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潮

出版机构: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王辉耀、苗绿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

点击封面查看大图


序言

从历史的视角去审视经济全球化浪潮,我们会发现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已让今天的中国闪耀于世界舞台的中央。

三十多年前,中国与世界的距离是那么遥远。当1979年可口可乐公司获准向中国出售第一批瓶装可乐时,没人预想到35年后的中国居然有那么多企业在纷纷出海。三十多年后,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成为重要议题,这毫无争议地从侧面映射出改革开放带给中国天翻地覆的变化。

一部中国改革开放史,可谓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相互博弈和发展的历史。过去三十年,“招商引资”一直是热词,亦是考核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指标。由此,我们目睹了日本企业、韩国企业、美国企业、欧洲企业纷至沓来,成立独资、合资公司或设立代表处。去“外企”做“白领”曾是许多年轻人的职业目标,跨国公司治理理念与实践亦常见诸于报刊媒体和商科课堂。从某种意义上讲,外国公司进入中国后就是中国企业,它们对中国的经济增长、技术进步、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做出了莫大贡献。中国民营企业萌芽初期,国家政策并不明朗,民企犹如石缝中的小草,处于阴影地带;当市场经济的春风吹起时,民企“给点阳光就灿烂”,经历了野蛮成长,也经历了大浪淘沙,诞生出联想、华为、三一重工、福耀等一批走向全球的著名企业。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外企光环渐褪,民企吸引力大增,不少外企人才被民企招致麾下,他们具备国际化的工作经验,将助力民企更好地扩张海外版图。

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史可谓久矣。1979年,国务院曾提出15项经济改革措施,明确规定允许“出国办企业”,这是新中国首次明确把发展对外投资作为国家政策。同年11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首家海外企业–京和股份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企业国际化的正式发端。20世纪80年代,笔者就职于外经贸部,负责中国企业“走出去”方面的工作。当时,我曾撰写了一份关于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的建议,得到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胡耀邦同志的亲笔批示。三十多年来,笔者一直关注和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领域,致力于帮助中国企业顺利出海并在海外顺畅发展。在笔者主编的《中国企业国际化报告(2014)》中,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历程划分为四大阶段:

起步阶段(1979~1991年):国内资本不足,外汇储备极低,对外直接投资资金紧缺,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数量少、投资规模小,对外投资主体是国营外贸公司、金融机构以及工程公司,投资领域集中在加工制造、商贸、餐饮服务、资源开发等行业。

调整蓄势阶段(1992~2001年):经济总体保持较快增长,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由于受国家政策调整、国内经济过热和亚洲金融风暴等因素影响,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较20世纪80年代末期有较大回落,且增速起伏较大。对外直接投资主体由对外工程公司和外贸公司逐步转移到大型工商企业,除国有企业外,股份制企业和民营企业加入对外直接投资行列,投资领域扩大到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家电制造、旅游服务等行业。

高速增长阶段(2002~2007年):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初具规模,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要进展,银行等金融机构改革顺利推进,民营企业发展迅速。得益于一系列鼓励及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措施和“入世”以及“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现高速增长势头。投资主体中万向、TCL等民营企业表现抢眼,国有企业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的并购交易引人注目。对外直接投资覆盖了世界173个国家与地区,投资行业大为拓宽,其中批发零售、商贸服务、能源资源、制造、技术服务等占比较高。

稳定增长阶段(2008年至今):经济持续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外汇储备增长至3.84万亿美元。一系列政策利好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

根据商务部的数据,2014年,中国共实现全行业对外投资1160亿美元。如果加上第三地融资再投资,当年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应该在1400亿美元左右。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这个数据大约高于中国利用外资200亿美元,就是说2014年中国的实际对外投资已经超过利用外资的规模了,已经成为资本的净输出国。”

2014,开启中国企业“走出去”新纪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