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陌科技CEO唐岩:在产品、科技和人性之间找关联和平衡


[图片来源网络]

  有人将唐岩视作“中国梦”的代表,因为他从湖南小城青年一跃成为互联网新贵,财富、地位、名声尽收囊中;有人认为唐岩是匪首,任性狂傲,我行我素,有古惑仔的特质;也有人认为唐岩是文青,是文科生创业的杰出代表。不过,唐岩本人很少关注外界的定义和标签,对他来说,做出满意的产品才是兴趣所在,而他对人性把握的精准,也被各方一致承认。

  

  互联网行业用户是最重要的,我还没有碰到哪个公司用户在手,完成竞争之后赚不到钱的。

◎“我只对具体做事情有兴趣,至于后边的管理,毫无兴致。”

  2002年,因为生猛粗率的文笔深受“网友”黄章晋的赏识,唐岩从湖南小城来到北京,成为网易的评论编辑。在媒体工作时,唐岩对人性的了解和把握已经彰显,他对用户的痛点把握非常精准,做专题设计时,他指点过的标题名称哪怕只是增减一个字,流量也会产生大幅变化。

  2006年,青藏铁路即将通车时,唐岩负责新闻专题,他要求不要堆新闻,应该更直观地介绍青藏铁路沿线的变化和情况,最好能用动画来制作,这样读者认知起来更容易。当时文案中写到土石方挖了多少方,唐岩建议改成类比方式,因为读者很难理解冰冷的数字。专题上线后,读者反馈良好。“唐岩懂人性”获得同事一致评价。

  网易的工作经历使唐岩赶上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期,并建立起自己的思维和知识体系。他一度以为自己会在网易一直做到退休。然而随着曾经的小伙伴相继离去自立门户,唐岩也开始有了心动。2011年,唐岩被提升为总编辑,他对总编辑的想象是:中午上班,在空调房间里喝喝茶盖盖章,再去开开会。

  这种岁月静好的小清新生活实在让唐岩觉得兴致索然,“我只对具体做事情有兴趣,至于后边的管理,毫无兴致。”他的创业雄心在燃烧。早在2010年底用上智能机的时候,做一个社交产品的创业念头就已经膨胀,“就是种原始冲动啊,就是那种念头动了就挡不住的感觉,在办公室整天就坐不安心了”。

◎“不停地在科技、产品以及人性之间找它们的关联,找这个平衡点,还挺好玩的。”

  唐岩不懂技术,却清楚自己想要进入的是基于地理位置的陌生人社交领域。这可以追溯到唐岩上大学的时期。那时,他经常泡在网络聊天室里面,“我就觉得跟陌生人有话聊,要是哪天晚上我想跟谁聊半小时的天儿,我真的压根不愿意跟熟人聊,不知道聊什么。”所以,做一个陌生人的社交产品就顺理成章,“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聊天,当初我做陌陌的时候,就有人问我,你为什么要和陌生人聊天?我当时觉得这个问题好奇怪,因为我第一反应就是我为什么要和熟人聊天?我的QQ关系熟人基本上全是同事与行业圈的,我要有话和他们说的话在白天的PC上早就说完了,为什么下班后还要和他们聊?因此,我觉得和合适的陌生人交流对我而言是一个刚需。”

  “你看,现在城市化进程那么快,人都是很孤独的。”陌陌恰恰抓住了现代化过程中大家渴望交往却又不擅直接交往的特性。中国人总体比较内向,很少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需要一个工具和平台,LBS(基于位置的服务)使得虚拟交友和现实有了对接,这也是陌陌诞生背后的逻辑。“这个所谓的网友其实已经就是现实意义的人,5分钟之后就能看得到。”这种把握同样与唐岩在同城聊天室的经历有关,“最火爆的是同城聊天室,为什么?它其实包含了一种线上关系转为线下的可能性。”

  基于这样的目的,唐岩在产品设计上选择不要用户验证,“至少现阶段我们不搞验证,直接可以说话。我们不就是想还原一个真实社会吗?大街上哪有先验证我一下再搭讪的?”用头像上,“你弄个假头像什么意思呢?我们楼下见吧!你怎么办?对不起,我的头像是假的,我现在长成这样。我这个产品天然就会让大家用真头像,否则的话他上这儿干嘛来了?”

  目前,让唐岩心心念念的,依然是如何让产品更完美,让陌陌更好地去沟通、发现和分享。他纠结于此,也乐在其中,“这是困扰我的东西,但也让我乐此不疲,不停地在科技、产品以及人性之间找它们的关联,找这个平衡点,还挺好玩的。”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