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曹德旺:真正成“家”的人不会移民
理事简介曹德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福耀集团董事长。 曹德旺看上去憨萌,但实际上,这位全球最大汽车玻璃企业的董事长魄力十足,创造了很多第一次。他执掌的福耀集团前身是福建第一家乡镇承包企业;1984年成为中国首家汽车玻璃制造商;2004年,福耀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第一个反倾销诉讼成功案例。最近,他的一句话引发了一场中国税负大讨论,甚至被人怀疑要“跑路”美国。处在风口浪尖的曹德旺8日现身人民日报社,不管是在“海归中国梦年度盛典”上做主题演讲,还是在被媒体包围的采访间,他都镇定自若,憨厚的笑容和浓重的福建口音透着亲切质朴。不过,一开讲,他的气魄又出来了。“企业家是一个很高尚的称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堂堂七尺男儿因为贪图享受就跑?”曹德旺对《环球时报》记者说。 国家十分重视企业税负问题 环球时报:您关于中国制造业综合税费比美国高35%的言论引发了一场大讨论。李克强总理近日回应称,中国企业的非税负担过重,制度性交易成本高。您怎么看这场讨论? 曹德旺:我的言论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作为小民百姓来讲,真是很受鼓舞。作为政协委员,我也在提案中反映过美国的税比中国低。去年3月,我在两会提案中将两个国家税负列表比照,目的是提升国家的竞争力。国家很重视,两会刚结束,有关部门就到美国调研。当然,因为涉及面广,影响面大,我相信各方要做全面评估,解决方案也不能仓促出台。 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我们每个人都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负责,这不只是政府的事。要想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就要培养每一个人的自信。首先你要对政府有信心,要去相信人家在做工作。GDP这个指标在国外只有百分之一或二的增长,都没人提。我们这么大的国家,经济增长这么快,每天都有许多事要解决。 环球时报:因为计划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建厂,您被一些媒体说成要“跑路”,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曹德旺:我什么时候跑了?跑到哪里去?去干什么?我爱我的祖国是因为幼时我妈跟我讲,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堂堂七尺男儿因为贪图享受就跑?10亿美金不是今天决定投资的。福耀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走出去。我们是做制造业的,从培养企业全球品牌供应链角度必须在国外建厂,没有投资怎么实现这个能力?这几年我们每年对固定资产投资二三十亿到三四十亿不等。比如为实现2018年的增长,2017年就要将工厂建好,今年我们会在德国建厂。我们是全球汽车玻璃最大的制造商,是全球工业链,必须在世界建厂。 我认为,企业家的生意没有国界,但企业家本身有国籍。最近有人问我关于企业家移民的问题,我跟他们讲,你们放心,真正能成才成家的人不会移民,因为他们不是为了钱或者过安逸日子就去移民。企业家是一个很高尚的称谓,他追求的是一种境界、一种精神、一个人的完整人格。 以我亲身经历为例,1995年,我做公司非常累,好不容易把股票卖掉大部分,套现了几百万美金,当时我就想去美国养老,我们全家都办了绿卡移民美国。结果外方合作伙伴做了几年做不下去了,为了员工利益和股东权益我又回来做。2005年我做成功了,那时我意识到,我不能走了。因为我原来只是一个小老板,只要对国家无影响,什么地方都可以去。但后来把企业做大了,成为全球同行的前列,性质变了,这时候我意识到,将来福耀是中国汽车玻璃的代名词。这个企业是中国人的,如果移民到美国,资产就随着我到美国。所以,作为创始人,我必须回去。我的子女也全部取消绿卡搬回中国。小老板将来可能书写行业发展史,我必须为自己的历史负责。那时我考虑的不是个人安逸问题,而是怎么为国家负责。 警惕中国工厂找不到工人 环球时报:宗庆后认为,虚拟经济做过头了,把实体经济搞得乱七八糟。马云称,不是实体经济不行,而是你的实体经济由于缺乏开拓精神和创新精神不行了。在您看来,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是对立关系吗? 曹德旺:马云跟宗庆后都是企业家,而且都是浙江人,这个问题留给他们去争论是最好的办法。您问我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去查一查美国的历史,美国上世纪70年代实施了去工业化。去工业化,那么做什么?培养华尔街、硅谷、好莱坞啊!后来美国人觉得搞错了,因此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奥巴马提出要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口号。今天的美国税很便宜,为什么?因为它劳工很贵。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国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很少人去制造业,都跑去华尔街、硅谷还有好莱坞。现在,我去帮它恢复制造业,去招募干活的人,结果发现,今天的美国年轻人还是不想到工业企业做。我想,完蛋了,再过十几年,中国如果也像美国那样,中国企业在第二代、第三代接班时也找不到工人了,我真的感到那时天要塌下来了。 环球时报:作为“中国首善”,您的慈善理念是什么? 曹德旺:有人问,曹德旺到底捐了多少钱?我说超过80亿人民币现金。我还在家乡建了公园、公路、综合科技楼。企业成功后我赚了很多钱,这些钱要捐献给社会。河仁基金会的资金去向透明,每年收多少钱,付多少钱,跟证券公司一样是公开的。 我们的国家经历了30多年改革开放,已发展成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但有一个新的矛盾浮出来,那就是贫富两级有进一步分化的迹象。借助投资美国的机会,我对该国调研发现,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强国,美国不仅注重发展经济,更关注社会和谐。经过近百年的努力,他们建立了一个成熟并行之有效的社会救济服务系统,这个不足3.5亿人口的国家拥有各类慈善机构200多万家,其中80%是企业或企业主家族出资成立的。这让我回想起父亲以前曾告诫的:有福者,必须先有量,福是从气量中求的。父亲还说,草没有心不会发芽,因此人必须要有良心。人的心有感恩之心、孝心、忠心、慈悲心等20多颗心,有多少心可以做多少事。做人首先要有感恩之心。福耀在全球9个国家都有企业,全世界知名品牌汽车厂都是我的客户。这是国家给我的,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我很感恩国家。 从玻璃感悟出的人生之道 环球时报:您14岁辍学,做过放牛娃、卖过白木耳,当过工地炊事员。如今成为跨国公司的董事长。您的成功和自信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来的? 曹德旺:自信必须有良好的心愿、正确的追求、海纳百川的胸怀。自信还是不断完善的过程。1987年我们去芬兰一家公司接受技术培训。那时公费出国,国家每天补助90美元生活费(含住宿费)。如果每天省吃俭用,半个月下来,回国时就可以给家里带回一个小家电,比如照相机等。所以,当时很多出国考察的中国团队,出国前一定自带方便面,希望当地华人或接待方多请吃几顿,节省开支。但我了解过,如果不买东西,每天90美元足够我们在芬兰的开销。因此,我规定大家不许带方便面,也不要外国人请吃饭。不要为了什么劳什子电器在国外把自己搞得太狼狈。洋人不知道我们每个人的名字,但知道我们是中国人。一个人要有人格,一个国家同样要有国格。国家形象是靠每个中国人自觉努力去维护的。我们团在赫尔辛基的20多天,每天专心致志搞培训,尽可能多地学知识,从来不要求卖方安排宴请或旅游。临走前,那家公司的总裁主动要请我们喝鸡尾酒。我问为什么,他说,我在你们身上看到了为中国未来做玻璃的人。 我把一家乡镇企业发展成跨国集团,自己从一文不名的贫苦青年成长为董事长,真可谓天道酬勤,这让我深刻体悟到“发展自我、兼济天下”的真实意义。我前年写了一本传记《心若菩提》,记载了自己的创业过程,里面的人都是真名实姓。我希望给年轻一代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东西,以报答我们的国家。 结语:结下半生缘的玻璃给了曹德旺不一样的人生感悟。在《心若菩提》中,他做了一个颇有深意的比喻。受到外力撞击后,普通玻璃破损处锋利如刀,而汽车安全玻璃化作豆粒大小的碎片,不伤人。使用真空镀膜技术的高档汽车玻璃,即使玻璃破碎,膜还附着其上。有先哲将世界称为“名利场”,古往今来,名利场下埋葬多少英雄好汉?名利之科学,取得有如真空镀膜技术。虽沐“名利场”中,却钝化气场辐射。似有若无,于在或不在之间,是谓道。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7年1月14日
2017年1月19日 -
【新华社】解读习主席在达沃斯论坛年会上的主旨演讲
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 新华社记者 兰红光 摄 崇高而博大的情怀,丰富而深邃的思想,生动而扎实的阐释。国家主席习近平17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发表的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在国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在眼下国际风云变幻、西方保护主义思潮泛起的关键时刻,习主席在演讲中就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困境等问题宣示了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经济航船指明了前进方向。习主席同时阐释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中国与世界的互利关系,表明了中国破解难题,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路径。 国内外专家认为,习主席的演讲提升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世界发展的信心。 力挺全球化 展现智慧与勇气 当今世界,问题丛生。有些人认为问题都出在经济全球化上,主张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对此,习主席明确指出,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说,习主席这次讲话是中国领导人在一个全球公共平台上首次系统阐述中国对全球化的理解,充分体现了习主席作为大国领袖的智慧与勇气。 “从英国‘脱欧’到美国大选,全世界在近段时间经历了太多冲击性事件。现在又恰逢新年伊始、美国新总统即将就任。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中国领导人提出对全球化的坚定主张,体现了中国的引领作用,有定海神针的作用,是为全球化发展注入的强心剂,”王辉耀说。 “习主席在讲话中表达了对当前国际形势的看法,就世界问题的根源发出了中国声音。这个讲话标志着中国从参与者向引领者方向发展,不论是对全球治理也好,还是对全球重大问题的解决也好,”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说。 国际舆论十分关注习主席在全球化问题上发出的积极声音。欧盟媒体 EurActiv 网络版刊文指出,当世界领导人齐聚达沃斯试图厘清近来经济和政治动荡的症结之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为支持全球化做出了积极努力。“中国在达沃斯表明,它愿意担当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引领者”。 纵观人类历史不难发现,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它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的交往。 与任何事物一样,经济全球化进程并非十全十美,也存在不足之处,给世界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但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 既然世界经济的主要问题不是来自全球化,那么从何而来?为此,习主席把脉世界经济,指出三大突出矛盾: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此基础上,他对症下药,提出打造“四个模式”: ——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 ——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 ——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 ——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说,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现在出现的问题实际上是,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际治理不能反映发展中国家的贡献,以及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一些贫富不均的问题。 “所以,习主席提出了创新驱动,改善全球治理结构,让发展中国家能发出更多声音,让全球化能够推动全球的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是富人得到好处,普通民众也能得到好处,”林毅夫说。 阐释中国道路 彰显自信与担当 习主席在演讲中还阐释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他指出,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习主席以一系列坚实的数据为依据,指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他以充满自信和包容的姿态告诉世界,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在法国知名汉学家、中欧论坛创始人高大伟看来,当一些西方领导人不断鼓吹保护主义时,习主席却坚持了国际主义、多边主义和多极化的立场,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选择,把中国的形象和全球地位带到了新的高度。 “真正的伟大不可能是自封的,也不可能建立在霸权主义基础上,它是一种其他国家对一个国家长期以来对人类繁荣与和平的贡献的认可,”高大伟说。他强调:“世界将会告诉我们伟大是什么,究竟是试图将本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的投机性的民粹主义,还是一个致力于推动世界更加和谐的文明的复兴。” 针对世界关注的中国经济前景问题,习主席表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速、经济发展方式、经济结构、经济发展动力都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但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作为中国推动各国合作、促进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举措,“一带一路”倡议自习主席提出以来,在短短3年多时间里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习主席在演讲中还宣布,今年5月,中国将在北京主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 可以说,在世界经济面临困境、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中国以长远眼光和切实行动展现了大国的时代担当。 埃及金字塔政治和战略研究中心能源与亚洲问题专家艾哈迈德·甘迪勒认为,习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通过促进各国合作来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良好模式,受到全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欢迎。 “在欧美近来出现一些意外事件后,大家以为全球化快不行了,因为欧美国家过去是全球化的推手,现在却在往回走。但由于中国推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化发展获得了新动能,”阮宗泽说。 他认为,“一带一路”就是下个版本全球化的催化剂。全球化的实质是开放包容地发展,而“一带一路”正是倡导开放包容,互联互通,它所推动的是联动式的发展,以及机遇与红利的共享。“从这个角度看,‘一带一路’是全球化处于困难时期,推动全球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的催化剂,这就是中国的贡献。”(执笔记者:赵卓昀、陈静;参与记者:周珺、邓茜、韩冰、应强、刘洪德、王雪、桂涛)文章选自新华网,2017年1月18日
2017年1月19日 -
张懿宸:资本寒冬还未来临
理事简介张懿宸,CCG资深副主席,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财新网】(记者 刘彩萍)2016年12月2日,中信资本董事长张懿宸在出席第七届财新峰会“改革执行力”之多元资产配置策略上表示,并不赞同当前对于新兴产业大家口头禅式的资本寒冬的说法,他认为当前顶多是过完了资本盛夏,寒冬还在后面,目前市场依然处于流动性过剩的阶段。 张懿辰回忆道,在2000年互联网金融泡沫破裂的时候可称为资本寒冬,当时企业的估值只要高出6倍PE就不会再去看项目。 从资产配置的角度来说,当前“哑铃式”结构比较明显,两头比较重,这两头分别是流动性最好的现金和回报相对较高的PE投资。近年来,机构投资者对于PE的配置在明显增加。长线资金可以利用自身特点来增加投资回报,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组合风险增加的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增加现金的持有,提高整个投资组合的流动性。 张懿宸指出,从西方资本市场来看,PE的回报通常对标的是标普500被动指数投资基础上加5%,高回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收购,主要是控制型收购,对公司的基本面做出改变,更换管理层或者给管理层增加激励;二是加杠杆,如果平层收购后公司的回报是10%,如果加了一倍杠杆,回报就会变为20%,以此类推。 张懿宸坦言,当前资产的估值的确不便宜,主要是流动性过剩加上资产荒,中国式的去产能、去杠杆并没有造成倒闭实业或者大宗商品的价格暴跌,实际上去产能之后,煤价和钢价都涨了,去产能用“债转股”的方式,估值调整还没有到位,传统行业价值还未显现出来。文章选自财新网,2016年12月2日
2017年1月18日 -
张红力:中国金融参与并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势在必行
理事简介张红力,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CCG副主席。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神话堪称荡气回肠;现在,世界格局的潮流变化可谓浩浩荡荡;未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慨然以慷。作为金融人,生逢大国圆梦之盛世,我们既感到无比振奋,又感到责任重大。当今世界,国家利益是最现实的普世价值,金融则是左右利益分配之重器。大国运数、民族浮沉、社稷安危、人民福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实力之强弱和金融较量之结果。 中国金融如何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近几年来我们始终在思考讨论的核心问题。立足于金融本身,聚焦金融的价值观,金融从来都不是无色的,中国金融既需要夯实市场基础,也需要体现国家意志,唯有突破中国金融既有的格局,用治国理政之大局观来统筹中国金融的改革开放,才能守住底线、全面发展。 立足于全球治理,内外兼修、标本兼治的变革良方离不开金融这剂“药引”,以金融行动助力全球治理新变革是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夯实金融底线、保障整体安全,为中国金融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奠定了坚实基础,而站在世界重构的历史关口,中国金融更需积极防御、有所作为,在全球经济秩序重建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大潮流中找到并确定中国的核心位置。 我们无比憧憬中华民族伟大崛起之未来,我们谨慎思考中国金融稳健发展之现在。世界变化无常,市场动荡不安,我们不忘初心,只为继续前进。《中国金融与全球治理》站在时代渐变的潮头,发现趋势,思考趋势,预判趋势,并最终以金融为切入点,提出把握趋势的专业建言。 我们认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全球治理变革正处于重大转折阶段。这种转折,最先、最深刻的部分在于全球经济治理变革;这种转折,最强、最主动的区域在于中国。中国经济的长期崛起,势如破竹、披荆斩棘、不可阻挡,而通过中国金融主动参与、积极引领这种转折,中国经济影响力向全球治理领导力的转变才会持续发生、不断深化。秉承中华传统智慧,中国金融将借由多种路径创造互利共赢的局面,在全球范围内构建中国朋友圈,打造利益共同体,共建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圆梦与全球发展的和谐统一。 我们认为,中国金融主动参与并积极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完全可行,势在必行: 第一,英国脱欧后,世界格局正向“中美双核”结构长期演化,欧元走弱给人民币国际化、港沪金融中心建设创造了历史机遇。 第二,全球经济弱复苏渐成常态,全球化退潮形成长期挑战,中国的一带一路大战略有望成为提振增长、增进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机遇。 第三,全球进入负利率时代,金融风险深度积累,中国金融的稳健基因有望不断植入国际市场,并为全球防范系统性风险做出贡献。 第四,世界科技加速发展,生产要素全球有效配置的内生需求不断增长,中国作为新兴力量的代表,有望借由自身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为全球打破既有利益藩篱、激活未来创新潜力提供帮助。 第五,全球新保守主义、民粹主义和孤岛主义日趋流行,中国金融“亲诚惠容”的价值观有望成为一股清流,为全球回归博弈理性、创造多赢格局营造合意氛围。 大国崛起,金融担当。全球治理愈发彰显中国地位,而中国引领全球经济治理变革则迫切需要中国金融敢于担当、勤于作为。 社稷兴亡,匹夫有责。这种需要恰是我们金融人抖擞精神、不懈奋斗的最大动力。我们不避闲言,不畏艰辛,勇于建言,内心坚定,只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只为伟大祖国更加强大。这就是作为金融人,我们心底的中国梦。 《中国金融与全球治理》已经写完,接下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金融实干之中。功成不必在我,我们抛砖引玉,期待更多的共鸣,更多的共识,更多的行动。 曲终人不散。崛起尚在进行,我辈更需努力。(本文为《中国金融与全球治理》一书的自序)
2017年1月18日 -
【China Daily】CCG Senior Fellow: Xi to explain economic priorities in Davos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and his wife Peng Liyuan enjoy tea and conversation with Swiss President Doris Leuthard and her husband Roland Hausin in a special train on their way to Bern, capital of Switzerland, Jan 15, 2017. [Photo/Xinhua]During his visit to Switzerland from Sunday to Wednesday, President Xi Jinping will attend the World Economic Forum annual meeting in Davos and deliver a speech at the United Nations main office in Geneva. The Davos meeting, usually attended by China’s premier and vice-president, will witness for the first time a keynote address by China’s head of state. Xi is expected to explicitly explain his views on the global economic landscape and China’s solutions to global problems at the gathering.Xi’s trip, the first state visit by a Chinese leader this year, comes at a time of uncertainties amid rising anti-globalization, protectionism, isolationism and populism even in economies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hat have for decades advocated free trade. The election of Donald Trump as US president and the rise of anti-establishment forces in Germany and France, the EU’s heartland, do not bode well for the already wobbly global economic growth.In sharp contrast to the gloomy prospects of the world economy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eijing remains committed to globalization. And Xi’s presence at the Davos meeting is a reflection of China’s determination to press ahead with the multilateral economic system. His presence at Davos also highlights the fact that China is willing and has the capability to set globalization on a more synergistic, inclusive course.In May, China will hold a high-level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um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at focuses on global recovery, re-balancing, renovation and reconnection in response to rising concerns over global governance. Proposed in 2013 and unlike traditional globalization backed by tariff reduc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the Silk Road Economic Belt and 21st Century Maritime Silk Road) is aimed at improving connectivity between regions and boosting global growth, through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among other things.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which focuses on Eurasian infrastructure and better land and sea connectivity, is expected to elevate 3 billion more people to the middle class by 2050 and help increase global trade by $2.5 trillion in the next decade.The initiative has good reasons to achieve its targets, because every $1 increase i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in developing economies can raise their imports by $0.7, half of which comes from developed countries, as Justin Yifu Lin, former vice-president of World Bank, has said. In other words, the West, too, can benefit from the increase in exports as the Belt and Belt Initiative stimulates glob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Xi’s visit to Switzerland will also witness the signing of a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in Geneva, giving fresh impetus to the Beijing-proposed project. Cooperative deals with similar focus have been signed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 boosting the international support for the initiative’s security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For example, the UN resolution on Afghanistan passed two months ago specifically extended the world body’s support for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encouraged all member states to take part in it to restore the war-torn country’s economy.That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gaining wider support reflects Xi’s foresight that it will promote deeper and more balanced regional cooperation, and allow more people, especially in the South, to enjoy the dividends of economic growth. With China remaining a trustworthy engine of global growth, the countries along the initiative’s routes can expect better benefits from China’s renewed endorsement of globalization.About Author Wang Yiwei,a senior fellow at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From China Daily,2017-1-17
2017年1月18日 -
【人民日报】中关村出入境新政招来全球英才
北京市副市长隋振江(左)为来自印度的郑和发放外国人永久居留证。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过去,中国从13亿多人中选人才;今天,从70亿多人中选人才!过去,外国人来华旅游经商;今天,国际人才来华创新创业!这一转变,北京中关村先行一步! 据中关村管委会介绍,去年3月1日公安部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人才加快到北京特别是中关村示范区创新创业的步伐。其中,仅通过“绿卡直通车”这一项政策,截至2016年底就有155人获得“中国绿卡”。“绿卡直通车”面向塔尖人才让“中国绿卡”不再难拿 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其中10项为全国首创 “绿卡”制度是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人才竞争,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一项重要制度。2004年8月,《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出台,这标志着我国首次采用国际通行做法,实施“永久居留证”制度,也被称为“中国绿卡”。 不过,由于要求比较高,审批环节较多,制度实施的十几年来,一共只发放了近万张“绿卡”。 公安部于2015年底推出支持北京创新发展的20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涉及外国人签证、入境出境、停留居留等方面。 这20项政策中,有10项为全国首创,在中关村先行先试,主要针对外籍高层次人才、创业团队外籍成员和企业选聘的外籍技术人才、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等4类人才,提供永久居留、口岸签证、长期居留许可等出入境便利。 根据新政的规定,公安部门围绕服务外籍高层次人才,设立申请办理永久居留“直通车”,由原来的180个工作日大幅缩短至5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围绕服务创新创业外籍华人,给予申请永久居留和长期居留突破性便利。 如今,政策实施已满10个月,效果如何? 陈敏仪,联想(北京)有限公司高级总监。去年5月20日,她成为首批通过“绿卡直通车”拿到“中国绿卡”的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 “高端人才有流动性,没有这个永久居留证觉得不踏实,过去每年各种材料都要重新弄一遍,手续非常麻烦,每次都得耗时近两个月。这回终于解决了我的出入境签证问题!”拿着到手的永久居留证,陈敏仪很兴奋。 “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只要凭中关村管委会出具的推荐函,即可提出永久居留申请,放宽了工作单位、居住年限等一系列要求。审批时限缩短;审批所需材料少、程序简单。”北京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外国人管理处有关负责人说。 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截至2016年12月底,最受关注的“绿卡直通车”政策共受理申请230余人,不到7个月已有155人获得“中国绿卡”。政积分落户吸引紧缺外籍人才探索外籍人才评价机制 评估方案围绕学历、年龄、在华工作年限、工作方式等,设置了8项一级指标和若干项二级指标 “绿卡直通车”面向的是金字塔塔尖人才,对于达不到直接申请标准但又是中关村企业急需引进的紧缺外籍人才,在公安部门的支持下,中关村示范区积极借鉴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绿卡积分评估的做法,制定了《中关村外籍人才申请在华永久居留积分评估工作方案》。这是国内首次探索市场化的外籍人才评价引进机制。 这套评估方案围绕学历、年龄、在华工作年限、工作方式等,设置了8项一级指标和若干项二级指标,侧重评价人才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其为企业和中关村带来经济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贡献。 据了解,经过前期的报名、初审、尽职调查等环节,目前首批有45名外籍人才符合积分要求。这些人才大多来自电子信息、生物医疗、新媒体技术、清洁能源等新兴领域。他们近期就能凭中关村管委会出具的推荐函,办理绿卡申请手续。 百度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绿卡积分评估政策以市场化的方式认定人才,为年轻有为的外籍人才开通了申请“中国绿卡”的通道,极大增强了企业国际人才选聘的竞争力。 除了“绿卡”政策,在中关村试点实施的出入境政策中,还首次允许境外高校在校生到中关村企业实习,一举扭转了过去只有境外跨国公司在华招募优秀青年学生境外实习的局面,极大地便利了中关村企业在全球范围延揽优秀青年学生,对后备人才培养具有积极意义。 据了解,目前百度、联想、通铭教育等中关村企业已通过此项政策招募了21位来自美国加州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学生来企业实习。 来自保加利亚的秦晓岚,在北京语言大学攻读明清文学博士。以前像她这样的外国留学生要想留在中国工作需要两年的工作经验。但好多人,尤其是本科、硕士毕业的同学,一直都在读书,根本凑不齐两年的工作经验。现在,她听说如果在中关村的科技企业就业,已经不需要工作经验,这就意味着像她这样的留学生可以申请在中关村的创新企业中实习和就业。“对我们来说,这是新的突破。”企业院所全球揽才有底气人才新政助建科创中心 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2700亿元,同比增长13.7% 新政的实施,得到了越来越多中关村企业、院所、高校和外籍人才的欢迎。 小米科技资深副总裁祁燕说,小米科技15人的高管团队中一多半都是外籍,这些外籍高管在北京办理工作签证、居留许可对企业来说是个大问题。过去为这些外籍人员办理证件,企业付出的人力成本和时间成本很高。中关村企业是出入境新政的最大受益者。 曾在强生、巴德等跨国公司担任高管的洪颖,在获知中关村的“绿卡”新政后,决定签约北京泛生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这家公司的首席运营官。泛生子生物创始人、美国杜克大学教授阎海介绍,中关村出入境新政,吸引了许多在世界500强企业任职的高管人才,他们都为中关村试点的新举措点赞。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表示,中关村出入境新政的试点实施,迈开了中国从70亿人中选人才的第一步,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籍高层次人才来中关村创新创业,这将有助于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也有利于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截至目前,中关村示范区共有“千人计划”人才1188人,占全国 20%。外籍华人在中关村累计创办企业近万家。2016年,中关村示范区实现收入预计超过4.57万亿元,同比增长12%以上。初步统计,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2700亿元,同比增长13.7%,占北京市GDP的比重由上年同期的22.4%提高到23.7%,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的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文章选自《人民日报 》( 2017年01月16日 13 版)
2017年1月17日 -
张磊:呼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理事简介张磊,高瓴资本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资深副主席。 在1月15日举办的未来论坛2017年会上,高瓴资本创始人兼CEO、未来论坛理事张磊应邀出席“面向人、世界和未来的创新教育”分论坛,与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工程学与应用数学教授、1986年图灵奖获得者John Hopcroft、耶鲁大学前校长、Coursera首席执行官Richard Charles Levin,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兼美方校长Jeffrey S. Lehman,普林斯顿大学讲席教授、美国工程院院士李凯,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高西庆以及北京大学讲席教授饶毅等教育专家共同为中国教育体系改革支招。 虽然是该分论坛唯一的企业界代表,但是张磊其实还身兼耶鲁大学校董事会董事,并且长期关注教育,多次参与到中国教育领域的创新实践。张磊认为教育体系不仅仅是学校,包括企业家在内的社会各方都可以参与其中,进行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用各方的力量推动中国创新教育的发展。 教育需要推动供给侧改革 在中国教育体系改革这一话题的讨论中,张磊谈到了高考和教育公平的问题,在中国现有的政治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中,高考依然是目前来说最公平的选择。“对人口结构中占更大比例的普通人家以及穷人家的孩子来说,高考虽然是独木桥,但包括在座的我们很多人都通过高考这道门改变了个人命运,这也是一个实现社会流动性的重要手段。” 张磊认为,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仍有急需改革的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公平性,二是教育的供给侧。“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穷人的孩子和富人的孩子对教育资源以及备考资源的享有与以往的形态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方面我认为需要进行一些改革,以改善教育公平性的问题。”另外他还认为实践中需要进行的另一项改革是要鼓励多方位的办学主体。“我们不能只建一座桥,要有很多座不一样的桥,甚至要有摆渡船,来帮助大家以各种方式到达教育和自我认知、自我丰富的彼岸。”他把这一点总结为“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即对教育的多样性的要求,要有精英教育、普惠教育、职业教育等等多种多样的形式。“我觉得这种多样性的要求更需要我们尽快对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使创办教育的主体多样化,参与的主体也能多样化。我希望借这个机会呼吁教育的供给侧改革。” 人才的培养需要跨界 在回答主持人John Hopcroft教授提出的企业家是如何挑选人才以及大学应该如何培养学生来使他们步入社会之后更加成功这一问题时,张磊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还是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通过长期的训练和多重考核,培养学生极高的韧性,这些品质对将来的个人发展,无论是创业还是做投资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社会经济环境快速变化的过程中,需要培养既有商业头脑又有科学技能的跨界型人才。这是市场所提出的需求,也是社会所提出的需求。张磊提出现在中国乃至世界的产业环境都已经走向了一个新的时代:“第一轮中国靠商业模式取巧式的成功,差不多走到头了,当然商业模式上的创新以后依然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但是新的产业时代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来驱动,需要真正的科学上的创新,尤其是基础科学、硬科学。”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才也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仅有商业管理或是金融经济方面的知识是不够的。 张磊特别指出培养这样的人才需要教育体系的创新,也需要企业家的努力。“我们可能要去培养既有商业头脑和人文精神的科学家,也要培养具有科学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同时我们也应该想办法把像北大、清华、中科院这样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像我们这样的投资机构,能够进行尽快的链接和转化。” 高瓴资本是亚洲地区资产管理规模最大的基金之一,长期致力于成为嫁接科学研究成果与实际的产业的桥梁。去年10月份,高瓴资本与中科院合作成立国内首个由国家科研院所与投资机构合作创办的基金,开创了科研资本融合发展的创新模式,也被认为是对产学研融合发展做出的有益探索和尝试。张磊曾表示:“中科院拥有大量研究成果,但是没有产业化和商品化。高瓴希望利用资本和应用资源对接,同时给产业带来前沿技术的实质性推动,把技术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文章选自今日头条,2017年1月16日
2017年1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