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达:侨心构筑公益之桥

2019年9月24日

理事简介

王琳达,CCG副主席、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



导读



“中国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组织者。一个人点燃一支蜡烛光芒很小,但如果全社会的人们都点燃爱心蜡烛,那就是一片光明。”
——王琳达


文章来源:《中国统一战线》杂志


有这样一位侨胞代表,她热心公益慈善事业,四次荣获我国政府最高规格的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多次上榜“中国慈善排行榜全国十大慈善家”,爱心足迹遍布海内外,累计公益慈善支出数亿元。


她是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进入内地房地产市场的侨资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受益者,22年来,她致力于推动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积极参与教育扶贫,被孩子们亲切地称呼“王妈妈”。她坦言:“改革开放给了广大华侨华人一次很好的机遇,我最感欣慰的是,最美好的年华与祖国的改革开放一路同行,让教育社区的理念在祖国大地开花结果”。


她就是中国侨联常委、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琳达。


1

“我们的承诺是金子



王琳达是最早进入中国内地开发房地产的港商之一。1989年6月,在广东省政府的邀请下,她开始在广州、深圳等地投资开发项目,并创办怡海集团。1992年12月,她参加首届京港洽谈会,成为第一批在京投资的侨资企业代表,与北京市丰台区政府签订了怡海花园住宅项目开发建设合同。

2009 年 5 月 12 日,北川中学开工奠基仪式
初到北京创业时的情景,王琳达仍记忆犹新。上世纪90年代初,北京三环路刚刚启动建设,而怡海花园项目远在南四环边上,当时还是一片旷野荒郊和废弃垃圾场。时值隆冬,放眼望去,八百多亩荒地上,没有植物,没有水、电,路,只有三个30多米深的大沙坑,旁边堆满了垃圾。
不到4个月,原本跟她一起踌躇满志要搞开发的4个股东全“吓跑了”,但王琳达坚持了下来。公司办公室临时设在荒地上唯一一间化肥仓房里,没有窗户,只能放一张桌子。因为不习惯北方的气候,王琳达和集团高管曾插着氧气管工作。有一段时间因工作繁忙,她只有周末才能飞回香港,陪伴年幼的孩子。
让王琳达坚持下来的动力,是梦想。王琳达坦言,此前她一直想做一个配套完善的“大社区”。这样的集学校、医院、邮局等配套设施为一体的成熟社区,在当时的中国城市还很少见。她想做一个开拓者。
经过3年的垃圾处理、土地修整,1995年底,怡海花园项目破土动工。为了建成住户满意的宜居社区,王琳达每年都要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服务设施,现在社区内银行、医疗机构、超市、购物、娱乐休闲场馆等一应俱全。

在老年大学手工课堂上

回望在内地发展的这三十年,王琳达说,“必须要爱国,对国家要有信心。做事还要有恒心,要是一会儿抓蝴蝶一会抓蜻蜓,就会一事无成,30年一下就过去了。可是咬住青山不放松,我们的事业才会取得成功”。
办事要讲诚信,这是王琳达事业发展的另一个体会。当时她刚开始打造怡海花园,遇到了很多困难,于是有人邀请她去投资开发商业地产项目。明知道这是个赚钱项目,但王琳达还是谢绝了这个“诱人的邀请”。
她说:“把这块荒地建成配套的人文社区是我对政府的承诺,我一定要做成。在这里,虽然挣钱慢,但我们的承诺就是金子。”
“我们商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先来后到。我答应了你,后边项目再好,我也得征求你的意见。你不做了,我才跟他做。”王琳达说,在国外如果不讲信用,是没人跟你做生意的。
在王琳达看来,如果当时放弃了怡海,可能会比较轻松地赚到钱,但是就没有了怡海花园这个和谐社区。“在这里,我们得到社会的赞扬、政府的认可,成为了一个企业的品牌,这是无价之宝。”

1

“把教育当产业做,肯定做不好”



房子建起来了,但因为怡海花园当时地处偏远,孩子的上学问题,成了困扰家长的难题。


“业主陆续入住后,很多人每天很早就得带着孩子往城里赶。怎么样让孩子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教育?”王琳达萌生了自己办学的念头。在当时,发展民办教育并不是件易事。她就一趟趟跑丰台区教委、市教委,经过不懈努力,将名校资源引入了社区,北京八中怡海分校和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怡海分校最终落户怡海花园。


王琳达做事十分执着。为了办好教育,她远赴美国、英国、日本、香港等地的十几所名校去读书“充电”,学习国外优秀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经验,并向国内教育专家、一线教育工作者探讨请教,以“确定人才如何培养”。


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王琳达的教育集团拥有涵盖早教、幼儿园、小学、中学、国际学校、培训学校以及老年大学在内的17所教育机构,从怡海学校走出的学子,遍布世界各地。



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


王琳达认为,基础教育是“打地基”的工程,对人才的培养极其重要。“基础教育,首先要把孩子的习惯培养好,比如懂尊重、懂礼貌等最基本的做人道理。这些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关键要把这些教给孩子们。”王琳达说,孩子们只有知道这些,才会有爱国之心、助人之心。“有了良好的行为规范和学习能力,将来孩子长大了做什么都可以。”


党的十九大以来,民办教育迎来发展的春天。很多投资者也跃跃欲试,急于进入这个领域。对此,王琳达深有体会地说,“没有情怀是做不好教育的。很多企业家来咨询我是否要进入教育行业,我都劝他们一定要谨慎考虑”。


“我是把教育当成公益慈善做。如果把它当成产业就肯定做不好。”王琳达说,办教育是个漫长的过程,做成了品牌,自然就能赚钱。“但怡海的学校从不以赚钱为目的,赚的钱还是继续用来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满足孩子和家长对优质教育的需求。”


为了办优质教育,怡海不断拓宽奖学金理念。1994年,王琳达在同济大学设立了当时该校额度最高的“星火奖学金”。从1998年开始,王琳达个人出资成立“怡海奖学金”,奖励优秀的高中学生,截至2018年共捐赠5000万元人民币。2004年设立“怡海华夏精英奖学金”,激励从怡海中学毕业的大学生完成学业。2007年12月,王琳达个人发起并出资1100万元港币,在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下成立“怡海教育专项基金”,受益范围扩大至我国中西部优秀教师。


做教育,更要投入爱心和精力。在怡海的幼儿园里,十几年前王琳达就专门设计了适合孩子们的微型马桶,每间教室都设有独立卫生间和高矮不同的阶梯式洗手盆,方便师生分别使用。


这样的小细节很多。为了防止淘气的孩子从楼梯扶手上滑下来,王琳达找设计师商量,在扶手上安装了几个拱形凸起,这样没有了“一马平川”,孩子们也就不会再去滑扶手了。此外,楼梯的扶手上还有一处精心的创意,就是在扶手立柱的中间位置加上了两条横梁,方便不同身高的小学生把扶。


“我在做的是一件可能长时间都不见效果但利国利民的事情,我觉得这正是基础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每一个教育人值得尊敬之处。”这就是王琳达的追求。


1

“把公益慈善当成一种习惯”



“作为深受党和政府支持的侨资企业,只有努力践行社会责任,才能回馈社会、回馈国家。”王琳达说。


在四川震区的北川中学,有一座“怡海楼”,这是由王琳达出资捐建的。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王琳达受中国侨联委托,带领怡海集团参与北川中学的援建工作。从学校的设计、施工到落成,她始终全程支援参与。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一所新学校在废墟之上拔地而起。王琳达因此获得中国侨联授予的“援建北川中学特殊贡献奖”。


硬件建好了,还要提升“软件”。在北京市西城区教委支持下,由怡海发起,2009年到2015年,共计派遣6批教师73人次参与北川中学支教。同时,怡海还通过“怡海树人班”和“怡海红烛教师培训”公益慈善项目,坚持十一年教育扶贫。“怡海树人班”项目,于2011年由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设立,王琳达目前累计捐赠670万元人民币,帮助全国各地1000余名品学兼优的贫困学生得以完成高中学业,实现大学梦。



2017年9月,23位中国侨资企业代表团来到塞尔维亚为学校落成剪彩


“中国不缺爱心人士,缺的是组织者。”为了汇聚更多爱心力量开展教育扶贫,王琳达又于2012年10月发起成立了北京怡海公益基金会。在这一专业平台的保障下,怡海还把爱心传递到了“一带一路”。2016年她出资援建了塞尔维亚乌日策幼儿园。园内装饰添加中国元素,每年双边开展一次教育论坛活动,开设华文课程等。王琳达用教育和慈善在“一带一路”上搭起一座座友谊之桥。


王琳达表示:“侨商有责任、有能力凭借自身的优势,把真实的中国推介给世界,让中国在对外开放的道路上多一些理解和帮助,少一些误读和猜疑”。


多年来,王琳达热心公益,心系艰困、慷慨解囊,先后荣获“中华慈善奖”“中国慈善排行榜全国十大慈善家” “全国十大社会公益之星”等称号。


“我们中国人真的有能力的时候,要把公益慈善当成一种文化,当成一种习惯。”王琳达觉得,做公益不一定用钱来衡量,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肢体语言都是公益。人人都可以做公益,时时都可以做慈善。


她表示,未来将持续关注慈善事业,发扬“侨爱”精神,以侨联侨,汇聚侨界力量,在更广范围内帮助更多的人。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怡海集团成立30周年。30年风雨兼程,30年峥嵘岁月,从1989年到2019年,怡海集团在30年的发展中,肩负企业使命,不忘初心,以“教育、地产、物业、商业、金融”等业务驱动企业发展,在教育支持 、和谐人居、公益慈善等领域回馈社会。




文章选自怡海集团,2019年8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