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伟:让中国患有眼疾的穷人能治得起病

何伟,我国首批公派出国留学的眼科学博士,“千人计划”专家。他始终希望,他和何氏能够为视力残疾者编织光明的梦想,让他们敢于追梦,共圆中国梦。
也许是因为从医出身的经历,“千人计划”入选者、辽宁何氏医院院长何伟谈得最多的是公益,“让中国患有眼疾的穷人能够治得起病”亦是何伟在创办医院而后投身产业、探索教育这一路上恪守的信念。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让何伟放弃早年在日本打拼的一切成果,毅然回国从头开始。
何伟说他心怀一个中国梦,而这个梦想,以光明命名。
归国巡诊激发赤子情
何伟出身医学世家,1984年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后,进入辽宁省人民医院当了一名眼科医生,1986年回母校读研。
第二年,受教育部派遣,作为改革开放后国家公派的第一批攻读眼科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到日本国立九州大学深造,师从国际眼科专家猪俣孟教授。在日本留学的八年时间里,何伟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坚强的毅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取得日本行医执照。就是在这所郭沫若先生的母校里,何伟与前者一起,被该校评为全球十大名人毕业生。
毕业后,何伟在日本过起了令人羡慕的安逸生活。但1995年一次归国公益巡诊,却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轨迹,就是那次回国的经历,重新唤起了何伟回国创业、报效国家的使命感。
那是北方的一个小城,何伟和医疗队为当地经济困难的居民义务做白内障复明手术。一天,他刚下手术台,突然被告知有亲戚找。何伟满心疑惑地来到医院走廊,却并没有看到什么“亲戚”,只有一老一小跪在地上,一个劲儿地朝着他磕头,孩子带着哭腔反复哀求:“求你救救我爷爷……”
原来,孩子的爷爷患白内障多年,由于没钱治疗,视力变得越来越差。几年前,老人的儿子、儿媳在一次意外中去世,家里只剩下祖孙俩相依为命。此时视力已基本丧失的老人,不愿成为孙子的累赘,几次寻死都因发现及时被救了回来。后来,祖孙两无意中听说从日本来的一位专家免费为当地的穷人看眼睛,年幼的孙子领着爷爷翻山越岭走了十多天,找到了医疗队驻地。祖孙俩又在医院门外蹲守了三四天,通过谎称亲戚才见到了何伟。
何伟十分同情祖孙俩的不幸遭遇,立即为老人做了复明手术。
十几天后,回到日本的何伟收到了从那个北方小城寄过来的行李箱,里面装满了患者送给他各种小礼物,其中有一个用蜡染布包裹着的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只用石头雕刻的小乌龟,底下压了张小纸条,上面的字体歪歪扭扭,明显出自孩子之手:谢谢何大夫,救了我爷爷的命!
就是这张纸条,让何伟湿了眼眶。在他被深深感动的同时,心中更是感慨万千。何伟意识到,祖国仍有许多贫困人群正在饱受黑暗的摧残,他们亟需得到有效的治疗。
于是,一个以光明为名的中国梦,在何伟心中开始生根。
很快,何伟做出了决定。1995年12月,他毅然放弃在日本优越的待遇和生活条件回到国内。借用沈阳市儿童医院里“三个窗户”的弹丸之地,何氏眼科挂牌成立,十几个人组成的团队在何伟的带领下,开始了创业历程。
打造全方位眼保健体系
在何氏的发展中,何伟始终恪守着“给穷人治眼病”的承诺,“承担社会责任、致力防盲治盲”是何氏从创立到发展的基础和目标。
实际上,何伟很早就注意到,中国是全球盲人最多的国家之一,但我国的眼科医疗资源分布却不合理,在数百万盲人中,有70%到80%居住在农村地区,中国眼科医生中的70%到80%却在城市工作,绝大部分眼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他们往往因盲致贫、因盲返贫。
因此,何氏眼保健体系从创办眼科医院起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农村和城市基层的眼保健服务。何氏眼科常年在辽宁省多个地区的县城、农村开展多项医疗项目,向当地老百姓传授眼部科学的基础知识,提高公众的眼部保健意识。
为构建县、乡、村三级眼保健,何氏眼科充分利用在防盲技术和人员培训上的优势,多次为基层眼保健医生进行培训,系统提高了基层医生的眼病诊断和治疗水平,增强当地医疗机构治疗眼疾的能力;同时,基于便携式眼底照相机和远程网络传输技术队伍,何氏眼科构建了眼科远程医疗会诊系统。
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何氏眼科创造的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可持续的防盲模式为开展白内障等常见眼病的防治提供了高效、可复制的模式。
正如何伟在第三届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大会上说的:人需要有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民族精神的熏陶和影响的结果,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团队的向心力和创造力。而这种精神,正是奉献。
在何伟带领下的何氏眼科,正不断地践行着这样的奉献精神,为中国2000多万视力残疾者带去光明和希望。
产业报国
在开设医院、治病救人的过程中,何伟注意到,作为一名眼科医生和医院的管理者,做再多的手术和公益活动,也只能为有限的眼病患者治疗,治标不治本。
这是因为许多医院主要的治疗药物和医疗设备基本都需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进口,加上高端的医疗服务基本集中在城市大医院,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根本不具备这个条件,普通百姓看病不得不远涉他乡往大医院跑,这就催生了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何伟意识到,他要做的还有更多。产业报国就是其中之一——在眼科领域研发生产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和设备,至少把百姓看病的成本实实在在地降下来。
2005年,当何氏眼科医院有了一定程度的盈利之后,何伟并没有急着开设分院,而是在同年12月,悄然建立起沈阳绿谷生物技术产业有限公司,借这家集研发和产业化为一体的企业,何伟筹划在棋盘山东部腹地打造中国眼产业基地。
据悉,绿谷先后成立和组建了眼科医药生物技术国际合作基地(国家级)、眼科生物医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级)、辽宁沈阳绿谷眼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辽宁省眼科生物医药工程实验室(省级)、沈阳眼科医药生物工程实验室(市级)、辽宁省眼科干细胞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省级)等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先后承担了“863”项目、“973”计划等30余项国家、省、市级重大科研项目,获得科研经费6000余万,取得了20余项具有国内、国际领先水平的科研成果和专利。其中透明质酸钠滴眼剂等10个药品,生物降解型眼植入剂、干燥活性羊膜、可载药的降解型泪道栓子等9个医疗器械专利产品正在进行产业化。
据介绍,眼科医院一支普通的进口眼药,一般要人民币350元左右,而何氏研发的可替代国产眼药成本还不到10块钱。
何伟告诉记者,何氏眼科一年用于购买进口药物、医疗设备和耗材等的资金至少是3000万人民币,如果这些药物和设备能够在国内快速实现产业化,那这3000万的资金就能降低到5%甚至更低,届时,患者就能享受到质优价廉的医疗服务。“如果全国4000多家医院都能通过自主创新把成本降下来,药价高、看病难、看病贵的重大民生问题的解决也就指日可待了。”何伟说道。
医、教、产、学、研为一体
在开设医院、搭建产学研平台之外,何伟的另一个创举就是在培养人才方面的尝试。为了改变中国眼视光学专业人才短缺的状况,何伟先后于1999年和2001年创办了“辽宁何氏医学院”和“大连医科大学何氏眼科研究院”。
辽宁何氏医学院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大学,在这个学校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打破中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不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作为医学院的院长,何伟开国内教改之先河,开设了博雅教育课程,夯实基础、强化学生素质,增强学生对各个主要知识领域的认识,引导他们了解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沟通能力、思考能力、艺术鉴赏能力、批判能力、创新能力等,从而形成具有独立人格、创新及人文精神的高素质人才。
辽宁何氏医学院的特色教育也结出了累累硕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在同类高校中名列前茅,在校生在全国护理(英语)执业技能大赛、平面设计大赛、棒球联赛等全国、省市多项比赛中获奖。
2012年11月,在第八届“挑战杯”复星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总决赛中,辽宁何氏医学院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最终斩获银奖。这一成绩追平了自赛事诞生以后,由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保持的辽宁省高校参赛纪录。2013年3月26日,在第二届中国(辽宁)青年科技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辽宁何氏医学院代表队的《纳米生物创可贴》项目以独特的科技创新角度,最终取得本次大赛的一等奖。
多年来,何伟还投资创建了东北首家非营利性眼显微外科中心,可以说,目前何氏已初步形成了集医、教、产、学、研于一体的综合的眼保健体系。
这离何伟的中国梦,又更近了一步。
在采访中,何伟自始至终都强调,“中国梦”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梦想,更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但在中国目前约有2000多万视力残疾者,谁来实现他们的‘光明梦’?”为此,何氏眼科自创办起的工作核心就是建立起一个能够为广大眼病患者特别是盲人患者提供方便可及、可支付的、可持续的、高质量的眼保健服务体系,无论是建医院、搞产业还是办学校,何伟始终希望,他和何氏能够为视力残疾者编织光明的梦想,让他们敢于追梦,共圆中国梦。
何伟坦言,未来何氏眼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他要建立中国第一个“卓越眼科中心”;创建中国眼科资源中心,即实现医疗、教育、产业、科研、公益为一体的光明城计划,为那些饱受病痛甚至黑暗折磨的同胞做点实事,也让每一个人都享有看得见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