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的特殊发展机制 | 智库研究
作为思想工厂,智库必须产生通权达变,顺应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点,并通过这些思想、观点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有创造性、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智库不仅要从当前的问题着眼,更要注重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对研究现有政策的问题与漏洞,更要能提出解决问题和漏洞的新政策和新方案。要做到这些,智库必须具备一整套自我更新、自我调适、自我进化的完善机制,以永葆生机与活力。
思想创新机制
思想创新机制带来学术影响力。智库作为聚集了诸多行业翘楚、领域精英的研究机构,其生产的产品的性质决定了创新是其不断追求的目标。因为创新能力的高低事关研究成果的质量和智库的影响力。智库的影响力是通过其研究成果的影响力建立起来的,也就是说智库要保持自己的影响力就要不断地创新,保持其思想、观点的与时俱进。纵观世界知名智库便知新思想、新观点乃至新的价值观的推陈出新是成为一流智库的第一要素。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斯坦福研究所、罗马俱乐部、野村综合研究所等国际一流智库的发展历程无不说明这一点。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智库还善于将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中,从战略的角度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经得起检验的结论。单从实际效果来看,虽然智库新思想、新观点对制度设计、政策制定的影响更直接、快速,但远没有这些思想与观点所形成的学术影响力来的长远和深入人心。例如罗马俱乐部,该俱乐部将自己的宗旨定位为通过对全球性问题的系统研究,包括人口、粮食、工业化、污染、资源、贫困、教育等,提高公众的全球意识……使人类摆脱所面临的困境。”罗马俱乐部自成立以来一直按照这一宗旨行动,随着该俱乐部的研究成果的传播,其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加,不仅在学术上影响了对未来学问题的研究,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唤醒了民众的未来意识,增强了民众对世界危机的认识。而要形成和增强学术影响力,智库则需要在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在这方面,知名的兰德公司就是很好的例子。兰德公司也被称为“兰德学派”,这一名称主要得源于其高质量的研究成果、独到的思想见解和观点,以及不断自我更新的能力。成立之初,兰德公司便因那份价值200万美元的朝鲜战争研究报告一炮而红。之后,兰德公司用其实力不断的证明着自己。到目前为止,兰德公司已经为美国政府、军队及企业提供了众多的咨询服务,并凭借其研究成果的专业性、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誉满全球。
智库以影响国家决策为目的,因此,对智库最终效果的评价往往是通过其思想、观点对政策决策的影响程度来衡量的。在这个资讯发达,“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思想、观点的及时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智库都极其重视对其思想、观点的宣传,开拓多种渠道,投入大量时间和金钱推广、宣传其思想、观点。据媒体报道,仅2007年,传统基金会和布鲁金斯学会用于推广、宣传其研究成果的费用分别高达600万美元和400万美元之多。智库作为独立的、非盈利性政策研究机构,其生存和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对自己思想、观点的推广和宣传能力。
舆论引导机制
舆论引导机制形成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讲求是研究成果的深度,而社会影响力讲求的是推广研究成果的广度,智库一般是通过将其研究成果广而告之的形式来培育预期社会影响力的。智库的研究成果被学术圈认可和接受之后,智库和学术界还会利用多种渠道将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在社会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之间产生影响力,借以对社会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政策决策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信息咨询网络的普及,智库之间的竞争也渐趋激烈。因此各个智库都在想法设法在思想市场上竞争,想方设法推广、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舆论,最终影响公共决策。一般来说,智库采取的主要推广、宣传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其中人际传播有助于智库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决策者,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担负着议程设置和塑造公共舆论的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决策者。
所谓人际传播,是指智库依靠个人关系网退关宣传其研究成果,其中美国的“旋转门”机制是人际传播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旋转门”机制链接了智库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这一机制的重要功能一是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如直接在政府中任职,用电话、邮件与政府官员取得联系、与国会议员保持密切关系,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听证、高层次决策者的咨询等;二是连接知识与权力,“旋转门”机制为研究者和官员提供了角色互换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研究与现实的双重经验;三是推进“第二轨道”,官员与研究者身份的互换,可以为他们提供看问题的另一种角度,有助于他们在官方外交民间外交之间找到另一种外交方式。我在布鲁金斯做研究时发现,布鲁金斯学会现有的两百多名研究者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曾在政府工作过,其中还有6人直接出任过驻外大使。
组织传播的主要形式为会议或讨论会,智库一般借由讨论热点外交政策问题、宣布研究成果等召开会议或讨论会,邀请相关专家到会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这一类型的讨论出了智库邀请的专家、学者、媒体之外,公众也可以参加,具体参加的人数因场地等因素为不同。当然,没有参加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该智库的网站查找这些会议、讨论会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此外,智库还会举办一些只针对特定人士的小型会议,因为会议的议题比较敏感,此类会议一般不接受公众参与,也不会在网上公布相关资料。举办短期培训项目也是组织传播的形式之一,短期培训项目可以帮助培训者对面对的问题与形势形成透彻的了解。布鲁金斯学会就会定期组织短期培训项目,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相关工作。
智库通过组织传播搭建的论坛研讨会等平台为研究者、社会大众、政府提供了交流思想、意见、建议的渠道,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达成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美国的智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分别在2007和2005年举办了200多次会议。我在布鲁金斯做访问研究员的2010年也是如此,几乎全年的200多个工作日每天都有研讨会或活动,向社会开放。此外美国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每年都会举办700次以上的会议。
与以上两种传播方式相比,大众传播方式被重视的时间比较晚。它开始成为智库推广、宣传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始于上世纪60年代信息传播技术大发展的时候。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到现在基本上每家智库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有了专门负责大众传播的部门。大众传播可以扩大智库的影响面,营造公众舆论,对政府形成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实现智库影响国家决策的目的。网络新媒体兴起之后,因为具有操作便捷、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而迅速成为智库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因为网络新媒体的范围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就使得智库可以再全球范围内推广、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研究输出机制
智库以高质量的研究引导并影响政策。智库的这种引导与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公开出版和发表有影响力的著作、论文、研究报告等研究成果来实现的,因为相关研究成果在向社会发布的同时,也会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关注。
如布鲁金斯学会在国际开发、健康政策、安全及国际问题、国内经济、国际经济、社会政策、创新政策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历来都受到美国政府和国会的重视;对外关系委员会在对外关系方面的研究成果,则深刻影响着美国的外交政策;而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皮书系列,反映了中国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状况,为公众及政府了解相关领域的信息的提供了不错的参考;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每周信息》,快速反映全国城市规划建设情况,成为城市规划行业政府官员及专家学者从事管理及研究工作的好帮手;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出版的《经济学季刊》,一直积极关注中国经济问题,为中国经济学家的研究提供高水平的发表平台,也为中国经济学界的交流提供聚焦点,不仅在学术界备受好评,也引起决策界和舆论界的高度关注。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