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研究 | 德意志:“回到德国!”到“欢迎来德国!”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全球对技术人才的争夺将越来越激烈,因此德国必须修改移民法规,使得德国对海外人才更具吸引力。 

——德国联邦内政部
(Bundesministerium des Innern, BMI)

“回到德国”!2001年8月27日,写着这样一句标语的横幅被飞机拉开,在纽约和加州海岸两地上空不停地盘旋展示。美国是流失在海外的德国人才的主要集中地。二战时期,纳粹主义兴起使许多人才流失,在德国失去的13名“未来诺贝尔物理学家”中,11名就去了美国;二战后也有3名物理学家去了美国。 这仅仅是人才流失的冰山一角。对此,德国政府发出了强力的召唤——“回到德国!”从德国的国际电台“德国之声”开始大力宣传,再到美国媒体上打广告,最后还在新兴的互联网进行宣传。两年后,“德国学者协会”在美国正式成立,为优秀的德国人才回国牵线搭桥。

吸引人才回流只是德国参与人才战争的一个侧面。

早在二战结束后的20世纪50年代,德国便开始放松移民政策 。当时因经济腾飞,德国面临人才与劳动力短缺问题,启动了著名的“客籍工人计划”,1960~1966年共招募360万外籍工人到西德工作。从2000年始,德国从长期制度建设上应对人才战争。德国IT业出现人才紧缺,时任总理施罗德(Gerhard Schroeder)推动实施“绿卡工程”,对外国人才实行优惠移民政策,要求是信息、通讯等行业高级技术人才,拥有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凭,已达成年薪不低于10万马克的工作协议,最长期限为5年。2005年1月1日,德国《移民法》正式生效,这在德国历史上是首次,表明德国承认自身是一个移民国家,此后调整移民政策专门为人才战争服务,为刺激经济、引进外资开放了投资移民政策,在移民立法中增加了面向高技术人才的积分制度,外国人才可以凭借投资和技能成为永久居民和入籍。

德国的选择,是对劳动力短缺现实的回应。2004~2015年十多年来,德国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人口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处于萎缩状态。2012年开始,德国的移民人数激增,至2014年在德生活的外国移民数量达到1090万,创下历史纪录,相当于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有移民背景,然而2015年德国国内仍有568743个岗位空缺找不到人来填补。

德国的经济发展既需要低技能劳动力,也需要高技能劳动力来满足IT等行业的需求。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目标,随之成为国家标签。想象一下,你要买一辆汽车,只要拿出手机,点击应用软件,输入你的定制要求,然后坐等工厂生产、组装和配送就行了。这就是“工业4.0”时代,它的到来亟需高水平人才,尤其是在计算机、电子工程、电气化、机械工程、人工智能等领域。Make it in Germany 是德国联邦劳工及社会事务部(BMAS) 和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MWi) 建立和管理移民工人务工的网站,特别强调德国非常需要数学、科学、信息技术和科技领域(德语缩写MINT)的精英移民人才。

事实上,德国“工业4.0”的兴起和实现都离不开外来移民中的高精尖人才。德国首位机器人专业的汉堡科学院院士就是华人张建伟,他1989年获得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人工智能专业硕士,2004年获得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计算机系机器人专业博士。随后,他在德国从事及领导“工业4.0”中的感知学习和规划、多传感信息处理与融合、智能机器人技术、多模式人机交互的研究与开发,发表三百余篇论文及专著,并多次获得国际会议最佳论文奖,指导德国硕士百余名、德国博士三十余名、洪堡学者多人,本人还拥有四十余项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的发明专利,任数个国际重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会议的主席、多份国际专业杂志编辑,并担任德国数家企业的技术顾问,可谓国际顶级机器人专家。

作为欧盟创始成员国之一,德国的移民政策深受欧盟相关政策和劳动力市场状况的影响,尤其是欧盟2009年出台的蓝卡计划(Blue Card) 。蓝卡出台的背景是欧盟的高素质劳动力中非欧盟人口占比例太低,仅0.9%;相比之下,澳大利亚为9.9%,加拿大为7.3%,美国为3.5%。2007年,时任欧盟委员会主席的巴罗佐(José Manuel Barroso)认为,欧盟成员国需要对非欧盟高技能人才的录用及长期居留做出统一规定。2009年蓝卡正式出台,允许非欧盟高技术移民申请在全欧洲境内的工作许可。

德国2012年才全面实施欧盟“蓝卡计划”,此后迅速成为欧盟蓝卡的最大发行国,2013年发放的“蓝卡”有90%来自德国,彰显出德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高水平专业人才的攻势。欧盟委员会对此颇有微词,认为一个国家“蓝卡”签署数量太多,正显示出该计划的失败,因为没能够在欧洲平均分布这些高素质的非欧盟移民人才。德国联邦统计局2016年7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德国移民数量及净增移民数量均为史上最高。

与美国、加拿大相比,德国对留学人才的运用相对欠佳。德国的公立大学教育实力很强,而且不收学费,接收的外国留学生主要来自中国、印度以及东欧地区,整体上因科研支持不足、就业市场压力大、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较高等原因,较难挽留优秀的外国留学生。不过这并不绝对,一些博士毕业的精英还是被德国成功挽留,如上述张建伟博士。还有一些优秀留学生被德国机构或企业聘用,如上海市知联会外企分会副会长刘斌博士,他获得德国乌尔姆大学胰腺外科专业博士学位,决定“弃医从商”,进入德国具有160余年历史的“隐形冠军”老牌医疗设备公司爱尔博(ERBE),在总部工作和培训一年以后,2000年回到上海开设代表处,至2015年业务量增长33倍,销售业绩从全球32位跃升为前3名,受到德国总部的专门表彰。

2015年以后,德国专业人才会出现青黄不接,并将严重影响德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德国出生率低,德国人口正快速萎缩,而德国机器需要更多工人!当年德国宣布接收80万难民,是2014年接收人数的4倍!这背后的考量之一是德国技术人才供求不平衡,难民潮恰可为德国提供许多高素质人才,如工程师、学者、专业技术人员等;而且德国不仅需要工程师,还需要普通劳动力,如医疗护理人员,人手更短缺,非常适合难民。 然而,随着成千上万的难民从战乱的中东地区涌入德国,恐怖分子也混杂其中,德国有些“消化不良”,涉难民的非法和暴力事件频发,新闻爆出在德中国女留学生也遭受难民的侵害。“大救星”默尔克陷入悲悯与两难的境地,总理之位遭受来自全德的挑战。面对既成事实,无论默克尔政府或新一届德国政府,接下来的挑战是如何安置难民,让其中的人才有用武之地,把年轻的劳动力培训成德国需要的人才,以及克服难民潮带给德国乃至欧洲社会的冲击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