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日报】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

2018年11月15日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简称“进博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主旨演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中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不仅发展了自己,也造福了世界。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为进一步助力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进博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蕴含的重要思想及意义,把握研判当前世界开放格局的发展态势及方向,本期《理论周刊》特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就相关问题进行深度访谈。


嘉宾:王辉耀

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导,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


  提出了一个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中国主张


  成都日报:您对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进博会”主旨演讲中蕴含的重要思想及中国扩大开放的新举措有哪些理解与感受?


  王辉耀:开放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发表的主旨演讲,郑重宣布了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中国行动,同时也为世界各国提出一个建设更加美好世界的中国主张。“进博会”,这个史无前例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是国际贸易发展史上一大创举,将为世界各国开展国际贸易提供新平台,中国正在以一种更加开放的姿态积极推动构建新的国际经贸规则,特别是在当前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自由贸易受到威胁的形势下,中国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维护多边主义的国贸体系成为共同发展的基础,只有走开放发展、互利共赢之路,才能把蛋糕做大,把事业做强。


  此次“进博会”上,各国参展企业带来了质量优良、各具特色的产品,其中既有优质农产品和食品,也有最先进的智能高端装备,这些参展产品充分反映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世界各国民众带来了新的生活需求和体验。当前与今后,我们都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以知识、技术、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牢牢抓住人才驱动创新这一关键点,破除产业固有依赖、体制机制障碍,全面提升劳动、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益和效率,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科技创新,共享科技创新成果为人类文明进步提供的不竭动力。


  此次“进博会”除了吸引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参展,还吸引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及展品参展,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企业。今年举办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支持非洲国家参加“进博会”,免除非洲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展会上出现非洲30多个国家的产品,体现“进博会”让贸易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的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相通则共进、相闭则各退”,世界各国应共同消除贫困,共同应对风险与挑战,减少全球发展不平衡,让各国人民共享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增长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本次进博会的重要讲话提出的“扩大开放”的五条具体举措,这既是向世界宣告中国推动对外开放的决心和力度,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未来征程的新目标和新方向。中国目前有3亿多中产消费者,未来10年到20年,中国将拥有6亿多中产消费者,是美国消费者的两倍,是欧盟的三倍。“进博会”的举办,意味着中国开始成为全球最大进口市场和消费市场,全球企业将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更多的红利。“进博会”的举办,意味着中国将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放,尤其在出入境、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等各领域形成“以开放促改革”新格局,为全球商品进入中国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推动中国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转变。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


  集中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能级的不断提升


  成都日报: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能否结合您自身经历,就本次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历史大势”谈谈您的理解?


  王辉耀: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成功举办,是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不断提升对外开放能级的集中展现。回溯1977-1978年,我是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后的第一代大学生,毕业时国际经济贸易正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领域,分配到外经贸短暂工作后我又前往加拿大攻读MBA,成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中国留学生。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后,激发留学生们回国就业创业。可以说我们这一代的人生契合了改革开放时代的趋势。作为改革开放的亲历者、参与者和建设者,我们会看到40年间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是任何一个时代都未曾有过的。


  自2001年加入WTO以来,中国始终履行承诺、深化改革,在更大范围和深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从进出口贸易额来看,从2001年的5096.5亿美元增长到2017年的41045亿美元,增长了7.05倍。而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进出口贸易额仅有206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9.7%,2017年则上升到33.6%。


  从企业国际化发展来看,中国不仅以开放的姿态实施“引进来”策略,吸引世界各国优秀企业来华发展,为国外企业创设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且还大力推进“走出去”战略,让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走向世界。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创下1961.5亿美元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4.7%,占全球的13.5%。例如:华为公司1997年走出国门,目前已在160多个国家设立分公司或代表处,雇用了4万多位外籍员工,超过一半的销售收入来自海外市场,已经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全球企业”。


  从中国留学发展来看,截至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口总数达到54.45万人。从1978-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累计达到458.66万人。中国已成为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英国等国家最主要的留学生源国。


  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到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中,我们已经用实践证明开放的心态和改革的决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主动顺应与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历史大势,我国改革开放的信心更加坚定、步伐更加矫健、成绩更加突出,从“北京APEC”到“杭州G20”,从“达沃斯论坛”到“厦门金砖会议”,从“自贸区”到“进博会”,从“一带一路”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展示了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越开越好,对外开放的积极成果不仅利于中国民众,也惠及世界各国。



“进博会”的成功举办


  表明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成都日报: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能否请您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本次主旨演讲,谈谈您对当前中美关系发展态势的研判及相关建议?


  王辉耀: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明年是中美建交40周年。1979年中美建交,当年7月就签署了《中美贸易协定》。近40年来,中美经贸合作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然而,过去一段时间,中美双方在经贸领域出现一些分歧,两国相关产业和全球贸易都受到不利影响。2017年,全球GDP总量为81万亿美元,其中美国19.39万亿美元(占比23.9%),中国12.25万亿美元(占比15.12%),两国相加的经济体量占全球总量接近四成。中美两国同是全球化的受益者,在多边自由贸易体系中获益,对世界经济发展举足轻重。因此,中美贸易摩擦不仅仅是经济层面上的考量,还需要站在全球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进行重新审视。当前,中美经贸争端进入了相持阶段,但从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全球经济的福祉角度出发,中美两国都应该也有机会找到一个理性办法来处理当前的问题。


  今年9月,我们组成专家访问团进行了为期5天的美国之行,与美国企业界、智库界以及国会议员等政界进行了广泛交流。考察中,很多美国主流人士都表示不希望扩大贸易摩擦,非常希望看到中美两国能够避免更大的冲突。因此,越是在中美经贸困难时期,中美经贸关系的问题就越需要双方增进彼此了解、打破成见、减少误判。中美之间有太多太广的共同利益,应该对彼此原则进行确认,尽快开展交流,以期在G20峰会中美领导人会晤前能达成不再升级关税的共识,利用更多的接触来共同降低和解决目前中美贸易摩擦,是比较可行的解决方式。


  今年全球化智库发布了《中美贸易关系和挑战:过去、现在、将来与政策选项》的报告。在报告中我们回顾了中美建交40周年以来所取得的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来之不易,分析了中美贸易摩擦形成的原因、影响和未来走向,并对改进中美贸易摩擦现状提出了十条建议。


  一是维护中美前几轮已有的谈判成果,抓住“窗口期”,利用多边场合的首脑外交寻求突破;二是鉴于中美政府都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中美可就知识产权达成新的协议;三是“中国制造2025”欢迎美方参与;四是中美两国应继续BIT谈判,推动新的中美自由贸易协议谈判;五是中美需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改革,在做大增量基础上改善贸易不平衡;六是创新中美贸易统计方法,公平公正显示两国所获价值,包括服务贸易、旅游、留学等;七是探讨成立中美基础设施投资基金,扩大基建合作;八是中美协商合作,共同促进WTO的改革进程,促进中美在多边领域的合作。同时中国可以考虑加入TPP,推进新的区域贸易体系的发展;九是加强中美两国省/州在多领域的合作,加大中美省/州之间双向投资;十是寻求有效的中美二轨沟通渠道,加大民间外交的作用。


  在本次“进博会”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球化历史大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洞明,以及强调中国自身始终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等,都可以用来指导我们把握中美关系的未来与“正道”。美国和中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和第二大经济体,两国存在巨大的合作空间,同时也要有一定的弹性空间,不应因出现问题就放弃合作。中美建交近40年,已经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即使经历过风风雨雨,但总能寻找到解决的突破口。目前的中美贸易摩擦也是如此,这需要中美两国政府间和民间共同努力,促进中美经贸关系回归正常,因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包容普惠、互利共赢才是越走越宽的人间正道”。



文章选自《成都日报》,2018年1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