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2013) No.1

2013年6月30日,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球化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主持了发布会;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昭明在发布会上对蓝皮书做了详细地介绍。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汇聚国内人才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基于我国各区域人才竞争力发展的海量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包括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对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综合经济区、31个省市区、32个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测算、评价、聚类分析和排名,并对31个省份、32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状况逐一进行了述评。同时,提出了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八大发展战略。

此次首版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由我国知名人才研究专家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昭明和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所著。本报告首次构建了比较全面、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有利于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竞争力状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我国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为竞争力评价研究领域和人才发展研究领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区域人才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及较为完整的人才竞争力数据库。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蓝皮书研究结果和翔实分析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省域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前十名,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重庆。同时研究报告还发布了2010年中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前十名,分别为:深圳、广州、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宁波、成都、济南、西安。

摘要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是一本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综合研究报告。本报告阐述了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方法(包括评价体系及评价模型的构建),对中国四大板块、八大综合经济区、31个省市区(不含港、澳、台,下同)、32个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人才分项竞争力进行了测算、评价、聚类分析和排名,并对31个省市区、32个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状况逐一进行了述评。同时,本研究报告结合对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评价、分析、述评、排名,提出了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的八大发展战略。因此,本研究报告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集权威、准确、全面、详尽于一体的关于区域人才竞争力的第三方综合研究报告。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为我国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区域人才竞争力2010-2011年年度评价结果及较为完整的人才竞争力三级数据库(2060个一级指标数据、8712个二级指标数据、34828个三级指标数据)。这些结果和数据为全国人才研究工作者和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提供了详尽的研究及工作参考资料。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No.1)通过对各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聚类分析和逐一述评,为各地从事组织人事人才工作的领导者、实践者提供了各地(省域、城市)人才竞争力的绝对优势指标数据、相对优势指标数据、相对弱势指标数据以及障碍地方人才发展的短板指标数据等等丰富、详实的资料,为这些地方的人才事业发展指出了保持已有竞争优势、形成新的竞争优势、改善提升竞争弱势、弥补短板竞争力的路径,因而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作用。

 

人才竞争力是一个国家、区域、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组织应该具备的诸多竞争力中最核心的竞争力,这已成为无论是国家政要、还是地方领导人,无论是商界领袖、还是专家学者们无可置疑的共识。

人才竞争力研究,属于管理学科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前沿研究范畴。人才竞争力研究可以从国际人才竞争力、省域人才竞争力、城市人才竞争力、行业人才竞争力、企业人才竞争力等多个维度展开,每个维度又可以从某一个侧重点入手分别展开研究,由此可以形成围绕人才竞争力这个中心主题的研究系列。

竞争力研究是学者们很早就关注并已取得诸多成果的领域。其中金碚主编的“企业竞争力研究”系列已出版了多部企业竞争力报告和蓝皮书,倪鹏飞主编的“城市竞争力研究”也已出版了多部城市竞争力报告和蓝皮书。

在人才竞争力研究方面,近几年也有不少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发表,但大都存在两个方面的共性问题:其一是在名曰的“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中,并没有“人才”的特征指标或与人才特征密切相关的指标。其指标体系大多以“人口、人力资源”及其相关指标替代了“人才”指标,这样的指标体系基本不能反映“人才竞争力”的内涵;其二是在冠以“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之中,“人才”的特征指标或与人才特征密切相关的指标极不完整,“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中没有诸如“人才贡献率”、“人才使用效益”、“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等至关重要的核心指标(这些指标是《国家中长期人才发规划纲要》中所列的人才发展主要指标),而有些指标与人才特征相关度并不大(如教师数、高校毕业生数等)。使用这样的“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得到的研究结果,不仅不能反映人才竞争力的本质,而且与所研究区域的人才竞争力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开始,我党就把人才资源的开发提到了重大战略的位置上,到2010年6月第二次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的召开以及《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把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推向了极致。在这种形势下,“人才”这一“稀缺”资源对于我国和各地区来说就显得非常宝贵。

然而,一个地方、一个单位、一个组织,仅仅拥有人才是不够的,最为重要的是整体开发和利用好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聪明才智,形成区域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最大的贡献。

但是,不少地方、不少单位的领导人,对本区域、本单位拥有多少人才如数家珍,但对人才的竞争力状态如何、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则心中无数。这个问题的存在,并非全是这些领导人不重视人才的使用,而是没有一个规范的体系和标准来对人才(特别是对人才资源的群体)的竞争力进行衡量和评价。

本书在构建“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时,运用当前人才发展研究的最新成果(包括作者本人及所领导团队的研究成果),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规划纲要(2010-2020)》中所列的“人才发展主要指标”为核心指标(反映“人才”特征的指标),并辅以与人才特征密切相关的其他指标,使得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较强的创新性,完整地反映人才竞争力的本质,反映人才竞争力研究的最新水平。运用此指标体系得到的评价结果,可望与所研究区域的人才竞争力的实际情况比较贴近。

本书首次构建比较全面、科学、准确的指标体系对我国的区域人才竞争力进行衡量,有利于国家和地方对人才竞争状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完善我国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为竞争力评价研究领域和人才发展研究领域提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为我国组织人事人才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具有实用价值和研究价值的人才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区域人才竞争力年度评价结果及较为完整的人才竞争力数据库。

著者
2013年5月

 

目录

  BⅠ 总报告

  B.1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一2010-2011年各省市区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二 中国省域集群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三 中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BⅡ理论篇

B.2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理论框架

  BⅢ 区域篇

B.3各省市区人才竞争力(2010-2011年)聚类分析及述评
B.4八大经济区人才竞争力(2010-2011年) 聚类分析及述评
B.5四大板块人才竞争力(2010-2011年) 聚类分析及述评
B.6 2010年各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才竞争力聚类分析及述评

  BⅣ 战略篇

B.7基于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培养及使用战略
B.8基于竞争力的中国人才吸引战略
B.9 2011年省域及集群人才竞争力三级指标及指数

  BⅤ 附录篇

  B.10 2010年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才竞争力三级指标及指数

  B.11参考文献与资料来源

  B.12后记

 

 

BⅠ 总报告

B.1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节选)

摘要:根据省域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和聚类标准,以及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BⅡ),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下同)公开发布的的各项人才经济数据,按照指数法处理得到2010年、2011年全国31个省域的人才竞争力指数,并按竞争力的强弱进行分类和排名。在此基础上,对以省域为单元的集群(八大综合经济区及四大板块)分别进行了人才综合竞争力和人才单项竞争力比较。

关键词:区域 人才 竞争力

  一2010-2011年各省市区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一)2010年各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

1.2010年各省市区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

2010年各省市区人才综合竞争力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A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6以上,显示了这些省域具有很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有4个省域,即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第二类为B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4至0.6之间,显示了这些省域具有较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有3个省域,即天津、浙江、山东。第三类为C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3至0.4之间,显示了这些省域具有一定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有12个省域,即辽宁、福建、湖北、四川、河北、重庆、内蒙古、河南、湖南、陕西、吉林、黑龙江。第四类为D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3以下,显示了这些省域的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弱。此类也有12个省域,即安徽、新疆、山西、江西、广西、海南、宁夏、云南、西藏、青海、贵州、甘肃。

     (二)2011年各省市区人才竞争力排名

1.2011年各省市区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

按照2010年各省市区人才综合竞争力的分类,2011年A类仍为4个,但排序发生了变化:由2010年的京、沪、粤、苏,变为京、苏、沪、粤,江苏一跃越过上海和广东,名列全国第二位;B类由2010年的3个增加到4个,辽宁进入了B类。原来3个B类省域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由2010年的津、浙、鲁,变为浙、鲁、津,天津由B类之首退到浙、鲁之后;C类仍然保持在12个,辽宁由C类进入B类后,安徽由D类进入了C类。C类的排序有一些变化:重庆前进了4位,河南前进了2位;D类减少了1个,D类中的排序也有一些变化:贵州前进了2位。

三 中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人才竞争力评价和排名

根据城市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见BⅡ),以及层次分析法得到的一、二、三级指标的权重,对公开发布的全国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的各项人才经济数据,按照指数法处理得到2010年全国32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指数,并按竞争力的强弱进行分类和排名。

(一)32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排名(2010年)

2010年32城市人才综合竞争力可分为四类:第一类为A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60以上,显示了这些城市具有很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有4个城市,即深圳、广州、南京、杭州。第二类为B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45至0.60之间,显示了这些城市具有较强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有12个城市,即武汉、长沙、宁波、成都、济南、西安、大连、青岛、沈阳、长春、厦门、合肥。第三类为C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30至0.45之间,显示了这些城市具有一定的人才综合竞争力。此类也有12个城市,即郑州、哈尔滨、南昌、太原、福州、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兰州、贵阳、南宁。第四类为D类,人才综合竞争力指数在0.30以下,显示了这些城市的人才综合竞争力较弱。此类有3个城市,即银川、拉萨、西宁。

媒体相关链接:

千人计划网: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 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36485&gt;

新华网:首部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发布
<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6/30/c_116344762.htm&gt;

中国人才网:首部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发布
<http://rencai.people.com.cn/n/2013/0701/c244853-22029180.html&g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