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科技合作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相互尊重 ——记“圆桌研讨二:全球化逆风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合作”

2020年9月8日

  2020年9月8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商务局于北京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0服贸会“服务业扩大开放暨第七届企业全球化论坛”。其中四场论坛分别聚焦于疫情时代全球服务业开放与合作、逆全球化下的全球科技合作、金融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路径以及区域自贸协定、自贸试验区与供应链布局。

 

 

圆桌论坛二由CCG高级研究员、DXC科技大中华地区原总裁刘宏主持,加纳驻华大使爱德华·博阿滕(H.E. Edward Boateng),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新,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郭涛,贝卡尔特集团全球特种产品业务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集团执委廖骏,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集团总经理刘伟,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宁宣凤,瑞士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白尼克(Nektarios Palaskas),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沈建光,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CCG学术委员会专家石勇围绕“全球化逆风背景下的全球科技合作”主题讨论中国的科技创新带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机会,在中国科技发展引起世界警惕的背景下科技企业需要采取的策略,各国政府和企业家如何发挥优势、推动国际对话与交流等热点议题。

 

全球化应造福于所有国家,不只是某一些国家或群体

 

加纳驻华大使爱德华·博阿滕 (H.E. Edward Boateng) 强调全球化如何能够使造福于所有国家,不仅只是某一些国家或者群体。博阿滕提出目前加纳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进行跨越发展,如何能保证使用别国的先进技术,而不会担忧国家安全问题,“小国最大的担心就是有时不得不做一些选择,技术研发有很高成本。作为一个小国资金投入较少,必须与他国合作。但问题我们只拿到最终产品。”

针对中美贸易摩擦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经济问题,博阿滕认为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全球供应链相互依存。一旦出现逆风向和打破供应链,会影响整个全球经济。“虽然我们只生产非常小的部件,小零件生产基地有可能就会服务于整个社区和依赖于它生存的人民。一旦有一个地方发生变化,如果生产出来没有办法运输,就会影响到下游。”

 

瑞士驻华大使馆科技参赞白尼克(Nektarios Palaskas)表示瑞士一直致力于全球化发展,瑞士在别国投资时会考量生态环境,教育与基础设施,人才吸引以及税收政策等因素。

目前在此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白尼克指出国家之间须互相交往。虽然外交与政治掣肘,但应该能找到更多合作机会。比如就业和创新能够使各方获益。此外,白尼克指出应重塑全球价值链。“全球化已发生一定改变。进程中有一些风向可能无法逆转。在疫情期间已发生巨大变化,有些情况已经无法回到当初,有些裂痕则无法弥合”。

全球科技合作需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相互尊重

戴尔科技集团全球副总裁兼中国研发集团总经理刘伟表示需要尊重创新内在规律,闭门造车时代已经过去,更需要国际合作。

 

刘伟表示跨国公司来中国建立研发机构,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中国创新生态系统和生态体系,以及中国的创新人才。“这么多年,正因为中国的创新体系,特别是中国能够提供这么多创新人才以及政府政策支持,才使得我们在中国研发领域这么多年良好发展。”

关于创新人才,刘伟指出企业和学校在应用方面的联合使双方受益。刘伟表示,戴尔最近与清华、复旦、上交等学校开设人工智能课程,以前学校人工智能课程基本是从理论到理论、从算法到算法,企业参与进去后,有实际系统,应用案例,数据,与老师打造沉浸式课程,学生不只学到人工智能理论、算法,还有很多实践经验,能够直接上手。

 

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郭涛指出,全球科技合作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和合作。“中国在倡导高质量的经济和贸易发展,其核心离不开高质量创新,所以中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是中国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郭涛表示,中国政府强调不断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将为下一阶段不同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重要保障,也更加有利于外企和中国产业界全方位合作。

同时,郭涛认为全球化智库发布的《知识产权与亚太经贸一体化研究报告》,将中国知识产权和CPTPP对比研究,也列出中国知识产权优势劣势,改进空间、与借鉴意义。为中国下一步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供了良好建议。

 

贝卡尔特集团全球特种产品业务和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集团执委廖骏表示各方应相互尊重理解,才能强化科技领域进一步合作。

廖骏指出,对知识产权的尊重一定要依法有效地落到实处,才能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合作创新、共同打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实现多赢。从企业发展来看,作为制造业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业务占比已远远大于成熟市场占比。逆全球化思潮下,其他跨国企业被迫对自己的全球供应链和产业链调整,但很多跨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全球化带来的机遇。

 

大数据时代下,中国数字经济发展要顺应其方式

2018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达31.3万亿人民币,占GDP34.8%。GDP三分之一依靠数字经济有关产业推动。新技术无论是5G、物联网,还是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均以大数据为基础。而且大数据现已深入到生活各个方面。

 

CCG学术委员会专家、国务院参事、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勇指出需要探索数字经济的四个阶段:

第一,数据收集。能不能考虑与其他国家加强数据收集的合作。尽管各国有自己的法律和关于数据的立法,但是合作收集数据对企业来讲是好事,可在全球竞争中占到自己的位置。

第二,数据分析。任何数据不分析不会产生价值。数据量大,变化频率快,但其价值隐藏在看不见的地方,需要把它挖掘出来。

第三,数据共享。共享除企业之外,国家层面也需要。现在全世界有一个数据开放组织,共有79个国家参加。中国没有参加,但中国正在积极投入数字经济行业。去年5月发布的全球大数据报告表明,大部分国家数据的开放程度和其GDP增长成正比。数据来源于民众,应服务于民众。政府需想办法把数据开放的法律服务做好。

第四,数据保护。任何政府或者企业不能够随意使用数据,一定要得到许可。但是,数据的社会作用不可质疑,数据挖掘不是关心个体行为,是群体行为。要做到两手硬,一手坚持数据开放,一手坚持个人隐私保护。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宁宣凤指出数据保护与开放是硬币的两面。需对数据保持开放态度,如果数据不流动,不汇聚,不生成,则没有意义。但是开放同时要保证数据安全,包括个人数据和汇集产业的大数据。

宁宣凤表示,欧美近年对数据安全保护趋严。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对流动到区域外的数据严格审核。美国通过云法案及最近对中国实施“清洁网络计划”。中国企业在“互联网+”大形式下,数据、信息、资金、技术流动,导致产品和服务流动均受很大限制。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已提出《全球数据安全倡议》,在数据安全保护背景下,在国与国多边或者双边层面能够加强合作。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数字科技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分析为何中国在数字经济领域有如此突破:

首先与互联网行业有关。中国应该有全世界最具竞争力的市场。美国每个细分市场均有明显的龙头企业。但中国互联网世界每个细分领域都有几个竞争对手,而且最大的竞争对手十分小心,第二、第三马上会崛起取代。所以中国互联网在数字经济领域竞争激烈,市场自由。

其次是中国政府引导。中国政府第一个提及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如今大数据广泛应用,包括移动支付,现在中国基本上在支付领域已跨越信用卡时代。新数字化时代下,中国电商物流均步入世界前列。数据在中国这一轮科技革命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宽资本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关新提出数字化需要更多服务与支持。上海嘉定有一项试验,可以下载一款应用程序,会有一辆无人车把乘客接送到嘉定任何一个地点,这需要政府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在数字应用上的支持力度。

 

关键词