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总结与展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新阶段的创新与未来
2015年7月15日2015年7月12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的“全球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企业发展新思路–2015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在北京银泰柏悦酒店举行。这是国内首次以“全球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论坛,龙永图、何亚非、吴建民、陈启宗、曹德旺、王辉耀、王广发、王俊峰、徐小平、郑永年、丘成桐、崔明谟、陈爽、郭盛、莫天全、张亚勤、邱震海、金灿荣、査道炯等80余位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共同把脉全球化浪潮,探寻中国企业全球化路径。

在本次圆桌会的最后一场议题“总结与展望中国在全球化时代的新阶段–创新与未来”中,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百度公司总裁张亚勤,香港恒隆地产董事长、亚洲协会联席主席陈启宗,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分别对中国在新阶段如何进行创新与引领未来做主题发言。丘成桐认为,中国要开放中国学者的观念,要让他们拥有自由的想法和崇高的思想,这也是整个创新的基础。张亚勤则对中国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态势发表了观点。在他看来,应用创新、规模创新、市场创新、用户创新等很多方面中国已走在前面,他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在创新方面充满信心。本场论坛由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主持。

当今全球化时代的发展,从全球货物流动,全球的资本流动,到全球的创新的浪潮,人才流动都有很大发展。现在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去,但这方面未来的浪潮,未来的全球化创新是什么?未来走出去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合作。根据报告我们发现中关村和硅谷的最大差距是人才。中国面临比较大的问题是大学的创新,也是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我发现中国大学创新和国外的结合,比如我们现在外教的数量还非常有限,怎么样我们能更多的引进外国教授。比如在中国也没有很庞大的外国学者做中国访问学者的计划,或者外国老师到中国做访问学者很少,但是大量的中国学者去外国做访问学者,外国学者跟中国学者建立学科共建和创新,都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中国之所以吸引留学生难有三个原因。第一,大学的定价还处于比较早的阶段,各大学的定价权可能还没有完全放开,有的学校召多了外国留学生还亏本;第二,没有足够的国际化师资开办更多的国际化课程,这也和我们没有足够吸引国际人才有关系,上周各个大学说也开始意识到、重视这个问题;第三,我们留学生还要住到留学生公寓,就是现在管理留学生和管理中国学生是不一样的体系,不是跟着研究生院、本科院一块儿来管。第四,中国多年来一直没有开放留学生工作签证,许多外国学生就会因为不能合法地在中国待下去而不来中国留学。

商业经济的创新真正需要的是政府的创新,而且中国不能完成走西方的路,但是也不能不走,所以积极的来看是很有期望的。因为西方的体系有优秀的地方,也有缺点。世界上能够有一个大国像中国这样兴起来,希望能够为人类,也是为很多其他的国家走出一条路来,不完全是西方的路子,也不完全是我们中国或者亚洲的路子,是一个混合体,甚至有一些地方是完全跟以往的范式是相违反的也说不定。
德国、日本的工匠的精神非常了不起,比如在欧洲、德国、日本,工匠在社会的地位,他们的工资待遇非常高,当然,在某一个过程里有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甚至有这样的需要,但是事情过了之后,发展到另一个阶段的时候,是不是社会上有不同的声音、不同的模式出来呢,是值得去研究的。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的创新,都有挑战和机遇,所以这个答案必须是一个综合性的智库群体才能研究出这个问题。

在学校里从大学生、研究生到教授,都要有一定的道德,一定的机制,一定的愿望,来了解最好的,别人从来没有见到过的重要理想和重要的贡献,所以在学校里要问其他的师生,最主要的目标还是科学的发现,或者道德的讨论种种的东西。
在这些方面,我觉得中国真的要完成世界地理位置的创新,有两点,一个是人才,是世界的人才,不单单是中国,仅仅在中国做是不够的。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南亚的留学生,可是从欧洲到美国来的留学生还是不够。我们要做成他们能够来中国的机制。因为中国学校的人才资助是完全跟世界名校脱节,中国的大学学府没有能让美国的学生和教授能够长期留下来的社会环境,比如医疗制度等,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中国要开放中国学者的观念,不要因为种种因素来奖励他们,给学者们一个自由的想法。有一个崇高的思想,也是整个创新最根本的基础。而且中国对学者是尊重,不过比不上美国,美国政府对学者的尊重是真正的尊重,中国对学者的尊重不是真正了解他的学问的尊重,这一点需要改正,才能够将好的学问做成。有了这些学问,创新才能真真正正成为真的、好的发展的长河。

近几年中国提倡自主创新,但是现在过分解读,有些企业和地方政府,为了利益从自我创新就变成自己创新了,部分人觉得和外国竞争不过就用行政竞争力量把外国企业排挤出去。自主创新不是自己创新,不是关起门来创新,应该在开放的状态下以人为主的创新,如果我们关起门来自己创新会很麻烦。
人才需要有载体,体制开放才会有人才愿意留下。但中国许多国有企业、大企业人才就没载体,大学更没有。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基础创新,怎么样开放状态是重要的,如果这个趋势不完整的话,封闭起来以后会比较辛苦一点。

中国企业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而且现在正是好的时候。中国品牌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加。中国互联网公司的模仿速度很快。只是随着模仿者不断增多,它们不是和国外被模仿者竞争,而是要与国内其他模仿者相互竞争。很有意思的结果是,充分竞争之后反而出现一些美国或国外所没有的创新。
对于技术创新,我过去讲,第一个十年中国互联网80%是模仿,20%是创新;到了现在,一些企业在技术上已经真正有所投入了。举例来说,中国互联网公司中百度在技术方面的投资算是比较多的,只是与脸谱、谷歌、微软和IBM相比仍然差得很多。但在一些具体领域,这种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某些方面甚至还会超前一点。就这个层面而言,我对中国企业“走出去”时的创新能力还是有信心的。
即便不“走出去”,中国企业在国内也在按照国际化的方式和要求去做,因为它和国内的企业同样也要合作。换句话说,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企业的一种心态和能力,与是否“走出去”并无直接或必然关系,“走出去”后只是需要企业在更大范围内整合相关资源,包括人才、技术和市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