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
(一)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
制造业经济不断增长
从全球范围看,制造业正在不断增长,其占到世界GDP总额的16%,为世界提供了14%的就业岗位。制造业占全球贸易总量的70%。同时,制造业经济的产值也在不断增长,发达国家的年增长率为2.7%,新兴发展中国家的年增长率为7.4%,同时,发展中国家中的制造业经济正在飞速发展,其中中国、印度和马来西亚正在已经跻身于世界制造业的前15名(见表-1)。
表 1 排名全球制造业前15名的国家
虽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总体规模上进入世界的前15强,然而发展中国家的制造业结构模式还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印度制造业中排名在前十分之一的公司的生产率和排名在后十分之一的公司的生产率的22倍,而美国的这一比率只有9倍。
制造业对全球贸易、科技研发和生产率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世界上主要的制造业产业大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占了其对外贸易的70%,企业研发资金的90%。欧盟15国,制造业部门的生产率是其他部门的2倍,而在美国,制造业的生产率是其他部门的3倍。
制造业与服务行业紧密结合
制造业和服务业已不再是原有的彼此分离的局面,服务业(从物流业到广告业)的投入会提高社会对制造业的产能需求。在美国,平均1美元的制造业产值对应着19美分的服务业投入,在某些制造产业领域,工作于服务部门的员工占到员工总数的一半以上,主要是从事研发的工程师和从事支持相关工作的办公室职员。
制造业的驱动因素
到2025年,世界新的消费群体将在发展中国家形成,同时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和形式多样化的售后服务模式将带动制造业的不断发展。同时,以纳米技术、3-D印刷和智能机器人为代表的新材料和新工艺将会催生新的消费市场需求。
制造业竞争力是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人才驱动力的创新、劳动力与原材料的成本和易得性、能源成本和能源政策、供货渠道、本地市场的吸引力、经济、商务金融与税收系统、基础设施、政府对制造业创新创业方面的投入、法律法规体系和医疗保险体系等。
而根据调查报告,影响一个国家的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中评分最低是医疗保险政策,而评分最高的制造业竞争力的驱动因素是劳动力与原料成本。详见表-2。
注:10分为满分,1分为最不具竞争力
供应商网络对于制造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排在第四位,公司越来越重视供应链,为应对天灾和各种突发性事件,缓解供应链断裂的风险,确保原材料来源的掌握和透明化。由于中国大力推进供应链本土化进程,建立以大学、研发机构和供应商为一体的创新中心,从而成为新兴发展国家中处于领先地位,详见图-5。
公司认为本地区供应网络有竞争力的比例:
在公共政策方面,中国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员工培训、安全卫生法规、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相对优势,而在反垄断法、政府财政干预、外国直接投资政策、移民政策和企业税政策等处于竞争劣势。而欧美发达国家在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方面具有绝对的优势。
在劳动力成本方面,中国和印度等发达国家有着较大的优势,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全球的制造业向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转移。然而,随着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这两个国家的劳动力成本将会出现大幅增长,从而是全球的制造业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非洲国家和南亚国家转移,详见图-6。
(二)首席营销官的市场分析和客户维系能力
德勤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一年半的时间内,98%的新任首席营销官是从外部招聘,仅有2%的新任首席营销官是从公司内部职员提升的,而他们的前任71%是从公司外部招聘的。与以往相比,公司更加重视首席营销官在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领域的技能。
这一结果显示,通过企业培训培养的人才不能与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商业环境,而与对企业文化的了解相比,对复杂多变的市场规律的准确把握对首席营销官来说更为重要。
同时,在新的消费群体逐渐成熟和网络购物日趋普遍的形势下,公司对首席营销官的顾客维系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希望他们可以通过数字化市场调查和新社交媒体实现对客户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的准确调研,制定相应的市场营销策略。
–【本节内容编译自德勤–2013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