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慈善榜:海归是中国现代慈善的新动力

引  言 

 

2016年6月,2016胡润全球华人慈善榜发布,共有122人上榜,总捐赠额比去年上升50%,达到300亿元,是三年前的5倍多。上榜门槛为1,255万元,与去年1,200万元多一些。有27位大慈善家捐赠过亿,比去年多了9位,达到08年的最高峰27位。作为研究国际人才和海归的领先智库,CCG发现,在这27位捐赠过亿的慈善家中,就有4位是留学归国企业家,排名依次是信中利资本汪潮涌1.25亿、华控基金张扬1亿、心里程彭国远1亿、崔如琢1亿。



  从整张榜单来看,122人当中有11人具有留学背景,占总榜单的9.01%,与其他类别的捐赠者相比,比例较高,其中不乏汪潮涌、李彦宏、沈南鹏等知名企业家;海归企业家的整体捐赠额度都较高,在这11人当中捐赠过亿的高达海归企业家人数的36.36%,捐赠更是占到58.65%,突显出这些海归企业家的捐赠价值。这些海归企业家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也受惠于教育,其主要捐赠方向集中于教育方面,要么是向母校捐赠,要么是投入教育基金,要么是投入教育文化设施。如信中利资本的汪潮涌,在2015年12月以个人名义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1亿元,捐赠小母牛扶贫基金、捐赠李时珍教育基金、捐赠中国留学人员发展基金会,总计1.25亿元。还有红杉资本的沈南鹏,也是以个人名义向母校交通大学捐赠5000万元。

  从地域分布来看,这些海归企业家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经济发达城市,主要从事金融或互联网行业,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资本实力。从年龄结构来看,从35岁到72岁不等,年龄跨度较大,平均年龄55岁,正是功成名就,具有强烈社会情怀的时候。这种地域、行业、年龄分布也对应了现在海归群体的整体趋势。

  从留学背景来看,这批海归企业家主要留学地集中在英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学专业聚焦于商科,这从人才教育上解释了为何他们具有社会慈善捐助的意识。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商科教育体系中,商业伦理课程是这些未来企业家必修的课程。商业伦理课程探讨了商业活动中,企业与企业、人、社会之间的关系问题,核心内容便是企业和公民的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进程,实际上是以英美等国家为代表的经济强国商业形态演变的一个过程。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石油大亨洛克菲勒从事公益慈善活动开始,企业家们逐渐意识到财富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的出现,更是引得人们和社会整体思考企业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企业家需要如何帮助和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些都是上述海归企业家在西方教育环境下所学习的内容,如从榜单上可以看到这些企业家会捐赠各种现代意义上的基金会。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留学及海外工作的经验让他们见识了全球顶级企业家价值观的趋同性–创造共享价值。优秀的企业家不仅仅着眼于企业的经济利益,更是把创造社会价值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带动社区共同发展是这些企业家认为企业永续经营的重要因素,如星巴克的董事长舒尔茨带领全体员工参与飓风后的城市重建等等。在海归慈善榜当中的李彦宏也是与众不同,捐赠是医疗领域的发展,这也是社会价值的体现。早些年,高瓴资本的张磊也是向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沈南鹏、徐小平等捐助耶鲁大学北京中心,纷纷将财富投向人才教育事业。

  此外,国外完善的慈善制度和文化也让这些海归企业家耳濡目染。欧美慈善文化源远流长,如在社区公益、教堂文化等发展完善。从文化传承上,他们就注重慈善捐赠,从政策制度上,这些国家建立了完善的慈善法律法规体系,创造减免税的政策,为慈善事业做好了充分的软件环境。从行为上,不只是宣传慈善理念,更多的是落实到慈善行动中,实实在在的帮助他人。海归在国外生活多年,不少人深受欧美慈善文化、慈善制度的影响,充分理解和钟情于现代慈善事业。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蓝皮书披露,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0.91万人,总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虽然从2016胡润慈善总榜单中看,海归人士只占10%左右,但是随着海归人数的逐渐增多,在上述因素的相互影响下,以慈善榜为引领,这一比例日后定会大幅增长。海归们特殊的文化和教育背景,一定会成为中国现代慈善领域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