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力:成大事者必思危在前 ——怀念恩师成思危先生
惊闻恩师成思危先生于耄耋之年仙逝,痛彻心扉,悲怆不能自已。几个月前,我为一本小书向先生求序,先生虽久卧病榻,精神尚且矍铄,慨然应允了请求,并以分毫不容置疑的态度拒绝了找人“代笔”的建议,坚持口述完成了这篇序言。没想到,昔日一别竟成决绝,这位“居则为人师、用则为世法”的国之栋梁,“不阿主好、不诡时誉”的学之巨匠,“守正不阿、进退裕如”的人之典范,“既美其道、又慎其行”的谦和师者,就这样突然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世界,没带走一片云彩。
其实,先生的病情曾一度稳定,以现在医疗水平之先进,本不至于急速恶化并危及生命。只不过,先生忧国忧民已成习惯,病榻之上也时刻为社稷操心费神,身体稍有恢复就迫不及待地投入研究和工作中,终是积劳过度、灯枯油尽。虽然先生已然驾鹤西去,但先生之遗产,世人还将受用无穷,先生之遗志,还有我等担当继承。先生横贯中西之博学、虚怀若谷之胸襟、一丝不苟之严谨、以身示教之高义、平易近人之亲切,令我心折;先生教我金融、教我做事、教我做人,更让我受益。
先生教我金融
我是金融从业者,从国际投行到国有商业银行,从业经验也算比较丰富,但在实务中浸淫太久,很容易陷于细节而看不到全局,对金融的本质和方向心存迷惑。先生虽然被冠以“中国风险投资之父”和“创业板之父”的美名,金融却不是他唯一的研究领域。事实上,先生海纳百川、博学无穷,在化工系统工程、软科学、管理科学、经济学和金融学上均造诣非凡,近十余年更是致力于用复杂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对金融的理解已然进入里外通透的化境。正是先生的引导,让我走出迷茫,对金融的认识提升到一个大格局。
金融很重要,但金融有多重要?先生告诉我,金融是时代发展的最强音。早在十多年前,先生就说:“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的特点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金融为核心,以信息技术为先导”,金融不仅可以融资,还可以融智,金融引领时代变革和社会进步,金融不仅是个行业,更是改革的核心力量。对于中国改革而言,金融这股力量显然还是不够的,所以先生犀利地指出:“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存在的问题一是收入差距加大,影响社会稳定;二是地区、城乡间发展不均衡;三是环境和能源的制约;四是缺乏金融和管理人才”。
金融如此重要,所以要发展好。如何发展?先生认为,要认清金融的本质,要尊重客观的规律,要遵循改革的逻辑。先生很早之前就提出了虚拟经济的概念,将所有以金融平台为主要依托进行的经济活动定位为虚拟经济,并指出“虚拟经济有五阶段的演化规律,即闲置货币的资本化,生息资本的社会化,有价证券的市场化,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国际金融的集成化”,这实际上点明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次序与重心选择。金融改革是中国改革的重要部分,先生强调:“中国改革有四个特点,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循序渐进、路径依存;改革需要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公平和效率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集权和分权的关系”,这实际上又对中国金融改革的模式选择提供了思想指引。
金融要发展好,必须对困难有准备。居安思危,是先生一生的写照,先生既广泛呼吁发展金融,又时刻警示世人要重视金融风险,始终强调虚拟经济的五性特征“复杂性、介稳性、寄生性、周期性和高风险性”。在次贷危机发生后,先生就总结了对中国的几点启示:“政府对住房市场的干预应当谨慎和适度;过度负债是破坏金融系统稳定的罪魁祸首;要注意防止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中的过度投机;中央银行不应以控制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的唯一目标;应认真防范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道德风险”。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总结如此犀利,以至于被我们正在经历的历史一一印证:中国房地产市场在政策干预下进入一段调整期;中国股市则由于创新衍生品的过度投机、配资引致的过度负债、部分势力的恶意做空而经历了一波前所未有的剧烈调整;就连美联储,也和先生不谋而合,将货币政策目标扩展至物价稳定之外。
金融带来的短期风险要谨慎应对,金融发展的长期方向更要理性认清。先生说:“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的核心,我们既要防止麻木不仁,丧失警惕;也要防止神经过敏,草木皆兵”,发展还是主要的,“我们要真正提高抗击阴谋论的能力,就要提高自己的金融实力和金融的国际竞争力”。面对2015年6月下旬以来的股市大跌,很多人丧失了信心,甚至开始出现一些“崩溃论”和“资本市场改革倒退论”,而先生早在2014年初就说:“股市属于虚拟经济,它总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我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上市公司质量的改善、投资者素质的增强,以及监管水平的提高,中国股市必将在今后10年中取得较好和较快的发展”,这实际上又对市场透过波动看趋势提供了帮助。
先生教我做事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认真,做学问要勤奋”是先生的口头禅。作为一个在金融行业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同志,我在“如何做事”这个基本问题上和先生学了很多,先生的言传身教,让我受用终身。
先生教我,要做对的事。先生非常喜欢管理大师德鲁克的名言:“作对的事情比把事情作对更重要”,至于什么是事情是对,什么事情是不对的,先生的判断依据就是林则徐的一句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于国有利就是对的,个人得失要摆在其次。作为金融人,我的理解是:国家利益是最现实的“普世价值”,金融是调节利益的利器。树立正确的金融价值观,将国家利益置于商业利益之前,尽力实现两种利益的统一,就是对的事。
先生教我,做事要有准备。先生说“报国是治学和从政的目的,而治学又是从政的基础”,做事最怕不治学、有偏见,“偏见比无知更难扭转,因为你无知的话,你是零,如果你有偏见的话,你就是负的,要扭转你负的偏见比扭转零更难”。很多人习惯于将金融视作一种纯粹的技术,或将金融博弈视作阴谋,这显然都是偏见,还没做事之前就偏离了金融行为超越技术层面、金融市场尽是阳谋的现实。知识是消灭偏见的利器。先生提倡四维知识结构,即专业的深度、学科的广度、哲学的高度和远见,引导我们保有上进心、责任感和求知欲,注重积累、谋定后动,准备好再去做对的事。
先生教我,做事要讲原则。先生对学生无比关爱,身为国家领导人时,即便大事缠身,还会对每个学生的学业定期进行单独辅导,但先生有个原则,从不给学生推荐工作,因为他不想他的光环破坏了学生求职过程的公平性。先生做事讲原则,不谋私利,强调一视同仁。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师弟和先生约了下午2点见面商量论文,但由于有一位高级官员同日拜访,先生的秘书就私自把2点的时间档安排给了这位官员,把师弟排在了后面,先生看到日程后很生气,硬是要求将日程调回了原样,讲原则讲到了细节。
先生教我,做事要严谨勤勉。先生常有惊人之论,但论点背后的论据,却格外详实、严谨。先生讲课和做论文,对数据都非常敏感,每每要求学生核查数据出处,反复验证计算结果,务求做到精确。先生经常会在课堂上指出经典教材中的疏漏,甚至连教材习题部分提供的参考答案,他都会亲自求解,也发现了不少错误。先生的勤奋,更是让我们晚辈汗颜。70多岁高龄的时候,先生还给自己定下了“每天看一小时书、每月写一篇文章、每年出一本书”的高强度计划,而且基本都完成了,去世这一年,先生出版了《中国股市回顾与展望》,去世前一年,先生出版了《人民币国际化》中英文两个版本,英文版先生还亲自参与了翻译校对工作。先生办公室里挂着自书的一句话:“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恰是他严谨勤勉一生的精辟总结。
先生教我,做事要理论联系实际。先生晚年在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开设了三门课,萨缪尔森的《经济学》、莫顿的《金融学》和《中国特色经济学》。第三门课直接讨论现实问题,前两门课用的都是经典教材,但先生的教法是把中国实际同理论相结合。例如讲到汇率理论,先生会讲人民币的两类购买力问题,会讲人民币汇率如何是政治博弈工具,会讲人民币汇改的现在和未来,突出理论和现实的相互作用。先生做学术,更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每项研究的成果都要有针对性、及时性和可行性。所提出的建议应当是技术上可能、经济上合理、法律上允许、操作上可执行、进度上可实现、政治上能为有关各方面所接受的,以尽量减少实施过程中的阻力。
先生教我,做事要情有独钟。先生博闻强记,研究领域十分开阔,工作量也十分繁重。但先生却说“我对做学问情有独钟,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其乐无穷”。在工作中找乐子、找情趣是先生“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的窍门。先生年纪不小,却从未显得老态龙钟,对于所有时尚的电子产品,他都乐于尝试,很早之前就用Ipad辅助教学,他总是强调,只有对这个世界始终都有好奇心,才能找到改变这个世界的学术钥匙。
先生教我做人
先生不是完人,但先生的人格魅力令人打心底里尊敬和佩服。先生“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高远的志向、纯净的心境、谦和的性格、仁爱的基因、宽广的心胸,感染着每一个靠近先生的人。
先生教我,爱国是为人之本。先生的座右铭是“慷慨陈词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先生也曾说过:“我们要努力做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务实的理想主义者,审慎的乐观主义者”,“我毕生的抱负就是能为富国强民做点事”。先生一生三次重大选择,都是为了国家而改变自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生的爱国,言行一致,毕生都在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献策献力。先生英语很好,在国际上发表过一系列以“中国和世界”为主题的演讲,赤诚之心溢于言表,精辟之言折服友邦,每每引爆现场,引发经久不绝的掌声。先生说:“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因此,加强国际合作是我们的唯一选择。中国的将来,一定是进一步的推进改革扩大开放,更进一步的加强国际合作。在互利共盈的基础上,和国际社会一道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
先生教我,敬人即是敬己。先生总是要求我们,“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对人要真诚,对事要公正。先生总是有一种谦和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气场,很重要的原因是先生尊敬每一个人,无论身份、地位、见识有多大差距。先生的课上,学生们经常会有15分钟的个人观点陈述,无论讲的是对是错,先生总是会耐心听完,从不中途打断,哪怕中间有没说清楚的部分,先生也会在学生全部说完后才提出疑问。先生总结能力超强,有逻辑有观点,往往一句话就能概括学生们说的一篇论文,但即便如此,先生也从不贸然总结,总是在充分的讨论后再发表观点。先生写文章从来都是自己动手,从不因为自己是领导、是老师就随意占用他人成果,在《人民币国际化之路》的序言里,先生就特别强调:“书中凡是集体研究的成果均用‘我们’,而我个人的观点则用‘笔者’来表述,以示区别”,严谨如斯,尽显高风亮节。
先生教我,君子自强不息。先生总是教导我们,“逆境不沉沦,顺境不懈怠”。事实上,这也是先生一生的缩影,在做工人时,先生一边烧锅炉一边学习了《锅炉学》和三门外语;在做国家领导人时,先生也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曾经为了更好地工作和交流,两年时间就自学了西班牙语。“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是先生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在金融这个重要又复杂的行业里继续果敢前行的精神指引。
先生已去,思怀未尽;
大爱无疆,大道无形;
国之栋梁,经世济民;
成者思危,千古传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