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意愿:人道主义精神和传统友谊

 

全球化智库(CCG)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以及中国友好和平发展基金会的支持下开展研究,于2020年7月6日发布报告《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分析—现状、挑战及展望》(以下简称为“报告”)。本报告基于自疫情发生以来CCG对中美民间合作抗疫的持续关注与研究,通过收集中美民间合作抗疫的大量事实与数据,开展网络问卷调查,并对中美合作抗疫中一些关键参与人员进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式对中美民间合作抗疫过程做了梳理和总结,并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特点、意愿、挑战及原因做出了深度分析,依此提出了深化中美两国民间合作的相关建议。

 

中美民众疫情期间开展广泛友好的互助往来,不仅为中美抗疫提供了大量支持,也有助于增进中美民间友好情谊,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 家国情怀及对中美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期待,是许多在美华人华侨对中国进行捐助的主要原因。而许多美国企业对华支援除了经济考量,还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在实践企业社会责任。

■ 美国疫情加重后,中国对美紧急出口医疗物资,分享数据及经验等,尽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但经济因素并非中美抗疫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中国对美国民间合作抗疫的主要意愿,既包含了携手合作、共同抗疫的希望,也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

中美文化虽存在差异,但不同文化及文明背后积淀着具有互通性的理念,使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可以 相互理解,建立友好联结。中美民间友好往来的历史传统在抗疫中得到延续和凸显,在中美官方关系陷入 僵局时再次发挥了缓冲作用。根据媒体报道及课题组调研,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深重的公共卫生危机, 肯定中美民间友好往来意义、支持中美官方及民间加强抗疫合作的声音,在中美各领域各群体中广泛存在。

 

为了解民众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态度及观点,课题组就中美民间抗疫合作进行了网络问卷调查,共收到来自中美两国有效问卷1776份,其中28.27%的受访者来自企业,18.92%来自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其余来自民间团体、高校等研究机构以及医疗机构等。根据调查结果,受访者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普遍持支持态度。98.43%的受访者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大流行,各国应相互帮助,97.59%的受访者认为除了政府间合作,民间互助也十分必要,支持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受访者占到总人数的96.74%。相较于支持民间互助,支持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比例略低。调查结果显示,中美政治关系及对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报道不足是影响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两个因素。20.83%的受访者表示并不了解中美民间相互捐助了大量资金和物资,83.85%的受访者认为当前中美关系影响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此外,高达95.01%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报道应该加强。

受访者对中美民间相互捐助的了解情况

 

此次调查中,84.44%的受访者认为中美民间合作抗疫对当前中美关系可以发挥积极作用。调查结果显示,44.03%的受访者此前曾通过捐款捐物、参与抗疫物资生产贸易及运输、进行抗疫经验技术交流、公开言论支持及个体关怀慰问等方式参与到中美民间抗疫合作当中,66.03%的受访者表示有参与中美民间抗疫合作的打算。中美民众疫情期间开展广泛友好的互助往来,不仅为中美抗疫提供了大量支持,也有助于增进中美民间友好情谊,为中美关系的稳定发展增添积极因素。

受访者中参与中美民间抗疫合作方式分类

 

(一)美国民间对中美合作抗疫的意愿分析:人道主义精神及对中美关系的理性认知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一遇的全球性公共卫生危机,在疫苗研制成功前,任何一国出现聚集性感染都将威胁全球卫生与安全。尽管中美政府就新冠病毒来源地存在争议,美国政府及一些媒体、民众等对中国抗疫初期政府应对举措透明度也存在质疑。但是,面对全球数百万人感染的巨大的公共卫生危机,美国许多医药及公共卫生专家、医务工作者、智库及高校等,也在呼吁中美加强抗疫合作。

疫情出现后,中美学者先后三次发表公开信,呼吁中美搁置争议全力开展抗疫合作。这些公开信发表得到了部分美国媒体回应,一部分媒体刊登了希望中美增强合作,共同抗疫的相关稿件。例如,《纽约时报》4月25日刊登题为《美国急需防护装备 中国精英伸出援手》的文章,指出美国医院和州政府官员面临口罩、呼吸机和其他装备严重短缺的问题,而这些是对抗新冠病毒所急需的。中国工厂可以制造并销售这些产品。

此外,许多美国精英人士也纷纷表达对中国抗疫行动的肯定和中美抗疫合作的期望。一个由部分企业家、学者、慈善机构、地方民选官员、前政界人士等组成的共同观念群体在美国已经出现。尽管他们当中不乏有人对中国持有严厉批评,但整体上这群人代表了美国精英中存在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对中美传统友谊的认同。他们试图营造一种相对更加宽松和包容的语境,为中美抗疫及在全球治理方面实现进一步的合作而设置议题,影响舆论。

在实际行动上,美国民间对中美合作抗疫的意愿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第一,实际需要和实用主义考量。美国一些州,尤其是受到疫情影响较大的州,希望通过从中国进口相关医疗物资来应对抗疫物资储备不足问题,美国医疗界也希望与中国专家及抗疫一线医生交流抗疫经验技术,并通过与中国共享医疗数据及测试抗疫药品进一步遏制疫情的蔓延。

第二,对中美关系及全球化的认知。美国一些学术界及前政界人士对疫情给美国经济和对外关系造成的冲击保持着清醒的认识,希望通过与中国合作减轻疫情对美国的实际影响,维持美国的国际形象。美国学术界和前政界人士提及中美合作,往往会提及中美应在G20、世卫组织和世贸组织框架下合作。这一方面反映了他们希望在一个由原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下的合作,担心中美“脱钩”导致原有秩序瓦解;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维系全球化,反对当下逆全球化潮流的态度。因此,这些美国精英十分强调中美民间合作传统。他们希望本次中美民间合作抗疫或可重复当年“小球推动大球”的乒乓外交模式,通过民间合作,将中美关系重新纳入“接触”(engagement)的轨道,降低中美关系发展的不可预测性,进而降低当今世界“黑天鹅事件”对美国及世界秩序的冲击。

第三,人文关怀及人道主义精神。中国暴发疫情后,在美华人华侨及美国企业,尤其是在华美资企业对中国进行了大力支援。家国情怀及对中美保持友好合作关系的期待,是许多在美华人华侨对中国进行捐助的主要原因。而许多美国企业对华支援除了经济考量,还出于人道主义精神,同时也是在实践企业社会责任。

(二)中国民间对中美合作抗疫的意愿分析:生命至上,中国民众感同身受愿鼎力相助

新冠肺炎疫情在中国出现后,尽管美国一些政客出于政治利益对中国污名化并煽动民众的排华情绪,但在众多中国民众看来,与政治纷争相比,中美合力拯救更多生命才是当前更为重要的事。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正在做伟大的工作,但是我们不能独自工作。我们将以新的方式携手合作,共同迎接挑战,寻找解决方案。”通过分析媒体报道及课题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中国各界人士及广大民众普遍支持中美合作抗疫,希望中美民间在中美抗疫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并愿意为此作出更大贡献。

在本次抗疫进程中,即使中美关系在过去两年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倒退,美国联邦政府层面又常常出现对中国不友好的声音,但CCG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民众对中美合作抗疫大体持赞成态度。虽然中国民众对美国政府的一些做法存在不满,但这种不满并未影响民间对中美合作抗疫的普遍支持。这对中国各省市以及许多企业主动与美国有关部门及组织对接,提供医疗物资以及信息共享具有积极意义。

随着疫情在中国得到控制,减缓疫情在美国及全球扩散,尽早结束疫情,拯救更多生命,缓和疫情对世界经济的冲击,是中国民众的主要期待。美国疫情加重后,中国对美紧急出口医疗物资,分享数据及经验等,尽管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但经济因素并非中美抗疫合作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截至4月26日,中国对外医疗物资商业采购合同总额仅为14.1亿美元,约占同期中国出口总额的0.2%。而同期中国医疗产品出口到了74个国家和地区,仅医用口罩日出口就超过10亿只。可以说,中国对美国民间合作抗疫的主要意愿,既包含了携手合作、共同抗疫的希望,也是发扬人道主义精神、承担国际责任的体现。

图为1972年4月中美两国乒乓球运动员在底特律举行友谊赛时,看台上的美国朋友举着用中文写的标语牌欢迎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图片来源:《人民画报》1972年第9期)

(三)中美民间友好的历史文化因素:数十载友谊绵延,跨越文化的共通之处

中美国家关系可能因政治经济变化而出现短期波折或停滞,但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是历史铸成的,其延续性不会完全中断。在现当代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中美民间友好交往一直推动着中美民众的友谊绵延持续,成为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基础。

美前国务卿克里:避免造成灾难性错误的可能性,中美应合作以实现更好愿景

 

中美民间友好往来可谓历史悠久。2020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会议(MSC)上,美国前国务卿约翰·克里(John Kerry)在参加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一场边会时表示,早在1783年,刚刚获得独立的美国就向中国派出了一艘货船,面向中国开展国际贸易。双方的往来最早建立在民间贸易关系上,此后虽然两国官方关系起伏不平,但民间往来始终未完全切断,并形成了民间推动官方关系的历史传统,这里包括著名的“乒乓外交”和飞虎队援华行动(the First American Volunteer Group)。1989年,美国制药公司默沙东(Merck & Co)以1美元的价格,将自己研制的乙肝疫苗技术转让给中国,使成千上万的婴儿免于感染乙肝。

从20世纪70年代到21世纪初,中美民间交流的领域急速扩大,交流的形式和层次越来越多样化。进出口贸易、民间投资、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合作使两国的经济和技术联系更加紧密。留学、移民、通婚、收养使两国人民的交往,特别是使血缘及社会纽带关系得到增强。学术研究和文化产品使两国民众的精神互动日益通畅。如果说1980年代到2010年前中美民间合作主要还是以贸易投资实现经济利益互惠的话,当前中美民间合作关系已经在原有基础上达到了合作应对人类社会共同挑战,为全球和平、繁荣和可持续发展携手行动的高度。尽管中美官方关系趋于紧张,但中美民间合作的稳固性呈现出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特点。

实际上,从20世纪初至今,作为全球卫生安全重要行为体的中美两国曾多次携手合作,共同应对流行性疾病给国际社会带来的挑战。无论是2003年非典疫情,2004年H5N1型禽流感病毒,2009年新型H1N1流感病毒,2013年新型禽流感病毒H7N9,还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中美之间的合作都不曾缺位。

历史传统、人文经贸联系,以及现实需求是中美民间友好往来的重要基础。但与此同时,中美文化中也存在共通之处,使中美民众可以超越文化差异形成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

宗教在美国社会生活中影响深刻,人道主义思想和救世情结在许多美国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在中国文化中,“以天下为己任”的儒家博爱思想、“推己及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共情心理,以及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广泛传播的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等,也促使中国民众面对灾情时广施援手。虽然起源不同,但中美双方各自固有的文化基因中存在共同之处,责任、道义和人道主义精神构建了共识基础,也成为中美民间抗疫合作背后和文化支撑。

总体而言,尽管中美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不同,但中美民间在历史交往中积淀起来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对于维系中美友好具有重要意义。在共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中美两国人民展现出的高度合作与互助精神也是对中美民间友好合作历史的传承。中美之间文化差异不应成为阻隔中美民众对话的鸿沟,两国人民可以在更广泛的意义上对话,可以合力应对全球性挑战,可以在真诚互助中增进了解与互信,为中美关系的向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