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头脑风暴中心”| CCG研究
智库就是一个“思想工厂”,一个没有学生的大学,一个有着明确目标和坚定追求,同时却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一个敢于超越一切现有智慧、敢于挑战和蔑视现有权威的“战略思想中心”。
–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Frank Collbohm)
激发内脑
兰德公司创始人弗兰克·科尔博莫认为,智库应该是一个无拘无束、异想天开的“头脑风暴中心”。经常性的思想碰撞是产生新观点的必经之路,对这一点我深有体会。20世纪80年代,笔者正在北美读博士,还记得教授们常常组织午餐会,所谓午餐会,顾名思义,就是利用午饭时间,大家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思想。这种形式在北美的学校和研究机构中很是常见,笔者在布鲁金斯做访问学者期间,就经常参加布鲁金斯的Brown bag seminar ,布鲁金斯的这种午餐会每月举行一次,不同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会聚在一起,一边吃着自带的午餐,一边分享着各自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可谓真正的“精神食粮”。
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每周都会举行“研究员会议”,每个研究员在会议上将阐述其论文的主要论点,其他人以此展开讨论。会议还会针对当下的热点问题开展头脑风暴;研究所每月还会举行几次“内部会议”,这些会议邀请各国的政府首脑、高级官员、著名专家学者等作报告,内容涉及世界各地区、各领域的问题,从而帮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熟悉世界不同情况,将自己的专业与当前的世界形势相结合,开拓思路,激发灵感,不断产生新思想与新观点。
2015年年初,CCG开启了“月度名家午餐会”系列,围绕国内外重大政策变化、国际发展趋势、全球市场热点、行业最新创新等议题,邀请我们的咨询委员会、学术专家委员会等专家学者进行探讨。我们的首场午餐会邀请了CCG咨询委员会主席龙永图、CCG副主任刘延宁、CCG首席战略研究专家段培君等30多位专家以及多家主流媒体。大家围绕“中国如何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格局”“中国企业如何抓住‘一带一路’的战略机遇”“如何在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下寻找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企业如何在走出去中承担大国责任”等议题各抒己见。
每次名家月度午餐会都会给我们很多启迪,让我们掌握了社会各界的声音,让智库的研究更“接地气”,更好地架起政府与社会的沟通桥梁,更好为政府建言献策。除了固定的月度名家午餐会,我们智库内部员工的午餐会也实现了常态化,每周五中午,CCG的全体员工就会聚在一起,每周一位主讲人,大家分享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各自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员工午餐会这种形式的效果非常好,大家不但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在轻松的交流气氛中经常会迸发出很多新的思路,这对于需要持续思想创新的智库来说非常关键。
利用外脑
智库作为影响政府决策的研究机构,为了能不断地创造出新思想、新观念,知识的吸收和更新非常重要。在当今全球人才流动的大环境中,能否凝聚世界范围内的优秀人才,是智库能否产生新思想的关键。
国际知名智库在这方面的经验是注重与外部的交流与合作,借用“外脑”来为智库实现知识更新,为研究工作带来思想碰撞的火花,增强自身的研究实力。
● 访问学者机制
加拿大佩米特理论物理研究所(Perimeter 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Physics),由RIM(享誉世界的黑莓智能手机的研发商)的联合创始人Mike Lazaridis个人出资1亿加拿大元建成。这家智库提供访问项目,每年吸引百余名世界顶级的科学家来访。其中,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Stephen Hawking)每年夏天都会到这家智库工作一段时间。
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团队中,有三分之一属于访问学者,这些访问学者来自各国的大学与研究机构。布鲁金斯学会拥有约200名不驻会的客座研究人员,还有60~70名来自各国的访问学者。
兰德公司与伦敦国际战略研究所之间会定期互派访问学者,野村综合研究所与斯坦福研究所等也经常进行研究人员的交流。
威尔逊中心、外交关系协会、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移民政策研究所等国际智库都会充分利用访问学者。Abe Lowenthal (太平洋国际政策协会名誉主席)认为,这样做的好处之一就是这些智库可能找到某个领域里全球最好的专家资源。
● 人员流动机制
思想在交流中产生。不同的工作环境造就不同的理解与感受,有过政府工作阅历尤其是有过高层决策经历的人员具有更为敏锐的政策思维与分析力,有着深厚学术研究功底的大学教授具备更为宽广的学术视野……不同知识背景与工作阅历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有助于智库保持旺盛的思想创新力。这也是很多智库都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之间建立人员流动机制的重要原因。
在日本,有些智库会采用“派出研究员”的方式,接收从政府、大学、企业、研究所派出的人员,在智库工作两三年后再回原单位工作。统计数据显示,43.2%的日本咨询机构都有这样的制度,其中80%的“派出研究员”来自企业。比如日本综合研究开发机构(NIRA)的33位研究员中,只有3位是长期聘任人员。 即使像兰德公司这种超级智库,也从社会上聘用了大约600位知名学者专家,作为自己的特约顾问,以保证研究成果的权威性。
● 战略合作机制
美国企业研究所与全球300多所大学保持着长期合作关系。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与德国的柏林大学、中国的社会科学院与外交学院、美国的哈佛大学与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中心、印度的政策研究中心、日本的国际关系研究中心、意大利的国际政治研究中心等超过130家科研机构及大学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
合作网络对智库发展的重要性,我们深有体会。自成立以来,CCG一直与国内外著名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交流。我们的合作伙伴包括,国际移民组织、国际高级人才咨询协会、国际大都会人才组织、美国移民政策研究所、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加拿大弗雷泽研究所、德国劳动力研究所,等等。以国际移民组织(IOM)为例,它是世界移民领域唯一的全球性政府间组织,掌握着全球国际人才流动的重要数据和政策信息。2014年5月,CCG翻译出版了IOM的《世界移民报告》,这是《世界移民报告》首次以中文版形式在全球面世,填补了这一权威研究成果在全球发行领域的空白。在良好合作的基础上,2015年,CCG承担了IOM的三个研究课题,并主办了2015国际移民与人才流动论坛。与IOM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对提升我们在国际人才方面的研究质量、提升我们在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国际话语权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安德鲁·西雷(Andrew D. Selee)在《What Should Think Tanks Do?: A Strategic Guide to Policy Impact 》一书中写的那样,“合作关系也许是最廉价的利用资源的途径,它会让组织的工作事半功倍。”
本文选自《大国背后的“第四力量”》,苗绿、王辉耀 著,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