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发展现状与特点 | CCG研究

摘  要

  2015年,中国年度在海外留学的学生126万多,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500万)的25%,这意味着每四个国际留学生中,就有一个是中国的海外留学生。同年,中国来华留学生总数达39.76万人,约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8%。而美国2015年在美留学的留学生总数为120万人,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24%;2013-2014学年共有304467名美国学生出国学习并获得学分,比上一个学年增加了5.2%,依此增长速率推算,2014-2015学年美国出国留学生总数为32万左右,占世界国际留学生总数的6%。

1.出国留学人员增速放缓,留学回国人数增长加速

  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1978-2015年中国出国留学的人数累计已达404.21万人。其中,126.43万人处于学习研究阶段,221.86万人选择学成回国,学成回国学生占已完成学业学生群体(277.78万人)的79.87%。2015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52.37万人,同比增长13.9%。2000-2015年间,中国留学人员数量以年均18.9%的增长率迅速增长。但2013年以来,增速有所减缓,尽管2015年增长率比2014年的11.1%略有增长,但比2012年底接近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学成归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明显增加,与出国留学人数的差距呈逐渐缩小趋势(见图1)。2015年,留学回国人数达到40.91万人,比2014年增加了4.43万人,增长了12.14%;相比而言,出国留学人数增幅略高于留学回国人数,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比2014年增加了6.39万人,同比增长13.9%。由图3可见,2015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比回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仅高出不到2个百分点,这与2001年两者人数之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该年出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为115.38%,回国留学人数增长率为34.23%,两者之间的差距高达81个百分点,是2015年该差距的40多倍。

  尽管在留学回国和出国留学人数增幅的“逆差”有了明显改善,但在具体数量上,逆差仍然存在。2015年留学回国人数与出国留学人数存在11.46万的逆差,比2014年增加1.96万,比2013年增加5.42万。

  2.中国连续多年成为世界第一大国际留学生来源国

  截至2015年,中国是美、加、英、澳等英语国家的最大留学生生源国,也是日、韩、新等汉语文化圈国家的最大留学生来源国(见表8)。据统计,中国留学生数量占美国、加拿大两国留学生总人数的比例均超过30%;在澳大利亚达到27.3%;而在英国中国留学生占总数的比例较2014年虽有所下降,但也达到了18.8%。此外,在以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为代表的汉语影响范围内的国家,中国留学生也是人数最多的留学群体。仅以日本韩国为例,2015年留日的中国学生占日本国际留学生总数的55.9%,留韩的中国学生占韩国留学生总数的62%。

  3.自费留学比重居高不下,家庭资助是出国经济来源

  从留学费用承担主体来看,2015年国家及单位公派留学人数达4.19万人,而自费留学人数高达48.18万人,年度自费留学比例连续第三年达到92%。中国自费留学比重居高不下,自2001年开始,该比重就一直保持在89%以上,最近五年来该比重更是一直超过92%(见表9),可见中国留学日益平民化。麦可思对中国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调查显示,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人员中留学费用来源于父母及亲友资助的学生占比基本呈逐年上升趋势,由2010届的86%上升至2015届的91.1%。而依靠国外大学或国外机构资助留学的学生占比却呈逐年下降的趋势,由2010届的10%下降至2015届的5.2%,可见受欧美金融危机的影响强烈。2015届依靠中国政府、高校或其他机构资助留学的学生占比达0.8%,与来自家庭的资助相比,两者之间相差90个百分比,由此可见中国的相关政府部门和高校还应多开设各类留学与国际交流资助项目,使中国与国际间的人员交流更为顺畅,有助于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

  4.出国留学人员增速远大于国内各类教育招生规模增速

  2005-2015年,我国普通本专科招生规模年均增长速度为3.87%;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人数在最近五年一直在下滑,10年的增速仅为0.73%;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总体保持稳定,呈现间歇性反复下降趋势,仅在2005、2010、2011三年中略有增加。与上述三类教育招生规模相比,出国留学规模则在2005-2015年的十年内增长迅速,增长速度高达16.02%。(见表11)。

  5.出国留学人员择校看重学校声望、职业发展

  根据美国非营利机构世界教育服务(World Education Services)2015年的一项研究,学校声望、职业发展前景、地理因素和成本因素是影响赴美国际留学生择校的四大主要影响因素。但不同地区的国际学生受四大因素的影响存在明显的区别。总体上,职业发展前景是大部分国际留学生择校时考虑的最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约58%的印度留学生将职业发展前景选为首要考虑目标,40%的欧洲留学生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学生认为职业发展前景为重要考虑因素。

  同时,该项研究发现表明,相比于职业发展前景,中国和中东的留学生则更注重学校的声望,约47%的中国留学生和34%的中东留学生认为学校的声望非常重要。且认为职业发展前景重要的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出于对学校/项目的影响力考虑。

  研究还发现,对于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的学生和拉美地区的学生,留学成本是其选择院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有60%的非洲学生和56%的拉美学生认为学费等费用非常重要,对学校提供奖学金或其他财务援助也非常看重。相比于其他地区的学生,中国学生和中东学生对留学成本的考虑最少。其中,仅29%的中国学生和26%的中东学生认为学费非常重要。而对生活费的考虑,仅14%的中国学生认为非常重要。这些现象也反映随着中产阶级的不断壮大,中国中产家庭对子女的教育投入更加重视,但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留学生因为过度依赖家庭支资助而缺乏一定独立性的问题。详见表12。

  6.中国留学生留学的专业选择趋向多元化

  麦可思研究院发布的《2010-2015届大学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调查》显示(见表13),工商管理作为曾经热门留学专业,已经不复当年热度,留学生数量虽2015届比2014届占比回升1.5个百分点,但占全体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比例从2010届的45.1%降至2015届的27%,下降了18个百分点;同时,2015届本科毕业出国留学的学生中有42.1%的学生选择就读STEM学科(如工程科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技术和数学与统计学),与2014届相比也在减少,说明留学生也不再将留学目的国出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移民政策等)作为自己出国留学专业选择上的唯一条件,而且找工作的竞争也会由于印度学生的增加而变得越来越激烈;然而,2015届却呈现出社会科学、外国语言文学、教育学、传播与新闻学和建筑学等各种不同门类学科中国留学生数量逐渐增加的新趋势,究其原因,未来就业因素导致专业选择的变化,由扎推的金融、商科等转向就业前景更广阔的专业。另外,STEM专业完全可以和其他专业联系起来,铺就一条新的、更灵活的职业路径。

  根据新东方《2016中国留学白皮书》的相关调研显示,“适合的专业”已经跃居“学校排名”成为受访学生在进行院校选择中的首要考虑因素,占比由去年43%上升至46%;更有高达77%的学生表示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留学专业。通过滤去过往出国留学追求“镀金”、“名校”等虚荣心理,学生和家长越来越重视海外教育的体验,聚焦点由院校综合排名转向专业排名,同时结合家庭实际经济情况、未来就业等因素做选择,而非盲目跟风,种种现象表明中国留学生在留学专业的选择上更加趋于多元化和理性化。

  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根据欧美同学会2015年的调查的结果显示,无论是已经回国工作还是仍在海外就读的留学生,在回忆当初自己选择留学专业的主要考虑因素时,虽然最常被提到的是“符合自己的兴趣”(66.5%),但排在第二和第三位的都是与就业有关的因素,分别是:“将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53.4%)和“将来有更高的待遇和收入”(28.1%)。即使在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的留学生中,兴趣也并不是唯一的考虑因素,有高达53.4%的人还是需要考虑未来的工作机会、待遇,甚至是留在国外的机会。

  7.留学低龄化现象更加明显,中小学生留学增多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麦可思联合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在高中阶段就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比例明显增加,掀起高中生出国留学的热潮。美国《门户开放报告2015》显示,2014-2015学年,在美中国留学生中,本科生达到了124552人,较前一学年增长12.7%,首次超过同期在美研究生。同时,赴美就读本科的学生越来越多倾向更早的走出去。出国就读高中的学生比例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还有超过1/3的学生打算出国就读高中或预科及语言学校。另据新东方对有计划留学的学生人群进行调查,咨询小学阶段赴美留学的家庭数量占全体咨询量的比例,已由原来的3-5%上升至7%,低龄化趋势明显。而且2015年新东方前途出国服务海外高中生申请美国本科的人数,较2013年增长了123%,达到了总学生数的10%,可见中国赴美就读高中群体人数的增长。同比2015年,新东方前途出国中学阶段学生申请量增加了53%,这与国内参加高考的人数在逐年下降、加币汇率的暴跌有着直接关系。

  美国国际教育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IIE)在2013年的一项报告中指出,中国已成为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以及澳大利等国中等教育留学的第一大输出国,仅上述四国的中国初高中留学生就高达4.9万人。包含中国香港在内,赴美就读初高中人数最多,为23562人,(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2.3%);其后分别为英国的9613人(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7.1%),加拿大的(7412人(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31.2%),以及澳大利亚的8162人(占该国同类留学生的48.9%)。

  中国学生赴澳大利亚就读高中及以下阶段教育的比例逐年增加。2012年,中国留学生占澳大利亚高中及以下阶段注册留学生总数的45%,毕业生人数的41.8%。2013年,这两项比例分别为46%和43.7%。2014年底,中国留学生占注册学生总数的比例略有下降,为45.5%。到2015年4月,中国留学生占澳大利亚高中及以下阶段注册留学生数量的49.6%,接近9000人,远高于排第二位的越南(9.3%)和第三位的韩国(7.3%)。根据澳大利亚“新快网”2015年6月的一项报道,自2014年澳大利亚实施签证改革,7年级以上的小留学生(相当于国内的小学毕业生)可以获得学生签证后,澳大利亚公立学校接受的留学生增长17%,其中以新南威尔士州和维多利亚州的留学生人数最多,而这些留学生大多来自亚洲国家。数据显示,在新南威尔士州公立学校留学生总数中,中国留学生数量占比从原来的50%左右增长到超过60%。由于公立学校学位需求量大,新南威尔士州安置额外留学生所需的澳大利亚家庭数量4年内增长了75%。

  在英国,针对4-17周岁赴英读书的外国学生有专门的签证类别,称为Tier 4(Child)Student Visa,这一签证类型的发放总数近年来持续增加。2013-2014学年,英国共发放该类签证12280份,其中23.01%的签证发放给了中国学生。

  而在美国,中小学阶段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则增长迅速,低龄化趋势明显。根据2015年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布的数据,近五年,留美就读初高中的中国留学生数量增长近三倍,最小的仅有10岁。此外,据美国国土安全部学生交换与访问者计划(Student and Exchange Visitor Program,SEVP)统计,截至2016年3月,持学生签证(F visa)和短期职业培训签证(M visa)来美学习的留学生接近120万人,比去年同期增长了6.2%,其中中小学外籍学生人数增长显著,外籍中学生达62386人,外籍小学生达6178人。中国对这一增长贡献巨大,五年间,幼儿园至高中阶段(K-12)在留美留学的中国学生数量从8857人增至34578人,增长290%,约占在美留学外籍中小学生总数的一半。目前,美国一些优质大学在招本科或研究生时,直接就可以从美国毕业的中学或大学生中招到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源,而不用再从中国寻找毕业生源,这也对中小学生留学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中小学生留学现象已经成为了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现象。这股热潮背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中国的中产阶层持续扩大,有经济实力能够承担中小学生出国留学;另一方面是我国人才培养的方法、机制与国际水平尚未接轨,教育制度如高考制度,还存在很多可以改善的地方。在国内教育资源不均衡、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国外又有积极的政策力量在“拉动”,加剧了该现象的发酵。另外,中国在不断地在参与全球化大潮,教育的国际化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在教育国际合作加深过程中,会有更多的低龄学生接触外部世界,未来的低龄留学将越来越普遍。

  8.留学目的国以英语国家为主,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从上文表8来看,以北美及英联邦为代表的英国国家仍是我国学生热门留学目的地,这些国家能为留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以及最多的选择机会。2015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中国留学生人数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韩国、新西兰和法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增长趋缓,而日本和德国的留学生人数则与2014年持平。其中,美国是中国留学生最青睐的国家,其有超过3000所可授予学位的高等院校,是其它三大英语母语国家的10倍,更重要的是,这里有63所世界排名前200名的顶级高等学府。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4海外教育特别报告》研究显示,2009 年到 2013 年美国、英国、加拿大连续五年位列“最受富豪青睐的孩子国际教育地”前三名。根据胡润研究院研究,英国和美国是中国富人理想的子女留学国家:高中及以下年龄段的中国富豪子女中有28.7%希望到英国留学,26%希望到美国留学;本科及以上年龄段的富豪子女中有36%更希望到美国留学。

  世界格局的变化也对留学目的国产生影响。2008年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清除,发达国家除美国和英国外,经济增速一直处于低点。包括金砖国家在内的新兴国家却保持了约5%的GDP增速。恐怖袭击和债务危机引发的失业率高升,也促使留学生将目光向新兴国家转移。

  从近六年麦可思针对本科毕业生留学的调研看(见表15),学生意向留学目的国的选择更加多元化。赴美国、加拿大、英国的留学生占比略有波动,在2014年略有下滑(至40.7%)后,在2015年均有小幅回升(至47.9%);赴英国留学的学生占比从前四届的24%以上下降至17.3%,在2015年仅回升了1个百分点;赴美国、加拿大留学的学生占比从2013届的31.4%降到2014届的23.4%后又增长至接近30%。而2015届赴日本、中国香港和韩国等亚太地区的留学比例却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韩国减少了接近3个百分点。澳大利亚、新加坡、德国和法国等国留学的比例与2014届相比呈稳中有升态势。

  新兴国家发展战略产生新的人才需求,也是促使留学目的国多元化的因素之一。留学热度往往与国家间的往来密切相关,诸如“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中拉论坛”以及APEC会议的举行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相关国家的留学关注度的提高。以“中拉论坛”为例,其在成立后,极大推动了中国与西语国家的经贸往来,刺激了市场对西班牙语人才的需求。目前中国掌握西班牙语的人才存量不足2.5万,这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缺口,相关国家留学人才将成为重要的补给来源。此外,随着中国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非通用语人才需求量在大幅增加。而我国相应的人才供给相较于日益增长的需求则显得后劲不足。目前和中国建交的175个国家中,约有95种通用语种,其中只有54种语言在中国大陆开设了语言课程,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40种官方语言中,中国大陆能够开设的相关语言课程仅为半数。因而,小语种留学人才在未来,相比只掌握英语的留学生而言,具有更大的发展前景。国际化程度的提升还也带来,国际化人才尤其是国际组织人才需求的增长。外语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的留学海归人才成为我国人才储备的重要来源。2015年9月出台的《2015-2017年留学工作行动计划》提出着力培养的五类人才,其中与海归人才群体相关的就占四类,分别为尖端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目前我国以技术创造为特点的尖端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发展需求与现实供给的巨大缺口,成为尖端人才引进及培养的重要契机。此外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推进,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才,作为新时代背景的下的特殊人才类别,被广泛需要,成为核心稀缺人才,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中国留学生向相关国家分散。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写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