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王辉耀:以基础设施新动能促进全球治理新发展

2019年6月9日

 

 

本文为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评论文章,文章刊发于2019年6月9日《  北京青年报》第A02版

 

  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与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一带一路”陆海联动发展论坛日前在重庆开幕,来自30多个国家的政党政要、智库学者及企业界人士出席会议,与会代表就“一带一路”框架下的陆海联动发展达成广泛共识,并通过了《重庆倡议》。

  由于联合国等国际和平机制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经济贸易机制的存在,二战结束后70多年里,世界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和平和发展是主调。随着工业化4.0时代的到来,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目前,世界面临着经济下滑压力增大、全球治理体系亟须改革、单边主义盛行的多种挑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作为全球治理和国际合作共赢的新方案,已成为全球化发展下的重要平台,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做出了巨大贡献。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目前已完成和规划中的“一带一路”交通运输项目,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货运时间平均减少1.7%-3.2%,使全球平均航运时间下降1.2%-2.5%。世行报告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将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增长0.7%-2.9%。

“一带一路”倡议是原有全球治理机制的延续,并逐渐成为本区域与域外国家合作的共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新动能,“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国际多边合作和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处于不同发展后进阶段,面临基础设施条件差、资源开发能力弱、体制运行效率低、熟练技工和人才短缺等发展瓶颈。权威报告预测,2040年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94万亿美元,其中近五分之一难以或无法获得资金支持。世界各国对基础设施投资的巨大需求,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着巨大的机遇。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还将促进产业转型啮合,推动新兴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升级本国产业;引发不同国家在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技术路径等领域的创新,在沿线国家内部释放新的活力。

在把握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还面临许多挑战,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还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许多误解。因此,“一带一路”倡议还应从多方位更加明确其合作模式和定位,吸引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从双边走向多边是进一步体现“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边性、透明度和开放性的关键点,有利于吸引更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可以成立国际合作委员会,邀请各国前政要和国际组织加入,有利于减少各方的猜疑,扩大“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平台的作用。

国际经验借鉴是“一带一路”把握基础设施投资机遇的有效方法。目前亚洲投资开发银行(AIIB)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因此“一带一路”可借鉴AIIB模式,并牵手世界银行、美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银行,同时加强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非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巴黎俱乐部、WTO等机构的合作,借鉴国际经验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参与国之间的对话。此外,“一带一路”还可以与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进行合作,从而进一步体现“一带一路”在全球治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明确突出“一带一路”全球经济振兴倡议的定位。对“一带一路”的解读应侧重经济方面,强调它对世界经济振兴的作用,进而打消国外对“一带一路”地缘政治上的担忧。

邀请包括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共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拓展“一带一路”概念的外延。发达国家与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有着巨大合作空间。以美国为例,当前基础设施支出缺口最大的国家是美国,达3.8万亿美元;而对基础设施支出需求最大的则是中国,达28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30%。同时,中国还可与各个国家共同完善“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区域治理的新秩序,建立各国在资金、基础设施,产能、人才和移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协调的机制。

充分发挥智库、媒体、NGO等社会力量在“一带一路”中的作用。社会力量不仅可以通过民间交往拉近各国距离,更对“一带一路”各类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标准制定、环境保护、工人权利等议题有着较大影响力,有利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顺利完成。

“一带一路”倡议是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变革的新型动力,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导,通过“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引导项目实施落地,推动包括贸易、金融、科技和人才交流在内的全球治理新发展。

 

 

文章选自《北京青年报》,2019年6月9日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