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联合凤凰国际智库发布企业全球化调查数据
全球化再平衡:“一带一路”打造中国企业“走出去”新平台
——基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国际智库的调查数据
自2001年以来,中国加入WTO已经历时15年,伴随“走出去”战略的深入推进,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保持了15年的增长势头,截止2014年底,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创下了1231.2亿美元的历史新高,连续3年位列全球第三。中国企业作为对外投资的主体,是商品、技术、思想、资本及人员的全球流动的载体,其以全球视野整合世界资源,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各界学习和借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凤凰国际智库对凤凰网会员企业进行了调查,历时5天,参与总量为2203位,日均参与人数高达440位,保证了样本的充分性。其中有1028个企业已经开展对外投资活动,644个企业正在准备走出去,合计有1672个企业参与了对外投资,占总样本的比重为80%,越来越多的企业寻求海外市场的发展。
如图1所示,近72%企业海外投资时间少于5年,其中少于2年的企业占比高达49.61%,说明近一半的企业是海外投资的新生力量。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著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蓝皮书数据显示,到2014年,中国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呈现爆炸式增长,同比增加295%,相当于2013年的三倍,占当年总投资案例数的69%,意味着中国民营企业成为对外投资的生力军,迎来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新时代。
图1 中国企业“走出去”时间维度
从投资规模角度,国有企业是海外投资的中坚力量,尤其是能源、通讯、基础设施等行业的国有企业成为了“走出去”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中国高铁走出去,以中国铁路总公司牵头的中国企业联合体成功与印尼相关企业成立合资公司,标志着中国高铁战胜日本新干线,第一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走出国门。而国企改革将使企业更具活力,改革后的国企、民企可以相互参股,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明晰产权,实现产权多元化,更重要的是增强了企业海外的竞争力,尤其对于越来越活跃的民营企业,增强了应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能力,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著的《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15》蓝皮书对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进行了更为详实论述并提出了应对策略。
如图2所示,20%以上的中国企业认为缺乏对当地法律的了解和国际经营人才成为阻碍中国企业“走出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约18%中国企业认为文化差异的阻碍作用也较大。例如,福耀集团投资近6亿美元在美国建立俄亥俄州代顿汽车玻璃生产厂和伊利诺伊州的芒山工厂,对当地文化的“爱和尊重”赢得了美国客户、合作伙伴和当地民众的尊敬,成为中国企业投资美国的新典范。
图2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障碍
随着中国经济继续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成本优势被削弱,而10月5日,被称为“WTO plus”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达成基本协议,TPP注重新议题和高标准,其取得突破性进展,不仅对中国企业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削弱,也将对中国企业“走出去”产生深远影响。如图3所示,约40%的中国企业认为零关税或低关税待遇对中国企业走出去影响较大,排在第二位的是20%的中国企业认为国有企业原则对企业走出去有较大影响。
图3 TPP中部分条款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影响
如何降低TPP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负面影响,如图4所示,约33%的中国企业认为加大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构想能够抵消部分TPP对企业海外投资的影响,排在了首位,说明企业重视“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所带来的机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将在今年11月份在三亚举办“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邀请了国内外各界精英,探讨重要的议题,其中包括“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
图4 对破解TPP困境的部分措施效果
同时,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更加理性,而不是盲目跟随国家的战略部署,如图5所示,约38%的中国企业都具有明晰的“走出去”战略,有约37%中国企业抓住了合作伙伴提供的“走出去“机会。
图5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动机
从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额占海外投资总额的比重发现,如图6所示,约71%中国企业投资比重在10%以下,其中多于一半的企业投资比重在1%-5%之间。
图6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投资额占海外投资总额比重
图7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阻碍
通过调查发现,导致企业谨慎投资“一带一路”的主要因素中,如图7所示,有约33%的企业认为主要障碍是地缘政治风险,而宗教文化差异导致沟通阻力排在了第二位。
图8 中国企业投资“一带一路”的优势
如图8所示,在列举的四项优势中,约39%中国企业选择了广泛的华商网络。目前全球华人华侨人数约6000万,在东南亚和南亚国家高达3000万人,基于“业缘”建立的这种商业网络,借助信息化时代的网络平台,不仅规避当地国家的政策限制,地区性的金融冲击,还占领了全球市场,体现网络的规模效益。
可见,历经近8个世纪的发展演变,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化轴心有望移向欧亚大陆,推动区域全球化向真正的全球化发展,推动中国企业成为世界公民,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同时保证享有可持续的“开放红利”。
中国迎来资本输出的新时代,对于中国的发展的最大需求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失衡的经济结构,主要表现在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比重失衡。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大部分经济体,跟中国情况可能正好是相反的,属于制造业严重发展不足,缺乏能源、缺乏基础设施、缺乏工业化的进程。而中国在基础建设和能源供给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并形成了大量的优势产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工业化发展需求形成了非常好的对接。
在新型的“一带一路”的平台上,开放包容是主旋律,通过自由贸易协定(FTA)与自贸区构建全链条网络,提升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的水平,推动各国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共同发展与自强。
文章选自凤凰国际智库,2015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