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4岁做过建筑工人,后来差一点成为歌舞团的小提琴手;27岁出任证券公司副总裁,成为华尔街的风云人物;36岁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银行美林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为中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了价值几十亿美元的融资;39岁组建中信资本。在他手中,中信资本从无到有,发展成为最大的中资私募基金投资公司之一。在他身上,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结合,既具有西方文化的自信,又具有东方文化的内敛与儒雅。 他,就是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中国投资界的一大巨头。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辑部/文
低调、沉稳、内敛,是业内人士对张懿宸的普遍评价,可当高大、儒雅的他本人坐在我们对面,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故事、对中国经济形势的研判、中信资本的投资运作时,他的谦逊还是出乎了我们的意料。如果不是北京办公室壁橱里陈列的形状各异的水晶碑–中信资本成立至今全部PE投资案例以及基金募集的凭证–顺丰、阿里巴巴、亚信、FourNines……提醒着我们,很难想象面前这位就是在MIT读过本科,一路闯荡华尔街,商海沉浮多年,弹指间操纵百亿资产的投资银行界骄子张懿宸。
尽管纽约夜景、香港维多利亚港湾美景时时尽收眼底,而张懿宸的本色依然多年未改,多年来游走于中西方顶尖的资本丛林也从未使他迷失,恰如他本人所说,“香港办公室我有一副对联,这幅对联乃晚清重臣左宗棠为无锡梅园所题,内容是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此语完美阐释了张懿宸的处世哲学。
张懿宸坦言,“我信奉中庸的处世之道。对中庸我是这样理解的:中,即不偏不倚,不左不右;庸,尊重现实,合情合理。中庸之道不单只是代表了中国人的思想智慧,还代表了古代思想家的最高思想成果。”张懿宸因为信奉“中庸”之道,在他的性格中,没有西方人的个性张扬,而是随和、内敛和沉稳,很少发脾气,不同的人都能很容易跟他成为好朋友。
“海归经历”,对于18岁就开始在美国最具传统的著名的Andover中学上预科,然后在MIT读本科,此后在美11年的张懿宸来说,似乎已经是深入骨髓、融化到血液里的人生历程。
“好的投资人不一定都是海归”。在张懿宸看来,海归经历对他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职业方向或投资理念,而在于对价值观的影响。1981年,中国刚走出文革的封闭,开始了改革开放。国内的宣传和美国现实之间的反差无时不刻地冲击着张懿宸。而在美国从学习到工作十一年,张懿宸认为对自己最大的影响在于开放的心态。“认识到对很多事先入之见不一定对,对所有事都要抱着开放心态看,不能把自己封闭起来。”
海归经历可能更关乎价值观的塑造,平等、自由、独立的理念深入骨髓,而作为中国人,深谙中庸之道的张懿宸又能够将二者完美融合。他在美11年,是最早闯荡华尔街的中国人,作为一名出色的华尔街交易员,他曾长期负责开发按揭债券交易模型,并在格林威治资本市场公司、东京银行及美林证券掌管债券交易达十二年之久。即使如此,张亦罕有华尔街惯常的桀骜与自信。对此,他的解释是“特自信的都是年轻人,干久了你就知道,在交易中出错只是时间问题。你只能指望你之前赚的,要多于出错时输的”。
“国内一说这个人是公司老板,就说一不二。今天社会中整体观念也是宁愿用奴才,也不愿用人才。和对方相处应该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具有包容的心态。我们在层层各种结构中,往往强调的是强人政治。兼听则明,把各种文化吸引进来,是中国社会需要学到的。在我们同事中,大家当然会尊重我的意见,但想法也一定可以提出。一件事,别人用100%的时间在上面,而我因为事情多,只有10%的时间。因此我绝对不会随意推翻别人的提议。”在张懿宸看来,这种平等、包容的心态很大程度来自于留学经历。
他将这种平等、包容的理念彻底贯彻到管理之中。较之于个人权威,张懿宸更坚信团队力量。在中信,他秉承的管理理念是充分信任、充分放权、出事兜底。在公司内部,不同业务部门的员工会分享各自的专业知识,此举令整个公司变得更加智慧。除此之外,张还要求下属工作勤勉与脚踏实地。
通常张懿宸会如此观察一家被投公司。首先派驻专业团队,回来开会讨论。这一过程颇为严苛,为了对一家连锁幼儿教育企业进行尽职调查,中信资本的调查人员曾跑遍该公司旗下七十余家幼儿园中的六十余家,如此才提交报告。“更多的时候,我相信下属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态度,最多从宏观趋势上把握一下,或者出面争取,如此而已。”张懿宸如是说。一般他只做宏观市场的行业判断,并直接否定掉特定行业,之后再对值得深挖的行业以及合作方做判断,所依据的并非“眼光”,而是基于事实的数据。在诸多数据中,他最看重利润率与增长速度,所做投资多为控股权投资,此外亦强调合作。“我从来都是主张和气生财,很少和人打起来,或抢项目,能一起做的就一起做。”
纵观中信资本11年的投资史,它的特性在于坚持捕猎传统企业。在操作方式上,一般的中资PE机构会选择购买少数股权,等企业上市后套现获利,但中信资本更在意对“猎物”的长期控制,而用于下注的资金多为从欧美国际投资者手中募集来的美元。对于单独投资的PE项目,其PE基金坚持进行控股型投资,并参与企业内部治理,待治理完成实现增值后再转手出售,这也是全球buy-out基金的典型手法。其中,消费品行业、优质地方国企及传统制造业中具有技术壁垒的隐形冠军常受青睐,这些名单包括与其他机构联合投资的顺丰、阿里巴巴、新浪、分众传媒等项目,亦包括哈药集团、冠生园、环球租赁、桂发祥等项目。
中信资本成立11年以来,过去一直以投资国企著称,经历八年的摸爬滚打,中信资本已成为PE行业少有的“国企PE专家”,但从2011年起,中信资本显著加大了对民营企业的直接投资力度。无论是电讯业的亚信联创,还是快递业的顺丰,以及被中信资本重点关注的部分教育企业,均为不折不扣的民营企业。关于如何进行中国特色的国企改造,张懿宸感受颇多。在其看来,投资国企的第一要务在于“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即必须由内筛选优秀企业家管理公司。这迥异于国外。例如在美国市场进行PE直投,更多地看企业资产本身,因为“有太多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一个干得不行,可以找到十个替换”。但在中国,职业经理人却很难有效衔接国有企业历史沿革及各方联系,只有国企自身成长起来的企业家,才能处理好内部盘根错节的关系和文化。
如今,中信资本的投资方向已经不完全是国企,对于非国企、非银行金融、电信、传媒及物流等服务业领域,中信也开始涉猎。亚信联创私有化、分众传媒私有化等案例即是体现。对此,张懿宸的解释是–
“首先,行业上的选择在于对经济总体的判断。2010年之后慢慢感觉到全球金融危机,大面积形成产能过剩,尤其是制造业,09年,10年大干快上的时候。做出明确调整,短期内不再投制造业。中国资产估值调整比较慢,那时起就只投服务业。近年来投资的基本没有制造业。即使是制造也是有品牌的消费品的制造。这种调整到现在五年,证明是正确的。”
张懿宸在华尔街、香港工作多年,对全球投资界发展趋势具有独到理解,同时坚守中信十余年,又让他对国内本土的投资企业类别与行业布局具有精准研判。中信资本在他的带领下,每年在海外及国内的战略布局都会随时根据市场本身做出精确调整。09-11年,整体流动性充裕,政府大量卖地增加收入,因此国企改制动力不强,因此在这几年,中信资本不管国企还是民企,整体投资都比较少;12年-13年整体有所改变,产能过剩导致民企生意不好做,所谓的“国进民退”,实际上是民企自身容易赚的钱不能像以前那样轻易赚到,民企此时需要新的发展动力,需要新的股东帮他们发展,因此这一阶段,中信对于民企投资比较多。“但实际上中信并购基金民企和国企的比例是1:1,只不过民企的投资更为人所知。”
最近颁布的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进行了部署,是新时期指导和推进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因此,下一步在新的国企改制的指引框架内,又会有新的机会。“前段时间第一国企日子挺好的,没有改革的动力,比如中信资本投资的环球医疗,以前是100%国企。通用技术希望再引入股东,形成新的激励机制。并通过在医疗租贷领域深耕,后续业绩增长了三倍,今年7月已经在香港上市。”
张懿宸在达沃斯论坛期间曾透露,“一带一路的新构思将带来非常大的发展机会,我们未来将更多的把中国的投资角度与周围国家结合、互动起来,中信资本将成立一支专门针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基金。”
实际上,中信资本早在06年,07年已经开始做这方面的投资。
张懿宸谈到,“我们国家两年前提出一带一路的概念,而真正用一带一路进行财务投资,在这方面有经验的人为数不多。现在随着一带一路整体目标的提出,我们下一步基金规模扩大。第二期基金哈萨卡斯坦方非常积极,与中信合作的中亚国家,包括哈萨克斯坦在内规模会到6亿美金。”
国内竞争激烈,有很多过剩产能。产品虽然销售到全世界,但中国产品只是产业链中的一环,主要是制造,其他环节整体参与的不多。张懿宸坦言,“怎么把产品低成本制造出来是我们的优势,其实和四十年前的日本,三十年前的韩国相比还是比较弱的。他们从整个产业链去做,而我们产品的全球化在世界范围内从表面看全球化程度很高,但实际上在全球化参与是十分狭隘的。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到一带一路新兴市场国家做投资,很多是不具备条件的。因此需要和有经验的公司合作。”
总体而言,一带一路国家政治风险比较高,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这已经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的共识。已经走出去将近十年之久的中信资本,对此,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带一路投资不能一窝蜂而上,在成熟国家投资,可能你买贵了,或有些简单的问题看不出来,这些基本出现的问题可以从法律上解决。但新兴国家就不是这么简单了。中信资本的经验是,在每个地方投资都寻求当地团队。”张懿宸如是说。
张懿宸坦言,中信资本在日本成功的因素之一在于本土化团队。日本团队有十名成员,其中九人均为日本本土金融人才,剩余一位中国人亦在日本留学多年。本地化的人员配置能帮助其敏锐发掘细分市场中的隐形冠军。中信资本的各国团队中均有来自不同国家的精英,但在特定区域,仅会聘用最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士。再如纽约也有当地团队,“指望一年飞几次而了解是不可能的。”
2015年3月17日,CCG副主席张懿宸出席CCG乔迁新址剪彩仪式
在各种社会身份中,“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对于张懿宸无疑有着更重要的意义。在今年全国政协会议中,他的提案是关于PE如何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作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PE也是社会化资金,参与国企改制,不是哪个私人就把国有资产拿走,改造国企真正起作用的是PE基金,可以解决大企业股东缺位的问题以及代理人的困境,用这种形式触动企业做改革。否则价值发挥不出来,国企整体缺乏活力,但把这种本属于社会的资产,简单私有化到几个民营企业中,大面积这样做也是有风险的,这次中央和国务院有关国企改革的指引,也同时指明了混合所有制是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今年政协会议上的提案,张懿宸如此谈到。
参与国家政协提案参政议政之外,张懿宸也积极投身中国的智库建设,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副主席。谈到中国智库的建设,张懿宸表示,智库关注国际事务与全球化议程,做这件事非常难得。“智库最关键在于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独立的见解。”他强调说,“不是说一定要标新立异,而是作为智库,一定要有独立见解,这样无论在国际,还是政府方面才有独立价值。”
他也强调,如何进一步树立品牌,能出让外界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也是智库发展的要义。“一些有着独立思想的专家需要用好,当然也要切忌仅为表现不同而不同,仅会批评不会建议。”
“中国智库现在是一派春景,但经过去伪存真的过程,会出现好的智库。希望中国的智库能真正形成品牌,把人才聚集起来。对智库的衡量,数目多不能作为标准,影响力才是重要的衡量。”说这话时,张懿宸依然语气平缓,波澜不惊,但对于中国深沉的爱,正如当年那个十八岁少年去美国时抱着的唯一信念:一定要学习国家需要的知识,一定要回到祖国。
文章选自《中国与全球化智库》2015年第10期总52期,作者为CCG编辑部,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