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脚医生光影往事 曝光孙立哲医疗传奇
中版好书榜2016年月度推荐好书!
《赤脚医生往事》
出版发行:中译出版社
ISBN:978-7-5001-4263-8
作 者:靳之林
责 编:宗颖
开 本:16开
印 张:20.5
定 价:42.00元
销售链接:
当当  http://product.dangdang.com/23835180.html
亚马逊  
http://www.amazon.cn/
作者简介
靳之林:男,1928年5月生于河北省滦南县。当代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本原文化研究学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油画博士生导师,文化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西安美术学院“中国本原文化研究所”所长。曾获法国功勋与敬业最高颁奖委员会“金十字勋章”;获中国文联“从事新中国文艺工作60年荣誉证书”。油画代表作品:《南泥湾》《公社女书记》 《乾坤湾系列》 《玉米地系列》等。

内容简介
右图:作者靳之林(右),与孙立哲1975年于关家庄合作医疗站合影
四十多年前,在极度缺医少药的条件下,在陕北黄土高原简陋的窑洞里,孙立哲这些北京知青赤脚医生把一条条生命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完成了一个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些至今听来都匪夷所思的情景,被当年一位前去采风的画家用镜头记录下来。这也许是那个年代见证奇迹的唯一影像吧。
 这本书,上篇是著名画家、学者、民间文化的抢救者靳之林先生的摄影、速写作品及回忆录,珍贵的老照片及速写手稿均为首次独家出版,它真实地反映了在20世纪70年代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一群被政治改变命运的年轻人不甘沉沦、重新寻找生命价值的故事;下篇是“知青赤脚医生的私人记忆”,他们朴实、真切、感人的文字,还原了历史现场。
 自己制药,自力更生,少花钱、不花钱也能有病治病,无病防病。那时候,赤脚医生与患者的医患关系更像是乡间淳朴的亲戚宗族关系。今天,“赤脚医生”早已成为一个历史名词,但是,孙立哲他们在田间地头背着的那个深棕色药箱,他们拉着家常在炕头看病的情景,却成了人们对于那个年代的一段温暖记忆。

编辑推荐
读精品——《赤脚医生往事》是文化大家靳之林先生关于一代知青赤脚医生孙立哲医疗传奇的光影回忆,首次独家曝光其1970年代拍摄的数百老张照片和速写手稿,以艺术家的眼力和功力,所拍作品和速写张张都具大师品质。连同他的文字一起,为历史学家研究那段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文献。
读原创——这是一本部题材独特的原创图书,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当代世界医疗史上的奇迹:20世纪70年代北京知青孙立哲等赤脚医生,在陕北乡村里治病救人,做了上千例手术,抢救了无数农民的生命,当时蜚声全国。老画家为那一代青春作证,为赤脚医生历史做出了感人的记录,令世人震惊!因为今天的年轻人乃至世界医学界,从来不知道那个时代有数十万赤脚医生拯救了中国崩溃的医疗体制,对农村的医疗起到推动作用,而且是没有受过医疗训练的医生。
读历史——在《赤脚医生往事》中,除了靳之林教授拍摄的照片和回忆文字以外,还收入了当年以孙立哲为灵魂的医疗队队员们的文章,丰满了该书的内容,增加了可读性和史料价值。赤脚医生的个体记忆和所述细节,构成了“赤脚医生”这一中国乃至世界当代医疗史上传奇、独特的一页,亦填补了出版空白。
读故事——该书充满了正能量,不打鸡血,不灌鸡汤,一个个真实淋漓、闪烁人性光辉的故事催人泪下;一张张珍贵的图片故事,还原历史现场。通篇弘扬为民众服务的精神。在今天医患关系紧张恶劣、医疗体制令人绝望的环境下出版,令人深省,给人启迪,具有现实意义。
读男神——就算在那个“不看脸”的“革命时代”,如果你有追求、有理想;肯创新、肯奉献,一样可以成为受人尊敬和崇拜的男神!况且《往事》主人公是一位大帅哥——孙立哲可以说是1970年代全世界最传奇、英俊、性感、迷人的男医生。他从未学过医,与作家史铁生一起插队,靠自我救赎之心、顽强毅力、惊人胆量、好学精神,创造了震撼世界的医学奇迹,被下乡考察的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肯定,找回了久违的自尊找到爱的荣耀,事迹被编入中小学课本……荣誉感满足感挫折感失败感,使他对那段历史的体验和认知与一般的知青有所不同。经历海桑田人生沉浮,他百折不挠,依然续写着生命传奇,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出版家、慈善家,至今仍义务为各地患者治疗癌症,为人治疗“心霾”,为社会默默贡献,被称为“网络赤脚医生”。

书本目录

试读章节
序言
靳之林
我和延安的缘分是50 多年前的事了。1959年到1961年,我连续三个春天在延安农村深入生活,完成国家博物馆油画任务《毛主席在大生产运动中》、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油画任务《南泥湾》以及《陕北老农》的油画肖像创作。那时候,憨厚质朴的陕北农民,浑厚广袤的黄土高原,感人肺腑的军民关系、干群关系,让我无意中找到了自认为最高的美学理念,那也是后来艺术上我一生追求的奋斗目标。
回到北京以后,我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向单位中央美术学院递交了申请书,希望全家到圣地延安去安家落户,但由于种种原因没能实现。直到十年“文革”期间,我付出了妻离子散的血的代价之后,终于在1973 年11月实现了落户延安的夙愿,被安排到延安地区的文化馆和文管会工作。
记得1974年有个陕北赴京暑假的报告团,介绍了孙立哲等一批知青落户延安农村,为解除农民病痛献身农村的感人事迹,感召了北京各中学的学子。他们冲破社会和家庭的各种阻力,结组跑到延安,向孙立哲等一批老知青学习。1974年5月的一天,我在延安参加了欢迎奔赴延安、建设延安的志同道合的新战友的活动。正是那天晚上,我在杨家岭三所第一次见到了“传说中的”孙立哲,听他和新知青座谈,听他在毛泽东接见白求恩的旧居讲白求恩精神,然后随他带着长着大得出奇的甲状腺肿瘤、被延安大医院推出来的农村老太太到他的关家庄合作医疗站做手术。在关家庄,我第一次看到了立哲的住窑,赤脚医生们创建的治疗室、手术室,自制的担架和手术床,我决定留下来参加关家庄合作医疗站的活动,和立哲他们在一起。

 

1975 年2月,立哲提出由延川开始,建立各公社的合作医疗站,然后普及到延安和陕北各县,这个战略设想太震撼人心了,我决定全程参加。我能做点什么呢?发票挂号,双手举手电筒当无影灯,当巡回护士,我都做过,但我时刻没忘记自己是个画家,我要用画笔记录下这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最感人的事迹,而在特定场景和光线下的最感人的场面、情节和形象,都是瞬时即逝的,我必须相机不离手,迅速抓拍。我把我的国产“海鸥120”照相机挎在脖子上,手里拿着速写本速画速记,照相机速拍连拍,回去在我的暗室冲洗放大。这是我最精彩的生活火花和最感人肺腑的油画创作。
在跟随医疗队去各公社建立医疗站的那段日子,很多场景都让我终生难忘。那时候陕北农村的道路非常糟糕,立哲和知青们经常要在雨中的泥泞里赶着毛驴艰难地行进,有时候开着手扶拖拉机,不等进村就因路况太差,只好提前卸下医疗器械和药箱,人背肩扛地步行进村。记不清多少次,一进村,等候看病的老乡早已在隆冬的严寒里挤满了院子。老汉们在院里架火取暖,对火点烟,像亲人一样拉着话,婆姨们抱着孩子在窑里坐满一炕,每个人都盼救星似的盼着孙立哲的到来。在窑里,立哲常常是坐在满炕带着娃娃的婆姨中间,边听着婆姨的诉说,边用听诊器听诊……
全世界恐怕也找不到这样感人的场面了。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医生和病人竟有着如此和谐融洽的关系,直到今天都不能不令人惊叹,那的确是一段特殊年代写下的不可复制的传奇。要是能把这些照片画成油画,应该是最感人最难得的艺术创作吧,可是我却没有时间去画。

关家庄合作医疗站的赤脚医生们。自作至右为:王金亮、孙立哲、莫之如、李彦、李桂芝。照片摄于1975年医疗站的兴盛时期。
本来我去延安落户是希望与工农结合,画质朴的陕北农民,画领袖与群众亲密的鱼水关系的,这些,我拍不完也画不完。没有想到的是,从1974年开始,我彻底被立哲、知青们和医疗队的激情卷入了他们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也成为医疗队的一员,赶上手术,我便放下相机和画笔,放下一切,为立哲当助手,为手术服务。
一个对医学一窍不通的外行,从开始给病人打水、搬东西、洗器械、叠手术衣、在手术室打手电充当“无影灯”,到撕下速写本,给凌晨开始就挤在院子里的病人发号,维持秩序,到最后参加他们的会诊、病人的护理与治疗,在人手缺乏的时候,我还曾经刷手、穿手术衣,带手套上台,为主刀的赤脚医生打下手。这是我一生中最为奇特的一段经历。

1976年春,关家庄合作医疗站办起了中药学习班。参加学习班的赤脚医生有:前排(自左至右):王金亮、刘瑞廷、拓祥、刘向前、闫玉明、刘万祥、刘治江、杨治雪;中排(自左至右):刘廷梅、李冬艳、高梅、张廷珍、李彦、莫之如、惠玉梅、张应梅、刘富萍、刘桂芳;后排(自左至右):李桂芝、刘宗贤、靳凤山、张本年、刘振清、刘世祥、张建福、惠玉祥、杨金祥。
这本书,是我的摄影创作画册,也是素描速写画集,它是真实的现场记录和现场创作,真实地反映了在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我与立哲生死与共的友谊,出版它是我多年来的心愿。谨以此奉献给我胸怀人类、胸怀民族、胸怀大众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孙立哲和从北京到延安插队、与延安人民一起建设延安、把全部青春奉献给延安人们的新老知青。今年是我忝列“老知青”队伍40周年,是为纪念。
此外,书中也收入了当年知青赤脚医生们对那段岁月的回忆文章,那是他们的真实经历,也是他们的青春之歌。
出版前,编辑让我写一段“立哲其人”,想来想去,很是为难。相处的点点滴滴太多,要说的其实就是一句话:在我心目中,立哲就是个“超人”,他有超人的胸怀和理念,超人的坚韧和毅力,超人的对普通民众的真诚关怀,还有超人的对亲朋好友的似火热情。我们俩,相识40多年,相知一辈子。

历史记忆




速写《孙立哲和医疗队队员在马家沟大队窑洞中做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