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观察】英国脱欧 仲裁闹剧 全球化去向何方?
英国脱欧不仅仅暴露了英国体制机制各方面的弊端,还从深层次体现欧洲一体化的问题,所以这几天在英国完成首相换任尘埃落定之后。社会各界专家学者开始关注欧洲本身体制改革问题。英国退出欧盟会产生什么样的冲击?从欧洲一体化建设半个多世纪以后居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们就可以看到,欧洲确实面临严峻挑战。席卷希腊等国的欧元危机是老生常谈,近来英、法、德等欧盟大国也各自面临新问题。法国“新劳动法”引发罢工浪潮,德国难民问题催生社会对立,英国“脱欧”公投甚至导致政治刺杀,等等,这些足以印证欧洲面临挑战的复杂性、严重性。
脱欧拉低了整体欧洲经济增长的预期,同时最近恐怖主义事件叨扰法国也增添了欧洲的不稳定因素。欧洲经济社会各方面的衰退迹象已经初见端倪,而在几天前英媒对于英国应向中国借鉴经济发展经验的论断就可窥豹一斑。面对英国脱欧而造成的欧洲整体的不稳定局势,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贸易大国危险与机遇并存。
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黄靖教授表示英国公投脱欧,必将导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大转变。在这一转变中,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第一贸易大国,中国将面临重大的挑战,同时也将获得难得的历史机遇。只要能够审时度势,中国定能够克服英国脱欧带来的挑战,同时抓住历史机遇,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积极布局,为持续和平发展奠定更加牢固的基础。
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法庭对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单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做出最终判决,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中国主张的“九段线”。中国外交部第一时间发表郑重声明称,该裁决是无效的,没有拘束力。
之后南海仲裁案的相关话题就一直占据各大媒体报刊的头条。如今该事件已经过去近一周,所谓“国际仲裁”仲裁的公正性也不断被质疑。人民日报先后刊登“中国是南海和平稳定的真正维护者”、“所谓裁决不会得到国际社会认可”等多篇文章,体现了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坚定立场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此外不断有专家为中国发声,给南海仲裁证伪。海洋争端解决国际法研讨会所有很多专家指出临时仲裁庭树立违反国际法坏典型认为中国做法才是在捍卫国际法尊严,临时仲裁庭越权扩权违反国际法,在国际法领域树立了一个坏典型,政治操纵下的所谓裁决必将遭到唾弃。
“南海仲裁”的实质是什么?“后仲裁时代”将面临怎样的新局面?中国当如何应对这一仲裁结果?中菲关系将何去何从?针对这些热点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第一时间集合CCG专家学者的观点,解读南海仲裁结果,深入剖析其背后的意义。其中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义桅表示中国是国际法的坚定维护者,有些国家没有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却用国际法、海洋法公约来教训别人,令人匪夷所思。美国至今未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很多国家已经看穿美国无法直接与中国对抗,转而通过怂恿菲律宾来挑衅的这一事实,因此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支持、理解中国的立场,南海地区和平与稳定终将得到保障。CCG专家们普遍相信闹剧终将落幕,南海地区终将平稳。
中国目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经济发展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就在13日,英媒还提出向中国学习经济发展的观点。中欧工商峰会正如火如荼的进行,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逐渐影响着全世界今天,清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阎学通表示中美两极格局或在2020年定型。
面对目前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状,中国政府自然而然就以“稳预期”、促进国内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宏观调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近期出台的大部分宏观经济政策决议内容都以促进经济平稳运行,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主。虽然在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还未完全成完成,部分企业的产业结构优化问题也没有得到全面地解决,但是中国经济总量庞大而目前下行压力也相对得到缓解。
在今年中欧峰会上有不少外媒报道中国在会上聚焦经贸,称将逐步淘汰落后产能。同时在国内李克强总理在同主要国际经济金融机构负责人举行“1+6”圆桌对话会也表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关键作用。由此可见国内经济转型,而中国企业也面临着是境内或者境外投资的抉择。相比较国内,国外具有更开阔的市场,加之近年一系列鼓励企业走出去的政策推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象已经蔚然成风。但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是否会带来更大的效益,这个问题值得商榷。
CCG就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情况频繁的现象从并购结构以及潜在的风险等相关问题做出了分析。中企进行海外收购的领域从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领域,如橡胶、铁矿石等到更加关注创新产业、高科技等新领域转变。中国企业从以自然资源来满足自身需求向追求更高的附加值而转变。但是在另一方面,中国企业也面临着“冲动消费”的问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中企海外完成海外并购后,常常面临人才缺失、文化差异、国家间标准不统一,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并购具有风险和不确定性,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中企要有耐心,不能一蹴而就。
在前一阵高考录取工作尘埃落定后,主流媒体对于高考相关改革关注热度开始减退。但是随着新一代年轻人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社会对于下一代的态度逐渐从一度怀疑转向肯定。这几日的人民、光明头版的消息“看,这一代的青春飞扬”对“90后”优秀青年的风采全面展示。这不仅仅体现了社会对新一代的肯定,也是全社会希望通过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来教育当代青年人。同时,中国的教育体系在不断完善中不仅服务于本土,更是梅开二度被外界借鉴。
曾几何时,中国一直在研究、借鉴西方人才教育模式。而中国本国的教育制度在最近一个月不断的受到国外的关注甚至借鉴引用。从月初开始,就有外国媒体(尤其是英国)提出中国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的论断;几天前英国又提出要学习中国的教学方式,尤其是数学教育模式;就在7月19日根据China Daily 头版的最新消息,英国8000多所学校开始采纳中国数学学习系统。
教育的意义就是培养人才,在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前提下,培养人才最好的方式就是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目前海内外的所有教育资源。近期,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CCG秘书长苗绿表示当前,我国的人才制度体系愈发开放、包容,我们期待我国的人才政策未来可以不断地改进完善,从而更好地建立国际人才竞争优势,聚天下人才而用之,让他们更好地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