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CCG主任王辉耀参加国际猎头协会2013年会
2013年3月7日,王辉耀主任在纽约参加国际猎头协会2013年会,并应国际猎头协会邀请在大会做演讲。国际猎头协会是全球最权威的猎头行业组织,会员遍布世界各地,已经有53年的历史。年会讨论了国际猎头行业中最热门的话题,如何寻找人才,企业董事会人才,全球人才的工作发展趋势,现代科技与人才,中国人才发展等诸多话题,
2013年4月13日 -
OECD教育总览2012
1. 高等教育从业人员比例不断增加 根据OECD的研究报告显示,2008年,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中拥有高等学历的就业者的收入平均比初中毕业生高58%,这一收入差距在2010年时扩大到了59%。这种差距不仅仅存在工业化国家,在新兴经济体中,巴西的高等学历的就业者收入最高,他们与初中毕业生的收入差距已经与工业化国家的水平基本一致。 过去十年,在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国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实现了大幅的增长,其占总人口的比例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10年的31%。尽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的大幅增长,同时,成员国的国内市场出现低迷,然而拥有高等教育的就业者的收入仍然十分丰厚。这一现象证明,即使在经济危机的环境下,知识经济对于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同时,经合组织成员国女性的高等教育的入学率也在不断增加,从2005年的60%增加到2010年的69%,同期,男性的高等教育入学率从48%增加到55%。 从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教育程度对子女有着很大的影响,父母双方至少有一方接受高等教育的孩子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66%;父母只接受过高中程度教育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为37%;父母只接受低等程度教育的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只有20%。 2. 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际留学生 2009年,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教育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平均为6.2%,其中丹麦、冰岛、以色列、韩国、新西兰和美国的教育投资比例超过其国内生产总值的7%,而37个调查成员国中只有5个成员国的教育投资比例低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5%,它们是捷克共和国、匈牙利、印度、印度尼西亚、意大利、斯洛伐克共和国和南非。 从1995年到2005年期间,经济合作组织国家公共基金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1995年为78%,2000年为77%,2005年为73%,2009年为735;私人资金投入占高等教育总投入的比例呈现上升趋势,平均上升的幅度达到5%,而墨西哥、葡萄牙、斯洛伐克和英国的上升幅度达到10%以上。 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平均达到62%,其中有49%的年轻人会在25岁以前接受高等教育。从1995-2005年期间,经济合作组织国家的年轻人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增长了25%。 2010年,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共接收410万国外留学生(按国籍),其中来自中国、印度和韩国的学生占国际留学生总数的52%。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接受国际留学生的人数是其成员国出国留学人数的2.7倍。 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英国和美国每个国家接受国际留学生的人数占世界国际留学生人数的比例都超过6%;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的国际留学生主要来自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土耳其和美国;国际留学生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卢森堡、新西兰、瑞士和瑞典的比例达到其学生总数的10%,同时在澳大利亚、奥地利、加拿大、丹麦、爱尔兰、卢森堡、新西兰、瑞士、瑞典、英国和美国的高级研究项目中,国际留学生人数的比例超过20%。 3. 外国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海外科研人员在发达国家科研人员中占了很大比重,其中瑞士、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学、化学、地球与环境科学和材料学领域的科研工作者中超过40%。而在外国科研人员的多样性来看,日本和瑞士的外国科研工作者来源较为集中,其将近60%的海外科学家会集中来自四大移民来源国中的某一国家;巴西和比利时的海外科学家的来源也较为集中,有50%的海外科学家会集中来自四大移民来源国中的某一国家;而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意大利、荷兰和西班牙的海外科学家的来源较多样化;海外科学家的来源多样化程度最高的国家是德国和瑞典,只有33%的海外科学家会来自四大移民来源国中的某一国家。同时,在海外工作的科研人员也会积极参与祖籍国的科研合作研究: 所在国与来源国进行科研合作比例 (%) 随着发达国家人口的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际劳动力市场中的外国人口的比例不断增加,下面是世界主要国家的外国劳动力构成:其中澳大利亚主要的外国劳动力主要来源于英国(21.1%)和中国(12.5%),比利时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德国(15.2%)、法国(15.2%)和意大利(13.0%),巴西的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阿根廷(16.0%)、法国(14.0%)、哥伦比亚(12.0%)和秘鲁(12.0%),加拿大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英国(13.5%)、美国(13.5%)和中国(10.9%),英国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德国(15.2%)和意大利(10.4%),美国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16.9%)和意大利(12.3%),日本的国际劳动力主要来源于中国(33.7%)和韩国(11.6%)。
2013年4月13日 -
CCG主任参加印度Growth Net首届论坛
2013年3月10日,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从纽约来到印度新德里,应邀参加印度Growth Net 国际会议发起的首届论坛。论坛讨论如何保持新兴发展国家经济的增长,这是一个新的有关世界新兴国家发起的Growth Net论坛。发起者包括达沃斯论坛的前论坛总经理以及九个机构。印度外交部长Khurshld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许多新兴国家,国际组织的政要和有关智库专家参加了该论坛。泰国前副总理Chaipravat、英国前贸易和工业部部长Hewitt、香港亚洲协会主席陈启宗、印度Tata集团副主席Ramadoral,中投公司代表等出席了论坛研讨会。印度计划委员会副主席Ahluwalia、联合国工发组织秘书Panitchpakdi,WTO 副总干事Yerxa出席研讨会并参与新兴国家发展趋势等相关话题讨论。
2013年4月9日 -
以色列政府引导风险投资,促进创业人才集聚
以色列是世界上风险投资最发达的国家之一,被誉为“第二硅谷”。风险投资的发展为以色列集聚创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风险投资在以色列的发展最初是为解决就业问题。而由于政府对风险投资的促进,以色列的风险投资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为以色列集聚创业人才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其中最著名的要属“首创”(Yozma)项目。 首创项目主要是通过投入巨资设立基金,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制度设计,来扶持风险投资行业。政府成立了专门的公司,独立管理基金运作,同时还规定,每个首创基金必须联合一家外国机构、一家以色列当地的金融机构共同运作。这样可以保证更多的私人部门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 发达的风险投资使得以色列成为了创新企业的孵化天堂,支持和培育了大批小型、微型科技企业,并支持他们上市。2009年以色列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总数为63家,超过全欧洲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新兴企业的总和,甚至超过日本、韩国、中国、印度四国的总和。
2013年4月9日 -
世界银行——《就业发展报告》
(一)全球就业概况 全世界有超过30亿人工作,但他们的工作千差万别。大约16.5亿人接受雇佣并定期得到工资或薪水。另外15亿人在农业或小型家庭企业中工作,或者从事临时或季节性日间劳动。与此同时,还有2亿人,其中多数是青年人,处于失业状态并在积极寻找工作。 从1979-2013年间,美国的就业率增长为原来的10倍,墨西哥的就业率增长为原来2倍。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如果要使就业人口和适龄劳动力人口的比率保持在当前水平,未来15年内,世界需要新增6亿个就业岗位。 发展中国家的不断加速的城市化正在改变着这些国家的就业构成。到2020年之前,预计超过一半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将生活中城镇中,这意味着非农劳动力的增长将大大超过农业劳动力的增长。发达国家实现这一结构性转变用了数十年,如今城市化却在一代人的时间里改变着发展中国家人们的生活。 (二)各国需要加强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应对劳动力短缺 在青春期到成人早期之间,社会技能依然具有可塑性。青年人可以继续接受更专业化的技能培养,包括接受高等教育,但他们能否取得成功则取决于他们需要学习的通用技能能否适应不同的任务并解决不同的问题。在更具活力的经济环境中,这些通用技能尤为重要。 然而,许多国家在培养儿童和青年人的人力资本方面做的远远不够。落实(培养的)系统的质量往往赶不上基本社会服务扩展的步伐。在2009年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的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中,至少有五分之一年龄在15 岁的学生实际上属于文盲。 只有充分考虑就业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各种职业培训项目才能起到促进工作选配,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研究显示只有通过将课堂教学、工作场所培训和其他方式结合的多种培训方式,才能够使学员的劳动技能达到劳动力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形成真正的劳动力。(见图1) 不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教育程度越高其往往意味着高的劳动收入,然而教育程度和劳动收入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接受过大学教育的劳动力的薪酬是中等教育者的两倍或两倍以上;然而接受中等教育的劳动力的薪酬只比小学教育者稍微高出一些。同时,教育投入的回报率在低收入国家比高收入国家相对较高。(见图2 ) (三)经济危机对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影响 2008-2009年的经济危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就业岗位的影响程度不一,其中,波罗的海国家、吉尔吉斯斯坦、墨西哥、罗马尼亚、俄罗斯、南非和土耳其的就业岗位有明显的下降,而巴西、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的就业岗位受影响的幅度则较小。其中,经济危机使中国丧失了约2000-3600万个就业岗位,这些岗位主要集中在出口型为导向的企业中;墨西哥在2008年到2009年第二季度之间失掉了50万的就业岗位。 不同国家面临不同的就业难题,然而人口的流动和工作的外包是每个国家都会关注的两个重要因素,新增的移民和工作的外包对于本地居民和移民的生活水平都会产生影响,外国员工的经济便捷、扩展的移民网络带来更多的侨汇和新创意以及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大批入驻等因素必定对本国经济的提升产生积极的效应。 (四)中国正在经历城市化进程 过去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令人瞩目,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10%左右,超过6亿人摆脱贫困,各项千年发展目标均已实现或将要实现。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国家,中国最近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尽管如此,中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改革尚未完成。2011年,中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GNI)达到4930美元,全球排名第114位;有超过1.7亿人每天生活费低于1.25美元的国际贫困线标准,贫困人口总规模位列世界第二。 三十年前,80%的中国人口生活在农村,农业占GDP的1/3左右;如今,超过半数的人口居住在城镇,农业约占GDP的1/10。 --【本节内容编译自世界银行--就业发展报告】
2013年4月6日 -
CCG举办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联谊会
2013年3月21日,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2013访问团暨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联谊晚宴在北京万达索菲特大酒店协和厅举行,与会嘉宾欢聚一堂,交流思想,共叙友谊。本次论坛联谊晚宴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大力支持。 参加本次论坛的有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2013访问团成员、国家有关部委和相关机构,清华、北大、中央党校等知名高校,欧美同学会,公共管理和商界精英以及哈佛大学中国校友等。此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王辉耀博士,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Steve Kelman先生,以及国际领袖基金会首席执行长、哈佛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董继玲女士作为演讲嘉宾在席间作了精彩发言。 本次论坛由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校友、中晟科学教育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彭磊主持。彭磊在开场白中,首先对参加本次论坛晚宴的嘉宾和肯尼迪学院访问团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提出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在促进中美人员交流合作方面的重要性,并希望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成为中美两国深入发展的纽带。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哈佛肯尼迪学院高级研究员王辉耀博士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首先欢迎各位嘉宾来访北京,肯定了哈佛肯尼迪学院的地位以及在中美交流中的作用,并着重介绍了中国海外留学生情况。他指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出国留学的人数达到300万人,其中有100万人选择回国创业,同时更有大批海外华人选择通过在中国和海外直接往返工作的“海鸥”方式来参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美国奥巴马政府也在积极推进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并于2009年推出“10万人留学计划”,旨在促进美国人来中国留学。同时,哈佛肯尼迪学院在中国公共管理领域发挥了重大作用,我国共有超过1万名学员参加肯尼迪学院的MPA和MPP的培训项目和课程。 哈佛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Steve Kelman先生在致辞中说,中国作为一个大国,虽然自身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如环境问题、社会民生问题等。但在媒体开放、公共管理等方面的成效显著。他希望以后能借助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 国际领袖基金会首席执行长、哈佛肯尼迪学院访问学者董继玲女士在发言中指出:中国当代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在迅猛发展的今天,很多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正不断推进改革,同时不断调整和纠正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面对如此庞大、变化如此之快的中国,应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并用更加全面的视角来解读和审视中国的现状和未来。并希望那些怀揣“中国梦”和“美国梦”的年轻人能奋发图强,为中美的互利共赢做出贡献。 晚宴结束后,参会人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和讨论,并探讨了下一步进一步合作的相关意向。 背景介绍:哈佛校友中国公共政策论坛于今年1月13日晚在北京国际饭店正式发起。150名哈佛大学中国校友们相聚北京,架起了一座哈佛大学与中国公共政策的交流桥梁;校友们在碰撞和交流中凝聚共识,在成长和发展中提升价值;公共政策论坛旨在激发更多的中国青年从事公共服务的热情,从而推动中国公共政策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
2013年4月3日 -
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
2012年1月,国际劳工组织在其发表的《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中指出,为了创造可持续增长和维持社会的凝聚力,在今后10年,世界面临需要创造6亿生产性就业机会的挑战。 全球劳动力市场在经过连续3年的危机状况之后,在当前经济活动有可能继续恶化的前景之下,全球至少有2亿人失业。这份报告指出,在今后10年还需要再创造4亿工作机会,方能吸收每年进入市场的4000万新劳动力。 年轻人将继续成为就业危机影响最大的群体,然而从短期来看,没有迹象表明这一形势将会出现改观。报告指出,2011年,有7480万15岁到24岁的人没有工作,与2007年相比,增长了400万人。 --【本节内容编译自国际劳工组织--2012年全球就业趋势报告】
201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