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窗】海外人才“筑巢”中国,来这里就对了

2017年1月4日
广州流行“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你是商界大咖,还是学界大拿,抑或只是无名小卒,当你在花城广场踱步,在白云山上蹓跶,在大学城、科学城徜徉,都很容易产生广州是“我的城市”的感觉。

年来,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留学生输出国,累计约有55%的留学生学成回国,2015年全年回国超过40万人。而随着国内“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普及,以及中国企业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包括留学生在内的海外人才“筑巢”中国,正形成一股堪比当年外商对华投资的热潮。

2016年12月在广州举行的“海交会”,由走过19个年头的“留交会”(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升级而来,求才对象扩及外籍、港澳台等境外人才,旨在以国家级海外人才交流大会的形式,提供项目服务和对接,留住“创新驱动发展”的英才。广州享地主之谊,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从“海归”到“外脑”,看上中国什么?

目前,中国人口占世界的比重为19%,而中国的海外留学人口2015年已占世界25%。《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预计,10年内我国留学人员数量将突破1000万,是现在的2.5倍。


走在美国和加拿大校园,你会发现30%以上的外国留学生都是中国人,甚至在个别专业的课堂上,由于中国学生比例太高,都可以用中文进行小组讨论。而且,出国留学生的平均年龄在不断降低,留美中国本科生的人数已连续两年超过研究生人数。在韩国的外国留学生中,中国学生的比例已升至62%。

中国为世界贡献了弥足珍贵的智力资源。据不完全统计,自2004年王晓东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位从大陆高校毕业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以来,已有24位有着类似背景的华人荣膺美国科学院院士。其中回国出任要职的则有:前农业部副部长李家洋、现任上海交大校长张杰和现任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

中国当前的经济规模相当于美国的2/3,GDP增速是美国两三倍,科研支出在追赶美国(美国占全球27%,中国占20%),研发能力在大部分领域已赶上美国,科学和工程教育方面则已超越美国(中国学士数量占全球49%,美国只占33%)。尽管在空气质量、法治环境等方面还有待提高,但国内一线城市的总体吸引力接近欧美大都市,对非西方出生的人来说尤其如此。

教育部2016年3月发布的《中国留学回国就业蓝皮书2015》显示,新一批的出国留学人口中,有八成选择回国工作。据分析,留学人员回国比例持续增加,主要是因为国内发展环境更具吸引力;另外,也缘于不少国家在国际留学生基数增大后,收紧了工作签证制度。

就市场潜力而言,中国当前无出其右。一个指标是,在中国大陆工作的外籍企业高管,年薪已经普遍高于欧美同行。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牛津大学社科领域华人终身教授傅晓岚表示:“世界经济正处于周期性的萧条阶段,欧洲情况尤为严重,即使美国也需努力复苏。这样的局势下,2015年中国全年GDP增速还能达到6.9%,足见中国市场的实力与空间。”

中国“千人计划”专家、达闼科技CEO黄晓庆曾在美国工作20多年,2015年选择回国自主创业。他表示:“中国如今的创业环境是超过美国的。一方面,中国在创新领域的资本投资规模相当可观,另一方面,中国现有的人才质量与基础设施也极具实力,整体算下来,国内绝不比国外差,甚至更好。”

在新的经济版图面前,由教育部、科技部、中科院、国侨办等部门主办的“2016海交会”(全称“2016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暨第18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在吸引传统的“海归”之外,也把吸引并非中国大陆出生的“外脑”作为一个增量目标。

“海交会”之所以打破国籍地域边界,不唯学历地招揽这些人才,是看到了中国作为全球创业创新的高地,越来越具有全球要素资源配置的特征。而让“海归”与经常回各自母国的“外脑”一起工作,能长久地激发头脑风暴,催生更多全球化的中国产品。

商业有畛域,创新无国界。一般说来,创新发展需要四大类外籍人才,即外籍高层次人才、留学归国创业外籍华人、外籍青年学生、创业团队外籍成员。而由于在华“国际学生”比例非常低,中国对外籍人才的需求也格外迫切,需要降低永居绿卡的门槛,才能吸引更多“外脑”长住。而“海交会”这样提供多方位服务的平台,能帮助化解“人生地不熟”的“开头难”;年复一年举办,更加具有“地标”性的指引作用。

据报道,本届“海交会”两天里,51场论坛、座谈、推介年会等活动,吸引了173个政府代表团、193个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代表团,包括3300多名海外人才,共计4.9万多人次参会,现场促成1306个“有意向”签约项目,还实现了与美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三地分会场互联;通过“互联网+”打造“永不落幕的海交会”,则让海外人才“筑巢”中国的梦想随时能变成现实。




把路过广州的变成留在广州

海外人才历来是中国变革的重要助力,从辛亥革命、北伐战争到联美抗日、改革开放,莫不如此。“入世”16年后,中国对外开放又处在十字路口。虽说“海归”中涌现出环保部长陈吉宁、“蚂蚁金服”井贤栋、“携程”梁建章、“滴滴”柳青等杰出代表,但还是有不少海外人才在驻足观望,他们在等待什么?

一种说法是,我国60%以上的留学归国人员从事着基础岗位,对工资并不满意。调查显示,具有博士学位的“海归”月薪主要集中在人民币5000至1万元,而近5成硕士“海归”月薪不足5000元。这可能与他们眷恋“家乡”的环境,未能待在全球化岗位更多的国内一线城市有关。

据统计,目前“海归”在一线城市就业的比例只有一半左右,而对照北京和上海的经济规模,可以发现广州在吸引“海归”方面的潜力很大。广州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生物工程/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贸易零售业、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方面,都有成熟的配套基础,也能提供业界可观的薪资。

而且,中国正处于人口迁移的第二个阶段,即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向一二线大都市圈及卫星城迁移,同时三四线人口面临“迁入停滞”。由于大都市圈人口继续增加,集聚效应会更加明显,而依托“珠三角湾区”、又有着较低土地开发成本的广州,其未来竞争优势非常明显。




近10年来,广州登记的留学归国人员从不到2000人猛增到超过6万人,但还是远远不够。在广州成为“一带一路”枢纽城市后,无论是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还是央企、民企和地方国企,对海外人才的需求都在增加。在金融扶持方面,广州将引入市场力量对“海交会”平台落户的人才项目,提供3年150亿元规模的投融资支持。


如果说,京沪的科技管理存在“重官名位,轻实际能力;重国有科研,轻民营科技”的倾向,那么广州的平民化、实用化风气,正好可以克服上述弊端。这里政府信息透明,民间没有地域歧视。即便是那些没有博士以上学位、年薪也不到50万元的外籍华人,也可以在广州找到尊严感,活得很好。

广州流行“英雄不问出处”,不管你是商界大咖,还是学界大拿,抑或只是无名小卒,当你在花城广场踱步,在白云山上蹓跶,在大学城、科学城徜徉,都很容易产生广州是“我的城市”的感觉。广州户籍制度对外来人口的开放度,在一线城市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广州所依托的广东,作为主要侨乡与港澳台、东南亚声气相通,增设的“小绿卡”也领先全国。

尽管广州拥有“中国海外留学人员交流第一品牌”,母校是广外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还是坦言:“要把路过广州的,也变成留在广州的人才。”他建议“进一步放开留学回国人员到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工作的限制,拓展留学人员国内参政议政渠道,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来华)社会保障衔接”。

也正是基于此,在广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上,广州提出未来五年,要着眼建设人才高地,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优化提升人才发展平台,着力集聚领军人才,保护和激发企业家创业家精神;以大略揽英才,才能持续营造“要创业到广州,要创新来广州”的浓厚氛围,从而聚天下英才到广州创新创业。

三国时期有人填了首《短歌行》,半晌自问:“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尔后自答:“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招揽人才之道,古今一也。

文章选自南风窗,2016年12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