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家骏:中车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球化
2015年12月3日中车集团副总经理沈家骏日前出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他在全体大会1“中国作为全球投资者:加速和加强的新趋势”上表示,中车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球化,全球化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应该是双赢的。
以下是他的发言实录:
中车新的发展方向是全球化
谢谢龙部长。大家晚上好,我来自于中国中车。中国中车这两年备受国内和国外的关注。确实中车公司也值得国际国内的人们的关注,因为现在中车发展到目前为止,在这个行业里面,大家都叫它巨无霸。是什么概念?就是每年它的销售收入在2200到2400亿左右,这个是在我们同行里边全世界排名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全球四家公司加起来总和也就是中车这么一个规模。这样的话就知道中车的规模是足够大的。从这两年发展,又是一个中国的高端制造业或者叫中国的产业发展的缩影,它是从比较小,当时已经很大、但是在这个行业里并不是巨无霸,发展到现在这种规模。从它的产品档次相当于当时是比较低端档到中端,到现在大家都知道高铁,代表中国新的产业名片这样的水平。从研发来讲,从以前的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是一系列的产品,从这个发展来讲,确确实实它值得国人骄傲和关注。
这两年中车发展到这个程度,从大的来讲已经说是巨无霸了,下一步怎么发展,这就是新中车的新的发展方向,也就是说今天我们讨论的国际化问题。作为一个企业来讲,从发展方向,它总是从国内随着它的体能增大,逐渐向海外发展。现在中车的业务到什么程度,业内有一个统计,大概全球这个行业,轨道交通装备行业应该在1300到1400亿欧元水平,中国中车已经在这个行业占了30%的份额,这个当然包括中国的。但是这个巨无霸在海外占的份额也就是5%,这样说起来,这个巨无霸还不是很强,它的国际化水平还是不够,这个正是新中车的发展方向。这几年我们也做了很多尝试,比如现在对外的投资已经达到了55个亿,这两年已经在海外有了46个机构,这里面包括并购出来的东西,还有生产基地,也就是本土化,再有区域公司等等。这么一个机构,构筑了中车走向海外的基础。这几年加起来,我们也统计过,有102个国家和地区有中车的产品。
全球化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应该是双赢的
目前看要做强,不仅仅是国内,一定要走出去的话,全球化一定要本土化。本土化这两年中车正在做,大家都知道的比如说美国的地铁,就是在美国的本土化,土耳其、南非等等本土化。这种本土化给我们带来新的课题,就是怎么样的本土化。我们感觉到应该是双赢的,我们也希望中车承载“一带一路”战略,让我们中车是一个执行者,我们希望通过本土化,能够落地,把我们的产业、把我们的技术,带到这些国家去,让大家能够享受到中车在轨道交通装备这几年的成就。同时我们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一种想法,能够通过我们的本土化,给当地的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就业机会、税收,推动他们的经济发展,这个也是共赢的思路。现在的经济,刚才大家都讲了,全球经济还是在低谷中,中国有一句话“要想富先修路”,我必须有一个说法要想富先修铁路。如果是本土化地区的政府和企业,在中车或者说中国轨道交通方面,得到了经济的动力,返回来会促进或者激活经济,通过轨道交通产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的经济。同时对中车来讲,为什么叫双赢,也给我们市场增加更大机会。因此中车这块,确确实实未来的发展,就是想把我们的产业、把我们的技术,带到国外去。我们现在叫地球村,地球村的村民们能够共享安全、舒适、可靠和环保的公共交通。
在海外成功中标高铁项目的经验
大家都关注中国的高铁走出去。中国高铁为什么受到全世界同行的尊敬,而且很期盼中国的高铁能够到这些国家生根,主要中国高铁现在的运行里程已经是全世界这么多年发展起来的总和还要多。另外中国的区域特色,导致了对中国高铁的认知,比如说中国高铁从南到北、从上到下,覆盖的使用面是非常广的。其实其他的国家,这种数据,包括它的经验、包括它的实际运用情况,并没有像中国这么全面和丰富。另外中国高铁从性价比来讲,对用户来讲也非常有吸引力。还有中国政府提倡的“一带一路”,能够促进当地的发展。而且我们也是确确实实站在对方立场,站在对方的经济和未来的发展来考虑,尽量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去策划我们的项目,因此得到当地政府和企业的高度欢迎。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围绕“中国企业全球化:新的历史 新的舞台”这一主题,举行了六场全体大会和十场平行论坛。“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是国内专注中国企业国际化具有代表性的国际会议论坛,以广阔的国际视野、宏观的政策解读、高度的战略思维为广大与会嘉宾带来思想盛宴。论坛所搭建的高端交流平台,对于已经“走出去”和有意开拓国际商业版图的广大中国企业发挥着重要作用。论坛自去年举办第一届以来受到国内、国际的广泛好评。未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还将每年举办此论坛,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提供现实意义的指导。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