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位置:
- 首页>
- 活动>
- ���������������
���������������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Asia Times】China opens its job market to foreign postgraduates
Students with postgraduate degrees from Chinese or overseas universities now do not need work experience to be allowed to find mainland jobsForeign students who have completed their postgraduate degrees in Chinese or overseas institutions are now allowed to find a job in mainland China without any previous work experience.The Ministries of Foreign Affairs, Education, and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 co-released a document on January 12 announcing the move to liberalize the domestic job market to attract international talents.Previously, students had to obtain one of three types of permits to be eligible to work in mainland China. They were a) high-end talent, b) special talents (an applicant with a master’s degree or above and no less than two years working experience) and c) temporary seasonal non-technical jobs.According to the ministries’ joint document, foreign postgraduates who have finished their studies – a masters degree or above – gained a B grade (or 80 out of 100) and left school within a year are eligible.Students must be 18 or above and have no criminal record when they apply for both the Alien Employment License and the Alien Employment Permit. Applications are accepted at any local office of the Ministry of Human Resources and Social Security.“It is a major breakthrough,” said 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a think tank close to the State Council. “The policy is ahead of many other countries by including foreign graduates from overseas universities.”The think tank has been an advocate of easing restrictions on overseas students to work in China, having noted this suggestion in its annual report since 2013.The move is expected to ease the brain drain from China, where there are more leaving. According to the latest data from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523,700 Chinese students left for overseas education in 2015, while 397,635 overseas students came to study in China.“For China, international talents with different skill sets are in high demand,” Wang said, “and it is not only STEM [sciences,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 students, but also managerial talents.”The document also states that the salary could be no lower than the average for local urban employees. But to better retain international talents, Wang suggested that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could be improved to make it more attractive for students to stay. “The social insurance that they pay cannot be withdrawn when they leave China,” Wang said.It is also possible to further relax the limits, such as opening the scheme to bachelor’s degree graduates, added Wang.From Asia Times, January 16 , 2017
2017年1月17日 -
【中国新闻网】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可在华就业 专家赞提升人才国际化
中新社北京1月16日电 (周乾宪)近日,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与外交部、教育部联合下发通知,允许部分无工作经历的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 对象包括在中国境内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1年以内的外国留学生,以及在境外知名高校取得硕士及以上学位且毕业1年以内的外籍毕业生。符合平均成绩不低于80分,有确定的聘用单位等条件即可申办外国人就业证。 该政策出台以前,外国留学生要获得在中国就业资格必须具有两年境外工作经验。 “新政无疑将扫除国际留学生来华工作的障碍,减少优秀人才的流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教授对新政表示赞赏,认为中国的人才国际化战略又向前迈了一步。 目前,中国外籍人才比例偏低。按照联合国和有关人口普查的统计,中国国际人口比例大概仅有0.04%。而全球平均比例是3%,发达国家10%以上,发展中国家是1.6%,同为人口大国的印度,其比例也达到0.6%。 王辉耀说:“从全球化的参与者到规则的共同制定者,再到积极推动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等战略,开展越来越多主场外交,这些都需要国际化人才一起来完成。” “新政还将极大促进外国人来华留学。”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早在2014年,全国留学工作会议就提出,“来华留学工作和出国留学工作并重”。但据教育部2015年数据显示,在华留学人员总共39万余人,虽较前一年有所增长,但涨幅有所收窄,更低于2015年超过52万的出国留学人员总数。 《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提到,造成这一“留学赤字”的原因,在于相关部门关于国际人才政策的协同还有待加强,高校自主行动少,国际化程度不高,对外宣传力度小,国际学生招生工作和跨文化融合工作服务意识薄弱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没有提供实习、工作、居留的通畅渠道和发展空间,降低了外籍学生来华留学的预期。”苗绿认为美国等教育大国发展国际留学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美国留学的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国际学生,均可申请为期12个月的实习许可(OPT),从而为在美国合法全职工作奠定基础。而留学生获得H-1B工作签证后满足一定条件即可申请永久居留。 苗绿建议,中国应逐步为来华留学生构建“留学-实习-工作-永久居留”的完整链条,为全球人才描绘清晰的“中国梦”蓝图,提高来华留学吸引力。 专家也对政策的完善提出了建议。苗绿认为,优秀人才的认定还可以更开放,不仅从学历上“一刀切”。国际知名高校本科生,高端劳工,或行业协会提出的急需专业人才均可列入计划。 政策出台将从国家层面推动优秀外籍高校毕业生在华就业。其实,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地已先行先试,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国际人才。 例如,北京允许境外高校外国学生在中关村短期实习,允许在京高校外国留学生在中关村进行兼职创业;上海高校毕业的外国留学生在“双自”(自主创新示范区和自贸试验区)联动地区直接就业学历要求从硕士降低到本科;硕士以上学位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在浙江创业就业等。 “这些地方政策试行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王辉耀建议在试点实施、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调整顶层设计,形成更为有效的国际人才引进机制。(完)文章选自中国新闻网,2017年1月16日
2017年1月17日 -
【CGTN DIALOGUE】Real economy VS. Virtual Economy
【VIDEO WATCHING】In China, there is a big debate going on about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virtual economy. Some say the real economy is shrinking because of the expansion of the digital economy, and even ask for more supervision of online operations by the government; those in the virtual economy argue that the lack of innovation and reform is what’s hurting the real economy. China’s Primer Li Keqiang has said, these economies need to be combined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but high costs in the real economy remain an issue. Finding the way to get the balance right is an ongoing challenge. And now, topics such as the upgrade of industry and technology, the attraction of virtual econom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real and the virtual economy,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real economy, and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the real economy have become hot issues. Mr. Wang Huiyao, the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CCG), Robert Koepp, the Director of The Economist Corporate Network and Li Yong, the senior fellow of China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Trade, joined the dialogue and discussed the above issues.From CGTN, January 2017
2017年1月17日 -
陈新华:大变革时代下的中国能源决策如何保持定力?
理事简介陈新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在全球能源大变局下,中国能源决策怎么才能做到不自说自话? 能源决策如何保持定力?6D 革命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关于全球能源大变局。此前,我提出了“6D驱动理论”: 1 Diversification 第一个D是Diversification,多样化或多元化,即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能源市场参与者的多元化。 以电力领域为例,越来越多的技术可以将能源资源转换为电力。以前我们用的资源是煤炭、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现在电力越来越多地来自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地热、潮汐等可再生能源。并且每项技术可以像树根一样再繁衍下去,比如太阳能有光伏和光热之分,而光伏又有多晶硅、单晶硅、薄膜、聚焦等不同的技术分支。 2 Decarbonization 第二个D是Decarbonization,低碳化或去碳化。二氧化碳是主要温室气体,而能源领域又是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没有能源发展的低碳化,就没有全球气候变化的解决方案。 3 Digitalization 第三个D是Digitalization,数字化,或者说信息化、智能化。主要是信息与通讯技术对能源系统的渗透,通过对能源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节点和各个时段信息的采集与分析,实现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智能化,从而减少浪费,提高整体系统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能源互联网并不是让能源像信息一样,可以在互联网上快速免费获取,而是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信息与互联网技术对能源系统的渗透,二是各种能源产业链之间的互联互通。 能源系统的数字化正在加速能源领域的创新,但能源与信息不同。能源发展受热力学定律的约束,而信息不遵守。我把一个苹果吃了,你就不再拥有这个苹果。而我把这个信息告诉你,你有了,我自己还有。因此,信息技术创新与发展有著名的摩尔定律,但能源创新不会遵循摩尔定律。在数字化驱动下,能源领域的创新会加速,但能源创新不会像信息创新一样快。 4 Decentralization 第四个D是Decentralization,去集中化,分布式发展。传统能源发展强调的是规模经济,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发电厂规模越建越大,输电电压也越来越高。通过建设集中式的能源生产基地,大容量运输通道,再向不同类型的用户提供所需能源。随着新能源技术和能源系统数字化的发展,包括微电网在内的新能源分布式就地利用、就地分享的模式发展迅猛。 以德国为例,15年前,德国的发电厂数量只有上百家,现在每家屋顶太阳能发电商都可以参加发电,独立发电商的数量达到150多万家,去集中化分布式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 5 Democratization 第五个D是Democratization,民主化,也就是给能源消费者选择权。按照传统模式,电力和天然气供应属于垄断行业,在这个模式下,作为能源消费者,只能被动接受大企业集团的能源供应,价格也由企业来定,力量对比悬殊。 现在,你不仅可以自己在家里发电(太阳能或燃料电池),还可以选择电力或燃气供应商,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权。民主化的另一个方面是老百姓参与能源投资的决策过程,比如你是否同意在村子旁边建一座核电站或者在家里的后院安装一台风力发电机? 6 Depollution 第六个D是Depollution,去污染,或者说清洁化。能源消费,特别是煤炭和石油产品,是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雾霾的主要来源,没有能源的清洁化,包括煤炭的替代和清洁化利用,雾霾很难根治。对深受本地污染折磨的国家来说,需要发展的不只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低碳经济,而是同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本地污染的“低排放经济”:减少所有空气、水和固体污染物的排放。 以上6D趋势就像6个轮子,驱动着全球能源转型,也重塑着世界能源格局。我们今天讨论的能源革命, 在全球范围内,也就是在这六个方面的革命。而能源革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安全,使得能源发展更加可持续、更加高效。 以上6D革命给能源发展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毫无疑问,能源发展的数字化、去集中化、民主化蕴藏着许多机会,然而,数字化和信息化也带来了对能源系统安全运营的巨大挑战,低碳化、去污染化和民主化也给能源发展形成了非常大的约束。对于能源企业来说,我们不仅要提供清洁高质量的能源产品,还需要在能源生产供应上确保安全,在整个价值链上实现零污染物排放,还需要在运作过程中增加透明度,经得起各种社会力量,特别是环保领域非政府组织的质疑和挑战。 在这样的格局下,一个国家能源发展在原有保障供应安全、保护环境、保证经济效益的三重目标基础上又增加了一重,即获得社会各界的支持。无论在今天或者将来,每一种能源都有其不足之处。大规模、廉价、低碳环保而没有任何人反对其生产与使用的能源资源几乎不存在。因此,能源的选择也就成了全社会的抉择。能源决策者与企业需要加强与社会的沟通,而不是按照自己的逻辑做出决策后再与社会沟通。中国能源决策如何保持定力? 那么中国能源决策如何避免不自说自话,在眼花缭乱的世界里保持定力呢? 这让我想起前些时间给加拿大瓦茨拉夫·斯米尔教授《能源神话与现实》一书中文版写的推荐序,题目叫:无论神话还是迷思,重要的是不要迷失。 中国能源正在转型,新的概念也层出不穷。能源互联网、石墨烯电池、区块链令人目不暇接;风电和太阳能光伏装机容量的大幅度增长、特斯拉Model S的成功推出、Model 3 漫长的订单、各种各样的超级电池的新闻报道,给人的感觉是我们马上就要告别化石能源,明天将迈入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时代了。 此时此刻,聆听斯米尔教授的忠告不无裨益。他说:“历史经验表明,作为现代社会最复杂、资本集中并且体量庞大的基础设施,能源系统具有强大的内在惯性。我们的决策可以加速能源系统的转变,但并不能从本质上改变能源发展的自然属性。” 尽管数字化是驱动能源转型的一个巨大推动力,“互联网+智慧能源”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我们也应记住斯米尔教授的告诫,“能源创新并不遵守摩尔定律”。 斯米尔教授认为,人们对能源神话的盲目追求和崇拜源于以下三个认知方面的匮乏,即对基础科学的粗浅理解、对潜能和性能的盲目乐观和对能源转型所需时间的忽略。也就是说,在这缤纷世界里,要不被新的概念所迷惑,能源从业者要弥补这三方面的匮乏,即夯实对能源行业基础科学的理解;理性看待任何一种新技术的潜能和性能;充分认识到能源转型的难度,一个跟斗翻不到全新的新能源世界。对能源转型要保持足够的定力和推进力,避免急躁的心情。 今后一段时间的中国能源政策,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发力: 一是把治理雾霾、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作为能源安全的前提和终极目标。 “四个革命”和“一个合作”的最终目的还是环境安全和能源安全。 二是高度重视能源安全。 在能源市场供应宽松、价格低迷的今天,不能对能源安全掉以轻心。全球对石油的需求还在稳步增长,而供应能力则在下降,现有在产油田快速衰减,投资预算缩减。 大家看网上文章,可能会觉得电力马上要替代石油了。而2013年,全球有53%的石油需求来自交通领域,包括小汽车、公交车、卡车、轮船和飞机。现在电动汽车代替石油的基本上都在小汽车领域,小汽车在全球石油消费中的比例只有24%,其他交通工具29%。小汽车里面,电动汽车无论在总存量或每年增量中的比例都非常低,远远谈不上规模化替代。 威胁能源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非传统因素尤其值得关注,如网络安全、恐怖袭击和社会群体事件。中东地区不稳定因素还将继续存在。特别要高度重视电力供应安全。20世纪是以石油为中心的能源安全,21世纪则是以电力为中心的能源安全。需要从供应端和需求侧共同发力,着重在需求侧加强力度,利用市场的力量来保障能源安全。 三是让天然气成为主力能源,而不只是过渡能源。 北京燃气集团董事长李雅兰在今年G20能源部长会议上提出,要让天然气成为中国的主力能源。我很赞成。我认为中国的环境治理呼唤着天然气发挥更大的作用,而我们也有资源与市场条件来使天然气成为主力能源。最近我也看到国家能源局就“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问题在征求意见,我觉得所提的各种措施都很好,但关键是在价格上。 四是完善能源产业发展政策,避免粗放式做法,加强精细化系统性手段。 我们需要产业政策,包括天然气政策,但更需要完善产业政策,变财政补贴为税收减免或返还。补贴补不出一个健康的产业,稍有不慎反而影响产业发展。我建议就能源补贴这个问题开展研究,例如补贴到底起到了哪些作用、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今后如何改进国家的支持方式。中国能源2.0时代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中国能源发展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如果把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国能源的飞速发展作为中国能源1.0时代,未来几十年可以称作中国能源2.0时代,而分界线可能在中国煤炭消费达到峰值的2013年。相比于快速发展的1.0时代,中国能源2.0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第一,能源需求增速大幅度放缓,与之相对应,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幅也大幅度减缓; 第二, 以多元化、低碳化、数字化、去中心化、民主化和清洁化为内涵的能源革命趋势会加速改变中国能源领域版图; 第三,能源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将会导致更多的非能源企业进入能源领域,在某些领域还可能带来革命性影响; 第四,数字化将会加速能源领域的去中心化和民主化进程; 第五,中国与全球的能源互动会加深加强,中国的能源政策也会更多地关注与全球能源市场的互动。 在2.0时代,能源工作的重点从增加能源供应总量来保障能源安全,转向在保障能源不间断持续供应的前提下,优化能源资产,提高能源供应质量和能源系统效率,减少能源领域的污染物排放,提高系统的抗风险能力。 能源规划工作将不再是设定发展目标,画一条增长曲线,然后做出满足这些目标的规划布局,更多需要做的是软性政策,包括具体可落实的优化、提效与减排措施,把规划中提及的粗线条、原则性政策取向做细做实,稳步推进能源转型。文章选自《中国能源报》, 2016年12月19日
2017年1月16日 -
周成刚:从借鉴走向超越 海归肩负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理事简介周成刚,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 1847年,一位19岁的中国小伙子在美国传教士的帮助下,飘洋过海去美国留学,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入读耶鲁大学并获得耶鲁大学本科学位。这个小伙子叫容闳,也是中国第一位留学生。容闳毕业后又回到中国,游说曾国藩派送更多学生出国留学,清政府终于在1872年向美国送出第一批公派小留学生,这批小留学生中就有后来的“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和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容闳也因此成了中国的“留学之父”。 容闳曾经说过,“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一百多年过去了,今天的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勇气打开国门,走向世界。历史也是惊人的相似,我们今天走向世界,同样是为了和世界交流,学习和借鉴世界先进的科技和理念,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梦想。 回首过去一百多年的中国留学史,学习和借鉴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清政府派遣赴美赴欧的留学生,是为了帮助国内办洋务,学以致用。甲午战争后,赴日本和法国的留学生中,涌现了许多革命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和艺术家,他们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中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国近代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因为庚子赔款,中国的留学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许多庚子赔款留学生后来成为了重要学科的奠基人和带头人。在1949到1954年即解放后的初建过程中,又有很多留学生学成回国,成为了当时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中就包括钱学森、钱伟长、竺可桢、周培源和梁思成等。 今天,无论是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是大学校长,他们大部分都有海外背景或留学经历,他们也一如既往,在科学技术领域和思想领域帮助或推动着社会的改变和进步。我们始终没有因为落后而气馁,事实上,中国在过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发展过程中,我们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气,奋起直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取得了不少成绩和突破。留学生也从过去更愿意留在国外发展转变成自愿回国,2016年,回国留学生达到当年出国留学总数的85%左右。可以说,国内的气候、土壤、条件和创业环境变得越来越好,越来越成熟,正在吸引更多的留学生回国发展。 全球化正在不断深入。之前我们因为闭关自守,不知道自己和世界之间的距离,也不知道我们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过去我们自己和自己打比赛,谁输谁赢自己说了算。今天,我们突然发现我们的年轻人、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一夜之间被摆到了世界舞台上,要打一场国际大赛,我们要争当世界冠军。我们曾经主要是靠借鉴,但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和世界的差距正在缩小。我们曾经没有高铁,但今天我们的高铁技术已经在为世界各国提供技术支持;我们曾经没有计算机,但是现在中国有了全世界最强大的计算机;我们曾经所有的定位都要靠GPS,但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样,我们的纳米技术、量子通信、特高压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也正在走向世界领先地位,一个从借鉴走向超越的新的发展阶段正在拉开序幕! 从借鉴走向超越,这是一条我们必须走的路,这条路一定不会平坦,我们还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但我相信,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是中国人永远的梦想和追求。在这场伟大的中华民族的复兴运动中,中国留学生也无疑肩负着实现中国梦的光荣历史使命。 新东方是一家拥有二十多年发展历程的教育培训机构,她也见证了过去二十几年中国的高速发展和不断崛起。新东方一直在努力搭建中国和世界交流的桥梁,我们帮助中国同学走出去,走向世界,去拥抱世界,让世界认识中国,我们更鼓励中国同学学成归国,投身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中。 曾经有记者问我,以前的留学生和今天的留学生有没有什么不同?我回答说:今天,除了留学生越来越多,留学越来越多元化,甚至越来越年轻化,最重要的一点不同就是,我们今天的留学生向世界展示出了前所未有的自信、从容和自豪,而这些都是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文章选自网易教育, 2017年1月13日
2017年1月16日 -
宗庆后:营改增说降低税收,我看一点都没有
理事简介宗庆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席。2016年12月14日,在2017年网易经济学家年会上,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表示:1、世界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我认为还在继续恶化。2、如果不是现在科技比较先进,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现在一打就会毁灭,但大国打小国很频繁,所以世界动荡不安。3、WTO最基本的原则是哪里便宜就在哪里生产,发达国家都不生产,拿到欠发达国家生产,欠发展国家廉价打工,发达国家的公共财富用完以后就发生了经济危机。4、华尔街把全世界流动的钱都聚到他们那里,通过虚拟经济的办法把全世界的钱都弄走了,所以全世界的钱比较紧张。以下是发言实录:各位专家、各位朋友们,今天很荣幸受邀参加网易的经济学家年会,来听听专家的教诲,谈谈自己对当前经济的看法。刚才听了茅教授的讲话,我很赞同他的观点,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有关键的因素是生产关系的改变,解放了生产力,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前全国老百姓都是无产者,大家过着平均主义大锅饭的苦日子,改革开放以后允许老百姓拥有私有财富,允许民营经济发展,所以把我们聪明勤劳的中华民族唤醒了,调动了积极性,所以我们经济发展很快。但我想民营经济发展对老百姓的私有财富,到最后财富除了他自己消化掉一部分以外,实际上都是国家的和社会的,如果我们把这个问题想通了,我认为我们国家就会发展得更快,因为你把财富交给个人,他的积极性与责任心很强,国有资产也是交给部分老百姓管理,但他不认为这个财富是他自己的,所以积极性与责任心就差一点,我觉得把这个问题想通以后,现在党中央又是鼓励民营经济发展,又是保护私有财产,我想后面我们的经济会发展更快。下面谈谈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看法,我认为世界经济危机还远远没有过去,我认为还在继续恶化,如果不是现在科技比较先进,世界大战早就爆发了,现在一打就会毁灭,但大国打小国很频繁,所以世界动荡不安。WTO最基本的原则是哪里便宜就在哪里生产,发达国家都不生产,拿到欠发达国家生产,欠发展国家廉价打工,发达国家的公共财富用完以后就发生了经济危机。华尔街把全世界流动的钱都聚到他们那里,通过虚拟经济的办法把全世界的钱都弄走了,所以全世界的钱比较紧张。第三,因为虚拟经济,老百姓不干活了,因为干活和不干活是一样的,所以全世界消耗财富的人多了、创造财富的人少了,所以世界经济危机肯定要爆发,我们国家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发展,所以世界经济危机产生后对我们冲击比较大,经济下行压力也比较大,几乎在全世界范围之内,我们的经济还是一枝独秀的,但我认为现在还是继续用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发展,这个方式也是不能延续增长的。我们为了鼓励出口,现在又把人民币贬值了,我认为人民币应该对外升值,保持汇率,对内肯定是要贬值的,这样我们就转过来享受其他国家人民创造的劳动财富,如果人民币坚挺,美金也不会回流,最终人民币汇成为坚挺货币,对我们国家的发展更有利。党中央的方向是深化改革,中国经济还是会继续腾飞,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自十八大以来发布了很多改革的方针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一系列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紧紧团结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主的党的周围,认真努力执行,我认为我们国家会很快走上腾飞,尽管我们面临的问题很多,但现在主要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当前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扩大收入分配,提高老百姓收入,拉动内需,现在有人说中国有一亿多人富起来了,有人说三亿多人富起来了,不管是一亿多还是三亿多,在世界上是大国家,有这么多人都富起来了,肯定是消费很好的,经济发展也很快,但我估计国家现在有14亿人口了,三亿人口富起来还有十亿甚至十一亿人口处于贫困地位,现在有钱人拉动消费已经拉动不起来了,该有的都有了,而且是过剩的,现在关键是拉动贫困人群的消费能力,现在我们并不是什么多过剩,有的地方很多老百姓消费不足,只有提高老百姓的收入才能把内需拉起来,这样人民币就不用贬值,我们也不用鼓励出口,实际上现在中国的经济复苏是最容易的,因为你有这么大的市场,关键是要解决分配的问题,我认为经济的问题关键是分工不同、相互交换的问题,如果我们不为提高老百姓生活水平的目标去发展经济,我认为中国还早,我们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做,我们很多老百姓还处于低收入的水平。我们国家的财税制度改革是关键,一方面降低企业税负,降低老百姓的税,包括五险一金,现在五险一金牵涉到老百姓工资奖金收入的百分之六十几,再加上个税,老百姓增加点收入,国家通过税又收回去了,他真正自己能够消费的钱实际上是不够的。另外我想民营企业也好、国有企业也好,也可以实行全员持股,我认为全员持股是提高老百姓收入的一个办法,全员持股,他既是员工又是主人,他的积极性也会增强,我们公司就是全员持股,收入大幅度提高,对企业忠诚度也很高,积极性很高,所以企业发展也比较好。如果我们能把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大家都安居乐业了,社会就核心稳定了,而且我们党已经提出了在2020年之前要使老百姓收入翻一番,最近我看国务院和党都提出了增加老百姓收入的各种措施,我认为如果真正把这些措施落实到位,还是很有前景的。第二,企业降低税收,我认为也能吸引外资,之前国内投入的是一些低档次的,现在西方国家,特别是欧洲,经济不好,它也希望有人投资,希望有人帮他们扩大市场,我们应该去接触更高技术的投资来发展我们的经济。要实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对公务员的队伍精简,现在公务员的队伍太庞杂了,不光公务员队伍庞杂,还雇了很多临时工,这给人们增加了负担。还有,政府为了增加GDP指标去投资,现在很多政府投资很多都是无效的,各地都在搞新机场,把旧机场关掉,为了增加GDP而增加了很多投资,其实这样风险很大,再搞下去我看中国也会产生金融危机。第三是审批制度改革,要把企业搞活,政治上要高度统一,经济上要充分放活,我们改革开放初期也就是靠几个字,“对外开放,对内放权让利”,那时候还是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放权让利,现在不光对外,对内也要开放,放松对民营企业的禁锢,另外要对老百姓放权让利,解决审批制改革的问题,我认为审批制改革现在尽管这么长时间下来,我认为还是没有真正搞好,尽管前哨了前面的审批,后面运营时还是一道道审批,换汤不换药,根本没有解决问题,我认为只要给一个标准,符合标准就去干,但公务员也要落实岗位责任制,你分管的这部分你要负责任的,企业出了问题你也要追究责任,我认为这样就真正把该是市场管的问题由市场管,该由政府管的问题由政府管,这样才能把市场企业真正搞活了。文章选自第一财经, 2016年12月15日
2017年1月16日 -
2017CCG理事上海新春交流会
2017年1月11日,2017CCG理事上海新春交流会在上海成功举办。二十余位CCG上海地区理事代表及社会各界精英人士出席了本次交流会。CCG秘书长苗绿及CCG副秘书长刘宇从北京赴沪参加本次活动,苗绿博士向各位嘉宾介绍了CCG2016年工作回顾及未来发展计划, 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会长、宽资本董事长关新及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副会长、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周华龙分别致辞,并就CCG上海分会的发展与到会嘉宾进行了交流。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会长、宽资本董事长关新致辞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副会长、东和昌集团董事长周华龙致辞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致辞 参加交流会的CCG理事和嘉宾们围绕 “全球治理”、“中国企业全球化”、“智库在当下如何发挥更有效的建言献策作用”、“科技创新与人才流动”等与CCG活动、研究相关的领域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同时就CCG上海分会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很多宝贵建议,并纷纷表示愿意尽力支持CCG在上海开展工作。CCG秘书长苗绿表示,感谢上海地区理事的支持,经与CCG上海分会领导商议,将在2017年围绕会议讨论话题在上海举办4-6场午餐会和研讨会,就相关的热点和关切话题进行研讨和发布,扩大CCG在沪影响力,凝聚区域内的精英建言献策,在上海发挥CCG“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的宗旨。 出席当天2017CCG理事上海新春交流会的嘉宾还有: CCG常务理事、TPG(德太投资集团)执行合伙人黄辉,CCG常务理事、柏年基金会主席王柏年,CCG理事、苏宁集团LAOX执行董事傅禄永,CCG理事、金航长征(上海)车联网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征宇, CCG理事、深圳前海中隽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王洋, CCG理事、亚洲协会中国代表王一讯, CCG理事、锐奇股份有限公司营销副总裁王云峰, CCG理事、中美青少年教育发展基金会 (YES Foundation)主席徐依梦,赛伯乐投资集团总裁王阳,品牌几何创始人曹成,绚云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子茂,云享客南方总经理李佩琦,GVRC全球虚拟现实大会组委会秘书长灵美兴,麻省理工学院教育委员会中国区主席石岚,上海回向文化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外滩三号联席主席睢天舒,回家吃饭APP联合创始人、COO,前Uber优步中国创始团队成员谈婧,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秘书长刘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上海办事处经理吴雪宝等。
2017年1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