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说深圳人才新政:安居保障新规击中人才引进“痛点”

  30多年来,深圳不断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勇于突破人才引进传统体制政策障碍,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在新形势下,深圳又拿什么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呢?深圳市近日出台的《关于促进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下称《若干措施》)或许提供了一些答案。

  《若干措施》提出通过加大对高精尖人才、紧缺专业人才、博士后、国际化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建立完善人才健康顺畅流动机制,深化人才举荐和评价制度改革,强化人才创新创业金融扶持,加大各类人才安居保障,提升服务人才水平力度等措施,努力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政策环境和社会土壤,提升深圳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政府部门推出的这些措施,专家、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才又是怎样看待的呢?记者就此进行了走访。

  专家观点

  曲建图片来自综合开发研究院官网

 

 

人才安居保障覆盖面广普惠性强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 曲建】

 

  2015年以来,深圳房价一路飙涨,在高房价的背景下,深圳如何留住人才、吸引人才?

  综观此次出台的人才新政,81条措施中有5条聚焦加大人才安居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加大力度建设人才公寓、完善高层次人才安居办法、加大中初级人才住房政策支持、提高新引进基础性人才租房和生活补贴标准以及创新境外人才住房公积金政策等。

  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认为,在《若干措施》中,“最大的亮点是对于原有人才安居保障政策的全方位突破。”曲建认为,经过2015年房价的新一轮上涨,深圳面临居住成本高、工作性价比低、无法满足新形势下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快速增长的积聚人才需求的隐忧。《若干措施》提出的人才安居保障“升级版”可谓直击深圳市人才引进的“痛点”。

  曲建分析,从支持对象来说,新政人才安居保障方面的措施涵盖了新引进基础性人才、杰出人才、高层次人才以及海外人才,政策覆盖面广、普惠性强;从支持力度来说,对于各类人才的补助资金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尤其是对于新引进基础性人才的住房和生活补贴,提高至本科每人1.5万元、硕士每人2.5万元、博士每人3万元,均超过之前的两倍,政策力度较大。

 

高校观点

  李凤亮深圳晚报记者 冯明 摄  

  

鼓励创业还需更多细则和配套措施

 

  【深圳大学副校长 李凤亮】

 

  此前,深圳就曾陆续出台《关于加强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多个配套扶持创业。而此次出台的《若干措施》,从创客人才培养、创业资金、制度等方面对如何扶持创业加以明确,提出实施创客人才培养资助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创客个人、创客团队项目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助,未来5年每年新增创客人才3万人左右;设立80亿元规模的人才创新创业资金,支持人才创新创业;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措施。

  在深圳大学副校长李凤亮看来,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这一措施是人才措施宽松和进步的体现。李凤亮称,鼓励科研人员将自身的科研成果积极转化,做好“产学研”结合,加大企业的创新力度,但是未来仍需更多的细则和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技人员“万众创业”之势。

  李凤亮称,目前,高校科研人员对离岗创业大多持谨慎态度,更多的人还在观望之中。“已经担任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顾虑多,3年后创业失败回来,职位没了。”李凤亮分析,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除了包括科技创业难度大外,还与一些细则尚未明确有关,“科技人员办公司,单位要收管理费吗?专利之外的未确权的知识产权算谁的?校办企业与校方如何利益分配……这些都是要考虑的。”

  对此,李凤亮建议,相关部门在鼓励事业单位创新时,可借鉴硅谷的做法。以斯坦福大学为例,相关政策包括允许教师和研究人员每周有一天到公司兼职,从事开发和经营活动;教师在学校获得的科技成果,由发明者本人负责向公司转移的,学校与其签署许可合同,所获得的知识产权收益,学校只提取10%~15%;学校的应用性成果在一年之后仍未向企业转移的,发明者可自主向企业转移,学校一般不再收取回报等。

 

企业观点

 

李勇资料图片  

  

深圳应建立人才评价权威专家库

  

【深圳市桥博设计研究院院长 李勇】

  在《若干措施》中,有多条措施直接指向企业或企业家,尤其是在人才举荐和评价制度方面,明确提出“鼓励我市企事业单位、人才中介组织等引进和举荐人才”“在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市桥博设计研究院院长李勇强调,在人才评价方面,现行的评价标准基本可行,但评价结果往往弹性较大。“应该注重人才的硬指标,如科技成果、发明专利、专著、标准、论文以及在国际国内行业的影响等。”为此,李勇建议,深圳应该建立人才评价权威专家库,专家成员一般应由各专业在职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担任,不能由水平低的专家去评价水平高的人才

 

  记者从市人社局了解到,对于人才评价和认定方式方面,深圳于2015年发布了《深圳青年创新创业人才选拔扶持实施方案》,创新人才认定方式,采用全新的“举荐制”方式,规定凡在深工作、学习或自主创业两年以上,年龄在35周岁以下,开展应用研究、技术创新或者创业项目属于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具有发展潜能、并符合相关推荐条件的,可向举荐委员会委员自荐,举荐委员会委员也可自行决定举荐对象。其中,方案实施初期,举荐委员会由市政府聘任的首批20名举荐委员会成员由深圳市已认定国家级以上高层次专业人才、“孔雀计划”A类人才、知名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负责人组成。

  人才代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陈宁受访者供图

  

部分新政还需细化到可执行层面

 

  【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CCG常务理事陈宁】

 

  “新政让我们看到政府吸引、留住人才的魄力,但是一些政策还需要细化。”陈宁是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也是深圳市国家级领军人才,入选了深圳“孔雀计划”A类人才。“去年7月我们在西安招了一个博士,谈了好几个月,到了年终,对方考虑到深圳的高房价,决定不来了。”陈宁认为,政府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安居保障,尤其是对中初级人才的住房政策支持,有利于为企业吸引、留住人才。

  作为一名科技型企业的创业者,陈宁也非常关注创业后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一次政策还提到要‘强化人才知识产权保护’,提到要‘实施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陈宁认为,此次政策,例如对侵犯知识产权的失信行为进行曝光,严加处罚,为科技型企业创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但一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服务上来,要细化到可执行层面。

  据悉,在《若干措施》“提升服务人才水平”部分,除了提出要强化人才知识产权保护,还明确“市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每人联系至少一名专家,通过与专家结对子、交朋友,经常听取意见建议,了解掌握专家的思想、工作、学习和生活状况。”对此,陈宁以其团队举例道,“我们经过几轮专家筛选、论证,入选了‘孔雀计划’,本身就说明得到了一些专家的认可。如果政府领导与专家结对子,了解专家的动态,进而也会了解到业界最新动态,有利于我们科技企业与政府的沟通”。

  同时,陈宁认为,对于一些科技型创业团队来说,技术储备充足,但是有时也会处于“酒香巷子深”的状态,盲目自信技术,市场化的营销和宣传手段不足,而其中政府信息化和宣传部门也是企业需要重视和合作的渠道。(记者 胡琼兰)

文章刊于《深圳晚报》,2016年4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