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化腾:产品打磨得好用一点,用户自然会体会到你的心意


[图片源自网络]

  打开QQ,在查找好友里面输入QQ号“10001”,你将会找到用一个企鹅头像、名为“pony”的人,这个“pony”正是鹅厂老板、“小马哥”马化腾,如果你带着茫茫人海中终于找到你的喜悦、激动不已地申请加他好友,就会出现冷艳的七个字–“对方拒绝被添加”。然而,如果时间倒退十几年,回到腾讯创业之初,那时候的小马哥还在一个一个亲自拉用户,主动献身陪聊,为了活跃气氛增加用户,他甚至还经常换头像,假扮成萌妹子。所以,对于创业这回事,小马哥有很多的故事。

  

  产品经理要把自己当一个挑剔的用户。我们做产品的精力是有限的,交互内容很多,所以要抓最常见的一块。流量、用量最大的地方都要考虑。规范到要让用户使用得舒服。要在感觉、触觉上都有琢磨,有困惑要想到去改善,如鼠标少移动、可快速点到等。

◎“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宏伟目标,而是把目标放到最低,事情是一点点细致做出来的。”

  很多人认为现在是互联网创业的最佳时期,创业者纷纷渴望打造像BAT级别的公司,但马化腾却告诉创业者:“不要一开始就设定宏伟目标,而是把目标放到最低,事情是一点点细致做出来的。”

  “如果今天你才创业,会做什么切入中国互联网?”对此,马化腾的回答是,他最多也不过做一些小软件,满足一下自己的爱好,“不能指望说要做10亿或多少亿,如果我们当初这样想早就死了。这会左右你每一步动作,接下来你会发现很多细小的事情都不做了,看到服务器有问题也不紧张,老想着10亿、100亿怎么搞,那就完了。”

  以马化腾的创业历程为例,一次偶然的经历让他结识了一款以色列人开发的聊天工具ICQ,这让他获得灵感:为什么不设计一款在电脑上即时聊天的软件?于是他组建了公司并开始创业,不久中国的对应版本QICQ面世,即QQ的前身。发布9个月后,注册用户就达到100万,马化腾不得不面对艰难的现实:服务器一直处于托管状态,看不到盈利模式,域名问题遭到美国公司起诉,几位创始人一度想把公司卖掉,好在最终渡过了难关。

  “一定把目标放到最低,过完这关再说。大多数人都跟你一样面临各种小坎,只要埋头过完自己的坎,剩下的自然会有人分心落后,到时候你就跑到别人前面去了。”马化腾和他的团队并没有想到十几年后,腾讯会建立一个如此庞大的商业帝国,但正是一步步的坚持成就了这个商业帝国。

 

◎“要看做的事情有没有用户价值,只要事情做对了成本就不会太高。有价值、不放弃就肯定有回报。”

  “从QQ的第一个产品经理开始,我们就坚持用户价值至上的原则。”为了拉到3万用户,他曾去学校一个个拉人。“那时候我们就想着做完卖掉,做完卖掉,大量开发。自己又去网上推广,最后用户上来了,最开始没人聊天,我自己要陪聊,有时候还要换个头像,假扮女孩子,得显得社区很热闹嘛。”

  QQ用户达到百万级后,运营投入逐渐加大,融资迫在眉睫。当IDG林栋梁问马化腾:你的核心价值在哪里?马化腾回答道:以色列的ICQ卖了几千万美元,它有多少多少用户。我现在有多少多少用户,所以我就值这么多钱……

  2004年,腾讯在香港上市。马化腾指出:“下一步我们就是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3亿的注册用户发展业务的基础,我们甚至可以发展电子商务,在客户端推出C2C多种功能不断地满足网民们更多的需求。”

  在思考用户的需求时,马化腾一直把自己当做一位普通网民,他认为“只有按照网民心态做事,才能推出更加符合用户需要的业务。”

◎“产品打磨得好用一点,用户自然会体会到你的心意。”

  “我始终是产品经理的角色”,马化腾这样评价自己。“对于产品经理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把自己变成傻瓜,发现问题,然后想为什么这样?然后变成开发者。一秒钟傻瓜,一秒钟专业。”这是他研究用户和产品的诀窍。

  什么是好产品?“好的产品是有灵魂的,优美的设计、技术、运营都能体现背后的理念。”那如何不断打磨产品?马化腾认为,想当然地猜测用户习惯是不明智的,“研发者往往对自己挖空心思创造出来的产品像对孩子一样珍惜、呵护,认为这是他的心血结晶。”但是产品经理的思维并不一定是用户的思维,所以好的产品必须要不断地经历打磨和修改。

  以QQ邮箱为例,“腾讯也曾经在这上面走过弯路。现在很受好评的QQ邮箱,以前市场根本不认可,因为对用户来说非常笨重难用。后来,我们只好对它进行回炉再造,从用户的使用习惯、需求去研究,究竟什么样的功能是他们最需要的?”腾讯由此形成了“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这个方法看起来有些笨,但很管用。”

  如今,腾讯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等方面表现不凡,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有名的互联网企业。谈到腾讯的成功,马化腾认为,“我们的好产品全都是这样琢磨出来的。腾讯的成功最初是运气,后面就是跟整个团队一场场硬仗打出来的。”

本文选自《世界这么大,我们创业吧》,主编:苗绿、王辉耀,中央编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