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创始人王小川:敢于独闯商业模式,不遗余力地创新


  王小川似乎从小就不走寻常路,他依靠在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惊人天赋先后就读于成都七中、清华大学等著名学校。在风云变幻的互联网市场上,他带领搜狗团队创造出“三级火箭”模式,时刻鼓励创团队不遗余力地创新。

当我们过多关注下一个风口在哪里时,恐怕本身就遇到陷阱了,或者来讲,如果跟趋势不符合的风口就是陷阱。看风口,要看当下是否是最好的切入机会。另外一块,就是在趋势里面,越走是不是越顺,还是越走可能这条路就越窄。从搜狗角度来说,寻找移动互联网的机遇,我们更多的就是看当下的机会。

  ◎“当别人把门关得差不多只留条缝的时候,如果你自己还把那个门缝关上,就相当于自己不给自己希望。”

  2001年,搜狗从搜狐中拆分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公司。2003年,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决心打造自己的搜索引擎,刚刚毕业的王小川被委以重任,成为搜狗的CEO。

  然而,当王小川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发现:“全世界能做这事的国家,比能做核弹的还少。”搜狐是一家媒体属性极强的公司,似乎也不具备相关的技术基因。在王小川的奔走之下,团队招到20多名清华大学学生,用他的话讲:“这些人都是我挨家挨户找来的。”11个月过后,搜索引擎发布。然而,正如一位投资人对媒体表述的那样:“很多人总讲,我也能做搜索,但你发现,没做两天他就玩不下去了。”在互联网市场上一步落后,步步落后,2005年百度上市,将搜狗甩在脑后,另一方面巨头Google也在不断蚕食这一市场,王小川和团队陷入窘境。他回忆道:“当时我们瞄着做跟百度一模一样的东西,走别人走过的路,结果百度吃肉,我们连喝点汤都难。”

  2003到2008年,搜狗团队的士气一直不是很高,初创时期的技术人员因为升学和就业相继离开,人们开始质疑,搜索引擎能不能做好,这个项目会不会明天就不在了。遭遇压力的王小川从不在员工面前表现出压力,因为他“想要给大家一个环境,安静地把事情做出来”。尽管也理川的先例,搜索引擎你能个机能做好,会不会明天这个术基因。搜狐很多人对搜狗搜索的前景感到迷惘,但王小川认为:“当别人把门关得差不多只留条缝的时候,如果你自己还把那个门缝关上,就相当于自己不给自己希望。”

  ◎“在一个复杂的格局里,我们可以选择花10倍的力气,寻求在产品上的更大突破。”

  意识到硬拼搜索引擎希望渺茫后,王小川和团队不得不探索新的途径,用他的话讲就是“被逼着去创新”。他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技术实现服务”,并逐渐对市场和产品变得敏感。2006年,将互联网和输入法结合的“搜狗输入法”面市,开始逆袭,到了2008年,输入法的用户量已经占据了40%的市场份额,次年更是大幅攀升,达到了70%。

  通过这种途径,搜狗终于摸索出“三级火箭”的产品逻辑和商业模式:从输入法导入浏览器,用浏览器来增加搜索流量,“输入法就是一级火箭,浏览器是二级火箭,搜索是三级火箭,最后的发射来自前两级火箭的推动。”王小川将搜狗的奋斗形容为:“在大象的阴影里,搜狗逆流而上,没有遵循所在领域普适的游戏规则。”“三级火箭”模式将搜狗输入法庞大的用户转化为可观的商业利润,并找到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经过十年历练,搜狗在中国的互联网市场上终于赢得一席之地。然而,王小川认为搜狗的表现只算“及格”:“创新还是可能的。我们是1300名员工,而百度是2万。”面对激烈的竞争,技术出身的王小川强调要不断创新,他经常告诫员工:“在一个复杂的格局里,我们可以选择花10倍的力气,寻求在产品上的更大突破。”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