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全球智库报告2016》发布 CCG 在多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2017年1月25日至26日,国际上最具权威性的全球智库排名报告——全球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编写的《全球智库报告2016》(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在全球盛大发布,涵盖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等60多个国家的86个城市举行报告发布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中国中心举办的中国北京发布会是是全球系列首发的活动之一。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全球智库报告2016》的多个榜单中表现突出:上榜全球顶级智库和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在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排名175强中位列全球智库第111名,位列上榜的中国智库第八位,并在全球最佳创意和模式创新智库、全球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智库、全球最佳互联网应用智库等多个单项榜单中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CCG在多个榜单中表现突出 2017年恰逢由詹姆斯·麦甘(James G. McGann)博士领衔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发布《全球智库报告》十周年。自2007年起,该报告每年发布一期,十年来已建立了一套客观公正的研究体系。其全球智库排名因评选过程的广泛参与度和过程设计的严谨和公正,成为当今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智库排名体系。TTCSP也被誉为“智库中的智库”。 2016年,TTCSP从6846家被提名智库中遴选出了175家进行全球顶级智库排名。评分标准参考了47500名新闻记者、政策制定者、公共或私人捐助人、以及各类区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经过专家的严格筛选和审查,推出《全球智库报告2016》报告。CCG在全球顶级智库综合排名175强中位列全球智库第111名,在上榜的9个中国顶级智库中位列第8。 此外,该报告发布的2016全球智库排名的多个单项榜单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频频上榜,表现亮眼。 在亚洲大国(中国、印度、日本、韩国)智库90强榜单中,CCG位列第30位,比去年上升了四位。 CCG上榜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100强,名列第54位。 CCG上榜全球最佳社会智库150强,名列第37位。 在激烈的竞争中,CCG在其中三个全球单项榜单中脱颖而出,位列中国智库第一: 在全球最佳质量保证和完整策略及程序的智库70强榜单中,CCG名列全球第28位,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智库; 在最佳创意和模式创新智库65强榜单中,CCG名列全球智库第43位,在入选的中国智库中排在第1位。 在全球最佳互联网应用智库60强榜单中,CCG名列全球第40位,成为唯一入选的中国智库。 在杰出政策研究智库排名中,CCG名列全球第62位。 CCG注重发挥媒体和网络的作用以更好地实现“资政启民”的目标。在此次全球智库报告中,CCG是上榜全球最佳媒体应用60强的两家中国智库之一,也是上榜全球社交媒体和网络应用智库65强的三家中国智库之一。 另外,CCG还上榜了全球最佳机构合作智库榜单(中国仅2个智库入选),和年运营经费五百万美金以下的最佳智库榜单(中国仅3个智库入选)。 与此同时,CCG发布的《世界华商发展报告》被选入2016全球智库优秀政策研究报告50强榜单(中国仅3个智库报告入选)。 中国社会智库的杰出代表 CCG不仅在国际榜单上表现亮眼,在国内的多个榜单中也有不俗表现。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联合发布《中华智库影响力报告(2016)》中, CCG是唯一进入影响力排名前十位的社会智库。在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发展评价报告”中,CCG再次位列中国社会智库第一。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CCG在政策研究方面的不断积累和运营机制方面的持续创新。CCG致力于全球治理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全球化和企业全球化等领域的政策研究,拥有全职的研究和工作人员团队100多人,在国内成立了三个研究院,是发布中国社科院蓝皮书最多的社会智库,是全职研究和工作人员最多、在国外设置网点最多的社会智库,也是中国智库中举办活动最多,以及最早“走出去”到海外国际主流社会举办活动的社会智库。CCG定期在国内外发布一系列专业的研究报告和决策建议, 2016-2017年,CCG发布《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系列报告,《FTAAP:后TPP时代的最佳选择》、《特朗普时代的挑战、机遇与中国应对》报告等,对于国际上出现的逆全球化思潮、特朗普执政后的中美关系进行深入研究,并给出具体政策建议,在国内外引起广泛反响。文章选自中国网,2017年1月25日相关链接:《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出版 解密“智库建设路线图”
2017年1月26日 -
【Global Times】Internationalizing education
Foreign job seekers attend a job fair in Beijing, November of 2016. Photos: Li SanxianNew policy encourages more young foreigners studying in China to stay for workForeign students who receive a master’s degree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and several prestigiou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ies are now eligible to receive a work permit and employment licenses in China without the previous requirement of at least two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A joint statement outlining the new policy, which began in January, was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and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According to the statement, qualified students must be at least 18 years old, pass a health check, possess a clean criminal record, received a master’s or higher here less than one year prior and have a grade average of at least 80 percent. Moreover, these foreign students must only accept jobs that match their academic specialties. Employment licenses for foreign graduates are valid for one year, with additional licenses being valid for up to five years.On its way to becoming the engine of our world economy, China has been attracting a growing number of young foreigners to pursue their studies and subsequent careers here. Shanghai in particular is leading the way, with the greatest concentration of top-tier universities, a new innovation and start-up-friendly hub, free trade zones and a large expatriate community.George Xu, CEO and founder of eChinaJOBs, a site in China for English-speaking job seekers with over 300,000 registered users, told the Global Times that among the tens of thousands of young foreigners now coming to China to study, many intend on staying to pursue their respective professions.Sugaya Yamato, a Japanese national majoring in law at Shanghai Fudan University, told the Global Times that she is optimistic about her future in China’s job market, 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me loopholes needing to be addressed."Public opinion of China’s employment sector has shifted much over the past couple of years, which suggests the Chinese market might be much more flexible now. So I think China is likely to internationalize further," Sugaya Yamato said, adding that she is currently interviewing with local law firms that can offer legitimate, full-time positions.Under the country’s current policy regarding the employment of foreigners, there are indeed still many challenges facing young international job seekers in China.Xu told the Global Times that the ultimate hurdle is that most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who are either enrolled in a language program or have a bachelor’s degree are not qualified for legal employment under the current policy."Out of the large percentage of young foreigners aged between 22 and 30 in China, there is only a very small fraction (maybe less than 3 percent) enrolled in master’s or higher education programs here," Xu said.Furthermore, the flexibility to choose a career they desire is limited. Xu noted that a majority (about 85 percent) of young foreigners in China have said outright that they do not want to be an English teacher, which historically has been the fallback income for uneducated or unqualified Westerners in China. As the Chinese government only recognizes applicants from the six native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as officially eligible for English teaching, however, many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re ineligible for that profession.The hiring process in China is also quite complicated. According to the China Youth Daily, during a job fair for foreigners held last April in Hebei, Beijing and Tianjin, only five out of 30 undergraduate, postgraduate and doctoral international students from Tianjin University reached agreements with recruiters.Turgay Ishakoglu, a Turkish undergraduate student at Fudan University, told the Global Times that he would also pursue a master’s degree in Shanghai but that he felt confused why foreigners who receive a bachelor’s from a Chinese university are not legally allowed to work in China."They spend four years studying with Chinese classmates, taking the exact same exams and becoming fluent in Chinese, which allows them to integrate easily into China’s work environment. Their mother language and connections from their home country are also an advantage for local employers," he said. "But once they graduate they are either kicked out or have to keep studying."Disproportionate figures"The new policy will undoubtedly eliminate obstacles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and reduce the loss of foreign talent," Wang Huiyao, director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CCG), told China News Service, which reported that, based on UN and other census statistics, China’s expat population is only about 0.04 percent.The global average ratio of legal migrant workers is 3 percent,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averaging more than 10 percent and emerging nations only 1.6 percent. Meanwhile, India’s proportion of expatriates recently reached 0.6 percent, despite its large population.According to data releas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2015, there were 390,000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and 520,000 Chinese students studying abroad, which by all accounts is quite disproportionate. Miao Lü, secretary general of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told China News Service that "the new policy will greatly promote young foreigners studying in China."The article is written by Zhong WenxingFrom Global Times,2017-1-19
2017年1月23日 -
【中国食品报】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 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逆势上扬
当前世界经济整体复苏乏力,国际贸易和投资疲弱,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逆全球化趋势显现。在这样的世界经济大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却逆势上扬,推动中国经济的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同时对东道国税收和就业贡献增大,对外投资的双赢效果显著。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日前表示,目前中国的对外投资亮点纷呈,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流量已经位列全球第二,并超过了吸引外资水平。同时,与美国的双边投资关系发生逆转,对美投资首次超过了美国对华投资。 结构逐步多元化 制造业走出去势头强劲 王辉耀认为,中国对外投资持续大幅增长多年,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5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历史性突破,流量首次位列全球第二,并首次实现资本净输出。自2003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13年保持增长,且年均增长速度高达35.9%。进入2016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1—11月,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64个国家和地区的7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金额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55.3%。 中国对外投资结构逐步多元化,并向着优化升级的方向发展。在中国对外投资的早期,投资主要集中于矿产、能源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当前,投资领域已日趋多元化,涵盖了国民经济的19个行业大类。虽然中国对外投资在高技术领域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依然偏低,但当前这一趋势正在发生转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正逐步向高技术领域、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倾斜,在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上出现了大幅增长。据商务部数据,2016年1—11月,流向制造业的对外直接投资297.3亿美元,增长151.9%;流向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投资额为192.3亿美元,增长249.9%。 中国制造业走出去势头强劲。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编写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6》蓝皮书显示,制造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中国制造企业正通过资本不断向价值链上游延伸并扩大全球版图,增强国际竞争力。中国对制造业的投资2015年的增幅达108.5%,投资额占当年流量总额的13.7%。在企业并购方面,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2016年1—11月,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项目561个,交易金额达824亿美元包括境外融资,其中制造业并购金额近230亿美元,位列各行业首位。制造业“走出去”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制造业水平,深化在全球产业链上的布局,从而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推动国际新秩序 提升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 王辉耀认为,当前,虽然我国面临一定的资金外流压力,但中国企业和资本走出去对我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不容忽视的现实意义和推动作用。 首先,企业的对外投资不断推动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与外商直接投资和进口贸易一样,对外直接投资也是促进中国经济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对外直接投资可产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外直接投资,企业与东道国本土企业开展研发合作和交流互动,获取并掌握前沿技术和要素资源,提升自身的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并创新研发思想,经由公司内部渠道转移至国内母公司,从而实现母公司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我国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国内边际产业转移到较国内产业层次更低、更具产业扩张空间的国家,以此获得成本优势,获取产业转移价值,同时,也为国内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腾出空间。通过这一过程,国内经济将会不断实现转型升级。当前正在实施的“一带一路”,使得以产业转移为目的的对外直接投资获得了机遇。 其次,通过对外投资,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活动频繁,借此获得了先进技术、品牌、海外资源、市场渠道、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等。目前,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战略更多的是全产业链上的全球化发展布局,企业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例如,紫光集团继入股台湾矽品精密和南茂科技后,于2016年5月收购惠普公司旗下新华三公司51%的股权,成为控股股东。通过收购,清华紫光逐步实现从芯片设计与制造,到设备研发、软件与系统集成的IT全产业链发展。 第三,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正加快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产权布局,推动企业的创新步伐。汤森路透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报告》显示,在家电领域全球排名前10位的创新企业中,有3家中国企业位列前三,分别是美的、格力和海尔,发明专利数量远高于位列其后的松下、三菱电机、三星等企业。例如,美的集团全球化发展迅速,已拥有四级研发体系,在海外6个国家拥有7个生产基地,产品年销量近3亿台。在“走出去”过程中,为避免知识产权纠纷,美的将海外知识产权布局看得尤为重要,集团的知识产权战略从创新竞争力及品牌竞争力的布局、全价值链的风险管控、知识产权资产的管理及运用、信息战略指引等几个方面,为全球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此外,中国企业走出去更有利于我国争取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新秩序。当前以英国退欧、反对自由贸易的特朗普赢得美国大选为标志的“逆全球化”现象,并不能表明全球化趋势正在或将要发生倒退。全球化经济规律是现代生产力的必然产物,不可能被逆转。中国企业应顺应全球化的客观规律,以积极的战略和行动来推进它,要包容以TPP、TTIP、RCEP等为代表的各类区域自贸协定谈判,推动包容性全球化。 注意防范风险 主动履行当地社会责任 王辉耀表示,全球化依然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但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关键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参与国际标准制定的水平低;企业人才国际化水平不高;企业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工会沟通能力有待加强;企业品牌国际化战略受阻;应对法律风险和政治风险的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从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入手,企业、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合力加以解决,以使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并“走进去”,发挥对外投资对企业自身发展和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仍需加强监管和引导。对外投资对中国经济和企业的意义不容低估,要使对外投资发挥其最大效果,政府相关部门要在坚持对外投资“企业主体、市场原则、国际惯例、政府引导”的原则下,将推进对外投资便利化和防范对外投资风险结合起来,密切关注一些非理性投资,比如金额较大的非主业投资,具有明显风险的投资,“母小子大”、“快设快出”等类型的投资,督促企业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建议企业审慎决策。对于那些对实体经济无益、主要基于金融考量和财务决策的大型收购项目,要采取一些必要的临时性限制措施。在监管的同时,政府还需发挥鼓励与引导的作用,为对外投资制定宏观的战略或指引,引导企业以技术和效率寻求为主的对外投资活动,推动企业的对外投资向有利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发展。 企业要进行理性投资和必要的风险防范。对于企业方面而言,在进行对外投资时要尽量坚持投资领域与主业的相关性,将投资向有利于企业技术提升和产业链布局的领域倾斜;在海外经营发展时,要不断规范企业的经营行为,完善与当地工会的对话机制,主动履行当地社会责任;在投资前和投资后,都要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和能力,购买必要的法律服务,对项目和交易对象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还要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安全风险评估。 世界市场“超饱和”通过扶贫扩大消费市场 安邦咨询创始人陈功对于全球经济有着另一层认识。他认为,全球经济增长形势依旧不容乐观,从经济增长数字上看,只有3个国家的数字还比较好看,即中国、美国和印度。但印度的形势又不明朗,“钞票事件”说是为“反腐败”,一夜之间,废除了原有的大额钞票,这些钞票占到使用总数的80%,导致金融体系混乱,一时半会解决不了。“这样,印度的经济增长会受到冲击,有人说今年只能到4%左右,我最后估计也就是7%上下,不见得比中国高。”陈功说。 陈功认为,欧洲的经济反弹,预计只会在少数国家比较明显,大部分地区还是陷入在不死不活的泥潭当中。希腊在欧盟的支持下似有好转迹象,爱尔兰和西班牙的经济增长非常理想,制造业正在转往低成本的欧洲国家,如波兰和斯洛文尼亚等国。在陈功看来,爱尔兰的经济增长可能达到惊人的26%,但整个欧洲的经济增长率还是看低至1.6%。至于日本经济,不增,不减,几乎就是一个常量。 2015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是3.0%,原本预计2016年的经济增长能达到3.4%,现在估计2016年的经济增长大约在2.6%左右,总体看还是走低的。由此看来,世界市场的规模在缩小,而不是在扩大。陈功认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世界市场的“超饱和”。过去是传统的欧美市场走进了现代化,进入了消费社会。后来是亚洲部分国家,如日本、韩国、还有亚洲四小龙等。这一轮过后,一个东方巨头也进入到了生产社会。生产的产品多,能够有钱消费的国家,市场规模是固定的,这个世界的市场早就处于超饱和的状态。陈功认为,2017年的贸易纷争将会十分剧烈。对于扩大消费市场的路径,陈功认为,今后的世界,只有通过“扶贫”来扩大市场,“扶贫”可以致富,对于国家之间,也是如此。世界发达国家市场已经挤得密不透风了,再拼下去,只会全部死亡。所以他主张,开辟新的消费人群,也就是通过扶贫,增加消费人口,从而产生新的市场。(本报记者高泓娟文字整理)文章选自《中国食品报》,2017年1月20日
2017年1月23日 -
【经济观察报】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 中美经贸新节点
美国当地时间2017年1月20日,唐纳德·特朗普在白宫宣誓就职,正式成为美国第45位总统。 与此同时,第47届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也在20日结束。特朗普并没有出席,但他的“身影”却一直在达沃斯论坛上挥之不去。所有商界和政界的巨头都在讨论:这位美国新总统上任后将会采取什么举措。 2016年大选被认为是美国总统选举史上具有戏剧性的一次演绎,而此前特朗普在推特上连续发表的强硬言论,令不少人担忧中美贸易将面临考验。 江森自控有限公司(Johnson Controls)是世界最大的汽车部件和座椅的独立供应商,在汽车配件和建筑设施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其首席执行官Alex Molinaroli表示,目前每个人都想静观究竟会发生什么,都不敢轻易采取不必要的举动。 经济观察报采访的多位专家都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中美关系受中国、美国和国际总体局势等多方因素影响,不会因特朗普个人偏激的言行走向极端。特朗普或许需要经历一段“学习期”才能把握好中美关系大局的方方面面,他终将认识到合作才是唯一的选择。 德国央行前行长、瑞银集团现任董事会主席阿克塞尔·韦伯在刚刚结束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我比去年更乐观。如果重大的政治或地缘政治不确定性没有成为现实,全球经济不脱离正轨,那么2017年甚至可能有惊喜。 货币与汇率 曾表示要在上任的第一天就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特朗普,其态度在明显缓和,在1月13日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他称不会在就职第一天就这么做,而是会“先与他们谈谈”。 在当地时间1月19日于华盛顿举行的听证会上,美国候任财长史蒂文·努钦(Steven Mnuchin)再次提及是否会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的问题。他的表态措辞明显缓和,也让市场对中美贸易战将随着特朗普上台而爆发的担忧有所缓解。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前副总裁朱民在1月8日举行的浦山讲坛上表示,如果特朗普把中国划为汇率操纵国,将通过谈判或者WTO起诉等手段对汇率操纵国进行制裁,但这会花很长时间。 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月16日发布的最新《全球经济展望报告》,IMF上调美国2017年GDP增幅预估0.1个百分点至2.3%,2018年预估上调0.4个百分点至2.5%。IMF表示,由于美国经济已接近充分就业,可能将推升通胀。 凯雷集团首席执行官DavidM.Rubenstein表示,如果美元继续上涨,他担心出现“墨西哥式”危机,即可能引发部分以美元计价的新兴市场公司债的违约,而这些公司债总额达4.5万亿美元。Rubenstein表示,预计未来一年强势美元会成为经济前景的最大挑战。1月13日,特朗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是也指出,美元已然“过度强势”,美国企业因而失去竞争优势,“强势美元正在将我们推入深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分析认为,因为美国的经济现状,预计特朗普上台后会采取扩大支出、基建投资和减税等措施,造成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扩大。今年美元的升值也会导致进口上升,出口减弱,致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失衡加剧,经常账户逆差增加,形成的双逆差且会进一步扩大,结果是引起美元贬值,因此美元贬值是有内在的要求。“而对于中国,经常账户顺差,资本账户逆差,正好抵消一部分,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组合。此外,中国‘一带一路’的战略已经得到国际社会认可。二十国集团(G20)已把它纳入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框架。现在,国际贸易中人民币结算的比重已经达到了1/3了。”徐洪才表示,人民币国际化后,作为全球五大储备货币之一,人民币在SDR中的比重是10.92%,按照这一比例测算,未来海外至少有七八万亿元的需求,这些需求都会拉动人民币的升值。 在谈及到明年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对汇率的影响时,徐洪才预测,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还会是一枝独秀。他认为,中国经济在爬坡发展,城镇化建设还未完成,而美国已经是后工业化社会,经济增长速度不可能突破3%。 在1月1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还做出估计,中国2016年经济增速为6.7%。徐洪才表示,明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估计会在6.5%到6.6%之间,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会支撑人民币汇率保持相对稳定。 中美贸易 自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以来,“贸易战”逐步成为全球热议的一大话题。 即将出任特朗普高级顾问的An-thony Scaramucci在达沃斯论坛上试图缓解外界对特朗普的敌意,称特朗普并不是反对全球化,而是寻求对等的贸易关系。他表示,中国和美国之间有共同利益。 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1月19日的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如果特朗普政府希望在美国国内创造制造业就业,就必须打开中国的出口市场。他很乐观地预计,一旦他上任了,会把中国视为最大的出口市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在《金融时报》的撰文中提到,发动贸易战将对美国不利。在他看来,若特朗普发动贸易战,对中、墨产品征收高额关税,将会产生严重的经济恶果。特朗普和他的富豪部长们或许还能继续购买奢侈品,但美国普通民众将会遭殃,生活成本剧增,加上没有来自中国和墨西哥的零配件,制造业会更加萧条,工作变得更少。 IMF首席经济学家奥伯斯费尔德(Maurice Obstfeld)1月16日在华盛顿表示,美国更为扩张性的政策一方面能够提振的需求而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另一方面则由于走强而造成负面效果。他认为,如果未来发生保护主义贸易战,每个人都将是输家。 而特朗普此前关于对中国产品征税45%的言论,朱民预测,假如对来自中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征税45%,中国GDP会下降2.8%,美国GDP会下降1.1%。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则认为,美国经济处于复苏的过程中,贸易战的可能性不大。她对经济观察报表示,个别行业的贸易摩擦是客观存在的,随着中美贸易量的增加,摩擦也许会加剧。 徐洪才也认为,全面的贸易战是不可能的,局部性的摩擦则是有可能发生的事,而摩擦也不仅限于钢铁领域。 1月17日,国务院发文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及相关政策法规,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在徐洪才看来,中国在制造业、金融业等方面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也许将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尽管Scaramucci表示新政府不希望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他也同时态度强硬地声称中美贸易关系是不对等的,对中国更加有利。 高盛对此给出的预测是,短期内美国商务部将更多地采用“精准打击”的方式,如对个别进口商品品种征收反倾销税。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19日发布的《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研究报告中指出,针对特朗普政权上任将给世界带来的不确定性、给中美未来关系带来的变数以及今后中国如何构建新形势下的中美关系等问题,特朗普任内的中美关系可以从八个方面加强合作,化挑战为机遇。文章选自《经济观察报》,2017年1月22日
2017年1月23日 -
【亚太日报网】“特朗普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1月20日,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美国白宫。唐纳德·特朗普正式宣誓就职,成为第45任美国总统。从特朗普宣布参选到获得选举胜利,美国乃至全世界都经历了一场极具戏剧性的政治活动。而作为一个行事张扬、个性强烈的“政治局外人”,不按常理出牌的特朗普也增添了许多不确定因素,使未来世界政治和经济走向更加难以预测。 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特朗普上台带来的诸多变化也将对世界各国产生巨大影响。面对即将到来的“特朗普时代”,各国该如何应对?1月19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CCG) 发布了题为“特朗普时代:挑战、机遇和中国应对”的报告,全面分析了中国在“特朗普时代”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挑 战 一句“让美国重新伟大起来”(Make America Great Again)的竞选口号为特朗普赢得了许多选票。透过这一口号,也可以看出特朗普“美国优先”(America First)的核心原则。有观点认为, 特朗普通过反精英、反全球化、反移民、反民权赢得了选举。特朗普的当选是对美国传统施政方针的一次反抗,预示着美国各项政策可能出现巨大转向,美中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也将大大增加。 在报告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指出了未来中国可能面临的挑战。在经济上,特朗普当选后宣布退出TPP,尽管短期内将有助于减轻中国面临的区域自贸竞争压力,但从长期来看,却不利于中国参与的RCEP和亚太自贸区的发展。特朗普反对NAFTA和WTO等国际及区域自由贸易体制,势必会对经济全球化造成一定影响。特朗普还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声称对中国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同时他还将采取大幅减税政策及其他措施吸引美企回流,这将使得全球恶性税收竞争的可能性增加。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特朗普上任后将取消对页岩气和清洁煤生产的限制,考虑退出巴黎气候协定。此外,报告还认为特朗普可能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一个中国”政策与三个中美联合公报、在朝鲜问题上加大对中国施压并暗示将允许日本、韩国发展核武器。 机 遇 尽管特朗普上台可能带来更多挑战,但新的机遇也在悄然出现。历史和现实证明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具伤”。两国有着很强的互补性,在经贸和人文交流领域关系密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报告指出中美双边贸易,是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又深度交集领域。中美双边投资在过去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将持续促进两个国家的就业、技术进步、经济转型。中美之间人文交流经过三十多年的孕育,正汇聚成流,旅游、留学、移民正突破太平洋的鸿沟,促成两国深入的文化融合。而随着特朗普基础设施计划的出炉,基础设施合作有望成为中美未来合作新亮点。特朗普赢得选举后,其国家安全、防务以及情报事务上的高级顾问詹姆斯·伍尔西称奥巴马政府对中国主导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反对,是一个“战略失误”,他希望特朗普更热情地对待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 此外,报告还指出美国各州拥有州经济事务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关系强有力的支持者,将在特朗普联邦政府时期帮助稳固两国关系。中美两国的共识和通力合作也可以创造全球治理的里程碑事件。以《巴黎协定》的签署为例,中美合作将成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新模式。 加强沟通,积极应对 “特朗普时代”可能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又或许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但毋庸置疑的是未来机遇和挑战并存,当务之急是抓住机遇,有效应对挑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为此在报告中给出了建议和对策。 报告认为,双方要加强沟通对话,启动中美首脑会唔;在经贸和人文领域,中美双方要继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在全球事务上,两国需通力合作,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升级。此外,两国的跨国公司也可在中美关系中发挥“稳定器”的作用;中美智库可开展“二轨外交”,为中美公共外交建言献策。与此同时,要提升中日韩合作和中国与东南亚合作,发挥儒家文化圈的凝聚作用,减少亚太地区摩擦,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文丨亚太日报记者郭怡)文章选自亚太日报网,2017年1月21日
2017年1月23日 -
【腾讯新闻】美国特朗普时代将至:中国面临八大机遇和八大挑战
北京时间1月21日凌晨1点,美国新当选总统特朗普将宣誓就职,美国将正式开启“特朗普时代”。那么特朗普上台之后会对中国带来哪些挑战?是否如部分市场人士预测可能会带来两国更多的贸易摩擦甚至打贸易战?中国应当如何应对美国总统换届可能带来的不确定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昨天发布的《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研究报告中提出:特朗普任内的中美关系面临八大挑战,同时,也有八个方面的机遇。 报告指出,在“美国优先”政策下的“特朗普冲击波”,将可能在国际贸易、外汇汇率、台湾问题、朝核问题等8个方面对中国造成挑战:1)特朗普宣布退出TPP,反对NAFTA和WTO等国际及区域自由贸易体制;2)指责中国为汇率操纵国,声称对中国征收45%的惩罚性关税;3)采取大幅减税政策及其他措施吸引美企回流;4)在台湾问题上挑战“一个中国”政策与三个中美联合公报;5)取消对页岩气和清洁煤生产的限制,考虑退出巴黎气候协定;6)在朝鲜问题上加大对中国施压;7)暗示将允许日本、韩国发展核武器;8)不再为无明显短期利益或他国能“搭顺风车”的“公共产品”买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中国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认为:“特朗普进入白宫以后,中美关系的第一个压倒性的问题是一个中国的政策,他现在邀请了台湾代表去参加他的就职典礼,这是多年来多就总统所没有的,如果他在这个问题上踩来底线,其他所有的问题,经贸问题、人文问题、科技合作等全部都向后排。所以,我觉得这是我们需要高度关注的第一个问题。第二,如果说这个问题能够很好的解决,不踩这个底线,那我们要关注的是经济上的合作,我们要看到,最后中美之间仍然是要合作的,经过一年或者更长时间的磨合期,中美经贸合作有可能发展到比过去更高的水平,但这不是自然到来,我们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 报告同时指出,中美间经贸、人文交往非常紧密,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毫不自损地切断这层关系,中美两国都应该明确认识到,在特朗普政府任内,中美关系延续过去近四十年的互惠、共赢、共生的关系,继续深化合作才是有利于两国人民的选择,中美之间充满巨大的共同利益。专家分析,这也是为什么秉持“逆全球化”观点的特朗普会在1月份会见马云,因为中国市场是他不能忽略的部分。阿里研究院院长高红冰表示:“实际上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讲,他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就是你的就业,你的消费,你的需求增长,你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你要不要?我想不管任何一个国家,全球化也好,脱欧也好,我想你的普通老百姓,你的就业,你的中小企业的创新,都是需要的。” 由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认为,特朗普虽然是一个风格与众不同的总统,但是中美之间的大局依然是合作大于对抗,机遇大于挑战。“对特朗普的判断,可能我们需要全面的来看,不能过于贴标签,他特立独行,他有很多的个性,他商人出身,肯定跟以往的美国总统很不一样,但另外一方面他也不是说铁板一块不能变,比如说最近他会见马云,非常重视马云能给美国带来100万未来的就业机会,比如说他的团队,还会见了平安保险的老总,这些都是释放的一些积极信号,包括他任命爱德华州长担任中国的大使,这位州长原来跟中国也非常友好。”王辉耀表示。 《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研究报告还指出,中美两国之间不仅存在挑战,也存在8大合作机遇:1)双边贸易是两国共同利益广泛又深度交集领域,两国经济在某些领域已经难分彼此;2)中美都需要类似亚太自贸区(FTAAP)的平台,共同倡导更公平的21世纪经济规则;3)双边投资在过去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促进了两个国家的就业、技术进步、经济转型;4)跨国公司在中美关系中一直扮演了“稳定器”的角色,他们还将继续对中美两国决策者发出理性、克制的呼声;5)随着特朗普基础设施计划的出炉,基础设施合作有望中美未来合作新亮点;6)中美之间人文交流经过三十多年的孕育,正汇聚成流,旅游、留学、移民正突破太平洋的鸿沟,促成两国深入的文化融合;7)美国各州拥有州经济事务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关系强有力的支持者,将在特朗普联邦政府时期帮助稳固两国关系;8)中美两国的共识和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全球治理的里程碑事件,以《巴黎协定》的签署为例,中美合作将成为提供“全球公共产品”的新模式。 对于新的中美关系时代,王辉耀认为,中美经贸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怎么样维护好和建设好,持续发展好这个经济利益共同体是中美必须要考虑的,也是特朗普上台之后应该重视的。“中美两国要从大局出发,要从中美引领全球治理方面,包括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包括区域合作方面,特别是亚太自贸区的合作方面可以做很多事情,合作大于对抗是中美的大局,中美的经贸是未来核心的利益共同体”。文章选自腾讯新闻,2017年1月21日
2017年1月23日 -
【中国日报网】经贸合作助推中美关系发展 专家:对特朗普耐心一些
中国日报网北京1月21日电(记者 严玉洁)当地时间1月20日,美国第45任总统特朗普宣誓就职。美国问题专家在日前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报告发布会上指出,经贸合作助推中美关系发展。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美大司原司长何宁指出,特朗普提出“让美国再次伟大”,这就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改善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离不开更多的就业机会。就是说,他离不开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的合作。此外,他还想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如果没有中国的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个目标很难尽快实现。特朗普从商多年,不可能不知道权衡个中利弊。 对于外界一直担心的贸易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援引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报告说,如果打贸易战,美国将面临四层潜在损失。首先,美国会失去大量就业机会。其次,如果中国回击,美国会失去大量订单。再次,双方合作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的可能性会丧失。最后,会使得中美几十年来的正常关系受阻。 CCG也在《特朗普时代的机遇、挑战与中国应对》报告中指出,中美之间存在八大合作机遇,尤其是经贸方面的。中美双边贸易是两国共同利益的深度交集领域,两国在某些经济领域已经难分彼此;中美都需要类似于亚太自贸区(FTAAP)的平台,共同倡导更公平的21世纪经济规则;中美双边投资在过去几十年中飞速发展,产生巨大的外溢效应,促进了两个国家的就业、技术进步、经济转型;跨国公司在中美关系中一直扮演了“稳定器”的角色,并且还将继续对中美两国决策者发出理性、克制的呼声;随着特朗普基础设施计划的出炉,这方面的合作有望成为中美未来合作新亮点;美国各州拥有州经济事务高度的决策权,并且与中国经济往来密切,将是中美关系强有力的支持者,在特朗普政府时期帮助稳固两国关系等。 何宁认为,特朗普政府在做最终决策时,绝大部分情况下都不会走极端,因为他要照顾各个群体的利益,否则会撼动他的总统之位。中国社科院美国问题专家吕祥指出,特朗普2016年2月28日在推特上援引了一句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的话,称“宁愿像狮子一样活一天,也不要像只绵羊一样活一百年”,特朗普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事实上,副总统彭斯、白宫幕僚长普里伯斯等都并非与他同心同德。所以,他并非有恃无恐。 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主任韩磊(Paul Haenle)说,对待特朗普要耐心一些,不要反应过激。吕祥援引特朗普前竞选经理康韦的话说,判断特朗普的想法要看他的内心,不要只听他说什么。文章选自中国日报网,2017年1月21日
201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