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理事长在“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发言: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新动能,推动“一带一路”多边合作
2019年6月5日
“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
2019年6月2日至4日,由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在重庆举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部长宋涛,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法国前总理多米尼克·德维尔潘,坦桑尼亚前总理米增戈·平达和塞尔维亚前进党副主席马尔科·久里奇分别在大会开幕式上发言。重庆市政府市长唐良智担任开幕式主持。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受邀出席论坛,并在6月3日举行的全体会议上以“促进一带一路多边合作,以基础设施新动能带动全球治理新发展”为题目发言。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开幕式致辞
“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以“共创陆海联动发展新未来”为主题,邀请了约150位中外嘉宾,共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创新发展。本次论坛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在京成功举办后,首次对“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创新合作进行讨论的大型论坛,旨在发挥陆路交通与海陆交通的比较优势,推动陆地经济与海洋经济协同发展,实现陆海融合发展,构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共荣、贸易互补、民心相通。
CCG理事长在全体大会发言
国务院参事、全球化智库(CCG)主席王辉耀在发言中指出,在全球经济下滑压力增大、全球治理面临挑战,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新阶段中,本着“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精神提出的全球治理和全球发展国际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已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为全球基础设施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应推动“一带一路”的多边合作,以“共商共建共享”为指导,抓住基础设施建设新动能,充分发挥“一带一路”在促进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在全体会议发言的嘉宾还有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副署长邓波清,统一俄罗斯党总委员会委员、俄中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地方合作理事会副主席阿尔乔姆·谢苗诺夫,十二届全国人大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蓝迪国际智库专家委员会赵白鸽,老挝人民革命党中联部副部长宋蓬·西扎伦,新加坡政府教育部兼人力部高级政务次长刘艳玲,招商局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胡建华,西班牙共产党主席何塞·路易斯·森特利亚,意大利众议院宪法事务委员会委员西蒙娜·苏里亚诺,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奈居。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长金鑫担任会议主持。
以下为王辉耀理事长的发言实录。
增强多边机制功能,打造“一带一路”多边合作新平台
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参事 王辉耀
今年四月,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这将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治理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在全球经济下滑压力增大、全球治理面临挑战,单边主义盛行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化新阶段中,本着“共商共建”、“共赢共享”精神提出的全球治理和全球发展国际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已成为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平台,特别是为全球基础设施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当前国际形势下,进一步把“一带一路”打造成国际多边合作平台,发挥其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作用有着重要意义。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带一路”的构想是国际层面众多类似举措的延续,并逐渐成为本区域与域外国家合作的共识。“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的发展后进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条件差、资源开发能力弱、体制运行效率低、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由20国集团支持的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在其发布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中表示,到2040年全球的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94万亿美元,但其中有近五分之一无法获得资金支持。到2040年,亚洲占全球基础设施需求比例为54%,排名第二位的是美洲,其该比例为22%,其他还包括印度、非洲国家等。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巨大机遇。在“五通”的基础上,“一带一路”将带来以基础设施和能源贸易为抓手的国际产能合作新机遇,前瞻地建设满足经济发展需要的铁路、公路、航线、港口、油气管道网和信息通信网。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已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和世界经济增长做出了贡献。根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已完成和规划中的“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项目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货运时间平均减少1.7%—3.2%,使全球平均航运时间下降1.2%—2.5%。此外,世行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从而促进实现共同繁荣。
此外,“一带一路”还将促进产业转型啮合,引发不同国家在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技术路径等领域的创新,在沿线国家内部释放新的活力。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还面临的许多挑战,许多国家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还应从多方位更加明确其合作模式和定位,从而吸引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全球治理和世界经济发展。
未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路径
1、从双边更多地走向多边,成立“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委员会,邀请各国前政要和国际组织加入,增强其多边性,扩大“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
2、明确突出“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振兴倡议的定位。加深对国际经济振兴计划,侧重经济层面的解读,淡化政治层面的解读,打消国外对“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上的担忧。
3、加强在“一带一路”上与国际机构合作。借鉴亚投行模式,加强与“一带一路”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拥有巨大合作空间的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巴黎俱乐部、WTO、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移民组织等机构的合作。与联合国展开合作,以充分发挥联合国的桥梁作用和国际影响力,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对话。
5、充分发挥智库、媒体、NGO等社会力量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智库等机构通过开展“二轨外交”,积极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各领域专业人士的沟通、交流,有助于消除“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济和政治壁垒,促进政府间共识的形成。
6、设立“一带一路”国际秘书处。“一带一路”倡议的机制化程度还较低,尚无类似秘书处的常设机构和稳定的机制安排。设立“一带一路”的常设机构,例如“一带一路”秘书处,有助于“一带一路”各项工作有序向前推动。
7、邀请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意大利在今年3月参与“一带一路”,这对“一带一路”未来吸引发达国家参与发出强烈的信号。“一带一路”倡议不能变成一个发展中国家的结合体,还要邀请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参与,进一步拓展“一带一路”的外延。以美国为例,根据全球基础设施中心(GIH)的《全球基础设施展望》报告,当前基础设施支出缺口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资金缺口达3.8万亿美元;而对基础设施支出需求最大的国家则是中国,达到2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30%。由此可见,中美两国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事实上有着巨大空间。中国还可与各个国家共同制定“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建立各国在资金、基础设施,产能、人才和移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协调的机制。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变革的新型动力,它以基础设施为主导,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引导项目实施落地,将带动新一轮贸易、金融、科技和人才交流的全球治理新发展,最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全球化智库(CCG),中国领先的国际化社会智库,成立于2008年,致力于全球化、全球治理、国际关系、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CCG是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财政部“美国研究智库联盟”创始理事单位。CCG持续关注并研究“一带一路”发展,曾发布《“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发挥中小企业作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和《发挥好香港的国际化角色, 为“一带一路”发展提供平台服务》等多个“一带一路”相关研究建言报告,并举行“一带一路”系列研讨会及“一带一路”大使论坛等多场交流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