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一带一路”已经到了“2.0版”

2017年4月17日

专家简介

王义桅,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教授。

 

王义桅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

  我准备讲两个观点。

  第一个观点是,“一带一路”已经到了“2.0版”的时候。巴基斯坦官员给我们提出过三个问题:巴基斯坦跟周边国家搞服务于欧亚国家互联互通的项目,算不算“一带一路”?说不算可能显得小气,我们只能说算。所以,“一带一路”除了中国的动力以外,增强了多国的动力,甚至有自发动力。

  另外他们还问,除了跟中国人“共商、共建、共享”,跟阿富汗、尼泊尔、印度也“共商、共建、共享”可不可以?我们说也可以,不能光跟我们共商、共建、共享。因此巴方负责“一带一路”的官员,现在提出了一个南亚次大陆走廊的版本,而不仅仅是一个双边经济走廊。他们还说,英国要加入“中巴经济走廊”欢不欢迎?英国在巴基斯坦有公司,两国有历史上的联系,我们当然说欢迎。这么一说以后,确实这个经济走廊到了“2.0版”。

 

  “一带一路”要处理好与美国和现存国际体系的关系

  “一带一路”的“2.0版”,已经从解决中国过剩产能,中国企业“走出去”,变成了世界化、工业化,乃至于全球化的方案,是属于世界的。这次习主席和特朗普会晤,谈到了美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参与美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可能。这样一来,中国参与的基础设施领域,就和发达国家和“一带一路”的国家,通过美国和中国将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集团连在一起,更是“2.0版”。

  中美要共创“一带一路”2.0,不一定要用“一带一路”这个名字,用一个别的名字,内容可以是一样的。我们已经处在这个阶段,否则,如果不处理好和美国的关系,以及和已经存在的国际组织和国际体系的关系,那么“一带一路”的境界是不够的,也是走不远的。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中国企业应增强自信并积极本土化

  第二个观点是,中国企业参与全球化,应该增强“自信”与“自觉”。所谓”自信”,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发达国家看,总觉得我们企业管理经验和技术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一带一路”调研中,我发现我们非常适合当地的情况。比如,有一次在印度一位百万富翁家里做客,我一看主人家的CD机竟然是“步步高”的。我说,身为百万富翁,用“步步高”而不用飞利浦和索尼的产品,难道不觉得丢面子吗?主人说,首先索尼的产品很贵,而且贵倒不是问题,主要是“步步高”的更好,什么烂碟都可以用。印度的发展情况,就跟我们80年代初一样的,就算在百万富翁家里,也用了很多盗版的东西,因为符合这些国家的需要。别以为我们的技术比索尼差,但是这符合老百姓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自信。

  所谓“自觉”,我们的企业要自觉地进行本土化。跨国公司全球化、本土化并不是做得很好,并没有完全尊重当地的习俗和当地实际情况。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几年的经验非常鲜活,无论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现代化,都比较符合这些国家的需求。再举个海尔洗衣机的例子,我们去非洲调研的时候,发现非洲没有那么多衣服要洗,而是用海尔洗衣机、西门子洗衣机洗马铃薯。西门子的洗衣机坏了,而海尔的洗衣机没有坏,后来海尔专门开发了一个能洗马铃薯的洗衣机。美国人觉得你洗马铃薯要嘲笑你,好像乡下人不懂事一样。

  “一带一路”建起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桥梁

  我们要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一个桥梁和纽带,这恰恰是我们所说“一带一路”2.0版本的一个重要思想。我们的思维方式要走出近代以来常说的“赶超和落后”,我们是要走向新型的全球化。

  中国从鸦片战争以来,从天下体系变成了一个国家,甚至是国名中的“人民共和国”,也是来自欧洲的概念。“一带一路”是主动地、全方位地开放,将怎么样影响中国,影响中国的观念、身份、世界观?我觉得“一带一路”将会再造一个中国。

  比如,说到人才,上一个阶段提到人才时都是按照欧美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说我们的人才不行。有没有一个人说,“鸡鸣狗盗之徒”也是人才?我们“一带一路”当中或许就需要这样一些“鸡鸣狗盗之徒”。

  (本文根据嘉宾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2017年4月9日举办的“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