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华侨华人——中国参与全球化的独特资源与创新力量

2018年9月14日


作者 | 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一重要的时间结点回顾华侨华人在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上来看,不管是华人很早远渡南洋,还是跨美洲修建铁路,还是支持革命先辈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华侨华人其实是参与经济全球化最早的一支生力军。中国实际上非常幸运,在全世界有六千多万的华侨华人,这是最宝贵的人才库。华侨华人对于中国和全球接轨,参与全球化以及推动中国开放,都是一支重要的力量。



六千多万华侨华人遍布各地,是中国独特的宝贵资源

 


  中国的华侨华人分布在全世界,数量庞大,与祖籍国有非常天然的联系,这是中国独特的资源,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具有庞大的海外华人网络。比如,这些年中国在北美的华人增长很快,据最新数据,美国达到了五百多万,加拿大近两百万。我们在拉美的华侨华人总数有约一百二十万人,在欧洲还有三百万人,在非洲也有近两百万人,在大洋洲有一百多万人,在日本也有接近一百万人。还有东南亚是海外华侨华人最集中的地区,有将近四千万人,占海外华侨华人总数70%左右。加起来华侨华人有六千万,实际还未算港澳台地区。



  华侨华人是非常重要的力量,而且规模还在不断增长。现在海外的华侨华人和国内的华侨华人的数量都不断提升,这是一个新的值得研究的现象。按照联合国的统计,改革开放以来出去的华侨华人超过了一千万,如果海内海外的华侨华人联系起来,将会是一支重要的力量。刚刚举办的第十次全国归侨侨眷代表大会上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出席了。习近平主席一直在强调世界各地几千万的海外侨胞都是中国大家庭的成员,李克强总理也提到海外华侨和归侨侨眷为中国做出了独特贡献。所以,华侨华人非常受重视,他们在中国的作用得到非常高的评价。这是我们从大的全球背景下来看华侨华人的情况。



华侨华人为改革开放贡献了第一桶金

  


  第二个方面,我们经常说改革开放后某某企业家发展起来,但我觉得,实际上是我们的华侨华人为中国贡献了第一桶金。华商企业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投资最早、投资最大的外资企业,不仅为中国带来了资金,也为中国带来了技术、管理和人才。他们同样也是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开拓者、参与者和贡献者。第一个合资企业也好、合作企业也好,都是侨商,包括港商、台商带来的,广大的华商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华侨华人与中国有着天然的联系,福建、广东都是华侨华人最聚集的侨乡。广东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而且是最包容的地区。这跟在广东流行的华侨华人文化与华商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早期回来的华商在珠三角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四个经济特区都在广州和福建,现在扩大到了沿海城市、长三角,扩大到了西部大开发。中国四十年改革开放一拨又一拨的不断深化,我想这些启动是由华侨华人最先开始的。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来,外资成为了我们的主体。港澳台企业占外资总数的70%,投资占到外资的60%以上。还有很多跨国公司的掌门人,包括海外留学生。他们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是多方面的,包括带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促进经济结构改革,供给资金和推动技术进步等,华侨华人、华商在这当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说,华侨华人在中国改革开放当中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看到,华侨华人华商投资最多的地区往往也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好的地区。华商带动中国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仅在国内有很大优势,对于推动中国商品出口也都有很大作用。此外,华商在辐射内地方面也发挥了重要角色。比如,四川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新高地,成都已发展为中国西部闪耀的一星,它也将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以前,我们发展经济可能需要靠近沿江沿海的地方,现在有了空港的吞吐量,这个地区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区。成都未来会是华侨华人聚集的地方, “海科会”刚刚在此举办,包括“华创会”等等诸多国内的华商会,有了这些华侨华人华商的参与,对成都的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


  同时,部分华商参与三资企业,实际上还促生了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国民营企业家最早参照的合作模式,往往都是华侨华人华商带进来的。所以今天随着民营企业发展起来,形成了更大的华人经济实力,中国经济跃居全球第二,华商华侨华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新华商突破传统“三刀”,推动 “中国创造”与招才引智

  


  第三方面,华侨华人,包括华商也开始参与高科技和创新,不光包括中国制造,也帮助中国创造。近年来,大量新侨回到国内,原来老一代的华侨出去很多都是靠“三刀”–菜刀(中餐)、剪刀(缝纫)和剃头刀(理发),现在更多的是“三师”——工程师、会计师和律师,以及各创业主体。我们看到高科技行业、互联网、风险投资、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很多领域都是新一代的侨商、新侨在参与,包括海归、留学人员等。这些新力量在IT、生物制药和保险等领域积极开拓,还都有非常好的学历、开阔的视野、跨国际的交流理念。所以华侨华人是非常大的力量,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方面的进步。


  第四方面,华侨华人也是新时期引智的重要力量。改革开放四十年一个最大的收获就是招商引资,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中国成为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投资热土。在这个转型过程当中,我们有了很好的“硬件”,比如说有漂亮的会议中心,但可能我们更需要的是“软件”,需要更多专业人才,需要从招商引资过渡到招才引智。


  海外华侨华人中有接近五六百万人是专业人才,包括律师、会计师、医生等等金融服务的高科技人才和跨国公司高管,这样的人士几乎占到我们华侨华人总数的10%。我觉得这是中国未来四十年需要的新生力量,助力中国从一个制造大国迈向创新性的大国。


  2008年,“千人计划”出台引进了七八千位人才,其中90%以上都是华侨华人。我们每年有60多万人员出国,有50多万人回国,这起到了一个良好的循环作用,是一个独特的世界级的回流现象,也是中国独有的一个现象。中国有这么好的政策,一方面支持出国留学,一方面鼓励回国发挥作用。正如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会议上习近平讲到的,海外留学人员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中国独特的竞争力。我们的留学生华侨华人每年达60、70万,移民大概是100万人,每年循环在世界各地,这是世界非常了不起的一个现象。现在的机场越修越大,中国与美国每天都是三万人在跨国交流。我国最现代化的空港以后将站在世界的前沿,这都是非常好的现象。在未来,华侨华人专业人士仍然是我们招才引智的重要发展方向。


华侨华人正创造中国“走出去”新模式

  


  第五,改革开放以来,海外华商在引资引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华商又为中国企业在海外的落地与融入发挥了“带出去”的作用。


  华侨华人助推中国制造模式“走出去”。中非刚刚论坛闭幕,我们看到大量的华商已经成功走出去。如华坚集团2011年在埃塞俄比亚建立了华坚国际鞋城,目前已解决当地就业7000人,累计出口创汇1亿美金,占埃塞俄比亚鞋类出口的60%。华坚集团计划总投资20亿美元于2020年建成国际轻工业城,预计每年可创汇20亿美元,提供3万-5万个就业岗位,并将带动中国轻工业企业走出去在非洲集群发展。这成为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的一种新模式。类似例子还有,成为全球主要手机供应商之一的传音,在印度三年已投资5亿美元的小米,中国智能手机制造商小米及Vivo和Oppo自去年以来占领了印度市场份额的50%。中国制造“走出去”越来越加速发展。


  华侨华人助推中国服务“走出去”。例如,四达集团2002年进入非洲,致力于为偏远村落居民打造与世界连接的“信息通路”,在非洲三十多个国家开展数字电视运营,服务了近千万客户,赢得了国内外广泛认可和尊重。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国不断落实“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人文合作计划就启动了“为非洲1万个村落实施收看卫星电视项目”。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宣布重点实施旨在进一步促进产业、联通设施、便利贸易、绿色发展和健康卫生等的“八大行动”,在非华侨华人在相关服务的提升中将继续发挥重要角色。


  华侨华人助推中国园区模式“走出去”。如江苏汇鸿国际集团2005年在尼日利亚建立了汇鸿国际工业园,带领了江苏及国内中小企业在非投资,积极推进国际化企业和境外生产基地进行产能合作。经过13年发展,该工业园已形成以家电、电力为龙头,多产业联动的良好格局,从四大营销中心发展到经销商网络遍及尼日利亚所有的州区。汇鸿国际集团带领中国园区“走出去”的经验,打造了企业通过产业园区融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新模式。海外产业园区不论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和增加出口,还是对东道国发展经济、增加就业以及经济政策调整都发挥了很大作用,成为了“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抓手。


  华侨华人助推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走出去”。如旭荣集团2003年与肯尼亚合资成立从事成衣制造的Protex公司,并在工厂周边建了医院和学校,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随后,旭荣集团将此模式进行复制,已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建立14个工厂,其中8个位于非洲,为当地上万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扎根非洲的侨领姚少青不仅兴办实业,在坦桑尼亚兴办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还为了帮助穷苦工人摆脱困境,进一步提高工资待遇、允许工人预支工资,并资助当地政府增添公共设施和建设小学,为中坦民间友好往来做出不俗的贡献,提升华商在当地的认同和影响力。


  第六,“一带一路”为华商发展创造历史性的机遇。华侨华人回到国内与中国的民营企业结合起来,成为了未来中国“走出去”的重要力量,可以在很多领域有贡献。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可以扩大华侨华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用。在共建“一带一路”时,他们可以增进相互交流,是与当地国家最好的黏合剂和共赢发展的催化剂。支持华人华侨更好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也有助于提升 “一带一路”相关服务的水平,华人华侨拥有资源资金,通晓双方贸易规则,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等,在“一带一路”建设各方面会发挥重大的作用。


华侨华人推动中国公益事业发展

  


  第七,华侨华人同时也在中国开展慈善和公益活动,是推动中国在此方面发展的重要力量。包括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回到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厦门大学和“集美学村”。出生于浙江的邵逸夫通过邵逸夫基金与教育部合作连年向内地教育机构捐资助学,“逸夫楼”和“邵逸夫奖”是其历年捐建教学设施和教育项目的缩影,社会公益捐助额超过百亿港元。香港爱国人士对中国慈善事业也做出了很大贡献和启迪。比如,霍英东倾力支持国家的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霍英东基金会对全国各地教育文化事业的捐赠累计达7.6亿港元。李嘉诚1981年创立并持续捐资支持汕头大学建设,成立的李嘉诚基金会主要支持教育及医疗公益项目,至今已捐出逾150亿港元,其中87%用于大中华地区。陈启宗担任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创始人兼主席,对故宫的古建筑无偿捐助修缮经费等等。海外人华侨华人回来推动着中国公益慈善的发展,已经起到了引领和启发作用,这个非常值得重视。


把中国引向世界,推动“华裔卡”更好便利海外华侨华人

  


  华侨华人是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特资源。六千万的华侨华人对中国经济有着极大的推动力,如何更好发挥华侨华人的角色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国家最近开放了香港、台湾、澳门的居民来大陆居住的政策,他们可以不需要登记就直接居住,建议我们也可以推动“华裔卡”。其实这些年国家政策一直都在开放,也有很多人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比如,中关村的华人可以拿“绿卡”,相当于是一个“华裔卡”,因为享受的都是一样的。去年国家又出了新政策,所有第一代走出去海外的中国人,回到中国都可以申请五年的长期居留签证,这相当于发了一个为期五年的小“华裔卡”。相比印度,印度只有两千多万印桥,已经发了一千多万的印度裔卡,印度出生的子女在国外可以追溯到第四代,只要是从印度出来就可以随时回去,可以享受除了购买土地之外的国民待遇。


  中国有非常大的海外华侨华人群体,我想我们的思想可以再开放一点。中国政府现在开放了对港澳台的限制,我觉得“华裔卡”也是势在必行。现在推动“华裔卡”的条件和环境与五六十年代支持东南亚国家革命的背景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在是与中国的融合、紧跟中国的发展红利,相信“华裔卡”的推动出台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


  海外华侨华人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最天然的“粘合剂”,不仅为中国引进了资金,还带来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在带动经济增长与出口、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就业和推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如果说过去四十年,华侨华人将世界带进中国,未来四十年,华侨华人将更好地让中国联通世界。


  (本文根据王辉耀在2018年9月10日 “海科会”海外华侨华人创新发展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理事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