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2013/2014QS世界大学排名
2013年9月10日,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公布了2013/2014年度QS世界大学排名,美国和英国大学包揽了排行榜的前十位。麻省理工学院连续两年位于第一位,哈佛大学位于第二位。来自英国的剑桥、伦敦大学学院、帝国理工学院和牛津大学分列第3-6位。接下来是斯坦福大学、耶鲁、芝加哥大学,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并列第10位。 在前20位的大学中,美英大学具有绝对的优势,有17所英美大学进入。在接下来的排名中英美大学就失去了这种绝对的优势,其他国家的大学则更多地出现在之后的排行榜上。前100名中,美国大学有30多所,英国大学19所;前200名中,美国大学50所,英国大学30所。 欧洲大学则继续保持了较好的成绩,瑞士在前20名中有两所大学,洛桑联邦理工大学则在排名中上升了10个名次。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上升到了第12位,是非英语国家中大学排名第一的大学。荷兰则由6所大学进入前100名。德国只有海德堡大学进入前50名,但有13所大学进入前200名。法国有2所大学进入前50名,19所大学进入前400名。丹麦的哥本哈根大学进入前50名。挪威的奥斯陆大学进入前100名。 亚洲没有一所大学进入前20名,新加坡国立大学则处于亚洲地区的首位,取代了去年排名首位的香港大学。日本有24所大学进入前600名。中国有7所大学进入前200名。北京大学(46),清华大学(48)名,复旦大学(88),上海交通大学(123),浙江大学(165),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74),南京大学(175名)。同时,中国有11所大学进入前400名。 相对于来自中国大陆的大学,建校时间短的香港大学则取得了较好的排名。香港大学(建于1911年)排名26位,香港科技大学(建于1991年)排名34位,香港中文大学(建于1963年)排名39位,香港城市学院(建于1984年)排名104位,香港理工大学(建于1937年)排名161位,香港浸会大学(建于1956年)排名288位。
2013年8月16日 -
《世界人口前瞻 2010》
联合国秘书处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人口司编制的《世界人口前瞻 2010修订版》(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预测,2011年底全球总人口将达到70亿人,2050年将超过90亿,2100年将超过100亿人。全球大部分人口增长来自于发展中国家,根据预测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将会在2050年达到80亿人,2100年达到88亿人。与此相反的是,发达国家的人口浮动很小,发达国家的人口将会从2011年的12.4亿人增长到2100年的13.4亿人,如果不考虑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移民,其人口则只有11.1亿人。这部分移民人口的在2011-2050期间保持在为220万人/每年,2050-2100年期间为80万/每年。 世界人口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人类预期寿命的不断增长,人类的平均预期寿命从20世纪50年代的48岁提高到21世纪第一个十年的68岁。另外,新生儿的死亡率也在不断下降。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数据,全球有超过七千万儿童没有接受教育(大部分是女性),这对于全球的共同发展会形成不可逆转的消极影响。为了保证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发展,世界上所有国家、机构和团体组织需要合理保证每一个在地球上居住的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并可以知识和技能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同时,需要提高全人类的受教育水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储备。 世界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根据联合国《2010修订版》的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将会从2005-2010年间的2.67下降到2045-2050年间的2.19,2095-2100年间的2.02。另外,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显示,全球97%的人口所在的国家生育率都在不断下降。 在2005-2010年间,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2.1)的76个国家的人口总量占世界人口的47%。人口较多且生育率低于人口更替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巴西、越南、伊朗、泰国和韩国。根据现有人口增长率计算,2011-2100年间,印度、尼日利亚、美利坚合众国、刚果、坦桑尼亚和乌干达将会占世界人口增长量的一半。 美国:美国的生育率最高值出现在1957年,达到3.8。而在1973年,美国的生育率已经低于生育更替水平2.1。进入21世纪,从2007年起,美国的生育率一直呈下降状态,其在2012年的生育率为1.88,比2011年下降了0.01(1.89),而美国在2010年的生育率则为1.93。据预测,未来的20年内美国的生育率将会下降到1.8。 日本:由于低生育率、高死亡率和没有成效的移民政策,日本的人口从2006年开始下降。在1975-2003年间,日本的出生率下降了近一半,而死亡率则增加了三分之一。据推测,到2024年其出生率将会比1975年下降60%,而死亡率则比1975年高2倍。日本厚生劳动省12月31日公布的人口动态统计年度推算显示,2012年共有103.3万个婴儿出生,出生人口较2011年减少1.8万人,创下最少记录。 日本人中年龄小于14岁的人口总数为1660万人,并以1个/100秒的速率在不断减少 。日本政府预测未来50年内日本的出生率将会保持在1.35,远低于保持人口总量不变的2.1。 日本作为世界上人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其女性的人均寿命将从2010年的86.39岁增长至2060年的90.30岁,男性的人均寿命则从现在的79.64岁增长至2060年的84.19岁。这就将会继续增大日本的老龄化现象,从而使劳动人口的负担加重。 德国:不断下降的出生率将会使德国的人口在2015年开始下降,而影响最大的群体是低于25岁的这一年龄段的人群,该年龄段的人口总数从1975年起就开始不断下降,而大于55岁的老年人群则从2003年起开始上升。德国的出生率在1960-2003年间的下降幅度超过了一半,而其死亡率则在同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从总体上看,德国的人口在未来20年内将会下降,而它的成年人(大于17岁)将会继续上升。同时,5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以每年1.3%的速度持续增长。 意大利:意大利在1964年的人口出生率为2.7,而在最近几十年里一直在不断下降,1997年其人口出生率只有1.2。而与此同时,法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7,德国的人口出生率为1.3,西班牙的人口出生率为1.2。意大利为了提高人口生育率,从2003年起为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发放婴儿津贴,额度为1000欧元(1200美元)。 俄罗斯:由于其低出生率和高死亡率,尽管有超过640万的外来移民,俄罗斯的人口还是减少了670万。其生育率从1990年的2.0下降到2006年的1.17。为了遏制人口的持续下降,俄罗斯从2006年起,通过补贴婴儿父母的政策来鼓励生育,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家庭,提供25万卢比(9200美元)的补贴。俄罗斯是世界产假最长的国家之一:母亲可以休全额津贴产假140天(2012年最高额津贴是36563卢布--约合人民币7312.6元),产前和产后各70天。另外,俄罗斯是世界上产检最多的国家之一,全额津贴产假为140天,其最高津贴为36563卢布(约7312元)。 全球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到2050年,全球将有100个国家的人口平均年龄超过40岁,这其中有56个发展中国家。当前,老龄化现象是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现象,未来也会成为发展中国的一大难题。据预测,到2100年,全球将有158个国家的人口平均年龄超过40岁,而其中发展中国家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二。 发达国家迈进了老龄化社会,他们的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为欠发达地区在人口政策制定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1950年,发达国家儿童(15岁以下)是老年人(60岁以上)的2倍以上,儿童占总人口的27.3%,老年人占总人口的11.7%。2011年,发达国家老年人的比例超过了儿童的数量(老年人22.1%,儿童16.5%)。而到2050年,老年人的数量将会是儿童的两倍(老年人31.9%,儿童16.3%)。从纵向来看,2050年发达国家的老年人的数量为4.18亿,是1950年老年人数量(9500万)的4倍;而儿童的数量则从1950年的2.22亿下降到了2050年的2.18亿。 由于欠发达地区的生育率相对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他们的人口老龄化进程相对较慢,其儿童的比例只从1950年的37.6%下降到2011年的28.8%,老年人的比例则从从1950年的6.3%上升到2011年的8.9%。但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欠发达地区将会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根据预测,2050年这一地区的老年人的比例将会达到20.2%,而与此同时,儿童的比例将会下降到21.1%。 2011年,71个国家的高龄老人(80岁以上)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了1.58%,其中日本的高龄老人比例最大,为6.6%,而其他高龄老人超过5%的国家分别是意大利、法国、瑞典、德国、比利时、西班牙和希腊。到2050年,将会有97个国家的高龄老人的比例超过人口总数的4.32%(世界的高龄老人的平均比例为4.32%)。日本、德国和其它19个国家其高龄老人的比例则超过了10%。 从全球范围来看,高龄老人主要生活在人口大国。2011年,中国有1940万高龄老人,美国有1200万高龄老人,印度有870万高龄老人。到2050,以上国家的高龄老人的数量仍然是处于前列,中国9830万,印度4420万,美国3170万。 到2024年,人口老龄化将给美国造成约19万亿美元的财富减少,给日本造成约8万亿美元的财富减少。另外,提高生育率对于应对世界各国在未来20年的人口老龄化带来的财富降低这一问题没有太大作用,因为婴儿需要经过30年的成长才可以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实际上,婴儿的成长过程反而会增加家庭的支出而造成社会财富值的进一步降低。 发展中国家的人口仍然年轻。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其人口构成还是相当年轻,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的比例为29%,而15-29岁之间的青年人的人口比例为18%。这些年轻人(16亿儿童和10亿青年)对发展中国的政府造成了教育和就业方面的巨大压力。这一问题在经济最不发达国家则更为明显,其中15岁以下的儿童的比例为40%,而青年的比例为20%。 在发达国家,年轻人的比例则相对较低,其中儿童为17%,青年为13%,同时年轻人的比例在未来也会保持相对平稳的状态。将会从2011年的1.56亿人下降到2050年的1.44亿人,并会在2100年上升到1.51亿人。 当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25-69岁)历史上的相对高位,其中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为6.6亿,而欠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为25亿人。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会在未来十年内达到历史最高点然后开始下降,并在2050年下降到5.31亿人,2100年下降到5.25亿人;而欠发达国家的劳动人口持续上升,在2050年增长到36亿,2100年达到37亿。
2013年8月16日 -
中国留学发展研讨会暨《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发布
2013年9月24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发布会暨中国留学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这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继2012年之后连续第二年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中国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系列丛书。 25日清晨,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节目和中午《新闻30分》两档新闻节目,都对本次《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蓝皮书透露的研究成果与数据,进行了重点报道与评述。 《朝闻天下》节目以《中国连续四年赴美留学人数最多》为题,客观分析了中国赴美留学的现状,指出中国留学生占美国全部留学生人数的四分之一。并对中国留学低龄化留学现象,出国留学的低龄学生中多数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低龄化留学生中三分之二的学生成绩优秀等问题进行了分析。 王辉耀指出,中国面临中外大学的“生源竞争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对教育改革的重视。现在招收学生的竞争不仅是中国大学,国外大学也在竞争我们的生源。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进行改革的话,那么这不仅仅会影响到中国大学生源的问题。这反映出国外大学也在与我们抢夺生源。中央电视台评论认为:这显示出我国青少年人才流失是一个非常严峻的趋势。 《新闻30分》节目以《留学回流高潮或将来临》为题,对中国吸纳在海外的中国留学生回国高潮期到来,进行了专家分析报道。王辉耀博士认为:中国GDP的增长速度持续高涨,形成了一个吸引海归的“人才磁场”,同时“中国机会”也为海归回国提供了一个平台。北京留学服务协会会长桑澎认为,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发展速度还是就业机会,都好于国外,这是造成留学生学成后回国增多的主要原因;中央电视台评论认为:尽管每年有大量的中国学生出国留学,但目前海归回国人数增速在印证着: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上“人才回流国家”这一客观的现实。 9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留学赤字’呼唤教育改革”的评论:社科文献出版社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近日联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不出意料地得出结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且还在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增长。相比之下,海外来华留学人员比例甚低,中国出现醒目的“留学赤字”。 《人民日报》述评认为:今天,从留学家庭背景看,越来越多普通家庭的孩子踏上留学路,本身也是社会发展、时代进步的表现。但是,不能忽略留学潮卷起的一连串问号:是否中国教育改革的相对滞后,应试教育对下一代的压抑、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限制,使得今天的教育满足不了国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强烈渴望?越来越低年龄化的趋势,是否变相表达了对中国教育失望的一次次“用脚投票”? 《人民日报》评述最后强调:要让我们的教育制度体现这样的目标:一是改革教育模式,让下一代获得全面发展的机会,拥有基本生存能力和感知幸福的能力;二是推进公立教育均等化建设,让中国任何地方的孩子,都有相差无几的教育环境和录取标准;三是创造公平取士的教育环境,鼓励寒门学子通过努力改变命运、合理调节社会阶层有序流动、为国家民族补充源源不绝的正能量。教育公平,是起点的公平,也是机会的公平。
2013年8月12日 -
世界:各国吸纳海外人才,鼓励技术移民
根据联合国报告显示,世界移民海外的人数从1990年的1亿5400万人增加到2013年的2亿3200万人,相当于全球人口的3.2%,全球已经进入了人口高速流动的时代。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口老化和生育率的不断下降,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劳动力选择移民欧美等发达国家,需找更好地生活环境和工作前景。 2005-2010年间,有29个国家和地区的移民人口的净增长超过其自然人口的增长,其中意大利、葡萄牙和日本的移民人口的净增长超过其本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的2倍。根据现有数据推算,2010-2050年的主要移民接收国包括,美国(每年924000人),加拿大(每年183000人),西班牙(每年163000人),意大利(每年144000人)和英国(每年143000人)。而主要的移民输出国包括:中国(每年357000人),印度(每年241000人),墨西哥(每年210000人),巴基斯坦(每年194000人),印度尼西亚(每年153000人),菲律宾(每年152000人)和孟加拉国(每年119000人)。 为应对劳动人口短缺问题,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延迟退休年龄、增加工作时间,提高教育政策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的匹配程度,提高女性劳动力的参与率等方式激发内部潜力。然而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是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 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国家对于外国移民的移入和本国公民的移出都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态度。在海外移民的政策出台方面,1996-2011年间,出台相关政吸引海外移民的国家的增幅不明显,只从1996年的4%增长到2011年的11%。而出台政策排斥海外移民的国家,则呈迅速下降,从1996年的40%下降到2011年的16%。 在本国公民海外移民的政策出台方面,大多数国家都采取了维持现状的态度。1996-2011间,出台鼓励本国公民移民海外的国家基本保持在稳定的水平,从1996年的10%增长到2011年的11%;而在降低本国公民移民海外的国家则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从1996年的40%下降到2011年的16%。 在高技术移民方面,出台政策鼓励技术移民的国家比例出现了大幅增长,从2005年的22%上升到2011年的39%。不管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国家出台政策,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其中,发达国家有60%的国家在2011年出台了鼓励技术移民的政策,增幅为46%;发展中国家有32%的国家出台了吸引海外技术移民的政策,这一比例是1996年(14%)的2.29倍;欠发达地区则有18%的国家出台了新的技术移民政策来鼓励技术移民,这一比例是1996年(6%)的3倍。 而在移民融入方面,2011年发达国家出台移民融合政策的国家比例较高,达到91%,发展中国国家则相对较低,只有47%。而在欠发达地区,出台移民融入政策的国家只有29%。从纵向来看,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更倾向于出台新的移民融合政策。
2013年8月10日 -
新加坡:出台多项政策应对社会老龄化
由于婚育年龄推迟、生育率持续降低,新加坡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2011年新加坡379万常住居民中,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为9.3%。新加坡婴儿潮一代从今年起达到65岁,进入老龄阶段。到2020年,新加坡65岁以上人口占比将达15%,届时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 从2020年起,由于进入退休年龄的人口数量大于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青人数量,新加坡的劳动人口将会下降。如果新加坡继续保持当前的低生育率,其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将会加快,在不引进新移民的情况下,新加坡的人口总数将会从2025年起出现减少。 为应对人口老龄化,新加坡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来增加其劳动人口: 第一、建立稳固家庭。保持新加坡社会结构稳定和连续的关键是家庭结构的稳固。稳固的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使人们哺育婴儿、向下一代传递价值观的重要场所,新加坡政府将为其公民建立家庭和哺育孩子提供政策和环境上的支持作为其工作的重心。 新加坡在2011年的总生育率只有1.2个,远远低于替代人口所必需的2.1个。为鼓励新加坡人结婚并养育孩子,政府于2001年颁布了鼓励婚姻和生育的一揽子计划,并在2004和2008年对这一计划进行了完善,2012年的预算从原来的16亿美元增加到20亿美元。新加坡政府在今后继续推动这个一揽子计划,其中包括以下9个方面:1. 确保已婚夫妇可以更快的获得房屋;2.对孕妇和婴儿提供帮助;3.进一步降低养育子女和其相关医疗保险的指出;4.加强工作-生活平衡措施,从而使已婚人士更好地照顾家庭;5.通过强化父亲的责任和共休产假来让丈夫承担更多家庭责任;6.拥有2个孩子的中等收入家庭,将会在其子女13岁以前获得16.6万美元的政府补助;7.新加坡人力资源部将会继续完善“工作与生活和谐计划”(Work-Life Works!),提供更多的措施鼓励企业参与这一计划,为其员工提供更灵活的工作-作息方案;8. 延长育儿事假时限,对于家中育有7-12岁孩子的夫妇,每个孩子可享有两天由政府承担薪金的育儿事假,每个家长每年有薪事假的天数最多为6天;9.领养事假,领养未满12个月大婴儿的在职母亲,可有4个星期的由政府承担薪金的领养事假。 政府共同承担辅助受孕技术疗程费用,加大对接受辅助受孕疗程的夫妇的补助,额度将达到总费用的75%,每次的最高额度为6300美元。对2012年8月26日或之后出生的婴儿,提高婴儿花红现金奖励:第一或第二个婴儿的奖励为6000美元,第三或第四个婴儿的奖励为8000美元,增幅为2000美元。 新加坡的公基金制度将会为每一个新生儿建立保健储蓄账户(Medisave account),政府为每个账户存入3000美元,帮助父母为子女建立医疗保健计划,推动新生儿更早的加入健保双全计划(MediShield)。从2013年3月1日,新加坡的健保双全计划将会覆盖新生儿和先天性疾病。将生育保护期延长到孕妇的整个怀孕期,从而保证她们在怀孕期间不会被无故辞退。 第二、吸引优秀人才移民新加坡。为了预防人口在未来将会出现的下降趋势,新加坡每年将要吸纳15000-25000移民成为新公民。同时,新加坡政府将会根据申请者的人口素质、人口出生率和国内的需求不断调整每年吸纳的新公民的人口数量。新加坡欢迎那些可以为新加坡做贡献、认同新加坡价值理念和努力融入新加坡社会的移民来到新加坡。许多新加坡人和外国人结婚,约有40%的婚姻和家庭是由新加坡人和外国人共同组建的,这一类型的婚姻在2011年的数量就达到9000个。 “新加坡公民之旅”(Singapore Citizenship Journey)通过各种方式推动新加坡准公民更快的融入新加坡社会。主要方式包括上网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规范,准公民也得出席由基层代表举办的对话会,以提升他们对新加坡生活环境的了解。 同时,新加坡通过引进海外人才,可以吸收他们的专业技术、海外市场资源和海外市场份额,从而使新加坡的企业可以更快的进入国际市场。另一方面,随着更多的新加坡人进入高端技能型工作岗位,低端的劳动型工作岗位则需要由外国人来进行填充。外国劳动力进入健康医疗、老年人看护和家政服务等领域,将会有利于新加坡政府更好地应对社会的老龄化。 第三、提高新加坡教育和培训质量。新加坡人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70%的25-29年龄段的新加坡人接受了大学和大学以上的学历教育,而45-49岁年龄段的新加坡人接受大学和大学以上学历教育的比例只有49%。另外,更多的新加坡人通过劳动力技术资格鉴定制度(Workforce Skills Qualifications)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课程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为了提高劳动者素质,新加坡大力加强员工的在职培训,使新加坡的大部分劳动力可以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适应职业化、管理化和技术化的工作岗位。到2030年,新加坡从事职业化、管理化和技术化工作岗位的劳动力将会增加增加50%,从现在的85万增加到125万人,而非专业人才将会从现在的85万人下降到2030年的65万人,降幅为20%。也就是,将近有三分之二的新加坡劳动者从事职业化、管理化和技术化的专业性工作。 第四、建立高质量的生活环境。在改善居住环境方面,新加坡将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将铁路网络的总长度从现在的180公里增加到2021年的280公里,从而使市民获得更方便的医疗、交通和社区服务。同时,新加坡政府将会加大对提高土地利用率的科技研发,从而可以为其未来的人口增长提供更多的生活和娱乐空间。为了推动城市空间和土地利用等领域的科技研发,新加坡国家研究基金会已经筹集了1.35亿美元的资金。 新加坡设立了专门的“公园连接道网络”(Park Connector Network)将公园、海岸线、自然风景区和居民区连接起来。其全长150公里的环岛绿道(Round Island Route)也将新加坡主要的自然、文化和历史景点与居民区连接起来。同时,2020年之前,新加坡政府将会把“公园连接道网络”扩建至360公里。
2013年8月8日 -
日本: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提出日本要设立“国家战略特区”
当前,日本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国内的人才、资金不断缩减。为了促进经济发展,日本急需从世界范围内引进大量海外资金和各种专业人才。 2013年6月,日本政府为振兴本国经济,宣布与地方自治体合作创设“国家战略特区”。国家战略特区将会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示范作用。在战略特区内,将通过特别的投资减税政策,并放宽外资企业的市场进入限制,来提升日本的国际竞争力。 2013年9月,国家战略特区”的创建进入实施阶段。日本政府计划在全国范围内设立7个国际战略综合特区,在税收等诸多领域给予优惠。这7个国家战略综合特区分别为东京都吸引外资的亚洲总部特区、爱知县--阜县--古屋市航空航天产业特区、关西医药创新特区、筑波绿色生活特区、神奈川县--横滨市--川崎市生活创新特区、福冈县--冈市--北九州市绿色亚洲特区和北海道食品综合特区。政府对特区进行特殊监管,在税收和财政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同时,特区内企业可以享受相当于投资额15%的税额减免等优惠条件。 值得强调的是,作为日本经济最为活跃的东京,日本政府的目标是将其建成全球化企业的亚洲综合中心及研究开发中心。未来的亚洲总部特区将拥有建立适应跨国企业及其国际化员工的工作、生活和职业发展的环境,从而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入驻东京,进而吸引全球的创新创意人才。
2013年8月7日 -
中国:习近平总书记中关村强调“人才创新驱动”机遇与挑战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中关村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知识经济和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创新驱动是大势所趋。机会稍纵即逝,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 习主席指出,我国需要不断完善人才发展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今后的人才工作中要消除当前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 在鼓励创新创业方面,政府需要引导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完善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同时,我们还要不断扩大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从而实现在更高起点上进行自主创新。
2013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