场运作”基础上,有效提升社会各层面的合作自发性,降低“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成本。

为更好地体现“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的多边性,可以考虑设立一个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的“一带一路”国际指导委员会,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秘书处,还可以组建“一带一路”跨国企业联盟,加强国际企业间在“一带一路”领域的合作等。

“一带一路”的适应性与韧性也将得到延续,倡议能够适应全球市场与需求,进而对冲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冲击,还存在与美国提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3W)和欧盟提出“全球门户”(Global Gateway)等合作的可能性。

报告建议,由亚投行牵头组建一个国际基础设施发展银行联盟,邀请世界银行、亚洲发展银行、非洲发展银行、美洲发展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发展银行参加,对“一带一路”项目、B3W 和“全球门户”等项目开展合作贷款,举行国际项目竞争招标,保持项目贷款透明、发包公正,给各国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合作利益。

中国混合经济彰显韧性,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报告指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等都对中国经济发展贡献巨大且不可或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中国是2020年全球首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及2022年也均保持了稳健发展。这足以说明中国经济具有强大韧性,也体现了中国混合经济的成功。

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2023年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将提振世界经济增长信心,助力世界经济复苏发展。2023年国有企业重要作用将持续凸显,国企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政策助力纾困解难;外资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前景,来华投资热将继续上演。2022年年底,中国主动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受到了在华外资企业和外国商协会的普遍欢迎。中国巨大的市场可以给在华外资企业带来丰厚利润,不断深化的制度性对外开放以及寻求加入高标准经贸协议,也进一步提振了市场预期和全球企业的信心。2023年,跨国企业仍将视中国为重要投资目的地,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也有助于推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运行,更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中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二十大召开后,中国踏上了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在此过程中,混合经济作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保障,将在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中不断完善,不断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与繁荣。

中国国际旅游与国际留学将大幅恢复,推动中外关系理解沟通新发展

报告对国际旅游与国际留学的新趋势进行了分析,指出2023年随着中国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国际旅游和国际留学都将迎来强劲复苏,持续推动人本全球化发展。

在多国相继取消入境限制的情况下,2023年亚太地区入境人数将大幅反弹。但是,经济下行压力将成为全球出行需求中的不确定因素,可能使需求端的复苏出现起伏,出境旅行或难以全面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

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等主要留学目的国接收的国际学生人数都呈现增长态势,中国是这些国家的首要或主要国际学生来源国。随着调整优化疫情防控举措,2023年中国赴这些国家留学的人数将恢复甚至超过疫情前的水平。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国际局势的变化,尤其是中美关系的影响,未来中国学生的留学需求有可能向欧洲和亚洲地区转移。

2023年,随着国际留学生人数有望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国际学生对留学目的国的经济贡献也将接近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国际留学生的留学专业将依然集中在STEM领域,但社科、人文、艺术等领域的国际留学生也会持续增加。

同时,随着中国入境隔离、签证政策的放宽,出境游和海外投资需求将得到释放,中国海外留学及来华留学人数都将大幅恢复,这也将有助于校准西方对中国的认知,消除国际公众对中国的误解,提高国家的软实力,推动中外关系理解沟通新发展。

全球数字经济治理逐渐板块化,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

报告分析指出,2023年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将维持高速增长的势头,数字经济将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价值,制造业将加速数字化转型,以迭代实现挖潜增效。“数字化生存”在日常生活中的渗透率提高。数字服务新场景不断出现,从需求端推动服务贸易的发展,数字经济在服务贸易中的渗透率持续提升。全球数字贸易的比重也将继续上升。

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同时也延伸出新的议题,如全球数字治理正日益成为全球治理机制的优先议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数字经济鸿沟不断扩大。

随着过去两年数字经济监管与合作的强化,区域数字经济监管与合作将在全球形成若干板块,形成“自下而上”推动全球数字经济监管合作体系建立的新态势。G20、G7和WTO等全球治理机制将以诸边共识为基础,逐渐形成若干板块的数字经济治理框架,建立全球性数字经济治理框架任务变得更加紧迫。

中国将更加积极地参与全球数字经济发展和治理。长期以来,中国对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推动贸易便利化方面。未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数字经济治理方面,可以从WTO到《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层面,利用各种合作平台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在贸易便利化方面的进展,优化数字营商环境,释放数字经济潜力,并以2020年中国提出的《全球数据安全倡议》为出发点,与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合作机制签署各种数据安全合作倡议。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曲折前行,区域合作机制将展现更高效的行动力

报告表明,“气候变化”作为全球治理的公共议题,近年来对各国经济、外交和安全政策产生着重要影响,且这一趋势将继续深化,形成更多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2023年,气候变化议题的“双轨制”仍将存续,但其重心将继续微调。联合国依旧在气候变化话题中扮演重要角色,但单一国家以及区域合作机制将会展现更高效的行动能力。同时,以绿色、可持续产业为重心的国际经贸结构形成,将在全球减碳目标背后形成新的经贸、技术与发展权竞争。气候变化与数字技术一道正在重新构建全球经贸格局,一个更具可持续性的绿色国际经贸体系和制造体系正在成型。

中国将进一步探索减缓与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体系,对发展中国家绿色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将成为中国提升气候治理领导力的发力点。一方面,中国继续通过国际贸易和“一带一路”等合作机制向全球提供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设施服务;另一方面,中国将通过多边合作机制(如“基础四国”机制)和大国外交促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文章选自《国际商报》,2023年1月12日第3版

 

12月1日

作为中国大陆可能唯一一个常年提供英文新闻信的机构,全球化智库(CCG)正式拓展英文新闻信服务,对外提供三种相互独立的新闻信产品:CCG Update用于发布CCG动态,包括出版的书籍、发布的研究报告和专家文章、组织的会议等等。The East is Read 宣介讲解中国最新政策动态。Pekingnology展示传播中国国内对时事的深度讨论阐释。

12月2日

CCG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在中美聚焦网上发表文章《美国科技战:那些不记得过去的人会被谴责重蹈覆辙》。哈维表示,尽管中国可能需要十年或更长的时间才能消除美国科技战所造成的损害,但中国已经开始创新,尝试通过技术自给自足来应对挑战。如果美国和中国无法解决共同面临的问题,将会非常遗憾,因为这样双方都无法从对方科技领先的领域中获益。

12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线上出席由全球劳工组织(GLO)举办的2022年度GLO全球大会,同与会专家围绕中国的选择与全球化的未来、“一带一路”倡议的人力资本影响、中美竞争等话题发表见解。

同日,CCG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接受视界中国采访,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对世界的作用进行解读。

12月5日

中国日报在《访问为双边关系注入新动力》一文中援引CCG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有关中欧关系的评论。哈维指出,积极的中欧关系对全球发展至关重要。没有中欧合作,世界面临的生存问题根本无法解决。

12月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日本经济新闻采访,围绕全球化的未来趋势、中国的全球化发展战略、美国民主主义阵营和权威主义的阵营对立等话题发表见解。

同日,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CGTN特别节目全球行动倡议(GAI)采访,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减贫、消除饥饿、提供优质教育和医疗保健等话分享看法。

12月7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德国之声”电视采访,就有关中国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的问题进行解答。

12月7日-12月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连续两天参加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本国外务省支持,中国外文局、言论NPO主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协办的第十八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双边政治与外交分论坛”及“经贸分论坛”中与来自中日双方政界、经济界、学界等领域的有识之士围绕世界动荡多变与中日关系未来、后疫情时代中日合作的机遇与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12月8日

新任埃及驻华大使Assem Hanafi、一等秘书Amr Mohie Eldin在首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峰会、中国-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峰会举办之际到访全球化智库(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CCG副秘书长唐蓓洁、CCG研究员王子辰围绕中埃关系、留学往来、气候变化及国际智库合作等话题进行了深入座谈交流。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CCG特邀高级研究员马意骏(Mario Cavolo)接受CGTN“对话”节目采访,就中国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中国在后疫情时代将出现的新变化进行展望。

12月9日

《南华早报》广泛援引了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对于中国政府防疫政策最新进展的评论。莫天安表示:“全面重新开放可能会根据地理位置和疫情程度分阶段进行,从而使医疗系统能够适应不断增加的需求,并确保它能够应对任何潜在的病例激增,疫苗接种、患者治疗和监测措施也将继续进行。”

12月11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围绕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沙特阿拉伯的访问、中国与沙特阿拉伯的关系发展等话题分享看法。高志凯表示,中阿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不仅在能源方面,在贸易和相互尊重方面两国也能达成合作并平等相待。

12月13日

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委员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2022年年会。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年会,并在活动上获颁“中国侨联特聘专家建言献策一等奖”。该奖项旨在表彰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建言献策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

12月16日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京举行。本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十余个国家三十余位全球知名智库负责人和资深研究者围绕后疫情时代的中美竞争与合作、重启后疫情时代的人文交流、亚太地区发展与合作、中国式现代化与对外开放合作、国际变局中的中欧智库交流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全球化智库(CCG)在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发布智库新著CCG Global Dialogues: Understanding Globalization, Global Gaps, and Power Shifts in the 21st Century (《CCG对话全球:理解21世纪的全球化、全球不平等和权力转移》)。本书由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由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出版社(Palgrave Macmillan)出版发行。

作为“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CFR)会长理查德·哈斯(Richard Nathan Haass)围绕全球化秩序和全球治理机制、中美关系前景、智库在外交决策中的作用、世界秩序的现状及挑战等话题进行了深度对话。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内幕新闻节目采访,围绕中国在后疫情时代为何会迎来强劲的经济反弹发表观点。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就中印关系问题发表评论。高志凯认为,中国和印度要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争议,绝不能因为美国的煽动而付诸战争。

12月17日

由南京大学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共同主办,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承办的“2022新型智库治理论坛”在南京以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论坛发布了“2022年度智库建设案例与成果”。“CCG二轨外交——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因突出表现在数百个参评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CTTI2022年度智库标杆案例”。

12月1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就中国过去一年的回顾及对未来的新展望分享看法。

12月20日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以线上方式举办“2022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聚焦“新时代新征程中的中国公共关系”主题,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公共关系发展之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出席大会并致辞,协会副会长张小影、夏吉宣、吕友清、盛瑞生、董关鹏、潘庆中、王辉耀出席大会,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大平主持大会。

同日,《中国日报》刊发CCG高级研究员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的文章《中国三年严格抗疫赢得了宝贵时间》。哈维表示,过去三年中国坚持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以遏制疫情的传播,这是有效也有必要的,为重新开放赢得了时间。他认为,某些国家专注不必要的国际关系间的零和博弈,但当务之急是让全球从过去三年的抗疫经验中吸取教训,预防未来的全球流行病。

12月23日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高级研究员、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刘宏的著作《印度IT的崛起:我的印孚瑟斯体验》在三联书店(香港)出版发行。12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印度IT的崛起》图书发布暨分享会。FT中文网总编辑王丰与本书作者刘宏展开对话。

12月23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内幕新闻节目采访,就中国的新冠肺炎疫情为什么没有西方媒体描述得那么可怕进行讨论。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采访,就中印关系问题发表见解。高志凯强调,印度不应该中了美国的圈套,而丧失自己宝贵的独立判断。

12月24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CGTN采访,对中国近期的疫情防控情况进行探讨。

12月25日

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接受半岛电视台采访,就中俄军事演习对促进太平洋稳定和遏制侵略的重要性进行讨论。

12月26日

CCG高级研究员马意骏(Mario Cavolo)接受CGTN“对话”节目采访,围绕中国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新措施、中国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展望等话题进行讨论。

12月27日

《南华早报》刊发CCG理事长评论文章《中国要重拾叙事需要拥抱国际互联网》。文中,他表示,由于缺乏中国人的声音来平衡叙事,反华言论逐渐渗透到西方主导的数字空间。中国必须走出自己的数字生态系统,进入全球网络领域,以提供全新的视角。

同日,CCG理事长王辉耀线接受CGTN采访,对中国在2022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历程进行了回顾。

12月2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线接受英国广播公司(BBC)采访,对后疫情时代中国出境旅游的复苏分享看法。

后疫情时期,如何抓住有利条件助力企业走出去?12月20日,一年一度的中国公共关系发展大会如期而至,多位公共关系领域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企业代表首次相聚云端,就如何发挥公共关系协调服务职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畅所欲言。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副主任郭卫民在致辞中指出,党的二十大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提供了广阔空间。

郭卫民在2022中国公共关系年会上线上致辞。

他表示,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公共关系事业发展也面临着艰巨形势。“从国际看,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时期,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艰巨繁重。”郭卫民称。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对外传播,把握技术变革大势,进一步扩大国际朋友圈?多位与会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抓住后疫情时期有利条件,助力服务企业等组织走出去

伴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显著变化,加强国际传播成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突出重要的任务。多位嘉宾围绕如何有效开展对外传播、展示良好国家形象展开讨论。

郭卫民表示,公关行业具有人脉广、资源和渠道通的天然优势,是开展国际传播的重要阵地。中国公共关系行业要充分调动行业资源力量,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品牌宣介各种对外传播活动,打造行业立体发声的格局。

“要抓住后疫情时期有利条件,助力服务企业等各类组织走出去,加强品牌推荐,有效扩大国际影响,既服务企业发展,又推动中外交流,增进民心相通。”他强调。

王辉耀就加强国际传播给出具体建议。

会上,对于加强国际传播,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国务院原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给出了几点具体建议。他认为,首先要创新国际叙事方式,在对外传播中注重共性、共情、包容、客观、谦和。以全球化视野思考中国问题,更多强调共性、普遍性及共同价值,在全球共有价值观基础上讲述中国故事;做好细节工作,注重共情;兼容并包,从政治、外交、商业、人文、个体经验多层次多角度讲述个案;在对外讲述中少理念倡导,多客观理性表达,用事实与数据说话;相互尊重,保持对话姿态,不以驳倒对方为目的,传递自身理念,做有效沟通等。

他还建议,发挥民主党派及政协等讲好中国民主故事的作用,可鼓励民主党派走出去开展国际交流,参加世界政党大会等,公开积极发声,讲好中国协商民主故事,充分体现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形式与优势,减少国际社会对中国民主的误解误读。

王辉耀称,可充分发挥海内外新生代国际传播作用,提升海内外新生代对华态度及对华认知。此外,还可充分利用国际媒体及国际出版机构发出中国声音,加强中国声音的国际表达。鼓励专家学者、机构团体负责人等通过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在国际主流媒体发表文章等提升国际舆论场中国声音,推动国际涉华舆论更加公正客观。可加大向国外派驻媒体,并相应邀请更多西方主流媒体对中国事务进行全面、多方位、多层次的报道,更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

升级政府叙事体系,在事实基础上加入更多人的符号

除了做好国际传播,在新时代公共关系实践中,政府部门如何塑造良好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

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政府公共关系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传媒大学国家公共关系与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董关鹏在会上表示,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该成为政府公共关系新话语体系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政府部门要以阐释好全过程人民民主为新导向,以塑造良好形象、赢得公众广泛信任与支持为新目标。

董关鹏提出新闻发布要加入更多人的符号。

他表示,塑造政府的新形象,需要升级政府的叙事体系。“过去我们习惯于统计数字、汇报工作,但新闻发布要加入更多人的符号,要人来讲故事。在传播事实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有情感,有价值。”

自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科学传播的重要性格外凸显。董关鹏表示,政府是科学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无论是日常新闻发布抑或突发公共事件,在公共关系实践中及时做好科学传播,可以实现“知识变常识+事实变共识”,塑造权威政府形象的同时,也能够减轻公众的恐慌心理,尽可能减少流言、谣言的传播;在科学传播的过程中,也不能忽视专家的作用。

他举例称,在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官方发布会不仅做到权威、专业,也实现通俗、易懂、到位,从“硬核”喊话到金句刷屏,专家们的回应与解读全面、权威、系统地向境内外媒体与公众传递了疫情防控的最新情况。

此外,他强调,无论是日常工作的信息公开还是突发事件的新闻发布,都要积极施行全过程新闻发布,引导“预传播-正传播-再传播”模式的实现。

“预传播”是在新闻发布会前,通过“多微多端”进行议题预先铺垫式发布,既做好科普又提前辟谣,为重头的主新闻发布会提前扫除公众在情绪和认知方面的多重障碍。“正传播”是定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则安排各级和境外媒体参会报道和全程直播。“再传播”则是在发布会后,组织各主流权威媒体通过短视频、图文、动漫和互动游戏等进行立体全方位的移动终端传播,发布会发布的权威内容频繁登上各社交媒体的热搜榜和话题榜。

从冬奥会“豆包”到人工智能,企业如何助力国际传播

企业作为中国公共关系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何助力国际传播?会上,多名企业界代表从各自角度分享观点。

杜兰提出人工智能会拉近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面对面”国际传播成为现实。

比如,中国公共关系协会新技术委员会执行主任、科大讯飞高级副总裁杜兰称,新兴的数字科技已经成为影响国际传播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工智能有力打破了沟通的障碍,消弭了沟通的隔阂,比如人工智能机器翻译技术的进步,能让人们更轻松实现跨国界、跨语言交流。在未来的元宇宙中,人工智能还会进一步拉近不同国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面对面”的国际传播成为现实。此外,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将会越来越人性化、情感化,让传播更有温度。

“疫情虽然暂时阻碍了部分出入境客流,但没有阻挡国家扩大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脚步。”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中国旅游集团党委副书记、董事吕友清在论坛上表示。

据了解,中国旅游集团是国内唯一一家以旅游为核心主业的中央企业。吕友清称,旅游在推动对外交往、文化传播、人心融通等方面,发挥着独特作用。吕友清在现场举例称,今年北京冬奥会上,中国旅游集团为来自国内外90个代表团的上万名奥运健儿和工作人员提供“吃住行旅”服务,其中“香喷喷的豆包”经外国运动员口口相传,赢得了世界各地代表的点赞。

吕友清表示,近日国家先后出台防疫20条优化措施和新10条,大大提振海内外对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信心。

据介绍,中国旅游集团还借助扎根香港优势,有效融入和服务国内国际双循环。同时,坚持国际视野,与全球合作伙伴分享中国市场机遇,推动公共关系全面发展。吕友清介绍称,今年中国旅游集团作为东道主之一,成功承办了第二届消博会主题论坛,与来自海内外的上千名嘉宾共襄盛举;在第五届进博会上,中国旅游集团与24家海外一线供应商签约,采购金额同比增长21.4%。

他还特别强调,近日国家先后出台防疫20条优化措施和新10条,大大提振了海内外对中国旅游消费市场的信心。“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期待与全球合作伙伴分享中国市场机遇、增长机遇,通过更加紧密和互利共赢的经贸合作,维护和促进公共关系全面发展。”他称。

文章选自南方都市报,2022年12月20日

“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陷入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就变得更为重要。”“我们正身处一个‘有毒’的大环境中,短期内很难扭转这种局面,所以我们应该思索如何在这样的时代继续保持人员往来。”“数百万中国学生在美国求学的故事,是中美交往中最成功的故事之一。我们必须恢复正常往来,续写那些伟大的故事。”在全球化智库(CCG)日前举办的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多名美国学者发出共同呼吁——即便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冲突背景下,中美仍应保持正常的人文交流,尤其是学术交流。

留学生,中美交往最成功的故事之一

1979年,中美教育基金总裁饶玫刚从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在上海复旦大学担任英文教师。那是中美正式建交的第一年,也是中国恢复高考的第三年,那时候的中国大学生被称为“天之骄子”。在复旦大学的校园里,求知若渴的中国学子给饶玫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克服种种困难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人,都是难得的人才。”

四十多年来,饶玫见证了中美学术交流的巨大变化。早先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大多是本科毕业后通过政府资助或美国高校奖学金赴美攻读硕士及以上学位的;近些年来,自费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则越来越多,并且呈现出低龄化趋势。

在饶玫看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学生赴美留学的故事,是中美交往中最成功的故事之一。留学生在中美两国之间往来四十多年,最早的留学生早已在两国的诸多领域成为中流砥柱,包括在学术界。她说:“在中国大学里很容易找到在美国留过学的中国人,在美国大学里也不难找到在中国留过学的美国人。”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每年都对国际学生的数量和构成情况进行调查。IIE总裁高级顾问佩吉·布鲁布托介绍说,过去20年间,中美人文交流规模增长迅速。2001至2002年度,中国在美留学生为63211人,美国在华留学生为3911人;到2009-2010年度,中国在美留学生为127628人,同比增加一倍以上,美国在华留学生为13910人,增加了两倍以上。从2010年起,中国赴美留学生人数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留学生数量曲线以更陡峭的角度上升。即便是在美国总统特朗普在任期间,中国在美留学生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总数依然有增无减,到2019至2020年度达到峰值,达372532人。

“学术政治化”让中国学生对美国望而却步

然而,2019年之后,中国在美留学生人数出现了二十年来的首次下降,2021至2022年度减至290086人。与之对应的是,从2017至2018年度开始,美国在华留学生人数也出现断崖式下降,2022年在中国学习的美国留学生仅有382人。

佩吉·布鲁布托指出,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是美国第一大留学生生源国,但这是因为中国在美留学生的基数庞大;与2020至2021学年相比,2021至2022学年中国在美留学生数量下降了9%。与此同时,作为美国的第二大留学生生源国,印度在美留学生的数量则比上一学年增加了19%,是所有外国赴美留学生中增速最快的。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与会者认为,除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外,紧张的中美关系也是导致中美学术合作遭遇寒流的主要原因。

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中国行动计划”,旨在应对“来自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把矛头直接对准了在美国科技领域工作和学习的华人。时任田纳西大学副教授胡安明、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陈刚、堪萨斯大学教授陶丰等众多华裔学者,皆因与中国开展学术合作而遭受调查或指控。2020年,特朗普政府又签发“10043号总统令”,以“国家安全”为由限制中国学生赴美留学,将大批中国学子挡在美国国门之外。拜登总统上台后,该法令仍未废除。

“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陷入紧张的地缘政治关系,人与人的交流就变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对中美两国很重要,对于21世纪的全人类都至关重要。”美国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原副校长冯达旋指出,当前的中美学术交流氛围“极为糟糕”,许多华裔学者陷入没完没了的法律程序难以脱身,“这些学者的遭遇,令所有与中国开展合作的美国学者都不寒而栗”。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副校长大卫·弗莱什勒认为,阻止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的另一个因素是,在美国社会的某些人群中,反亚裔和反华情绪正在上升。对中国学生而言,枪支暴力、种族歧视等问题是美国社会亟待解决的长期顽疾,中美之间的政治紧张态势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

虽然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目前大幅减少,但大卫·弗莱什勒仍然注意到了一个积极现象——在哈佛大学、杜克大学、纽约大学等顶级科研型院校,中国留学生的数量有增无减,而且研究生数量超过了本科生数量。大卫·弗莱什勒认为,中国留学生数量的下降,主要体现在非重点、非一流大学的本科生数量下降上,而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理工科研究生数量却在上升,他们是美国和中国都需要的优秀人才。

中美能否在2023年续写留学生的故事

“我们正身处这样一个‘有毒’的大环境中,且很难在短期内扭转目前这种紧张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思索的是,如何在目前这种状态下继续保持人文交流。”大卫·弗莱什勒说,美中两国政府应达成共识,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提供更多支持,这对美中关系和美国的未来发展都大有好处。

“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是比较少的,我希望能够调动美国人对中国的兴趣,让他们知道双方有很多共同之处,形成最大公约数。”美国腹地美中协会主席、前密苏里州州长鲍勃·霍顿在发言中谈到,从最初的“乒乓外交”“运动员外交”发展到现在,美中民间交往的渠道和方式已经越来越丰富多样,将来美中两国交往的空间还可以继续拓展和深化。

鲍勃·霍顿说,过去几年的中美交流经历了种种艰难,希望到2023年能看到中美人员往来的复苏。他说:“人员交流曾经造就了中美外交史上的里程碑,我深信将来还会再现这样的里程碑。我希望今后美中双方之间的交流能够更加紧密,而不是更加疏离;双方人员能够相向而行,而不是背道而驰。”

饶玫认为,造成在美中国留学生数量下降的原因很多,不只是负面因素所致,还因为学生的留学选择变得更多了。这不见得是件坏事。未来赴美的中国留学生数量或许无法回到2019年之前的数字,但她仍希望中美之间的留学项目能够恢复正常。

“美国大学希望中国学生知道,他们(对美国大学而言)是重要的,他们是受欢迎的。”饶玫说,“我们必须耐心地、尽可能地恢复正常往来,续写那些伟大的故事。”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网,2022年12月19日

11月1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唯一应邀国内代表出席亚洲未来峰会(The Asia Future Summit),参加“亚洲的地缘政治逆风”主题研讨,就中国发展与全球动力、地缘政治现状、东盟作用等话题分享看法。

详细……

11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RSIS)举办的“应对中美地缘经济和技术竞争”的主题研讨会,就地缘经济和技术竞争以及中美贸易脱钩的问题展开讨论。

详细……

11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和联合国移民署(IOM)联合举办了《世界移民报告2022》发布暨国际移民问题线上研讨会,会上发布了中文版《世界移民报告2022》。本报告是IOM 的旗舰出版物,旨在提供关于全球移民趋势和移民问题的权威解释,以增进决策者、研究者和普通大众对移民问题的了解。《世界移民报告2022》中文版由CCG研究团队翻译。这是CCG第五次和IOM合作,翻译并发布在国际移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报告中文版。

详细……

11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新加坡出席了“思想亚洲”智库论坛,分别在“全球经济复苏与亚洲区域合作”和“亚洲现代化道路上的挑战”专题中进行讨论发言。

详细……

11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出席海南华阳海洋合作与治理研究中心主办的“2022年海洋合作与治理论坛”,就多边主义下的全球海洋治理问题和与会嘉宾展开深入探讨。

详细……

11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组织人事报》发表题为《增强对国际人才的吸引力 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的文章。

详细……

11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神州学人》(2022年第11期)发表题为《实施更加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的文章。

详细……

11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拜访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柯成兴(Danny Quah)博士,就近日召开的亚洲全球智库峰会、中新关系及人文交流、亚太区域秩序以及国际经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沟通交流。

11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会见了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中国主任韩磊(Paul Haenle),双方就亚太局势、中美关系与合作、国际智库交流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11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苗绿访问了香格里拉对话举办方、英国智库国际战略研究所(IISS)新加坡负责人詹姆斯·考伯垂(James Crabtree),并就亚太安全局势、亚太区域合作等话题开展深入探讨。

11月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与新加坡海峡时报(Straits Times)社长及总编团队会晤,围绕亚洲增长潜力、全球经济与亚洲未来、区域合作等话题交流看法。

11月5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印尼外交政策协会与多国智库携手发起的“在分裂世界中保持和平与发展”全球智库大会(GTH),并在以“民主世界与专制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四方辩论”为题的分论坛中发言。

详细……


11月7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慕尼黑安全会议副主席鲍里斯·鲁格(Boris Ruge)会面,围绕地缘政治安全、全球公共卫生、能源危机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1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和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德国中心会见了柏林美国学院院长丹尼尔·本杰明(Daniel Benjamin),双方就中德关系、中欧美三角关系、加强人文往来等话题进行了交流。

11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中国桥”(China Bridge)协会副主席、德国联邦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委员会(BWA)主席迈克尔·舒曼(Michael Schumann)会面,就中德友好关系、双边经贸发展、人文交流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谈。

11月7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卢森堡金融协会开展2022卢森堡中国金融论坛会前通话,双方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跨国企业在华的机遇与发展就2022年论坛的主题与议程展开深入探讨。

11月7日,由商务部主办、全球化智库(CCG)与虹桥国际经济论坛秘书处共同承办、联合国妇女署支持的第五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暨虹桥国际经济论坛“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办。本届论坛举办了一场成果发布会及两场对话活动。由全球化智库(CCG)研究撰写的《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在论坛上发布。

详细……

11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国际事务执行主任诺拉·穆勒(Nora Müller)以及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印太研究专家朱莉娅·甘特(Julia Ganter)开展线上交流会,就中欧关系、中德交流合作等领域开展深入对话。

11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与全球解决方案倡议组织(The Global Solutions Initiative,GSI)秘书长、前欧洲议会主席Markus Engels博士,项目总监Agnes Michalik女士以及项目协调员Elisabeth Schröder女士开展线上交流研讨。

11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到访布鲁塞尔,同CCG合作伙伴、欧洲著名智库欧洲政策中心(EPC)专家会面交流,围绕当前热点议题、中欧未来合作领域及风险挑战等展开主题研讨。

11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布鲁塞尔会见欧洲监管中心(Centre on Regulation in Europe,CERRE)理事长布鲁诺·利巴贝格(Bruno Liebhaberg),双方就全球数字治理合作、全球监管、数字经济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交流。

11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布鲁塞尔会见美国德国马歇尔基金会(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亚洲项目跨大西洋高级研究员安德鲁·斯莫尔(Andrew Small),双方就中美欧三边关系、地缘政治危机、建立全球治理多边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11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应欧盟亚洲中心(EU-Asia Centre)主席皮特·斯蒂尔(Piet Steel)的邀请,参加欧盟亚洲中心午餐招待会,并对中欧关系与合作、欧亚人文交流等话题进行了探讨。

 

11月10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在巴黎应邀访问法国外交与欧洲事务部,双方围绕中欧经贸关系、复杂地缘政治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和世界等话题开展研讨交流。

11月10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访问了法国著名学府巴黎政治学院(Sciences Po),双方围绕中欧合作前景、贸易投资与多边主义等话题进行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前WTO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会面交流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巴黎和平论坛候任主席、前OECD总干事安赫尔·古里亚(Angel Gurría)会面交流

 

11月10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在巴黎市政厅举办的巴黎和平论坛PPF招待会。

11月10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欧洲分台(CGTN Europe)采访,围绕巴黎和平论坛、中国在气候变化及国际事务中的角色等问题分享看法。

11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巴黎和平论坛“商业恢复常态?处理地缘政治对贸易及企业的影响”主题研讨会,并就地缘政治对商业和企业的影响的话题发表看法观点。

详细……

11月12日,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出席“全球叙事的冲突及其对多边合作的影响”主题分论坛并参与研讨,同场参与论坛嘉宾还包括:国际危机组织总裁兼首席执行官Comfort Ero, 巴西前外交部长Celso Amorim,联合国秘书长利比亚问题前特使Ghassan Salamé,蒙田研究所特别顾问Michel Duclos。

详细……

11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与突尼斯驻华使馆、法语国家驻华大使主席团(GAF)联合举办“法语国家及国际组织和中国:数字化发展与合作,打造更加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大使圆桌活动。加蓬共和国驻华大使、法语国家组织驻华使团轮值主席波德莱尔·恩东·埃拉(H.E. Baudelaire Ndong Ella),法国驻华大使罗梁(H.E. Laurent Bili),毛里求斯驻华大使王纯万(H.E.M. Alain Wong Yen Cheong),尼日尔驻华大使加尔巴·塞尼(H.E.M. Garba Seyni),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H.E.M. Burri Juerg)出席本次大使圆桌 。

详细……

11月16日,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美国前总统卡特法律顾问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在光明网发表文章《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奋进新时代》。

详细……

 

11月16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新加坡举办的Salt大会上和Salt大会创始人Anthony Scaramucci 和香港证交所总裁Nicolas Aguzin 一起探讨中国与全球化。

详细……

11月17日,彭博创新经济论坛(Bloomberg New Economy Forum)于新加坡举行,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与彭博社评论板块编辑尼西德•贾哈里(Nisid Hajari)就二十大后中国在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等方面释放的信号分享看法。

详细……

11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卢森堡金融协会举办的2022卢森堡中国金融论坛,与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围绕后疫情时代的跨国企业在华的机遇与发展进行研讨。

详细……

11月21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第十届朝鲜电视台全球领导人论坛(The 10th TV Chosun Global Leaders Forum),会议围绕“全球经济:风险与前景”的主题展开探讨。

详细……

11月24日,前任中国驻旧金山、纽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何伟文在GD Today上发表评论文章《中国现代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对人类共同命运的贡献》(Chinese modernization and BRI contribute to common destiny of humanity)。

详细……

11月28日,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数字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引领和支撑作用——加快数字经济超越式发展步伐》。

详细……

11月29日,UNESCO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顾问理事、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梅里·马达沙希(Mehri Madarshahi)在国际创意与可持续发展中心网站发表观点文章《数字技术助推欧洲文化遗产保护》。

详细……

 

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是进博会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昨天(7日),作为虹桥国际经济论坛分论坛的“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论坛举行。论坛以“汇聚全球英才,赋能创新发展”为主题。政府代表、国际组织负责人、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等相关人士围绕全球重要人才中心与创新高地建设、跨国企业人才需求与国际人才政策创新等议题展开对话。

“2022全球人才流动与发展”分论坛,是进博会虹桥论坛首次将“人才的流动与创新”作为主要议题,体现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新视角。论坛上,国际组织与知名跨国公司负责人分别从性别平等、企业全球化布局、城市人才环境等多维度对人才的流动与发展展开了讨论。

企业代表刘炳森:第一个当然是市场的因素,当中国的市场因素已经变成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时候,人才一定会往这儿跑。第二个是中国文化,我想用这两点来吸引国际的人才。

论坛上还发布了《全球人才流动趋势与发展报告(2022)》。报告总结了全球人才跨区域、跨领域流动的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全球人才流动的政策动向,对全球38个主要国家的人才竞争力进行评价剖析,并提出推动全球人才有序流动的建议。

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郑金连:通过报告我们发现,其实世界人才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亚洲转移,全球流动治理要涉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不同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全球流动治理应该更加多元化,更加公平性,应该也更加注重规则的引领和数字化的转型。

总台央视记者唐国荣:论坛嘉宾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的新征程也是世界发展的新机遇,随着中外人才、货物、服务等要素更加开放便利地流动,中国将更加深度地融入全球化发展中,而世界也将会从中国发展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选自央视新闻,2022年11月8日

 

【参加央视节目的部分视频】

 

2022年10月16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习近平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二十大作报告。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面向国际社会对大会盛况进行了权威直播。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CCG副主任高志凯应央视CGTN邀请,作为上午大会开幕式全程全球直播仅有的两位点评专家和央视主播参与四个多小时的大会开幕式直播。

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一个团结、凝聚并激励人民思想和心灵的时刻,同时也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积极、开放的中国形象。在未来五到十年中,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发展是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正如报告中所强调的那样,要发挥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市场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广纳天下英才,这些因素都与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将为中国持续创造巨大的动力。

CCG副主任高志凯表示,至今为止,中国已经在经济方面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中国如今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本世纪中叶,中国或将真正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体之一。全体中国人都在朝前看,不仅着眼于未来五年,而是放眼2035年、2050年。在全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将有一个非常明确的目标,既是为了我们自己,也是为了我们的企业、机构以及整个中华民族的前进。目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都面临着经济阻力,如何能调动中国所有的资源以应对这些挑战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大会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工作,全面总结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深入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宏观展望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重点部署未来五年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

关于全球化智库(CCG)

全球化智库(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社会智库,成立于 2008 年,是唯一获得联合国特别咨商地位的中国智库,也是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在国内外多个权威智库排行榜单均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

CCG被人社部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并拥有独立招收博士后资质,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所在地,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单位,是“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的秘书处所在地。2021 年, CCG 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获得了习近平主席回信。

CCG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多个分支机构和海外代表,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百余人。CCG秉承“国际化、影响力、建设性”的专业定位,坚持“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关系、国际经贸与投资、国际人才与企业全球化、一带一路、华人华侨及智库发展等领域的深入研究。

 

 

 

 

 

近期,中美两国学术与人文交流领域传来积极信号。继今年6月底7月初,全球化智库(后文简称CCG)代表团专家赴美开展交流后,美国智库学者甘思德(Scott Kennedy)近期也开启了在中国的访问。由此可见,中美两国部分专家、学者正共同努力,尝试打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的交流阻隔,重新实现面对面的对话。

据《南华早报》报道,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及中国商务和经济项目主任甘思德已于9月中旬抵京,并计划在中国进行为期一个月的访问。

据澎湃新闻了解,甘思德此次赴华主要拜访了位于北京和上海的相关政府机构、高校以及智库,包括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全球化智库等。讨论的议题涵盖中美关系、中美智库交流、中美经贸关系、产业政策等。

10月8日,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会见甘思德受到外界关注。据外交部网站显示,他们两人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意见。谢锋鼓励两国智库学者加强往来,开展更多沟通交流,为增进中美相互了解、推动中美关系重回健康稳定正轨发挥积极作用。

《南华早报》评论称,这次会见让甘思德成为疫情以来中国政府高级官员亲自会见的为数不多的美国学者之一。

外交部副部长谢锋会见甘思德。外交部网站 图

“迫切需要恢复面对面的中美人文交流”

“此次中国之行,目的是为‘回音室’(echo chamber)打开一条缝隙,让不同的声音得以进入。同时,了解中方人士的想法,再把我所听到的声音带回美国,试看这样一种互动能否碰撞出新的火花。”研究中国贸易关系、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逾30年的甘思德在北京的中国欧盟商会发表演讲时如是介绍此行的初衷。

其实,这不是甘思德第一次提到“回音室”一词。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10月5日,在京出席外国驻华记者协会的讲座时,甘思德曾解释称,由于中美双方缺乏面对面沟通,加剧了关系紧张,目前北京和华盛顿都成为封闭的“回音室”,对彼此持强硬的观点。

在甘思德看来,当前中美关系中的问题恐难通过官方层面的互动解决。因此,在华交流期间,他所传达的最核心观念即是,望中美恢复更多面对面的学术交流和商业往来,在两国之间建立起新的沟通渠道。

在同高校学者交流方面,作为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与该校国际关系学院的“老朋友”,甘思德担任了北大美国研究中心10月6日举办的“走出脱钩:美中经贸再思考”讲座的主讲人,就中国的产业政策、经济相互依存、台湾问题和俄乌冲突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交流。

“作为国际问题、中美关系的研究者,甘思德的来访让我们感到非常亲切和高兴。”此次讲座的主持人,北京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勇对澎湃新闻表示,甘思德是疫情以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专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勇进一步指出,甘思德的来访更加凸显了中美双方交流的必要性。王勇分析称,尽管中美之间拥有诸多共同利益,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差异,双方很难相互理解。在看待对方,进行判断的时候,较为容易产生误差。

正是考虑到中美两国的差异以及理解上的误差,在王勇看来,“(两国)现在迫切地需要恢复正常的、面对面的人文交流。”他相信,通过中美政府、民间、智库、学者等渠道就广泛议题开展面对面交流,两国能意识到,双方的共同点远大于分歧,且可以在利益冲突的领域,找到可妥协的空间,各让一步。

“良性竞争,和平共处,应该成为中美关系的理想模式。”甘思德在北大讲座的最后也发出了类似的呼吁,即中美应该加强官方对话和沟通,增加双方互信,同时更要鼓励民间交流和往来。

在智库交流层面,甘思德于9月底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等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中美经贸关系、产业政策、科技创新等问题。而就在两个多月前,CCG智库专家团赴美交流期间也曾拜访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与甘思德就中美经贸、美国对华政策等问题进行交流。

“我们与甘思德来回拜访,可以说是疫情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中美学者互访。”CCG秘书长苗绿告诉澎湃新闻,中美之间有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议题,学者之间不见面,仅靠政府层面的沟通,很难增信释疑。

在上海,甘思德拜访了另一知名智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并在该院10月10日举行的“中美关系变局及对上海吸收外资的影响”座谈会上发表主旨演讲。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美洲研究中心副主任毛瑞鹏向澎湃新闻介绍称,在座谈会上,甘思德将他此次中国行描述为一次“破冰之旅”,希望借此推动两国智库间交流,这一点得到了与会嘉宾的一致认同。

同时,毛瑞鹏也指出,甘思德提到的中美交流不畅所带来的后果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即由于无法面对面交流,中美双方无法听到来自政府之外的不同声音,交流不畅也使得主张缓和两国关系的声音变弱。

美议员呼吁恢复中美人文交流项目

实际上,即便近年来受到新冠疫情以及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中美两国的有识之士仍在学术、人文交流领域扮演着桥梁和纽带的角色。

据《南华早报》报道,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在今年早些时候赴美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交流。据CSIS官网信息,在今年2月底,时值尼克松访华50周年之际,王缉思与甘思德就过去50年中美关系的发展轨迹、两国关系现状及发展前景进行了罕见的面对面讨论。

紧接着,3月2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会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陈沐阳,并就国际政治形势和中美关系交换意见。

2022年3月2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他的纽约办公室会见了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缉思。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图

同时,值得关注的是,近期美国政界也出现了呼吁恢复中美学术、人文交流的声音。据美国国会众议员拉森个人官网9月28日的新闻显示,拉森以及众议员拜尔、赵美心联合提出“恢复与中国内地和香港富布赖特交流法案”。此前,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0年7月签署行政令,以所谓“安全威胁”为由,终止与中国内地和香港之间的富布赖特交流项目(Fulbright exchange program)。

作为该法案的起草者之一,赵美心认为,特朗普政府终止富布赖特与中国内地和香港交流的决定是“短视”的,只会恶化两国外交关系。新提出的法案能够让来自美国各地的富布赖特项目申请者有机会再次回到中国内地和香港,有助于增进两国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报道介绍称,美国于1946年设立富布赖特项目,旨在促进国际间在教育、文化和科学等领域的交流,是世界规模最大国际交流计划之一,已有超过30余万名参加者。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作为中美科学技术合作总体协议下的官方交流关系的一部分,富布赖特项目恢复。

甘思德也曾受惠于富布赖特项目,2008年至2009年间,他通过该项目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担任访问学者。他曾发推文称,“这一项目帮助了数千名美国人更好地了解了中国,这对美国而言非常重要,无论中国是朋友还是敌人。”

在谈及中美人文交流将如何影响两国关系时,王勇也向澎湃新闻分析指出,两国直接的人文交流有助于遏制美国极右派反华势力的声音,使得美国国内制定对华政策的环境更加平衡,进而有利于促进中美关系的稳定与改善。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22年10月15日

连线|中国智库代表团赴美“破冰”,恢复人文交流成为两国专家共识

智库之间的交往,一直是中美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全球新冠疫情暴发的两年多以来,中美两国智库的线下交流受阻。

今年6月底至7月上旬,全球化智库(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后文简称CCG)代表团专家赴美国开展近10天的“破冰”访问之旅,这也是自疫情以来中国智库代表团首次访美。

在这10天里,CCG代表团专家预计将参与近30场活动,与美国各界进行交流。他们既拜访了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美国外交关系协会(CFR)等颇具政策影响力的智库学者;也同高盛前总裁约翰·桑顿(John Thornton)在内的20余位纽约商界CEO进行对话。此外,CCG还与美国新闻行业资深人士进行交流,并赴联合国总部交流访问。


CCG代表团受邀出席工商界晚餐会议,探讨中美经贸与双向投资。

值得关注的是,智库专家作为民间人士有其身份上的灵活性,同时也因熟知本国立场和政策而具有专业性。回顾历史,特别是在中美关系面临挑战的困难时期,两国智库间的“二轨外交”,往往能够起到维系沟通渠道、消弭认知鸿沟、助力两国关系再出发的重要作用。

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苗绿近日向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分享中美关系处在十字路口之际,智库如何在两国关系交往中发挥“增信释疑”作用。

“破冰”之行传递积极信号

“‘惊喜’和‘欢迎’是美方各界人士得知我们访美交流时的第一反应。”苗绿表示,在美国的访问行程中,多家美方机构都称赞CCG此次赴美是疫情以来的首次“破冰”之行,并将之视为中美重启民间交往的积极信号。

作为中美关系的重要支柱之一,人文交流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两国关系增信释疑的润滑剂。而CCG与美方工商界、学界、政策界智库之间的“二轨交流”可以追溯到2009年甚至更早。在疫情之前,CCG平均每年赴美交流两至三次。2021年5月至6月疫情期间,CCG也在线上组织了数十场视频会议,邀请各国智库交流,搭建起了沟通的渠道。

尽管互联网视频会议维系了交流之窗,苗绿仍感受到,“人和人之间必须要有线下往来,老朋友关系也需要维系。面对面交流与眼神的沟通,能更有效地传达观念与信息,也能立刻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

CCG代表团访问联合国总部,与联合国助理秘书长探讨可持续全球化发展。

美国资深媒体人和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也与苗绿分享了类似的感受。在弗里德曼看来,尽管疫情期间可以在网上沟通,但因为见不到面,很多信息很可能被扭曲,再加上社交媒体的传播,最终或造成双方的误解。

与此同时,CCG还发现,尽快恢复中美线下人文交流已成为不少美国人士的共识。“那些对中国有良好情感基础,过去在中国有很好的感觉经历的美方人士,他们想要再次前往中国;而那些此前对中国不了解的人士,在意识到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之后,他们也想要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苗绿表示,诸多美方机构期待在不远的未来能够更便利地赴华开展交流。

“美方想要了解中国的意愿依然强烈”

能再度与美方各界人士面对面交谈已然是重启两国智库交往的良好开端。不过,苗绿也坦言,“当前交流的氛围似乎有了些变化”。

“中美智库人士两年多来没有线下往来,外加受到新冠疫情、经贸问题等影响,美方人士对我们的误解似乎比以前更多了。”在苗绿看来,由于美方人士无法亲自前往中国开展交流,仅依赖美国媒体获取单方面的信息,他们对中国诸多方面的了解就像是“隔了一层纱”。

具体而言,在与一些美国保守派人士的交流中,苗绿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度与此前相比存在“温差”;不仅如此,此前那些偏向中国的“老朋友”,如今也显得有所顾忌。苗绿分析认为,在中美趋于紧张化的大背景下,美方人士的言行可能受限于其国内政治正确的影响。

即便交流的氛围出现了些许变化,CCG代表团仍观察到一个可喜的现象,即美方各界人士仍有强烈的意愿想要了解中国。苗绿介绍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在多家美方智库、机构发表了多次演讲,美方均组织高规格人员参与,能够看出他们希望了解更多有关中国的实际情况。

CCG代表团在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与智库人士交流。

交流过程中,CCG代表团也注意到,美方人士格外关注中国政治体制、经济发展、引进外资的态度,以及中国在俄乌危机中的立场等问题。但由于接收到的信息有所缺失或扭曲,美方人士或对上述问题相关的实际情况存有误解。

在这样的情况下,CCG这样的民间智库往往能够发挥其灵活性的优势,以更加柔和的方式介绍中国国内现状以及在对外政策中的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在美方对中方立场存有“误解”的情况下,还需讲究沟通方式。

“循序渐进地讲述,寻找共同点,在对方理解的前提上展开进一步沟通。”苗绿如是总结着与美方人士沟通的方法。她还补充称,CCG侧重于以人文故事、中国文化为出发点,讲述“大背景下的小故事”,传达中国民间社会的态度,从而让美方人士对中国的认知更加立体、全面。

中美经贸与关税问题是CCG此次访美交流的核心议题之一,且中美智库人士认为这或是缓和两国关系的突破口。苗绿在与美方人士交流中发现,7月4日美国国庆日那天,美国多地却没法放烟花庆祝。其中主要原因是,受疫情影响,供应链断裂,导致中国的烟花无法出口至美国。透过这一细节,中美双方人士都感受到了两国深刻的贸易联系。

不过,据苗绿观察,或许是考虑到美国中期选举以及国内政治的影响,美方人士在回应是否有望削减对华关税等问题时仍有所顾虑。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月5日指出,取消全部对华加征关税,有利于中美两国,有利于整个世界。

结束美国的“破冰”之行后,CCG代表团专家还将继续前往欧洲多个国家以及韩国,与当地各界专家人士开展20余场对话与交流,向世界传递中国智库的关切和主张。

文章选自澎湃新闻,2022年7月7日

 

9月2日

9月2日,CCG与北京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第九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更多……

9月4日

 

9月4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神州学人》(2022年第9期)发表中文文章《中国海归群体发展的十大趋势》。

 

更多……

 

9月5日

9月5日,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北京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石景山区人民政府主办,CCG协办的“2022侨梦苑北京论坛——发展论坛”活动,在北京侨梦苑成功召开。

更多……

9月6日

 

9月6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了全球基金会(The Global Foundation)举行的线上会议,就《阿西西协议》(Assisi Accord)启动以来的进展和未来行动计划与参会嘉宾展开了研讨。

更多……

 

9月8日

9月8日,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Luxembourg National Day——中国与卢森堡建交50周年招待会,共庆两国建交50周年,并与卢森堡驻华大使俞博生(Dr. Marc Hubsch)就中卢关系、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等进行交流。

更多……

 

9月9日

9月9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孟冬平一行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副秘书长张伟等进行了工作座谈。

更多……

9月12日

9月12日,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受CGTN邀请与其他嘉宾共同探讨中国网络安全议题。


9月13日

9月13日,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了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的直播访谈,讨论了有关中印边境和平的问题。

9月14日

9月14-15日,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教育集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育集团指导,国际学校在线、CCG主办,20多家单位联合承办、协办和支持的第三届国际化学校课程发展大会在杭州桐庐圆满举办,来自国内外500余名专家、校长和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分享和探讨在课程理念、教育教学、教师培养和学生评价方面的经验和成果。

更多……

 

9月15日

9月15日,CCG长三角研究中心与中共桐庐县委组织部(人才办)共同在杭州桐庐举办了“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与发展圆桌研讨会”。

更多……

9月15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京参加美国驻华大使馆举办的2022独立日庆祝活动,中国外交部部长助理徐飞洪等近千人出席。

9月15日,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了CGTN的采访,就2022年上海合作组织首脑会议发表见解。

9月16日

9月16日,由中国新闻社、华侨大学指导,中新经纬、中国侨网、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联合主办的“2022全球新生代华商云峰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CCG理事长王辉耀出席并做主旨演讲。

更多……

9月16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应荷兰驻华大使邀请出席了中荷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

 

9月16日,CCG秘书长苗绿受邀参加ETS中国年会并发表主旨演讲,探讨海归中国、国际人才培养等话题。

9月16日,CCG副主任高志凯在中美聚焦网(China-US Focus)发表题为Taiwan Policy Act (TPA) and its Consequences的文章。

9月19日

9月19日,匈牙利中央银行(Magyar Nemzeti Bank, MNB)举办了主题为“可持续增长与合作:如何赢得21世纪?”的2022布达佩斯欧亚论坛。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线上出席了本次活动。

更多……

9月20日

9月20日,包括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内欧美同学会商会2005委员会理事,同欧盟中国商会会长伍德克(J?rg Wuttke)共进午餐。

9月20日,阿联酋驻华大使馆参赞Mariam到访CCG,并与CCG秘书长苗绿、副秘书长唐蓓洁、研究部总监李庆等,就国际教育、青年人才培养方面进行了探讨。

9月20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法国智库蒙田研究所(Institut Montaigne)发表题为Could Reshaping the World Order Usher in the Retur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的英文文章。

9月20日,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接受了CGTN的直播访谈,谈论了有关西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衰退的预测以及后全球化时代中国发展的问题。

9月21日

 

9月21日上午,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拜访了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H.E.Siddharth Chatterjee)。

9月21日,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与美国驻华公使衔参赞马文茵(Bettina Malone)等午餐交流。

9月21日晚,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瑞士大使馆“开幕之夜”-纪录片《大使馆》露天放映招待活动暨瑞士新任大使白瑞谊履新招待会。

9月22日

9月22日上午,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进行交流。

9月22日,CCG秘书长苗绿受德国驻华大使邀请参加在德国驻华使馆举行的德国统一日纪念活动。

9月23日

9月23日,CCG在北京总部举行了主题为“数字经济时代的自由贸易、产业政策与科技创新:CCG-CSIS中美经贸专家圆桌”线下闭门会议。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CSIS)高级顾问甘思德博士(Dr. Scott Kennedy)作为主讲嘉宾参加了本次闭门会议。

9月23日,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接受了土耳其国家电视台的直播访谈,讨论了有关出席女王葬礼中方人员的考量。

9月24日

9月24日晚,由欧亚文化交流协会主办、哈维佐丁文化中心承办的中德友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帕绍市举办。哈维佐丁文化中心草药文化传媒主席、CCG高级顾问哈维佐丁(Harvey Dzodin C)在出席并参与交流。

9月25日

9月25日,CCG秘书长苗绿参加2022中关村全球高端智库联盟理事大会暨第一届理事长会议第三次工作会并担任主持人,此次会议新当选17家理事单位。

9月25日,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接受了CGTN的直播访谈,讨论了旨在促进美国半导体发展的新法案。

9月25日,CCG高级研究员Andy Mok在CGTN网站发表评论文章Meng Wanzhou’s release a victory for China and for justice。

9月26日

9月26日上午,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了CGTN直播访问,谈论国务委员王毅在联合国大会高效的面对面外交交流。

9月27日

 

9月27日,CCG举办了法国作家塞尔日·贝尔蒂新著(Serge Berthier)《被西方误读的中国》(Chine: Comment l’Occident se fabrique des ennemis)新书发布会。

更多……

9月27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了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以视频方式举办的“中美关系与国际发展合作”研讨会。

更多……

9月27日,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共中央统战部、国务院侨办、国务院港澳办、国务院台办、中国侨联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行国庆招待会,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800多名各界代表出席招待会。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出席招待会。

更多……

9月27日,CCG副主任高志凯受邀参加了CGTN直播访问,就国务委员王毅在联合国大会上有关和平与发展的发言发表评论。

9月28日

9月28日,CCG在北京总部举办“《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发布暨中国国际化人才培养研讨会”,会上发布了CCG与中国银行合作编写,由CCG主任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副主任郑金连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2)》蓝皮书。

更多……

9月29日

http://www.ccg.org.cn/wp-content/uploads/2022/10/20221008_135243_000-1.jpg

9月29日,CCG与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共同举办了“巴基斯坦洪灾的启示:不要让世界淹没”气候变化主题国际青年沙龙活动。

更多……

 

9月30日

http://www.ccg.org.cn/wp-content/uploads/2022/09/%E5%BE%AE%E4%BF%A1%E5%9B%BE%E7%89%87_20220929094551-scaled.jpg

9月30日,CCG理事长王辉耀与美国最杰出智库之一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PIIE)的创始人、《美国与中国:寻求全球经济领导力》一书作者弗雷德·伯格斯滕(C. Fred Bergsten)展开对话。

更多……

9月30日,突尼斯驻华临时代办穆斯塔法·阿比德(Mr. ABID Mustapha, Chargé d’Affaires of Tunisia to China)访问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副秘书长唐蓓洁进行了交流。

更多……

9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招待会”在京举办,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等北京市领导出席。CCG秘书长苗绿应邀参加招待会。

更多……

 

近年来,有侨界高层次人才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建立全球化智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更好地服务于党和国家决策。由北京市侨联与北京广播电视台共同策划的人物系列片《侨心向党》,今天将带您认识一位智库学者——王辉耀。

 

 

文章选自中国侨联, 2022-10-9

 

 

2022年7月21日,全球化智库(CCG)专家学者团克服全球疫情期间种种困难和航班紧张,历时整整一月的环球“二轨外交”访问与调研系列活动历经新加坡、美国、法国、德国、比利时,在韩国首尔完美收官。跨越三大洲,30天70余场对话交流活动,开启疫情后智库人文往来。

此次CCG环球“破冰”出访引起了海内外的广泛关注,数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对出访进行了深度访谈,一些媒体将此行描述为“旋风之旅”和“破冰之旅”,认为极具开创性和示范意义。

出访期间,CCG理事长王辉耀等代表团成员接受了英国广播公司(BBC)HardTalk节目、福布斯杂志(Forbes)、德国柏林电视台、韩国中央日报以及欧洲卫视、新加坡联合早报、香港南华早报等国际媒体专访,围绕人文交流、中美贸易关系、经济全球化及跨国企业投资发展等话题分享观点和见解,在国际舆论场加强了中国声音的表达。同时,本次出访也受到国内众多主流媒体的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新社、中国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网、中国青年报、北京日报、环球时报、Beijing Review、新京报、凤凰卫视、澎湃新闻、China Focus、欧洲时报、侠客岛、观察者网、中评社等对出访进行了专访和报道。

 

其中,《环球时报》在第一时间整版篇幅刊发了CCG专家团此次访美的见闻和感受,并在随后有关美国智库的系列报道中引用CCG专家观点;《Beijing Review》也在重磅时评栏目以多版篇幅刊发了此次出访的观察、思考和建议。随后,CCG理事长就出访撰写的系列文章在《南华早报》、FT、China Focus刊发,在国际舆论界引发广泛讨论。

■ BBC HardTalk

中国在俄乌冲突中的角色、中美关系将走向何方?

 

■ Beijing Review

A close-up look at new trends in China-U.S.-EU relations

■ China Focus

CCG’s Europe Tour: A Close-up Look at New Trends in China-EU Relations

■ China Daily

Trip lifts hopes for more bilateral interactions

■ 环球时报

整版刊发评论文章:透过“二轨外交”,近观美国各界对中国态度

■ 环球时报

我所了解的美国智库中国研究机构

■ 北京日报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尽快恢复中外人文交流至关重要

■ 新京报

外方智库商会都希望尽快访问中国

■ 欧洲时报

人文交流推动中欧关系向好发展

■ 欧洲卫视

王辉耀谈“二轨外交”美欧破冰之行

■ 凤凰卫视

智库代表团在美国展开为期10天的破冰之旅

■ 中评社

中美学者当面交流很稀罕 人文交往亟待重启

■ 澎湃新闻

中国智库代表团赴美“破冰”,恢复人文交流成为两国专家共识

■ 观察者网

环球之行深度访问: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和他们眼中的中国

■ Forbes

CCG理事长王辉耀在纽约接受福布斯杂志(Forbes)专访

■ TV Berlin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德国资深记者Peter Brinkmann的采访

■ 联合早报

新加坡可更好发挥中西交流作用

■ SCMP

Chinese academics take first steps back to world stage after Covid-19

■ The JoongAng

《中央日报》刊文:王辉耀:美韩不应走在对华遏制战略的前列——中韩建交30周年

■ FT中文网

FT刊文《期待中美重启并加强人文交流》、《访欧之行:近观俄乌冲突下的中欧关系》

■ SCMP

To mend fraying Sino-US relations, nothing can beat face-to-face interaction

 

在《南华早报》发表的专栏文章《要修补日益恶化的中美关系,没有什么能比面对面互动更好》中,王辉耀理事长指出,中美交流在紧张局势和疫情影响下面临巨大危机,但美国政策制定者、学者和商界领袖仍希望更好地了解中国。中美学术和文化交流必须迅速恢复,而两国之间的合作对于解决全球危机至关重要。

网友Kyril C. 评论道,非常赞同王辉耀理事长的观点。在处理中美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时,各界人士可以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共同讨论各自的诉求和预期是解决关系破裂的合适方法。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政治学教授、加中能源与环境论坛主席姜闻然在推特转发了这篇文章。

 

■ SCMP

How a ‘G3’ mechanism could reset US-China-EU relations

在《南华早报》发表的专栏文章《“G3”机制如何重塑美中欧关系并应对全球挑战》一文中,王辉耀理事长指出,欧盟有能力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发挥调解作用,中美欧三方可以通过定期举行高层对话的方式打造沟通平台,相关讨论可以从紧迫但无争议的话题开始,如全球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基础设施发展等。

网友Steve H. 在评论中表示,G3 或类似机制是一个好倡议。中美欧三方在气候变化和粮食危机等问题上的更多参与可以为在其他问题上建立更好的信任和更密切的合作铺平道路。

网友Shuan K. 认为,要建设中美欧三方机制,中国与欧盟的直接沟通必不可少,中国也需要发挥好“一带一路”的优势,推动好中欧之间的沿线贸易和货物往来。

网友Richard C. 表示,对于欧美之外的世界上大多数人而言,中美欧G3机制是一个巨大的机会。而中国需要继续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继续追求经贸发展,提高14亿人民的生活水平。

 

■ SCMP

More face-to-face interaction needed with Asian countries seeking a “third way” out of the US-China rivalry

 

在《南华早报》发表的专栏文章《随着美中竞争加剧,北京必须在亚洲部署的不仅仅是经济实力》一文中,王辉耀理事长指出,随着中美关系的变化,与两国共同保持密切联系的国家处境越来越困难。许多亚洲国家正在争取第三种方式,保持一定程度的中立,并允许与两个大国继续合作。中国可以通过增加面对面的沟通、加强人文交流等方式来更好地追求与这些国家的共同利益。

网友Kyril C. 表示,王辉耀理事长在鼓励中国将与邻国的关系个性化方面提出了一个极好的观点。几千年来,中国的文化、贸易、技术发展等对其邻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韩国和日本。在与亚洲国家在更亲密的层面上发展密切的国家纽带时,中国要坚持自己的崇高道德原则,并认识到其他国家自然会被这些原则所吸引。美德、谦逊、爱心、自我牺牲和同情是中国传统价值观,如果能像中国领导人所倡议的那样得到充分体现,将大大有助于赢得亚洲和西方的朋友。

网友Mark M. 表示,非常赞同王辉耀理事长提出的寻找“第三种方式”的建议。处理国际关系的第三种方式取决于国家之间伙伴关系的平等和互利。

推特网友Reynaldo Castro Melgarejo认为,进行透明度更高的市场改革,清晰划分责任,有助于维护多边主义,建立一个强大和广泛的跨国共同体,推动和平与发展。

 

 

2022年9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两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主办的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第九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2022年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系2022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服贸会)的重要国际论坛之一。本次论坛以“以制度创新驱动‘两区’建设,以数字科技助力可持续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家部委与北京市领导、国际组织负责人、驻华使节、跨国公司领袖、学界精英等官产学研代表共同探讨国际经贸区域合作、数字经济全球化与技术创新应用新趋势等中外企业在全球化战略上关注的重大问题。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在论坛上致开幕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君舒,原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CCG顾问、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在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在开幕词中指出,2022年是极为不平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叠加百年变局下,地缘政治博弈升级、世界经济下行,世界更需要开放的态度,需要理性合作的声音,服贸会上举办企业全球化论坛正当其时。服贸会是全球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性、综合性的服务贸易平台,2012年以来服贸会的连续举办彰显了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坚定决心,也有利于加强全球经贸合作,有利于服务贸易企业的“走出去”和“引进来”。当前保护主义流行,但开放合作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尤其是中国在不断地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寻求积极国际互利合作共赢的发展。中外旅游、留学、金融服务、学术交流、商贸合作等服务业都需要面对多层次的经贸人文交流,也亟待希望能够尽快地得到恢复。

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侯君舒表示,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对激发服务业发展新动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服贸会的举办城市,北京在服务业开放和服务贸易发展方面,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今年上半年,北京服务业占GDP比重达84.6%,超出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额约占全国的1/5。北京充分发挥“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试验田作用,持续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加大开放力度,在变局中闯出新路,在发展中再上台阶。

原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商务部原副部长易小准表示,今年六月,WTO发布的最新服务贸易景气指数已升高至105.5,明显高于货物贸易的景气指数,显示出全球服务贸易的韧性,也预示着人们的消费模式正在从产品再次转向服务。各国在持续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终于看见了胜利的曙光。然而不久前,世界银行发出世界经济可能会陷入80年以来最大跌幅的预测,欧洲、美国和新兴经济体的通货膨胀率均超过8%,全球极端气候肆虐,世界挨饿和营养不良的人口将在2021年的7.7亿人基础上再增加1300万人。危机之下,全球经济治理正面临全球经济衰退日益迫近、多边治理机构严重分裂、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经贸治理秩序正在崩塌等多重挑战。为维护本国和人类共同的利益,各国特别是大国应当摒弃零和的冷战思维,主动担负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通过加强在G20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的多边合作架起更多的桥梁,把已经严重分裂和碎片化的世界重新连接起来。

CCG顾问、中国保监会原副主席周延礼表示,随着全球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新技术加速创新发展,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是前所未有的。在此背景之下,为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对创造新产品、新市场的重要价值,消除贸易壁垒,促进不同数字体系的互可操作性,建立高标准的国际规则十分必要。从顶层设计和国家战略层面来看,中国重视并积极地推行能够促进创新创业发展数字经济的制度和政策,在实践中积极地落实包容审慎的监管理念,数字经济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球排名上升,已达到世界第31位,同时也是全球电子政务发展指数非常高的国家之一。随着中国“十四五”正式开局,中国出台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对拓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进行了专门部署,未来中国将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融入全球发展的新格局,为全球数字经济共同发展注入新的动能。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表示,数字化转型使所有国家均受到影响,对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具有重大影响,既带来巨大机遇,也带来严峻挑战。日益扩大的数字鸿沟可能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会使最不发达国家进一步落后。所以至关重要的是,我们要促进数字包容,努力弥合数字鸿沟,确保数字化能够创造全球机会,同时减轻潜在不良后果。我们需要采取紧急行动,确保新兴技术成为全球公共品,使所有地区与社会各阶层可平等获得。要建立有效的全球数字合作架构,包括在人工智能等领域,以更好地支持实现2030年议程的经济、社会与环境目标。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数字技术的许多应用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此,联合国驻中国办事处渴望发挥桥梁作用,利用中国相关发展经验及数字技术等,为其他发展中国家造福。任何国家、机构或公司均没有单独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资源,加强多边主义是我们唯一的选择。通过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体在内的全球伙伴关系,我们可以共同采取行动创新实现2030年议程及其核心承诺,不让任何人掉队。

阿联酋驻华大使阿里·扎希里表示,过去几年,地缘政治冲突激化及经济全球化遭受冲击,需要全球决策者们做出非常大的努力来扭转逆全球化潮流,增进国家间合作共享。阿联酋和中国是综合战略性伙伴关系,希望致力于建设更加繁荣、团结的世界。我们需要寻求数字化的解决方案,在货物贸易及服务贸易等方面,阿联酋已经做出了一些规划,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10年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尤其是服务贸易提升到一个更高水平。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非常尊重两个国家间在贸易和技术上的合作,尤其数字经济方面的合作。全球正变得更加多元化,我们需要基于全球来解决迫在眉睫不断涌现的挑战。获得发展需要有包容性,我们需要和中国及和其他有共识的同仁们一起合作,来解决目前我们面临的跨境的挑战,去推动和催生新的发展机遇。

本届论坛举办了三场圆桌论坛。圆桌论坛一以“后疫情时代的全球服务业复兴:治理与合作”为主题。圆桌论坛二以“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全球化新趋势-北京‘两区’建设和全球视野”为主题。圆桌论坛三以“数字经济新动能与创新发展新格局”为主题。

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创办于2014 年,致力于打造一个“立足中国,走向全球”的新型世界经济论坛,是国内专注于企业全球化战略规模最大、最具权威性的国际高端交流平台之一。自创办以来,论坛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宏观的政策解读、高度的战略思维为国内外知名“走出去”企业领袖、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外国使节和国际组织专家等与会嘉宾带来思想盛宴,以其“高端性”“专业性”和“国际化” ,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深远的企业“引进来”与“走出去”论坛,同时也是中国全球化发展各主体一年一度的思想盛会。从2020年起,论坛连续三届举办于服贸会期间。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国际,2022年9月3日

1872年,容闳带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由此开启了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留学潮。到2022年,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出洋已有整整150周年。百余年来,从留学潮到“海归”潮,中国国际人才的流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出国留学日益平民化与低龄化,“海归”成为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群体。日前,全球化智库(CCG)发布《海归中国》一书,旨在通过描述海归群体的历史、动向与发展,描绘海归群体发展的全景图,以推动“海归”在中国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在《海归中国》出版发布 “百年海归潮”研讨会上,来自教育界、学术界、工商界等领域的多名专家学者等,围绕留学发展新趋势及“海归”在全球化新时代的新角色展开研讨。

“海归”回国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

在《海归中国》中,作者对中国百年留学史进行了系统性总结,并从留学与“海归”两个视角阐述了21世纪以来中国留学潮与“海归”潮的新变化与新动向。同时,作者也对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发展的十大趋势做出了新的判断,包括:“海归”回流将呈平稳增长态势;创业仍是未来重点;“海归”就业进入“青铜时代”、;本土企业、二线城市将吸引更多“海归”;“海归”进入“环流时代”;推动民主建设的步伐;带领中国企业“走出去”;推动高科技新兴产业发展;提升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探索教育机制创新;成为民间外交生力军,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海归中国》封面。全球化智库供图

 

“这些年(留学)变化非常大。(我)刚出国时,中国和国外差距很大。美国高速公路那么多,中国连一条都没有。今天,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数)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高速公路最多的国家,高铁就更不用提了。”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看来,今天比过去更需要“走出去”,也更需要“请进来”,从而做到“知己知彼”、“共同发展”。要让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归来”,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强大是重要前提。

“我在海外留学时,国内大学都想从海外引进高水平人才。”大连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孙玉涛指出,如今留学已从“精英时代”步入“大众时代”,形成了“‘海归’循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留学生在国外高校当了教授,然后回国,回国后再出国,“不停地出去又回来,当中国越来越强大时,‘海归’循环也将成为常态。”孙玉涛认为,要引进“海归”,除了国家大环境的改变之外,小环境的改变也很重要。“引得进”之后要“用得好”,还要“留得住”,才能建立良性的“海归”人才体系。

从就业角度出发,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鼓励留学生们以更全球化的视野选择职业道路,并建议积极关注全球并购市场。她引用一组数据举例说:2021年,美国并购市场达到2.593万亿美元,比前一年增长102%;英国同年并购交易额也达到3220亿美元,是前一年的2倍。“全球并购市场的迅速扩张,为‘海归’们创造了大量机会。一是可以输出中国品牌,扩大原有市场份额;二是可以选择并购市场的热门赛道,如消费、能源、金融、服务、医疗、工业制造、数字新媒体等。”何梅说道。

与世界交流,从“单向”变为“双向”

近年来,由于中美关系出现波折,海归的流动也遭遇种种障碍。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龙登高说:“过去,在美华人和留学生与中国大陆交流畅通无阻。但在中美对抗时代,一些高端人才对于回国发展有顾虑,特别是高科技人才。”

龙登高指出,与前些年相比,中外学术交流的氛围近来发生了很大变化。比如,过去清华学子在博士阶段都积极争取赴欧美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求着我推介”,而现在“是我求着他们出国,推都推不动”。在龙登高看来,如今的信息技术诚然有了极大进步,在国内‘留学’也越来越方便,“但不管怎么样,出国留学和线上交流当然不同,现场氛围也不一样。”

据美国教育考试服务中心(ETS)中国区总裁王梦妍观察,当前出国留学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是签证发放问题。2022年上半年,中国赴美留学签证数量下降了50%左右。她认为,尽管签证数量下降的背后有很多因素,但它造成了“长尾效应”,未来还会继续影响更多中国学生的留学决定。

如何化解低迷的中外学术交流氛围,打破新冠肺炎疫情和中美摩擦双重压力下留学行业渐厚的寒冰?在专家看来,“双向交流”是重要关键词。

“我们希望(中外)能从宏观环境层面加强沟通,从而进行更多的多元交流和双向交流。”王梦妍指出,很多中外合作开办的学校对于海外高中生有强烈的招生需求。她建议提前布局对低龄海外学生的培养,让他们更早地进入中国、了解中国。“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华人家庭和有影响力的海外学校与中国合作,更多地支持中国的国际化教育。”

作为回国发展已有15年的“海归”,中子星创科创始人兼CEO、联海资产董事长张鹏也认为“海归”能在产业发展中发挥双向交流的作用。一方面,中国企业需要引入大量“海归”,助力中国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海归”能帮助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推动中国企业走向全球。“中国家电在欧洲和俄罗斯已经有了品牌溢价,包括电动汽车在内的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的份额也越来越大。”张鹏说,在这个过程中,“海归”利用自身对产业链的了解,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当代“海归”应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桥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当代“海归”的使命也悄然改变。

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刘科,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海归”总结为五代人:一是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如李大钊、陈独秀、周恩来、邓小平等;二是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奠定基础的元勋,如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们;三是改革开放后将国外发展经验和学科知识引入中国的学者,如王波明、高西庆、张维迎、林毅夫等;四是在信息时代涌现出的高科技创业者,如李彦宏、张朝阳等;五是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强盛而回国效力的高级知识分子,如史维、宋永华、逯高清等。

“每一代‘海归’有每一代‘海归’的历史使命。今后,我们的任务是在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刘科说,当“80后”、“90后”接受到海外教育后,就能成为世界与中国交流的桥梁。他鼓励当代“海归”用西方能听懂的语言讲好中国故事。

华侨大学副校长林宏宇认为,“海归中国”这个书名可谓一语双关:从表面上看可以理解为留学归国人才与中国的发展,但从更深层次的含义来看,“海”可以指海外、海洋文明和西方文明,涉及更广阔的中西文明交互与文化交流。在林宏宇看来,“海归”能成为一群中国故事的优秀讲解者和传播者、一支独特的民间外交生力军,能发挥政府官方渠道无法发挥的作用。

林宏宇表示,在当今世界,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面临诸多障碍,但越是如此,越需要精英人才发挥作用。150年来,中国留学生的人数不断积累,迄今已逾千万。这样规模的人才流动,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独特的现象,是持续千年不断的中华文明与外部世界交流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对中西方的和谐共生、命运与共有着积极意义,将有助于构建开放、包容、多元、大同的世界。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2022年8月28日

 

疫情爆发两年多以来,中美民间线下交流受阻。7月内地首次有智库代表团在美国展开为期10天的破冰之旅。团队专家在行程结束后接受本台专访时说,中美两国仍面临巨大的信任赤字,这次访问双方最大的共识,就是应尽快恢复包括人文、旅游、教育、高层对话在内的各领域交流。

内地的全球化智库(CCG)代表团6月底到7月上旬,前往美国展开了为期10天的访问,同美国商界、学界等各界人士进行交流。这也是疫情发生以来,内地智库代表团首次访美。智库专家王辉耀在接受本台专访时说,美国各界对华交流在过去两年半因疫情严重受阻,但民间对于同中国展开对话交流的愿望仍然强烈。

拜登政府考虑消减对华关税酝酿已久,这也被看作是缓解当下中美关系的突破口。王辉耀说,对于美国国内来说,出于政治正确和大选的压力,全部放开对华关税可能性较小。他认为,中美双方都需要互相给予一些积极信号,来推动关税下调。

中美高层最近一次接触同意重启两国人文交流,释放出鼓舞信号。王辉耀指出,人文交流是联系中美最强有力的纽带。这次行程中,不少美国的智库、媒体、企业、社会团体对于尽快到中国也有更多期待。疫情影响下,需要寻找一种方式,来更加安全、有效地展开国际交流。

文章选自凤凰秀,2022年7月15日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陈坚、宋承杰、张帆):6月20日,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分论坛之一——以“疫情时期的全球复苏:趋势、挑战与对策”为主题的大使圆桌会议在北京举行。来自欧盟、非盟、法国、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巴西、南非、新西兰等二十余个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驻华大使在会议中发言,对相关主题进行探讨,认为各国和地区应携手合作、团结互助,在坚持多边主义和全球化的基础上促进全球复苏与发展。会议由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主持,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和联合国驻华代表常启德出席活动并发表致辞。

非盟驻华大使奥斯曼在圆桌会议上表示,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历史进程中面临的最严重挑战和危机之一,全球各国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与此同时,很多国际性和区域性原则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的趋势愈演愈烈,全球合作过程中此前已经出现过的挑战正在变得更为严峻。在此背景下,国际社会应当在秉持国际原则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应对困境和实现共存,同时应在高度重视正义与公平的基础上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意大利驻华大使方澜意在发言中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世界经济、全球供应链、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均受到较大冲击,外商投资水平出现倒退。当前,各国需要增强经济发展韧性,积聚更多力量,确保在各种灾难、风险和危机之后能够实现经济复苏。面对当前出现的逆全球化趋势,方澜意认为,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经济需要长效发展,以进一步推动全球化。

印度尼西亚驻华大使周浩黎在发言时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全球发展的不平等与不平衡。各国应当团结一致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与挑战,印度尼西亚将利用好G20峰会主席国的身份、本着合作的精神为全球经济复苏做出贡献。周浩黎大使高度评价印尼与中国双边关系的稳固发展以及中国经济在疫情背景下的优异表现,希望印尼与中国的合作能成为其他国家合作的样板。

新西兰驻华大使傅莱恩指出,地缘政治因素、供应链瓶颈等问题对全球复苏与发展形成阻碍。新西兰主张各项国际原则和规范应当得到有效遵守和实施,高度重视世界贸易组织的作用,认为确保世贸组织贸易争端解决机制正常运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此同时,新西兰致力于努力促进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愿意积极参与国际供应链合作。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在圆桌论坛上发表总结陈词时表示,中国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国情出发高效统筹新冠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在坚持“动态清零”政策的基础上成为世界经济主要引擎,为全球经济复苏和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他指出,各个国家有不同的社会制度、价值理念、发展阶段,只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就一定能够实现共同发展。中国是全球化的受益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中国对21世纪的期待,一是国内实现共同富裕,让所有人民都成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二是国际全球化,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

圆桌会议后参会嘉宾合影

第八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于2022年6月19日至21日在京举行,包括前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代表及国内外著名学者等近百位政产学研各界精英共商中国与全球化热点议题。

 

文章选自国际在线,2022年6月20日

1
April

4月1日,CCG副主任高志凯就俄乌冲突接受凤凰卫视专访,表示俄乌冲突的解决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存在变数。

2
April

4月2日,CCG研究员明竺就第二十三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及中欧关系相关问题接受CCTV总台记者专访。

6
April

 

4月6日,CCG副主任高志凯就俄乌冲突接受新华社采访,深度解析美国如何想借俄乌冲突打击中国。

4月6日,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就“阿富汗战后重建过程中中国的角色“话题参与TRT旗舰新闻节目Strait Talk的辩论。

7
April

4月7日,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应卢旺达驻华大使H.E. James Kimonyo 邀请参与多国使节出席的第28届对卢旺达图西族人民种族灭绝纪念仪式。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吴鹏出席活动并致辞。

4月7日,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纽约时报》北京站站长Keith Bradsher的采访,就当下热点话题展开交流。

4月7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环球》杂志发表文章《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合作空间》,就中美在双多边经贸投资合作、青年交流机制、中美欧在世界秩序重构上的沟通与合作等发表观点。

王辉耀:后疫情时代的中美合作空间

8
April

4月8日,外文局副总编辑、国际传播发展中心主任陈实一行赴CCG调研,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等出席座谈会,国际传播发展中心领导和相关人员参加座谈。

国际传播发展中心赴全球化智库调研交流

4月8日,北京浙江企业商会会长、圆通速递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喻渭蛟一行到访CCG,对双方关心的经贸投资问题展开交流。北京浙江企业商会由在京浙籍企业家中的优秀代表组成,是北京市首家省级异地商会和首批5A级社会组织。

4月8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就中俄关系及当下热点问题接受俄罗斯电视台的采访。

4月8日,CCG副主任高志凯就澳大利亚向中国和太平洋岛国所罗门群岛签署了双边安全合作框架协议表示“十分担忧”一事接受《今日俄罗斯》的采访。

10
April

4月10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杜克大学中国论坛研讨会。2022年杜克大学中美峰会以 “万象更新:中美关系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共邀请17位中美各界杰出嘉宾出席,本届论坛涵盖文化风向、政治动态、教育变革、商业风云等四大主题论坛。

12
April

4月12日,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H. E. Moin ul Haque)、使馆参赞Muhammad Kamran Taj、参赞Nasreen Fatima和二秘Zulfiqar Ali一行到访CCG,与CCG理事长王辉耀、CCG秘书长苗绿等就双方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和CCG研究员明竺(Zoon Khan)参加了会面。双方重点就中国和巴基斯坦之间的友好关系和经济往来展开交流座谈。

巴基斯坦驻华大使莫因·哈克一行访问CCG

王辉耀对话巴基斯坦驻华大使

4月12日,北京三里屯街道工委书记孙曙光,工委副书记白少飞、两新办主任罗晓峰等一行到访CCG并开展交流。

4月12日,CCG高级研究员Harvey Dzodin接受中国日报采访,就近期发生的纽约地铁伤人事件发表评论文章。

13
April

4月13日,CCG与新加坡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联合发布《欧洲人眼中的中国》一书英文版,CCG主办凯瑞·布朗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八百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发布会,该书中文版将由中译出版社出版。

《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在CCG发布

14
April

4月14日,CCG理事长王辉耀、世界银行中国局局长Martin Raiser及世界银行中国局副局长Alejandro Gerez 共进午餐,并就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交流。

15
April

4月15日,来自美国、法国、意大利等10个国家的青年代表以“从首都实践看全过程人民民主”为题,走进北京市政协进行参观交流。“走进人民政协,认识协商民主”是市政协面向港澳台侨青少年开展国情教育的品牌活动,此次是首次邀请国际青年走进北京市政协机关实地参观并参与座谈交流,深入感知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理念与生动实践。

沉浸式体验中国民主 筑国际沟通桥梁——“从首都实践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青年沙龙成功举办

4月15日,王辉耀委员在北京政协进行汇报交流,作为北京市政协《全球化向何处去》和《中国的选择》两本图书读书群的群主,应邀在政协向全国政协副主席李斌等领导分享读书交流学习体会。

16
April

4月16日,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日本NHK电视台Global Agenda采访,并就当下国际关心的俄乌冲突话题同来自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学者进行讨论。

王辉耀接受日本NHK电视台Global Agenda采访

18
April

4月18日,CCG与世界知识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在图书出版合作、论坛交流活动举办、媒体传播等方面展开深度合作。世界知识出版社有限公司是以外交和国际问题出版物为主的中央文化企业。此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和平台资源,更好传播中国声音、共同促进中外交流。

全球化智库与世界知识出版社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19
April

4月19日,埃塞俄比亚驻华大使H.E. Teshome Toga Chanaka一行到访CCG并开展交流对话,双方就当前国际热点问题及中埃关系交换了意见。

王辉耀对话埃塞俄比亚大使肖梅·托加:中国和非洲是天然的合作伙伴 我们自主选择发展道路

4月19日,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北大国际关系学院资深教授袁明莅临CCG访问交流。

20
April

4月20日至22日,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在海南博鳌举行。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参加以“南海可持续发展的新愿景与新路径”为题的分论坛,并负责主持“议题三:蓝色经济视角下的南海海上合作”的分论坛。论坛邀请各国政商学媒等超过300名各界代表与会,共商疫后亚洲与全球发展大计。今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的主题为“疫情与世界:共促全球发展,构建共同未来”,聚焦疫情防控、世界经济、绿色复苏与可持续发展、数字经济、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亚洲区域合作的新发展等重大热门议题。

CCG理事长王辉耀主持2022博鳌亚洲论坛南海主题分论坛

4月20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张大卫莅临CCG访问交流。

4月20日,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杨艺文一行莅临CCG访问交流。

21
April

4月21日,CCG理事长王辉耀作为加拿大顶尖商学院——韦仕敦大学毅伟商学院的顾问委员会成员,出席毅伟商学院院长的工作汇报会,并参与讨论。

23
April

4月23日,CCG主任王辉耀在世界读书日荣获总裁读书会颁发的2021年度全国10佳示范领读者荣誉称号。

《总裁读书会》2021年度十佳示范领读者获奖者王辉耀

25
April

4月25日,CCG主持召开巴基斯坦政治外交及中巴关系研讨会。CCG研究员明竺主持会议,巴基斯坦参议员Mushahid Hussain Syed、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主席作主旨演讲,CCG副主任高志凯,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RDCY)执行院长王文,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发展部主任、高级研究员钱峰参会,与会嘉宾针对巴基斯坦国内政治、巴基斯坦外交政策的变化——特别是对中国变化与中国在巴基斯坦投资未来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度讨论。

4月25日,CCG访问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与书院领导就如何进一步加强CCG和苏世民书院之间合作展开交流,并对当下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了意见。

26
April

4月26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加哥伦比亚驻华大使路易斯·迭戈·蒙萨尔(H.E. Luis Diego Monsalve)告别招待会,中国政府拉美事务特别代表邱小琪大使等多位嘉宾出席了本次招待会。

4月26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日本最大的全国性报纸《日本经济新闻》(Nikkei) 发表文章《日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中国加入CPTPP》,文章中指出日本应该张开双臂欢迎中国加入CPTPP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日本应对中国加入CPTPP持开放态度

Japan should be open to China joining the CPTPP

27
April

4月27日,CCG与Great Britain China Center联合举办有关乌克兰危机及未来发展研讨会。双方就俄乌冲突展开研讨,针对未来国际政治格局发展与走向深入交换了意见。

俄乌冲突将走向何方?CCG与Great Britain China Center联合举办闭门研讨会

28
April

4月28日,CCG举办了聚焦全球科技发展与数字经济的闭门交流会,CCG高级研究员莫天安(Andy Mok)进行分享,与会嘉宾就国际关系中的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数字经济和网络安全等话题展开互动交流。40余位来自40多个国家驻华使馆武官出席了本次闭门交流活动。CCG副主任高志凯、CCG副主任David Blair及CCG秘书长苗绿参与研讨。

CCG近期举办闭门讲座,四十余国武官就科技发展与全球数字经济安全问题开展交流

4月28日,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党组成员、副主席候选人连小敏一行到访CCG北京总部,并就双方共同关心的话题开展调研座谈。

中国侨联领导到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调研座谈

4月28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南华早报发表文章《马克龙再登总统宝座,欧盟与中国如何实现双赢?》,就马克龙连任后中欧关系与双边合作前景发表见解。

马克龙再登总统宝座,欧盟与中国如何实现双赢?

How Macron’s return could be a win for both the EU and China

29
April

4月29日,CCG与世界银行联合举办题为“在变化中管控不确定性:应对新冠疫情、促经济发展的经验与总结”的线上闭门会议。会议就当前新冠疫情的应对策略、疫情对当前经济的影响,以及未来应对疫情可能采取的策略等展开深入讨论。

CCG与世界银行共同举办疫情与公共健康政策线上研讨会

4月29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加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启动仪式,并在学科发展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秉持“增进国际理解,共创美好未来”的信念,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GAFSU)于29日在北京倡议成立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Consortium for Country and Area Studies, CCAS),回应国家、区域和全球层面的新现实、新问题与新挑战,促进区域国别学知识体系的发展。

全球区域国别学共同体启动仪式暨学科发展论坛在北外举行

2022年4月15日,“从首都实践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国际青年沙龙在京举办。来自美国、意大利、巴基斯坦、尼泊尔、哥伦比亚等10个国家的10位“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走进北京市政协机关、北京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大楼,与市政协委员和民主党派人士座谈交流,了解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鲜明特点与生动实践。

推开一扇门,北京市政协历史展陈清晰记录了首都协商民主的足迹和脉络,丰富多彩的照片、手迹讲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触摸历史,国际青年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进程和重要作用有了初步认识,对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肝胆相照、亲密合作的生动事迹和深厚友谊有了切实感知。走进会议厅,民主议政现场展露无遗,会场设置、发言视频、远程协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细节历历在目。感知现实,国际青年通过了解政协委员推动医保电子结算、脱贫攻坚等方面的参政议政贡献,对中国民主着力关注人民的诉求和意愿、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权益,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研讨交流中,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宏生、副主任臧丽昆,北京市政协研究室副主任杨清柏,北京市政协委员宋慰祖、任学良、李亚兰、王辉耀等介绍了人民政协的有关情况,分享了自己参政议政的经历感受,并就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念和路径做深入讲解。在场青年认真思考、踊跃提问,交流气氛友好热烈。

“我们中的许多人对这里的协商民主进程一无所知。”哥伦比亚青年代表罗志成说,这次访问非常有趣,也非常有见地。

“这是一次美妙的访问,使我有机会了解新中国在过去70多年的发展过程。”尼泊尔青年代表丹巴鲁·卡特尔说,为了社会转型、社会发展,政协委员从民间收集声音,从社会收集信息,准备提案,并向政府建议,真是令人印象深刻的独特过程。

“这次经历有利于我们向参与治理的人士直接学习,并且对我们更好地了解、更好地讲述中国故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巴基斯坦青年代表明竺表示,巴基斯坦非常需要更好地学习中国经验,并在国内实施适合我们国情的经验。

思考不同,交流互鉴,国际青年更加深入理解了中国的民主根植于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发展实践,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为人类民主事业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表示愿为促进各国治国理政交流和文明互鉴贡献力量。

“这是国际青年一次沉浸式体验活动,也是一次他们真实参与协商民主的短暂过程。”赵宏生认为,这些国际青年虽然在北京工作生活了几年,甚至多年,但是难得有机会来到北京城市副中心。市政协首次接待国际青年走进政协、认识协商民主,是讲好全过程人民民主故事的一次尝试。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发起人兼秘书长、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等参加活动。“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由全球化智库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发起,旨在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国际青年搭建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对话平台,倡导各国青年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全球治理汇聚更多国际化、年轻化、多元化力量。

 

文章选自《人民政协报》,2022-4-19

 

■ 3月1日 北京市政协一行到访CCG

2022年3月1日,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徐熙主任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参观并交流。

■ 3月2日 外交部欧洲司到访CCG

2022年3月2日, 外交部欧洲司副司长王晓瑶、参赞孙明晰等一行到访CCG,沟通意见。

■ 3月2日 CCG举办俄乌关系线上对话

2022年3月2日, 针对俄乌局势和未来演变,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Ukraine: What Happened? What’s Next?”线上对话,为研判国际形势贡献智库观点。欧盟亚洲中心(EU-Asia Centre)主席Piet Steel,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讨论,CCG研究员Zoon主持对话。

乌克兰可以成为中立国家,成为欧洲的第二个瑞士

■ 3月2日 CCG研究员Andy Mok接受CGTN采访

2022年3月2日,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接受CGTN采访并参与China 24小时节目录制,同时就中国数字支付的发展话题发表观点。

■ 3月2日 CCG副主任David Blair参与Xinhua News节目录制

2022年3月2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David Blair 参与Xinhua News China Chat节目录制,并与参与节目的其他嘉宾一同就中国经济、环境、教育、交通基建和乡村发展等领域的话题展开讨论。

■ 3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埃及驻华大使午餐交流

2022年3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与埃及驻华大使H.E Mohamed Elbadri进行午餐交流,探讨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

■ 3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Global Mail、CGTN等媒体采访

2022年3月3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全球化智库北京总部接受CGTN和Global and Mail等媒体的采访,就俄乌危机等问题发表学者观点。

■ 3月3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对话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

2022年3月3日, 在尼克松访华的50周年的历史背景下, 全球化智库(CCG)“全球名家对话系列”邀请到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修昔底德陷阱”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教授就中美关系未来走向进行了深度对话。

王辉耀对话哈佛肯尼迪学院创始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今天我们依然无法在后视镜里看到中国

■ 3月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日本NHK专访

2022年3月4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北京总部接受日本广播协会NHK的采访,回答了记者有关俄乌危机的问题。

■ 3月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与CGTN节目录制

2022年3月4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参与CGTN节目录制,并作为以全国政协开幕大会点评嘉宾就政府工作报告视角发表观点。

 

■ 3月4日 CCG研究员Andy Mok参与CGTN节目录制

2022年3月4日,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CGTN China 24小时直播专访,就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残疾人体育事业发展和权利保障》白皮书展开讨论。

■ 3月4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BBC直播录制

2022年3月4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BBC采访并参与直播节目录制,就俄乌战争问题发表见解。

■ 3月5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CNA采访

2022年3月5日, 亚洲新闻电视台CNA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相关对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进行采访。

■ 3月5日 CCG副主任David Blair接受CGTN采访

2022年3月5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David Blair以评论员身份参与CGTN节目录制,并就全国人大开幕仪式和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发表见解。

■ 3月5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

2022年3月5日,围绕青年科技人才成长成才道路上面临的安身、安心、安业“三大盼”问题,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做客中国教育报刊社“两会E政录”融媒体访谈,展开深入讨论。参与讨论的嘉宾还有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袁亚湘,全国人大代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教授冯丹。

两会E政录 | 代表委员与专家畅谈青年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 3月6日 CCG副主任David Blair与中国日报记者对话讨论

2022年3月6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David Blair接受中国日报采访并对中国市场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概括和展望。

■ 3月6日 CCG特邀研究员Harvey Dzodin接受南方日报专访

2022年3月6日, 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Harvey Dzodin接受南方日报专访,就”两会“和中美民主等话题发表见解。

■ 3月7日 Bloomberg就两会话题采访CCG理事长王辉耀

2022年3月7日, 美国彭博新闻社(Bloombreg News)就”两会“话题采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并展开线上对话。

■ 3月7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Arnab’s Global Debate

2022年3月7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印度Republic TV新闻频道Arnab’s Global Debate节目的直播录制,就俄乌冲突问题发表观点,并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专家学者展开辩论。

■ 3月8日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一行到访CCG

2022年3月8日, 施普林格·自然出版社(Springer Nature)全球图书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Niels Peter Thomas(汤恩平)和中国区图书总监李琰一行访问全球化智库(CCG),同时就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流讨论。

■ 3月8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接受Nikkei采访

2022年3月8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于全球化智库北京总部就全国两会和俄乌危机等话题,接受了日本经济新闻(Nikkei)资深记者的采访。

■ 3月8日 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国际妇女节特别研讨

2022年3月8日, 全球化智库(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性别平等共创可持续未来——性别视角下的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研讨会。来自联合国妇女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瑞典驻华使馆,卢旺达驻华使馆,芬兰驻华使馆,生态环境部,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应急管理部,东润公益基金会,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会,北京大学全球健康发展研究院,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等政府机构、驻华使馆、联合国实体、金融机构、基金会、学术界和智库代表出席活动。与会嘉宾共同分享了关于如何制定促进性别平等的气候变化与环境政策的最佳方案,以及探讨促进性别平等的气候行动。

性别平等共创可持续未来 | CCG与联合国妇女署联合举办国际妇女节特别研讨

■ 3月8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CNBC的采访

2022年3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CNBC的直播采访,从中方学者角度解读两会,同时就中方在俄乌危机中的立场发表见解。高志凯认为“中国不会选边站队”。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是美国NBC环球集团持有的全球性财经有线电视卫星新闻台。

■ 3月9日 CCG对话”两会“代表委员

2022年3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邀请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洪明基(香港洪氏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副主席、合兴集团控股行政总裁)、全国人人大代表王俊峰(金杜律师事务所全球主席)、全国政协委员严望佳(启明星辰信息技术集团首席执行官)、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共同探讨”两会“提案,分享政策建议,并就优化税收营商环境、培育跨境律师人才、精准治理与新业态可持续发展和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等议题展开讨论。全球化智库秘书长苗绿主持此次对话。

两会关注:CCG对话两会代表委员

■ 3月10日 加拿大使馆一行到访CCG

2022年3月10日,加拿大使馆政务参赞Ms. Melissa Adler一行访问CCG,并就中加共同关注的领域内话题沟通交流。

■ 3月10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与荷兰王国驻华大使午餐交流

2022年3月10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应邀与荷兰王国驻华大使H.E. Ambassador Wim Geerts午餐交流,并就近期的国际问题和中荷合作相关展开讨论。

■ 3月11日 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访问CCG

2022年3月11日上午,美国驻华大使馆经济处公使衔参赞孙毅翔(Jonathan A. Habjan)一行到访全球化智库(CCG)并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和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进行了交流和会谈。双方就最近的紧张国际局势、中美关系、经贸制裁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并广泛交换了看法。

■ 3月11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与联合国驻华代表午餐交流

2022年3月11日,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与联合国驻华系统总代表H.E. Siddharth Chatterjee(常启德)和其同事Ms. Riina Hassi(何瑞娜女士)午餐交流,期间就如何进一步加强全球化智库(CCG)与联合国驻华各机构合作问题展开深度讨论。

■ 3月11日 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CGTN的直播节目

2022年3月11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CGTN的节目录制,对资本和科技的关系进行论述,一同参与讨论的嘉宾还有苏世民(Schwarzman College)书院院长薛澜,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Scott Kennedy,以及Mckinsey前亚洲半导体业务主管Christopher Thomas。

■ 3月14日 加中贸易理事会一行访问CCG

2022年3月14日,加拿大-中国贸易理事会CCBC中国区董事及总经理Noah Faser先生于本日访问全球化智库(CCG)。

■ 3月14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与以色列驻华大使午餐交流

2022年3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与以色列驻华大使H.E. Irit Ben-Abba Vitale(潘绮瑞)进行午餐交流,双方就中国-以色列合作领域等进行了探讨。

■ 3月14日 CCG理事长参与CGTN节目录制

2022年3月14日晚,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与央视CGTN一小时特别节目录制,并在节目中就俄乌危机及杨洁箎和沙利文罗马会晤两个话题陈述观点。

■ 3月14日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何伟文接受荷兰NRC采访

2022年3月14日,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何伟文接受荷兰NRC(新鹿特丹商业报)采访,针对俄乌危机、中俄、中美、中欧等多边关系等发表看法。

■ 3月15日 二十位驻华大使在CCG热议新书 并呼吁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

2022年3月15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发布由CCG主编,施普林格·自然集团(Springer Nature)出版的新书《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China and the World in a Changing Context: Perspectives from Ambassadors to China),并举办大使圆桌会。非盟驻华大使、欧盟驻华大使,以及巴西、哥伦比亚、古巴、埃及、埃塞俄比亚、芬兰、法国、格鲁吉亚、马来西亚、墨西哥、挪威、葡萄牙、罗马尼亚、卢旺达、斯洛文尼亚、西班牙、瑞士等近二十个国家的驻华大使,以及突尼斯、俄罗斯、泰国、丹麦、阿塞拜疆、美国、意大利、坦桑尼亚、日本等三十余国使馆资深外交官出席发布会,并对广为关注的多边主义、贸易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全球治理等国际热点话题进行研讨。

二十位驻华大使在CCG热议新书 并呼吁加强合作以应对全球挑战

■ 3月15日 CCG研究员Andy Mok参与半岛电视台节目录制

2022年3月15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半岛电视台节目录制,并与嘉宾探讨交流中国在俄乌冲突中所扮演的角色。参与本次节目录制的嘉宾还有俄罗斯、欧洲和亚洲研究中心主任Theresa Fallon(特蕾莎·法伦)和美国前东亚国防部长副助理海诺·克林克(Heino Klinck)。半岛电视台是一家立足阿拉伯,面向全球的国际性媒体,其总部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

■ 3月16日 CCG研究员Andy Mok参与CGTN Dialogue录制

2022年3月16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CGTN Dialogue录制并与共同参与节目的嘉宾就“俄乌危机”和“美国在冲突中扮演的角色”话题展开深刻讨论。

■ 3月16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受邀与法国驻华大使午餐交流

2022年3月16日中午,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及秘书长苗绿博士受邀与法国驻华大使H.E. Ambassador Laurent Bili进行午餐交流, 同时就中法合作、中法智库间合作和所关心的国际热点问题交换意见。

■ 3月16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英国Channel4直播采访

2022年3月16日, 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接受英国Channel4(第四频道)直播采访。在采访中高志凯就俄乌问题陈述专家观点,他认为“绝不能忽视俄罗斯发出的核警告”。

■ 3月17日 CCG发布《乌克兰危机对全球供应链和对中国的影响》报告

2022年3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发布最新研究报告《乌克兰危机对全球供应链和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该报告重点关注2月24日爆发的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之后,全球股市、汇市、粮食和大宗商品受到的冲击,并将中国经济置于上述分析框架之中进行观察。本报告在最后提出了中方等多方可参与调停俄乌危机以及处理中欧、中美和中俄关系等方向的相关建议。

俄乌冲突爆发三周之际,CCG发布报告研判乌克兰危机对全球供应链影响

■ 3月18日 外交学院周加李副教授受邀在CCG做“国际会议与礼宾次序”分享交流

3月18日,外交学院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院副教授、国际形象顾问协会北京分会副主席周加李受邀为全球化智库(CCG)全体员工进行《国际会议与礼宾次序》的分享交流。周教授介绍了涉外交往中通用的国际礼仪标准,并举例说明实际工作中的礼宾次序运用。员工们纷纷提问交流互动,收获颇丰。午餐会是CCG内部培训交流的传统,员工们通过对内对外的交流互学,从各个层面提升个人技能和素养。

■ 3月19日 CNN就俄乌矛盾采访CCG副主任高志凯

2022年3月19日, CNN记者Christiane Amanpour(克里斯丁·艾曼普)就俄乌矛盾采访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在与主持人的交流讨论中,CCG副主任表示“美国人应该了解中国的立场”。

■ 3月19日 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与China West Dialogue线上讨论

2022年3月19日,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与China West Dialogue线上讨论,并与多伦多大学蒙克国际研究中心教授艾伦·亚历山德洛夫(Alan Alexandroff),沃尔森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布鲁金斯全球经济与发展计划高级研究员约翰尼斯·林恩(Johannes Linn)和前美国外交官董云裳(Susan Thronton)在内的10多位各国和各领域知名学者代表就俄乌争端进行讨论,同时针对“国际社会该如何应对这一危机”话题展开深度探讨。

■ 3月21日 丹麦王国驻华大使一行访问CCG

2022年3月21日下午,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在北京总部会见丹麦驻华大使Mr. Thomas Østrup Møller,就中国同欧盟关系及当前国际形势交换意见。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及CCG副秘书长唐蓓洁博士参加了交流。

■ 3月22日 CCG研究员参与CGTN对话节目访谈

2022年3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Andy Mok(莫天安)参与CGTN对话节目访谈,同时与其他嘉宾对俄乌矛盾和美国主导的制裁问题展开探讨,他认为美国主导的制裁使能源和食品价格飞涨,并让全世界各地数十亿人付出沉重代价。

■ 3月22日 CCG研究员Zoon接受The Pakistan Daily采访

2022年3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Zoon Ahmed Khan接受The Pakistan Daily线上采访,并就”一带一路“、中国脱贫攻坚等话题与参与嘉宾展开讨论,Zoon表示“我所去过的中国贫困地区中,我发现中国共产党在每个地区、每个村和每个县都采取了不同的扶贫政策,中国的成功是世界的榜样”。

■ 3月23日 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TRT The Newsmakers辩论节目录制

2022年3月22日,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高志凯参与TRT The Newsmakers直播节目录制,同时就“中国在俄罗斯乌克兰冲突上的立场”、“中国在莫斯科的影响力能否改变这场冲突的结果”等话题与俄罗斯和英国学者展开辩论。参与辩论的嘉宾还有俄罗斯国际关系委员会主任安德烈·库图诺夫和英国EA World View创始人斯科特·卢卡斯。TRT是土耳其广播电视公司国际频道,The Newsmakers是TRT以采访和报道为特色的时事节目。

■ 3月23日, CCG主任王辉耀参加《南华早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对东盟影响研讨会

3月23日,南华早报“中国论坛:东南亚2022”举办了题为“关系升级:与中国结成‘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东盟有何影响?”的研讨会,南华早报高级记者Maria Siow主持了讨论,CCG主任王辉耀、欧盟-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董事Chris Humphrey、法国外贸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崛起的亚洲”研究项目高级经济师Trinh Nguyen参与了讨论。

王辉耀参加《南华早报》中国东盟战略伙伴关系对东盟有何影响研讨会

■ 3月23日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央视主持人采访

3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CGTN国际新闻节目The Point录制,接受央视主持人刘欣访问,就俄乌冲突和中国如何发挥更积极的作用等话题发表意见。


■ 3月23日 美国驻华使馆政务处一行访问CCG

3月23日,美国驻华使馆政务处副主任Mr. Deji Okediji参赞一行访问全球化智库(CCG)并就中美关系交流讨论。

■ 3月23日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芬兰电视台和瑞典每日新闻采访

3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北京总部分别接受了芬兰电视台和瑞典每日新闻有关俄乌危机话题的采访。

■ 3月24日 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一行访问CCG

2022年3月24日,外交部世界知识出版社崔春社长一行访问全球化智库(CCG),同时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想法。

■ 3月24日 CCG主任王辉耀在作为主讲人在华大讲堂上发言

2022年3月24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泉州市委市政府和华侨大学主办的华大讲堂上以主讲人的身份发言,并就中国创新力提升与国际人才发展挑战话题展开论述。

“华大讲堂”第94讲:王辉耀解读中国创新能力提升与国际人才发展挑战

 

■ 3月24日 CCG研究员Zoon接受CGTN采访

2022年3月24日,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Zoon Ahmed Khan接受CGTN Dialogue直播采访,同时就中欧关系、中美关系和中巴关系等话题发表观点。

■ 3月26日 CCG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中国论坛联合举办中美经贸线上研讨

3月26日, 全球化智库(CCG)与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中国论坛邀请全球化智库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教授,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第28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奥巴马政府首席经济学家杰森·福尔曼(Jason Furman)与香港大学亚洲环球研究所所长、香港大学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陈志武一同探讨未来中美经济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王辉耀、杰森·福尔曼、陈志武:各国需要真正重新加强合作,建立全球化经济“联盟”

 

■ 3月28日 中国、新西兰经贸专家共同就中国加入CPTPP等议题进行研讨

2022年3月28日上午,全球化智库(CCG)与新西兰国际商业论坛(NZIBF)联合举行了一场中国与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的线上闭门圆桌会议。会议由新西兰-中国关系促进委员会执行董事、新西兰原驻华大使麦康年(John Mckinnon)和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联合主持。

中国、新西兰经贸专家共同就中国加入CPTPP等议题进行研讨

■ 3月29日 中俄欧智库专家对话,共同应对欧洲历史上分水岭时刻

2022年3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主题为“缓和俄乌冲突”的线上研讨会,旨在凝聚中国和欧洲领先智库专家力量,推动形成对当前冲突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中心研究员Eleonora Tafuro Ambrosetti,“连接和平”组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an-Christopher Bas,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专家Temur Umarov,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Fabian Zuleeg,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与研讨。

中俄欧智库专家对话,共同应对欧洲历史上分水岭时刻

■ 3月29日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彭博社专访

在过去的几周中,乌克兰与俄罗斯之间的紧张局势引发了世界的关注,也对全球的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2022年3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就中国在乌克兰危机中的角色等话题接受了英国媒体彭博社(Bloomberg News)的采访。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彭博社专访:经济制裁并非解决俄乌危机的最好方法

■ 3月30日 CCG主任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应波兰大使邀请午餐交流

2022年3月30日,CCG主任王辉耀、秘书长苗绿应邀,与波兰大使H.E.Wojciech Zajaczkowski、波兰大使及副馆长和经济参赞Ms. Katarzyna Wilkowiecka午餐交流,就中波关系、中欧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国际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 3月31日 CCG主任王辉耀接受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采访

2022年3月31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接受牛津大学出版社教材《国际商务》的采访,该书由牛津大学Peter Buckley教授, Peter Enderwick教授, 与 Hinrich Voss教授联合编著,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Oxford University Press)出版。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CCG)王辉耀博士接受牛津大学出版社的采访

■ 3月31日 CCG与北京市政协举办推动“两区”建设及规则制度创新专题座谈会

3月31日,北京市政协与全球化智库(CCG)在CCG北京总部举行“积极对接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推动‘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专题座谈会。来自北京市政协、高校、智库及企业界的代表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跨境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展开探讨。

CCG与北京市政协举办推动“两区”建设及规则制度创新专题座谈会

 

 

2022年3月31日,北京市政协与全球化智库(CCG)在CCG北京总部举行“积极对接国际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规则,推动‘两区’建设取得新进展”专题座谈会。来自北京市政协、高校、智库及企业界的代表围绕贸易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跨境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主题展开探讨。与会嘉宾就推动“两区”重点领域经贸规则对接先行先试的方向和政策建议进行交流,以期推动规则制度创新。

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抚生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徐熙

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权忠光

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辉耀

来自北京市政协、智库、高校的代表有:北京市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林抚生,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主任徐熙,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中企华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权忠光,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京城机电控股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任亚光,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统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蒋力歌,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亦庄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白文,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银行首席科学家郭为民,北京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副会长王辉耀,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专职副主任范和香,北京市知联会常务理事、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学才,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尹宇,北京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办公室干部蒋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家章,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创始人、秘书长苗绿。

来自企业界代表有:佳能医疗政府事务总监陈楠,天境生物中央政府事务和准入事务经理高少华,己任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何菁,爱特思亚太(Inditex)副总裁、首席政府事务官康泰,APCO安可顾问公司袁苑,皮尔法伯制药(中国)全国政府事务经理刘雪松,Wework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卢夏平,领英中国公共事务经理马盈青,康宝莱对外事务部总监闵莉萍,丹纳赫政府事务北中国区负责人明星星,高通政府事务部总监权桐,领英中国公共事务总监孙菁泽,智飞生物国际事业部总监田甲,GAP政府事务资深经理帖姗宏,耐克体育(中国)政府事务总监王安,汇丰银行(HSBC)总行北京办公室对外事务总监王小增,佳能(中国)涉外关系及企业社会责任部经理王欣,马蜂窝旅游政府事务&行业赋能中心负责人魏健,康乐保(中国)公共政策负责人谢旻,艺龙网公共事务高级经理杨平野,诺华(中国)公共事务副总监叶楠,武田(中国)北区高级公共事务负责人臧娜,辉瑞生物制药市场准入总监张更佳等。

会前,北京市政协林抚生副主席、经济委员会会徐熙主任一行,在CCG秘书长苗绿博士带领下参观了全球化智库。

 

乌克兰危机发生一个多月,伤亡人数继续增加,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已经影响到全球经济,制裁对全球金融、能源供应、运输和供应链的稳定产生了巨大影响。2022年3月29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了主题为“缓和俄乌冲突”的线上研讨会,旨在凝聚中国和欧洲领先智库专家力量,推动形成对当前冲突的解决方案。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中心研究员Eleonora Tafuro Ambrosetti,“连接和平”组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an-Christopher Bas,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专家Temur Umarov,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Fabian Zuleeg,CCG理事长王辉耀参与研讨。

 

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俄罗斯、高加索和中亚中心研究员Eleonora Tafuro Ambrosetti表示,必须不断寻求外交解决方案,为俄乌双方创造沟通对话机会。从意大利的角度讲,俄乌冲突造成了三重影响,首先在政治领域,意大利与俄罗斯始终保持着良好关系,并致力于在俄乌冲突中发挥斡旋调停方作用。然而战争爆发后,意大利新任总理马里奥·德拉吉对俄立场转为强硬,并且有意加力推进对俄制裁。在经济领域,俄乌冲突导致高度依赖俄罗斯能源进口的意大利油气价格上涨,有不少游说集团呼吁取消制裁。在人道主义领域,战乱导致意大利境内乌克兰难民数量激增,严峻的人道主义形势造成了诸多政治难题。意大利依然在努力为俄乌创造对话机会,但冲突的最终解决在于俄乌双方折中妥协。联合国过往的和平努力均已付诸东流,欧盟国家也不太可能被俄罗斯视为可信赖的调停者,因此他不认为它们能在当前局势中发挥有力作用。但中国和土耳其等与俄罗斯关系良好又有意愿保持乌克兰主权与领土完整,他们的主张可能在俄罗斯看来更加中正,值得信赖,这种双边外交可能更有希望推进事态向好发展。

“连接和平”组织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Jean-Christopher Bas认为,此次事件对于欧洲或欧盟具有里程碑意义,俄乌冲突促成了欧洲过去几十年的争论和谈判都无法取得的进展。法国总统马克龙在欧洲安全和国防方面的呼吁得到回应,德国决定大幅增加国防预算,欧盟向乌克兰提供价值近5亿欧元的军事援助,甚至希腊也和乌克兰制定了联合倡议,这在几年前是不可想象的。一方面,俄罗斯军事入侵乌克兰给西方世界尤其是欧洲敲响了警钟。另一方面,我们意识到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业已解体的今天,旧世界和新世界国家应该一起坐下来,探讨如何共同维持一个世界和平稳定与繁荣发展的局面。普京与马克龙总统的会面表明外交渠道依然畅通,但是普京很难向西方国家妥协,仍需要中国、印度和土耳其等国参与磋商。

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莫斯科中心专家Temur Umarov表示对俄乌谈判的成果持怀疑态度,他认为当前的局势几乎已是陷入僵局。乌克兰和俄罗斯领导人都无法放弃各自利益,也没有意愿结束战争,未来形势变化依然无法研判。他同样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能发挥的影响力持保留态度。他认为不能将第三方斡旋调停的作用理想化,因为俄罗斯的行为本身就是不理智的,斡旋调停难以发挥作用。从纯粹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俄罗斯发动战争是由于其地缘政治利益长期被忽视,但如果俄罗斯能够采取更加理智的态度,那么其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所能造成的严重负面影响本是可以预见的。俄罗斯过去30年发展经济的努力已是付诸东流,然而危机影响的深远程度尚且无法预测。他认为,俄罗斯的问题在于权力过度集中,只有少数人能参与决策过程,而且他们还缺少专业知识。此外,联合国也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结束这场危机的最终决定权还是掌握在俄罗斯政府手中,但专家们应反思本次危机是如何爆发的,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如此才能更好地维护国际安全,制定国际新秩序。

欧洲政策中心首席执行官Fabian Zuleeg指出,俄乌冲突的爆发是欧洲历史上的分水岭时刻,这既是对乌克兰民众的挑战,也是对欧洲安全架构和生活方式的挑战。首先,对欧洲人而言,北约和跨大西洋关系仍然重要。北约或欧盟不希望形势升级为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冲突,但俄罗斯必须避免使用核武器、生物武器或化学武器进行威胁,同时欧洲非常希望能够尽快阻止战争,在保证乌克兰主权和安全的情况下制定出解决方案,但只要停火协议尚未达成,欧盟就将继续支持乌克兰,包括在这场战争中向乌克兰出口武器;其次,从欧洲角度出发,中欧关系将在地缘战略和地缘政治形势的背景下进行衡量,并且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最终会在俄乌冲突中采取哪些措施,中国是否会保持中立、是否试图促成某种形式的和平等等,中国可以利用其对俄罗斯的影响力强调不使用核武器、不使用化学武器的问题,而如果中国在这场战争中站在了俄罗斯一边,将对中欧关系产生非常负面的影响;最后,在重建乌克兰方面,国际社会可以通过合作,在应对粮食价格上涨等问题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指出,俄乌冲突是人类社会的历史性时刻,不仅影响到了世界各国,也会给全球治理体系造成深远改变。从俄乌冲突中可以吸取的教训是,对于全球治理而言,军事同盟是于事无补的。我们应该呼吁新的布雷顿森林时刻,1944年我们成立了世界银行、成立了世贸组织,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这些经济机制推动了全球贸易与投资,真正带来了繁荣。然而今天军事同盟的数量却越发地多起来,过去有北约(NATO)、有五眼联盟(Five Eyes),现在又有了“澳美英联盟”(AUKUS)、“四方安全对话”(QUAD)。然而俄乌冲突警示我们军事联盟对于事态是全无裨益的。与之截然不同的是,中国始终致力于加强经济合作而不是组建军事联盟,中国发起了“一带一路”倡议,加入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努力加入 《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主导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并且欧洲国家签署了中欧全面投资协定(CAI),倡议成立了中非合作论坛(FOCAC)。这些努力不仅是未来全球治理发展潮流的反映,也为各国团结协作、避免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中美双方是世界最大的经济体,又同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双方完全可以通过联合国机制发挥影响,劝谈促和,呼吁各方对话,促成俄乌双方停火,最终达成和平协议。


2022年3月15日下午,《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 在北京发布,20多位外国驻华大使应邀出席发布会。会上,多国大使再次就刚刚结束的北京冬残奥会、中国两会等话题接受了本栏目记者的采访。

发布会上,作为主办方,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对《驻华大使看中国与世界》这本书作出介绍,他指出,全书共分为互利互惠、共迎全球挑战、共创未来三个部分,来自欧洲,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等27国驻华大使用各自在中国的经历,生动真实地描述了他们眼中的中国。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王辉耀


体现了大使对中国的关注,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国际的献建言献策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更好了解大使他们怎么看中国。一起来共同塑造一个更安全、更和平、更美好的世界。

圆桌讨论环节,大使们纷纷发言,分享着自己的中国见闻。埃及驻华大使巴德里盛赞中国在疫情期间为埃及提供的帮助,说当埃及需要制造防疫物资来战胜新冠和降低死亡率时,中国永远在那里默默支持。

埃及驻华大使 巴德里


事实上,我们学到了很多东西,我们从中国获得了很多。中国是我们最大的最有力量的伙伴,也是我们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让斯诺文尼亚驻华大使苏岚印象深刻,她说,北京冬残奥会成功举办,让世界对中国充满信心。

斯洛文尼亚驻华大使 苏岚


昨天离开中国的斯诺文尼亚运动员认为 2022北京冬奥会组织地非常成功,在我们所知道的那些艰难的情况下,他们组织的很成功。

多国驻华大使表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过去一年中国和他们的双边合作都在稳步推进。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 路易斯·蒙萨尔韦


在困难时期的合作交流方面,中国巩固了作为哥伦比亚在亚洲第一大投资来源国的地位,和作为哥伦比亚全球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的地位。

格鲁吉亚驻华大使 阿尔奇尔·卡岚迪亚


尽管从2020年开始全球疫情肆虐,但中国成为格鲁吉亚的第一大出口市场,这一点非常重要,越来越多格鲁吉亚企业进驻中国市场。

 

文章选自长江新闻号,2022年3月15日

【English】

 

【中文】

 

新的一年到来之际,世界经济将走向何方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全球通胀问题严峻、病毒不断衍生出新的变种、世界各国疫苗接种率不均衡、全球不平等状况加剧等一系列问题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的恢复和发展。在地缘政治方面,中美走向竞争-合作的趋势逐渐清晰。尽管中美关系的“新常态”主要着眼于战略和经济方面的竞争,但贸易仍是维系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在中美贸易战中加征的关税仍未被撤销的情况下,该如何缓解紧张的中美关系?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碳排放国,是否可以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气候领域达成有效的合作,以采取更多切实的行动?2022年1月26日,全球化智库(CCG)邀请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H. Summers)教授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进行对话,共同对2022年的全球经济和中美关系发展作出展望。

王辉耀: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以及在美国的劳伦斯·萨默斯教授,大家好!欢迎收看收听来自全球化智库(CCG)北京总部的全球名家对话系列活动的现场直播。我们今天将与一位来自美国的重要嘉宾一同讨论当前全球经济以及中美关系中的关键问题。首先,我想先介绍一下今天的嘉宾。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教授是美国最重要的经济学家之一,活跃在美国学术界和政府界,他有着长达40多年的杰出职业生涯。除了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担任了美国第71任财长外,萨默斯教授还曾在奥巴马政府期间担任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他同时也曾是哈佛大学的校长和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在过去的20年里,在应对每一次重大金融危机时,萨默斯教授都发挥了非常关键作用。例如,作为奥巴马总统的首席经济顾问时,萨默斯教授就参与制定了美国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对策。目前,萨默斯教授是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及查尔斯·W·埃利奥特(Charles W. Eliot )教授,他在28岁时成为哈佛大学正教授,是哈佛大学近代史上最年轻的教授之一,并于2002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被《时代》、《经济学人》等杂志评选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

2011年,当我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做高级研究员时,我曾拜访过萨默斯教授,他为我的书《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精英课》写了推荐语。我非常感谢你所写下的:“公共管理的重要性不亚于任何学科,中国的重要性不亚于世界上任何国家,对中国的公共管理教育献上来自哈佛大学最美好的祝愿!”在2019年,萨默斯教授访问了我们CCG北京办公室,并在这里发表了演讲。所以很高兴再次见到你,萨默斯教授,我们开始讨论吧。

劳伦斯·萨默斯: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对话,长期以来我一直关注CCG的动态。CCG的对话系列活动邀请不同的嘉宾进行探讨或许并非每次都能达成一致的观点,但这种对话确实增进了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尤其是在现在这样艰难的时刻,谢谢你。

王辉耀:谢谢你,劳伦斯,你是一位全球意见领袖,引领这个世界进行了很多思考,现在我们正处在抗击疫情和振兴全球经济的关键时期。你在2013年提出了“长期停滞”的观点,以解释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疲软的需求和令人失望的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转而支持弹性较低的货币政策和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目前,美国的通胀膨胀率可能达到了历史新高。你如何看待美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外,我们也会谈到全球经济的发展。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避免经济的长期停滞是美联储和美国政府的重点工作。那么,你对美国经济的总体看法是什么?如何才能避免这种停滞状态?


劳伦斯·萨默斯:
我想阐述一下我在全球疫情大流行之前、大流行期间以及大流行之后的不同观点。我在2013年的预测是,世界经济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其中的重点问题不是过剩的需求和短缺的供应,而是人们为退休后的生活做好准备的强烈储蓄意愿。大量财富流向了富人,信息技术相关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人口结构的深层变化导致了劳动力增速降低。我认为这其中的关键点是长期的储蓄过剩以及传统上以利率为基础的调整机制出现了问题。我之前并不确定一味地压低利率是否真的会刺激更多的需求,现在我反而担心过低的利率是否会在实际上导致更多的市场不稳定和金融泡沫。结果就是我们会看到低利率和缓慢的增长,以及反映出的增长乏力的有限通货膨胀。我认为这很好地描述了从金融危机后到新冠肺炎疫情前这段时间发达工业世界的经济状况。

当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时,我曾强烈建议应尽一切努力遏制新冠病毒的传播,并且大力进行补贴和持续拉动需求增长,而这也是美国在2020年所做的并达到了非常成功的效果。到了2021年,很明显,美国经济正以相当快的速度复苏。但我发现我们的收入水平可能比预测的经济潜力要少300至500亿美元,因此缩小这个差距很重要。我们实际上做的并不是目标为一个月5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而更像是一个月200亿美元的刺激计划。与此同时,我们也实施了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这让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迅速增长。

我在2021年初对经济的预测是将出现大幅通胀,这就像浴缸中的水溢了出来,以需求的形式流入的水远比我们经济的实际生产能力要多得多,特别是考虑到新冠病毒的各种变体、破坏和影响。这是一个事实,或许你可以争辩供给和需求的作用,但很明显的是,当通胀率达到7%时,需求相对于供给来说就过于强劲,除非成功地实现了供需平衡,否则我们将面临长期的高通胀率,甚至还可能会进一步加速。因此我的观点是,从去年春天开始货币政策就应该进行调整,认识到经济过热才是核心的问题,财政政策需要以减少而不是增加刺激的方式来施行。很可惜,我的建议只是少数人的观点。政策制定者遵循了多数人的共识,即通胀将会是暂时的,不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因此,我们发现自己正面临着更快的工资增长速度,更快的价格增长速度,以及对通货膨胀的担忧,这就是美国的现状。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英国和加拿大。在我看来,现在的首要任务必须是避免经济过热,这将给美联储带来一系列重大挑战,历史经验表明,要让经济增长逐渐放缓并实施有效的降低通货膨胀的政策是非常困难的。这就是为什么我对实现3%以下的通货膨胀率和4%以下的失业率的经济发展预测是深表怀疑的,这的确是当下的一大谜题。尽管政府已经借入了大量资金,但预计这整个过程将以低于2%的利率结束。也许这是可行的,但我自己的猜测是如果我们想让经济避免长期通胀率远远超过2%,那么将有必要大幅提高利率。我认为过去10年甚至30年的实际利率是负数这一事实告诉了我们一些非常深刻的东西,那就是长期停滞仅仅是被缓解了,而并不是已经被治愈了。我认为,我们必须要认真考虑中长期的政策究竟该如何制定。如果我们及时不处理眼下的通货膨胀问题,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更大的麻烦。


王辉耀:
谢谢你,劳伦斯,你说得很好。现在美国的消费价格一直在快速增长,这也导致了生活成本的进一步攀升。事实上,美国的年通胀率在2021年最后几个月加速至7%,创下了近40年来的新高,这会深刻地影响到美国乃至世界的经济,也因此受到各国的关注。现在我们来谈谈世界经济,大约10天前,CCG与世界银行举行了一场活动,共同发布了新一年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这是在华盛顿以外地区在世界唯一的发布活动。世界银行实际上已经给出了相当多关于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在2022年和2023年,世界经济的增长将分别为4.1%和3.2%,而中国新一年的经济增长预测则为5.1%。新冠疫情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你认为世界经济如何才能走出困境?中国的制造业实际上还是有很强劲的势头,中国2021年的出口同比增长在30%左右。全球制造业正在逐步复苏,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量再创新高,强有力地支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银行实际上已经下调了对其他经济体的预测指数,你认为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如何才能摆脱停滞和通胀的威胁?

劳伦斯·萨默斯:我想说的是,我开始对中国和中国的政策制定者怀有敬意。西方人发现一个问题,然后认为中国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历史证明他们经常是错误的,想判断中国会发生什么是非常困难的。尽管如此,我仍然预测未来两年中中国可能会要耗费巨大的精力来应对三个大挑战。

首先,中国要从新冠肺炎疫情回归到正常的社会状态。在美国,有近一半的人感染了新冠病毒。现在我在和你对话的同时我也感染了新冠,幸运的是我只是轻症,所以我可以毫无困难地通过ZOOM参与这场对话。广泛地接种mRNA疫苗会让我们有能力使新冠肺炎从全球大流行变成一种地方性、小范围的疾病。某种程度上,它已经成为生活中寻常的一部分,就像流感一样。鉴于中国还没有大规模地接种mRNA疫苗以及中国隔离政策目前为止取得的巨大成功,从疫情状态回归正常对中国来说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

中国面临的第二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将是如何拉动需求。中国是一个储蓄率极高的国家,从个人消费占GDP的比例来看,在某些指标上,中国的这一数字低于40%。这比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全国动员时期还要少。那么问题是这些储蓄流向了何处?曾经有一段时间储蓄大量流向了出口,但显然世界各国对大范围来自中国的贸易顺差的接受程度也是有限的。此外,这些储蓄也大量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中国在2010年到2014年之间使用了比美国在整个20世纪更多的混凝土来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确拥有非常出色的基础设施,但也要看到新基建项目在未来将非常有限。同时还有一个重要时期,大量储蓄进入了房地产市场。但是。我们看到,以恒大为代表的中国房地产行业出现了严重的债务问题。因此,中国在未来将如何管理大量的储蓄还是一个非常不确定的问题。

我认为的第三个挑战是我作为一个局外人来看最具有不确定性的一个,那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经济体系中扮演着的格外特殊的角色,当然也包括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一方面,这些因素都促使中国经济展现出非常出色的协调能力。但另一方面,它也导致了经济发展中出现大量政治因素,引发出如何更好地平衡市场和国家的关系的问题。国家似乎希望通过引导更多资本流向国有企业的方式来实现对私营企业更广泛的监管和控制。但这这对创业型企业意味着什么?我认为还不完全清楚。

我认为,正如美国在未来几年会面临重大挑战一样,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很感兴趣习主席在几天前的一次演讲中提到了显著增长的利率对世界经济所造成的影响。我认为利率很可能会大幅上升,但我们不希望这种过度地增长转变成了通货膨胀,同时我们也要考虑低利率和与新冠疫情的冲击为世界上一些已经负债累累的贫穷国家所带来的后果。我希望,就像我们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所做的那样,中美两国可以在国际金融政策方面进行实质性的合作,特别是针对债务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上。

王辉耀:我认为你说得很好。你谈到了美国和中国分别面临的挑战。你指出了重要的三点,比如我们该如何在“清零”政策和对外开放之间取得平衡,寻找打开国际交通的可能使更多人有机会进入中国,当下中国就正在准备北京冬奥会。我认为我们正在逐步地试验开放的方式,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将会重新回到正常的国际交往轨道。第二,你提到了中国经济存在的一些潜在风险。我认为数字经济、中小企业、基础设施等都在中国的经济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特别是中小企业仍然相当活跃。我们都意识到了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但这也被认为是中国的优势之一,比如在武汉的疫情期间,我们空降了4万多名来自国企的医务人员到武汉进行支援。中国建造了全球三分之二的高速铁路,这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国企。同时,像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这样的国企也为农村地区通信进行价格补贴。当然,如何才能真正激发创业精神,并在国家和市场之间取得平衡的确是一个挑战。你说得很对,我们需要找到平衡。你谈到了基础设施建设,也谈到了世界银行。你曾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世界银行为改变这个世界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中国有很多开发项目都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因此,从你的视角出发,你怎样看待当今世界面临的各种挑战?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可能是当今全球最大的共识之一。美国提出了“重建美好世界”的倡议,欧盟启动了一个3000亿欧元“全球门户”计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被建立以期使整个世界从危机中恢复过来,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坚定地支持着世界的发展。当时世界人口约为25亿,而现在已经达到了78亿。让我们谈谈全球发展,现在有将近500家开发银行,它们在全球范围内都进行了重要投资,占到总投资10%。中国有亚投行,美国有世界银行,日本有亚洲开发银行,还有非洲开发银行、美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等。每一家发展银行都可能为基础设施贡献巨大力量,共同在接下来的半世纪里实现共同繁荣。中国、欧盟和美国应该共同把蛋糕做大,这样我们就可能建立一个国际发展银行联盟,整合更多的国际资源及投资。当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了,我们才能真正避免地缘政治冲突。鉴于你对世界银行认识的权威性,你认为有哪些事情我们是可以一起努力去做的?

劳伦斯·萨默斯:我非常想讲述在1985年时里根总统与苏联领导人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会面的故事。当时他们一起散步,里根总统突然对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说:“如果火星人来攻击美国,你会帮助我们来共同实施保卫战吗?”戈尔巴乔夫看起来非常惊讶,大笑着说:“当然,我们会的。那如果火星人来攻击苏联,你会来帮助我们吗?”里根总统笑了,说他也是当然会的。在那一刻之后,他们的关系好多了。当然我不认为美国、中国或地球上的任何人会受到来自火星的攻击。但我确实认为,我们星球上的人类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各种生存挑战,比如气候变化、全球疫情大流行、核扩散威胁和恐怖主义等等,所以我认为我们确实有共同的敌手。几千年来,国际关系一直和稳定地进行权力平衡息息相关。权力平衡固然非常重要,但涉及到可能危害所有人的全球挑战时合作是第一位的。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需要重新思考、补充和更新现存的发展银行体系,而这一责任必然会落在中国和美国这两个世界经济大国的肩上。我相信,开发银行之间的合作可以成为习近平主席所谓的“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认为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或许应该改名为“可持续与绿色发展开发银行” (Bank of Investment of Sustainability of Green),因为我们需要进行的最重要的投资是包括绿色基础设施以及全球公共产品在内的可持续性投资,世界银行需要更多地为这些项目提供资金。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凭借世界银行的力量,还需要其来自私营部门的合作伙伴以及来自其他国家开发银行的共同参与。世界银行或许需要制定一个囊括所有国家的共同议程,成为各国共同合作的重要平台场所。

我认为世界银行应该处于无敌舰队的顶端,但它肯定不是舰队中唯一的船。我期待着美国加入亚投行的那一天,习主席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非常优异的成果。可以说现在世界银行已经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特朗普时期它获得了最后一次增资(指2018年世行增资130亿美元并进行投票权改革),也是最后一次增资,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重新资本化开发银行系统,并利用现代金融的力量确保发展银行实现最大化的发展目标应该是最主要的优先事项。

我还相信,如果我们能在可持续发展目标、大量补充资金、与私营部门进行更大合作的目标上达成一致,我们就可以为一个完全不同的时代更新开发银行。曾经有一段时间,开发银行主要投资旅游酒店等行业。但如今,世界上有非常强大的资本市场,我们不需要开发银行来资助旅游酒店行业了,我们需要开发银行为能够有效应对全球挑战的核心产业进行投资,这些才是更为重要的项目。中国和美国也可以寻求合作的空间,哪怕它们在科技领域、在太平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上还存在重大分歧。我不认为有人希望看到新冠疫情不断升级,坐视不管全世界还没有接种新冠疫苗的人,毫不担忧不断攀升的全球气温。因此,我认为这些都是中美可以合作的领域。

王辉耀:谢谢你,劳伦斯,你提出了很好的观点。我们现在正在经历新冠病毒危机,虽然我们没有经历过第三次世界大战,但这仍然是一场世界对抗病毒的大战。所有人都在试图摆脱这场危机,我们需要重新振兴全球经济,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力量。我认为你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可以让开发银行,特别是世界银行、亚投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所有这些开发银行联合起来,共同为一个大目标而努力,甚至可以举办一次全球开发银行峰会。正如你所说,私营部门资本市场也可以加入进来,它们可能会成为一股新力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种新的投资模式。我认为中国和美国是两个关键角色,当然也包括欧盟,所有的大国力量都应该朝着一个方向共同努力。

现在我想把话题转到中美关系上。在2019年你访问CCG期间,您谈到了中国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21世纪上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或许用“革命”形容也不为过。这究竟对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人有何影响?而中国的转型及崛起可能会影响权力的平衡,从而导致修昔底德陷阱。我曾和哈佛大学格雷厄姆·艾利森教授进行对话,他谈到了修昔底德陷阱,我也和约瑟夫·奈、托尼··赛奇等一些哈佛教授谈过,他们基本上都不认同真的会有“脱钩”甚至是冷战发生。但这些学者也都表示,中美之间的关系更可能是竞争性合作的状态。那么,你如何看待后疫情时代的美中关系?正如我也和马丁·沃尔夫(Martin Wolf)探讨过的,中美如何才能和平相处、管控风险并且进一步向前发展?

劳伦斯·萨默斯:辉耀,我经常把中美比作两个几乎没有共同点的人,他们对彼此有着强烈的不适感和不信任感,但他们此刻却在远离海岸的汹涌大海中共享一艘救生艇。他们对彼此不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他们之间相互争夺掌舵权也无可指摘。但如果他们想上岸就必须要尽可能避免长期的冲突,转而齐心协力地将船划向岸边。在我看来,这应该成为中美相互理解对方的方式。现在有很多讨论,比如我们是否应该进行合作式竞争,甚至是是否应该参与竞争,或者是否应该进行战略参与及选择性合作等等,然而这些讨论都变成了一个个引人注目地描述我们想要什么的“词汇定义之战”。但我认为,最终我们需要决定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并且是现实的、真的可能实现的。我认为中国想要取代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是不现实的,中国渴望一个没有美国作为政治经济积极参与者的亚洲愿景也是不现实的。与此同时,我也认为,美国渴望那种柏林墙倒塌后许多美国人所谈论的单极霸权世界是不现实的。中国取得了太多的成就,做了太多的事情,因此称霸世界也不是一个现实的美国愿望。我认为美国需要适应这样一个事实,即美国不会永远是世界最大并且占主导地位的经济体。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一个共同的愿景,在这个愿景中中美双方都能实现繁荣发展并且尊重彼此内在的运行逻辑、方式和制度。我们都认识到国际间的规则势必是互动性的,无论是公司之间的竞争、军队和武器部署的规则,还是关于外部国家的谅解,都处在国家的相互互动之中。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因为我们需要共同的努力。这将是一个巨大的外交挑战,但我们需要认清我们最终想要达成的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而不是将战略与愿望清单混为一谈。在贸易领域我们可以看到这两者的不同,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我认为中美两国都面临着非常深刻的内部挑战。美国的中产阶级中有太多人是普通公民,他们已经很难从现行的社会中受益。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我刚才提到的一些深刻挑战。在未来几年中,允许中美两国分别通过其内在运行的逻辑方式来来处理双边关系对双方都是有利的。中国媒体上有文章指出,美国正在衰落,这是中国采取行动并利用局势的时刻。如果美国意识到这是中国正在遵循的广泛战略,美国将别无选择,只能以非常强硬和有力的方式作出回应。同样,如果中国意识到美国的目标是遏制中国或引发政权更迭,或使中国内部社会的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也是中国人无法接受的。因此在我看来,提供战略保证,不仅是口头上,更是行动上,需要成为中美领导人之间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王辉耀:感谢您提出的精彩观点。你说得对,中美关系真的很复杂。中国现在是世界二大经济体,这意味着中国也对推动全球合作负有责任。我认为中美两国的关系不应该被民粹主义和偏激的民族主义所左右。你刚才也提到了美国的国内问题,比如美国的中产阶级在过去的30年中几近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只占社会1% 的少数人口却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财富,而这极少数人的收入甚至还在疫情期间增长了。中国也经历了人口增速放缓,地区间的发展不平等现象依旧严峻。作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如何才能实现高效的管理?这是中国政府面临的挑战。同时,美国政府也在面临一系列的国内挑战。因此,我很高兴看到G7成员国提出了全球最低企业税。众所周知,如果跨国公司赚了钱,这些利润会回到“故乡”,那么美国中西部的州就会从全球化中受益,因此他们就可能会反对美国国会中很多的反全球化和反华的政客,不支持他们通过针对中国的各种法案。例如,目前美国实体制裁名单上已有650家中国公司,但中国政府几乎没有制裁美国公司。中国曾致力于让8亿人摆脱贫困,以增加中产阶级,而不是缩小或让中产阶级陷入停滞。因此,中美两国或许应该在各自国内面临的各种问题上投入更多的精力,而不是任由民族主义发展,中国有时会成为替罪羊。那么,你觉得我们该怎么做?

劳伦斯·萨默斯:我同意你的看法,但是说实话,辉耀,我认为你的某些问题是有选择性提问的。你强调了美国把中国当作替罪羊或妖魔化中国,我承认这也是部分存在的事实。但我认为,中国也曾试图影响其他民主国家的家园。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利用表面上的私营公司作为治国之道的工具,追求安全目标。你并未提到中国的很多人也发表过“战狼”般的、并不恰当的言论。在中国,不少人都发表过过战狼外交言论,我们很难忽略这一点。中国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惩罚那些说话不恰当人的国家,而那些持战狼观点的人经常长篇大论,多次重复他们的立场,这让人觉得中国政府也持有同样的立场。我相信很多人都认同民粹主义是一种毒药,中美两国都需要努力遏制它,但这并不意味着我接受你的说法,因为你在某种程度上是在暗示这只是美国才有的问题而与中国无关。

王辉耀:我认为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目前形势。从贸易的角度来看,我们仍然没有看到明显的贸易政策改变,特朗普总统实施的制裁仍然有效,现在,在拜登总统执政一年后,这些加征的关税仍未被撤销。最近,我们看到有140名美国国会议员呼吁扩大对华输美商品加征关税豁免范围,你对此怎么看?

劳伦斯·萨默斯:辉耀,你很紧跟时事。中国就其采购(美国产品)做出了各种承诺。但这些承诺兑现了吗?你知道它们并没有实现。当涉及到关税的时候,我认为我们需要进行经济外交,找到一个新的、更合理的框架来协商,比如几年前我们达成的协议。但你在不承认中国也没有遵守协议的情况下指责美国不撤销关税也是不合适的。我不认为当下的中美贸易协定在目前的情况下是非常明智的,所以我希望看到新的谈判。你建议美国单方面取消关税,中国却在各个方面都不做出改变,这也是不合理的。让我坦率地对你和我的中国朋友们说。当我在政府工作时,我经常会见到美国的商业官员。他们经常说,在和中国做生意的时候经常会感到不公平。我问他们能否明确解释一下,在明确前因后果之后我会很乐意和中国政府交涉。他们却拒绝了,因为他们认为如果明确和中国政府提出这个问题中国就会进行反击,这样美国就会处在更加不利的地位。坦率说,许多美国企业都有过这样不公正的经历,当然我不否认或许很多中国企业也在美国遭遇了这样的不公正待遇。我们应该认真地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找到可以合作的基础。我不认为美国是首先破坏协议的一方,我也不认为中国是受委屈和无辜的一方。

我想对我的中国朋友说,当我1979年第一次以游客的身份访问中国时,中国是一个非常贫穷的国家。1991年,我以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身份访问中国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但仍然贫穷的国家。1999年,我有幸与朱镕基总理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讨论会上进行了5个小时的会谈。那时中国是一个新兴市场,需要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理解中国的特殊国情和需求。而我认为中国需要认识到,随着其经济自2001年以来增长了10倍,实现了高速发展,现在的情况非常不同了。中国不能只要求别人做什么,而是也需要对其他国家的需求做出回应。辉耀,我相信你能理解我的这些想法,但我不确定这些观点是否一直处于中美各个层面的经济外交对话中。

王辉耀:谢谢你劳伦斯,我认为我们需要相互理解沟通。两周前在CCG和美国传统基金会的闭门会议上,我和原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坦进行了对话。他告诉我实际上中国对美国包括农作物、豆类、家禽等的农业采购额已经创了历史新高。我理解中美第一阶段协议没有全部完成可能是因为疫情大流行的原因。虽然这个结果并没有完全令人满意,但中国对美国的农业采购额还是创了历史新高。

劳伦斯·萨默斯:但这不是“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所约定的整个采购总额。所以,世界已经改变了,当我们做出这些承诺的时候,没有人了解疫情。我认为我们应该从协商和双赢的角度进行对话,而不是相互误读。

王辉耀:我的最后一个问题是,你当初是哈佛近代历史上最年轻的教授,现在你是声名远扬的哈佛前校长,那么你对中美之间的学生交流有什么看法?尽管中美的差异和分歧不断,但中国现在仍是美国最大的留学生来源国家,我们现在有近40万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仅仅去年6月至8月间,美国大使馆就给中国留学生签发了近85000份签证。美国大学仍然是吸引中国学生的磁铁,最近美国政府也放宽了学生签证的审批。当然这其中也不乏一些特殊不幸的例子,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陈刚教授在美被捕一年后最近又被撤销指控。这种事情使得两国的学术交流的气氛变得非常紧张。这对科学研究、学术交流乃至智库交流都是不利的。因此,你如何看待中美学术人才之间的交流,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

劳伦斯·萨默斯:辉耀,谢谢你问我这样一个问题。我担任哈佛校长期间,我非常努力地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我非常希望看到美国能够对中国留学生呈现更加开放和欢迎的态度。我也努力推动哈佛的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让哈佛大学的本科生、访问学者和研究生都能真正从哈佛的教育中受益,即使他们不能来到美国。我试着在开设哈佛办事处,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到中国专心学习。在疫情来临之前,我每年都会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做演讲。我认为这种交流对于促进美中两国之间的了解是极为宝贵的。我欢迎来自中国的博士后和博士生在我的研究小组工作,我现在就有一位非常优秀的刚从北京大学来到我这里做研究的中国学生。

这其中当然也必须要有一些基本规则。在美国,种族偏见是一个严重而可悲的问题。但我不得不说孔子学院现在也很有问题,其中不乏有学生变成了间谍,这都为美国带来了一些困扰。还有一些场合,中国学生说他们觉得自己无法完全参与哈佛课堂上的对话。因为其他来自中国的学生也在那个教室里。如果他们说了不合适的话,此事将被报告给中国当局,可能会给他们的家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我非常希望看到更多的互动和交流,我们却是需要相互之间更多的理解,不可否认现存的诸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你刚才提到了在美教授陈刚的事件,我想说,除美国之外,澳大利亚和其他国家也做了类似事情,这对中国访问学者来说确实是个麻烦。因此,我认为我们需要本着合作的精神来解决问题,两国应该真诚地实现更多交流。

王辉耀:我们今天也收到了一些来自媒体的提问,首先是来自中新社的提问。他们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尽管中美之间的贸易战越来越频繁,但2021年中美贸易额仍创了历史新高,你对此有什么看法?其次,当下美国在中美关系上使用的关键词是竞争,您是否同意?对于中美关系的未来发展,您的关键词是什么?

劳伦斯·萨默斯: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我想这个词是“竞合“(copetition),即使两者都存在竞争,但也有非常需要合作的领域。我很高兴看到两国贸易水平上升了,但我们需要确保贸易是在一个适当和公平的竞争环境中发生的,需要确保双方的承诺是一种互惠的形式。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并不意味着中美间的贸易协议不需要在新的情况下进行重新谈判,中美现在亟需在谈判中注入互惠的概念。

王辉耀:非常感谢,我的工作人员告诉我,有15万人在线观看了我们富有意义的对话。今天的对话实际上涵盖了相当多的领域,非常有建设性,是非常坦诚的讨论。我想你已经对全球经济进行了分析,比如多边主义需要如何加强,中美两国可以在那些关键领域进行改进,以及我们如何才能真正应对气候变化和全球疫情大流行等全球性挑战。我认为你再次给了我们一个行动的落脚点,就像你三年前在CCG所做的一样。当然,我们在一些方面依然有分歧,我们需要更多的对话。CCG就是我们建立对话的地方。在去年,已经有20位杰出的全球意见领袖和我对话,这真是一个很好的相互学习交流过程。我们真的希望你能再次访问中国,再次访问CCG。最后,在结束我们今天对话时你的结束语是什么,或者说你对未来的希望是什么?

劳伦斯·萨默斯:首先,我很感谢辉耀我们进行了一场非常有建设性的、慷慨的、坦率的、热情的对话。我非常喜欢这种对话并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我们继续前进的过程中,我也非常希望与CCG保持沟通。第二,我想说的是,沟通总是比不沟通好,我希望我们两国之间的沟通程度可以再提升一下。我认为战略同理心是一个成功的外交非常重要的部分,经常出现在中美之间的讨论中。美国指出了中国的问题,中国也指出了美国的问题,但没有人真正去思考如何才能发展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关系。我希望这能成为今后更大的关注点。我希望我所在的哈佛智库能与你的智库有更加紧密的联系,以期在全球化治理等领域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王辉耀:谢谢你,你提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关键词,战略同理心。我们真的需要相互理解,沟通对话,这也是CCG所秉持的精神。我们希望CCG能够成为一个对话的平台,希望我们能更好的理解彼此而不是萌生误解。再次感谢你,再见。

劳伦斯·萨默斯:谢谢你,辉耀。

(本文根据CCG全球对话系列之“王辉耀对话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的发言录音翻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1年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20周年。20年来中国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市场,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出了卓越的中国力量。2021年9月16日,中国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这标志着中国将在加入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体系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2021年12月9日,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在全球化智库(CCG)接受日本广播电视台NHK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周年的采访。

NHK: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的20周年,您怎样看待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和世界带来的改变?

王辉耀: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和世界都带来了巨大的利好,主要体现在中国对世界的进口增长了近6倍,出口增加了7倍多,其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成为了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吸收最不发达发展中国家25%的出口等,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也是在促进这些国家的贸易发展。此外,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率贡献过去20年一直保持在25%到30%左右,从而正面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加入WTO对中国和世界来说是一种双赢。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到中国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的贡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脱贫人口超过7.7亿,这相当于提前十年完成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占到同期全球减贫人口的70%。

NHK:中国加入WTO后在国企改革和市场开放方面取得了什么成就?

王辉耀:取得的成果是巨大的。在此之前,少数国有外贸公司垄断了中国的对外贸易,但在中国加入了WTO后就废除了这类规定,外贸变成了每个企业都可以做的事。现在很多领域都放开了,这一改变是巨大的,破除了国企外贸的垄断地位,大大释放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贸易国

在市场开放方面,目前金融市场基本是全面开放的。汽车市场在加入WTO后尤其值得关注,最早中国只有大众桑塔纳汽车,加入WTO之后,吸引了很多外资汽车商来到中国市场,也包括很多日本汽车品牌。中国成为了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从WTO前的年产400万辆左右到现在的5000万辆,全球第一。中国现在也逐渐发展成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市场。再看服务业领域,在北京新开业的环球影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游乐园之一,自开业以来游客爆满。目前,包括服务业、金融、人力资源、制造业在内的多种行业对外资投资已经没有太多限制,同时负面清单也在不断缩短。当然实现这一切也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现在的中产阶层达到了4亿人口,这也预示着中国市场的巨大,而这些都是加入WTO带来的积极变化。

NHK:今年9月中国宣布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您认为这是否是一个外交选择?

王辉耀:我认为并不仅仅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最初是新加坡、新西兰、智利和文莱四国认为自身经济体量不够大从而想抱团发展。后来美国和日本加入,将其进一步发展为21世纪高标准的贸易协定。当时中国被认为在某些方面并未达到该协议要求的标准,但1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经达到这些重要的标准。比如CPTPP最看重知识产权保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最多五百强企业的国家,专利申请数量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可以说中国企业现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亚于任何国际企业。此外,这一贸易协定也很看重环境保护问题,中美已经共同发表了气候变化声明、中国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成为了普遍的共识,中国对环境保护的标准已经提升。第三是对数据流动和数字经济的重视,中国现在是第二大数字经济国家,对数据流通保持开放态度。外交部在去年提出了关于全球数据安全的八项倡议,其中包括不留后门、不得强迫数据传输等。CPTPP有着很高的劳工标准,中国已经帮助八亿人成功脱贫,现在着手致力于共同富裕。这将瞄准城市中的农民工群体,提升他们的劳动回报率和标准。中国现在有十三亿人拥有医疗保险,十亿人拥有社会保险,构成了全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最后一点是国企改革,中国一直在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以及竞争中立的理念。国企在中国的发展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例如中国联通、中国移动在农村脱贫工作中降低收费,在武汉疫情爆发的时候有四万多抗疫人员来自国企,高铁的建设也需要国企。我理解国际上的担心,但国企在国际舞台上可以采用竞争中立的方式,CPTPP提出的标准中国都可以实现。商务部网站上也公示了CPTPP的协议,大家可以朝着这个标准方向努力。李克强总理在去年两会时首次提出要积极考虑申请加入CPTPP,去年十月APEC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再次提出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这一协定,今年商务部部长王文涛正式提出申请。所以,在中国只要各方达成了共识,政策推进就会非常认真且迅速。因此,这不是一种外交姿态或者是中国能不能达到标准的问题。

NHK:所以您认为中国加入CPTPP并不是一个外交选择,而是中国向下一个更高质量的国际贸易体系迈进而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吗?

王辉耀:没错。加入WTO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经历,它的各项标准可以反向推动国内政策的改革,而加入CPTPP就相当于二次加入WTO,中国可以借此达到更高的标准。WTO这些年来没有与时俱进地考虑到投资、数据、环境、劳工和国企等问题,而CPTPP考虑到了。中国领导人最近还提出要加入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这一协定对数据的开放和流动具有严苛的标准,但中国同样表示可以考虑加入,中国秉承的是一种开放的态度。因此这不是外交姿态,而是中国在切实地践行多边主义。这对日本来说也是一个机会,CPTPP将对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起到很大作用。

NHK:日本认为中国加入WTO二十年来的改革力度还不够,主要体现在对国企改革的力度以及对政府对国内产业的过多补助,您怎么理解这样的担忧?

王辉耀:中国的国企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两天美国在召开“民主峰会”,中国则发布了《中国的民主》白皮书,我们看到各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事实证明国企在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下是一个有效的方式,比如在中国历史上抗击洪灾和修筑大型水利工程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而现今中国的国企在抗击地震、洪水、疫情以及减贫中就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国企与地方的市、县、村都有对口帮扶项目。同时,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关键领域政府也会对国企进行管控,例如国企在对居民电价的涨幅受到限制同时对居民还有一定的补助。

但如果要在国际上竞争,中国会遵守国际规则,这也体现了中国加入CPTPP的必要性。有关部门很早也提出来在国际项目上采用竞争中立的原则。但在中国的语境下可能存在补贴的问题在其他国家也有,比如美国对其农业也有不少的补贴。事实上,中国在竞争充分的行业内并没有补贴政策,例如中国的汽车行业有很多外国企业,售车数量超过了中国的国企,但中国政府并不会进行补贴。因此,对这一问题需要辨证地来看,有关国计民生、低利润的产业政府会有适当的补贴,例如疫情期间的发生的局部全民核酸检测等。在这些方面中国有其特色的发展道路,但在国际上中国也可以采用竞争中立的政策。同时,外国企业进入中国的负面清单也在不断缩短,国企能做而外企不能做的领域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市场总的方向是不断改革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不断进步的。

NHK:日本还担心由双边关系恶化而导致的惩罚性关税会破坏WTO内部的原则,您对此怎么看?

王辉耀:确实如此,个别国家对中国采取了让人难以理解的举动,而中国在相关方面也进行了表态。但各方都可以到WTO上诉,也可与中国协商,这是一个双向的问题。例如澳大利亚要和英美建立AUKUS包围圈,这严重伤害了中国的感情。中国一直是澳大利亚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有自由贸易协定。可能因为此前双方的关系整体上表现得良好反而让人忽视了其中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但如今出现的紧张态势更是提醒两国要认真对待这些问题。但需要指出的是澳大利亚首先在两国关系中对中国做出了不友好的行为,例如它是第一个提出在中国进行病毒实验室溯源的国家,认为病毒是从实验室泄露的,这样做是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污名化。中澳关系恶化澳方方有责任在先,但澳方先采取了这方面的举动极大地伤害了中国的利益和感情。

NHK:您提到的WTO上诉机制现在实际上是陷入了一种停摆状态,欧美国家认为是中国在从中作梗。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WTO内依然以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发声,这导致原本存在的机制不能发挥作用。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辉耀:我不赞成这一看法。中国在WTO内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最近美、中、英等六十多国通过了国际服务贸易总协定,这是很大的进展。另外,两年前中国向WTO提出了关于塑料贸易的建议,目的是减少对海洋的塑料排放。有64个部长发布联合声明支持这个倡议,推动减少塑料物品的排放对环境造成污染。同时,中国还在引领贸易投资便利化、自由化,以及参与数字经济的小组协商。因此,可以看出中国在各组织中都在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你所说的WTO内部机制瘫痪,其原因主要在美国,例如美国否决了几任WTO上诉机构法官的遴选,使WTO上诉机构陷入停摆状态,而中国则是积极支持恢复上诉机制。因此,现在最紧迫的任务是要让美国停止阻挠WTO的改革以及恢复WTO的正常运转机制。

说到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地位的问题需要意识到,中国在快速发展,但在多种层面上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例如中国的人均GDP并没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政治上,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支持发展中国家,大量为其捐赠物资共同抗疫。但中国并没有享受所有发展中国家应有的待遇,包括WTO、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在内的国际组织现在都没有对中国进行太多援助,也都没有真正把中国当作一个发展中国家来看待。现在反而是中国加大了对全球的援助,根据外交部统计的数据,中国已向多国和国际组织捐助了超过18亿剂疫苗,最近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上提出再向非洲捐助十亿剂疫苗。因此,中国虽然在名义上是发展中国家,但实际上也在承担着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应对世界负有的责任。这一点是不应该被忽略的。

NHK: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日本担心的情况虽然有所改善但问题依然存在,例如合资企业会被强制要求进行技术转让,对此您怎么看?

王辉耀:在这一方面中国曾有《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加入WTO后中国允许建立中外合资企业,一些行业和领域的开放是通过合资企业让外企进入的。合资企业的发展也为这些行业带来巨大利好,例如汽车行业的合资企业凭借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市场获得了丰厚的利润。需要认识到建合资企业并不会强迫技术转让,也不是中国用市场换取技术。知识产权纠纷确实存在,中国也为此设立多个知识产权法院。在过往的知识产权纠纷案例中,有80%的案例是跨国公司赢得了官司,国际企业完全可以通过上诉的方式保护自身权益。

中国企业如今也在面临知识产权方面的问题,有不少外国公司也侵害了中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此类纠纷在各个国家都存在,是正常现象,但总体趋势上是在不断减少。于2020年1月1日生效的《外商投资法》中就明令禁止盗取知识产权的行为,所以可以看出想解决此类问题是有多种方式的。

NHK:CPTPP是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您觉得中国加入CPTPP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辉耀:如今最大的问题在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态度。这些国家忽视了中国的加入所能带来的巨大机遇。现在这一亚太地区最大的贸易协定却缺失了该地区最大的贸易伙伴,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一货物贸易大国和大多数国家的第一大贸易合作伙伴,因此如今的CPTPP没有中国的参与是不完整和不理想的。因此有两个方面的阻碍需要被解决,首先是要消除误解,倾听专业人士的意见。CPTPP是一个经济一体化共荣圈,是一个由亚太国家主导的贸易协定。整个东亚文明有其共性, CPTPP可以推动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以及亚洲的崛起,这一过程中日本也是受益匪浅的。第二个阻碍是地缘政治的影响。地缘政治的紧张也会导致经济层面的紧张,而消解地缘政治联盟的方式就是建设经济联盟。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军事或安全政治联盟出现,我们应该创建更多经济联盟,因为经济联盟的体量越大就越能减少军事冲突的可能,因此CPTPP在实现区域和平稳定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NHK:您觉得加入CPTPP,中国国内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

王辉耀:只要决策层有决心,没有什么不可能。当初决定加入WTO时国内也是众说纷纭,但正是加入WTO这一举措为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长达20年的繁荣,中国这些年贡献了25%-30%左右的世界经济增长率。尽管各部门间有需要协商的部分,但决策层的政治意愿和改革开放的决心在这一过程中会起到关键的作用。习近平主席不断强调开放,中国已经表明“对外开放”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中国的体制很大程度也是自上而下的过程。以环境问题举例,决策层下定决定解决环境问题后,中国的环境问题很快就有了很大改善。

NHK:你认为中国加入CPTPP是否代表中国将在世界贸易体系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王辉耀:中国加入CPTPP实际上是在践行多边主义。多边主义在过去五年中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愿意加入CPTPP也是表达了中国对多边主义的支持,同时也体现了中国的国际责任和作为大国的担当。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有义务加入这些多边机制。加入CPTPP后,中国可以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一道推进区域内的多边贸易。凭借中国的经济体量和国际影响力,中国在CPTPP内能发挥的作用也很值得期待。中国的加入将带来共赢,而不是像外界推测的那样,即中国将主导这个体系。这是一个多边机制,所有人都平等地参与其中,没有谁会进行主导,CPTPP有了中国的加入会更加完善。此外,我们将拥有更多的争端解决机制,外国企业进入中国后,在数据流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在CPTPP内进行协商。CPTPP在环境、国企改革、劳工待遇等方面的高标准也可以促进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多国家进行改革。与此同时,中国开放国内巨大的中产阶级市场也将会为CPTPP整个体系带来红利。

NHK:日本担心中国对政策进行的改变和调整会影响到企业长期稳定的经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王辉耀:中国的政治制度更高效,决策方式更科学。如今,民粹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开始崛起,一些国家内也存在向两极化发展的问题,贫富差距问题愈发明显。例如美国中产阶级在过去三十年内的收入是零增长,这导致许多反全球化的政客在选举中获得了支持,他们很容易将中国当作替罪羊。中国实现了近8亿人脱贫,在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后,提出要进一步推动共同富裕,这需要提高人口素质。例如,中国的教培行业是不健康的,它的课外培训体量和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一样庞大,这会给中国带来很多有关升学压力、儿童健康的社会问题。短期内中国的教培行业可能会受到损失,但长远来看整个教育行业变得更健康了。这次对教培行业的改革也并没有牵涉到很多外资企业。

对于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需要意识到数据安全在地缘政治的紧张背景下变得越来越重要。如果不受紧张的地缘政治的影响可能会有更多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但如今,美国不断打压中国企业,实体清单不断加长,中国需要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而缓解这种状况需要依靠经济互动,即通过经济贸易的繁荣交往来抵消军事地缘政治的导致紧张局势。此外,这个夏天中国仍有20万留学生赴美留学。我们需要用长远的眼光看问题,保持经济、贸易、人文、学术的交流以减少地缘政治上的冲突。

NHK: 你指出中国拥有不同的发展模式,但中国的模式可能无法满足CPTPP的高要求。你是否认为中国需要与CPTPP的成员国谈判,以让他们允许中国加入CPTPP?

王辉耀:CPTPP是亚太地区的自由贸易协定。如果越南、马来西亚、文莱、新加坡可以加入,那中国也可以加入。中国在知识产权、数字经济、劳工标准、环境标准以及国企改革等方面一直在做出不懈地努力。现阶段或许需要各方展开对话,中国加入WTO花费了16年时间进行谈判、交流、改革,如今中国也可以就CPTPP开展谈话。中国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可以通过CPTPP的谈判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这对各方都有好处。多边机制的建立是为了解决争端与纠纷、增强沟通、形成共识、推进合作。而CPTPP可以成为缓解这一地区紧张局势的有效平台,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多边机制的建设发展,日本、澳大利亚应该积极与中国展开交流。我们需要更多平台促进交流,RCEP和中日韩自贸协定也可以成为交流的平台。谈判与对话不能停止,尤其是在艰难的疫情时期。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翻译的新加坡学者型外交官马凯硕的新书《中国的选择:中美博弈与战略抉择》在中信出版集团出版。CCG和中信出版集团于10月18日邀请作者马凯硕(Kishore Mahbubani)与此书的序言撰写者、CCG创始人王辉耀博士进行线上对话,共同探讨全球化趋势、多极国际秩序和中美关系的未来走向。

以下为对话实录:

 

中美关系如两列火车相撞 有三个结构性因素

王辉耀:《中国的选择》这本书以第三方的视角,对中美关系进行了全面而冷静的分析。你能告诉我们是什么激发了你写这本书,以及你写这本书时对中美关系的看法吗?

马凯硕:非常感谢。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是这样的,设想一下,现在你发现两列充满动力的火车正沿着同一条轨道逆向行驶,你将会做什么?你是会继续往前还是停下来三思?现在,不幸的是,美国发起了一场针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赛。美国和中国的关系正朝着碰撞冲突的方向发展。我的目标是试图阻止这两列火车相撞。

在书中,我试图分析碰撞发生的原因。我认为,这是结构性原因造成的。这绝不是领导者的性格使然。有人可能会认为美中竞赛的开始是因为特朗普。然而,你会注意到,在书的第一段中,我说中美竞赛是由特朗普发起的,但竞赛延续的时间会远远超过他担任总统的时间。谁是总统并不重要。拜登成为总统后,他也没有改变任何事情,这场竞争仍在继续。即使拜登在竞选中表示,特朗普的关税正在伤害美国人民,但他仍然无法取消这些关税,因为地缘政治竞争是由结构性力量驱动的。这就是我写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我将在这里简要提及三个结构性问题。首先,作为世界上迅速崛起的大国,中国很有可能超越世界第一强国美国。美国试图阻止中国代替其地位是非常正常的举动。但第二个结构性原因很少被人讨论,是西方人对他们自己所构建的“黄祸”的恐惧。在许多西方国家,讨论这个问题在政治上是不正确的。19世纪末,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名为《美国排华法案》的法案,将中国移民拒之门外。该法案证明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恐惧。还有第三个结构性因素。在美国,共和党人和民主党人都认为,中国在经济和政治上开放后,将成为一个自由民主的国家,然后中国的自由民主和美国的自由民主将和谐相处。可正如我们所见,这只是一个童话,但这是美国人的信仰。他们对中国没有建立他们喜欢的政治制度感到非常失望。现在,地缘政治竞争正在蓄势。以上就是发生这种情况的结构性原因。我希望我的书能帮助大家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王辉耀:谢谢。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写作理由。这本书详细解释了这一切发生的原因。我认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热爱和平。正如你在书中提到的,中国航海舰队曾经航行到非洲,但他们从未在那里殖民和掠夺。那是哥伦布发现美洲之前很久的事了。你在书中也写到,郑和下西洋从未侵略任何国家。

继特朗普总统2018年发动贸易战后又过去了几年,我们都知道这种情况不能再继续下去了。我们看到供应链危机正在持续,中国对全球贸易仍有吸引力。中国与美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史上最高点。现在全球进出口贸易发展迅速。近期,加拿大释放了孟晚舟,美国开放十多万中国留学生赴美留学。我们需要的是合作而不是对抗,正如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提出的“再挂钩”。美国商务部长也给出了相似的看法。我与马丁·沃尔夫对话时他也曾说,我们需要妥善处理地缘政治风险。在特朗普时期,美国政府也在避免热战问题上做出了努力。正如约瑟夫·奈所讲的,结构性问题可能会持续5到10年甚至更久,甚至到2035年。你认为这种竞争将会持续到什么时候?我们能否把它放置在一个可控的水平,避免台湾或者其他问题引发热战?

马凯硕:谢谢,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在书中,我提到了中国船只曾经航行到非洲的故事,中华民族绝不是入侵者或扩张者。如果中国人是扩张主义者,那么澳大利亚将是中国的殖民地,而不是英国的殖民地,因为澳大利亚离中国更近。

我很高兴你提到了约瑟夫·奈,我们将会找到方法解决中美之间的地缘竞赛。我不同意中美矛盾不可避免的观点,我在书中写到,中美矛盾既是不可避免的(inevitable)又是可以避免的(avoidable)。我们可以避免,因为追根到底,如果美国的目标是改善美国人民的福祉而中国的目标是改善中国人民的福祉,那么这两个国家就应该携手合作而不是互相对抗。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原因。我同意你刚才所说的观点。

正如你在对话开始时提到的,我现在正在纽约,我在美国大概居住了八天。美国民众的情绪非常反华。我所遇到很多美国人,他们毫不避讳地对我说中国是美国的敌人。即使我了解中美关系,我就中美关系写了一本书,我还是感到非常震惊。美国的政治体制发生了巨大的反华转变。我认为这是一件极其可悲的事情。为什么美国要把中国当成敌人?中国并不想征服美国。中国不会派遣军舰。中国没有派遣军队到墨西哥边境或加拿大边境进行侵略。这些都没有发生。但是仍然许多美国人认为中国是他们的敌人。

即使你对谈的所有人,像约瑟夫·奈,马丁·沃尔夫,托马斯·弗里德曼等许多人,他们都尝试为中美竞争寻得一个合理的结果。但是做决定的最终是政治家。你会发现,就像我说的,尽管拜登本人表示,特朗普的关税和制裁伤害了美国人民。他仍然无法移除它们。我希望在他们的发言中能够提到降低关税,但是他们对此无能为力。现在美国的反华情绪高涨,而我个人对此感到非常害怕。我不知道为什么美国对中国的情绪变得如此消极。然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进行这种对话,以防止中美之间发生最坏的结果。

重要的不是美国还是中国赢了,而是人类是否赢了

王辉耀:是的,自从去年1月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就没有再去过美国了。由于距离遥远,许多外国人不得不为他们的中国之行付出更多,这使得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更加困难。我们现在可能处于一场传播危机之中。

我们正在谈论的一章是我们陷入的传播危机。英语并不是中国人的母语。英语国家有很大的影响力,建立了人民所熟知的国际媒体,以及所有那些西方主流媒体渠道。我们现在真正需要的是这些媒体真正来看看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中国的叙事方式也需要改善。因为我们现在还不太擅长国际语言,我们仍需要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我认为你在你的书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同时,我也非常认同书中关于美国还是中国赢了的问题的看法。你提到,重要的不是美国还是中国赢了,而是人类是否赢了。我们都知道,我们正面疫情的威胁,这就像一场由病毒战争引起的世界大战,我们没有真正团结起来。在美国,很多人都认为中国是一个敌对的国家,许多人对中国心存恐惧与疑虑。现在,纠正这种错误的观念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我们这场对话开展的目的之一。

马凯硕:我认为你对这场危机的看法是完全正确的。很多美国人已经开始将中国视为邪恶帝国,这是非常不理智的行为。我们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来扭转一些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中国必须更勇敢、更强烈地发声。美中地缘政治较量不仅会伤害中国和美国,也会伤害世界其他地区。

同时,我很高兴你提到我们面临着新冠肺炎这样的全球性挑战。现在,由于疫情肆虐,我甚至不能访问中国来推出我的新书。新冠肺炎是一个共同的挑战,同样,气候变化也是一个共同的挑战,我们必须共同努力。我在书中说过,这不是中国是否超过美国的问题。这是个人类是否是一体的问题。我们人类比猿猴聪明得多。但是,如果猿猴生活在森林里,他们不会让自己身边的森林燃烧。即使真的着火了,他们也应该团结起来扑灭森林中的火。全球变暖不禁让我们思考,人类真的是这个星球上最具智慧的物种吗?如果全球变暖问题继续恶化,不管你是在中国、美国、孟加拉国、巴西、尼日利亚还是挪威,都是一样的,等待人类的只有灭绝。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我们应该在一起。因此,我认为像你我这样理智的人继续大声而清晰地表达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全人类都面临着共同的危险,合作在这种时刻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做到求同存异。我知道这条道路上将会有很多艰难险阻,但是我们必须继续努力。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进行这场对话。

西方许多政策制定者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概念应用于21世纪

王辉耀:中美是否可以真正地展开合作呢?美国提出的基础设施法案,还没有完全被批准实施。但已经有一个西方共识存在,即拜登总统说的“建立一个更好的世界”,也就是B3W。B3W能否与中国合作,比如说“一带一路”?我们能否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升级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为此,CCG一直试图为中国和美国合作建立一些更大的交流来往,而不是将对方妖魔化或将对方视为威胁。这些才是我们真正可以合作的方式:多边主义、世界银行、亚投行、亚开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在其中我们是否可以进行合作呢?你对此有何看法?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更大的共同点,一个更好的目标,让两个国家都合作,而非陷入地缘政治冲突不可自拔。

马凯硕:是的,这是一个非常高尚的目标。我想这是可以做到的。但要实现全球合作,你首先需要向人们解释为什么全球合作是重要的,我写了一本关于全球治理的书,叫做《大融合:东方、西方,与世界的逻辑》,实际上这本书在中国也出版了,我在书中解释说,全球化使世界缩小了。作为缩小世界的结果,世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为了解释它是如何从根本上改变的,我用了一个我称之为船的比喻,所以在过去,当7、8亿人生活在193个独立的国家时,就好像他们生活在193艘独立的船上,每艘船都有一个船长或船员来照顾它,而这些船是独立的,所以如果一艘船出现新冠病毒,另一艘船不一定会出现疫情,因为他们彼此属于不同的船,病毒不能从一艘船轻松转移到另一艘船上。但是世界已经缩小了,现在的几十亿人,虽然他们生活在193个独立的国家。但是他们不再是生活在193条独立的船上,他们是生活在同一条船上的193个独立的船舱里。如果你对这个说法有任何怀疑,新冠疫情则是最好的证明。新冠病毒在一个船舱中爆发,然后它传播到世界各地。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因此,它表明我们所有人都在同一条船上,所以如果在同一条船上,我们应该照顾好我们共同的船。我们现在清楚地看到,如果我们将地球破坏掉,我们将不会有其他替代品。如果我们破坏了地球的环境、气候和大气层,我们也无法再去其他星球生活,我们不能把70、80亿人运到火星或其他地方。移民火星也不是不可避免的,也许除了埃隆·马斯克,他可以去那里为自己建立一个小殖民地,但人类不可能去那里并生活。

因此,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现在在同一条船上,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命运,我们有共同的挑战,但这需要转变我们的心态。在政策制定者方面,存在着很多问题。许多政策制定者,特别是许多西方政策制定者,他们的地缘政治概念来自于19世纪。当我解释中美地缘政治竞赛持续的结构性力量时,是因为他们将19世纪的地缘政治概念应用于21世纪,因为在过去当你生活在不同的国家,但现在我们所有人都生活在同一条船上,所以我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挑战要重要得多,因此,如果你想实现你在问题中所建议的那些东西,你得改变他们的想法。我们可以一起合作,但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我们为什么需要合作,我们需要合作的原因是我们在同一条船上。这就是根本的原因。

王辉耀:你在亚洲生活了那么久,对西方也很了解。其实,中国的历史和中国的文化也是有东方价值的。甚至你说,中国共产党可以成为中国文明为代表的政党,是因为它有马克思主义,但也有很多中国文化的特点。上周,习主席刚刚说,中国实际上已经经历了全过程民主。因此,民主并不仅仅意味着你在投票的时候。而是事后,人们会得到反馈和协商民主,所有的代表都参会讨论。你有一个任人唯贤的制度。会挑选出最好的人才,实施一个又一个的“五年计划”。因此,这确实有帮助,但我们也生活在21世纪。我认为人们不能用古老的、封建的制度来衡量当代,例如,在中国今天你有10亿智能手机用户,这其中存在着技术民主。人们到哪里去,在哪里买东西,在哪里购物,他们每天都在进行投票。然后也存在着市场民主,人们有自由选择旅行与工作的自由。所以你谈论民主,但同时我们也生活在一个民主的世界里。甚至可能中国最大的反对党是美国,针对中国的美国政府。所以当代中国人阅读、消化所有的一切,知道世界等最新发展,并且得到反馈。因此,领导人可以根据各方信息做出一个明智的决定,这样就可以避免那种旧时代的难以获取信息的情况,你并不一定需要每个人都来投票来改变。

那么,这种具有中国文明的新的治理模式,是否可以解释中国在这个关键绩效指标上的一些成功以及经济的快速增长?福山说,这不是历史的终结,那么,我们能否接受这种新的东方或中国的发展方法,这样我们就不会真的认为,你必须和我们趋同。否则,我就会因此把你当作邪恶的帝国。因此,我们能不能在价值方面,在接受方面,在尊重彼此的工作方式方面,构建一个更多样化的世界?

马凯硕: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在我写《中国的选择(Has China Won)》这本书之前,我写了一本叫做《西方输了吗(Has the West lost It)》的书,我在1992年,也就是29年前,在《国家利益(National Interest)》杂志上写了一篇文章,叫做《西方与其他(The West and the Rest)》,西方在看待世界时最傲慢的假设之一,就是你提到的弗朗西斯·福山的论断。弗朗西斯·福山写了《历史的终结和最后的人》,其实他在书中说了一些复杂艰深的内容,但所有西方人听到的都是,西方已经成功了,西方已经实现了自由民主,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现在都必须模仿西方。所以西方不需要适应和改变其他文化或文明。正如我在《西方输了吗》一书中所说的有点残酷的方式,弗朗西斯·福山说这些东西对西方造成了很大的脑损伤,因为它让西方以为高枕无忧,但是其他亚洲文明正在觉醒,其中就包括中国文明、印度文明、东南亚文明。

因此,我认为西方必须接受这样一个概念:其他文明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这是西方必须学会接受的最基本的东西。而奇怪的是,尽管西方宣扬自由主义,但是却不能真正实现它。自由主义意味着你接受不同的观点,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者不能接受一个由不同文明组成的世界,不能接受那些不是西方的复制品的文明。而中国肯定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因为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一样具有深厚的历史,甚至可能是比西方文明更古老的文明。因此,中国将是相当不同的。

就中国而言,中国领导人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化以及中国的优势和劣势。当中央政府强大时,中国人民就会受益,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过去的30到40年是中国历史上4000年来对中国底层50%的人来说最好的30到40年。这是一个关于中国的显著事实,但是许多西方人并不了解。中国文明在沉睡了近200年后,又重新回来了。

但中国文明未能向西方民众解释中国文明的性质。他们对此根本不理解,相反,如果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他们就会获取到那些负面的东西。

因此,最近当中国要防止像阿里巴巴、腾讯和滴滴这样的大型科技公司可能产生的垄断时,所有的西方国家都说:“好吧,中国要对付大公司了,中国要毁灭自己了。”这是真的吗?中国可能会毁灭自己,或者中国正在努力创造一个财富不被少数人垄断的社会,正如你所知,在我的书中,我用了整整一章来讨论为什么美国正在面临贫富悬殊而削弱自己的问题。如果中国决定解决垄断问题,那么这就是中国积极的发展。但这又是中国难以向西方民众解释的事情。

所以,中国需要做得更好的是向西方的民众解释这些东西,并且告诉他们,“我们尊重你们在西方的事实。你们想拥有的某种社会对美国和西方更好,你们强调个人权利多于个人责任,但也许中国想拥有一个强调个人责任多于个人权利的社会,我们有多样性的世界,我们有两种不同的社会模式。让每个社会选择自己的社会模式”。

然后,我们可以再看看哪个是最好的,而不是说西方是最好的,其他国家必须复制西方。但这就是西方一直在说的,西方国家的东西不一定对其他社会有益。这中国需要以一种非常谨慎和细微的方式来解释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它还没有成功地向西方解释这样的一条道理,即中国永远不会成为西方的复制品。

欧洲代表着过去,美国代表着现在,亚洲代表着未来

王辉耀:是的,这是一个很棒的信息。我认为我们不是在试图改变对方。这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也许我们应该尝试以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式接受对方,以便更好地使世界繁荣。中国新闻社还有一个问题。近年来,美国正在努力加强与日本和韩国的关系,当然,东盟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有一个东亚和北亚的问题,中国更多的是在处在东北亚何东南亚中间,美国正试图至少与日本结盟,也试图让韩国加入,所以东盟国家应该如何应对?我的意思是,亚洲有一个分裂的现状,所以我们真的需要弘扬一些亚洲繁荣和亚洲价值观或儒家价值观,让我们可以真正有智慧,让我们可以学习或受益。

马凯硕:正如你之前提到的,我想你知道,我写了一本书,叫做《东盟奇迹》。你在介绍中提到了这一点,它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东南亚国家确实是一个奇迹,因为他们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地区,有6.5亿人口,这6.5亿人包括2.5亿穆斯林,1.5亿基督徒,1.5亿佛教徒,大乘佛教,小乘佛教,还有儒家、道家。尽管它是地球上最多样化的地区,自1967年成立以来,它现在已经和平了54年了。让世界了解东盟是一个了不起的组织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东盟应该被视为检验当今世界上什么是可做或不可做的试金石。

当美国试图孤立中国时,亚洲国家各个不同的国家都在说,我们想和美国做朋友,但我们也想和中国做朋友。而且我们不想在美国和中国之间做出选择,甚至所有东盟10国都以统一的方式说这句话,向美国发出了非常有力的信号,即你现在应该小心试图孤立中国,当然东北亚的麻烦是,即使东北亚,如韩国、日本、中国、蒙古等国家,他们中的大多数比东南亚国家更加繁荣和成功,但仍然没有一个东北亚国家联盟来匹配东南亚国家联盟。我认为这是日本和韩国要问自己的问题,为什么东北亚地区没有类似的成功的区域组织来匹配东盟东南地区的区域组织?

我认为对日本和韩国来说,努力从东盟学习如何管理全球事务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日本一直在试图复制欧洲。但欧洲代表着过去,美国代表着现在,亚洲代表着未来。因此,日本现在应该多向东南亚学习,不要再试图成为东亚地区最大的欧洲国家,这样一来,在我们这个地区就会有一个更加和谐的亚洲。

王辉耀: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说法,亚洲是未来。我认为亚洲国家现在已经是世界上最有活力和增长最快的经济圈。东盟实际上已经发出了一个很好的例子,正如你在书中所说的,但存了半个多世纪的东盟,这是不可思议的,产生了这样一个伟大的多元化的,但也是统一的国际组织,我们已经聚在一起,得到了组织。我想我们都能从中得到启发,东盟已经成为一个更强大的统一体,现在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实际上我们应该与东亚进行更多的合作,我们希望中国、日本、韩国的自由贸易协定也能尽快达成。

(本文根据CCG全球对话系列之“王辉耀对话《中国的选择》作者马凯硕”的发言录音翻译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21年10月26日

 

 

近年来,中美双边关系历经波折。未来中美如何打破僵局,推动双边关系向好发展?中新社特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与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约翰·桑顿展开对话。


 


约翰·桑顿是美国著名投资家,曾任高盛集团总裁兼首席运营官,现任美国著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名誉主席。桑顿被视为一名“中国通”,布鲁金斯学会中国中心便以桑顿之名命名。从高盛退休后,他担任清华大学的教授。2008年,桑顿被授予中国政府友谊奖。

现将对话实录摘要如下:

王辉耀:您曾谈到中美信任的缺失以及重建互信。如今,拜登政府已成立半年多,我们能做什么?

约翰·桑顿:美中关系将是本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一般来说,我对关于拐点、脱钩或冷战等概括性话语持怀疑态度。这类声明大多是情绪化的、挑衅性的、无益的和错误的。我认为我们最好着眼于长期,观察动态趋势。

如果富国陷入争论甚至相互争斗,而其余大多数国家仍受困于贫穷、营养不良,成为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世界会变得更好吗?或是强国共同合作,带领世界走向一个更安全、更繁荣、更和谐的地方更好?答案不是很明显吗?

气候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人注目的是,美中两国领导人正遵循曾在美中关系中行之有效的操作方式,可以称之为周恩来—基辛格模式,或者近年来的刘鹤—莱特希泽模式。有效的模式是美国和中国领导人各自任命一位经验丰富、得到高度信任的资深人物;双方一起工作,建立信任关系,解决问题。

美中两位领导人都公开表示,将在气候问题上进行合作,而不考虑其他问题。在气候问题上的成功将再次证明,美国和中国的合作可以带领世界走向一个更安全、更健康、更和谐的生存环境。这对两国和世界都有好处;所有其他棘手的复杂问题都可以通过两个国家与其他国家合作,为世界人民的集体利益展开合作。

王辉耀:有学者提出,拜登在七国集团(G7)峰会上提出的“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的建议,可以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欧盟投资计划放在一起考量。中国、德国、法国领导人举行视频会议,也谈到中国和欧盟在非洲的合作。您怎么看?

约翰·桑顿:在美国,有一些人把“一带一路”定性为中国的地缘战略计划,但事实并非如此。富裕国家应在全球范围内协作,参与到“重建更好世界”和“一带一路”这些倡议中去,努力为世界其他地区建立必要的基础设施,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更安全繁荣的世界。

这些倡议实施起来非常困难。但如果世界能够协同起来,以高效的方式建设重要基础设施,为各国带来好处,这其实是为人类自己做了一件大好事。所以很显然,我们是应该合作的,这毫无疑问。

王辉耀:现在中美正面临国家间人员流动的问题。您如何看待在当下这个特殊时期的跨国人文、商业、旅游、智库等方面的交流,如何真正促进双方在这些领域的交流?

约翰·桑顿:美中人民间的紧密联系是十分必要的。我希望年轻人能成为两国关系的积极推动者。中国有大约4亿“千禧一代”,要考虑他们是如何成长的,如何思考未来以及中国的领导层是如何对这一群体的需求作出回应的。对于美国来说也是如此。这些群体之间的联系绝对是美中关系前进的核心。

年轻人之间的联系是深刻而广泛的,包含国家间、高校间、非政府组织间、个体间等多个层次;需要建立相互信任。这可能是避免高层误判的最好的保险措施。我认为在某些方面,民众的智慧或常识可以作为一种对抗精英群体的某些不明智决策的突破口。

王辉耀:今年是基辛格访华50周年。基辛格曾提到,当今中美关系比1971年更加关键。双方是否有可能在50年后以某种方式再次“破冰”?您对中美关系的未来又有何看法?

约翰·桑顿:当谈论竞争和合作时,我可以理解国家之间的这两种想法,但我无法理解对抗。对抗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甚至不应该考虑这个概念。

一个国家究竟应把时间用来争论或互相对抗,还是把时间用来试图让世界变得更好?在我看来,答案是非常明显的。而我们越早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越应要求决策层把这件共同发展的大事做好,就像50年前尼克松、毛泽东和基辛格他们做的那样。

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21年10月19日

 

“可以说,我们三方做了非常有深度、有建设性,同时也是比较坦率、目标明确的一次交流。”提起8月初与WTO前总干事和美国前TPP谈判代表的一场对话,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印象深刻。

8月2日,全球化智库(CCG)以“风云变幻国际局势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为主题举办了第七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特别线上论坛。王辉耀与亚洲协会政策研究院(ASPI)副总裁、前美国TPP谈判代表、前美国贸易代表处代理副代表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前WTO总干事、前欧盟委员会贸易专员、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围绕WTO改革等问题展开。

温迪·卡特勒曾作为谈判代表在美国贸易代表署(USTR)工作了近三十年,参与过包括美韩自贸协定、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中美贸易磋商在内的多个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的谈判过程。她也曾以代理副代表的身份负责过TPP的谈判。而帕斯卡尔·拉米则是WTO世贸组织历史上迄今为止任职时间最长的总干事。

“我和他们两位是老朋友了,同时这次对话我觉得也是中美欧三方智库声音的一次交流。”王辉耀说。

2008年成立的作为中国民间具有浓厚国际化色彩的社会智库——全球化智库(CCG)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在王辉耀看来,如何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消除外界对中国的误解,并构建一个相对正面的中国形象,这也是中国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尚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今年是中国加入WTO的第20年。20年间,中国对外出口增长了7倍,进口增长了6倍,对全球GDP的增长贡献了三分之一。然而在中国大力支持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美国挑起的中美贸易摩擦却使多边贸易体制面临挑战,再加之新冠疫情重创全球经济,WTO进行改革、强化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今年11月底将召开WTO部长级会议,涵盖上诉机制改革、数字经济、竞争中立、补贴政策等诸多方面。WTO将如何进行改革?美国拜登政府上台是否会影响世界多边贸易体制?中国该如何推动WTO改革进程?

近日,中新经纬“全宝对话”访谈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中新经纬实习生黄晨发/摄

 

WTO急需改革

中新经纬:最近,就如何在中国、美国和欧盟如何在贸易上达成共识?你对话了前美国TPP谈判代表温迪·卡特勒(Wendy Cutler)和前WTO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Pascal Lamy),请问这次对话在哪些方面取得了共识?

王辉耀:此次对话主要达成了三项共识:首先,大家一致认为中国加入WTO不仅对中国是一件好事,对世界也是一件好事。比如,中国加入WTO的20年间,中国对世界的出口增长了7倍,同时中国从世界各国的进口也增长了6倍,在服务贸易上甚至进口量更多。此外,在这20年时间里,中国使8亿原本生活在贫困线之下的人口脱贫,比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脱贫目标提前了10年。这些成绩说明当前的自由贸易已经为中国和世界创造了很多益处。

其次,中国、美国和欧盟作为三个最大的贸易经济体,迫切需要进行合作。比如温迪提到可以举办一个中美欧贸易论坛,帕斯卡尔甚至谈到了举办中美欧贸易峰会,这都是很好的想法。

中国和欧盟都有多边倾向,都是多边体系的坚定支持者,现在美国也号称要回到多边。温迪讲,拜登政府上台后立刻采取的一些行动,例如没有等待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的确认就非常迅速地认可新的总干事等等。我觉得这些都是美国希望回到多边平台上所释放的一些积极信号。

第三项共识是WTO需要改革。但具体怎么改、改哪些比较重要,大家有一些不同的意见。

中新经纬:全球蔓延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于WTO改革是否造成实质性阻碍?

王辉耀:我觉得这次WTO部长级会议比较大的困难的是不能互相访问。一般开部长级会议之前,部长下面的专家在此前要面谈很多次。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人员流动基本停止,各部门的官员只能通过线上进行互动、协商谈判,效率可能没那么高。

但是WTO确实需要达成一个现有的成果来提振WTO的权威性和信心,所以说,(MC12会议)4年没有召开,大家都在期待多边,WTO能够给大家在疫情重创下的全球经济带来一个惊喜,或者是带来一个新的推动力,就(说明)WTO还是可以成事的!我仍然对它抱有很高的期望。

2019年,在日内瓦参加WTO的公共论坛时,我做了一个关于全球限制塑料向海洋排放倡议的演讲,提出要尽快推进“大阪G20峰会”提出来的“到2050年全球对海洋的塑料排放为零”的目标。WTO在这些已经有共识的议题上其实可以尽快达成共识。

还有一个就是电子商务。中国已经成为数字经济大国,我们原来认为数据不流动是安全的,但是现在突然发现数据就是石油,越流动越有财富。如果说数据只是自己关起门来用,那么这个财富就会大大浪费。实际上,数据就像资本、资金、人才流动一样,它是能带来巨大财富的。比如用大数据来判断癌症、管理交通和无人驾驶等等。

中美贸易关税该如何取消?

中新经纬:对于取消中美贸易摩擦的关税,你有没有一些具体的建议,该如何取消?

王辉耀:我觉得在这方面是有很多工作可以做的,美国现在对中国进口商品征收了价值超过3000亿美元的关税,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对美国进口商品征收了价值1100亿美元的关税。

首先,我觉得如果中美双方能够举行一个小型的政府高层会议,先从和抗疫有关的医疗产品出发,双方可以宣布互免关税。

其次,可以来评估第一阶段的贸易协定,举办一些双边会晤的同时取消特朗普政府征加的关税。美国如果要回到多边,那么美国就要停止其单边的行动,取消掉单边叠加的关税。另外,因为中国征加的关税和美国完全是不对等的,我觉得中方同时也可以按比例逐步减少贸易关税。

王辉耀。中新经纬实习生黄晨发/摄

中新经纬:你觉得美国取消关税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王辉耀:我觉得美国取消关税面临两方面主要障碍:一个是美国国会,特朗普这4年对中国实行各种打压和制裁,包括把中国妖魔化成假想敌,这在美国国会可以说已经成为了共识。

比如说,美国很多富人在世界各地投资,但是钱很多没有回到美国,那么选民就不满意了,就选出一批非常反全球化的当地政客当国会议员,这批政客必须要反中国、反全球化,才能获得选民的支持。所以这成了一个很大的障碍。拜登政府的障碍就是他顾及国会的打压反对,同时他也怕在中期选举失去席位,对他后半届的政府执政不利。

另一个障碍是,对拜登来讲,当务之急是解决疫情下的深层问题和美国经济不要垮掉的问题。还有美国如何收拾阿富汗、中东这些烂摊子,所以说取消对中国的贸易关税,可能还没有放到拜登最关注的重要位置上。

英国金融时报的主编马丁沃尔夫跟我对话时曾说,现在的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商业全球化,但政治却是本地化的。

贸易需要回归到多边的平台

中新经纬:你在对话WTO前总干事和美国前TPP谈判代表的过程中也谈到了关于贸易是否是内政的问题,你对此持怎样一种观点呢?

王辉耀:现在贸易已经是全球化的现象。因为贸易本身的属性就是把产品卖到世界各地,所以说,贸易确实在各国之间的融合度越来越高。所以我觉得贸易不完全是内政问题。

另外一方面,贸易是一个全球治理的多边机制,所以还是要回到多边的平台,比如办得很成功的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中国与东盟、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达成了全球最大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这些都是各个国家协商、谈判、妥协,达成一致遵守的国际规则,至少是个区域规则。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国内的规则也在与时俱进地改变。比如中国加入WTO这20年来,废除了大概20多万条过时的各级政府规章制度,仅国务院就废除了好几千条过时的法规。所以我觉得要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带动发展。

中国从多边体系中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同时也给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要拥抱全球化。

我觉得当下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各国的交往、协商也越来越多。

中新经纬:对于多边贸易体系和世贸组织来说,就公平竞争环境而言,关键问题在竞争中如何保持中立性。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王辉耀:竞争中立概念很早就有人提出来,这个话题一直都得到关注,中国对这个话题也是持一个开放的态度。

竞争中立实际上是指在一个充分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对于各个方面的市场主体,比如民营企业、跨国公司、国有企业,应该是中立的,让市场起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

国有企业在一些重大的国计民生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我觉得国有企业在国内不计成本的做法完全没问题,但是如果去到国际市场上竞争,国有企业还是要保持中立。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理解在国内的经济脱贫等领域需要国有企业承担责任,但是在那种真正竞争很充分的领域,我们需要民营企业,甚至包括外资企业出来发挥它们的作用。

我觉得中国是很有独特性的,60%的民营企业成分、20%的国企和20%的国际跨国公司、外资企业组成了一个非常稳定的经济互补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国有企业做一些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跨国公司可以推动中国的出口与世界接轨,民营企业则更有活力,提供了中国90%的就业。

如果我们推动形成了一个新的规则,比如把亚投行升格为世界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甚至邀请美国和日本来参加,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很多在“一带一路”的投资连起来。

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全世界都跟着来关注基础设施,中国的作业大家都在抄。大家一起来合作,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国家来关注和投入。

发挥中国的领导力,推动WTO改革进程

中新经纬:11月29日将在日内瓦将举行MC12会议(世贸组织第12届部长级会议),对此你有哪些期待?

王辉耀:自从拜登上任以来,WTO新任总干事也任命了四位副总干事,其中有一位来自美国,一位来自中国,一位来自欧盟,一位来自拉美,这相当有助于WTO功能发挥。如果美国能够积极地回到谈判桌上来,首先美国在上诉机制方面有一些恢复,或者会出现一些新的共识。

第二个就是在这个回合上,急需完成已经进行多年的渔业补贴谈判。各国都可以做一些让步,树立WTO的威信。

第三个方面我希望在数字经济方面能够尽快达成一些协议。如果WTO不做这个事,或者达成的协议不起作用,各个国家就会开各种小灶,这种碎片化的多边主义或者区域化的多边主义需要全面的多边主义来修正。

中美欧应该一起谈论未来世界贸易的发展,而且中美之间的关税应该尽量避免。甚至可以举办一个中美贸易论坛,这会给我们提供很多新思路和新参考,我想WTO的改革一定会有所成就。时隔4年,我对今年11月底将要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的重启持谨慎乐观的态度。

中新经纬:中国在构建数据流动秩序上可以有哪些作为呢?

王辉耀:首先,我觉得中国需要参与制定新的游戏规则,比如在WTO数字经济的谈判上尽快达成协议,推动多边的形式。

其次,我们也要尽快地争取加入CPTT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因为这里面就有关数字经济的机制。我们也可以在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合组织里发起数字经济会议,甚至还可以打造一个国际数字经济委员会,由中国发起,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推动数字经济。

另外,数字经济是我们的长项,我们有互联网大平台公司,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市场,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可以更开放,形成新的数字贸易规则。

中新经纬: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20周年,在这个节点上,你有何期待?

王辉耀:今年是中国加入世贸20周年,也是中国加入联合国50周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30周年,同时也是基辛格秘密访华50周年和冷战结束30周年,更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大转折、大变革、大变局的时代,中国现在需要更进一步的改革开放。

我们从开放中尝到了甜头,中国开放后逐步做到了强起来和富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未来,我们还可以继续对外开放,比如中国加入CPTTP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向。

我们要推动WTO改革,发挥中国的领导力。比如中国在抗疫问题上就起了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贸易进出口国,有130多个国家是我们的贸易合作伙伴。因此,中国在WTO改革方面可以展现领导力、合作协商能力及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文章选自中新经纬,2021年8月17日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8月10日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对他们积极到中国各地走访、深化对华了解表示赞赏,鼓励他们加强交流互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近日,来自28个国家的36位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祝贺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近年来,许多国际人士在中国学习、工作、生活,见证了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在中华大地上建设富饶美丽的家园,创造多姿多彩的文化,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小康生活。

外籍青年在“我在广州看世界”中外青年故事会上分享自己在中国的工作生活经历。

 

“大湾区处处都有梦想开花的声音”

本报记者  程远州

夜幕初降,登临广州塔,繁华的都市江景一览无余。

“在这里,厚重的历史传统与蓬勃的现代活力碰撞,让这座大都市有了神奇的魅力。”在璀璨绚丽的珠江夜景中,来自清华大学的德国留学生秦赫宸感叹道。他参加的是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发起的“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

近日,在该项目下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中,秦赫宸同来自17个国家的20余名青年一道先后造访广州、东莞、深圳,一路调研、参观、体验,同当地企业及民众分享交流,深度感知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活力,领略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

“不久的将来,这里将成为大湾区中央商务区核心区,并将以总部经济、金融服务、商贸服务和科技创新等产业领域作为发展重点。”在广州南沙明珠湾规划展览馆,解说员向外籍青年们详细讲述“岭南水城、星级城市”的规划设计,勾勒出正加速到来的未来图景。

在南沙智慧城市示范区的展板前,来自格鲁吉亚的郭凯赫驻足良久。“我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之前没有关注过这个海边小城,没想到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之下,短短几年,一座国际化现代化的智慧城市已经初具雏形。”

地处珠江入海口和粤港澳大湾区地理中心,南沙自贸区正在崛起为大湾区新兴产业和人才汇聚的新高地,越来越多的青年人选择到南沙创业。在南沙创汇谷街区,外籍青年们走访了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在这里,有许许多多的追梦故事。

“不断优化的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培育机制,让大湾区处处都有梦想开花的声音。”已经在广州生活了8年多的俄罗斯姑娘达丽娅深有感触。目前在华南理工大学做博士后的她,致力于城市遗产保护和城市更新研究。“我很欣喜地看到,大湾区的城市正向着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快速转变。”达丽娅说。

沿着中国最繁忙的高速公路之一广深高速,外籍青年们“打卡”了东莞松山湖,继续感受大湾区的科创魅力。在华为溪流背坡村,宜人的园区环境让大家赞不绝口。乘坐绿色节能的有轨电车,参访团到达研发中心,与华为工作人员展开了深入交流。5G技术等一系列服务全球发展的前沿科技创新,以及中国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和智能制造业等话题引发大家的热烈讨论。

“华为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研发的过程令我印象深刻。”担任PTL集团中国—以色列商务解决方案顾问的以色列青年世民感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我切身体会到了大湾区蓬勃的科创活力”。

“我的使命就是成为一名国际交流大使,把我在这里看到的告诉其他人。”来自加拿大的“90后”青年罗志成说。

在深圳,参访团来到南山区政务服务中心模拟办理政务,亲身体验“最多跑一次”“数字城市”等政务服务,了解科技赋能下的社区治理;在深圳人才公园等地,大家驻足细看全球高科技人才在深创新成果案例,了解外国人在深圳创业的优惠政策,并与深圳市人才工作局局长张林,以及来自高校、高科技创业公司、在深创业国际企业的代表们展开深入对话,探索这座以开放、包容、年轻和活力著称的城市的“人才密码”。

“只要是人才,就能在这里找到机会——这非常吸引人。”来自莱索托的非洲广东商会公关部部长李诺感叹。

“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吸引了许多观众。一幅幅照片、一段段视频、一则则故事,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历程中的重要时刻。青年们来到展览现场,听来自不同领域的4位新老“深圳人”讲述了他们各自的深圳故事,对这段波澜壮阔的历程有了更为生动的认识。

“无论是对本国的经济发展,还是对全球经济的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都功不可没。”来自津巴布韦的米莱说。感受到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增强,他参与创办了一个公益服务平台,通过组织留学生参加跨文化交流、志愿活动等方式,帮助外籍人士融入中国。

欣赏粤剧、传统醒狮表演,学习水袖动作、书法运笔……除了感受大湾区强劲的经济活力,外籍青年们还体验了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每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点,达丽娅都饶有兴致地尝试。这几年,她在大湾区考察研究了多个历史文化街区。“在推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达丽娅说,“在大湾区,经常可以看到现代化的生活场景和具有历史感的文化元素比邻而居、和谐共处,这让城市更美好。”

位于广东佛山市和江门市交界处的南沙港铁路跨西江斜拉桥,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工程。

 

“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介绍给更多人”

本报记者  方  敏

不久前,在山清水秀的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镇,来自赞比亚的小伙儿科尼利厄斯·查比·姆韦瓦身着红军服,头戴红军帽,在教官的带领下重走红军路。

“我曾在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读到过中国红军的故事,如今亲身体验,感受很深。”姆韦瓦说道。他今年30岁,正在浙江农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攻读风景园林学硕士学位。

姆韦瓦(左一)与同学们在浙江省丽水市遂昌县王村口镇参观。

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之际,浙江农林大学开展“感知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组织留学生深入浙江各地的红色根据地,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并鼓励他们将体会记录下来,书写新时代留学生版的《西行漫记》。姆韦瓦和来自俄罗斯、乌克兰、越南、吉尔吉斯斯坦、玻利维亚等国家的留学生一起走进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了解中国革命先烈的故事。

丽水遂昌王村口镇是红军挺进师的师部驻地。20世纪30年代,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驻这里,并逐步创建了以王村口镇为中心的浙西南游击根据地。挺进师将士浴血奋战,许多战士在游击战争中牺牲,长眠于此。

在王村口镇,姆韦瓦和同学们参观了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纪念馆,体验红军生活。活动中,姆韦瓦还学会了唱红色歌曲,一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唱得十分动人。“这个活动让我们深入了解中国的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心连心,为使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活动结束后,姆韦瓦在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段话。

在中国学习期间,姆韦瓦喜欢到处走走看看。此次活动的举办地遂昌,他此前已来过4次。“每次来都有新的体验与发现。相比4年前,村里的路更宽了,环境更整洁漂亮了,房前屋后都种满了鲜花,处处闻得到花香。”姆韦瓦说。近年来,当地开展环境治理,党员干部深入乡村,与群众一起建设美好家园。

在中国的7年时间里,让姆韦瓦感触最深的就是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他的印象中,浙江农林大学所在地杭州市临安区,几年前还是一个偏僻的小城。随着2017年撤市设区,临安深度融入杭州都市区快速发展中。去年,杭州地铁16号线开通,从农林大学站坐地铁到杭州市中心只需不到一个小时。不仅如此,学校周围也陆续开起了商场、大型超市,生活越来越方便。

中国发展奇迹的奥秘在哪里?这是萦绕在姆韦瓦脑海中的问题。最近,他在一本书中找到了答案。在“中国概况”这门课上,老师推荐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姆韦瓦认真阅读。书边的空白处,已被他密密麻麻记满了笔记。其中,被标记最多的专题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结合此次遂昌之行,姆韦瓦认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取得巨大发展奇迹的根本所在。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姆韦瓦报名成为一名校园防疫志愿者,每天帮助同学们测体温,购买必需的生活物资,并积极普及防疫知识。作为一名志愿者,他见证了身边的中国共产党员们冲在抗疫一线,在学校、在社区、在村镇,在有需要的地方,他们挺身而出,全心投入。这些都加深了他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理解。

今年年底,姆韦瓦即将毕业。“我的梦想就是回国当一名公务员,把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理念介绍给更多人,并运用到建设我的国家的具体实践中。”姆韦瓦说。

(人民网记者王丽玮参与采写)

 

多国驻华使节在上汽乘用车宁德基地参观考察。

“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了我们”

本报记者  刘晓宇

“我原来是渔民,一家人都住在船上,14平方米的船里,住着6口人。”面对远道而来的国际友人,福建省宁德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村民江成财回忆起连家船民的生活,“那时候最怕台风天,一到台风天,就怕船翻了”。

“您现在做什么工作?生活怎么样?”喀麦隆驻华大使马丁·姆巴纳问。“我现在做海鲜捕捞生意,收入还不错,一年有30多万元收入。”江成财乐呵呵地答。

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组织来自亚洲、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的13个国家驻华使节赴福建省参访。驻华使节们走进下岐村,与村民们交流,看村里的变化,了解该村的发展历史。

在下岐村的渔民广场上,摆放着一艘船——船侧有一双长桨,底部的船舱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面的水舱用于装载鱼获,后面的空舱则用于放置衣食杂物。曾经,连家船民祖祖辈辈居住在这样的船上,以船为家,生活贫苦。1997年至1999年,下岐村采取“分期分批,全面搬迁”的办法,建设2个新村、6个安置点。此后,连家船民逐步搬上岸、住上房、用上电,生活也随之美起来、富起来。

从江成财的经历中,驻华使节们了解到下岐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搬迁上岸后,当地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以及渔民们的自身努力,让他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佛得角驻华大使塔尼亚·罗穆阿尔多感慨。

在宁德摆脱贫困的故事里,除了连家船民上岸,还有畲族村民下山。宁德市蕉城区七都镇北山村是个畲族村。“我们村子原先在半山腰,交通闭塞,村子很穷,村民们的生活很苦。”北山村村支书钟伏零回忆说,后来在扶贫政策的引导下,畲族群众搬下了山,村民们开始种植畲药、脐橙和草莓。如今,各品类经济作物种植总面积达3000亩,产值超过2400万元。北山村周边还引进了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带动村民们家门口就业。“现在,北山村人均年收入达到2.56万元。”

活动现场,驻华使节们还在当地村民们载歌载舞的演出中体验了一把畲族文化。“北山村动人的畲族乐曲久久在我心中回荡。”参访结束,罗穆阿尔多大使说道。

“上世纪90年代末,当地部分村民仍居住在茅草屋、连家船。如今,宁德正在培育4个千亿级产业集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平均增幅位居福建省第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林松添表示,宁德是中国减贫发展的缩影。从宁德的发展变化可以了解到中国为什么能取得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姆巴纳大使表示,消除贫困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为世界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此行就是来学习借鉴中国在脱贫攻坚中的成功经验做法。我们希望进一步加强与福建省的交流合作,推动友好关系不断向前发展。”许多驻华使节对此深有同感,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表示:“同为发展中国家,中国脱贫攻坚取得的伟大成就激励了我们。我们正在根据自身国情,学习借鉴中国的减贫经验。”

(人民网记者林晓丽参与采写)

文章选自《人民日报》,2021年8月16日

 

2021年8月10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外籍青年代表的回信中提到,我们欢迎更多国际青年来华交流,希望中外青年在互学互鉴中增进了解、收获友谊、共同成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发起人、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表示,习近平主席的回信极大鼓励了GYLD项目,并向全球青年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敞开怀抱欢迎他们来了解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她说:“习主席讲到希望大家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我们也深受鼓舞,期待为全球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目前,国际局势纷繁复杂,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威胁人类安全,国际人文往来因此受阻。苗绿认为,越是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青年交流越为重要。她说:“很多青年讲到,年轻人没有历史包袱,没有偏见,又是未来的创造者,能够尽早结下友谊,互相了解,树立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观,对共同担负未来全球的挑战是非常重要的。”

“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由全球化智库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共同发起,旨在为不同文明、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国际青年搭建交流思想、互学互鉴、增进友谊的对话平台,倡导各国青年发扬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完善全球治理汇聚更多国际化、年轻化、多元化力量。

苗绿表示,GYLD项目强调三个D:对话(Dialogue)、多样性(Diversity)和外交(Diplomacy)。她认为,平等的对话能带来心灵的沟通,能产生相互的尊重和理解,不同国家间多元化观点的碰撞有利于互学互鉴。“未来希望可以做成一个国际公共产品,成为国际青年交流的平台。


文章选自今日中国,2021年8月14日

■ 发出中国声音、消除误解、构建中国海外形象

 

 

辩论场上剑拔弩张。一方是两位美国主张对华强硬的保守派代表,一方是两位中国和新加坡为中国发声的民间学者。辩题是:中国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吗?最终,为中国发声的学者胜了。

本次辩论会的正方与反方

 

国际舆论场上,中国的海外形象长期被美、西方主导的国际舆论片面化甚至污名化。近年来,一支中国民间智库“全球化智库(CCG)”组成的学者团队,频频在国际舞台上与反华势力正面交锋,唇枪舌剑。近日,他们将经历写成了《我向世界说中国》一书,讲述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消除误解、构建中国海外形象的故事。

芒克辩论

国务院参事王辉耀是这个民间学术团体“全球化智库”(CCG)的创始人之一。他参加政策辩论,源于一份芒克辩论会的邀请。

芒克辩论会是加拿大金矿大亨彼得·芒克创立的基金所设的公共政策辩论会,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希腊前总理潘帕德里欧、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等大批西方前政要和学术界、文化界人士都曾参加过辩论。

王辉耀在芒克辩论会上。

那是2019年,中美经贸磋商不欢而散,一位加拿大人因制毒贩毒被中国判处死刑,中国的孟晚舟在加拿大被扣留,中加关系处于低潮。

王辉耀收到的辩题是:中国是国际自由秩序的威胁吗?这个话题正是他的研究领域。全球化智库成立十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相关研究,有太多中国推动建立多边主义世界秩序的优秀案例。对他来说,这是一次不可错失的机会。

王辉耀在开场陈述中表示中国为世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他看来,中国过去40年虽然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但在境外缺乏对中国发展模式和方向的解释。这导致境外的中国形象比较呆板和陈旧。某种程度上,中国民间既与西方社交媒体隔绝,又缺乏与西方精英沟通的机会,民间智库的交流沟通显得非常有必要。他说:“无论芒克辩论会如何充满不利因素,我都要到这个讲坛上去,介绍中国的情况,解读中国的全球化路径。”

他的搭档是新加坡前驻联合国大使、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他们商量好的分工是,王辉耀更多地从中国角度谈论中国对多边体系的贡献,马凯硕负责“接招”人权、南海等敏感问题。

对手则是美国两位保守派立场极强的学者,一个是赫伯特·麦克马斯特,特朗普政府的前国家安全事务助理、美国退役陆军中将,曾参与伊拉克战争。另一个是美国著名学者白邦瑞,华盛顿少见的“知华派”,曾是推动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智囊之一,但后来对华立场转为强硬。参加芒克辩论会的观众是银行高层、公司高管、媒体主编等加拿大各行各业精英人士,他们大多从北美媒介获得信息,对中国的了解相对片面。

辩论中,王辉耀摆事实、引数据说明三个论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现行自由国际秩序的受益者,是现有国际秩序的贡献者,是全球最大的市场。他特别提到,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是《巴黎协定》的缔约方,而美国却选择退出。讲到这里,观众席上掌声雷动。加拿大人普遍支持气候变化协定,而对美国退出不满。

观众席上掌声雷动。

最终投票结果,赞成王辉耀为代表的反方的观众,由辩论前的24%上升至26%,反方获胜。不过,对中国有不公正认识的人还是比较多,这使王辉耀感到,民间智库学者的交流应该更多,日积月累,会让更多的西方人士逐步正确、理性地认识中国,读懂中国。

“一般而言,观众热烈鼓掌可能出于两点原因:听到了比较好的观点,或听到了他们从来没听过的观点。”现场几次掌声雷动,王辉耀后来反思,实际上美国对中国的质疑很多,但加拿大媒体更加有选择性。加拿大人听到的更多是美国发出的声音,也很少能够参与有关中国的事情。

同台演说

彼得·纳瓦罗是特朗普政府白宫国家贸易委员会的主任,也是一名对全球化持批评态度、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的政界人士和经济学家,是对华“鹰派中的鹰派”。王辉耀与纳瓦罗的同台发言,是在《经济学人》策划的2019年世界贸易论坛上。

彼得·纳瓦罗在2019经济学人世界贸易论坛上。

纳瓦罗是特朗普的左膀右臂,王辉耀和全球化智库的学者团队曾对纳瓦罗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主张进行了详细研究。这次论坛,是纳瓦罗向全世界表明对华观点、获得理论支持的绝佳机会,王辉耀则在纳瓦罗发言之后介绍中国,并对纳瓦罗反华、反自由贸易、反全球化的发言进行回应。

论坛第一天,西装革履的纳瓦罗看似从容地上台演讲。他认为,美方在贸易冲突中占据很大优势,仅仅是关税,就可以在中美谈判中增加筹码。

纳瓦罗表示,中美贸易谈判的最终目的是结束中国对美国经济的“结构性攻击”,“必须做的是结束对我们(美国)商业电脑的入侵强迫技术转让、盗窃知识产权、操纵汇率”。他还重申了自己的中国贸易“七宗罪”理论,认为美国是中国“七大致命结构性攻击”的受害者。

“老实讲,虽然一贯清楚纳瓦罗的政治立场,我在他演讲时还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了他的来势汹汹。”王辉耀说,一位白宫政治顾问,在全球经济中心纽约大谈反对自由贸易与多边合作,这很难让人彻底冷静。

随后,王辉耀做了主题为“中国与世界——正在变化的关系”的演讲。他在演讲的一开始,就给出了直接回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始终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绝对不希望对外关系恶化。针对纳瓦罗的发言,他从国际经济贸易发展、中美关系现状及发展趋势、中国与经济全球化等方面进行了反驳。

 

王辉耀在2019经济学人世界贸易论坛上。

 

总要有人站出来。王辉耀很清楚,自己的一席话对纳瓦罗的观念与特朗普政府的对外政策可能不会有什么实质性影响。但这次主题演讲,将来自中国智库的观点有尊严地呈现出来,让纳瓦罗在宣扬贸易保护主义、攻击中国时,面对的不是“待宰的羔羊”,而是中国声音的直接回应。

“不太谦虚地说,我发言完毕后,场下响起了非常热烈的掌声。许多与我从未谋面的外国嘉宾和我握手问好,有些美国地方政府代表甚至邀请我前往当地进行演讲。”

王辉耀说,论坛的参会嘉宾大多为西方经济界人士,他们虽然与中国拥有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的共识,但也存在诸多观念分歧。在西方话语体系下,来自中国民间智库的声音反驳了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主义声音,较为客观、全面地阐释了中国对多边经贸合作的积极态度与贡献,这让很多参会嘉宾看到了中国的友善态度,也得到了很多关于中国的新启发、新观念。

频现媒体

要在国际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既要走出去主动参与国际主流论坛,也要多接受国际主流媒体访问。今年4月,“中国学者上BBC暴击罗冠聪”的学者高志凯,就是全球化智库(CCG)的副主任。

节目中,英国广播公司(BBC)“新闻之夜”请中国国际关系问题专家高志凯与畏罪潜逃的乱港分子罗冠聪讨论香港议题。

在罗冠聪开场发言后,高志凯发言首先撕下了罗冠聪的“民主人士”面具,直接指出他是一名逃犯:“首先请允许我说,坐在你们面前的罗冠聪,不是民主运动人士,而是一名香港法律下的逃犯。如果他回去,他会被起诉,也很可能被定罪。”

辩论中,罗冠聪屡次宣称香港示威活动为“和平示威”,高志凯火力全开,用事实反驳罗冠聪,怼得罗冠聪几乎哑口无言。他还用特朗普支持者冲击国会大厦的事件类比:“香港发生的事,与1月6日美国国会大厦受冲击的事件类似。美国政府合理地把这种行为定义成国内恐怖主义。”对罗冠聪在节目中鼓动英国组建所谓“民主联盟”,高志凯坚决反击:“罗冠聪煽动的暴力活动无论在世界哪个地方都不会被允许,如果他在英国做出他在香港做的事,一样会被起诉。”

高志凯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十多年里,他一共接受过3000多次类似的外媒采访,接受BBC  采访较多,此外还有CNN、NHK、今日俄罗斯、德国《明镜周刊》等媒体。

高志凯频频接受媒体采访。

“只要BBC发出采访邀请,原则上不拒绝。”在高志凯看来,应该抓住BBC采访的机会来说明中国的真实情况,阐明真相,以正视听。“不能让BBC这样有影响力的平台被敌对势力、反华分子完全占领。举例来说,这次如果我不去参加采访,或者BBC不再邀请其他国内人士进行采访,只是由罗冠聪在那里发言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我觉得他们对中国造成的不利影响或者破坏的影响可能会更大。”

CCG特邀研究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储殷这样总结他们在做的事:“很难真正说服对中国有敌意的人,但和他的对话有助于争取第三方。真正激烈的辩论不是驳倒对方,而是通过辩论,向听众、向第三方展现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文章选自上观新闻,2021年7月15日

 

今年4-6月,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组织的“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先后走进贵州、广东、四川、江西、陕西、河北六地,来自50多个国家的100多名在华国际青年亲身实地体验了中国的绿色发展、科技创新、历史文化、执政基因。在两个月内,这一系列活动连续四次被新闻联播报道,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贵州



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广东



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四川



国际青年中国行:走进江西 陕西 河北等地

 

“国际青年中国行”活动作为“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的一部分,旨在通过在国内开展有趣味、有特色的参访和交流活动,让国际青年探寻中国美丽的江河与大地,体味灿烂悠久、兼收并蓄的中华文明,感受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最真切、最朴素的向往,让来自不同文明的中外青年能更好地认识彼此、认识自己,同时将汇集青年智慧,为探索全球发展之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青年力量。未来,还将邀请更多国际青年英才参与GYLD活动。

CCG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发起人苗绿博士在接受新闻联播采访时表示:这些不同国家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年轻人,在中国的不同区域体会中国景色的美丽,感受中国人的热情和可爱。同时,他们也试图了解中国巨变后面的发展逻辑,还有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专家指,现今国际上对中国的沟通意愿大大增强。图为习近平2016年在杭州举行的G20峰会致开幕辞。资料图片

当今世界,百年变局与世纪疫情交织叠加;当今中国,正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和“十四五”开局,并向着新中国成立百年的目标奋进。回首建党百年来外交外事工作发展历程,过去,旧中国是弱国无外交,而如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早已逐渐跻身世界大国行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从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如今主动参与全球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外交不断飞跃发展,全方位外交成果斐然,世界对中国的需要大大增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香港文汇报记者 葛冲 北京报道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日前在《求是》撰文指出,党的外事工作是我们党百年来波澜壮阔奋斗史的重要内容,是党和国家总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文章称,一百年来,党的外事工作在各个历史时期,坚定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为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国家的富强、民族的复兴作出了重要贡献。

专家预计中国会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图为习近平2017年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外方代表团团长及嘉宾合影。资料图片

 

昔慨叹弱国无外交 今主动推进全球化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接受香港文汇报专访时表示,“回顾这一百年来党的外交事业,我切身感受到的一个特别大的变化,就是原来我们是全力做好自己国内的事,到现在我们能够同时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全球化。”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

 

昔日神秘国度 今日会议热点

谈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事业和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会,王辉耀感慨良多,他犹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出国时,外国人一般都对中国没什麽了解,只知道中国是一个很遥远的国度。在很多外国人印象中,中国封闭落後。而现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在外界眼中早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大国。

早些年,重要的国际会议上有关中国的主题可谓少之又少。现在,常常出席各种重要会议论坛的王辉耀发现,无论是达沃斯年会也好,还是慕尼黑安全会议或巴黎和平论坛也好,有关中国的话题已经几乎贯穿於每一个大小论坛之间。“这说明国际上对中国的了解需求和沟通意愿大大增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位知名专家看来,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慢慢意识到开放包容和推动全球化是中国发展的一大重要方向。王辉耀说:“过去,中国是被动地参与全球化,而现在则是主动积极地参与全球化,这是一个质的转变与飞跃。特别是中共十八大以来,外交工作取得了历史性、开创性成就,进入了全方位大国外交的新时代。”

谈及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外交外事工作经验与启示,王辉耀认为,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冲突,不对抗,睦邻友好,特别是不寻求世界霸权,这既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基本方针,也会继续坚持下去,这很重要。

坚持和平发展 绝不寻求称霸

王辉耀强调,中国的崛起是和平的崛起,不靠掠夺,不靠战争,也不靠欺压别的国家,我们靠的是既办好自己的事情,同时也能帮助别的国家。比如,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中国及时向世界伸出援手。王辉耀相信,未来中国还会继续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会搞冲突和对抗,也绝不会寻求称霸世界,中国走的是一条和平发展的康庄大道。

在王辉耀看来,尽管国际形势日益变化,但全球化的大趋势却未曾改变,国家间的相互依赖在不断增强,资金、技术、商品、人才在全球范围内流动,面对全球问题的威胁,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因此,合作是各国面对共同挑战首选方式,所有国家都应当致力於国际合作,现有的国际机制应通过改革与时俱进。中国作为一个有担当的大国,将在这一进程中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为全球治理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辉耀认为,中国的发展是和世界各国的发展同步的。在这个世界各国共生、共存、共发展的新时代,扩大交流与合作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的共同选择。中国的发展不是威胁,而是共进。

【特稿】力驳“中国威胁论” 辩倒美鹰派代表

随着中国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有关“中国威胁论”等杂音一直不绝於耳。2019年,王辉耀应邀参加了在加拿大举办的国际公共辩论会─芒克辩论,主题是“中国是否会对自由世界秩序造成威胁”。辩论的正方,即认为“中国是威胁”的是两位美国鹰派代表: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麦克马斯特,美国哈德逊研究中心中国战略研究主任、“右派”大佬白邦瑞。辩论的反方,是王辉耀和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

 

王辉耀还记得,当时不少现场观众都对中国和平崛起持消极态度,现场局势对王辉耀所在的反方极为不利。在长达3小时的激辩中,王辉耀和马凯硕据理力争,用事实反驳“中国威胁论”,对正方提出的各种问题和对中国的种种质疑进行了有力反击,最终说服现场观众。在第二次投票结束後,他们最终获得本场辩论的胜利。

采访中,谈起这次辩论的经验,王辉耀认为,首先,要把中国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客观成绩告知世界。其次,在解释中注重叙述的方式方法,以别人听得懂的方式解释中国。另外,要增加中国声音的多元性。中国形象是立体且复杂的,因此注定要用多元的手段表现中国形象,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话语体系。同时,在解释中国的过程中应侧重共同利益的陈述、选取容易被接受的客观数据等方式。

文章选自《文汇报》,2021年6月23日

 

 

 


王缉思,全球化智库(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摘 要

中美两国需要接受两个基本现实:一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间享有巨大威望,权力根基不可动摇;二是在塑造全球秩序方面,美国仍将是最强大的行为体。中国也应遵守(或适应)那些从长远来看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国际规则。美国则应对捍卫现有秩序的可能后果进行反思,顾及非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同华盛顿共享价值观的伙伴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利益。

美国和中国正在卷入一场竞争,这场竞争可能比包括冷战在内的现代史上的任何其他国际竞争都更持久、更广阔、更激烈。在中美两国国内,对这场竞赛可能升级为公开冲突的担忧越来越多。在过去的十年里,华盛顿的共识已经决定性地转向了对北京采取更具对抗性的姿态,这一进程在特朗普政府期间达到了顶峰。近期,美国政府的轮替传达了不同基调,但并未出现实质性的政策调整。拜登政府今年3月发布了《临时国家安全战略纲要》,声称中国“是唯一有潜在能力将其经济、外交、军事和技术力量结合起来,对稳定和开放的国际体系发起持续挑战的竞争对手”。华盛顿的许多人认为,这种对中国更强硬的新共识,是对北京方面更自信、甚至更加“咄咄逼人”举动的回应——在他们看来,是中国迫使美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

正如中国在今年2月与美国总统拜登的首次电话交谈中所指出的,双边关系应该以“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为指导。这仍然是中国的官方路线。不过,就像近年来美国对中国的看法变得越来越强硬一样,许多中国官员对美国的看法也越来越负面。北京的传统观点认为,美国是对中国国家安全、主权和内部稳定的最大外部挑战。大多数中国观察家现在认为,美国受恐惧和嫉妒的驱使,正以一切可能的方式遏制中国。尽管美国的政策精英现在清楚地意识到这种观点是如何在中国扎根的,但他们中的许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即从北京的角度来看,是美国——而非中国——培育了这种新的敌对环境,特别是美国实行了中国所认为的长达数十年的干涉中国内政的活动,其目的在于削弱其权力基础。更好地理解这些对当代历史的分歧观点,将有助于两国找到一种方式来管理彼此之间的竞争,避免一场谁都不想要的毁灭性冲突。

反感是相互的

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官员将中国视为竞争对手。大多数分析人士估计,到2021年底,中国的GDP将相当于美国GDP的71%左右。相比之下,在冷战期间的上世纪80年代初,苏联的GDP还不到美国GDP的50%。与此同时,中国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外国投资目的地。美国人越来越觉得,在与中国的竞争中,势头是在中国一方。

随着中国变得越来越富有和强大,美国政治人物为了展示强硬,对中国进行了严厉批评,并利用美中贸易失衡、黑客攻击、非法移民等议题,挑起美国公众对华的恐慌。2020年,美国总统特朗普不断指责中国“传播”新冠病毒,对其在病毒起源问题上的怀疑久久挥之不去。在拜登执政下,美国对华官方表态变得不那么好战,但仍显露敌对情绪。今年3月,拜登在其首次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的“总体目标是成为世界领先国家、世界上最富有和最强大的国家”;“这不会在我的任期内发生,因为美国将继续增长和扩张”。

对中国持有疑虑的不仅仅是美国官员和精英。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秋天,74%的美国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创下了历史新高。在一定程度上,这可能反映了一种代际转变。年纪稍长的美国人倾向于把他们的同代中国人视为学生或后进的伙伴,认为中国人渴望学习美国的经验。然而,年轻一代的美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他们对同代的中国人可能不那么傲慢,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没那么同情。与此同时,美国针对亚裔的种族暴力和仇恨言论现象惊人地增长,一些分析人士认为,这一趋势与美中关系的恶化有关。当前,在美国生活的华人超过500万,其中300多万是在中国出生的。疫情爆发前,美国高校接收的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将近40万。这些人和华人群体过去经常被视为两国之间的桥梁。然而,他们的存在和所受到的对待,可能会越来越成为中美摩擦的来源。

中国的崛起是令美国头疼和焦虑的一个根源。对中国来说,国家地位的上升毫无疑问是自信和自豪的一个来源。今年1月,中国国家领导人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时与势在我们一边”。今年3月,他表示,中国的年轻一代现在已经可以“平视这个世界”。今年3月,在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对话成为头条新闻。杨洁篪公开指责出席会议的美国官员“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同中国讲话,并表示“美国没有资格……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话”。

在过去的一年里,与美国的一系列鲜明对比提升了中国的信心。政府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中旬,美国新冠肺炎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60万,而人口规模大得多的中国新冠死亡人数却不到5000人。近年来,美国源源不断地爆发大规模枪击事件、警察暴行和城市骚乱——这种程度的混乱和暴力在中国是不存在的。围绕2020年美国总统选举的争议在1月6日暴徒袭击国会大厦时达到高潮,他们试图推翻特朗普的败选结果。这一事件凸显了美国社会和政治的高度不稳定——特别是与中国制度的有序和可预测性相比。在这种背景下,许多中国分析家高调指出了弥漫于美国和其他西方民主国家的政治衰朽、社会经济不平等、种族和群族分裂,以及经济停滞。他们还指出,冷战后许多效仿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和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并不好,并且注意到阿富汗和伊拉克这两个美国强力介入最深的国家,仍在遭受贫困、不稳定和政治暴力。基于上述原因,许多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觉得完全有理由以一种自信、甚至是敢于藐视对方的必胜信念,应对来自美国的压力。

幕后黑手

在中国最近对美国强硬态度的背后,隐藏着更深层次、更加久远的对抗根源。在中国人眼里,美国干涉中国内政一直是对中国主权和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美国人往往没有意识到对历史的这种描述对他们的中国对手有多么重要,对北京对华盛顿的看法有多么大的影响。

1949年,共产党掌握全国政权,美国与中国大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由此中断。为应对华盛顿遏制和孤立中国的图谋,北京与莫斯科结成“同盟”。不久之后,中国就在朝鲜战争中直接与美国作战。大约在那个时候,中国“发动”了一场旨在根除受过教育的中国人的“亲美、恐美、崇美”心态的意识形态运动。上个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注意到,美国及其盟友支持在苏联控制下的匈牙利和波兰发生的反共叛乱。在接下来的20年里,防范西方颠覆,防止向西方式资本主义和民主化方向发展的“和平演变”,继续成为中国的一个首要任务。

上个世纪70年代末,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启了中国举世瞩目的政治转型,并导致中美关系升温。上世纪80年代,两国间的商业活动和民间联系蓬勃发展。然而,更紧密的关系也让中国人怀疑美国人有意在中国内部播下异议的种子。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恶意报道,以及华盛顿及其盟友对北京实施的制裁,证实了中国对美国意图的担忧。

从那以后,每当中国国内遇到“政治动荡”时,美国都被视为一只隐蔽黑手。

近期,中国西部的新疆地区成为中美摩擦的一个主要根源。北京指控说,2009年7月在新疆发生的暴乱是在国外策划和组织的,受到美国官员、机构鼓励和支持的在美维吾尔族活跃分子充当了此次骚乱背后的“黑手”。2019年,美国的人权组织指责中国涉及对新疆少数民族的“监视和酷刑”,并在新疆“拘留”了至少100万人。2020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要求联邦政府报告该地区的“虐待行为”。今年3月,拜登政府将中国的行为称为“种族灭绝”,并制裁了负责该地区安全事务的中国机构和官员。北京一再否认这一指控,用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言人的话来说,华盛顿“痴迷于捏造谎言,图谋以疆制华,搞乱中国”。

美国的香港政策是中国对美疑虑的另一个长期根源。2014年,由于北京决定改革香港的选举制度,香港发生了以“占领中环”(又称“雨伞运动”)而闻名的一系列街头抗议活动。北京认为,美国政府和总部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协助策划了这些抗议。2019至2020年,出于对修订内地和香港之间的逃犯引渡条例的不满,香港再次发生街头抗议,香港安全部门对此类活动进行了打击,此后,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有关官员施加制裁。今年3月,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制裁加码,以此回应北京所施行的更加严格的涉港国家安全法。

最后,没有别的议题比美国对台湾地区的定位更能牵动中国的对美疑虑。几十年来,华盛顿的“一个中国”政策总体来说起到了在台问题上管控分歧、预防中美冲突的预期效果。但可能导致擦枪走火的险兆事件时有发生,“一个中国”政策缓和紧张的效用正在逐渐减弱。2016年之后,随着寻求“台独”的民进党在台执政,北京的立场再次强硬起来。中国稳步加大对台的政治和军事压力,抑制民进党的“法理台独”行为。与此同时,近年来华盛顿在台问题上开始突破原有底线。2016年12月,当选总统特朗普接了台地区领导人蔡英文祝贺他赢得总统选举的电话,遭到了北京的强烈抗议。尽管特朗普本人看起来并不特别关注台湾地区,他仍签署了一系列旨在加强美台关系和提高台地位的法律。今年1月,拜登的就职典礼邀请了台代表,这是1978年以来第一次有美国总统这么做。几天之后,美国务院发表声明,确认华盛顿对中国台湾的承诺“坚如磐石”。

中国认为,美国所有这些煽动分歧和扰乱中国的企图是美“西化”和“分化”中国整体战略中的一部分,以此阻止中国成为强盛国家。北京认为,华盛顿是21世纪第一个十年在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发生的“颜色革命”的背后推手,美国政府是世界上所有反对“威权”政府抗议活动的幕后黑手,其中包括2010年至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国和官方媒体认为,美国行政部门、国会、美国媒体和总部在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是一丘之貉。

对于那些被认为是干涉中国内政的美国行为,中国的反应不限于愤怒的口头抗议。近年来,中国制裁那些被认为正在从事反华活动的美国官员、机构和个人。对美国干涉中国事务的警惕,部分塑造了中国捍卫其领导权的全面、长期的战略,其中包括出台有关法律和政策,用以限制美国人和其他外国人鼓动在中国的持不同政见者。这些行为是对其合法性和权威的威胁。同时,中国加强了对其领导干部和国内公众的政治教育,并强化了海外宣传工作。

中国对美国干涉中国国内事务的担忧,与华盛顿和北京之间在一系列议题上的紧张关系有直接关联,这些议题包括南海领土争端和在新冠肺炎病毒起源问题上的相互指责。中国在这些分歧上的姿态和立场变得越来越坚定和强硬,部分原因在于中方认为美国正企图削弱中国,并使其失去合法性。信息表达十分清晰:中国不会被吓倒。

两个秩序,两大现实

中美关系围绕两个秩序展开: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维持的国内秩序与美国企图领导和维持的国际秩序。从2017年开始至今,中美关系螺旋下降。在此之前,华盛顿和北京一直维持着心照不宣的默契:美国不公开试图破坏中国的国内秩序,作为回应,中国不蓄意削弱美国领导的国际秩序。在这个相互理解的框架下,两国商业和人文交流急剧扩展,并达到相互依存的程度。另外,中美两国在各种全球问题上开始协调与合作,例如打击恐怖主义和应对气候变化。然而,随着美国看似要下决心削弱中国,以及中国似乎“有意”在更广泛的领域挑战美国对国际机制的领导权和西方价值观,当前中美之间这种默契已不复存在。这种恶性循环的前景已隐约可见。

为了避免冲突,中美需要接受两个基本现实。第一个现实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间享有巨大威望,其权力根基不可动摇。尽管在国内仍存在一些挑战,如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龄化,以及有待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共产党的领导仍无法挑战。迫使中国改变的外部压力很可能是无效的,甚至还可能促进国内团结并激起反西方情绪。第二个现实是,在塑造全球秩序方面,美国仍将是最强大的行为体。美国面临的问题显而易见:种族矛盾尖锐,政治极化,社会经济不平等,以及同盟被削弱。然而美国的实力源自其多元性、创新文化和公民社会的韧性,这些因素并未改变。很多国家对华盛顿的虚伪、失序和衰退的领导力感到沮丧,但很少有国家真的希望看到美国从它们的地区撤出并留下权力真空。

有鉴于此,中美两国应遵循中方长期以来提出的“相互尊重”的路径。华盛顿应尊重北京的国内秩序,这种秩序使数亿人民摆脱了贫困,为世界最大的国家带来稳定。北京应尊重华盛顿在当前国际秩序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这种角色有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且事实上中国也能深受其益。中美两国将继续在很多领域竞争:例如,哪个政府能更好地服务其人民,哪个国家能更快从新冠肺炎疫情中复苏,并更好地保障其公民的健康,哪个国家更受世界欢迎,等等。但中美两国应避免在谁能更严厉地指责对方和谁能生产最具杀伤性的武器这些领域竞争。

为了防止竞争演变为灾难,需要特别关注两个议题。第一个是台湾问题。中国将台湾地区的地位视为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核心;美国则是从国际承诺和安全利益的角度看待台湾地区。然而,在此问题上两国具有共同利益:维持和平。2019年,美国的资深政策制定者库尔特?坎贝尔和杰克?沙利文在他们发表于《外交事务》的文章中指出,“台湾地区不仅是一个潜在的导火索;它也是美中关系史上最大的共同成功”,这是历史上中美双方灵活微妙地处理此问题促成的结果。如果华盛顿坚持其“一个中国”政策,不公开支持台“独立”,北京将很可能继续寻求和平统一台湾,除非台当局触碰大陆《反分裂国家法》中的一些条款迫使大陆动武。

第二个重要议题是中美经济竞争。与两难的台湾困境相比,这个议题所造成的问题范围更加广阔,处理起来也更加棘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看起来越来越互不兼容。甚至在特朗普政府发动贸易战之前,中美双边经济交易的模式已变得不可持续,因为美方对他们认为的中方的不公平贸易和技术政策的抱怨越来越大。然而,美中这两个经济体的相互捆绑已变得如此之深,以至于经济和技术“脱钩”将会造成巨大损失和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当前,北京正强调经济自力更生和自主创新。与此同时,华盛顿正忙于应付其正在抬头的民粹民族主义思潮,这种思潮在特朗普那里的体现是“美国第一”,在现在的拜登政府那里的部分体现是“中产阶级的外交政策”。中美两国正加紧提升自身经济竞争力并谋求相对优势。然而在事实上,除非两国都能从新冠肺炎疫情中获得强劲复苏,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会赢得更大繁荣。

中国应加快改革,从而获得更多的外贸、投资和专业技术,这也是中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应有之义。加强国内生产和消费会鼓励外资更大程度地依赖中国工业供应链和消费市场,进而推动建设中国国家领导人所指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拥抱国际经济融合,反过来会巩固中国国内秩序,因为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提高中国的声望。中国也应遵守(或适应)那些从长远来看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安全的国际规则。对美国而言,它应该对捍卫现有秩序的可能后果进行反思。真正的自由主义秩序应更加包容,能够顾及非西方社会的价值观,以及同华盛顿共享价值观的伙伴国之外的其他国家的利益。美国干涉阿富汗和中东的失败案例,应是美国认知其权力局限的一副清醒剂。

如果美国和中国不能管控好彼此之间的竞争,整个世界将面临分裂、动荡和冲突。打造相互尊重的第一步,是尝试理解中美互疑的根源。如果两国领导人能理解对方如何看待过去,他们将会获得打造更美好未来的更佳机会。

 

原文标题《反华阴谋:北京眼中的“新华盛顿共识”》,本文6月22日发表于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文章有删改。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中美聚焦”,2021年6月23日

郑永年,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编者按

2021年4月26日下午,华南理工大学举办华园讲坛第48讲之“党史学习教育”系列专题报告会,学校公共政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教授应邀作题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现代化”专题报告。本文整理自郑教授的报告发言。

今天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未来往哪里走,关键是看中国共产党往哪里走。如果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往哪里走,我们就要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大家开展党史教育学习的深刻原因。

西方为何误解中国共产党

1981年,我考入北京大学时去了国际政治系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这个专业的本科教育不仅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要学习苏联共产党和东欧共产党的历史。当时大家都不清楚学这个专业有什么用,后来我才明白研究历史是非常有用的。1990年我去美国留学后吃惊地发现,西方根本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西方学者少之又少。

很多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民主化运动、环保和各种抗议运动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和认识,但为什么他们不研究中国共产党?到现在为止,主要有几种看法。第一,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不重要,没什么好研究的。第二,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过时了,或者很快就会过时,所以不需要研究。第三,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注定会步苏联和东欧共产党的后尘解体,没有必要再花大力气进行研究了。

1960年代的时候,美国和西方其他国家还是有一拨学者研究中国共产党。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研究中国共产党变得非常重要。但1980年代以后西方学界很少再有研究中国共产党的专著出版。真正系统性研究中国共产党的英文著作少之又少。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伟写了一本,我自己写了一本,英国金融时报的一位记者写了一本。

今天西方妖魔化中国共产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研究中国共产党,误判导致了错误的政策。美国的反共浪潮,很多都是基于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错误认知。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解体,而且还再一次崛起,所以西方才会感觉到恐惧。美国今天对华政策之一就是企图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区分开来,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层区分开来。如果美国不纠正他们的误判,他们一定会继续犯错误。

不过,如何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是中国学者自己的责任。西方对中国共产党的误解也是必然的,因为他们总是用西方的眼光来看中国共产党。我花了多年时间认真研究了西方学界的各种政党理论,发现没有一个西方理论可以解释中国共产党。我更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踏踏实实地研究中国共产党。我们有丰富的实践,但还没形成一个很好的理论体系来解释。

西方政党模式

如果讲中国共产党,我认为应该从比较政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体系里的地位。可以把当前的世界主要政党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西方政党,第二类是发展中国家政党,第三类是东欧前共产主义的政党。

西方政党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美国和英国的典型自由主义政党,另一类是欧洲大陆型政党。这两类西方政党共同点都是以选举为中心,政党只有在选举期间才发挥作用,平常没有什么大作用。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西方民主实际是近代工业化的产物。工业化对西方社会影响很大,从社会结构影响来说,工业化就是把从前马克思所说的“无产阶级”转化成为中产阶级。

二战以后,西方政党政治和中产阶级共同发展壮大。美国和西方多个国家实行凯恩斯主义干预经济,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同时福利社会也得到大发展,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的中产阶层规模一般都达到70%。西方政党不管是左派,还是右派,都必须是这70%中产阶层的代理人,各个政党都要照顾到70%中产阶层的利益,否则就很难赢得足够的选票来执政。

但1980年代以后,英美国家和欧洲大陆国家就分化了。从英国撒切尔革命和美国里根革命开始,英美走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道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是针对凯恩斯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反弹。新自由主义意味着政府不能干预经济,放松对金融的管制。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确实对经济发展起到很大的刺激作用,一些学者所说的“超级全球化”便是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产物。

超级全球化导致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技术、人才,在全球范围内相对自由的流动,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这些国家创造了巨额财富。但超级全球化让西方国家内部也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是财富分配不公和社会分化,导致中产阶级萎缩。过去美国人很骄傲地把自己称为“中产社会”,但现在中产社会演变为“富豪社会”。这种转型便是民粹主义崛起的社会根源。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和英国公投脱欧都是这个原因。

这一波超级全球化对英国的影响更大。英国原本引以为傲的制造业萎缩了,甚至都转移到其他国家。我过去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工作过几年,诺丁汉大学有一个校区过去曾经是英国非常有名的自行车厂,全球化冲击下这个工厂被迫停掉了。

欧洲大陆社会的福利制度比较成熟,尤其是德国和北欧,因此这些国家的民粹主义还是可控的,影响相对较小。但美国缺乏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所以民粹主义从欧洲传到美国就失控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规模从1980年代的70%现在下降到今天的50%,这是一个很大的教训。奥巴马总统要对特朗普的崛起负很大的责任,奥巴马当了8年美国总统,这8年恰恰是美国中产阶级严重萎缩的8年。奥巴马也做了一些所谓欧洲社会主义式的改革,即涉及3000万底层的医保改革,但他失败了。今天欧美的政党越来越成为民粹主义政党,这是西方所面临的内部政治挑战。

发展中国家政党模式

第二类政党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模式。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是二战以后从西方殖民地独立出来的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国家。独立后有些国家就照搬西方制度,从宪政、多党制到民主自由,西方那一套制度他们基本都有了,但只是保留在字面上,根本行不通。很多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都处于不发达状态,很多还处于贫穷状态。

现在西方国家对中国模式有点害怕。因为照搬了西方模式的发展中国家迟迟发展不起来,西方就认为这些国家会转而对中国模式开始感兴趣。缅甸就是典型。1960年代,缅甸是最被西方看好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但到今天为止,缅甸还没摆脱军人政变推翻民选政府的宿命。还有一类如泰国、菲律宾,在形式上都是采用西式民主,但这些国家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只有少量的发展中国家政党,根据自己的文化和国情实现自身的政治发展而取得了成功,像日本的自民党和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都实现了长期执政。

国际机构研究显示,二战后新成立的100多个发展中国家,只有20来个经济体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其中大部分都是中东和北欧资源丰富的国家,余下的就是亚洲的日本与“亚洲四小龙”经济体。1980年代以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也都深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遇到很大挑战。经验地看,只要有反对党的地方,迟早都会出现政治转型问题。

东欧政党模式

第三类政党是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模式,这些国家也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东欧解体后走西方道路的政党,这其中的俄罗斯、匈牙利等国,一度采用了西方制度,后来发现西方制度不灵,又重新回到集权模式,所以西方现在不把俄罗斯和匈牙利看成民主国家,尽管这两个国家也都有选举。

另一类是比较小的经济体,像波兰。尽管这些国家经济发展势头还不错,但他们自身内部发展动力不足,主要依赖西方,这种模式也不是很牢靠。目前欧盟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未来欧盟会不会在地缘政治上分裂为多个板块?这是一个很大的变数。

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

探讨了世界政党政治之后,大家会发现中国共产党在世界政党之林中已经是一枝独秀。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中国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在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实现了自身的现代化。这两个现代化互相促进,否则很难解释中国今天所取得的成就。

简单地说,中国过去40多年的发展中同时实现了“三个可持续”。第一,中国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第二,中国实现了可持续的社会稳定。第三,中国实现了可持续的政治制度支撑和领导。这三个持续非常重要,缺一不可。能同时实现这三个可持续的国家/地区,在世界范围内看,少而又少。

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很明显。1980年代之前中国还是那么贫穷的国家,现在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980年代,中国还是一个非常封闭的国家,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1981年我刚刚进入北大时,中国人均GDP不到300美元,2020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1000美元。我们1980年代的口号还是要改变“贫穷社会主义”,而今天我们的中产阶层也达到四亿人。这些都是可持续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过去40年,世界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但中国基本上避免了这些危机。

社会稳定的可持续也很显然,中国没有出现大规模的社会动荡,没有出现泰国那种或者是像今天美国那样的社会不稳定。经济发展就一定会导致社会稳定吗?实际上并不是。法国作家托克维尔在其著作《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提出了“托克维尔难题”——社会稳定可能是发展的产物,不发展一定会贫穷,但如果发展过程中把握不好,社会也会出现不稳定。托克维尔是对的。托克维尔理解的法国革命就是经济发展的产物。马克思时代,欧洲出现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革命。当时的欧洲虽然经济大发展,但社会也是不稳定的。

如果是警察国家,中国不可能发展起来

今天的中国为什么能够既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又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西方国家的一些人总是认为中国是“警察国家”,是靠控制才实现稳定的。中国是西方所说的“警察社会”吗?是西方所说的那种集权社会吗?如果中国是集权社会、警察国家,那如何解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呢?西方理论认为发展是自由的产物,集权社会的经济一定发展不起来。经济发展一定要给老百姓至少是经济上的自由,没有自由就发展不起来。那么,中国发展起来了,到底是控制的结果,还是自由的结果?

经济和社会这两个可持续发展主要是因为经济和社会能达到均衡发展。我们的发展是包容式的。包容式发展就是邓小平提出来的“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之后实现共同富裕。为了改变以前普遍贫穷的状态,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但这并不妨碍更多的人和地区富裕起来。中国的中产阶层在不断增加,贫困地区在不断减少。

我自己有一个观点,一个社会是不是发展不一定要看这个社会培养了多少富人,更重要的要看减少了多少穷人。中国在过去40年里让8亿多人脱贫,十八大以后就有1亿多人口脱贫,这是世界奇迹。过去40年世界扶贫事业的成绩,大部分是中国贡献的,印度也贡献了一点,但像撒哈拉沙漠以南的一些非洲国家反而变得更贫困。

我们要从比较视角看到中国的进步,没有比较我们就很难判断自己。哪怕是中国和美国相比,中国的变化也是惊人的。美国今天的铁锈地带1980年代以前是多么辉煌?美国在过去40年里也实现了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但为什么铁锈地带衰败得那么快?

中国的扶贫模式是任何社会都做不来的。我和美国朋友交流,他们无法理解中国的对口帮扶政策,中央政府怎么能有权力用广东省的财富去帮助贵州、新疆、西藏?很难想象印度的一个邦去帮助另外一个邦,美国的一个州帮助另外一个州。中国有很多制度优势。中国实现社会可持续的稳定是建立在社会发展基础之上的,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有了“获得感”以后社会就稳定了。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做到

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稳定的背后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能做到,而其他国家很难做到?最重要的是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制度。大家都知道,西方学者一直认为中国的改革模式是只有经济改革,没有政治改革。我的观点与此不同,中国当然没有西方所定义的政治改革,但是中国有非西方的政治改革。西方定义的政治改革很简单——民主化、政治开放和政党轮替。如果这样衡量,中国当然没有政治改革。但我认为,中国实现了非西方的政治改革才有了今天中国的成就。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做到这些?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如果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政治上层建筑也要发生变化。马克思当时的论断主要是对西欧社会,把社会分成经济和政治两个层面。我觉得这一论述在马克思那个时代是正确的,马克思把国家看成资本代理人,因为那个时代西方国家的议员大都是商人。

但现在看,马克思的论断有点简单了。在经济基础和政治上层建筑之间,还要加一个变量,那就是社会。马克思批评的原始资本主义后来变成了福利资本主义,社会力量强大起来之后改变了原始资本主义的形态。西方国家如果不能在经济、政治、社会三大力量之间实现均衡,就会出现问题。现在中产阶层不到总人口的50%是西方问题的社会根源。

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有一个政治主体,如果这个政治主体解体了,这个国家肯定很难整合起来。为什么缅甸经常发生军事政变?就因为军队是唯一能统筹缅甸整个国家力量的组织,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组织包括政党能统筹国家力量。不仅缅甸,很多发展中国家也都只有军队才是唯一具有国家性质的组织。在一些具有多党制的发展中国家,政党发挥不了整合社会的作用,经常出现社会乱局。从前,一个庞大的中产阶层是西方社会的主体,但随着中产的萎缩,现在西方社会也出现不稳定因素。

中国的政治主体就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随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还要引导这种变化,否则只能被动反应。因此,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这样做呢?这里有很多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使命型政党。共产党革命和农民革命最简单的区别是,农民革命追求改朝换代和掌握政权。共产党革命完全不同,中国共产党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掌握政权而成立,而是有特殊使命——追求中国的现代化。到今天为止,共产党走过100年的道路,每一个阶段的使命都非常明确。毛泽东时代就是追求革命,要建设一个和传统中国完全不同的国家。晚清学日本君主立宪已经太晚了,孙中山想学西方的议会制度也失败了。共产党革命是最彻底的。毛泽东时代追求革命,邓小平时代追求发展,而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的新使命将是追求共同富裕。

中国共产党每一个阶段都有新使命,通过实现使命而执政。西方政党不一样,西方政党的使命是获取选票。使命就是中国共产党向老百姓许诺的规划。中国共产党有很多规划,像五年规划、十年规划,十九大提出的“三步走”,即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些蓝图是非常重要的。美国的民主党和共和党,哪会想得到五年以后、十年以后甚至更长的以后做什么。西方说社会民意很重要,民意影响选票。但中国共产党对民意的强调可能比西方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二,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开放型政党。西方的政治制度可以称为外部多元制度。中国共产党是唯一的执政党,但一党执政远非西方所说的“专制”。共产党本身是开放的,所有类型的社会精英都可以加入共产党。我把中国的政治制度称为“内部多元制度”。英美国家同时可以有几个政治过程,中国只有一个政治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开放的,参与这个过程的利益是多元的,所有的社会经济利益都可以在党内得到反映。毛泽东以前说党内有不同的山头,但我们没有“山头主义”,不同的山头通过这一过程统一起来,我们就叫“民主集中制”。

内部多元性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映。中国传统的科举考试不仅只是考试制度,而是借此社会各阶层都可以进入统治阶层。中国的皇权是皇家的,但相权一直是开放的,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都可以成为宰相。科举考试制度,使得不同的社会阶层流动。经验地看,如果制度设计得好,开放的一党制要比多党制更有效。多党制容易造成社会的分裂,甚至国家的分裂。开放的一党制就可以整合不同的社会力量,维护国家的统一。

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强调社会参与的政党。西方说中国没有政治参与,这是一个巨大误解。西方总是把选举作为政治参与的一种方式,但总统制国家一般是四年一次选举,内阁制一般是五年一次选举。新加坡的选举是五年一次,选举活动期只有十多天,也就是说五年时间里只有十多天可以进行政治参与。美国民粹主义为什么会崛起?主要是因为这些人的利益无法反映到政治进程中。

中国走的是不同的道路,无论是人大、政协,还是各种社会组织都是政治参与制度。尤其是社交媒体产生后,中国的政治参与途径越来越广。中国重大的法律出台,如《物权法》和《民法典》都是经过多年的讨论和老百姓的政策参与之后才出台的。美国国会立法,只有政治精英(议员)参与,精英同意就成为法律。中国每一次法律和中央文件颁布,都要通过更广泛的社会参与。中央通常都会召开的一系列座谈会,都是政治参与的方式。此外,现在的新型智库也是一种参与方式。

中国的政治参与方式和西方不一样,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美国老百姓大选投票给拜登或者特朗普,主要是看两人的一揽子政策,但实际上老百姓没有判断能力。即便是教授或者博士也很难判断哪一个候选人的政策是比较有效的。现在西方政治人物把这个任务交给了老百姓,这是不负责任的。为什么现在的公投越来越多,公投就是让老百姓自己决定。投票过程中政客蛊惑人心,煽动老百姓。其实人的投票意向非常复杂,往往不会按照民主理念设想那样理性投票。

第四,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学习型政党。中国共产党会向其他国家学习,但不会照搬照抄、盲目模仿。中国共产党刚开始学苏联,后来觉得不对就马上不学了。中国学过美国和日本,学过匈牙利和东欧国家,也学过新加坡。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会照抄照搬别人,只是通过学习使自己变得更好。台湾人学习就是把自己的民主变成了美国式的民主。结果是显然的。1990年代初,台湾和新加坡的人均GDP差不多,但今天新加坡人均GDP大约6万美元,台湾还是2.6万美元。

中国共产党作为学习型政党有两点非常重要。首先,中国共产党是“五四运动”的产物,是学习西方的产物。这与过去的中国农民革命不一样。从前的农民革命简单重复历史,但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形势发展的产物,其每一步发展都和国际形势密切相关。同时,中国共产党能够处理好中国性和西方性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一点非常重要。毛泽东如果照抄照搬列宁斯大林主义,中国革命绝对不会成功。今天也一样,我们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可以变成西方国家。二战以后,凡是机械学西方的国家基本都没有成功,反倒是那些能根据自己国情来学西方的国家会成功。

其次,中国共产党处理好了传统性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今天提出的“四个自信”中,最后一个自信——文化自信最重要。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承继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努力实现传统的现代化。从这个角度看,中国共产党也是一个自我革命型政党。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是从反传统政党转变为促进中国传统现代化的政党,都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命。

中国经济体制:三层混合

中国共产党近年来的制度建设非常重要。从西方的角度看,我们的制度根本没有变化,但如果从中国传统的角度看,今天的中国已经把基本国家制度全部建立起来了,包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邓小平先生把我们的经济制度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自己通过历史和现实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中国已经形成了“三层市场”的混合经济体。中国至少从汉朝开始一直到今天,都存在三层市场,顶层是国有资本,底层的是庞大的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民营资本,中间层是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互动层。近代人很聪明,他们当时把国有资本称为官办,把中间层称为官督商办,把底层称为商办。

中国历史几千年一直是这三层资本的经济结构,除了四次国家主义的短暂尝试(汉朝的王莽改革、宋朝的王安石改革、明朝的朱元璋改革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毛泽东改革)。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中阶层相对均衡的时候,中国经济就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一旦国家处于完全主导地位,或者完全是市场发挥作用,中国经济就会出现问题。中国面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都能有效应对,这和混合经济体制有很大关系。

近代以来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分开,政治不能干预经济,但按照中国儒家传统,经济管理是政府责任的一部分,像大河大江的治理、救灾、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国家的责任。

中国共产党更进一步,不仅把经济管理当做政府责任,也把经济发展当做政府的责任。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内的儒家文化圈,为什么能逃避中等收入陷阱成为发达经济体,就是和政府的经济职责分不开。如果用三层经济来衡量,深圳、广东,浙江都是三层资本比较均衡的状态,经济发展就好。如果国有资本比例太高,如东北,经济发展就相对不太好。理解中国经济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三层资本的均衡分布和发展。

我把中国体制称为“制内市场”,市场必须遵守制度规则。美国是“场内国家”,政府也要服从市场。中国不能效仿美国的制度,因为资本过于主导,这条路走不通。今天的美国和欧洲因为新自由主义的崛起而否定凯恩斯主义是不妥的。从1945年到1980年代,在凯恩斯主义的干预下,西方的中产阶层达到了人口比例的70%。凯恩斯主义是有功劳的,因为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

今天的中国也是政府和市场同时发挥作用。西方干预经济实际上只有两个工具——税收和货币。当国家债务过大时税收政策就不起作用;当利率趋于零的时候,货币政策也不会起作用。所以美国完全靠量化宽松来稳定经济,但这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是把问题推后。中国除了财政和金融货币两个方法以外,还有庞大的国有企业。从汉朝开始,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有国有企业。从长远来看中国的这种经济制度肯定是比西方资本主导的经济制度会更有效。当然,中国国有企业需要改革则是另外一个问题。

中国政治体制:三权分工合作

大部分人学了西方的三权分立后很难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如果西方的政治制度叫三权分立,那我们的政治制度就是三权分工合作。中国的三权是决策、执行和监察。中国的这套政治制度是从汉朝开始建立,一直持续到晚清被推翻。孙中山先生想学西方,但他也懂中国文化,他从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弄出两个权力来,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监察权,所以他设计了一个“五权宪法”制度——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再加上中国传统的考试权、监察权。

孙中山先生没有时间实践“五权宪法”,但从台湾的实践看,“五权宪法”不可能实现。西方的三权和中国的三权逻辑不一样,西方的三权分立,需要靠宪政和法令来整合。中国的三权是根据时间段先决策,再执行,最后去监察。这是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制度理性化和官僚理性化。

中国的三权分工制度存在了两千多年,我们不能说这个制度完全落后,存在了那么久,有它本身的合理性。十九大中国正式设立了监察权。十九大以前和十九大以后的监察权不一样,以前中国有监察部,但这个部是国务院下属部委;现在的监察权和国务院是平衡的。现在的三权决策权、执行权、监察权都是共产党党权的一部分。中国共产党把党权分为三部分,这个分工合作非常有效。

为什么要建立监察权?这是共产党自我革命的一个最重要的步骤,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理性。传统中国制度,皇权是不能开放的,只有相权是开放的。今天的中国不一样了,决策权、执行权和监察权都可以民主化。党权本身就是可以民主化的,是一个开放的政治体系。

西方的“一人一票”制度,从民主理论的某些方面来说确实是民主的顶点。西方民主早期连政党都没有,工业化后工人阶级开始参与政治生活,出现大众政党。早期的西方民主,只有有产的、男性、给国家交过很多税的人才能投票,妇女没有投票权,少数民族没有投票权。“一人一票”的西方民主是从1970年开始的,始于美国的黑人民权运动。瑞典的妇女到了1971年才有投票权。西方“一人一票”的民主从1970年代开始,但仅仅过了半个世纪这条路就出现了严峻的困难,因为它与经济发生了矛盾。

李光耀先生说,西方民主已经变成了福利拍卖会,谁提供的福利高,谁就可以当选。很简单,一人拿一份福利的制度如果要维持下去,就必须一人贡献一份。在国家掌握经济主权的情况下,中产阶级多贡献几份,资本家多贡献几份,政府再进行二次分配。一旦全球化,国家失去大部分经济主权,商人可以流动,财富可以流动。因此,如果法国政府征收高税,资本就会跑到其他地区去,这个体制就难以维持下去了。

法国经济学家托马斯·皮凯蒂在其《21世纪资本论》一书中,提出全世界政府要联合起来,共同对资本实行管治。但这过于理想主义。马克思当年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但实际上联合不起来。全世界政府也不可能联合起来,但全世界的资本很容易联合起来。所以人们对西方制度很悲观。2007年—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是西方经济结构失衡的产物。直到今天,美国的经济结构还在恶化,随着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的出现,恶化的速度在加快。中国的体制完全不一样。三层资本结构能实现中国经济结构的平衡发展。当然,中国经济结构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改革和改善。

同样,中国的“三权分工合作”体制也有改进空间。从历史的角度看,监察权很重要,它是自我革命、防止腐败、清廉政府的有效机制,但监察权的边界要设计好。汉朝刚刚引入监察权时,任何事情都纳入监察范围,结果形成了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所说的“如果监察系统为了监察而监察,就变成内部反对党”。汉朝后来总结经验教训,规定只有六项(六个领域)才能监察,其他的就不能监察了,这个制度才变得有效。此外,在中国的决策权如何在分权与集权之间做到平衡、执行权如何更加有效等领域,依然还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结论

我们评估中国的基本制度,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做比较,通过比较,才会有更大的信心。中国文化是世俗文化,不是宗教文化。有人问我中国共产党与西方有什么区别?我认为最大的区别就是中国共产党是开放的,从来不会宣布历史的终结。西方动辄就想宣布历史的终结。黑格尔就宣布过历史的终结,因为当时欧洲民族国家产生了,他觉得这是最好的了,以后不需要其他的国家形式了。1990年代初,福山觉得西方的民主制度是最好的了,也是世界上最后一种政体,草草宣布历史终结。当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时候,问题马上就来了。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会宣布历史的终结,历史永远是开放的。

当西方宣布历史终结之后,我们开启了新的历史。今天也是一样,我们下一个历史使命是如何追求共同富裕。今天西方世界所有的问题就是因为一部分人太富裕了,大部分人富裕不起来,社会不公平,没有基本社会公平的社会是不可持续的。

文章选自微信公众号“IPP评论”,2021年5月17日

 

近日,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20~2021)》蓝皮书,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

报告显示,留学人员回国人数持续增加,拥有国际视野成为海归群体新的核心竞争力。报告显示,随着海归群体不断扩大,海归就业的紧张形势也进一步凸显。海归群体由2000年的1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423.17万人,增幅超过31倍。在海归发展优势方面,2019年的数据显示,“具有国际视野”取代“语言沟通能力强”成为其在国内发展的主要优势。

 

文章选自央视新闻,2021年3月3日


拜登政府执政将为中国的全球化提供新机会。拜登团队更加理性、专业,中美关系向好发展存在一定的确定性。

文丨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美国东部时间1月20日,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宣誓就职。甫一上任,拜登就签署了17项行政命令,包括重返世界卫生组织、重新加入《巴黎协定》等。这向全球传达出了一个积极的信号,美国将重返以多边主义为基础的国际社会。1月21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表示,中美之间需要团结,中美关系需要修复,“中美两国以及国际社会很多有识之士都期待中美关系能够早日重回正轨,为携手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紧迫挑战作出应有贡献。相信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中‘善良的天使’能够战胜邪恶的力量。”

在拜登就职当天,全球化智库(CCG)发布了题为《拜登时代的中国与美国:趋势与应对》的报告,分析未来美国外部在全球治理、地区安全、贸易领域回归多边主义的趋势,以及中美关系的竞争-合作动态平衡。

我认为,拜登政府执政将利好重启全球化迈向更高步伐,同时为中国全球化提供新机会。新政府将重心向内,以提高自身实力和重视外交、软实力的理性方式与中国展开竞争,这与特朗普执政时期有明显分野。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美之间的竞争本质上存在结构性原因,对华遏制的战略从奥巴马时期就开始形成,并不会由于特朗普-拜登政府交替而发生改变,甚至有可能加剧。但总体来说,拜登团队更加理性、专业,从团队成员来看,许多奥巴马政府时期的精英回归,为外交政策提供了更多的可预见性,中美关系向好发展存在一定的确定性。

首先,中美或有望适时恢复及创建双边高层次多渠道对话交流机制。在特朗普执政时期,中美之间的对话交流几乎陷入停滞,仅仅保留了经贸谈判。而拜登曾经四次访问中国,与中国的四代领导人打过交道,和中国的学界、政界、商界保持了密切联系。“修昔底德陷阱”的提出者格雷厄姆?艾利森也认为,拜登时代政府将像奥巴马政府一样,与中国建立多层次的对话,并将试图规划出清晰的路线图。

对当前的世界来说,抗疫是中美合作以及全球多边治理复位的最大契机。拜登已经签署行政命令,重返世卫组织,中国在抗疫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两国开展对话进而推动全球抗疫意义重大。过去中美曾共同抗击SARS、埃博拉等疫情,积累了成功经验,两国医疗卫生界形成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美国重返世卫组织后,中美可通过多边构架开展全球疫苗分配和防疫合作,联手帮助卫生体系薄弱的国家,这对全世界都将是一大利好。

其次,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中美两国合作的空间巨大。在气候问题上,中美两国存在共同的利益目标。作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碳排放国,中美合作对于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意义重大。在上任第一天,拜登总统签署行政命令,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这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提出中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宗旨相一致。拜登在竞选时承诺在未来4年对气候和环境投资2万亿美元,加强美国的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资金和经验将有力地助力于拜登政府的基建规划,为换届之际的新政府缓解中美关系紧张提供合作机遇。

美国意图重新掌控全球气候治理的进程。各自作为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之一,中美两国都应在应对气候变化上发挥全球领导者的作用。当然,仅靠中美两国是不够的。为加速推进全球减排力度,同时兼顾南北差距下欠发达国家发展需求,可在G7基础上加入中国、印度、俄罗斯,在G10框架下更加高效而紧密地探讨对接国际多边气候合作。中印俄三国加入可使G7的代表权从占世界人口的10%扩大到47%,而G10也将聚集世界碳排放前六大国家。同时,中印俄加入使该集团集合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代表,可为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之间架起沟通合作的桥梁,统筹考虑多种绿色发展合作模式,在推动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同时兼顾各国发展利益。

此外,疫情之下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全球经贸规则的完善,需要中美这两个大国的合作。WTO的改革停滞不前,新冠疫情又带给世界经济负面冲击,各国开始寻求新的多边和双边协定。2018年底,日、加、澳主导的“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生效。2020年11月15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2020年12月30日,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签署。习近平在RCEP签署后的11月20日宣布,中国将积极考虑加入CPTPP。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美不仅可以考虑重启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还可以加入CPTPP谈判为契机推动WTO改革。中国尽快开启加入CPTPP谈判的进程,有望为中美两国增添一个新的对话平台,可促进中美关系回暖,并为中美建立一个解决贸易争端的新平台。

过去两年,特朗普政府推动的中美贸易和科技脱钩极大地损害了双边经贸关系和人文交流,也损害了世界贸易秩序。

中美双方应取消单边贸易关税,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开展中美经贸磋商,化解中美经贸摩擦。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达成是双方在博弈与斗争中寻求理性与求同存异的结果,符合中美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拜登政府上台后,双方应继续完成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执行,在经贸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同时,中美可适时开启第二阶段经贸协议谈判,继续协调巩固中美经贸关系,为拜登时期中美关系向好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此外,中国也当继续深化市场开放,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优势为美跨国企业来华投资提供便利,使中美加深“挂钩”。中方可考虑实施零关税、零壁垒和零补贴。中国实施零关税,在制造业、农业、能源矿产、消费品等领域均利大于弊,还能降低国际贸易摩擦;实施零壁垒,将使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方便;实施零补贴,有利于结构调整,倒逼国企改革,减少贸易摩擦。

在高科技领域,中美可相互放宽企业准入及市场竞争限制,中国放宽美高科技企业来华投资经营,美取消对中国企业华为、TIKTOK、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的打压。由此可促进两国高科技企业形成良性竞争,加速高新技术推陈出新,对双方均有裨益。可以开设试点、部分开放、加强网络监管等方式逐步有限度地在中国大陆开放谷歌、推特和Facebook等美国企业,彰显中国开放市场、公平竞争的态度,施惠美国企业界,以缓解甚至解除美国打压不断增加的中国海外高科技公司。

最后,朝鲜问题和伊朗核协议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中美两个大国的合作。在朝核问题上,中美两国有共同的利益基础。美朝对话在特朗普执政后期陷入僵局,在拜登政府的半岛无核化日程中,不排除中国、朝鲜、韩国和美国四方会谈的可能性。

在此过程中,美朝可适时重启对话,中美也可在斡旋朝鲜半岛问题中增进政治对话及互信。在伊核问题上,中方也可从中斡旋,与欧盟及中东相关国家等协调推进美伊会谈,为美伊缓和矛盾、美国重返伊核协议提出可行建议与支持,从而缓和中东地区核恐怖主义威胁,推进中东无核化。

此外,在印太地区,美欲打造美日印澳四国联盟,但印方强调组建美日印澳四国机制是为增强经济合作。对此,在中印加强经贸合作基础上,中美可加强在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经济合作。在条件合适情况下,中国可加入美日印澳印太机制,共同就地区经贸合作进行协商,以拓展合作空间,增进相互理解与互信。

除了前述问题需要中美两个大国来合作解决外,中美还可以拓展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例如“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0年11月底,中国已与138个国家、31个国际组织签署201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并与65个沿线国家中的56个签署了双边投资协定。作为中国向世界提供的一份国际公共产品,“一带一路”倡议要更具包容性,就要吸引更多发达国家参与进来。条件合适情况下,中国可与美国提出的“蓝点网络”计划对接合作,还可与美国签署第三方市场合作文件,共同拓展第三方市场。

文章选自FT中文网,2021年1月25日

  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副总裁朱民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全球地缘政治变局和人口老龄化将是“十四五”期间中国面临的三大挑战。

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原副总裁朱民日前指出,中等收入陷阱、全球地缘政治变局、人口老龄化将是“十四五”期间(2021-2025)中国面临的三大挑战。

12月8日,他在全球化智库举办的“大使圆桌会议”上表示,201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从中等收入国家步入高收入国家,中国的经济架构需要适时改变。

“迈入高收入国家这一目标不容易实现。”朱民说,“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从人均GDP3000美元到1万美元大约花费10年时间,但从1万美元开始就产生了分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在目前这一关键阶段,我们要从别人的经验中吸取教训,这很重要。”

第二个挑战来自全球地缘政治风险。朱民说,近年来贸易保护主义、反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带来了很大噪音,中国作为一个高度开放的经济体,在贸易往来、人才流动、资本流动等各个方面都与世界高度连接。在这种情况下,未来10-20年,中国如何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在谈到人口老龄化时,朱民指出,目前中国超60岁人口有2.5亿,到2050年左右,中国人口预计将下降3300万,一方面是劳动力短缺的压力,另一方面,社会福利和医疗体系也将面临很大的挑战,如何使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更好适应中国老龄化的人口结构是非常重要的。

为应对上述主要挑战,朱民认为,“十四五”规划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发展重点。首先是聚焦高质量增长,关注可持续发展、社会福利等问题。其次是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健康当作经济发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关注环境保护、城市设计这些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我们瞄准人们收入的增加,而不是GDP增加,要力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全部人口,这是从其他国家吸取的经验和教训。”他说。

第三个重点是“十四五”规划突出强调了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朱民说,内循环方面,目前中国的供应链还不是特别顺畅,比如芯片领域还有被“卡脖子”的风险,因此,在供应链方面必须重新配置,以确保国内供应链、国内生产能更有效地满足国内需求。国际循环方面,中国需要国际市场的资源、技术、人才、资本、管理技术及市场,特别是国际市场在推动中国技术升级、在促进资源配置到高附加值领域中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个重点是绿色发展。朱民表示,绿色发展对于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能够真正地满足人们对于绿色环境的美好追求。在目前煤炭消费占中国能源消费73%的情况下,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将是非常艰巨的任务,这涉及到能源结构转型,提高能效等诸多问题。

“十四五”规划的第五个重点是科技化和数字化。朱民说,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焦点,新冠疫情进一步推进了技术和数字化的应用和发展。面对技术与数字化的未来,如何具体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如何打造数字基础设施将成为“十四五”重大战略的一部分。

在当天的论坛上,埃及驻华大使穆罕穆德·巴德里(Mohamed Abd El-Sattar Elbadri)问及“十四五”规划如何使非洲受益,朱民回应称,“十四五”规划突出了数字化的重要性,在数字化合作领域,尤其是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国与非洲之间合作空间巨大。

“中非经济架构互补性强,非洲在人力、资源、农业等方面都有很大挖掘潜力,中国正在向数字化过程迈进,数字化也是‘十四五’的重点内容,因此在数字化领域中非双方也有合作空间。数字化基础设施的配备对非洲国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说。

朱民还指出,在劳动密集型产业领域,中非也存在合作空间。未来,更多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将从中国转移出去,除了东南亚国家,非洲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地,这对中国和非洲国家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机会。

 

文章选自界面宏观,2020年12月9日

 

2020年12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举办大使圆桌会议,会议以“十四五时期的中国与世界”为主题,对“十四五”规划中的国际合作新机遇、如何加强中国与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合作等进行解读。CCG主任王辉耀、非洲联盟驻中国代表拉赫玛特·奥斯曼大使,喀麦隆驻中国大使、非洲驻华使团团长马丁·姆帕纳大使致开幕词,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前副总裁朱民介绍了中国“十四五”规划。六十余国大使、公使、参赞等驻华使馆代表就实践中的多边经济合作,跨境贸易和自由贸易区的前景等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文章选自央视网,2020年12月9日

2020年11月11日-12日,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内外政产学研各界精英,知名前政要、驻华使节、国际组织负责人、多国商会代表和著名学者、知名企业家等,就百年变局下的全球化发展以及中国在全球化新进程中遇到的新机遇与新挑战深入研讨,旨在凝聚社会共识,共同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动全球化和参与全球治理建言献策。

30余位驻华大使、40余国驻华使馆官员、中国跨国商会负责人、跨国公司负责人、国际主流媒体在华负责人、国际组织在华负责人、国际在华NGO负责人,来自外交部、中联部、国新办、商务部、科技部、人社部、生态环保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国家移民管理局等部委官员,国内知名企业家、主流媒体负责人,高校、研究机构、智库界学者专家,CCG咨询委员会顾问、主席、理事、专家等300余人出席本次论坛。

 

文章选自央视网,2020年11月13日

近日,中宏观察家、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应邀出席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以下简称”国经中心”)举办、以”战胜疫情,携手共进”为主题的”第六届全球智库峰会”视频会议。他发言强调,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欧洲和美国的领导层可以发起三方峰会,以便三方就对抗疫情、全球卫生系统、气候变化等所有这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给世界经济发展、全球治理及各国人民的正常生活带来了严重冲击。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维护人类共同命运和美好家园。鉴此,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举办了此次会议,邀请了来自全球的前政要、智库负责人和专家学者与会,分享了各国统筹抗疫与经济社会发展经验,深入探讨了全球治理机制变革的机遇与挑战,世界经济发展新引擎及全球供应链新格局和新合作,并提出了积极有效解决方案。

在9月23日的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发表了主旨发言。国经中心理事长曾培炎,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新加坡荣誉国务资政、前总理吴作栋,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波兰前副总理格热戈日·科沃德克,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分别致辞。国经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主持开幕式。

 

 

9月24日共进行了三个专题研讨会,在以”全球治理机制变革”为主题的首场研讨会中,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应邀参会并发言。参加本次会议的还有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前执行董事托马斯·伯恩斯,澳大利亚全球基金会秘书长史蒂夫·霍华德,印度尼赫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前主席谢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院长李向阳,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庞中英,英国四十八家集团俱乐部主席史蒂芬·佩里,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以及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该研讨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主持。

 

王辉耀在会上发表以下观点:

 

这场全球智库峰会的举办,正处于及时而又非常关键的时刻。众所周知,今年是《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主席和特朗普总统过去两天都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表了讲话。全世界都在思考如何在21世纪改革全球治理体系,让它更具前瞻性。联合国成立75年以来,我们成功阻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因为联合国本身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产物,是当时布雷顿森林会议建议的产物。现在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与自然的、对抗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病毒大战。很不幸,我们已经失去了近100万人的生命。

现在又来到了全球战役一个的转折点,一个新的布雷顿森林时刻。所有的国家领导人都应该思考今后世界向何处去。人类战后成立了联合国,成立了WTO、世界银行和其它的国际组织,现在新的世界抗疫大背景下更需要现在需要创新国际和全球的治理体系。我的想法可能还不太成熟,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由于最近中国和欧洲领导人举行了会晤,我提议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欧洲和美国的领导层可以发起三方峰会,以便三方就对抗疫情、全球卫生系统、气候变化等所有这些关键问题展开讨论。全球最大的三个经济体应该要发挥他们的领导力,展示他们在道德上的对全人类的高度责任心,来应对目前已经发生的世界经济衰退,在这样的紧急关口,作为全球三个最大的经济体,三方应该坐下来协商,找到新的解决方案,建立新的三方会谈机制,同时欧盟还可以就中美存在的冲突来进行居中协调。第二,我们应该加强G20。也许此时我们需要各国领导力面对面坐下来谈,之前召开了线上会议,但是G20峰会应该在线下举行,也许在沙特、北京或者美国,或者在欧洲举行。我也建议目前的传统的七国首脑峰会扩容到十国,包括俄罗斯、中国和印度,新的G10也可以一起谈论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比如应对疫情,如何推出新的刺激措施。第三,应该继续加强与美国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实施。中美关系仍然是当下最重要的双边关系。我们应该保持这样的定位,这样中美两国之间才能有稳定的贸易关系。另一件重要大事是,中国需要在年底前与欧盟达成《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这是双方领导在最近举办的中欧峰会上承诺的,这非常重要,两国应该认真实现中国欧盟领导人峰会达成的双边投资协定的承诺。

关于全球治理,我的第四点建议是,应全面加强区域多边体系,比如《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中方要大力促成在今年年底前签署该协议。我也真心希望中国开始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CPTPP规定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欢迎新的国家入。我所接触到的各成员国代表都欢迎中国加入,这个目标应该真正成为现实。我与许多国家大使都进行了交流,没有人表示不欢迎。据我所知,英国、韩国、泰国和许多国家已经启动了申请加入CPTPP的程序。我认为中国也应该尽快这样做,现在美国退群了,应该是个中国很好的窗口期,可以启动加入谈判。我相信美国以后也还会回来谈,这样如果中美就CPTPP达成一致,还可以推动WTO的改革与发展。

第五,现在世界确实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在这次疫情期间,数字经济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刚刚在北京举办了中国国际服务贸易博览会。在该会议上,CCG举办了一个论坛。我们了解到,目前数字经济已经占中国GDP的36%左右,占北京市GDP50%,这是数字经济的巨大发展,也是全球抗疫中的经济亮点。在这次中欧领导人峰会上,中国和欧盟已经建立了数字经济对话平台,我们应该进行更多这样的对话、更多的讨论、更广泛地讨论全球治理问题,而不是禁止这家或那家公司,因为那样我们就不会有任何新的动力。我看到我国外交部提出了新的数据流动治理建议,任何国家都不应该强迫外国公司传输数据,这是中国一个新的姿态,正在努力朝着全球数字治理良性发展的一个大方向。

更实际点来说,如果在G20峰会期间已经有了Y20、B20,、C20,为什么不能在G20平台上建立一个D20(20国数字经济体)?这样,来自美国、中国和欧盟等的20个最大的数字经济体就可以坐下来讨论,其它政府、民间团体和监管机构也可以参与进来。所以我们可以分享最佳实践,以及如何制定相关的法律来监管数字经济,保护隐私和数据安全,同时这也会给我们的经济注入一针强行针。我们应该促成WTO电商小组达成共识,比方说50、60个参与WTO协商的国家充分促进电商领域的对话和发展,达成协议。第六,我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在全球金融危机后为经济衰退注入的新力量,现在需要为全球抗疫经济衰退注入新动力,这是世界经济的一次新的复兴。但”一带一路”还可以更多边化一些,我们应该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亚投行合作。亚投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103个国家已经参与其中,并且已经得到了多边体系的支持。因此,我们应该更多地将亚投行模式运用到”一带一路”建设中,让”一带一路”建设真正做到共商、共建、共享。可以考虑成立沿线各国有国际指导委员会,所有的国家可以参与国际竞争性投标,所有的公司都可以得到项目。通过借鉴其它发达国家银行的经验,来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我认为这是非常好的。

最后,应该鼓励智库和非政府组织参与全球治理,就像巴黎和平论坛全球治理机制一样。我是巴黎和平论坛指导委员会的成员,该论坛已经举办过两次了,今年将举办第三次,他们会从所有的非政府机构和智库那里征求建议来帮助全球治理。我们也应该把所有智库的智慧囊括进来,国经中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就是我对如何真正加强全球治理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在这样一个新”布雷顿森林”的时刻,三个最大经济体和所有其它平台应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以确保我们可以战胜疫情、收获成果,同时也给未来75年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和指导。

在9月23日,大会还进行了以”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建设性开展合作与竞争”为主题的全会,世界卫生组织荣誉总干事、第十三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博鳌亚洲论坛全球健康论坛大会主席、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院长陈冯富珍,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莹,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院长金兴钟,香港中文大学蓝富饶暨蓝凯丽经济学讲座教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刘遵义,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财政学会会长、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副主席楼继伟,俄罗斯科学院远东所所长、首席执行官阿勒克·马斯洛夫,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国际事务执行主任诺拉·穆勒以及比利时布鲁盖尔研究所荣誉主席、欧洲央行前行长特里谢发言。本次全会由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韩永文主持。

 

文章选自中宏网,2020年9月8日

 

开卷语 Remarks

 

文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自由贸易曾在帮助全球经济走出二战废墟、实现复苏中发挥关键作用。


 

以打压TikTok和微信等应用程序攻击中国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竞选政策的一部分,尽管这很可能得不到美国人的重视。然而,这样的做法以及中国的应对举措正在造成一个触及全球经济核心的更深层次问题——除非两个全球最大经济体携手合作,否则将无法解决。

正如石油在20世纪开辟了新的贸易领域一样,如今,数据已成为21世纪贸易增长的命脉。在包括TikTok等应用在内的数字服务领域,贸易呈蓬勃发展之势。数据流也日益成为实体商品贸易的基础,为复杂的全球价值链以及区块链、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提供支持。根据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从2005年到2017年,跨境带宽使用量增长了148倍。

然而与此同时,全球贸易规则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却几无变化。世界实际上是在试图用相当于Windows 95的操作系统运作21世纪的云端经济。

由于缺乏全球共用的数据流管理规范,全球各国各地区的决策者都在开发自己的“补丁程序”,以管理数据、保护国家安全和公民隐私。欧盟于2018年推出《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中国通过了全面的网络安全法,并且与印度一样,正在制定一项重要的数据保护法。

如果说美国在数据管理方面一直动作较慢,那么部分原因可能在于,美国仍主导着处理全球数字流的行业和网络架构。而由于对中国获取美国个人数据的担心日渐加剧,美国的舆论风向也在转变。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数据监管规则的数量已由21世纪初的50个增至2019年的近250个。过去十年间,以欧洲国际政治经济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Economy)的数字贸易限制指数衡量的整体数据控制程度已翻了一番。

这些规则的分散本质让各企业面临复杂局面,也给各国之间带来摩擦。仅在从2020年7月初至9月上旬这段时间内,除特朗普针对TikTok和微信的行政令之外,印度禁止了59个中国应用,欧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推翻了Facebook和推特(Twitter Inc.)等美国公司用于处理来自欧盟的个人数据的“隐私盾”机制。同时,美国与多个欧盟国家在数字税问题上陷入纠纷。

不同国家对数字管理自然会有不同的观念、价值观和约束力。所有国家都应有权在他们认为符合国家安全目标的情况下监管数据。但同时,全球需要就数据管理方式制定一些共同规则,否则这类冲突只会越来越多并将扼杀互操作性、投资和创新。

一些双边和区域性协议已开始在稳步推进这样的共同标准。《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中的电子商务章节允许成员以一种基于规则并可将贸易壁垒降至最低的方式来监管数据流。假如中国未来能够加入该协定——这一想法在中国决策层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则将有助于中国与下一代数据监管规范接轨,并将支持中国企业实现其“走向全球”的抱负。

不过,如今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同时包含中国和美国的多边数据监管机制。第一步是要完成正在进行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有关电子商务的磋商。这一磋商目标应是设立全球基本规则和数据免责条款,同时维护WTO体系的中心地位。

下一步,20国集团(G20)应以2019年的《大阪数字经济宣言》(Osaka Declaration on Digital Economy)为基础进一步开展工作,该宣言承认有必要为最大限度实现数字化效益而进行国际政策讨论。由全球规模最大的20家数字企业组成的“数字20强”(D-20)应汇集来自政府、行业、学术界和非政府组织的数据,形成一套切实可行且基于事实的方法,在保护国家安全的同时,为消费者带来信任和隐私权,让企业拥有清晰性和可预测性。

这些大型科技企业大多总部位于美国和中国。两国领导人不应将彼此的科技企业视为对国家安全的威胁,而应积极寻求能够用于创建全球标准的行业共识和最佳实践。

为让中美两国的安全问题强硬派安心,我们需要在全球建立一套可用于判断什么是安全数字管理实践的明确标准。应鼓励各国将ISO 27000等信息安全方面的国际标准作为国内实践的基准。

基于规则的自由贸易曾在帮助全球经济走出二战废墟、实现复苏中发挥关键作用。如今我们面临着二战衰退以来最严重的全球性经济衰退。是时候该让我们的多边贸易规则走入21世纪了,我们应遏制住数字保护主义的浪潮,让数字流成为增长和机遇的源泉,而非逆流。

 

文章选自《商业周刊/中文版》,2020年第15期

 

● 75年前,《联合国宪章》正式签署,中国代表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联合国的成立为世界带来了和平与繁荣,中国也在过去的75年间对联合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流对全球秩序及治理体系造成了冲击,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暴发加剧了这种挑战。联合国是国际协同最重要的机制和机构,在其成立75周年之际,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联合国应如何面对旧问题和新挑战。

■ 疫情对多边全球治理机制带来新的考验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主任

王辉耀:

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之际,新冠肺炎疫情和其他的结构性因素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世界各国的多边主义政策带来了巨大冲击。这场疫情,到底对以联合国为重要载体的多边合作带来了什么影响?

目前,联合国这艘捍卫全球和平发展的巨轮,在逆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正遭遇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近年来,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等思潮的高涨使多边主义发展受挫。新冠肺炎疫情像一面放大镜,把人类社会早已潜伏的各种危机一同暴露无遗。气候变化、移民问题、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粮食危机……面对这些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问题,现行的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机制面临巨大挑战。这种挑战既来自全球治理机制的落后,也源于各国对多边合作的信心减弱。

 

加芙列拉·拉莫斯 (Gabriela Ramos),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幕僚长及二十国集团(G20)事务协调人

加芙列拉·拉莫斯:

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发起挑战,不仅剥夺了很多人的生命,对人民的日常生活、工作及社会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与此同时,多边主义开始被很多人质疑,很多国家领导人面对这些质疑的第一反应是进行国内的应对,而不是更多地进行国际的开放对话。实际上,跨国对话是特别重要的,尤其在当前发生全球性问题的时候,如果没有全球性的应对方案、解决方案,将找不到出路。

此外,保护主义在疫情中成为一个更加明显的问题,世界体系处于脆弱的时刻。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环境、社会的沟通交流和健康问题都是密切相关的,需要确定这些问题的轻重缓急,以确定最佳的应对方式。

9月21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的联合国成立75周年纪念峰会上,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主席博兹克尔致辞。新华社发

过去这些年里,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机遇的数量增长,极端贫困问题有所缓解。此次疫情是一次对毅力和复原灵活性的考验。一些非常严格的措施,如封锁国境、交通限制等,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疫苗的研发也还有待时日,因此短时间之内疫情仍然会对社会各方面造成很大影响,但我们仍要保持乐观的心态。中国、韩国、墨西哥等国在初期疫情比较严重,但通过快速的行动和严厉的措施,很快就将疫情控制住。经合组织幕僚长组织也针对各种问题制定应对措施,建立应对机制。

2019年9月20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为纪念国际和平日而举行的和平钟敲钟仪式上表示,气候变化对世界和平构成威胁,国际社会需要采取紧急行动。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摄

 

经济预测表明,今年全球GDP会下降,不平等问题和妇女儿童的生存发展会受到很大冲击。例如,女性的全球劳动参与率为70%左右,她们也是很多行业的主力军。在面临当前的健康危机时,女性要平衡家庭和工作压力,受到的影响和压力是很大的。所有人长期居家后都会出现问题,因此很多行业在考虑业界未来时,都认为疫情的影响会长期存在。无论如何,国际层面应该有非常民主的合作流程,确保世界能够快速从疫情中恢复和转型,在保障人们的就业之外,确保经济快速恢复。

让-皮埃尔·拉法兰 (Jean-Pierre Raffarin),法国前总理

让-皮埃尔·拉法兰: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多边主义被削弱了很多,虽然自2018年起这种趋向就已经很清晰了。二十国集团开启了对话来共同应对危机。这场流行病是世界性的,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因此,我们要积极进行合作,必须克服困难建立合作机制。

面对全球危机,有些人转向了单边主义,但这样做是不可取的。比如本届美国总统总是挑起问题,不断提出单边主义的主张举措,在全世界需要通过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应对危机时,对后者不断施压,甚至退出,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各国必须在疫情危机中团结起来,加强多边渠道的运作和合作,要摒弃单边主义,坚持多边主义。当然,国际机构也需要改革。非洲、亚洲乃至全世界在过去75年中发生了很多变化,这些变化是国际机构需要通过改革来适应的。

 

易小准,世界贸易组织副总干事

易小准:

目前世界不仅面临着疫情的危机,更出现了国际层面的不协调和碎片化。在此背景下,现今多边贸易体制的关键目标跟二战之后设定的多边贸易体系一样重要,因为整个系统的成立就是为了应对20世纪所产生的一系列纷乱情况。全球的和平促进了全球的繁荣,让国际贸易进一步发展,用规则促进安全和公正。各国相互依赖、共同发展,大家的成功也是自己的成功,整个视野非常明显。

我自己是一个多边主义者,我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做促进多边贸易的相关事宜。如今全球面临挑战,不管是贸易、环境,还是卫生健康,都必须通过全球层面的进一步合作解决。在这个层面上,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需要加强而不是弱化已有的多边主义。全球的恢复依赖于各个国家之间共享信息,共同合作,保持开放的经济体。疫情面前没有国境线,一个国家的危机也是别国的危机。

■ 多边主义要义是应对共同危机、把握共同机遇

沙祖康,联合国前副秘书长

沙祖康:

2020年是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值得去充分地回顾和学习联合国的发展历程。回顾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向前看。在发展了75年之后,联合国将来会走上哪条路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需要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也应当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这些概念和制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联合国的角色有三个要点:首先是必须要解决安全问题;其次是解决经济和社会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包括人权在内的其他的世界问题,这类问题也需要联合国协调解决。

3月12日,在意大利全国实施“封城”2天内,中国医疗专家组飞抵意大利,成为第一批深入该国疫区的国际援助者。新华社记者 程婷婷摄

很多人都在探讨多边主义是不是已经丧失立足之处了,然而多边主义并没有在走下坡路。有报告指出,全球单边主义的上升令人担忧,再加上世界面临的长期挑战,造成了一些人对多边机构的信任危机。世界确实面临着长期挑战,但单边主义情绪仍局限于社会的一小部分人,这种丑陋情绪的上升是由少数政客推动的,绝不代表大多数联合国成员的意见。

最近的调查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的。这是基于一个科学的原因,即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疾病传播等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就像新冠病毒没有国界、给世界各国带来同样挑战一样。我们都在同一艘脆弱的船上,我们共同生活在这颗漂浮在太空中,美丽却又脆弱的星球上。我们同荣同枯,因此我们必须同舟共济。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市场对资源的不均衡配置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各国发展差距和国家内部的贫富差距,对经济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不仅在发展中国家存在,在发达国家内部也逐渐蔓延,促使一些国家采取内向型政策,也导致多边主义面临重大挑战。

但我们更需要看到,经济全球化已经使各国成为存亡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一味强调本国优先而逃避国际责任的做法是极为短视的,并不能实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而要想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包容和公平的方向发展,多边合作是摆在各国面前的唯一选项。

多边合作意味着,各方要在协商和妥协中寻找利益平衡点,避免双边关系、多边关系中大国对小国的支配。因此,多边合作一方面对营造相对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也是凝聚各国智慧、在危机中寻找共同机遇的重要方式。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今年“多边主义与外交促进和平国际日”发表演讲所说,多边主义不仅意味着应对共同的危机,更意味着各国合作把握共同的机遇。

让-皮埃尔·拉法兰:

对多边主义的讨论由来已久,但多边贸易体系仍然相对脆弱。多边主义是各国达成的共识。我们需要互相尊重主权完整,要通过对话和外交途径解决问题。每个国家都不应该把自己的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更不能够通过武力来征服弱者。

从历史来看,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的社会发展都得以进步。然而,我们在政治和经济方面取得的成绩是基于对话和协商完成的,因此各国要保持对话的精神。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对全球治理树立信心,我们的目的是和平与发展。

 

■ 维护和加强多边主义需要很多新的努力

 

王辉耀:

多边主义是包容的,以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内核,同时承认大国在推动国际多边合作的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中国一直是多边主义的维护者与践行者。未来,中国可以从以下方面继续发力,凝聚多边力量,与各国一道应对全球性危机,打造新的发展机遇,为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第一,以联合国宪章精神为原则,推动联合国现代化改革。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联合国及其下属机构功能改革的必要性日益显著。中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也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出资国,理应在联合国现代化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下一步,中国在提出改革方案、促进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沟通协商、推动改革执行等各方面,要显示更多的主动性,使联合国宪章精神愈加历久弥新。

第二,处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为推动多边合作注入信心。2019年,中美欧三方的GDP总量(不包括英国)接近全球GDP总量的60%,对世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目前美国已经从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捍卫者转变为一股破坏性力量,中国和欧盟仍然是多边主义的支持者。中国可以进一步加强与欧盟合作,形成对美制衡,通过“三角”平衡推动多边主义发展。

第三,丰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探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方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人民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事实——如果用零和博弈思维看待国际竞争,强调敌我二元对立,必然会陷入两败俱伤的境地。

加芙列拉·拉莫斯:

我认为,基于全球协调做出的反应才是解决方案。

第一,在新冠肺炎疫情面前,各国仍然要继续努力实现之前各大议程确定的,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等在内的一些重大目标,以及曾经达成的共识。除了公共卫生挑战,其他问题也不容忽略。

各国还需要思考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问题,怎样从疫情中恢复和发展得更好,在悲观中看到值得乐观的事物。国际基础设施和决策机制有弱点,在疫情危机中弱点更明显。但疫情危机恰好也成为一个暴露弱点的机会,让各方面一起合作,相互学习,一起规划,寻找全球解决方案。很多国家都有值得借鉴之处,各国在寻找本国解决方案时,可以参考其他国家的经验。

第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发过程可能很长,涉及巨额投资,单靠一国医疗科研机构困难很大。不能把研发疫苗这样的任务完全交给市场,需要一定的政府引导。

第三,很多国家会因为疫情期间的救治和其他活动而产生财政赤字,实现财政恢复需要更多的合作。经合组织正在构建一个国际税务基础设施框架,以此促使各国保持更加稳健的财政体系。经合组织希望能够建立更多的实施机制和工具,以缓冲财政压力。现在很多低收入国家在各方面都需要融资的支持,国际组织应该在这个层面上给予他们更好的结果,联合国193个成员国要齐心协力完成可持续发展目标。

回到过去的自给自足状态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变危为机,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应大力推进多边主义。单边主义成本非常高,代价也非常大,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够有更好的结果。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

让-皮埃尔·拉法兰: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多边主义应该得到发扬,而不是被单边主义摧毁。我们要捍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并对其进行改革。世界需要改良的多边主义。我们要采取行动,确定路线,并寻求和平。这不是天上掉馅儿饼的事,而是需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对此我有三点建议:

第一,各国需要设定可持续发展目标,加强多边合作机制。现行的危机预防机制确实不太令人满意,因此需要效率更高的其他组织形式。预防危机,我们应该采取和平而不是干涉的方式。捍卫主权、弥补脆弱的主要途径就是多边主义,要用和解和首创精神的方式推进。

第二,不管出现什么样的危机和压力,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去进行对话。尽管言语措辞不尽相同,尽管不能还原和解决所有问题,但可以把问题先摆出来。

第三,多边主义需要不断进行加强。目前,地区主义、单边主义等盛行。比如,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危机时,欧盟有能力处理一些问题,但对另外一些问题确实显得无力。

总之,国际组织、公民和社会各界需要共同合作、协调立场,认识到新的多边主义的益处。很多社会群体的潜在力量非常强大。例如,妇女组织对提高效率、承担责任等作了很多贡献,合理地动员妇女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为了未来的和平与发展,我们需要运用经验,承担责任,进行改革,为弘扬多边主义进行必要的努力。

从长远来看,和平才是战略目标。我们需要寻找对策,动员合作伙伴,大力发展多边主义,在多边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达成和解,平衡世界。

易小准:

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加速了经济上的转变,以世界贸易组织为基础的新多边贸易体制需要跟上新的规则。事实上,机制改革已经在发生,例如2014年通过《贸易便利化协定》,2015年通过《农产品出口补贴协定》,以及正在进行的限制渔业补贴的谈判。世界贸易组织的改革不是新消息,整个系统在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改变。改革势在必行。

显然,世界贸易组织的运作和未来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不合作肯定是不行的,这就有赖于国家之间能够建立起信任。在某种层面上,缺乏信任和合作是世界贸易组织改革的障碍,而缺乏改革又是合作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信任关系,特别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建立起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有效的世界贸易组织。

多边合作比较琐碎,也比较复杂,但不可或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管理国与国之间相互连接的经济。通过开放的合作才能达成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而这种系统是不可替代的。用更封锁、更分裂,或者国家各自为政的方式取而代之的单边主义是不可行的。如果贸易关系由胁迫决定,贸易转向内部,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与混乱。

沙祖康:

尽管世界现在确实面临长期的挑战,但联合国和多边主义也纷纷影响、建立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多边机构和多边进程。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世界贸易组织积极推动贸易的公平和开放,世界卫生组织协调各国控制疾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科学、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任何国家如果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反对多边主义,反对上述多边机构和其他多边机构,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也是不可能持续太久的。

我希望多边主义占上风,因为这是唯一正确的道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是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和希望看到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和平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多边进程注入新能量,加强多边机构,使其与时俱进。未来属于多边主义。

 

文章选自《光明日报》,2020年9月27日

 

相关链接:

 

【视频】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专题论坛举行

【视频】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世界需要改良的多边主义

 

 

由全球化智库(CCG)和北京市商务局联合主办的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第七届企业全球化论坛”于2020年9月8日在北京举行。华为全球贸易事务副总裁博克睿出席并演讲。

华为全球贸易事务副总裁博克睿指出,未来服务业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互联互通,坚持我们在过去300年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学到的贸易基本原则,开放的市场是最重要的。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感谢您邀请我。我致力于技术的全球化已经有30年的时间了,我也有法律的背景,其中有20年的时间关注电子技术的全球化。我知道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不管是好的还是商业的挑战,以及他们如何迎接这些挑战,如何减缓这些挑战,我们看到过去几十年这种挑战的变化。所以我也相信,全球的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一定会迎来一个非常大的增长,它的潜力也是很大的。只要它是建立在多边规则、开放市场、非歧视的基础上,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化对服务贸易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可以公平地享受服务贸易过程中的机会。

未来服务业的成功完全取决于互联互通,坚持我们在过去300年贸易发展过程中所学到的贸易基本原则,开放的市场是最重要的。单边主义是一个制约因素,基于多边规则的贸易体系对服务贸易至关重要。包括公平、公正的环境和公平竞争法的执行,对释放未来服务贸易和服务开放是非常重要的贡献。

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过去三十年的三个趋势。

第一个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府之间的协议。比如1996年的信息技术协议(ITA),开放设备贸易。二十年来,我们发现全球电子产品的贸易量增加了四倍。这是世界各国政府之间高端合作协议的结果

第二,比较优势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对电子产品需求的推动下,技术制造生态系统转移到了东亚,这些电子产品拥有最好的零部件、最好的选择、最好的价格和规模经济。这些都是贸易规则。

第三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相信,会有更多的通信产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同时,互联网的创新,以及物联网等,会诞生更多的互联网巨头。4G催生了互联网的巨头。5G现在来了,比大家想象的要快,这个世界不断诞生更多的机会。我们看到5G+有很多机会,5G是我们未来的方向。

我和全世界的技术公司都谈过,没有一个人支持技术脱钩。这从根本上违背了技术发展的方式。

这些科技贸易的大趋势让成功的科技公司成长起来,华为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从多边贸易体系中获得了机会。

我们还有其他的(合作)因素,比如和我们在全球的合作伙伴,我们的合作伙伴或者朋友圈来自全国各地,这些合作关系特别紧密。我们在欧洲的投资是融入当地社区创造就业和服务,我们跟法国的巨头合作,我们在法国有一个华为全球设计服务总部。还和法国的一家跨国公司合作,帮助当地企业越来越数字化。

我们在比利时和德国有自己的创新公司,在比利时有所有的研发协调办公室,这些都说明了合作伙伴的重要性,因为这是一个多边原则。最关键和最基本的开放市场是,它必须推动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商品和服务的自由流动。

最后,感谢前面提到的关于华为的一些说法。我强调,开放的市场,平等的竞争环境,我们看到全球技术的发展和货物贸易在未来可以进一步发展。

最后,今天是我们实现多边解决方案,而不是单边解决的时候。只有多边解决方案才能让我们一起打败新冠肺炎疫情,促进经济复苏,我们需要多国合作,因为我们现在必须应对最大的威胁:气候危机。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真正的全球技术市场来完成这一切。

 

文章选自新浪财经,2020年9月8日

 

作为本届服贸会论坛之一,“企业全球化论坛”8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开幕。来自联合国、欧盟、加拿大、荷兰、新加坡等国际组织与国家的驻华使节及中外企业代表参加会议。与会人士表示,中国不断扩大服务贸易的举措,将给疫情之下的世界提供更多新的商业机会。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白雅婷: 2020年考验了我们所有人,新冠肺炎疫情让很多国家陷入危机,社会缺乏安全。在今年年末,预计全球将有1700万人重新陷入极端贫困,随着慢慢恢复,我们需要一个能够包容所有人增长、能让地球持续发展的长远计划。

与会人士表示,在疫情与保护主义升温的双重压力下,服务贸易将促进各国开放与合作,成为当下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抓手。而中国成功控制住疫情,经济也在快速恢复,正在为全球走出经济下行困境贡献具有巨大潜力的市场。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我觉得这次服贸会向这个世界发出了一个明确的一个声音,就是中国在坚持扩大开放,再坚持扩大服务业的贸易,同时也会给全世界提供新的商业的机会,来中国发展。

 

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我坚信欧盟与中国不会走脱钩之路,因为脱钩很容易,恢复难。我们始终将中国视为欧盟重要的合作伙伴。

同时,与会人士也指出,当前在法律服务、医疗、教育、金融服务等领域,各国在华拥有巨大投资合作潜力。

北京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

9月8日的服贸会上,北京推出鼓励市民绿色出行的碳普惠激励措施,用户可用绿色出行获得的碳能量兑换奖励。

在“2020年服贸会交通领域分论坛——第六届世界大城市交通发展论坛”上,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北京市生态环境局联合高德地图、百度地图共同推出绿色出行碳普惠激励措施。

具体奖励方式为,市民选择公交、地铁、自行车、步行等绿色出行方式出行时,登录高德地图、百度地图App的个人账户,进行路径规划及导航,出行结束后将获得碳能量,领取到的碳能量可转化为多种奖励方式,用户既可用于植树、修桥等公益性活动,也可在这两个App内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购物代金券等。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科技处处长葛昱:这是我们国内首次在交通领域实现了全绿色出行方式在内的一个碳普惠的激励活动,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来激励我们市民更多地这个绿色出行。

 

日前,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的线上论坛在北京举办,与会政界学界人士一致认为,新冠疫情实际上进一步凸显了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这是一次全球危机,而非某一个国家的危机,必须重构国与国间的信任,才能让多边体系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日前,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的线上论坛在北京举办。来自联合国日内瓦总部、联合国驻华系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等联合国多个机构的负责人、前政要,以及来自世界贸易组织(WTO)、世界银行、经合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巴黎和平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内外知名智库近20位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围绕多边主义及可持续发展议题展开深入讨论。论坛由全球化智库(CCG)、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文明对话研究所、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及英国东亚委员会联合主办。

 

与会政界学界人士一致认为,新冠疫情实际上进一步凸显了多边主义的重要性,这是一次全球危机,而非某一个国家的危机,必须重构国与国间的信任,才能让多边体系系统发挥更大的作用。

 

联合国前副秘书长沙祖康:多边主义是前进的唯一道路

2020年是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机会,值得去充分地回顾和学习联合国的发展过程。回顾固然重要,但也必须向前看。在发展了75年之后,联合国将来往哪条路上走也是至关重要的。

世界需要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也应当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这些概念和制度,去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联合国的角色有三个要点:首先是必须要解决安全问题;其次是经济和社会问题;除此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到包括人权在内的其他的世界问题也需要联合国协调解决。

很多人都在探讨多边主义是不是已经丧失立足之处了,然而多边主义并没有在走下坡路。有报告指出,全球单边主义的上升令人担忧,再加上世界面临的长期挑战,这造成了一些人对多边机构的信任危机。世界确实面临着长期的挑战,但单边情绪仍局限于社会的一小部分人,这种丑陋情绪的上升是由少数政客推动的,它们绝不代表大多数联合国成员的意见。

最近的调查表明,世界上绝大多数人还是相信多边主义和多边机构的。这是基于一个科学的原因,即在这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我们是相互联系的。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海洋酸化、空气污染、土地退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疾病传播方面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就像新冠病毒没有国界一样。我们都在同一艘脆弱的船上——我们共同生活在这颗漂浮在太空中、美丽却又脆弱的星球上。我们同荣同枯,我们必须同舟共济。

尽管世界现在确实面临长期的挑战,但联合国和多边主义也纷纷影响、建立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多边机构和多边进程。例如,《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致力于应对气候变化;世贸组织积极地推动贸易的公平和开放;世卫组织协调各国控制疾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科学、教育和文化。任何国家如果把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反对多边主义和其他多边机构,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也不会持续太久。

我希望多边主义将占上风,因为这是前进的唯一道路。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途径是所有国家共同的责任和希望看到的未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维护世界和平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多边进程注入新能量,加强多边机构,使其与时俱进。未来属于多边主义。

 

外交部国际司参赞黄洪江:三C”是联合国未来发展的关键

今天,我们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因为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象征着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能够在和平的环境和前提下实现繁荣和共同发展。现阶段,联合国宪章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面临着恐怖主义、气候变化、食品匮乏等一系列巨大挑战,未来仍需做出许多努力。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毫无疑问也是重大的挑战之一。

联合国未来发展的三个关键点可以用三个C字母表示:第一个C代表承诺(commitment)。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必须致力于去应对共同的挑战,特别是当下的危机,这应该形成共识。对于联合国的所有成员国来说,政治层面必须致力于去实现共同应对挑战,特别是应对目前正摆在世界面前的危机。如果说没有这样的指导,没有这样的框架,就没办法形成这样的共识。举两个案例。第一是去年WTO的改革,因为一些成员故意退出部分协议,导致WTO瘫痪;第二个例子是最近联合国安理会开始进行一系列改革,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全球“停火”,但其中又有一些成员开始阻碍这项议程,导致后来决议也没能通过。

第二个C是能力建设(capacity building)。例如,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社会带来了巨大挑战以及损失。对于很多地区来说,新冠疫情仍然肆虐,在不断地蔓延和暴发,研发疫苗急需国际社会各方面共同的能力建设。

第三个C是合作与协调(cooperation and coordination)。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所有联合国成员国应共同联合起来,满足各个国家的需求,以和平、安全、共赢的方式共同前进。

现在人类站在历史上最重要的交叉点、十字路口。如果遵从“3C”指导方针,所有的国家都高举和平、安全、双赢的旗帜,大家都会继续前进。

WTO副总干事易小准:缺乏信任和合作是WTO改革的障碍

我自己是一个多边主义者,我的整个职业生涯都是在做促进多边贸易的相关事宜。如今全球面临挑战,不管是从贸易、环境到卫生健康,都必须通过在全球层面进一步合作解决。在这个层面上,新冠肺炎疫情实际上是加强了,而不是弱化了已有的多边主义。全球的恢复依赖于各个国家之间共享信息,共同合作以及保持开放的经济体。在疫情面前是没有国境线的,一个国家的危机也是别的国家的危机。

新冠肺炎危机加速了经济上的转变,WTO需要跟上新的规则,机制改革已经发生,很多成员不断地从多边贸易的协议中有所收获。例如2013年《贸易便利化协定》、2015年《农产品出口补贴协定》以及正在进行的限制渔业补贴的谈判。WTO成员对潜在规则的研究和策略的制定有相似的观点,比如电子商务、投资方面的措施,还有小型企业的发展促进等。WTO的改革不是新消息,整个系统在不断地进化、不断地改变。今天的选择不是在改革和现状之间选择,而是在改革和不相关联、冷漠地置之不理之间去选择,因此改革是势在必行的。

显然,WTO的运作和未来取决于国家之间的合作,不合作肯定是不行的,这就依赖于相互之间能建立起信任。缺乏信任和合作在某种层面上是WTO改革的障碍,而缺乏改革又是合作的障碍。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建立起信任关系,特别是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建立起这种信任。没有信任就没有合作;没有合作,就没有有效的WTO。

多边的合作比较琐碎,也比较复杂,但它是不可或缺的,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管理起国与国之间相互连接的经济。通过开放的合作才能达成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体系,而这种系统是不可替代的。用一种更封锁的、分裂的、或者是以各个国家独自为阵营的方式取代它的这种单边主义思想是不可行的,若贸易关系由胁迫决定,贸易转向内部,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与混乱。

经合组织幕僚长兼G20协调人加芙列拉·拉莫斯:基于全球协调的抗疫才是最优解

新冠病毒大流行对全球发起挑战,对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经济都产生了巨大影响,需要在各层面回应。同时,多边主义现在开始被很多人质疑,且很多国家的领导人面对这些质疑的第一反应是进行国内的应对,而不是更多地进行国家间的开放对话。实际上跨国对话是特别重要的,尤其面对当前发生的全球性问题,如果没有全球性的应对方案、解决方案,将找不到出路。我认为,基于全球的协调做出的反应才是最优解。

首先,在新冠疫情面前,各国仍然要继续努力实现之前在各大议程中确定的,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和《巴黎协定》等在内的一些重大目标和曾经达成的共识。

第二,世界还没有找到可行的疫苗,这个研发的过程可能是长期的,还需要5到10年。疫苗研发将会涉及巨额的投资,单靠一个国家的医疗科研机构是做不到的。投资必须合理,不能完全把这样的任务交给市场,需要一定的政府引导。

第三,很多国家会因为疫情期间的救治和其他活动而背上赤字,需要维持经济的运转。因此,在实现财政恢复方面需要更多的合作。因此经合组织在建设一个国际税务基础设施框架,通过宣传更强大的税务体系和机制,让各个国家持有更加稳健的财政体系。用以人为本的原则,采用多面的解决方案,各国政府也应该改变他们对于效率、可持续性和包容性的看法,用强大的复原力来推进多边主义。

单边主义成本非常高,代价也非常大,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够有更好的结果。我们需要团结在一起。

 

联合国驻华协调员罗世礼:新冠疫情凸显跨国合作重要性

我在联合国生涯当中目睹了联合国职责的转变。后冷战时代的国际交流刺激了技术驱动工业化,让世界各地产生了更深的联系;全球化创造了巨大的利益和机会,使供应链更高效,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让数百万人脱离贫困,加速了数字化进程。在收获快速的社会和经济增长红利的同时,如果无法确保全球化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我们就不得不承担不平等加剧和自然环境恶化带来的后果。

2020年的新冠危机是世界自二战以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每个国家都在努力地应对这场危机带来的冲击:失业率在上升,企业在受苦,国家内部和国家之间的不平等也开始加剧,减贫的进展也开始逆转。新冠疫情的大流行清楚地表明了跨国界、跨部门和跨代合作的必要性,发展战略的可持续性和紧迫性必须一致,以调动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今年已经被描述为一个“富有机遇的时期”,向更加可持续的经济迈进的时刻,系统性转变的一年。这种转变对于人类和地球都是有利的。

为了抗击新冠疫情这样的流行病,我们需要重申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2030年议程的全球承诺。没有一个政府和组织能够从这场大流行病的破坏当中单独地恢复过来,并独自实现世界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所有的国家和地方政府以及智库、青年群体、企业、民间团体、学术界等社会各界都必须携手合作,引导世界重新回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上来。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贾斯汀·瓦伊斯:提倡发展垂直型多边主义

现在有一种“垂直的多边主义”方式,专门用于解决具体的国际问题。这需要所有角色共同加入进来,进行多边主义的深度结合。多边主义在过去的10到20年里,实际上已经有所弱化,因为有很多国家间的干涉,包括特朗普起到的负面作用。现在不仅要考虑重建多边主义,更要发扬它,要考虑各种角色的作用。

比如在抗击新冠疫情中一系列的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联合国或欧盟通过与例如盖茨基金会、其他的专门疾病基金会等的合作,非常有效地解决了很多问题。这就是多边主义的一种体现。为了更好地发展多边主义,应对疫情,我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一是改革。不论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都有解决问题的专门机构,例如CCG这样的中国智库组织。巴黎也有这样的中心,例如G7峰会等。如果能快速地开展在线会议,让很多国家的首脑、非盈利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等能真正地坐下来谈谈这个问题,落实应对疫情的行动和公共健康等。

二是发展的问题,这也很重要。在全球范围内有超过450家公共银行,还有很多区域和地方的官方银行。他们能提供约10%的整体投资量,2020年以后他们的投资量可能会更多。在新冠肺炎暴发后,这些资金需要被调动起来,通过采取积极的行动去进行合理的投资。

 

(本文由全球化智库(CCG)提供,根据该智库在6月24日举办的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论坛整理)

 

文章选自《参考消息》,2020年8月18日

 

 

 

相关链接:

 

【视频】纪念联合国宪章签署75周年线上专题论坛举行

【视频】 法国前总理拉法兰:世界需要改良的多边主义

 

人员往来和交流向来被认为是国家间关系发展的催化剂。美国一段时间以来不断对中国实施污蔑、打压,美国国内的新冠疫情迄今未见明显缓和。在这些背景下,美国移民局7月6日宣布再度收紧留学生签证政策,要求所在学校秋季学期课程需在线完成的在美留学生必须离开美国。对于留美学生较多的中国而言,这无疑将进一步破坏两国之间正常的教育交流和人员往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7日就此事回应说,中方密切关注美方有关政策动向,将全力保护中国在美留学生的合法权益。

 

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的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兼秘书长苗绿认为,不甚理想的政治氛围和接连出台的限制规定,确实对在美中国留学生的身心、对中国民众关于赴美留学的看法造成了很大影响。她强调,谋求发展是青年选择留学之路的原动力,尤其是对于学习国际关系和外语专业的学生而言,留学目的国的政策不应成为影响他们作出选择和决定的主要因素。她同时表示:“越是形势复杂,年轻人越需要积极融入国际社会,越应该学习和了解国际事务。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国与世界进行更好的沟通,才能帮助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积极、更重要的影响。”

青年应以更高历史站位看待中美关系

青年是改善中美关系、促进中美友好的希望。皮尤研究中心今年3月发布的一项针对1000名美国成年人的代表性调查显示,在18岁至29岁的青年参与调查人员中,近半数(47%)对中国持正面看法,远高于50岁以上受访者持此看法的比例。“中美之间未来友好的希望在青年一代身上。”苗绿说,“中国青年应以更高的历史站位看待中美关系,认识到自己作为未来全球事务的重要参与者,需要与各国携手处理国际事务和社会问题。从此次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情况不难发现,无论是国家还是青年,如果不团结在一起,灾难的延续终将超越政治,成为对全人类的打击。”

 

  尽管有不少摩擦,此次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积极盘面增强了苗绿的信心。日前,由苗绿主持的《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该报告综述了疫情期间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事实,特别指出,在美华人华侨及留学生群体从上半场“救中国”到下半场“救美国”,是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报告写道,在美华人华侨和留学生处于中美跨文化交流的一线,他们以诚挚的善意回应偏见与指责,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有需要的人,成为美国人客观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一扇窗口。

“过去几个月,我们听到了很多宣扬中美关系‘脱钩’的杂音,很多人认为中美关系似乎走入了一个漆黑的峡谷,看不到光明的前景。”苗绿在6日的发布会上表示。她说,这份报告恰恰是要告诉大家,中美两国民间的守望相助一刻都没有停下来,参与、支持和期待中美合作的力量依然强大,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仍然被认为是中美关系发展的正确方向。

青年应具备有力发出“中国声音”的能力

疫情暴发后,很多青年用文字、视频等形式记录了他们见证的中美抗疫实景,并发布在媒体及社交平台上,这些声音驳斥了某些不实报道。发出的理性声音,在增进各国民众间的理解和互信方面很好地发挥了作用。但苗绿坦言,“中国还比较缺少能够在国际语境中把中国故事讲清楚、有效发出中国声音的人才。”比如,目前在国际组织里的中国雇员比例,与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中国在国外留学生人数严重不匹配。

在苗绿看来,中国文化偏向于体验型,很多事物的内涵需要亲身体验、需要时间去感知,很难通过直接翻译或其他简明扼要的方式总结清楚,而中文语言体系也与英文相去甚远。把一种语言翻译成中文或反过来,最终考验的不只是译者的中文水平,更是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程度。

对于留学生群体,苗绿补充说,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年龄有点两级分化,“要么出去得太早,要么出去得太晚”。如果出去太早,自身文化观尚未初步建立,也很难在理解本国文化与融入当地主流社会之间找到平衡。而且,以往不少中国学生在海外求学时习惯于选择金融、计算机等非人文社科类专业,这也可能使得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难以显现优势。这正是中国高校及相关机构越来越重视提倡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培养“全球胜任力”的原因。比如,清华大学在今年6月中旬曾举行一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为题,提出把推动“全球胜任力”培养融入课程教学的见解。

  去年10月,全球化智库(CCG)发布《2019中国国际学校蓝皮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现状研究》,对“国际理解教育”进行了概念描述,即:“为了培养具有全球意识、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关注全球议题、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并理解、尊重和发扬本国、本民族文化的人开展的教育活动”。苗绿进一步解释说:“把外语学好只是一个方面,这是沟通和交流的工具。最终需要的,是年轻人对民族文化有充分认识,对多元文化保持开放和尊重,能够深刻理解世界历史文化和全球议题。要先理解和包容自己的文化,才能更好地追求这种包容的全球化发展。”

“走出去”是中国青年一代的担当和使命

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环境,目前的确复杂且严峻。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指出,面对外部环境变化,中国要以更强的信心和更大的勇气坚定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这被看作是中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宣示。

与此同时,继续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吸引跨国公司投资等,都在为中国打开对外开放的更高水平窗口。“中国要走出去,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中国机构要走出去,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更多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懂得国际事务、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青年和学生加入进来,需要他们发挥更重要的作用。这可以看作是这一代青年群体肩负的历史使命。”苗绿认为,“‘走出去’的理念不应被中美关系的起伏、签证政策的变化左右。”

在接受中青报·中青网记者采访时,苗绿还特别提到了今年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目:“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在苗绿看来,这再次印证了中国教育界、中国社会鼓励中国青年“走出去”的内在驱动力。

苗绿认为,要客观地看到,在联合国框架下人类共有的国际秩序下,中国研究方式正日益与世界接轨,但要经历一个互相磨合的过程。

苗绿透露,CCG有意在培养国际人才的框架下策划更多的研究项目和活动。她表示:“教育是不同国家加强沟通、了解彼此的关键。我们非常支持,年轻人只要有机会和条件,都应该在成长的过程中留一部分时间去国际上看一看。青年带着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理解去深入探索全球事务,才能发挥自身力量,助力让中国的发展进步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的历史性贡献。”

 

文章选自《中国青年报》,2020年7月9日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持续蔓延,对世界经济发展及全球化进程带来了巨大冲击。各国各界通力合作是应对这一全球性挑战的必由之路。中美是世界前两大经济体,彼此优势互补,且处于抗疫不同阶段,推进中美合作抗疫不仅有助于缓解美国疫情,也是加强全球合作抗疫的关键所在。疫情出现以来,中美民间开展了众多合作,为支持两国抗疫作出了巨大贡献,呼吁加强中美合作抗疫的声音也愈加强烈。但与此同时,部分政客对华污名化导致两国民众情绪出现对立,为推进中美及国际抗疫合作蒙上阴影。

【在线阅读】

在此背景下,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研究,于2020年7月6日发布报告《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以下简称为“报告”)。本报告基于自疫情发生以来CCG对中美民间合作抗疫的持续关注与研究,通过收集中美民间合作抗疫的大量事实与数据,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并对中美合作抗疫中一些关键参与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式对中美民间合作抗疫过程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特点、意愿、挑战及原因做出了深度分析,依此提出了深化中美两国民间合作的相关建议。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美大部主任沈昕在发布会上致辞,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发布了报告。中国美国商会会长Alan Beebe,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郭涛,上海美国商会会长Ker Gibbs,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清华大学华商研究中心主任龙登高,昆山杜克大学顾问委员会顾问Dede Nickerson,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医师叶柏新,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美籍作家Mario Cavolo等来自中美两国的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非政府组织、国际商会、企业界等各界代表出席了线上发布会并参与研讨。40余家国内外主流媒体出席了发布会。

报告指出,在全球化深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的当下,人类的命运被紧紧捆绑,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孤岛。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中美两国抗疫策略对全球疫情控制和疫后世界经济恢复具有重要影响。本次疫情暴露了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体系的不完善,国际协调抗疫机制也相对欠缺,且需更具效力。而自新冠肺炎疫情出现以来,中美两国人民、企业、社会团体都在对方面临困难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在危难之际展现了宝贵的互助精神。这充分表明,中美交往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即便部分不负责任的政客仍将其政治私利置于首位,阻碍中美及国际抗疫合作,也改变不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潮流,人民友好不可阻挡。

报告调研:中美多元民间主体发挥所长,以多种形式开展抗疫合作

报告首先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过程与特点做了系统性总结。报告指出,相较于政府间的合作,民间交往具有主体多、领域广、资源丰、接地气、打基础的特点。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中美民间开展了多个层次、形式丰富的抗疫合作及友好交流。中美友好省州及友好城市等地方层面开展了许多友好往来及合作,中美企业、慈善组织及友好人士等各类民间主体为两国抗击疫情作出重要贡献,中美智库、专家学者、医务工作者等也通过线上交流研讨等形式加强沟通并建言献策。中美民间力量已成为中美抗疫合作的中坚力量,在疫情持续蔓延形势下也将在全球抗疫合作中发挥显著作用。

报告收集了多元民间主体抗疫合作的大量数据。报告显示,新冠疫情发生后,许多中美友好省州、友好城市间通过捐赠、致慰问信、电话、视频并议会决议案等多种方式表达互相支持与慰问。报告显示,据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26日,除湖北外,我国各省市共接收来自其美国友好省州和相关组织的捐赠款项66.6万元人民币,捐赠物资包括各类口罩171088个,防护服1300套,护目镜893副,面罩1360个,以及其他价值20万元人民币的其他物资;共向美国友好省州和相关组织的捐赠共计各类口罩211.74万个,防护服35937套,医用手套13.6万副,护目镜30220副,鞋套2万双,面罩200个。

在此次疫情中,中美企业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发挥商业力量在资金、物资、调配、组织、技术使用上的效率优势,支持两国的抗疫行动。中美企业向两国人民捐赠了大量的资金和防护物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疫情期间物资短缺的难题,特别是保障医疗及防护物资的供应,发挥了巨大作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统计,截至2020年2月17日,就有103家美国企业捐款捐物,总额达5.38亿元人民币,占外企捐赠总额的25.74%,位列外资企业第一。另一方面,尽管中国在美投资经营的企业在规模上和盈利水平上与美国在华企业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但中国企业依然积极行动起来,不论是在美国有无投资,都在努力发挥中国制造大国的优势,加紧时间生产,提升呼吸机和医用口罩等重要物资的产能。据商务部数据,5月初中国日出口口罩超过10亿只,有效地支援了包括美国和日韩以及许多欧洲国家的抗疫工作。中国外交部长王毅在5月25日记者招待会上透露,中国在疫情期间向美国出口的口罩已超过120亿只,相当于为每个美国人提供了将近40只口罩。

中美商会组织在此次疫情中也积极发挥自身所长,通过物资购买捐赠、倡议并指引企业抗疫捐赠、调研评估疫情影响等方式,为中美民间合作抗疫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美国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Terry Branstad)介绍,疫情在中国出现后,中国美国商会会员公司向武汉和其他受灾地区捐赠了超过7400万美元的现金、个人防护装备和其他医疗用品。美国中国总商会(CGCC)和总商会基金会则在美国疫情暴发后第一时间联系各方资源,购买符合要求的医疗物资捐赠给全美各地医院。在美国中国总商会的组织下,截至2020年6月8日,总商会基金会、总商会各分会以及会员企业已向美国21个州的50余家医院、诊所,和20余家政府机构及非盈利组织捐赠医疗物资。物资包括:N95口罩、手术口罩、医用防护服、医用手套、医用护目镜、消毒用品等;物资总数为:3,853,999件;总价值约为3,524,329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美工商界中一批高科技企业发挥了积极作用。美国微软公司和远程会议系统 Zoom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最新科技,推动各国抗疫信息的交流共享,助力药物的开发,展现了“科技抗疫”的力量。中国的两家互联网高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利用科技互联网平台,积极助力疫情防控。

另外,中美两国医学界人士通过召开视频研讨会等方式分享经验、知识及技术开展了合作研究。在疫苗及医药研制方面,中美两国医生和科学家的合作已扩展到开展全方位新冠肺炎科研攻坚上,将共同为理解病毒基础结构和表现,寻找疾病检测和治疗方案提供支持。此外,在美华人华侨、留学生群体以及中美民众或通过自发组织募捐活动,购买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物资;或通过文字或视频记录下了他们见证的中美抗疫真实场景并发表在媒体及社交平台,为两国民众加强互相理解和互相帮助作出努力等多种方式成为了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重要力量之一。

面对疫情中出现的不利于加强中美合作的非理性声音,中美智库和高校的学者群体发挥了积极作用,发出了“中美应合作共同抗击疫情”的理性声音,呼吁中美开展合作,共同抗疫。中美两国智库也通过提供政策建议、举办线上研讨会等方式充分发挥了桥梁与纽带优势,为双方保持沟通、凝聚共识、传递合作声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在此次中美民间抗疫合作中,非政府组织及慈善基金会迅速的反应、高效灵活的组织体系、丰富多样的合作方式以及在大舆论环境不利情况下继续推动合作的坚韧决心,都让我们看到了民间力量在全球性挑战与灾难面前的强大。

报告分析:中美民间抗疫合作面临挑战,三方面发力加强合作与互信

此外,为了解民众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态度及观点,课题组就中美民间抗疫合作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中美两国有效问卷1776份。根据调查结果, 受访者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普遍持支持态度。98.43%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各国应相互帮助,97.59% 的受访者认为除了政府间合作,民间互助也十分必要,支持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受访者占到总人数的 96.74%,。然而,20.83%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中美民间相互捐助了大量资金和物资,83.8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影响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此外,高达 95.01%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报道应该加强。

据此,报告通过分析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意愿指出,中美两国民间友好往来的历史积淀、双方密切的经贸人文联系,以及中美文化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为此次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据媒体报道及课题组调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深重的公共卫生危机,肯定中美民间友好往来意义、支持中美官方及民间加强抗疫合作的声音,在中美各领域各群体中广泛存在。然而,中美民间抗疫合作也遇到了一些困难与阻碍,未来中美民间合作还面临着逆全球化逆流、中美关系起伏、中美地方交流渠道萎缩和全球价值链“脱钩”等因素带来的挑战。

对此,报告提出,中美民间各主体可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强抗疫合作共同遏制全球疫情、加强经贸合作重振全球经济发展和拓宽民间交流加深两国民众理解互信三方面发力,从民间合作开始自下而上拉近中美距离,为全球多边主义合作贡献一份力量。具体包括:停止“政治病毒”传播,以抗疫合作为重;中美医药企业和科研机构进一步加强疫苗研发合作;加强中美友城网络合作,建立一对一互助机制;合作设立抗疫基金,共同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多帮助;进一步借助友城体系加强中美地方经贸合作;加强数字经济合作,共同为疫情世界经济恢复打造新的增长点;增强经贸协同合作,共同维护全球价值链稳定;建立中美智库常规性“二轨外交”机制,拓宽两国沟通渠道;开展旅游、教育和人文艺术等多领域交往,加深两国人民了解互信并促进中美两国人民加强沟通,提升合作意愿。

本报告是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CCG开展的关于全球抗疫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是国际上首个对于中美民间合作抗疫的现状和挑战进行深度调查和研究的报告。报告旨在推动中美民间力量发挥更大作用,为加强中美民间合作以加速控制疫情、世界经济恢复和全球治理创新,合力推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

本文刊于《环球时报》2020年6月11日第15版,作者CCG国际委员会专家,前世贸组织总干事、巴黎和平论坛主席帕斯卡尔·拉米 (Pascal Lamy)。

 

新冠疫情危机将给国际合作和国际治理带来深远的影响。尽管在疫情蔓延之前,包括中美关系在内,一些地缘政治冲突影响就有加剧的趋势。但在疫情当中,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支离破碎与分裂,这包括全球协调机制(如联合国安理会,二十国集团,七国集团)陷入低谷;全球分裂加剧,东西方关系紧张,南北经济发展不协调,中美两大国之间的裂痕扩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拉大,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应对危机方面的能力非常薄弱;在危机及复苏中出现了更多以国家为中心的政策。

 

  以上这些问题凸显出国际治理现状必须得到改善,尽管各国共同应对挑战的难度加大,但也越发必要,我建议关注以下4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经济复苏合作。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冲击,复苏迫在眉睫。造成贸易和投资扭曲的大量公共干预应该得到控制;发展中国家必须得到真正开放的贸易和投资机会,需要更多资源但已没有举债空间的发展中国家必须得到国际金融机构的支持(如获得特别提款权),各国及金融机构之间需要更多的协调,这样才能更多地支持经济复苏;安全措施的国际协调对于国际旅游业复苏至关重要,旅游业是遭受冲击最大的产业,且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

其二,全球卫生治理。全球疫情防控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纪律,各国在防控落实方面表现不一。世界卫生组织(WHO)需要更有效率的管控和干预。《国际卫生条例》(ISR)应该装上“牙齿”,以更强有力的协调和监测,使各国更好地开展集体防控。国际疾病检测与疫苗研发生产也需要倾注更多资源。一定程度的竞争当然有利于创新,但更好的协作有助于我们实现目标,我们也需要更好的国际合作才能确保疫苗提供给所有有需要的人,而不是依赖于国家的富有程度来分配。

其三,环境退化也应得到更多的关注。此次疫情说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非常薄弱。我们在减少碳排放量、维护生物多样性、海洋和水系统、动物栖息地的恢复等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1年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将会是重要的风向标。

其四,数字治理。疫情让大家吃尽了苦头,数字化也许是唯一的“赢家”。危机加快了数字化进程,也让我们看到了其中利弊,而相应的国际机制是落后的,包括网络安全,数据主权,平台和网络的权利与责任等,国际数字治理应该迎头赶上。

国际合作对应对疫情非常重要,但我们还有其他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去应对。在不容乐观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实现回弹,将会是在11月中旬举行的巴黎和平论坛将要讨论的主题。

(作者是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本文依据作者在全球化智库【CCG】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20年6月12日


2020年6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阿戈拉战略研究所(Agora Strategy Institute)联合举办了以“疫情期间,中欧视角下的中国与欧盟关系”( Chinese and European Perspectives on the EU-China Relations in Pandemic Times)为主题的线上闭门研讨会。会上,阿戈拉战略研究所主席与创始人、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德国前驻美大使沃尔夫冈·伊申格尔(Wolfgang Ischinger),CCG顾问、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以及CCG理事长王辉耀就2020年中国经济前景、中欧关系的发展及其对中美关系等国际局势的影响发表了见解。本次会议由阿戈拉战略研究所主任、德国驻联合国前大使哈罗德·布隆(Harald Braun)主持。

 

阿戈拉战略研究所主席与创始人、慕尼黑安全会议主席、德国前驻美大使沃尔夫冈·伊申格尔(Wolfgang Ischinger)表示,疫情加剧了一些已存在的国际趋势。他以“丛林复生”(the jungle grows back)概括当前逆全球化与国际矛盾加剧的趋势,以及其对中欧关系带来的挑战。他表示,如何面对一个在外交上逐渐自信且与欧洲有着密切联系的中国,是欧盟内部的重要讨论事项。他指出,美国对中国是零和博弈思维,但欧洲更多追求的是与中国合作共赢。关于“一带一路”倡议,他认为双边合作需要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关于疫情对中国与欧盟关系的影响,他指出,中国在欧洲疫情肆虐时给予了大量支援,欧洲各国对此表示感谢与欢迎,但同样,双方应注意避免错误信息传递,以增进互信、消除误解。

 

CCG顾问、中国财政部原副部长朱光耀表示,新冠疫情不仅是健康危机,还造成了经济危机。在疫情期间,中国财政赤字规模占GDP的比重也从2.8%增至3.6%,因为政府采取了大量财政补贴,发行了一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助力经济撑过疫情。此外,中国政府及其重视失业率上升等民生问题,尽最大努力制定了相关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但他认为由于疫情影响的不确定性,因此仍需探讨与制定后续的经济政策。他认为当前真正的挑战是如何让财政与货币支持更有效地帮助到经济活动的参与者。

 

CCG理事长王辉耀表示,中国为世界经济增长了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让8亿人脱贫,未来也将是带领世界走出疫情的强力经济引擎。欧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促进多边关系的改善,并与中国有许多共同利益。同时,中国也是欧盟最大的市场,中国发起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更加紧密地连接中欧,也为中欧关系带来了巨大可能性。他建议促成中美欧三方合作机制,从而避免中美直接对抗的两极格局形成。他期待欧盟未来在缓和中美关系、促进中美关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出席本次云会议的嘉宾还有CCG资深副主席、宝时得科技(中国)有限公司总裁高振东,CCG秘书长苗绿,CCG常务理事、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冷炎,戴姆勒大中华区公司政府事务总监刘琦,戴姆勒集团首席经济学家Juergen W Mueller,滴滴出行国际化政府事务高级经理皮美玲,美国高通公司副总裁郭涛,高通中国政府事务总监谭晓龙,菲利普·莫里斯国际公司经理Kai Klicker-Brunner,VIPKID特别助理徐喆,阿戈拉战略研究所首席执行官Timo Blenk,阿戈拉战略研究所柏林办公室主任与经理Daniel Sahl,德国安联集团高级战略家Katinka Barysch,AltoPartners风险投资公司与Jack Russell咨询公司合伙人Kai Horten,德国美国商会总经理Eveline Metzen, Amundi Deutschland高级公关经理Anette Baum,亚洲投资银行欧洲代表Robert Schoellhammer,Metzler银行总经理Lucie Gabor,Metzler银行高级投资组合经理Martin Hepp,美茨勒银行投资组合经理Heinz Remmelberger,美茨勒银行副总裁Marco Rauch,拜耳(中国)有限公司副总裁高勇,Broich公司合伙人Wolfgang Sturm,德意志银行监管政策顾问Valérie Hoess,Dr. Arend Oetker控股有限公司总经理Arend Oetker,DWS投资集团董事会成员Christian Strenger,Ecolog组织商务拓展经理Skender Xhakaliu,欧洲金融论坛区域委员会成员Asim Soysal,汉高集团政府关系经理Sebastian Maune,ING-DiBa董事会成员Joachim von Schorlemer博士,Invest in Bavaria投资服务高级经理Andreas Fischer,Kekst CNC联合创始人Christoph Walther,Kekst CNC总经理Torben Gosau,德国复兴信贷银行董事会成员Melanie Kehr,麦德龙集团国际事务经理Mark Alexander Friedrich,恩智浦半导体公司政府事务总经理Svend Buhl,百达集团经理Axel Adoehner,深圳市驻欧洲经贸代表处代表Xin Yuan,西门子科技政府事务经理Eva Schulz-Kamm,斯图加特机场交通发展经理Sonja Schmaderer以及Talisman Global战略与投资主任Gautam Katoch等。

2020年6月9日至10日,以“加强全球抗疫合作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圆满召开。本次云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并联合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拉美社科理事会、南非人文科学研究理事会、欧洲政策研究中心和英国东亚委员会等十家智库机构联合主办。来自48个国家和9个国际组织的160余位智库和媒体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就加强各国团结合作,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深入交流探讨,达成广泛共识。

在6月9日晚主论坛上,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徐麟发表主旨演讲。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主持。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吉尔吉斯斯坦前总统萝扎·奥通巴耶娃、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克罗地亚前总统斯特潘·梅西奇、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国务院原副总理曾培炎、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潘基文、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尔·拉米、上海合作组织秘书长弗拉基米尔·诺罗夫等10位中外政要及国际组织代表先后发言。多位嘉宾一致认为,疫情对当前全球治理带来负面影响,各国要注重在经济复苏、疫苗研发、环境保护和数字治理等方面深化合作,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关注支持。

大会发言环节,俄罗斯国际事务委员会主席伊戈尔·伊万诺夫、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朱民、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丹尼尔·格罗斯、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南非独立传媒集团执行主席伊克博·瑟维等先后发表主旨演讲,均表示应以团结之力打赢这场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以科学之盾护卫人类生命安全和健康,以合作之桥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各国智库应为加强全球抗疫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国际抗疫合作:机遇与挑战” 分论坛于10日下午及晚上分两个场次在CCG总部举办。作为本届论坛的四个分论坛之一,“国际合作抗疫:挑战与机遇分论坛”汇聚了 20多位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德国、俄罗斯、印度、克罗地亚、乌克兰、波兰、尼泊尔、马拉西亚、埃及、格鲁吉亚、巴西等近二十个国家的智库专家及国际组织代表,就疫情当下世界各国如何在国家治理的制度层面合作应对公共卫生资源危机,如何让社会经济、民生走出疫情冲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在分论坛上,中外专家表示,此次疫情给各国治理能力带来前所未有的考验。促进国家间治理经验的共享,深化制度领域合作,将有助于世界社会经济转危为机,提升全球化水平。

【第一场视频】

【第二场视频】

疫情凸显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兼理事长王辉耀:“CCG很荣幸参与主办这场全球智库抗疫合作云论坛,我们今天这场国际合作抗疫挑战与机遇分论坛举办很及时。这次疫情对全球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我们需要聆听来自国际智库的智慧,听取大家的意见和建议,让世界各国力量团结起来,共同推进合作应对疫情。全球抗疫的挑战是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一损俱损,我们不能让疫情分裂人类,我们的机遇是我们必须团结一致来战胜疫情!”

意大利经济发展部前副部长杰拉奇(Michele Geraci):“部分行业的全球化程度会降低,如旅游、交通业,但同时以数字产业为代表的全球化趋势会加强。因此综合考虑,不会得出全球化正在衰退的结论。疫情让很多国家开始审视自身存在的体制与社会结构缺陷,并开始以更开放的眼光寻求应对危机的方法。认识到他国政策的相对合理性与可借鉴性,是促进国际合作的重要条件。”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副行长艾德明(Sir Danny Alexander):“这场疫情凸显出了多边组织开展合作的重要性。例如,亚投行与亚洲开发银行(ADB)紧密合作,开展了一系列财政援助计划。建立这种合作是确保国际体系向各国提供所需支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疫情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将更加明显。亚投行将继续致力于满足全世界中低收入国家的长期经济需求。”

德国材料经济研究所创始所长乌尔里希·布鲁姆(Ulrich Blum ):“疫情来临,政府一开始并未发挥很好的作用。全球亟需建立更加稳定的经济和政治秩序。世界必须在不使全球化倒退的情况下提高经济的稳健性。应重视加强发挥世贸组织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多边机构的积极作用。”

尼泊尔喜马拉雅共识研究所创始所长龙安志(Laurence Brahm):“中国人在应对疫情中表现非常团结。当前全世界的人们应该团结起来,在拯救人类生命的共同事业中进行合作。现在美国已将一些疫情相关的问题完全政治化了。我们必须超越这一点,在国际上开展更多合作,不仅是为了这一流行病,而且为了下一个和再下一个危机。”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香港负责人谷川裕也(Yuya Hasegawa):“疫情带来的启示是加强合作而非孤立,通过国际组织的努力减少各国相互依存的负面影响。在信任方面,面对面通信与会晤的消失会加剧国家间的不信任,因此面对远程通信的新常态要建立起更坚韧的互信体系。”

美国亚洲基金会中国代表计洪波:“本次疫情中,中国的私营部门和NGO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示了中国民间力量的巨大发展。但更好的法律框架、更多和政府协调以及更强的公共意识,会加强民间组织的发展。它们同时也需要更多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美国亚洲研究所所长贝一明(Emanuel Yi Pastreich):“联合国和世界银行都在强调整体的人类社会利益而不是个人利益,我们需要重视并推崇可持续发展,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印度中印基金会创始主任阿奴斯卡·普拉萨德(Anushka Prasad):“当前世界最大的危机是领导力危机。人道主义也非常重要。需要将人道主义与领导力结和起来,保持谦逊,通过学习来提升应对危机的能力。美国应该继续承担领导世界的责任,适应我们面临的新挑战,而不是为它国发展和追赶感到不安。”

非洲发展研究中心首席执行官芮婉洁(Hannah Muthoni Ryder):“大部分非洲国家有能力控制这场危机,但它们在经济上受到了很大损失。国际社会特别是欧洲对此有所回应,但还无法解决非洲面临的经济挑战。除了IMF之外,非洲国家很难通过其他途径获得资金支持,对此需要采取相关行动。”

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外事负责人弗朗西斯科·特里格(Francisco Trigo):“当下最需要的是一个反思、分析和研究的空间,以带来更多与新冠病毒和抗疫相关的知识,提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解决方案。世界需要在未来建立起更好的国际和国内相关机构之间的有效协作机制。”

马来西亚金斯利战略研究院主席(Tan Sri Michael O.K. Yeoh)丹斯里杨元庆:“疫情证明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重要性。就东亚来说,在金融、国际贸易和基础设施建设上需要这种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签订要加速,应该在今年11月的河内东亚峰会上就完成签署。”

在疫情中转危为机,提升全球化水平

埃及前副总理齐亚德·巴哈·埃尔丁(Ziad Bahaa Eldin):“需要对全球经济、社会、政治框架进行深度反思。各国必须坦诚地批判、讨论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框架,正视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重要性,改善各国内部和国际上金融系统的收入不均问题。”

格鲁吉亚驻华大使阿尔奇尔·卡岚迪亚(Archil Kalandia):“现在我们的首要任务是控制、管理进程,适应疫情后的新常态。我们需要停止暴力,降低风险,不应当因为疫情而放弃国际贸易。”

波兰前副总理、波兰华沙考明斯基大学转型一体化与经济研究所所长格热戈日·科沃德克(Grzegorz W. Kolodko):“现在(各国)政界出现了反全球化和分离主义的潮流,它起源在美国政府。中国和欧盟通过妥协带来团结的合作态度要比不明智的美国做法好很多。现有的全球化方式要重新修改,中国带来的新务实主义将会给全球带来新的发展。”

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高级研究员派特里克·拉布兰德(Patrick Leblond)“在国际合作中,政府和企业之间应该在生活必需品、复工复产、疫苗生产和发放等方面加强联系。全球合作是必要的。在目前的合作中,政企联络这很重要的一环被遗漏了。在国际社会中,各国(政府)需要放弃双输的脱钩政策,努力化解保护主义带来的威胁。”

俄罗斯远东联邦大学国际关系事务副校长、金砖国家俄罗斯专家理事会科技主管维克托利亚·帕诺娃(Victoria Panova):“全球化最重要的是,在这一切的中心是以人为本。因此需要谈论人类的福祉、人类的安全,这是当今世界和人类发展的宝贵资产。”

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东亚主任白良(Jacques Pellet):“我们需要所有国家都进行更强有力的政治参与,更着眼于国际合作,(但)我们目前缺乏对国际组织的信任。”

克罗地亚地缘经济论坛主席雅思娜.佩拉夫妮可(Jasna Plevnik):“中国已在这场全球危机中已证明了其具有与其他国家建立全球卫生系统,巩固经济全球化和改善多边主义的能力。”

巴西国际关系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塔缇雅纳·罗希托(Tatiana Rosito):“巴西的疫情主要出现在本国最艰苦、最贫穷和文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巴西和整个拉丁美洲地区都面临严重的经济和社会不平等。但是(国际社会)能够提供的金融服务有限。国际体系需要更多的弹性。”

德国全球解决方案倡议主席丹尼斯·斯诺尔(Dennis J. Snower):“应对当前疫情危机,以及应对由其引发的政治经济挑战需要考虑三方面问题:一、如何找到有效的多边治理机制;二、 如何继续支持当前危机中促进了合作的国际机构;三、认真思考当下的经济危机和如何推行新的分配政策。”

英国皇家智库高级研究员夏添恩(Tim Summers):“在应对从疫情到气候变化的全球挑战时,那些最擅长创新和相关领域的专家是推动合作的更合适人选。另外,鼓励除了中美以外的第三方有所作为。欧盟以及东南亚国家或许可以在应对全球挑战时发挥更大作用。”

娜塔丽娅·维尼科娃(Nataliya Vinnikova)乌克兰基辅格林琴科大学副校长:“疫情对高校教育制造了很大的危机,政府应该考虑通过补贴贷款、发放失业救济金和学生补助等措施对高等教育体系提供支持,并更快地为社会和经济复苏做出贡献,以获得整体效益。”

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前所长、日本庆应大学教授吉野直行(Naoyuki Yoshino):“国际合作进入资本市场至关重要,这样国家才可以继续借钱。否则,短期资本将对许多新兴国家产生巨大影响。基础设施投资不仅可以通过政府融资,也可以通过私营部门融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是个有效的方式。在融资上,还应该尝试在担保制度和筹款方式上进行优化。”

CCG副主任高志凯:“全球合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还是唯一能够让我们继续持续走下去的方式。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建起一座围墙,然后躲在其后去应对新冠肺炎病毒。”

 

 

【往期回顾】

第一期 | 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

第二期 | 中国方案能为各国抗疫带来什么?

第三期 | 全球商界如何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第四期 | 中加医疗团队交流抗疫经验 

第五期 | 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到底如何建?

第六期 | 中美顶级智库学者深度对话 中美紧张局势未来走向

第七期 | 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第八期 | 探讨如何在“新基建”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九期 | 来自中美欧资深专家谈疫情下的WTO未来

第十期 | 关键时刻的中欧连线 如何应对共同的挑战? 

第十一期 | 科技界国内外专家谈疫情下的中美科技创新

第十二期 | 科技赋能趋势与商业模式创新

第十三期 | 疫情下中印关系走向及其对亚洲未来的影响

第十四期 | 疫情之下的粮食危机:根源、解决方案与国际合作

第十五期 | 中美企业在全球抗疫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第十六期 | 疫情如何影响全球人才流动?

第十七期 | 两会后的中国时尚产业新机会

第十八期 | 国际抗疫合作:机遇与挑战

第十九期 | 世界银行联合CCG首次深度解读《全球经济展望》

2020年5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联合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中外粮食政策及移民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全球抗疫措施对全球粮食价值链的影响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随着新冠病毒全球蔓延,新冠疫情不断挑战着全球秩序的构建,深深影响着全球公共卫生系统和多边经济贸易的发展,甚至有引发粮食危机的危险。

2020年5月1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联合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中外粮食政策及移民等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就全球抗疫措施对全球粮食价值链的影响,政府应如何在控制疫情与家庭粮食安全及营养保障之间取得平衡,各国为保护国内粮食资源充足而采取的以邻为壑的应对会对全球粮食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多边贸易体系在应对疫情下重大粮食危机风险的角色,粮食贸易、劳工、移民、国际援助等因素及全球治理的构建等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CCG理事长王辉耀

目前由于新冠疫情造成的人口流动限制,加之一些国家限制粮食出口等因素,国际粮食危机愈发严重。多边主义、私营部门和互联网科技将在解决危机中发挥重要作用。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市场、贸易和制度研究主任Rob Vos

解决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危机的关键在于国际合作,同时也需要团结起来共同维持供应链的运转,竞争者间应开展合作,保持贸易渠道的畅通,并应针对需求的变化做出反应。

亚投行副行长兼秘书长艾德明(Sir Danny Alexander)

疫情危机给低收入国家带来了严重冲击,这些国家亟需多边合作的资源。亚投行提供了优惠贷款政策,旨在为紧急的卫生问题带来及时帮助,并促进长期的经济发展。

国际劳工组织北京局局长Claire Courteille-Mulder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供应链的细节,特别是在非正规经济中如何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使供应链更具可持续性。其中就可能需要保障小型制造商和零售商以及非正规经济中的员工拥有更好的收入。

国际移民组织驻华代表柯吉佩(Giuseppe Crocetti)

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不仅是一场暂时性的危机,还将带来深刻影响,它将改变人的迁徙模式,比如未来几年的季节性劳动人口迁移。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首席教授樊胜根

妇女、儿童、小农户和移民、从农村到城市甚至从城市到农村的流动人口,都必须包含到我们未来的全球粮食系统中,让其受到保护。

联合利华研发执行副总裁Carla Hilhorst

供应链的本土化并不会帮助生产力恢复,反而往往导致食品囤积和价格上涨。因此跨国生产力恢复与稳健的供给系统十分重要,也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打造。

亚洲食品工业协会(FIA)执行主任Matthew Kovac

为应对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许多跨国食品公司在自己的制造厂里制定了很高的安全标准,并且给予自己的供应商更大的灵活度以助他们渡过难关。

 

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所长Johan Swinnen

新冠疫情正在造成的影响是经济衰退与食品系统紊乱的综合体。新冠疫情对食品供应链的影响是多元化的,比主流媒体所展现的更为复杂和微妙。

 

 

【往期回顾】

第一期 | 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

第二期 | 中国方案能为各国抗疫带来什么?

第三期 | 全球商界如何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第四期 | 中加医疗团队交流抗疫经验 

第五期 | 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到底如何建?

第六期 | 中美顶级智库学者深度对话 中美紧张局势未来走向

第七期 | 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第八期 | 探讨如何在“新基建”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九期 | 来自中美欧资深专家谈疫情下的WTO未来

第十期 | 关键时刻的中欧连线 如何应对共同的挑战? 

第十一期 | 科技界国内外专家谈疫情下的中美科技创新

第十二期 | 科技赋能趋势与商业模式创新

第十三期 | 疫情下中印关系走向及其对亚洲未来的影响

第十四期 | 疫情之下的粮食危机:根源、解决方案与国际合作

第十五期 | 中美企业在全球抗疫中可发挥怎样的作用?

第十六期 | 疫情如何影响全球人才流动?

第十七期 | 两会后的中国时尚产业新机会

第十八期 | 国际抗疫合作:机遇与挑战

第十九期 | 世界银行联合CCG首次深度解读《全球经济展望》

2020年4月20日,一场首次以疫情下的WTO为主题的研讨会跨越多国在线上举办,此次研讨会汇聚多位来自WTO和中国的资深权威专家。

【在线视频】

 

 

新冠病毒已在全球范围内感染了超过240万人,造成约16万人死亡,导致了全球经济衰退。各国采取的抗疫措施间接推动了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从供应链中断到个人防护用品短缺,这场国际危机突出了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重要性。疫情下如何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WTO 又该如何在全球疫情应对中发挥作用?

 

2020年4月20日,一场首次以疫情下的WTO为主题的研讨会跨越多国在线上举办,汇聚多位来自WTO和中国的资深权威专家,两个半小时的交流里,他们深度解析疫情中世界经济走向、多边经贸机制体制遭受的挑战和中美如何应对全球衰退的局面。点击视频,观看全球化智库(CCG)线上研讨会第九期。

 

 


CCG理事长王辉耀

WTO成员国应更加积极地为全球抗击疫情、复苏世界经济提出更多方案。而作为世界两大经济体,中美应承担大国责任,加强中美经贸合作,助力全球经济复苏

 


前世贸组织总干事、巴黎和平论坛主席、CCG国际委员会专家Pascal Lamy

当前疫情主要影响国际交流的五个方面,包括预防措施(即出台一些措施保护其人民免受伤害,强调谨慎主义而非保护主义)、补贴、环境、出口限制以及限制人员流动。他认为,WTO和多边贸易体制机制应维护公平的竞争环境,这是贸易保持开放的基本条件。

 


世贸组织副总干事Alan Wolff

此前G20召开特别峰会,并承诺出台一系列抗击疫情的方案和措施,固然向国际社会传递了积极信号,但同时应在实施这些措施时注重透明度。此外, WTO应更加注重助推国际协调和合作,例如加强在疫情知识方面的共享、疫苗方面的研究合作等就十分重要。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会长、CCG高级研究员霍建国

国际社会应合作推动WTO改革,包括改革针对进出口关税的谈判规贸易政策审查机制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下的上诉机构,以让其发挥更大作用,。

 


亚洲协会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前代理贸易代表,CCG国际委员会专家Wendy Cutler

在购物交流方面,我们对电子商务越来越重视,因此我们也将更快地迎来电子时代。电子商务谈判目前变得更加重要,但仍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使它超过设定的目标。

 


前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首席法官、中佛罗里达大学全球事务特聘教授James Bacchus

全球治理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许多其他方面,都远远落后于全球一体化。全球治理系统性的危机需要系统性的解决方案,需要多边努力,各国共同合作。

 


对外贸易经济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屠新泉

中美两国共同愿意承担大国责任,对恢复WTO的权威规范世界贸易并与那些破坏性的贸易措施作斗争十分关键。但是任何一方都不必等待对方先行动,两方可以各自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李永

商业环境将发生变化,因为各国政府正在从自己的角度考虑应对,他们对全球化业务的容忍度可能会受到影响。从WTO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思考是否有机会加强全球供应链。

 

 

第一期 | 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

第二期 | 中国方案能为各国抗疫带来什么?

第三期 | 全球商界如何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第四期 | 中加医疗团队交流抗疫经验 

第五期 | 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到底如何建?

第六期 | 中美顶级智库学者深度对话 中美紧张局势未来走向

第七期 | 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第八期 | 探讨如何在“新基建”中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第九期 | 来自中美欧资深专家谈疫情下的WTO未来

第十期 | 关键时刻的中欧连线 如何应对共同的挑战?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期公布,全球目前已有187个国家实施了全面范围内停课措施,全球15亿学生正在“失学“。另一方面,在疫情的推动下,在线教育行业迅速发展,为各国提供了教育新模式……疫情正在深刻影响着国际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在线视频】

2020年4月17日,全球化智库(CCG)以“新冠肺炎如何改变国际教育未来蓝图?“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数位知名国际高校与中外合资大学的校长、专家与学者就疫情下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线上教育的广泛应用对国际教育产业结构的影响以及中美间日益激烈的竞争对国际教育的未来发展和中国的人才培养战略的影响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旨在增进国际社会对疫情下的国际教育发展议题的学术交流,为在全球共同抗疫的关键时期的国际合作拓展机遇

王辉耀

CCG主任

“国际教育是搭建国际理解的桥梁。因此,尽管当前国际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但国际社会应增进交流与合作以共同应对。”

Peggy Blumentha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IE)总裁高级顾问

“在反全球化情绪高涨的今天,只有让每个阶层、每个国家、每个机构都真正地受惠于国际教育,才能展现发展全球化、国际教育的真正意义。”

Mark Wrighton

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名誉校长

“由于旅行限制导致的面对面交流明显减少等因素,疫情现在的确对国际合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威胁。但同时,疫情的爆发也确实很好地说明了为国际合作建立好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薛 澜

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CCG学术委员会专家

“我们实际上可以从疫情中学到很多新事物来丰富教育的传统模式,即通过研究这些出现的新事物,来思考如何用它们来增强、完善教育和学习模式。”

Denis Simon

昆山杜克大学常务副校长、CCG国际委员会专家

“未来不是一个线上线下教育二选一的局面。运用恰当的话,先进的技术可以丰富学生的体验。疫情敦促我们继续向前看,为未来努力,这是我们从中得到的重要启示。”

Jeffrey Lehman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CCG国际委员会专家

“显然,疫情蔓延全球将为我们的工作带来重大变化。但我认为,在国际教育领域,并不会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发生颠覆性的变化。”

David Fleshler

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国际事务副校长

“线上模式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术和社交与课外活动两个方面。我认为未来应发展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既包括线上又包括面对面教学。”

沈 伟

墨尔本迪肯大学协理副校长、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旅行禁令、对国际学生的支持和签证方案这三个因素对学校在展现开放性、多样性和对国际学生的关怀和责任中十分重要。”

Stuart Perrin

西交利物浦大学创业家学院(太仓)副院长

“人们说病毒无国界,我认为国际教育也无国界。我们不应让新冠病毒成为阻挡国际教育持续进步、发展的障碍。”

张 忠

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主任、CCG学术委员会专家

“回顾过去几年的发展,我们会发现全球化被滥用了,社会只注重效率、公司只注重盈利。因此,我们的教育内容应有所改变,改变当前的局面。”

 

· CCG线上研讨会 ·

第一期 | 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

第二期 | 中国方案能为各国抗疫带来什么?

第三期 | 全球商界如何携手抗击疫情,共同应对经济挑战?

第四期 | 中加医疗团队交流抗疫经验 

第五期 | 疫情下的数字经济“新基建”到底如何建?

第六期 | 中美顶级智库学者深度对话 中美紧张局势未来走向

第七期 | 数位知名大学校长学者深度对话 疫情下的国际教育未来走向

 

 

2020年4月7日,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中心(Think Tanks and Civil Societies Program, TTCSP)举办了全球智库会议(Global Think Tank Town Hall)。本次会议是全球智库为应对当前疫情而召开的线上会议,汇聚了包括TTCSP主任詹姆斯•麦甘(James McGann), 美国传统基金会总裁Kay Coles James,印度观察者研究基金会会长Samir Saran,布鲁金斯学会会长John Allen,美国大西洋理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Fred Kempe,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董事长Simon Tay,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主席Rohinton P. Medhora,欧洲政策研究中心首席执行总裁Karel Lannoo,卡内基中东中心主任Maha Yahya等在内的全球顶尖智库专家,就新冠病毒对全球智库造成的挑战和潜在机遇、以及在疫情中出现的政策问题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作为唯一受邀参加此次会议的中国智库代表,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应邀参加了论坛三:“在新冠疫情引发的全球危机之下,智库如何‘适者生存’?”的研讨,在会上阐述了中国智库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并从中国智库的角度阐释智库在抗疫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球合作抗疫发出了中国智库的声音。

 

论坛三聚焦智库的危机解决力与适应力,组织GLOBSEC副研究主任Alena Kudzko,欧洲政策中心项目主任Milena Lazarevic,海地MODRICENIR首席执行官Emmanuel Justima,以色列国家安全研究所主任参谋长Ari Heistein,柏林-布鲁塞尔-维也纳生态研究所所长R. Andreas Kraemer,美国进步中心执行副总裁Winnie Stachelberg等智库专家参会并参与讨论。印度观察家基金会会长Samir Saran主持本论坛。

 

会上,CCG主任王辉耀博士表示,疫情之下应加强沟通以让智库社会的联系更加紧密。他指出,现在是非常特殊的时期,我们面对的是关乎全人类安全的威胁。在这样一个见证历史的时期,合作才是关键。目前,中国在抗疫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接下来最为关键的是恢复社会正常秩序,维持经济健康发展。中国智库也应在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为国家建言献策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同时,他表示,随着疫情爆发以来,网络会议、数字平台等快速发展,智库应抓住机遇更多应用这些方式和平台,通过举办线上会议以及发布相关研究报告和成果等,继续向世界进行智慧产品的传播,向社会公众分享前沿观点,为全球抗疫积极发挥智库的作用。例如,在过去的一个月里,CCG就举办了四场线上研讨会,通过聚焦疫情之下中美经贸关系走向,分析中国方案的国际作用,探讨全球经济动荡对商界的影响,组织中加医疗团队交流经验,从而呼吁国际社会合作抗疫,帮助国内国际社会度过难关。

 

此外,CCG在三月底发布了《加强多层次国际合作,共抗全球疫情》报告,基于对疫情之下的中国与世界的关注和研究,结合近期线上研讨成果,系统性总结了中国应对疫情的经验,并就国际社会应如何发挥各国智慧促进全球抗疫合作的落实提出相关建议。这些成果都展现了智库与商界、学界等其他社群共同合作的力量。智库界也应该摒弃传统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组织全球合作,共同抗疫,共同发展。

 

在问答环节,针对智库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深远影响,王辉耀博士表示,智库应学会在危机中创造机遇。一方面,智库应对危机的能力将有助于政府、企业渡过疫情的困难时期。另一方面,智库还可通过直播线上会议等方式推动了智库的数字化发展。此外,此次疫情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本次论坛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举办,汇聚了全球顶尖智库专家,为国际智库群体在疫情中的稳步发展提供了交流平台,也给予了国际智库“重视世界,把握机遇”的机会。作为唯一受邀参加的中国智库,CCG响应国际合作抗疫号召,积极参与全球抗疫等话题的讨论,并向国际智库分享了中国抗疫经验,为促进国际合作共同抗疫、加强国际智库合作与交流贡献了中国智库的力量。

 

此外,参会本次全球智库会议的嘉宾还有,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执行副主席兼主任Paolo Magri,英国发展研究院院长Melissa Leach,巴基斯坦Geo-Tech咨询服务公司首席执行官Muhammad Zarar,肯尼亚国际战略研究所研究员Joel Otieno,美国城市研究所总裁Sarah Rosen Wartell,危地马拉社会研究协会研究员Gabriell Duarte,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席-Thomas Gomart,阿卜杜拉国王石油研究中心副总裁Fahad Alturki, Millennium Project主任Ibon Zugasti,美国传统基金会副主任Bridgett Wagner,加拿大国际治理创新中心常务董事Aaron Shull等。

 

 

近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和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编的全英文著作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中国企业全球化:趋势与特征》)在国际著名学术性出版社——Springer(斯普林格)出版。本书调查分析了近3000个数据样本,采用定量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时所面临的挑战,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特征和模式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并通过分析为已经和计划“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有益参考。

 

中国企业全球化是21世纪经济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尽管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全球对外投资疲软,但在“走出去”倡议下,中国对外投资一路向好,同时在投资方式、目的地、产业等方面也在逐步实现多元化。在部分国家反全球化情绪日益高涨,中国企业全球化面对新的挑战之际,本书对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与未来提出了独特的见解,主要研究了三方面内容,包括中国企业全球化的现状原因分析和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对企业、政府机构和其他机构的相关建议。

本书第一章主要研究了当前世界对外投资的趋势与特点。书中指出,2017年全球经济和全球货物贸易均以2011年以来最快速度增长,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和4.7%。然而,全球外国直接投资则在2016、2017年连续两年下降。例如,2017年,跨境并购和公布的绿地投资分别下降了22%和14%。此外,发达国家的投资水平急剧变化,而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水平保持稳定和强劲。总的来说,国际投资政策正变得更加自由化并具支持性,但某些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措施仍令人担忧。

本书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与特点。书中指出,尽管贸易壁垒不断上加大,反全球化趋势上升,中国经济仍在持续增长和发展。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中国GDP总量首次突破80万亿元大关,达到82.7万亿元,同比增长6.9%,实现经济年度增速自2011年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目前,尽管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放缓,但投资领域和投资模式趋于稳定,投资多元化、领域拓宽,尤其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中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书第三章聚焦中国企业全球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书中指出,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包括管理风险的能力不足,例如法律和政治风险;参与制定国际标准的程度低;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的障碍;以及企业人才国际化的有限性。为了帮助解决这些问题,本章分析了各个领域的现状和挑战,提出了原因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此外,本书还统计收录了2016至2017年间879家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情况。

Preface

Foreword One

Foreword Two

Chapter 1  Current trends and features of outbound investment worldwide

1.1 Outline

1.2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features of outbound investment worldwide

1.2.1 The largest drop in global FDI levels in recent years

1.2.2 FDI flows to developed economies fluctuated but flows to developing economies remained stable

1.2.3 Cross-border M&A and greenfield investment

1.2.4 International policy trends toward liberalization and investment facilitation

Chapter 2  Current Trends and Features of China’s OFDI

2.1 China’s OFDI decreases for the first time as policies rationalize the go-global movement

2.2 OFDI destinations diversify, with rapid growth in Europe and Africa

2.3 China’s OFDI covers many sectors, with particular increases in manufacturing, wholesale and retail, and finance

2.4 Overseas M&As by Chinese enterprises grow but fluctuate

2.5 Participation in the BRI by Chinese firms benefitted host countries

Chapter 3  Problems Faced by Globalizing Chinese Enterprises and Proposed Solutions

3.1 Legal Risks

3.1.1 Current situation: Enterprises “going global” face high legal risk and often rely on poor local legal services

3.1.2 Causal analysis: Lack of corporate legal awareness and insufficient international legal talent

3.1.3 Suggested Solutions

3.2 Political Risk

3.2.1 Current situation: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geopolitical incidents and damage to overseas corporate interests

3.2.2 Causal analysis: Lack of preparatory intelligence gathering and an imperfect system of protective policies

3.2.3 Suggested solutions

3.3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 under the China-US trade issues

3.3.1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facing Chinese investment in the US under the China-US trade Issues

3.3.2 Causal analysis: Structural problems caused by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skewing of China-US trade deficit under traditional statistical methods, and changes in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s

3.3.3 Suggested Solutions

3.4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tting

3.4.1 Current situation: Low-level of involvement in 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tting

3.4.2 Causal analysis: Insufficient talent, technology and funding lead to weaknesses in the content and translation of standards

3.4.3 Suggested solutions

3.5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brands

3.5.1 Current situation: Chinese br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strategies face obstacles

3.5.2 Causal analysis: Lack of brand awareness, association and strategy

3.5.3 Suggested solutions

3.6 Talent Internationalization

3.6.1 Current situation: Chinese enterprises lack international talent

3.6.2 Causal analysis: Weak human resources management and cultivation

3.6.3 Suggested solutions

3.7 Enterprise Compliance

3.7.1 Current situation: Compliance is a critical component of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

3.7.2 Causal analysis: Chinese enterprises are not familiar with overseas laws and take risks without having the necessary compliance mechanisms in place

3.7.3 Suggested solutions

Appendixes

捐赠联系

联系人高云雪

联系电话010-65611038-8008

手机号码13910607094

联系邮箱gaoyunxue@ccg.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