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时报】中国急需四类海归人才 专家:留学规划可兼顾国家需求

2016年10月11日

  【欧洲时报特约记者张兴钊北京报道】近几年,中国每年有约60万人出国留学,同时也有近40万留学生归国。随着越来越多海归涌入中国就业市场,这一群体也开始面临就业难,甚至有些成为“海待”。与此同时,中国的许多企业却也在为招不到合适的国际化人才而发愁。


中国急需四类海归人才


  中国在2015年7月1日出台了《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要求加大力度培养五类紧缺人才: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来华青年杰出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除“来华青年杰出人才”是针对外国人的,其余都与海归群体有直接关系。


  尖端人才属于技术类创造性人才。《国家创新蓝皮书:中国创新发展报告(2015)》指出,中国研发人员人均产出效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以IT服务行业为例,中国IT高附加值的跨国服务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0%,而印度达75%。


  中国在国际组织、非通用语种等方面也面临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据了解,中国目前已在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国际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这些国际组织中的中国雇员人数非常少;在与中国建交的172个国家中,涉及88个非通用语种,但目前中国高校仅开设了其中约60个。“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官方语言40余种,而目前中国仅能教授20多种。


  “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目前在海内外都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但要让国际上的人去接受,则还需要采取一种国际化的让所有人都能理解的方式。”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指出,现在中国还缺乏懂“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语言文化的人才,这在推广中其实非常不利。因此,中国必须要培养和吸引一大批懂国际事务、公共外交、国际文化和语言的人才,来参与“一带一路”的建设。


  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是《2015-2017留学工作行动计划》中特别提出的一类特殊人才。王辉耀介绍,中国现在需要大量的社会企业和社会创新,包括智库、基金会等非盈利性的公益机构,也是海归人才更加关注的领域。有海外学习经历,对国外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了解的海外人士将有机会加入国家智库,从事研究工作。


  王辉耀表示,亚投行、丝路基金等的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仅由中国国内人才来推动,同时需要更多具有国际视野、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人才来参与。“中国的国际化人才需求在未来不仅是数量越来越多,质量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专家:留学规划可兼顾个人和国家需求


  中国进入发展转型期,在经济新常态下,王辉耀建议出国留学要做好职业规划,并兼顾好个人兴趣爱好和国家的战略需求,这样更有利于海归发挥独特的国际化人才优势。


  频繁来往于中英两国进行学术交流、目前在英国伯明翰大学商学院任教的刘毅鹏教授也一直在关注海归的发展。他指出,作为海归大潮的主力军,很多留学人员只在海外生活了一年。以他所在的英国为例,1年制的商科是大部分中国学生的选择。如此短时间的学习,学生并不能完全融入当地社会,语言能力、国际化思维等都没有得到有效锻炼。


  刘毅鹏建议,中国留学生应利用好海外求学的机会,认真规划海外生活,多找机会到海外的公司机构实习,与当地的学生、社团、机构多交流,最重要的是扩大朋友圈,不要局限在中国人的圈子里,增强自己的优势。


  刘毅鹏也指出,在培养自身国际化优势的同时,留学生也要关注中国发展需求。如今,中国很多企业走出去需要国际化人才,他认为,海外留学生如果能把自己的知识完善补充,扮演好中间人的角色,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他们就不需要再与本土学生竞争,海外优势也就能显现出来。


文章选自欧洲时报,2016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