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畅谈如何提升人才竞争力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研讨会”大会嘉宾发言(摘录):

    (以下嘉宾基本以发言顺序,排序不分先后)

    (主持人)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唐志敏:

    今天研讨会的主题是区域人才的竞争力。各地现在基本上形成共识,认为区域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的竞争力上。

    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赵永贤:

    为了把人才开发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我们强化人才考核,南京的人才指标考核已经超过了GDP的考核,成为考核的第一权重。我们江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人才发布基地,建立长效机制,对人才规划的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我们江苏从三个解放到两个优先再到人才国际化,全面确立了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增强了以人才优先发展引领科学发展的动力。

    五年多来,我们江苏选派了2000多名教授博士作为科技骨干团到乡镇挂职。每年有6万多名专家在江苏开展合作,促进高端人才、高科技成果、高新技术产业三联动,形成了推动经济转型发展的强大的动力。现在我们江苏从省城到市县到乡镇乃至农村,都已经叫响了333、222、111三个连环配套的人才品牌。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江:

    要借鉴国外的经验,看国外在人才评估方面怎么做的。国外公布的指标和各方面的指数都可以借鉴。下面我提三点建议:

    一是国家层面要制定一个办法,要使我们评估合法化,这样各地评估都能够开展起来;二是评估机构特别是第三方评估机构,不管是专门研究机构还是科研单位也好还是大学也好、群众团体也好,都可以做第三方,但是怎么能够培育起来,怎么能够壮大起来,同时能够创出品牌,而且在这方面和党委部门、组织部门能够很好地互动;三是建立一套体系,特别是一些指标体系,做专最重要,不光是综合评估,专业评估还有政策评估,就某一项政策评估,年年做,我这个单位就做这一项政策评估,都是值得称赞的。我们现在就抓住竞争力报告的评估,来做专做细。

    山东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  张志波:

    今年山东开始在人才工作上有一些新的做法,特别在加强整合,比如说目前与发改委、财政厅一起推出的蓝色产业计划,在加强人才整合方面是有利的尝试。蓝色计划是部门之间的整合,包括了组织部总体的设计,发改委作为一个主办部门,财政厅作为资金的支持和政策支持等等,同时发动所有的成员单位,在引才和培育方面给予支持,这是部门间的整合,也是一个政策方面的整合,包括科技、人才、产业各方面的整合,还包括资金和资源的整合,也是在人才整合方面一个尝试。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王振:

    全面深化“四个开放”,首先是深化产业开放,产业开放,人才就有机会,不开放,就没有机会;二是社会开放,为人才创造包容发展的机会;三是文化开放,为人才创造创新发展机会。文化一个是我自己的人群的包容心,还有对外来的人有包容心,就是刚才讲的新上海人不包容新来的人,这个也是有问题的,一个城市必须有移民,而且高层次的移民越多,这个城市越有活力;四是深化政府开放,为科技人才创造公平发展机会。

    对上海来说,要比拼人才环境竞争力,不可能比拼其他东西,但是我要比拼的是开放,我们的落脚点最重要落在开放上。

    北京朝阳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革:

    从政府的角度来说,怎么抓区域人才,政府抓什么,这是我们这些年在认真思考,认真研究和认真实践问题。总结起来,我们有四个方面:

    一是人才工作要想找到自己的定位,我们产业的整体转型开始转向了商业、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金融业。我们的人才工作的定位围绕着区域发展的定位,它的人才需求来解决问题;

    二是人才的区域化,很重要的我们要明白或者我们要主动地去支撑区域发展。我们一年从区级财政拿出三千万做人才工程,还有我们抓区域,抓区域的品质,抓区域的发展;

    三是区域人才工作还是要强调科学化,要探索不同的规律;四是作为政府的职能来讲,我们如何做好服务。比如说企业要想上市,怎么去帮助它上市,怎么去融资。

    东莞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欧阳贵有:

    东莞目前的状况,无论是经济,无论是企业包括人才各方面都具备了向人才型城市这个方向转型。我们围绕人才型城市转型提出了“三个三”:第一个就是建立三大领导机制;第二个,我们建立三大政策体系。人才的引进,人才的培养,人才的服务,从政策层面来讲,这三个方面,我们也下大工夫;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建立三大特色载体。目前东莞正在做的第一个载体是构建东莞人才大厦,第二个载体是建立人才驿站,第三载体是建立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舍得投入,舍得合作,争取在人才方面做出贡献。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研讨会”圆桌交流论坛嘉宾发言(摘录):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

    咱们各地的区域发展,区域人才竞争,呈现同质化的竞争局面,而且这种同质化的竞争现在可能是越来越严重,有些地区,比如我们现在吸引人才就是砸钱,他给一百万,我给五百万,你给一千万,看谁给的钱多。我好不容易吸引了一个千人计划,结果在这个地方报完以后,他又跑另外一个地方再去报,最后导致的结果这些人回来以后,不干创新创业了,他一个个申请项目,拿很多钱。这对我们政府的资源也是一个很大的浪费。

    因此,第一,人才的发展服务于我们区域发展,一定要和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如果我们现在纯粹地为引才而引才,这肯定马上走向一个死胡同;第二,在区域人才发展里,市场的作用很微弱,或者市场现在根本没法生存。有些方面,政府做得太多了。应让市场来发挥作用,让市场来运作它;第三,现在政府虽然有一些协调机制,但是总的来看,我们现在这种协调机制还是不够的,政府部门之间能不能协同起来,把政府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广州大学城管委会主任林伟长:

    我们广州大学城成立已经九年了,从去年开始,我们实行大学生提升计划。我们确定了71个项目,里面包括整个大学生的软硬件的提升、文化的提升、生态的提升,最重要的就是做协同创新工作,也就是推动我们每一所高校向产学研来转化、转变。第二个方面我们要利用现有大学城上的土地,来建立科技产业的孵化基地,把这个园区建设成为各方面人才创业创新的热园。第三个方面,政府提供公平优质服务的环境,提供一个政策层面的支持,同时我们还会把整个环境创造成为一个能够吸引国际人才进来的区域。

    (主持人)中企联合北京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  丁雪峰:

    林主任介绍了广州大学生优秀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前段时间也去过广州大学城,那里的环境和整个住宿的条件,包括学生的学习条件都非常好,大家有空也可以去看看。上午的会议一是举行成立大会,二是蓝皮书发布会。下午请大家来,让大家集思广益,围绕如何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好人才研究和人才引进工作。

    国务院侨务干部学校副校长赵健:

    侨办在吸引人才当中主要做什么事情,一个从政策上、法律上,来推动我们的人才引进,包括我们和好几个部委联合推出包括绿卡计划。另外一方面,在课题研究里,我们也做了一些,包括回来的这些人才在我们创业园区或者留学生创业园区,他们现在的状况怎么样,面临什么问题,通过这个问题,我们来制定相应的政策规范。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全球化》总编辑  牛铁航

    中国今后几十年,起码几个五年计划里,在国际上面临着全球化新的形势,资源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当然包括人才的全球化。中国企业走出去,这里需要的人才,那就不是一个两个的问题,千千万万都不够。

    回到对区域人才,中国的人才引进工作有一些错配,反映在中国的人口现在已经出现老龄化。我们都做人才引进的,要考虑到“海龟”变“海带”的现实,要考虑到中国的大学毕业生为什么找不到工作的问题。国内的人才和国际的人才怎么来处理这个问题。这说明很多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我们的研究,给出一个方向。

    安永华明会计师事务所董事长  葛明:

    在科技方面,希望引进更多的有专利,有一定级别的,有一定学术成就的这样的个人回来,我们有千人计划,用这些计划来扶持鼓励这些人。结合刚才牛总讲的,我们在人才方面走出去或者说今后全球化以后,就像安永这样的会计师事务所人才是流动的,我们更加希望在我们事务所里培养本地化的国际人才。

    合益集团东北亚区总裁  陈玮:

    除了筑巢引凤,吸引人才之外,其实有一个事情大家都没有那么强烈地提到,就是怎么样培养当地的人才或者加速培养当地的人才,假如任何一个区域,比如说像东莞,东莞已经有很大的人口储备,如果能够做到相当大一部分是自己培养,然后再加上自己一部分吸引的话,可能效果会更好。2010年的时候曾经有一篇文章提出一个概念,这个文章的名字叫《再造一千个柳传志》,基本的想法就是应该想办法积聚社会的力量包括国家的力量,用像我们国家办体育的方式,去强化加速经济管理方面人才。

    劳瑞德国际大学联盟市场总监  李思彦:

    人才的发展和社会产业的发展要结合起来,每个区域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可能有人才的阶梯,北京、上海需要的人才和在中原地区需要的人才和在北方地区需要的人太和大西北需要的人才是不一样的,怎么样把我们的人才培养和各个地方的需求结合起来,这个需要一套有体系化的思路和运营平台来管理。

    山东省发改委蓝色经济规划处副处长  徐军:

    我们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走市场化运营,我们市场化是通过两种模式,一个是企业作为领军人才的主题,也就是说引进什么样的人才,政府不做主导,是由企业选择,你引进什么样的人才,发展什么样的项目,企业去做主导,自己去选择。第二个作为市场方面的主导,市场运行机制,也有评价整个人才引进成功与否,用经济效益评价我们人才引进是否是成功的。

    江苏省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  过利平:

    今天的竞争力报告有数据考核非常有作用,你看我们几十年前,在基层里工作,为什么白加黑拼命地干,主要是数字在起作用,因为每个月公布数字。人才工作现在靠国家准确的数据来推动,无论是哪项工作干得好,数据非常起作用,有数据就能说明方向,有数据就能说明有差距,数据竞争力就是用数据说话。在江苏,市场这只手远远高于政府这只手,江苏是通过市场来支持人才。

    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会副秘书长  李罗莎:

    参加研讨会感觉最好的部分就是今天上午能够听到很多在一线就是上海、北京、江苏、广东这些搞人才工作的政府官员还有事业单位的科研所,他们所讲的这些非常鲜活实际的情况,他们在工作中间他们实际的做法以及他们的困惑,我觉得是这个研讨会最有价值的部分。

    智联招聘首席执行官  郭盛:

    我们一直在讲怎么样吸引人才,另外一方面,人才配置是资源配置是非常重要的手段,政府只能起到比较小的杠杆作用,最大的作用是人才自己的流动,一定是市场的力量,相信比政府的力量大,如果通过市场的力量来放大,会解决很大的人才流动和资源配置的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985工程特聘教授  郭玉贵:

    将来我们在国际上要赶超美国等等,更需要的是国际人才,而这个空间是跟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区区域在竞争,这个问题将来这也是很好的领域进行研究。

    宁波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人才所所长  赵全军:

    高层次人才引进始终是我们现在各地人才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很重要的,宁波作为我们国家沿海开放城市,现在面临非常突出的转型升级的任务,我们市委市政府包括各级部门企业都非常重视人才工作。

    昆明市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  李晋红:

    无论是人才也好,人才的项目也好,引进来的人才,把经济的产业、产出有机结合起来,因为一般用人的主体是企业。

    湖北人才研究发展中心主任  桂昭明:

    人才引进是一个步骤,但是引进干得如何,大家已经开始关注。从去年3月份开始,在《光明日报》陆续发表一些言论,主要的核心是人才要比以用本,怎么用?如何来评价它用得好,以用为本一定要坚持人才的绩效考评。

    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  郑巧英:

    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需要领军人才。今天的国际人才和区域人才话题密切关系到我国的区域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而我们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也是一个关注国际人才、研究国际人才、举荐国际人才的专业人才智库,今后将着力打造好这一海内外高层次国际人才连接交流平台,通过课题研究,举办论坛和国际研讨会,发布专业报告和蓝皮书,出版相关书籍,共同为人才强国做出不懈努力。

    中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柳学智:

    受主持人的委托,简单地说一下。今天我们的会非常地丰富,从上午到下午。第一点非常值得肯定的是今天成立了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一个交流平台。这件事情从酝酿到今天成立花了两年多时间,这中间也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我们各级研究机构,包括我们在座的各级企业和媒体界的代表,得到你们的大力支持。第二个方面,今天同时还发布了中国区域竞争力的报告,这也是我们作为平台成立以后,马上有一个成果,在这个平台上得以显现。第三个方面,上午有一个很精彩的研讨会,特别是我们研讨会请到了各级的政府人才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我们省一级,有市一级的,还有更基层的同志。我们也看到政府在经济转型时期,确确实实花了很大的力气,来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来促进经济社会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