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良:中国的公益慈善


徐家良,1963年生于浙江慈溪,曾到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服务中心、台湾政治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共组织与公民社会、地方治理与公共政策,现任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第三部门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社会企业是运用企业的运营方式实现公益的目标和使命。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而且各种各样。社会企业的发展刚好可以弥补政府和其他社会组织解决社会问题的不足

公益慈善并非只有一种  

 

  现在大众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基本停留在捐钱帮助困难的人群层面,而且做公益慈善是不能赚钱的。如果公益组织不赚钱,他的钱从哪儿来?一般都是别人捐的。他自己没有造血功能,捐款用掉之后又要找人捐。但有些公益慈善组织像国外的学校基金会,他就会去投资。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后,美国高校基金会受到的损失非常大,投资回报率低了很多。因此,很多私立学校后来就采取多招留学生,降低奖学金额度,减少奖学金数量,缩减工作人员来弥补损失。

  实际上,目前的法律没有规定公益组织不能进入哪些投资领域。公益组织是独立的法人,法人只要能够自己承担风险就可以投资。我们基金会条例里面有一个规定就是保值增值,只要做到保值增值就可以投资。我们投资的是股票,其他的基金会也有股票投入。期货的风险很大,目前的基金会可能没人进入,因为它来得快去得也快。

  社会企业与公众认知的公益组织有所不同,他是运用企业的运营方式实现公益的目标和使命。企业最早是从欧洲社会经济的概念衍生过来的。后来英国大使馆在中国创导了社会企业家培训,2009年时,开始形成一定的规模,每年有上百人接受培训,这对推动整个社会企业的发展有非常大的影响。而且,社会企业的发展与我们目前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刚好可以衔接起来。有些社会问题是政府解决了,有些社会问题是一般的社会组织、公益组织解决的,一些政府解决不了的问题,正好可以用社会企业的方式来解决,效果肯定更好。

  目前,中国的社会企业越来越多,虽然与其他的社会组织相比,数量上可能会少一点,但与前几年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增长。

  社会企业或者公益组织与商业企业之间虽然有边界,但并不是很清晰,也不应该清晰。我一般用圆圈来比喻他们的关系,比如说企业是个圆圈,社会组织也是个圆圈,这两个圆圈原来是独立的,没有交集。但是,在大量的过程当中,这两个圆圈就有了交集,连成了一块。比如说社会组织有一些活动需要企业捐赠,这就有交集了。现在,社会企业之间的交集是:有的是企业有捐赠,有的用企业的运作方式去赚钱,然后来解决社会问题。在原来的计划经济时期,公益慈善基本上就是花钱的,不是赚钱的。现在,情况不同了,公益或者慈善领域有不同的类别,有些组织确实是靠捐赠,自己不赚钱也是可以的;有些则不靠捐赠,而是通过自己的造血功能赚钱,然后用在公益慈善领域。社会组织的不同方式对整个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很有帮助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现在,中国引入了一些国外的公益模式,这些模式,有的发展得很好,有的可能要稍微调整才能适应中国的国情。

  2007年,我到台湾去,看到有一个基金会投标了台北市政府手里的几个加油站。基金会投标可能比一般的商业企业价格要低一点,但有一个条件是他雇佣的人群是残障人士。其实这个模式非常好,增加了残障人士的就业渠道。残障人士没有工作,一是会增加家里的负担,二是对他自己来说没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而台湾的这种模式给了残障人士工作的机会,同时也能够为社会、为公众带来很多好的效果。国外慈善公益的模式,能够为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社会组织的形态,更多的解决社会问题的方式。

  在借鉴国外模式方面,海归有着非常大的优势。实际上,从海外回来的一些人,在不同的领域里面也都在做这一块。例如在环保方面做的比较早的就是梁从诫,最初他到国外去开会,接触到环保组织,之后在九十年代就与别人联合创立了自然之友。廖晓义也是到北卡罗来纳州留学归来后,办了地球村,拍了很多环保的电视纪录片。当时,海归人员基本上是在做环保宣传,但后来慢慢就变成了践行者。2008年奥运会的时候,廖晓义是环保使者,四川地震之后,她又到彭州地震灾区去搞乐和家园,把环保、节能和人们的美好生活连在了一起。廖晓义在彭州选了两个村做乐和家园,把环保、生态的理念带了进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对当地的管理体制也产生了影响。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是比较宽泛的环保宣传,现在则是将环保聚焦到了某个地方。

  对我们的整个社会来说,环保是比较欠缺的一块。一批人到国外去,意识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学到了国外的经验,回来也开始做环保。但当时的社会对他们的行为是不理解的,响应者也比较少,因为整个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还没有显示出来。后来,响应的人慢慢多起来,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老百姓的观念也改变了,经济发展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显示出来了。社会对环保组织、环保人士的认同度也在提高,原来感觉他们很另类,饭都没吃饱,还要环保。现在饭是吃饱了,环保却严重透支了,要去补。

  环保虽已成为社会共识,大家都知道经济发展对环境产生了影响,但对影响的程度却没有概念。汪永晨搞了两个活动,江河十年行和黄河十年行。他每年去考察,要连续考察十年,去了解黄河和长江流域环境的变化。2010年,我参加了江河十年行,考察长江。2011年,我又参加了黄河十年行去考察黄河,到黄河源头去看过之后感触非常大。黄河源头的环境比较脆弱,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工业污染也很厉害。有些事情,人们看过之后,才会有更直观的印象,也会慢慢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

文章选自《海归者说-我们的中国时代》,主编: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执行秘书长苗绿、CCG主任王辉耀,中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