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 No.1

    为反映我国留学发展的最新情况及特点,分析我国留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热点问题,我们组织编写了《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全书由总报告、区域篇、专题篇、综合篇和附录五大部分组成。

总报告即《新世纪、新留学、新趋势》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着重总结新世纪以来我国的留学发展特点,对2010~2011年留学现状进行了较为清晰的阐述,并对未来留学发展的大趋势进行客观预测。

区域篇由《中国赴北美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中国赴欧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中国赴澳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中国赴亚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四篇文章组成,介绍各个热门区域中国留学生的现状,以及赴该区域留学的主要影响因素,同时简单介绍区域教育情况、留学该国或地区的主要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以帮助留学人员更好地参考和选择。

专题篇侧重对留学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问题进行研究,由《加入WTO以来中国留学热升温的原因探析》、《海外留学的主要挑战、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留学回国潮:机遇及影响》构成,我国加入WTO以来留学热升温、留学低龄化、留学安全等现象的原因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同时,也分析了留学生回国发展的需求与现状,留学生回国发展的优劣势,留学生回国对中国发展的贡献等。

综合篇分别对留学中介和合作办学的现状与问题、留学回国的机遇及影响进行分析。该部分由《我国现行留学政策探究》、《中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评估框架》、《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问题思考》、《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组成。重点我们现行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介绍留学中介机构发展的现状、问题及评估框架,以及来华留学生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附录之《大陆赴港台接受教育情况》,介绍了大陆学生赴港台求学的情况,作为区域篇的补充,供留学者选择和参考;《中国出国留学大事记(1949~2011年)》供读者系统全面的了解中国留学发展的历史和政策。

 

目录


Abstract
CONTENTS
BⅠ 总报告
B.1新世纪、新留学、新趋势
一 我国留学发展历程
二 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的新特点
三 2010~2011年中国留学现状
四 中国留学的新趋势:留学热继续升温
BⅡ 区域篇:留学各国最新情况
B.2中国赴北美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
一 中国学生赴美国、加拿大的留学概况
二 中国本科毕业生赴美国、加拿大留学的调查情况
三 美国、加拿大留学新政策
B.3中国赴欧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
一 中国赴英国的留学现状
二 中国赴法国的留学现状
B.4中国赴澳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
一 中国赴澳大利亚的留学现状
二 中国赴新西兰的留学现状
B.5中国赴亚洲热门留学国家的留学现状
一 中国赴日本的留学现状
二 中国赴新加坡的留学现状
BⅢ 专题篇
B.6 加入WTO以来中国留学热升温的原因探析
一 留学热升温的表现
二 入世以来留学热升温的主要原因
三 留学热的社会影响
B.7海外留学的主要挑战、安全隐患及应对措施
一 独立生活的挑战
二 学习压力的挑战及对策
三 留学存在的安全隐患及预防措施
B.8 留学回国潮:机遇及影响
一 留学生回国潮涌起
二 留学生回国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三 留学生回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四 留学人员回国的新使命
BⅣ 综合篇
B.9我国现行留学政策探究
一 我国现行的留学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 中国留学政策取得的成效
三 中国留学政策存在的问题研究
四 中国留学政策建议思考
B.10 中国留学中介机构的发展现状及评估框架
一 中国留学中介机构现状特点
二 我国留学中介存在的问题
三 选择留学中介机构的指标框架及注意事项
四 规范留学中介机构的建议
B.11 中外合作办学现状及问题思考
一 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及意义
二 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
三 中外合作办学的思考及对策
B12. 外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现状及问题研究
一 来华留学历史与原因分析
二 来华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三 来华留学政策及制度概述
BⅤ 附录
B13大陆赴港台接受教育现状
一 大陆学生赴香港接受教育现状
二 大陆学生赴台接受教育现状
B.14中国出国留学大事记(1978~2011年)
第一个十年(1978~1987年)
第二个十年(1988~1997年)
第三个十年(1998~2007年)
第四个十年(2008~至今)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逐步与国际接轨,中国留学群体数量急剧上升。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3.9万人,而加入WTO当年,出国留学人数骤增至8.4万人,增长了115.38%。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为33.97万人,数量占当年全球留学人数的14%,为2000年出国留学人数的8倍,接近1978~2000年累计出国留学人口总和的34万。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事业出现了很多新的现象和新的特点。最为突出的是我国自费出国留学人数激增,留学热潮兴起。同时,留学日益低龄化、大众化,留学生的选择也愈加多元化,表现在目的地分布广、专业选择更实用、出国方式多样化、学生层次多元化、经费来源多样化和就业选择多元化。这些现象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息息相关,其深层次原因值得探究。

虽然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接近34万人,创下历史纪录,但出国留学市场仍未饱和。在未来的五到十年,留学热仍将持续,世界一流大学的竞争会更加激烈。家庭收入的增加和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提高将使低龄化现象加剧。但随着留学信息越来越充分,留学渠道会更通畅,留学生对于专业、学校的选择也会更理性。此外,在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和国家引智政策的双重吸引下,新一轮的“回国潮”也即将被掀起。

留学潮方兴未艾,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低龄化过程中的非理性留学问题、海外留学的挑战和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均影响了留学质量,甚至使学生偏离了留学的初衷。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保障海外留学生的安全,已成为国家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自费出国人数增加,申请和办理留学过程中“信息不确定、手续繁杂、经验不足”成为多数人面临的棘手问题,由此催生了为自费留学申请者提供全面或综合型服务的留学中介市场。目前,教育部公布的合法留学中介机构达448家,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15个省及直辖市。但是,非法中介欺骗消费者和国外院校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如何整顿留学服务市场,成为当前我国留学事业健康发展的又一重要命题。

改革开放以来,从国家到地方,从高等院校到科研院所和大中型企业,我国已逐步建立起一整套与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相适应的制度机制和留学服务综合体系。公派留学、合作办学、自费留学三条渠道优势互补、相得益彰。近些年,中外合作办学的兴起,为我国国际化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然而,合作办学中不规范运作等问题也同时产生,亟待解决,也值得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

从清末中国留学历史的开始,无数留学归国人才对中国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关键性作用。如今,新一轮的留学生回国浪潮正在涌起。1978年~2011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到了81.84万人。他们回国既是出于响应国家号召、回报祖国的热情,也是出于看好中国的经济发展机遇,以及实现事业梦想的激情。而对于数目庞大的留学生群体来说,回国发展的优劣势在哪,如何避免由“海归”变为“海待”,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都是他们最关心的问题。

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和千人计划等政策的提出,给留学人员带来了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历史使命。对于准备出国留学的人员及学成回国的留学生而言,了解和把握国家留学相关政策,非常必要。

本报告是我国第一本系统研究留学发展现状、特点及热点问题的蓝皮书。该报告既概述了中国百年留学的历史,也深入分析了21世纪以来留学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趋势,并且对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德国、日本、新加坡、香港十个热门留学国家及地区进行了特别关注。报告中既关注了留学出现的热点问题,如中国入世后留学热的原因、留学低龄化、留学安全等问题,同时阐述了留学中介市场、中外合作办学的现状和问题以及留学回国发展的机遇及影响,希望能对留学生出国留学规划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

在人才全球化时代,出国留学已经成为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要过程。海归人才一直对我国的经济建设起着重要推动作用。留学潮方兴未艾,促进留学事业的健康发展,吸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留学人才回流和环流,将会在中国崛起的过程中留下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
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    王辉耀博士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二零一二年七月三日

正文(摘录)

一 我国留学发展历程

(一)清末的留学(1872~1911年)

留学第一人与第一批留美幼童。中国近代第一个留学生是容闳。容闳1847年赴美留学,后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荣誉博士学位。1870年,容闳向曾国藩建议,选派热爱学习的有志青年留洋,造就优秀建国人才。1872~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遣120名12~14岁的幼童赴美留学,开创了中国官费留学的先河。这批学生在美国主要学习当时国内办洋务急需的开矿、机械、造船、工业技术等工科专业。其中涌现了“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晚清外交家及民初交通总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北洋大学校长蔡绍基等优秀人才。

“学以致用”的欧洲留学。为兴建现代海军,李鸿章于1875年选派留学生赴欧洲留学。到19世纪80年代末共派出留欧学生88名。留欧学生大多为20岁左右的青年,能独立生活和学习,出国前具备较高的文化水平,外语、航海、操作、制造等基本技能。清政府对这批欧洲留学生要求严格,留学期限一般为三年左右,主要学习军事科学、海军技术等。他们回国以后在海防和海军建设、武器设计、培养海防人才、民主思想启蒙方面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为严复。

留日热潮。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大臣张之洞、张百熙、康有为、梁启超等知识分子一致倡导留学日本。1898年,清政府向日本呈递派遣留学生的决议,同时,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中国和日本纷纷创设专门为出国留学和接受留学生准备的特殊学校,留学日本的热潮逐渐弥漫全国。自1896年派出第一批官派留日学生共13人开始,1905年,留日人数达到高潮,约有8000多人,

留日大潮回来的学生,为促进辛亥革命的爆发、五四运动的启蒙等诸多方面功不可没。其中包括“难酬蹈海亦英雄”的陈天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光我神州完我责”的蒋介石,“拼将十万头颅血”的秋瑾,还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周恩来,以及王若飞、夏衍、田汉、黄兴等。他们在宣传革命思想,启发民智等各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民国的留学(1912~1948年)

民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经济发展不平衡,留学教育发展也呈现波浪型的起伏状态。期间留学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由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出资选派;第二,利用庚子赔款选派留学生;第三,由社会民间团体学校选派留学生。

民国初期的留学小高潮。1912年中华民国刚刚建立,留学生在政界、实业界和教育界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时,受新文化运动的推动,1914年掀起了第二次留日高潮,仅1914年留日学生就达到五千多人。一战后,中德签订协约,德国政府同意接收中国学生并提供奖学金,引发小规模留德热。据统计,1924年柏林有中国留学生近千人。1925~1928年,留学生每年保持在2500人左右。

民国时期的留学生,一方面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亲身感受了美国等国的西方文化,涌现出了胡适、费孝通等一大批学界精英,也有朱德等军事英才,他们对中国的出路的思考,对于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的探索,起了奠基的作用。

抗战期间的留学潮。1927~1937年是国民政府经济建设的“黄金建设十年”,南京国民政府向欧美各国派遣了一批批官费留学生,每年100人左右,多达每年1000人左右。1938~1945年由于抗战及战时留学政策的影响,留学人数锐减,从1938~1941年仅有300人左右出国留学。抗战胜利后一方面由于受到抗战中武器落后的刺激,一方面抗战胜利带来的全国渴望进行和平建设和加速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使命,催生了新的留学思潮,1945~1949年间赴美留学的中国学生在5000人以上。

20世纪30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前的留学生,在科技文化方面成就比较高,回国后奠定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基础。

(三)新中国的留学(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西方对中国实行了全面的封锁,中国只能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和进修生,当时的出国留学政策是“严格选拔,宁少勿滥”(1950~1953);“严格审核,争取多派,理科为主,兼顾全面”(1954~1956);“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1957~1959)。当时鼓励在外中国留学人员回国的主要政策要点是“不论先后,一视同仁,来去自由”(1957)。

新中国成立后留苏高潮。1950年9月,我国分别向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匈牙利、保加利亚5国派出留学生35名,开辟了新中国派遣留学生的先河。1950~1965年,经过教育部(高教部)选派,共向苏联、东欧、朝鲜、古巴等29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0698人,平均每年约1000余人,其中向苏联派遣留学生8320人,约占派出留学生总数的78%。期间如果算上1958年前后因与苏联援建的工业项目相关联而派出的约6000名技术实习生,中国大陆在1950~1965年期间总派出约1.6万人。

文化大革命期间留学几乎停滞。1966~1971年,由于“文化大革命”,国家停止向外派遣留学人员。1972年起恢复向西方国家派遣留学生的政策。据统计,1972~1978年间,国家共向49个国家派出1977名留学人员。

(四)改革开放后的留学(1978~2000年)

改革开放后公派留学逐步成体系。1978年,邓小平做出了扩大派遣留学生的重要部署。1978年10月周培源教授带领中国教育代表团访美,经过艰苦谈判,达成谅解,双方互派留学生,当年年底,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赴美留学。此后派赴日本、英国、德国的公派出国留学人员,均需要通过政府间签订双边的留学生交流协定,还要通过政府部门来安排留学人员的学习机构。1996年起,国家公派留学的选派工作进行全面改革,成立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实行“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新办法,逐步以法律和经济手段取代过去以行政和思想教育为主的管理方式。

20世纪80年代末期起自费留学高潮不退。1984年12月,国务院《关于自费出国留学的暂行规定》出台,规定公民个人凡通过正当合法手续取得外汇资助或国外奖学金,且办好入学许可者,不受学历、年龄和工作年限的限制,均可自费留学,开始打开自费留学之门。1986年,我国第一次公开发表了出国留学政策性规定107号文件,标志我国出国留学政策走向法制化轨道。1986~1990年的五年间,自费出国学习达13万多人,1990年一年即有56000多人。1992年出台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12字方针,对出国留学、归国工作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1978~2000年,据教育部统计,有34多万人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留学,其中未包括大批通过亲友和其他渠道出国留学的青年。

二 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的新特点

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一体化的发展,中国经济条件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根据教育部国际司调研员苗丹国的归纳,21世纪以来的留学活动呈现“四个态”,即:(1)国家级政策性文本文件的发布,呈现少而稳定的状态,即不再频繁发布文件,不再有限制性政策;(2)2000年以后出国留学与留学回国人员的数量呈现稳步增长;(3)国内对出国留学的心态,越发的呈现较理性的心态;(4)在外留学人员的学习、生活、就职以及参加社会活动都表现出比较稳定与和谐的形态。具体而言,主要特点如下:

(一)留学人数剧增,规模空前

21世纪以来留学人数剧增。1872~1978年百余年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不过13万。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总共送出34万留学生。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中国加入WTO,与国际接轨日益增多,许多人都把出国留学当作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必要过程,中国留学人员数量急剧上升。2006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员突破了百万大关。21世纪十余年间有190多万中国人出国留学。1999年一年只送出2万多留学生,从2000年到2010年,留学人员年均增长28.2%。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比上年增长19.32%左右,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达到历史上最大规模,具体数据见表2。

中国留学生规模空前,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教育部数据统计,从1978年到2011年底,中国共送出了224.51万留学生,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资料显示,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占全球总数14%。在主要留学人员派出国家中,中国留学生数量高居榜首,2010年超越印度成为赴美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此外根据加拿大、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的统计,中国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大的留学生生源国。

(二)留学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

21世纪以前的留学潮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知识精英,其自身非常优秀,能够考取公费奖学金或者获得国外高校的奖学金;另一类是财富精英,其家庭富裕,有能力支付出国费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研究的国际化发展,出国留学的经费资助渠道将会由单一的公费和自费渠道向多样化方向发展。一些金融机构包括外国的金融机构、外国的跨国企业集团也将会加入到自费出国留学资助的行列,一些外国的经济贸易机构和跨国企业集团将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拨出资金资助人员出国。留学也逐渐从精英教育演变成大众化教育,最典型的体现是自费留学的规模日益扩大和工薪阶层留学人数的增加。

一方面,自费留学比例达90%左右。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末,中国一年只有几千人出国留学,而且大部分是公费留学生。进入21世纪后,国家公派留学人数只是小幅攀升,而自费出国留学的人数则大幅增长。自2000-2011年,中国海外留学生总数为191.13万,自费留学人数占91.3%,达到174.57万人。自2001年开始,自费留学比例不曾低于89%,2009年自费留学生比例达到91.63%,2010年达到91.32%,2011年则达到92.67%,详见表3。麦可思所做的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表明,自2009年开始,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人员中有85%以上学生的留学费用来源于父母。

另一方面,自费留学中的工薪家庭比例日益增加。从出国留学普查数据来看,2009年下半年,前几年出国并且已回国的中国留学生群体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只占2%,而在2010年赴海外留学的学生中,来自普通工薪家庭的比例占到了34%左右。随着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均收入在全球逐步提高,出国留学将越来越平民化,工薪家庭自费留学的比例还会增加。

(三)留学日益低龄化

过去,中国的年轻人习惯大学毕业后出国深造,现在,更多的人开始从高中甚至是初中开始就选择出国留学,留学低龄化成为新特点。

留学低龄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高中毕业直接出国读本科的人数骤增。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09年统计,中国赴美本科生人数多年来维持在每年9000人左右。2009年,中国有2.6万名学生赴美读本科,比2008年多两倍。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2011年底公布的《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0到2011学年,在美留学的中国学生达15.76万人,其中赴美攻读本科的学生占36.5%,较2010年增长42.7%,远高于赴美就读研究生15.6%的同比增幅。

其二,出国读中学的人数大幅增长。美国国土安全部统计,2006年我国仅有65名赴美中学生,2011年赴美中学生人数增长100倍,达到6725人。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学生中,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占19.8%,而2011年我国仅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就占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

其三,高考弃考人数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9年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选择弃考者达21.1%。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中放弃高考选择出国留学的学生以每年20%左右的速度递增。根据北京教育考试院的统计数据,2012年北京高考统考生人数为70857人,而今年高考语文等学科评阅的试卷总量为6.8万多人,近2000名高考生选择放弃高考,弃考的主要原因是出国留学及保送。高中毕业生直接到国外高校留学的增长趋势加快,从侧面反映我国留学的“低龄化”。

(四)留学选择多元化

留学选择多元化体现在目的地国家选择多元化,专业选择多元化,留学方式多样化、留学层次多样化等。

1.目的地国家选择多元化

21世纪以来,我国留学人员分布广泛,同时大部分集中在美国、日本、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到2001年为止,我国赴国外留学的46万人中,美国约有20万人,占总数的53.3%;赴日本的留学人员数量仅次于美国,约13万人。赴美国和日本的留学人员约占全部留学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根据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2005年的数据统计,中国留学生在国外的地域分布,在美洲留学的人数达32.1%,在欧洲留学人数达27.9%,在亚洲留学的人数达25.2%,在大洋洲留学的人数则有14.2%。

2009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前十位目的国为美国、澳大利亚、英国、韩国、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新西兰、法国和俄罗斯,到以上十国的留学人员总数占当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86.3%,其中赴美留学人数占我国出国留学总人数的50%以上,达到12.76万人,占美国国际学生总人数的18%以上,再次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第一来源国。

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关注中等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发展。意大利、荷兰、马来西亚、韩国、爱尔兰、波兰、西班牙、古巴等相继成了留学新热点,还有不少留学生开始选择印度、阿根廷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根据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办公室”的信息,截至2011年3月,在荷兰留学的学生共有8000人,2010年申请荷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大约为3000人,中国学生成为仅次于德国学生的第二大在荷留学生群体。

东盟各国也逐渐成为中国留学生新的留学热点。2006年中国在东盟各国学习的各类留学生总数超过6万人,其中新加坡有3.45万人,泰国约有1.6万,马来西亚约有0.65万人。泰国教育部2009年10月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当年就读于泰国高等教育学校国际教育项目的中国留学生已达7300人,占所有外国留学生总数的45%,成为泰国高等教育项目的最大生源。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在马来西亚中国学生从2008年3月7千多人增加到12月的1.4万人,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最主要的生源国。

2.专业选择多元化

21世纪以来,留学人员的专业从理工科为主转向以经济管理和人文学科为主。2005年,一项对国内300名海归创业成功人士的调查分析显示,46%的海归在海外学习的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留学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的海归留学专业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还有9%为医疗卫生专业,其他的专业为6%。这些人主要是在20世纪80、90年代出国留学的,当时出国留学理工科专业占据接近半壁江山。

2007年,欧美同学会商会和《神州学人》对留学生的专业选择开展随机调查,参加调查的出国留学人员大多是2000年以后出国的。调查的结果发现,留学人员出国学习会选择实用类的学科,经济和工商管理等几乎占到一半以上,人文社会学科和法律专业也占到很大的比例。越来越多的留学人员开始尝试着选择新型、实用的专业,如德国基尔大学的牛奶生产专业和杜塞尔多夫大学的为政治家做包装的媒体设计专业,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时装与环境专业、品牌设计专业、印刷与多媒体专业,新西兰免疫学和全球健康、计算机音乐专业,意大利柏丽慕达时装学院的奢侈品管理专业等。

3.留学方式多样化

随着我国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学生的留学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从直接出国留学到可以参加国内高中的国际课程、国内的预科、交换生、中外联合培养等多种留学项目。

4.留学层次多样化

不同层次学校的毕业生出国留学人数均有所增加。“211院”校本科毕业生留学比例上升,非“211”院校本科毕业生留学比例变化幅度较小。如图1所示,2007-2011届的本科院校毕业生中,“211”院校的留学比例逐年上升(2011届与2010届基本持平),且均明显高于非“211”本科院校;2011届“211”院校毕业生的留学比例为2.02%,比非“211”本科院校(0.72%)高1.30个百分点。

越来越多非学历教育的学生开始关注留学。据《中国留学行业十年报告》数据显示,近3年来每年自考生留学人数的增幅都在40%以上。预计2012年将有更多的自考生出国留学。2009年在金吉列留学中介机构签约的14000名学生中,约有10%是自考生。与以往只有应届本科生或高中生出国留学相比,现在一些自考、电大、远程教育、民办高校的学生也开始关注出国留学。

(五)回国人数大幅增长

1978~2000年,我国留学生回国总人数达到13.0万人,而1978~2011年,我国留学生回国总人数81.8万人,较2000年增长了5倍。截至2011年,72.02%的留学人员学成后归国,其中,国家公派出国留学人员的回归率高达98%。2011年我国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18.6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93万人,单位公派0.77万人,自费留学16.92万人,回国总人数较2010年增加5.13万人,增长了37.7%。

三 2010~2011年中国留学现状

(一)2011年中国留学概况

1.留学人数规模大,增长快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达33.97万人,较2010年增加5.50万人,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自2008年开始,我国出国留学学生人数保持20%左右的年增长速度。2009年增幅27.5%,2010年增幅24.2%,2011年增幅19.32%。

以赴美留学为例,2006年以来我国赴美留学生人数激增,由2006年1.3%的增长率涨至2011年的23.3%,并在2010年达到峰值30.0%。由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IIE)发布的《门户开放报告(2010)》显示,2010年中国赴美留学生127,628人,增幅30%,成美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2011年《门户开放报告(2011)》显示,2011年中国赴美留学生157,558人,增幅23.3%,占我国全年出国总人数的46.4%,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连续第二年成为美国最大留学生来源国。

2.分布呈现“大集中、广分散”

截至2011年底,我国224.51万海外留学生分布在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韩国、新加坡、法国、德国、新西兰和俄罗斯等发达国家。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生33.97万人,其中赴美留学生占46.4%,为157,558人。赴英中国留学生数量略少于赴美留学生。根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2012年2月29日发布的公告,目前有超过90,0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求学,约占英国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0%,其中来自中国大陆的留学生67,325人,排在第一位,中国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根据澳洲联邦政府的数据,2011年中国赴澳留学生人数约10万人,较2010年增长29%,占澳大利亚全部海外学生总数的40%,已经成为澳大利亚最大留学生生源国。据加拿大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留学生进入加国的总人数为98,378人,其中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人数增长明显,由2010年17,718人增加至2011年的21,812人,增长23.11%,继续保持在留学生人数首位。据日本学生支援机构的最新调查显示,目前在日本大学就读的中国留学生已达87,533人,占日本全部海外留学生总数的63.4%。在日本语言学校就读的中国留学生为17,354人,即在日留学的中国留学生为104,887人,已突破10万人大关。

除上述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外,法国、德国、新西兰、荷兰、爱尔兰、意大利、西班牙、阿根廷等国家以及东盟地区也吸引不少中国留学生,我国海外留学生的分布呈现“广分散”。来自荷兰高等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中国办公室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8月底,申请荷兰留学的中国学生人数约为2,500人,较上年增长30%,中国已经成为荷兰第二大生源国。与此同时,我国赴东盟各国的留学生也在不断增长。2006年赴东盟留学生总数达6万多人,其中新加坡3.45万人,泰国约1.6万,马来西亚约0.65万人,而2007年新入学的留学生达1.24万。泰国教育部2009年10月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9年就读于泰国高等教育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已达7,300人,占所有外国留学生总数的45%,成为泰国最大生源国。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报道,在马来西亚中国学生从2008年3月7千多人增加到12月的1.4万人,中国成为马来西亚最主要的生源国。

(二)2011年本科毕业生留学现状

1.留学的主要经济来源仍为家庭资助,申请奖学金资助的比例有所提升

如图2所示,2011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当中,85%的学生出国留学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父母亲友资助,与2010届相比略有下降。与此同时,依靠申请国外大学机构的奖学金资助的有所提高,从2010年的10%上升到2011年的12%。

家庭经费资助减少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

第一,在国外接受教育,无论是学费还是生活费都比较昂贵,而且出国留学生中工薪阶层家庭增多,普通的工薪阶层家庭不能完全负担昂贵的留学费用,申请国外大学、机构的奖学金以及申请国内留学项目经费的留学人员越来越多。

第二,国外机构、大学为吸引优秀海外学生,大部分留学热点国家及学校皆设有奖学金,并且随着每年招生比例扩大,奖学金的发放力度也加大,品种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有三千多所高校,各高校每年发放的奖学金总额超过680亿美元。

第三,近几年中国政府给予出国留学人员的资助有所增加。一方面是增设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每人5000美元标准;另一方面,扩大了公费留学选派规模,公派留学生的人数从2011年的12000人扩大到16000人,而且创新了选派机制,从原来只是面向60所院校选派研究生到2012年面向全国的高校以及各个行业进行选拔留学生,资助金额达1600万美元。

2.留学的目标学历以硕士为主

2011届出国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81.1%的人学历目标是硕士,16.2%的人学历目标是博士,计划完成MBA、法学博士、医学博士学历的人群所占比例很小。

3.本科毕业生留学热门专业仍首推工商管理,社科及艺术类选择比例上升

商科仍为最热门的留学专业。2011年本科毕业留学生选择的最热门的专业仍然是工商管理,34.7%的人选择工商管理学作为研究生专业类,其次为工程科学,占总数的10.3%,详见图4。根据美国教育联盟的数据,2011年赴美留学生专业选择的比例最高的是商业与管理,占当年赴美留学的总数的28%,其次为工程,占19%;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2012年2月2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中国赴英学生中大约44%的人选择商务和管理相关的专业。根据澳洲联邦政府的统计数据,2011年管理和商科课程依然是我国留学生最为集中的专业。

热门专业越来越分散,社科及艺术类选择比例上升。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选择工商管理学的比例从2010届的45.1%下降到2011届的34.7%,选择工程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人数比例也明显下降,分别从2010年的13.5%和6.0%降到2011年的10.3%和2.9%。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外国语言文学、英语等传统热门留学选择专业选择比例有所上升,详见图4。社会科学、新闻学、艺术类等新兴专业也开始受到本科毕业生的喜欢,2011年这几个专业的选择比例总和达到17%,较2010届的12.7%增长了4.3个百分点。

根据美国教育联盟的数据,2011年赴美留学生专业选择的比例为:商业与管理占28%,工程科学占19%,物理与生命科学占12%,数学与电脑占11%,社会科学占7%,英语占4%,艺术占3%,健康管理占2%,教育占2%。选择社会科学、艺术等专业的人数比例有所上涨。2011年中国在日留学生攻读的专业,学习社会科学专业的最多,其次为工学、艺术、教育、农学、保健、家政和理学。

热门专业分布越来越分散,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网络平台的发达,本科毕业生对国外教育体系和专业设置有了更多的了解,选择专业时心态更成熟,不再一味青睐所谓的热门专业;同时,国际范围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发展,也对本科毕业生选择社科、文科、艺术类专业作为出国留学的专业有积极的影响。

4.美、英等主流英语国家仍为主要留学目的国

选择去美国、英国等主流英语国家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仍然占绝大多数。如图5,2011届本科毕业生最感兴趣的留学热点国家或地区依次为:美国、加拿大、英国、香港、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德国、新加坡、韩国及意大利。其中,28.6%的人选择美国、加拿大,有24.0%的人选择英国、13.3%的人选择香港等。相比2010年,赴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瑞典、韩国等国家留学的人数比例有所下降,其中降幅最大的为韩国,下降了2.1%,其次为澳大利亚,下降了1.9%。赴香港、澳门留学的本科生比例有所提升,分别从2010年的10.7%和1.5%提升到2011年的13.3%和1.7%。

半数以上的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国家或地区的理由是该国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好。如图7所示,201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国家最看重的是“该国整体研究生教育质量好”(59%),其次是“留学环境开放,容易申请”(15%)。由此可知,教育质量是吸引本科毕业生出国的主要因素。国外教育拥有领先世界的研究学术水平,能够提供领先世界的个性化教学课程,如房地产学,犯罪学,景观学,体育管理学,通信,心理咨询教育学,电影制作等。而这些专业,有的在国内大学很少见,或者在国内才刚刚起步。此外,国外教育机构对时代变化非常敏感,可以满足不同目的留学人员适应社会变化的需求。

5.提升个人竞争力成为了主要的留学理由

2011届本科毕业生选择留学的最主要理由排序与2010届一样,依次为“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增加见识,了解他国文化”“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去国外就业和长期居住”及其他,详见图8。其中2011届“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的选择比例为29%,“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占25%,“增加见识,了解他国文化”占21%,“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占18%。因为“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和“学习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而选择留学的共占据54%,可见提升个人竞争力成为留学的主要理由。

较之2008届、2009届本科毕业生,2010届及2011届本科毕业生的留学动机更侧重个人职业竞争力的提升。留学理由比例最高的不再是“接受先进教育方式”和“增加见识,了解他国文化”,而是出于就业考虑,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详见表5。究其原因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我国的经济发展快速发展,急需大量具有国际化视野、掌握着良好外语和跨国文化的人才,这些人才较国内同等教育水平的人才更受到重视、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丰厚的薪酬和待遇,所以越来越多的准留学生以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为目的。

6.留学信息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外大学网站及国内留学中介

2011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信息渠道主要是国外大学网站和国内的留学中介网站。如图9所示,2011届选择留学的本科毕业生,留学的首要信息渠道来源为国外大学网站,占35%,其次是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占24%,两者共占59%。其后依次为亲友老师校友推荐(14%)、中国的留学网站(13%)、所读中国大学的国外合作院校(12%),国外大学在华的留学咨询会(2%)。

相比2010届本科毕业生,2011届本科毕业生从毕业前就读的中国大学与国外的合作院校推荐以及亲友、老师、校友推荐的比例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分别从10%、11%增长到12%、14%,详见图9。这说明,2011届本科毕业生获取留学信息的渠道更为注重来自真实的经验感受。

7.本科毕业出国留学人群的回国意愿增强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11年底,我国留学生回国人数达81.84万人。从2009年开始,我国海外留学生的回国率超过30%,并保持三年的持续增长,2011年回归率达到36.5%。

大部分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愿意留在国外短期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后回国或是直接回国工作,准备长期在国外工作的人很少。如表6所示,2011届选择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40%的人表示“留在国外短期工作”,34%的人表示留学后“回到中国来工作”,明确留在国外长期工作的只有6%。

从最近5年数据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后,留学生回国的意愿加强了。如表8所示,“留在国外短期工作”以及“回到中国来工作”的比例有所提升,两者加和从2007年的59%,增加到2011年的74%。“留在国外长期工作”的意愿从2007年的12%下降到2011年的6%。不确定去向的比例也从2007年的29%降到2011年的20%。

8.七成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具有高等教育家庭背景

在调查研究中,我们将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所处的职业阶层划分为5类:产业与服务业员工、农民与农民工、管理阶层、专业人员、无业与退休。将大学毕业生的家庭所处的教育背景划分为5类:小学及以下、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其中大学及研究生为高等教育背景。

2011届选择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约六成(58%)学生的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大学,12%的学生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研究生,24%的学生父母最高教育水平为高中,而来自初中及以下教育水平家庭的人群比例最小,只有6%,详见图10、表7。从2011届本科毕业留学生的家庭教育背景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一半以上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大学学历,七成的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高等教育,94%的留学人员家庭背景是高中以上学历,由此可见,高学历的父母的眼光更具有前瞻性,能从文化教育方面给予子女更多的支持。

近四年来,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中,具有高等教育家庭背景的学生比例越来越高,从2008届的57%上升到2011年的70%,而初中及以下学历家庭背景的学生越来越少,从2008届的11%下降到2010年的6%。

2011届本科毕业留学人员主要来自于管理层级高端工薪阶层。2011届选择留学的本科毕业生中,47%的人来自于管理阶层;44%的人来自专业人员、产业与服务业员工等工薪家庭;只有5%的人来自于农民及农民工家庭,其余4%来自无业及退休家庭,详见图11。

9.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出国前专业以语言类专业为主

本科毕业后留学的学生留学之前的专业多数为语言类。留学比例最高的前10种专业当中,语言类专业占了6种,包括法语专业留学比例为7.8%,德语专业留学比例为7.6%,俄语专业的留学比例为4.7%,对外汉语、日语、朝鲜语等专业的留学比例都超过2%,详见表8。这类现象的原因是语言类本科毕业生,拥有语言优势,选择出国留学一方面可以提高语言交流性,另一方面可以依靠自己本科四年的语言学习,尽快融入留学目的国,进而学习其他专业,使自己成为综合性人才。

除了语言类专业,金融类、信息类、环境类、物理类的专业留学比例也比较高。金融工程留学比例为6.3%,金融学留学比例为2.2%;信息安全专业的留学比例为3.3%,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留学比例为1.8。环境工程及环境科学的留学比例都超过1.5%。国内就业比较热门的计算机、经济管理等专业留学比例相对小。

(三)2010~2011年高中生留学现状

新浪教育频道联合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和麦可思共同推出“高中生出国留学跟踪调查”,以高中生为调查对象,从2010年9月开始,通过跟踪调查,了解高中生留学意向及现状。调查从2010年9月19日开始,2011年4月12日结束。收回独立IP地址的高中生有效答卷共3550份。调查方式是挂网调查,无抽样及其检验,调查结果仅代表被调查的高中生人群的状态。

1.高中生留学目的地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为主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五成学生最希望留学美国,其他热门国家依次是加拿大(15.1%)、澳大利亚(10.0%)、英国(9.5%),详见图12。希望前往这4个国家留学的高中生占被调查的高中生的85%以上。

选择留学美国和英国的高中生留学的最主要理由是“教学质量好,国内对其学历认同度高”。希望去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留学的高中生,选择的理由更多基于这些国家工作和移民容易。另外,德国、法国、日本等国家,也比较受高中留学生的欢迎。选择到这些国家留学的理由除了该国“教学质量好,国内对其学历认同度高”之外,更多的是考虑学费因素。

2.接受更好的教育为高中生留学的主要理由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排在首位的留学理由是“接受更好的教育”(67%),其次是“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37%),再次是“想去国外就业和长期居住”(21%)以及“逃离国内升学压力”(18%)。相比于2011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出国的理由,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理由更偏重于教育。

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理由与本科毕业生出国留学的理由有两方面明显不同。一是高中生出国留学受到升学压力的影响;二是高中生更容易受家庭因素的影响,在接受调查的高中生中,21%的高中生留学的原因是想到“国外就业和长期居住”,而本科毕业生因为想到“国外就业和长期居住”而选择留学的只有5%。

3.家庭资助是高中生留学的首要经济来源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留学的最主要资金来源是“家庭资助”,占88%;申请国外大学的部分或全额资助占17%,勤工俭学占16%,留学贷款占5%。

4.高中生留学的主要信息渠道为国内留学中介

有别于大学毕业生的留学信息渠道主要来自于国外大学网站介绍,高中生出国的留学信息渠道主要来自国内,包括中介、亲友、国内网站等。2011届本科毕业留学生的留学信息主要来源为:国外大学网站(35%)、国内留学中介机构(24%),亲友老师校友推荐(14%),中国的留学网站(13%);而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其获得留学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通过“国内的留学中介机构”(46%),其后是“亲友老师推荐”(26%)、“中国的留学网站”(26%)、国外大学在华的留学咨询会(15%),最后才是国外大学网站(14%)。

5.高中生留学人群对未来的去向不太明确

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过半数学生对其留学后的去向持“不确定”态度,此比例明显高于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20%);有33%的高中生明确表示回国,此比例与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的回国意愿比例差不多;明确不回国的有15%,比本科毕业生高一倍多。

四 中国留学的新趋势:留学热继续升温

(一)留学市场潜力巨大

进入21世纪,留学潮在全球涌现,近两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位居世界第一。从全球范围内看,印度、巴西、南欧、非洲等地的出国留学人数都大幅增长。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发布的2003年至2007年5个年度的《全球教育要览:全球教育统计数据比较》,2003~2007年,全世界留学生总数是181.07万、200.85万、228.02万、245.53万和272.28万,同期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是11.73万、11.47万、11.85万、13.38万和14.4万。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数所占比例是6.47%、5.70%、5.20%、5.44%和。5.30%。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总数的14%。虽然留学市场看似达到了高峰,但从我国13亿人口以及每年近1000万高考生、数百万大学毕业生的基数上看,每年30万人的留学人数所占的比例还很小,我国的留学市场还有很大的潜力,具体数据见图20。

高考人数连续四年下降,弃高考留洋的人数增加。2009~2012年连续四年,全国参加高考的人数逐年递减,2009年参加高考人数为1020万人,比2008年减少约30万人;2010年全国参加高考人数为957万人,比前一年减少约65万人;2011年全国大约有933万名高考考生,比去年减少约24万名;2012年报名参加高考的人数为915万,比2011年再降18万。2009年录取人数约629万人,2010年录取人数约657万,2011年录取人数约675万人,也就是说,这三年约有941万高中生或就业或复读或出国留学。教育部的披露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高考弃考人数达到84万。2010年接近100万人,其中,因出国留学而弃考者数量不少于20万人。值得注意的是,与前些年因成绩不够好担心高考不利而出国读书不同,目前,许多地方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特别是名校“尖子生”放弃高考,准备留学的人数激增,并且已经从过去的个案凸现成一种现象。

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以及国内教育的不足为留学热升温奠定基础。近10年,我国经济强劲发展,人民币不断升值,国民收入水平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家庭有实力送孩子出国学习。我国城镇居民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6280元上升到2011年的2181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0年的2253.4元上升到2011年的6977元,均增长了两倍多。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拉动了留学需求。另一方面,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相对落后,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式严峻,而且短期内无法得到根本改善。因此,未来一段时间,留学热还会继续。

除此之外,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留学政策持续利好,也为中国学生出国留学提供了客观条件。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留学生在刺激消费、提振经济方面的贡献逐渐显现,外国政府更加注重通过吸引留学生,特别是高素质的留学生来刺激经济的复苏。

在澳大利亚,2009年中国留学生在澳大利亚的消费约为299亿元人民币,占澳大利亚占GDP的0.4%。2011年国际学生为澳洲经济贡献近38亿元,其中,中国留学生贡献过半。留学行业同时带动了澳大利亚旅游业的发展。澳大利亚旅游及交通论坛首席执行官沃斯表示:留学生市场往往成为经济萧条时期旅游市场的缓冲器。在美国,2009年中国留学生在美国消费245亿元人民币,占当年美国GDP的0.02%。2011年《门户开放报告》显示,2011年外国留学生为美国创收210亿美元。按照2011年中国留学生人数约占美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22%的比例折算,在美中国留学生至少为美国经济贡献46亿美元因此,西方国家积极推进教育出口,通过招收国外学生谋求经济利益。尤其是澳大利亚、新西兰等教育资源相对过剩的国家,其中的大学希望通过招收外国留学生缓解招生压力。

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开展了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研究,形成《关于中国高考的专题调研报告》,此报告向澳大利亚高校阐述了中国高考是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拔学生的方式,可以作为澳大利亚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标准。在此报告影响下,自2009年开始,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麦考瑞大学、南澳大学、西悉尼大学、西澳大学等大学在一定范围内采取以高考成绩作为标准录取中国学生,吸引中国学生赴澳留学。

(二)留学人数将进一步增长

中国的留学热还在加剧,出国人数依旧会保持逐年递增的势头,将不断刷新历史记录。2000~2011年我国海外留学生每年出国人数从3.90万人涨至33.97万人,年平均增长率21.75%。2008~2011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快速增长,每年出国留学人数依次为17.98万,22.93万,28.47万,33.97万,同比增幅依次为24.86%、27.5%、24.2%、19.32%,连续四年稳定增长。2011年9月28日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透露,2012年中国公派留学人数将从2011年的1.2万人扩大至1.6万人。公派留学的加强将促使2012年我国海外留学生总数的增长。英国理事会(British Council)公布的“学生流动”(Students in Motion)研究报告预计,2012年到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中国学生人数约30万人。到加拿大的中国学生,将从2008年的5.13万人增至2015年的6.81万人,增幅超过30%。到澳洲的中国学生,将从2010年的9.16万人增至2015年的11.08万人。

按照2000~2011年我国海外留学生21.75%的年平均增长率进行估算,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将达41.36万人次,2017年将达到110.64万人次。

(三)留学渠道更为通畅,留学选择更理性

相比十年前,留学变得越来越普及,互联网成为一个很重要的推手。如今很多留学信息在网上都可以找到,留学渠道较以前更加畅通。留学中介行业兴起并迅速发展,从指导性政策到具体的中介市场的整顿,支持留学的各个环节都在日趋规范。前几年留学生被骗,就读野鸡大学的案例已经变得越来越少。

同时,更多的留学生将专业选择和就业紧密联系,留学变得越来越理性。过去很多留学生陷入“名校误区”,一味要求进入世界名牌大学。而现在留学生的留学取向则更为理性,近期由于国内的就业压力增加,学生们更应该注重如何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和今后的就业取向来选择合适的专业。如表10所示,2007届、2008届本科毕业生留学的第一理由均为“增加见识,了解他国文化”,2009届的第一理由为“接受先进的教育方式”,2010届、2011届均为“增强职业综合竞争力”。可见,毕业生的留学动机已经开始转向对回报力度的关注,考虑为未来的职业发展竞争力加分。随着留学信息的透明化,更多的学生对于留学国家前期的考察以及准备更加充分,他们已经开始关注专业的选择,并已开始进行多个国家、留学性价比等方面的对比,理性选择留学国家、学校、专业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四)留学奖学金的申请更加激烈

各国采取积极措施吸引留学生,刺激国内出国留学需求。如2009年以来欧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使得留学欧盟国家的花费较以前节省40%左右,留学欧盟各国性价比相对越来越高。而2010年日本规定条件符合的外国学生,读完语言学校后可在日就职,并有望获得就职签证,此举成为吸引中国留学生的重要举措。澳大利亚10多所名校承认中国高考成绩,争夺中国高考优秀生源。英国文化协会(British Council)2011年底公布的“学生流动”(Students in Motion)研究报告显示,预计2012年到美国、加拿大和澳洲的中国学生人数将达到30余万人。到加拿大的中国学生,将从2008年的51300人增至2015年的68100人,增率超过30%。到澳洲的中国学生,将从2010年的91600人增至2015年的110800人。

随着出国留学需求的日益强烈,院校申请难度以及奖学金的申请会更加激烈。准留学生需要提前做好申请准备,除了关注院校动态与留学趋势以外,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个人语言能力、学习能力等。

(五)地域分布持续“大集中、广分散”格局

2012年,我国出国留学的目的地仍然主要集中在四大主要留学国: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2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显示,留学目的地国家选择人数的比例分别是:美国33.86%,英国16.14%,澳大利亚12.72%,加拿大12.68%。前往美国的留学生将持续增长,英国则将伴随伦敦奥运会迎来一轮小高潮。澳大利亚虽然历经风波,但依旧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目的地国家。加拿大的种种利好政策将促使更多学生赴加深造。除了四大热门留学国,法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国家随着留学机构开发更多资源与项目,将更为人们所熟知。新西兰、新加坡、日本、韩国、中国香港因为升学优势明显,中国留学生数量也会增加;中国台湾因为政策利好因素,内地赴台留学人数也将稳步增加。因此,随着国际交流的加强和各国国际教育的拓展,我国海外留学生将在集中分布的基础上更加分散。

(六)“低龄化”加剧

2010年我国出国留学的高中及以下学历学生为7.64万,占当年出国留学总人数的19.8%。2011年高中生出境学习人数为7.68万,占当年我国总留学人数的22.6%。在2011年《高中生出国留学意向分析》中,在有出国意向的被调查高中生中,70%计划高中毕业后出国读大学,24%计划出国继续高中学习,6%计划在国内完成大学学业后出国读研究生。启德教育集团发布的《2012中国留学生意向调查报告》显示在“拟申请学历”中申请大学的人数比例为18.37%,预示着我国低龄留学仍将持续。按照20%的增长率大致估算,我国2012年的低龄留学生将接近9.21万人,2017年的低龄留学生将接近23万人。

(七)留学安全问题凸显

随着我国出国留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在外留学人员的安全问题频繁发生,留学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部分国家经济滑坡、政局不稳,罢工、游行等政治性风险以及一般的犯罪风险都有所增加,使得“留学安全”超越“留学申请”,成为留学生家长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根据新通国际2011年对6000名学生家长进行的问卷调查结果,目前家长最关心七大留学安全问题,依次是居住安全、学习安全、就业安全、心理安全、签证安全、行前安全和医疗以及突发事件安全。

(八)“归国潮”涌起

据澳大利亚新快网报道,最新的国际学生招生和流动性的研究表明,更多的海外留学生将回到各自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和法国加大技术移民的难度,只为海外留学生中的高层次人才提供技术移民资格。尤其是2011年7月初,加拿大对联邦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等政策调整加大了外国留学生在留学国的就业难度,客观上为其回国创造了条件。

国家出台各种政策吸引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发展。2008年12月25~28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召开“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会议”,明确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要“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智力”。2010年6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其中十二项重大人才工程中,有两项涉及到派送优秀人才出国深造,而其中一项重要的工程“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其重要任务是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才回国。同时,国内不断加大对我国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度。为其提供出入境、在华长期居留便利,以及回国以后在薪酬、户籍、医疗、社保、子女就学、家属就业方面的照顾。这一系列政策将持续吸引海外留学生的理性回归。

在内外双重原因的作用下,我国海外留学生将掀起新的“回国潮”。2011年,我国留学人员回国人数为18.62万人,比上年增长37.7%。从2005年开始,我国海外留学生的回归率开始回升,2009年超过30%,并保持三年稳定增长,达到2011年的36.5%,详见表13。截至2011年底,以留学身份出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有142.67万人,其中110.88万人正在国外进行相关阶段的学习和研究,他们成为潜在的留学归国人员。2000~2011年间,海外留学生回归人数的平均年增长率为23.66%,按照此增长率估算,2012年我国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增长到23.03万人次,累计回国人数达到104.87万人次。2017年海外留学生回国人数将增长到66.6万人次,累计回国人数达到332.55万人次。


媒体报道

人民网:我国每年出国留学人数20万以上 回国人数近一半
人民网:中国成世界上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90%以上属自费
人民网:留学蓝皮书发布 超九成留学生自费日益低龄化
新华网:媒体解读《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
新华网:蓝皮书:中国海外留学生有望掀起新的“回国潮”
新华网:报告称东盟各国渐成中国学生留学新热点
中国日报:报告称留学低龄化加剧 留学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日报:《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我国海外留学生有望掀起新的“回国潮”
人民日报海外版:自费留学占九成 高中出国很普遍 海外留学呈6大趋势
中国新闻网:报告称留学低龄化加剧 留学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中国新闻网:报告称东盟各国渐成中国学生留学新热点
中国新闻网:赴北美留学中国学生年增20% 首选工商管理专业
中国新闻网:六成自费留学生选择中介机构 蓝皮书吁加强监管
中国新闻网:中国赴法留学生年增约三成 2015年将达5万人
中国教育在线:中国留学发展报告发布 中国已成最大留学生生源国
中国教育在线:我国七成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生以语言类专业为主
中国教育新闻网:留学“低龄化” 高中生做着怎样的“出国梦”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留学发展报告:自费留学大幅增长留学低龄化
中国网络电视台:中国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超六成滞留海外
凤凰网:中国留学生“回国潮”将兴起 自费留学增加
凤凰网:中国成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新浪网:21世纪以来留学活动呈现“四个态”
新浪地产:33.97万 我国去年出国留学人数居世界首位
腾讯网:中国成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工薪家庭自费者猛增
腾讯网:理性对待 选择留学少盲目 留学活动呈现“四态”
网易:赴北美留学中国学生年增20% 首选工商管理专业
雅虎:中国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超六成滞留海外
搜狐:报告称东盟各国渐成中国学生留学新热点
环球文化网: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联合早报网:中国留学生逾六成滞留海外
国际在线:报告称我国出国留学生居世界首位
MSN中国网:中国成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超6成滞留海外
和讯新闻网:一年30多万人留学我国出国留学生全球最多
南方都市网:去年出国留学者 中国居首
中国网: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留学生输出国 超过六成人滞留海外
中国网: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成输出留学生最多国家
中国经济网:东盟各国渐成中国学生留学新热点
中国企业新闻网:中国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已居世界首位
中国皮书网:2012版《国际人才蓝皮书》:留学人员回归高潮涌起,回国创业是重点
中国行业研究网:2012年中国留学发展分析研究报告
东方财富网:赴北美留学中国学生年增20% 首选工商管理专业
科学网:中国留学生超六成滞留海外
大公网:中国成留学生最大输出国 回归率整体偏低
大众网:中国留学生全球最多今年或超40万 成为大众教育
法制晚报:留学生 今年或首超40万

视频报道

优酷视频报道:《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No.1》
CCG网站新闻:《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2)》发布会在京召开
http://www.ccg.org.cn/_d2759127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