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留学赤字” 促使国内高校“扩招”国际学生

2017年2月27日

  最近,清华大学免试招收来华留学生的消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以至于坊间有了“十年寒窗不如一纸国籍”的感慨。其实,除了清华大学之外,北京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都有免笔试招收来华留学生的规定。


  国内大学如此“低”门槛招收国际学生原因何在?归根结底,“留学赤字”是其中的一大诱因。


  众所周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源国。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主要留学目的地国家,中国留学生人数早已名列榜首。《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在海外留学生为126万人,约占全球国际留学生的四分之一。



  然而,与出国留学学生人数形成明显反差的是,来华留学的国际学生增长速度相对缓慢。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数据,尽管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留学目的国,但国际留学生在中国总体学生的比例仅为0.46%,只是美国的1/9。


  对此,2014年,我国提出“来华留学与出国留学并重”的指导思想,逐步重视来华留学工作。然而,我国的“留学赤字”却在2015年达到新高峰——86.67万人。


  面对“留学赤字”的窘况,我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鼓励来华留学的政策。2015年7月1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12项出入境政策措施正式实施,首次放宽了外国留学生在华工作的要求。2016年3月,北京创新发展20项出入境改革政策措施中,放开外国留学生在北京中关村及北京实习、创新创业的限制。


  2016年4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强调“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扩大中国政府奖学金资助规模,设立‘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资助1万名沿线国家新生来华学习或研修”。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表示,改革现有的来华留学政策,吸引更多外国学子来华留学,将成为下一阶段教育和人才工作的重要任务,而促进来华留学发展需要在六个方面着重开展工作。(本报记者 郑勇)



文章选自《北京晚报》,2017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