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举办中美智库国际人才流动研讨会
2013年8月1日,由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主办的中美首次国际人才流动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成功举办。中美两所最具影响力的人才和移民研究智库–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围绕中美国际人才流动问题进行了首次深入对话和探讨。中美智库学者和相关专家结合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以及自身经历,畅谈国际人才流动新趋势和应对政策等相关问题。
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MPI)总裁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认为,政府在吸引人才中不可能起到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人才状况整体水平的提高,人才自身的主动性将起到关键作用。他认为人才的界定并不应该以高学历为衡量标准,而是应该具有积极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能够将所学、所长应用到社会实践与建设当中去。他主张,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使人才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在社会人才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的政府均曾与企业合作,由企业主决定引进哪些人才。
帕帕德美特里欧先生认为,政府在吸引人才中不可能起到主要的作用,更多的是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一个国家人才状况整体水平的提高,人才自身的主动性将起到关键作用。他认为人才的界定并不应该以高学历为衡量标准,而是应该具有积极的事业心和进取心,能够将所学、所长应用到社会实践与建设当中去。他主张,一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自身经济发展情况的变化,改革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使人才结构更好地适应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做到人尽其才。企业在社会人才资源配置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新加坡、西班牙等国家的政府均曾与企业合作,由企业主决定引进哪些人才。
中国人才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柳学智代表中国人才研究会向研讨会的举办表示祝贺,作为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的重要学术活动,中美智库人才流动研讨会的首次举办非常有意义。他在致辞中指出,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很多国家的发展得益于人才流动。随着人才流动的加剧,世界各国均加强了国际人才的引进,例如,英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都出台了新的移民制度延揽海外人才,相关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许多成果,中美专家在人才流动方面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有着十分积极的作用。
美国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副校长李百炼指出,中美的人才流动是双向的,两国都应当从人才交流中获益。在全球化时代,应该充分利用高速发展的网络系统和新型社交媒体,推动全球的人才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建设服务,而不应该仅仅将目光局限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服务这种单一模式上。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蓝志勇、清华大学教授何晋秋都谈到应适当放宽人才的包容程度、放宽人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人才的吸引、保持政策力度。何晋秋教授还指出,华人华侨是我国的重要人力资源,我国政府需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我国在高等教育改革面临许多难题,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转变本科教育阶段的专业性过强的特点,使其成为通识教育,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培养应该放在研究生阶段。例如,马云作为一名英语专业的学生,却成为了一名商界的成功人士,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第二、评价体系。改变我国过于重视论文发表数量的评价标准。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指出,中美两国都是人才大国,两国的人才往来频繁,平均每天中美两国有上万人跨越太平洋流动,而且人才流动已经成为继货物、资金流动后的第三大流动浪潮,建立重要人员往来也是两国在新时期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快中美之间的人才流动和人才共享,探索新型的人才流动共享互赢模式,值得中美两国智库和学界更进一步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